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因此要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创业思维、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在农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从而为实现全面小康助力。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来发展农业,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农业思维,还能够改善“农学”专业的弱势地位。

1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的要注重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相关实践环节的投入,授课的形式比较单一,且相关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比价传统、陈旧,缺乏配套知识支撑,专业知识的影响力不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就业变成主动创业等。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农业高职院校中,受过专业、系统创新创业培训的教师比较缺乏,其创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有限,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求。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从企业聘请来,其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且与自身的工作时间相冲突,无法完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就只是采取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质量不高。

1.3资金不足

筹措资金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途径,一般通过自筹和资助来获取资金来源。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筹措能力有限,很难筹资到创业的启动资金。虽然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有一些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但办理的过程比较繁琐,因此效率不高。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自主创业学生认为资金是创新创业成功主要因素,但同时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创业遇到的最大困难。因为很多学生自身没有经济来源,父母又不愿意支持学生创业,所以没有启动资金,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行自主创业[1]。

2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2.1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认识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加实践环节,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都要设计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同时避免一直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快的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创业兴趣。因此,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激发学生对农业事业的激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创业兴趣,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2.2增强师资力量,形成特色

农业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一支具有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以推进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因此,要积极的开展理论案例研究,提高教室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环节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在学生创业中遇到困难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创业,组织教师和学生到有经验的学院去交流经验。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构建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另外,高职院校还要结合自身的农业专业特点,合理引入创业课程,深度融合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多元化、实用性的创新创业人才。

2.3完善平台,加强建设

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的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沟通,并得到他们的支持,通过互联网、社会以及财政等渠道为毕业生设立创业基金,积极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农业优惠政策[2]。同时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对于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详细的为学生讲述,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联合学校、企业、银行、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扶持政策,从多方面给与学生创业支持。比如,在资金方面,可以让大学生申请政府部门实施的创业贷款贴息政策;在办公场地方面,可以租借政府部门投资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就业保障方面,要加强与人社部门的联系,完成相应的人事工作;在企业登记方面,要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沟通,为大学生创业登记注册方面给予费用的减免与支持,等等[3-4]。

3结束语

农业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教学质量,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农业高职院校不能将就业率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改变传统观念,以创业来调动就业,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充分发挥农业创业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关震,孙雪菲.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5):6-10.

[2]谭酬志,龚福保,严鹂,等.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6):83-87.

[3]尹敏,平先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3):20-25.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概述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越发受到高校重视,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但相较于国外创新创业成果,我国大学生在创新的成果转化率以及创业技能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折射出国家在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1]。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授课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专业与创新创业的关联性,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利于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3]。材料专业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材料的研发设计、制造、工艺优化等相关技术能力的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放眼于实践,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这就与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相互吻合。针对上述现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相互融合,逐步渗透,在大学生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树立创新应用的思维,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创新创业的萌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符合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也适应材料相关行业对于“产学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对强化材料专业基础创新能力,推进相关领域自主创业具有重大意义[4]。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相融的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与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定位,还需要构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令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二者相互引导,齐头并进,并形成一套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具备国家化视野的新型人才,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创新创业精准定位。传统的专业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缺乏对于实践环节的有效认知,造成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不仅不利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不利于大学生将所学进行创新应用。而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诸多误区,许多人将其误解为解决就业困难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更有甚者依照现有大学生创业人数较少的现象,质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极大削减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清醒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为解决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临时培训,而是着眼于未来以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造就最具革命性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业成效的有力举措。创新创业教育的贯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政策与资源的共同引导,稳步推进,通过创新创业与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相融合,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推行个性化品质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并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通过强化学生在材料专业的基础创新能力,推进大学生在本行业的创业积极性,增加就业岗位,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进活力。

