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下的教学设计

创新思维训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在理论层面,工作分析主要包括工作分析系统选择、数据信息收集以及统计分析三要素。在工作分析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思维训练,丰富数据收集手段,保证工作分析数据信度,提高工作分析成果效度。在实践层面,通过案例研究实验、仿真实训不断强化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训练;工作分析;教学设计

1引言

“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课程,决定了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日趋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思维去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基础性作用,内在地要求思维创新。因此,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本科“工作分析”课程教学十分重要。

2创新思维及创新思维训练

2.1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与传统思维相对立,不受已有知识、经验限制,在新情境中采用新方法、创立新思路[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结构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实践成果[2]。创新思维是人们更快速、更有效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

2.2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训练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吴瑞林(2012)指出,创新思维训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3],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余欢乐(2015)认为,在社会重视应用型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4]。可以看出,学者们在研究中大都强调了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创新思维训练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3课程创新思维训练

科学有效的大学课堂思维训练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引导,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地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不同方面理解所学理论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与问题探究、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多视野、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用课程实践和实验丰富专业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分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3.1“工作分析”教学

工作分析是组织管理活动之一,它通过搜集、分析、整理工作相关信息,为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基础性服务[5]。工作分析成果一般包含两部分:一是工作描述,它界定了工作的内容和实质;二是工作规范,它指要求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近年来,“工作分析”课程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先修核心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实践性,“工作分析”课程教学引入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刘李豫(2018)基于行动学习法设计了“工作分析”课程整体的教学方案及实施步骤[7]。随着研究的深入,“工作分析”教学越来越偏向实践化。

3.2“工作分析”课程理论教学

3.2.1工作分析系统选择

工作分析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员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包括职务分析问卷、工作要素法、临界特质分析系统等;另一类是工作导向型的工作分析系统,包括任务清单分析、职能工作分析量表、关键事件法、管理职位描述问卷等。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成果主要应用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随着情景变迁,还出现了如团队工作分析法、整合的工作分析方法以及ON-NET系统等新方法。

3.2.2数据信息收集

工作分析的基础是获取数据信息。信息收集是工作分析的核心,我们要确定工作日志法、问卷法、职务实践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讨论法需要哪些数据和信息,以及用什么方法和工具来收集。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工具主要有访谈法、观察法等,既有质性方法,也有量性工具。在具体选择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工具时,要考虑所分析职位的特点、实际条件、分析方法与人员的匹配性等,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获得完整系统的数据信息。

3.2.3数据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对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质性方法进行研究的活动。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数据的性质、研究数据间的关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验证其有效性、根据验证结果得出结论。工作分析中的统计分析是指对获取的工作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做出相应的数据处理,据此进行判断和推理工作特征和要求,获得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信息,使人力资源职能管理更加科学化。

3.3“工作分析”实践教学

3.3.1工作分析验证性实验

在案例研究实验室,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导入案例研究进行工作分析验证性实验。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工作分析的基础理论,案例提供了一定情境下的工作场景,如组织结构、部门结构等背景信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组利用所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对某一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并形成工作说明书,据此解决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3.3.2工作分析仿真实训

建立企业参与的工作分析仿真实训,主要尝试过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流动课堂形式,将学生带入企业,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理论和案例研究实验获得认知,尝试解决真实的问题;二是将企业的实际情境复制到大学实验室中,将其作为真实案例进行仿真研究。前者的不足主要是教学的实践和通勤成本高,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优点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后者的不足是不能充分呈现真实场景;优点是时间和通勤成本低。二者权衡,后者较为妥当。

3.3.3工作分析与外部系统

外部系统对工作分析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工作环境更加不确定和模糊,所以工作说明书中可以规范和标准化的内容将越来越少;二是作为外部系统的法律和政策系统不断完善,如劳动合同法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都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工作分析满足组织需求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三是技术因素有利于获取工作分析数据信息,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数据信息收集,或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分析出岗位的主要和次要职责,以及不同岗位的协作关系。

4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

有鉴于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创新思维的精髓融入工作分析三要素教学,设计高质量的工作分析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图1)。

4.1工作分析方法溯源

理论内容只是工作分析的冰山一角,要想全面掌握某工作的分析方法,还需要查阅其他资料作为补充。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获得某种方法提出的背景,这是改善工作分析方法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比如职务分析问卷,通过文献梳理发现:(1)国外学者麦考密克在《工作与组织心理学》中详细阐述了该方法;(2)尚未发现有关该方法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该方法目的是建立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这个模型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需要更新。所以,教师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岗位的微观和宏观层面引导学生在不同结构中理解,并通过实验验证、仿真模拟,考虑外部政策法律系统,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

4.2数据信息收集手段更新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搜集数据信息的手段从主要依靠传统的访谈法、观察法、工作日志法、问卷法、职务实践法和专家讨论法等。“互联网+数据收集”使得数据信息量暴增,大数据成为工作分析的信息来源。大数据使工作分析的数据信息从工作本身,扩散到与工作相关的不同学科专业的、宏观微观不同层次的数据,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分析结构。这将使得工作分析成果与其外部系统更为匹配,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实践中,在重视传统数据收集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相互印证,使工作分析成果更为科学、有效,创新性地改善了传统工作分析的数据来源。

4.3数据分析及检验

根据具体需要和工作情境,工作分析小组要对与工作分析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首先,需要对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信度和效度的统计检验。为提高信度,需要运用多种工作分析方法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为保证效度,必须使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真实反映被分析对象。其次,工作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高、效度高,也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在评价工作分析时,应从可用性、信度、效度以及成本等方面真实、全面地检验工作分析的实用性。最后,多元化的数据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同源误差问题,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工作分析成果的科学性。

5结语

将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引入传统的“工作分析”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工作分析过程及其成果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效率。需要强调的是,良好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作者:张志明 杨爱元 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