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分析

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分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行一系列审视与剖析。研究认为,在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国内传统文化受到诸多阻碍,突出表现为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主体性缺失、人们对它的理解性不足等问题。为了化解困境,国内音乐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展开:第一,强调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突出中华民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角色;音乐教育实践中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再认识

法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说:音乐是人类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人类自上古以来便非常注重其文化性与功能性。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精神的促进手段,对个体内心情感的表达、生存的意义的凝练,均有着重要的功用。在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艺术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调和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文化性的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音乐教育,对于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力量都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而来的,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传统文化而悄然进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阻,音乐教育如何实施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从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出发,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路径进行剖析,以期为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现代化高速迈进的进程中,尤其是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下,大量的西方元素与西方文化强势侵入,致使国内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影响。诸多民族文化一度陷入困境,新一代青少年渐渐对本国文化了解相对缺失,甚至许多年轻人了解西方文化更多一些。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介入对年轻一代影响在不断加剧,甚至出现对本国文化的无知,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认同。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日益加强,这种情形越来越强烈。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个体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有助于年轻人来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则没有了生命。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理应有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之中也是传统文化活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有助于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的认同

音乐教育特征鲜明、形象突出,其题材多种多样,丰富充实。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一度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范本。在这样的历史背影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则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让音乐教育体现本民族的特征、定位自己的身份,发现自己的声音,为人类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均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显然,对于音乐教育而言,一个非常重要改变则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确立自己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宗教习俗。而将这一系列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则构成民族认同、民族意识的建构,以及民族自我认同感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为了在世界文化之中立足,处于好传统文化与各学科门类的关系则是极为重要的。高校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则更加有助于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在青年群体中的建构,而音乐教育作为个体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文化传承则更为贴切而有效。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当下音乐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教育的主体性缺席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介入与冲击,导致国内音乐教育被“客体化”,在一定时空下出现了“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从国家认同的层面上来讲,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为当下我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多元的、开放的文化基因。而这种基因也为音乐教育埋下诸多可利用的生命素材,但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努力发展其自己的传统文化,挤占他国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显得被排挤的状态。“我”文化一度成了“他”文化的点缀,这一点已为诸多学者与专家所注意到,国内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传统文化”音乐教育主体性缺席。从文化根源性来剖析的话,这一现象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正如乔建中老师所提出的“本位”性为“他位”所替代,则是文化弱势出现的一种征况。以此种情形发展下去,则必然会影响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性的功用,甚至可能会传统文化主体性地位消失。

(二)音乐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偏颇

人类对知识的认知有两种,一种是符号表达所来体现的,另一种则是做事过程中形成的。前者人们称之为显性知识,而后者称之为隐性知识。这一显性与隐性化的认知方式,一直为人们所不断关注。而后为哲学家波兰尼所深入探讨。在他看来,人类的显性知识常常可以说出来,而隐性知识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便是隐性知识,唯有透过身体参与,才能够获得理解。基波兰尼的理论观点,综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属性的,通常在实践中给予实现与达成的。而音乐实践则恰恰可以来激发与启发人们对隐性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传统文化经过数代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文字表述这么简单,而更多是肢体、意蕴、身体反应等诸多隐性知识。而当下音乐教育恰恰未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方面,仅仅存在于文字、情感表达,而事实上,传统文化的特质并非如此,音乐教育则需要对其内涵给予关注。

三、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强调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费孝通先生提出:“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也存在着主流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多个特点。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则应转变当下的“主体性”缺位的局面,突出强化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使得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音乐教育之中。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从儒家、道家为主的宫廷文化、文化音乐,再到民间、地域音乐,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下来。在现代化的音乐教育中,面对西方音乐教育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缺位的态势,强调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则是极为必要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从主流的、传统的音乐文化中提出代表“大我”的音乐文化,从民族的、地域的以及个性化为主的“小我”中提出典型的“个性化”元素,进行转化使其充实化于音乐教育之中。同时,教育者也要让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专业知识给予有效地采纳,融合于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之中,在强化个体“中国性”主体性的同时,不忘对“他者”文化的吸纳与接收。

(二)突出中华民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角色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伊达曾说:“我们需要一个匈牙利音乐教育,而这个音乐教育需要从匈牙利本土与实际出发,越是匈牙利的,则越是世界的,这是唯一的一条匈牙利音乐教育之路,如果没有匈牙利的本土教育的存在,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什么也不是,它充其量仅仅是外国艺术教育的一个容器罢了。”同理推之,中国的音乐教育的根在于民族文化之中。我国地域广博,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做到对中华民族地域性文化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对自己所生活国度的音乐的熟悉本身便是一种文化自觉,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性、区域性地方特色,才能够充实音乐教育的内涵。俗语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域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音乐文化更是各有特色。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国内诸多特色鲜明的文化有所了解,促进区域间交流与发展。明晰世界音乐是多元的前提下,更应该知道这所有的实践与实施均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否则,再多的音乐教育也只能如柯伊达所说的成了“外国艺术”的容器了,完全可能会失去了自我。

(三)音乐教育实践中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当下音乐教育传统文化元素相对不足,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要想改变当下现状,除了上面所讲的强调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外,在音乐教育课堂中进行调整也是极为必要。首先,要做到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的有效融入,要做到静态与动态教学相结合,感性与理性内容相结合。通过文字配以图像或者影像的配合讲解,改变原本单一的书面讲解,更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音乐教学内容。邀请传统文化相关名家面对面授课,可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教学和一对多的多人教学。可以通过名家们的经典再现,可以还原书本中难以解释与说明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对原有的音乐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与反思,通过真正地舞台实践来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同时,可以通过创新性教学形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文化教学外,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学习与培训,增强教师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意识。加大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科研力度,设立传统文化科研专项经费,提高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大力支持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相关课题。从课堂到教学,再到科研,从多方面来有效地提高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使学生的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学习。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为我国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注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世界音乐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有人说,要想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必须首先要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一句话有些夸张,但也反证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紧密关系。在当下西方音乐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诸多西方音乐体系一度挤占课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在倡导“中国梦”文化复兴的当下,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努力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对带有传统文化的音乐文化得以再传承,使音乐教育获得新生力量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以及民众通过音乐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

参考文献:

〔1〕苏冰叶.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J].黄河之声,2019,(17):76.

〔2〕董婷.关于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9,(04):138-139.

〔3〕李晓菲.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音乐,2019,(04):150-156.

〔4〕严锦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机制研究[J].大众文艺,2019,(18):246-247.

〔5〕李晶.多视域下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教育研究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92-95.

〔6〕王英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202-203.

作者:单铎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