2.构建教学体系,满足材料领域实际需求。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高校教育体系之外,其存在更多是对于当前鼓励性政策的解读以及信息提供,没有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无法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理论严重脱节。针对上述现象,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体系,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材料专业理论知识构架,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理念、思维以及方法等教学内容,实现对理论知识有效掌握的同时,增进对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育。(1)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引入国内外材料相关领域创新创业的实例,介绍材料应用的背景以及发展方向,开拓学生国际视野,通过讲述创新、创业者背后的故事、分享心路历程,消除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误解与偏见,认清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5]。(2)强化实践教学,针对材料现阶段研发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搜集文献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对应解决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报告,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对于具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需积极引导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理想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部分成果专业融合度较差,脱离实际,实用性较差,实际成果缺乏转换以及市场引导。突破现实桎梏、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还需深化专业教学内容,依托现有制度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利用现有科研平台搭建材料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从项目、资金、场地上对材料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扶持。(1)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夯实材料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合理分配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材料基础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尤其针对较为抽象的理论课程,如在讲述晶体结构时建立各种类型结构的三维立体示意图,在讲授晶界位错滑移与增殖过程中引入动画教学,等等,以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兴趣,提升抽象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点横向对比,归纳总结,如分析材料各类强化机制的异同点,总结不同类型功能材料的作用和发展前景,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处理和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遵循教学培养要求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式教学,将学生分小组,针对材料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如铝合金铸造过程中铸锭成分偏析,铜合金熔炼过程中铬元素烧损,等等,形成多样化解决方案,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切实解决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难题。专业课程中穿插前沿知识,介绍材料最新科研与技术成果,安排大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加入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对材料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上述能力皆为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其培养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的融合夯实了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识向能力转换。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材料专业理论的融合,还需要实践过程的支撑,利用实践提升认知。在材料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同时开设相应实验课程,如讲授固体材料变形和断裂时进行铝合金变形和断裂实验,讲述金属扩散原理时进行合金热扩散实验,等等,通过实验开展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推行专业认识实习,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对材料制备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形成整体认识,并通过轮岗实习以及书本、文献等相关资料搜集,对材料生产过程形成进一步认识,对各生产流程中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切实了解,而不是浮于理论,脱离实际。邀请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专家、创业者进行授课,讲述材料制备存在的问题及其通过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或者通过自身实践实现材料研发创新,创办企业的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需源于生活,贴于实际,也认识到实践对于创新创业的关键性和重要性。(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的发掘与培养,因势利导,依托现有材料科研平台,搭建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创业合作社、学科竞赛组、材料实验室以及创业基地等,利用其广泛性、自主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业热情,促进材料专业理论、实践与创新创业相互融合,在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运用材料专业理论创新引导创业实践过程,解决材料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同时学校以及学院层面同时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普及相应政策规章制度,提供创业资金,推荐创业项目,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性。共建政府、学校与企业创业服务管理平台,便于大学生获取最新创业资讯,把握政策导向,同时也能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的成果进行展示,吸引政府以及企业对合适的项目进行资助。总而言之,各种类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仅便于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相互交流合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同时也方便教师对于专业性以及制度性相关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保护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4.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的融合还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仅仅强调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结果,而应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验、课程设计等多方面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量。如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创新,将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作为考察的重点;专业技能训练过程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搜集资料,制订方案并着手解决;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考核学生对于实验的分析深度,发掘创新能力等。通过上述考核,突显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迫切需要与重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便利,也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需改变传统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形成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完整学科知识储备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白亚秀.“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21):85-86.

[2]陈飞扬,耿倩.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科技创业,2047,(15):52-53.

[3]刘海燕,彭利红.落实创新创业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J].时代教育,2017,(5):79.

[4]汪航,杨牧南,陈辉明,蔡薇.材料基础课程中双语教学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12):19-23.

[5]秦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学,2016,(35):113-114.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3

本文引入了医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PBL模式,探讨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深入分析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PBL模式的不同环节教师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在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在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在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关键字

PBL;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角色

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欧美高校先于我国半个多世纪便开展了创业教育,如1953年纽约大学便开设了由彼得•德鲁克教授主讲的“创业与革新”课程。[1]纵观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包括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案例讨论、角色模拟、基地见习、组织大赛等,但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整合度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1PBL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

相关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是关注过程胜于关注结果的教育,也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内涵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特点非常相近。[4]当时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素养,改变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发展学习者综合素养。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以病例形式呈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而是围绕问题展开,学生以导师辅导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研究,最终通过学生合作确定病例的解释、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PBL的这些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非常契合。我们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上述PBL实施模型,按照“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问题提出———创新创业问题解决”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将PBL理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其指导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用PBL模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做出相应转变。

2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

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这是应用PBL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高校日后顺利通过PBL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高校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论的掌握,包括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理论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体系是否完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理论的权威拥有者,具有远超学生的大量理论知识,为“传道授业解惑”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理论的传授者,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复制与转移,使得他们的传授对象———学生能够和他们一样,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5]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旦“遭遇”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暴露自身的弊端,教师的“理论权威”与“理论传授者”两大角色也显得“捉襟见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特点和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根本上做出转变。首先,教师应放下个人所谓的“理论权威”定位,因为在PBL模式中,教师拥有知识,但并不是权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在探索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传授者。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实践,单纯的理论传授对于复杂而多元的实践过程来讲功效甚微。因而,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始环节,我们高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3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

组织者这一角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对学生进行分组要遵循差异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整体特点、个体认知结构差异、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优势、短板情况,合理匹配各个小组的成员,以保证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取长补短、协作顺畅。此外,在PBL模式下,教师作为组织者,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实践交流过程、小组合作过程等进行精心组织,因为PBL模式要求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是相对自由的、分散的、自主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及融洽的实践气氛,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另一方面,鉴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及各小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各组的管理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在小组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

4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

在PBL模式中,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也是应用PBL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权威者、讲授者角色,对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所阻碍的。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更适宜于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在PBL模式中,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领域,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着同样的未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赋予的主导地位,扮演学生的伙伴,与他们一起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承担责任的关系,教师应当力求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密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同行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名教师独当一面,独立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不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来完成。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一形式将要被颠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做到独立去指导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他们需要积极与同行合作,发挥每名教师的优势,分工协作地与学生共同发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在PBL模式中,经过理论积累、实践探索、问题提出这三个环节,最后便是关键的问题解决环节。问题解决环节以前面三个环节为基础,这一环节的完成度体现了整个PBL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那么,在这一关键环节中,作为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呢?与高校中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应用了PBL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是否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实践当中?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都有可能是全新的领域,因而教师也经常会遇到以自己现有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为了能够与学生共同实现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者”变成“学习者”。因为教师想要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渊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学习,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知识储备相对宽泛的要求。[6]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者,首先要做到更新观念,不应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代言人,要努力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既要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一名理论专家,也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实践能手;第三要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包括创新基础知识、创业过程、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战略、创业营销、创业风险等内容。

作者:张诚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努力[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39.

[3]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想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5.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大众创业的风气,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了这一号召,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创业。在高职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时,要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认知,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教师管理部门,缺少健全的教师管理制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师主要是讲解就业与创业,一般来说,创业教师师资队伍主要是学校的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组成,缺少专业的创业教师以及专职的创业教师。与此同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专门管理创业教师的部门,一般来说从属于招生办的教师,造成没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设施,导致不能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急需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创业教师管理部门,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经研究调查可知,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工作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高职院校领导层,没有进行统筹规划,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造成创新创业工作没有理论依据,缺少逻辑,缺乏创新性。二是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专门的管理部门,创新创业工作的进行都是由学校的其他部门,而其他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领导与筹划,造成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师不是专门的教师,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能够兼任的教师数量较少,经常会出现更换教师的问题,造成创新创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四是院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资金投入较少,创新创业工作中缺乏基础设施,造成创新创业工作的模式比较单一乏味①。

(三)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师成长的环境。“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有关政策缺乏进一步完善的环境,同时,教师学科和专业范围在职称制度、薪级评审制度不能灵活处理,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受到了阻碍,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积极展开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四)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双创教育理念。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都比较落后,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教育理念过于落后,缺乏先进的知识结构,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单纯地做成了双创选修课程、双创培训班、有关双创的讲座,或者是有关双创的比赛,来让学生写创业策划书,仅仅把双创教育当作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拓展课程,没有积极地融合双创的教育观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没有意识到双创教育理念的本质,导致双创教育只是流于形式,丧失了它原有的价值。

(五)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培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双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结合了双创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创业理论内容,当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向师资队伍讲解创新的基础知识以及创业的实践方法等等。在教师双创教育培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创业实践活动。比如,在部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当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聘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都缺乏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不够完善、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以及评价方式不够专业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人文教学当中,双创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进行简单的讲解,无法为创新创业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缺乏创业的积极性,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较差②。

(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其中部分教师的学历是本科,只有少部分教师的学历是硕士、博士。尽管这些年在逐渐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招聘教师的学历范围主要在硕士以上,然而,大多数聘用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独自承担立德树人的重担。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当中,数量比较多的是基础性学科的教师,数量较少的是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对师资队伍进行扩招,会加大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社会当中聘请专业的优秀教师。然而,外聘进来的教师不能保证质量,无法确保教学的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还可以从年龄结构和职称方面体现。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年龄尚小,缺乏丰富的经验,无法独自承担繁杂的教学任务。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年龄两极分化严重,年轻教师无法胜任繁重教学任务,优秀的骨干教师已经快要退休,不利于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双创教育观念,营造双创教育氛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要提升对双创教育的认知,不断加强双创教育的教育观念与核心素养。有效融合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份氛围。要向全体教职工灌输双创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力量,加强双创教育工作,同时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讲解有关高校生的创业政策,开展最新发展形势的讲座等,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梳理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二)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在其他各个课程中渗透了有关创新创业的教学知识,向学生普及。所以在“双创”背景下,在精英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有效融合创业教学标准、时展的趋势,制定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认知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师讲解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来加强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识与热情,同时提升教师展开创新创业教学,搜集数据信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所以要打破传统的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为教师准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培训,结合教师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的需求,加深教师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建立创业实践技能,确保教师可以进行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为创新创业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培养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由于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的经验,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当中,要组织定期的培训,加深教师对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了解公司运行的模式、员工管理的方法、基础的财务知识以及产品如何销售。所以,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非常重要。在教师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要为教师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专业的挂职锻炼以及一些兼职工作等。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支持教师进行自主创业。再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当中,专门为学生自主创业成立了众创空间,支持学生积极的自主创业。众创空间是专门进行培训的机构,欢迎全校师生参与,为全校师生提供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③。

三、结语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民族院校

0引言

总理在2015年提出,当前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此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成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也进一步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旅游院校担负着为旅游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地方民族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民族高校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对地方民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建设,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能力[1]。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项目参与和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质能力以及团队运营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2]。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创新”与“创业”两个要素组成,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旅游管理专业是理论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学科覆盖面广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在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等从事管理、经营和服务等工作。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基础进行专业教学,通过课堂、创新创业大赛、论坛、讲座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能力,以提升综合素质。

2地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判

服务地方是地方民族院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3]。地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民族骨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

2.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不少地方院校虽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却较少,只是组织在学生参加一些校内或省级的创业大赛等,没有真正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热情并不高,造成学生对于创业的体验不足。且大部分高校只是阶段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制度层面上不够重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规范性文件并进行定期检查和适当指导,因而很多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缺乏动力而流于形式。地方民族院校生源主要局限于本省及邻近省市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他们思想观念封闭,专业基础知识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较薄弱,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自我创业意愿较低,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效果。

2.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度不足

目前,很多地方民族院校虽已设立了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但大多是独立课程,没有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相融合,而且形式上过于理论化,多数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虽在各个环节开设了实验、实训等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机融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相互脱节,运用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案例教学的偏少,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地方民族院校必须要找到有效的途径,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更好地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就业,拥有较高的学历、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师还是从经济管理、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虽然在理论教学上占有优势,但大部分老师因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没有从事过创业活动,教学过程更多的表现为以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结合现实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同时,地方民族院校的教师很多是非本地区本民族的教师,他们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针对民族地区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案例就更少,教学中很难立足地区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待完善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符合社会需求,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地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能提供给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也十分有限,仅仅通过“挑战杯”等创业大赛或选修课的形式实现,培养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很多高校内部的实训室以及课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还远远落后,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只能满足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参与性不高。校外实习基地单一,有的高校只限于酒店方面,且学生只能从事基础性的工作,缺乏与实习基地的深层次合作。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使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地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本科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既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其次地方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制定相关的激励性和指导性文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定的机制保障。通过建立薪酬激励和考核考评激励等方式完善相应的制度文件,如鼓励教师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课题,在立项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支持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同时,通过建立课堂考核考评,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其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同时要结合地区民族特色,培养民族专业人才,制订针对性强的本土课程。在专业学习阶段,开设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专业理论课程。开设一定学分的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就业形势,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际案例教学,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课程实训、参观见习以及各类技能竞赛等,强化专业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理念,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同时,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一些本土课程,如本民族的经济地理、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等课程,或举办民族区域发展会议讲座,旨在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提升专业知识转化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作为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学识和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劣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民族院校应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首先,高校要加强内部师资力量培训,加强学校年轻教师到企业、基层学习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在一线岗位了解旅游企业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校教师要常常到民族地区基层进行实地走访,联系当地创业成功者或著名企业家,获得他们真实的创业案例,把地区创业的具体实例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从而真正的反哺社会,服务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聘请校外兼职导师,邀请旅游企业中具有创业经历和实操能力的企业家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进行实训教学,并借此机会,开展对校内专业教师的案例培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得学校教师获取最新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同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开展创业活动。

3.4丰富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创新创业实践途径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专业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不够深入。一些专家在“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表示,理想的大学生活不是坐在教室里研究别人的教科书,学生成绩也不能完全以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大学生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灵活应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现如今实习已成为“鸡肋”,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2.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的课程理论知识毫无新意,导致学生的抬头率不高,课程内容也没有针对性,一些科目对学生来说太难,老师讲解很费时费力,学生也很难弄懂,多数情况下只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也没办法把知识内化。这种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质量,也违背高校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初衷。3.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专注于听课、记笔记,师生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没有实习机会或者过于敷衍,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能及时内化所学知识,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较低。4.只注重专业技能不重个人综合能力。就目前来看,高校的教学系统对各个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高校也缺乏一套科学且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焕发巨大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搭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依托就业指导课;(3)创办创业孵化基地;(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笔者通过自身经历重点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校企联合培养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意义

大学教育就是要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关键,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才是对个性化教育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性的最好诠释。因此,创新创业大赛的兴起,将学生摆在了主体位置,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现路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出创新性、适应性更强以及综合素质更高的综合型人才。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不仅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为教师团队、学校发展以及相关领域行业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1.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今的大学教育依然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高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元素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2.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虽然我国每年科技成果与研究数量较多,但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业产品的较少,其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带来的新活力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环境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校企联合培养能发挥学生特长,为企业解决一些难以顾及但能维护企业形象的细节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如展板设计、文案美工、新媒体运营等方面;另一方面,企业能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让学生更深刻体会社会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高校理论知识陈旧、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校企联合培养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借助企业这个平台,参与企业实际运作中的一些项目,将平时课程中所学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总结经验,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同时,要对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寻求答案,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2.了解真实社会需求。高校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能尽早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早日度过迷茫期,规划大学生涯。以输出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动力,同时切身实地了解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硬实力,毕业后能快速转变角色与状态,更快地适应工作大环境。3.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少有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三)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不足。一些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1.促进大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才能知道知识的用处与自身的不足,才能在课堂听讲与理解方面有新的认识,从而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逐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而制定更优的学习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觉悟性和主动性会获得很大提高。2.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旨在培育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但企事业单位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最为看重,这些能力恰恰是大学生最为欠缺的,许多大学生既不能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各类挑战,也难以融入团队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这些能力短板正是源于当前专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局限。

四、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自我探索阶段,大部分高校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但与国外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不足:1.高校教师学历门槛较高,虽然大部分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学历高,但是缺乏创业经历,所传授知识大多是从课本上直接搬弄的,自然难以感染学生,无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目前国内创业教育主要以课程为主,教学模式也十分单调,而且与各专业学科发展的融合较差,课程本身深度有限,缺乏教学实践。学生完成一系列课程后收获不大,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机会。

(二)惠及范围有限

相比于20世纪早期已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外,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于21世纪初才拉开帷幕,起步较晚。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有待加强,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从近些年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来看,选择一个创业项目参加比赛并获得佳绩十分不易,至少需要投入半年的时间。

(三)相关政策实施不全面、不深入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目前创业教育政策发展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以下问题仍有待解决:1.国内高校政策主要倾向学生忽略教师,导致教师参与比赛积极性不高,但双创比赛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科学引导。因此,要不断引导高校教师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将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参赛热情,不仅保障了各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还能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比赛中。2.如今各院各校评优评先都会增加创新创业指标比重,但院校主要领导人思想上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所制定的关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政策仅停留在纸面上,尚未真正实施。

(四)教师参与度不高

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这类新鲜事物还处于接受期阶段,了解甚少,甚至部分年长教师认为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属于不务正业行为,耽误学业。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制定相关政策

高校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角度制定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师生权益,从而激发师生共创的热情,争取形成学生热爱创新创业,积极参与,教师乐于帮扶的氛围。1.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高收入的工作,对创新创业存在质疑;与此同时,创业需要创业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承担巨大风险,这都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避而远之。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一是制定切实保障创业者学生在校的基本权益等制度,如适当延长学制等;二是制定相关奖励方案,增强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如此一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将常态化。2.针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热情不高的现状,高校可以制定适当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可折算为课时;创业项目所获荣誉可用于其他方面加分;创业项目做到一定程度后确保教师的股份权益;拓宽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范围;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1.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多邀请企业家校友或创业者校友返校开讲座,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创业经历、工作心得、行业感悟等想法;同时担任创业导师,引导同学们自主组建队伍,协调分工,探索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在此过程给予辅导,帮助学生们分析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寻求用户需求等。2.传统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启发学子的创新创业思维帮助不大,创新创业导师可结合学生情况多形式开展教学工作。(1)鼓励学生按照公司运营方式模拟实战,组建团队并提出创意,调研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参与创业项目的路演,学生投票推选评委打分,此类实战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2)教师可根据学生相关学科背景,联系相应行业的企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请相关负责人或创业者现场讲解,让学生们亲身近距离感受创业者及企业家们的风采与气质。3.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联合,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企业成本,这也是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锻炼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营造校园氛围

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带动学生参与其中,使创新创业事业永保活力,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关注和重视,可以有以下途径实现:(1)学校可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创业比赛所获荣誉,充分肯定创新创业在学生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此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兴趣。(2)高校应委托或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相关事宜,从赛事宣传、活动组织、比赛辅导、赛后扶持等各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门槛,增强学生创意落地的可能性。(3)各院各校融入本院本校学科背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如我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主办的“源木杯”家具设计大赛;葡萄酒学院主办的葡萄酒酒标设计大赛;园艺学院主办的休闲农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4)高校应举办年度双创成果展,提前数月在校内线上线下隆重预告,吸引校内学生关注,邀请校内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前来参展,分批组织校内学生参观了解,校内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四)激发教师动力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我们的教师团队。提高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的热情,在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带领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定将快速发展,也能进一步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1.学校应搭建或提供相关平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类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双创导师现场讲解,专题培训。分析国内创新创业形势、宣传有利政策,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传授专业知识,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密切融合。2.提供机会拓展教师的视野,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国外学习,增长见识,学习国外创新教育模式,感受创新创业魅力,将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应用于本校教学,强化师生互动,重视过程教学。

六、结论

传统授课方式和课程实践模式在高校实行多年,逐渐显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师生交流过少等弊端。自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中华大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

参考文献:

[1]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2]董建梅,韩伏彬.双创大赛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新探———兼论衡水学院的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49-53.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7

【关键词】双创教育背景下;信用管理专业;创新分析

目前,信用管理专业在不断的发展,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信用管理专业的教育,重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实现教育创新。双创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全名叫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不仅仅能够有效推动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还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信用管理专业在教育方面有了新的方向,在开展信用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和双创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佳,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综合型人才。

一、双创教育模式现状在

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和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对每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能够在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每个高校也正在贯彻落实教育部下达的指示,积极响应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并定期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大赛,让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目前,不仅仅教育部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也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是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高校中,有很多的专业和课程,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由每个专业的教师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且积极主动参加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高校学生人数非常少,这就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成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是以高校学生的专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并没有结合高校学生所学的全部课程,这样就会让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比较单一,而且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也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高校学生的信用管理专业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使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导致高校学生越来越不重视学习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在高校信用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再加上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高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制约着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更好地开展。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 提高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在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开展,不仅仅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还能够培养更多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在企业不断改革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综合型人才作为改革发展基础,因此,这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高校在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开展信用管理专业的教育,不仅仅让教师清楚详细地了解教学目标,还能够让高校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信用管理专业的实际意义。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高校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帮助高校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但是如果不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高校学生只会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基本理论知识上,但是信用管理专业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复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方式方法,不然就会增加高校学生理解和掌握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难度,甚至还会让高校学生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这样不但不能让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还不能让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最佳。

2. 提高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高校开展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越好,那么高校学生就越容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而更好地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这对高校学生全方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稳步强化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双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综合素养,只有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进程。基于信用管理专业角度来说,信用管理专业涵盖的知识比较多,对学生思维发散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发散能力能够得到强化和拓展,对促进双创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通常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有效结合时展的要求,并没有达到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因此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的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创新分析

1. 调整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为了改革创新信用管理专业教学,高校一定要重视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明确信用管理专业的地位,对当前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全方位的知识和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以往的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当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完毕之后,再与专业有效结合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多高校只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学习全方位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双创教育模式的要求,对信用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去,保证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教师还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把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变成简单易懂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要把双创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信用管理专业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加强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优化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要对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使信用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双创教育理念相一致,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为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对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也越来越重视。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掌握信用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佳。在教学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时候,根据国家社会和时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删减不重要且没有任何实用性的知识。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双创教育的要求,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技巧,提高高校学生对信用管理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掌握信用管理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让高校学生在寒暑假的时候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由企业为高校学生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和操作流程有更直观的认识,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对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要和双创教育充分结合,不断改进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信用管理专业中涵盖着很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在不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下,能够在创新创业或者未来就业之前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将来就业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信用管理专业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和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的,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并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还能够熟练掌握信用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教师还要根据信用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信用管理专业教学一定要充分结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够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教师一定要增强实践教学力度,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信用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信用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信用管理专业的知识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先让高校学生学习简单的基本理论知识,当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在逐渐地增加学习难度,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还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信用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新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要因材施教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存在差异,而因材施教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所以,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不断引入多层次的教学理论,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进而使信用管理专业专业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专业学习小组,把实际情况以及接受能力等情况相近的学生划分成一个专业学习小组,然后设置学习目标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每一次完成学习目标之后都会有所进步,久而久之,学生的信用管理专业水平和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进而保证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其次,教师要不断创造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虚心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还要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针对性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信用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保证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整合信用管理专业教学课程内容,这样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才能够顾及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对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信用管理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结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8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群众体育得到日益普及,体育工作者们在积极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而不断努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增长新要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已然成为我国现阶段体育院系发展的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应通过修订培养目标与体系,重点关注高校学子创新创业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是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系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紧密结合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体育日益发展态势,对全体社会成员以及全民健身产业的推进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体育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出挑战,作为培养社会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必须紧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办学理念,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研究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对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经历和经验的师资团队

在各大体育院系中,不缺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但是对于这个新兴专业中尤其是与市场紧密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确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所匮乏的。据相关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年龄结构整体偏向年轻化,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习历程,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或实践培训,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更不用谈是否真正了解创新创新,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指导,这势必限制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必需建设一批具有丰富创新和创业经验以及较高创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1.2缺乏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意识观念的学生群体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和持续的源动力。应试教育养成现代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但合作意识淡薄的心态,导致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创新创业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甚至认为这一切都是毕业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同时,面对学校开设的创业论坛或创业方面的讲座,学生普遍的态度是漠视,应付课程而已,误以为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术,轻视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这种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顶层设计及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很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教学目的。

1.3激励机制缺乏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自1998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奏就已拉响,20年的推进成效并不显著,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是激励教师指导、学生融入的催化剂,高校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是营造氛围的良好方式。据调查,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环境整体不佳,比如在高校创新创业管理部门较多,包括学工处、各院系、就业部门、教务处等,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方式等方面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相对较少,导致工作开展不够流畅,这种在各个岗位上采取了不同方式针对性的管理,而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共同形成体系的管理,很难激发师生们的能动性。

1.4知识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应当比其他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要丰富,大多数学生在相关的专业进行见习、实习、实践的经历,有的甚至已在就读期间从事部分社会体育的工作,但是很少的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甚至是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转化到实践当中,高校很多校企结合合作共赢的项目没能技术融入相关的产业链,高校仅仅停留在人员的输出方面,导致应用转化方面的能力非常不足,甚至是与市场脱轨,难以达到社会体育发展的期望。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组建创新创业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鼓励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提高服务社会意识与能力,高校应当以内聚团队,外联实业,以服务师生、共同创新、创业为目标,创立体育产业服务中心,依托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实效。为确保中心的运营的日常化、专业化,必须组建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管理不同的服务团队,可以包括大学生创业服务团队、体育产业政策服务团队、体育赛事服务团队、健身测评服务团队等。体育产业服务中心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优势,围绕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服务等方面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服务师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开发。

2.2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

学生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能够进一步激励高校学子自主创业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经营具有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的体育消费市场,以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促进社团的建设。社团开展的系列活动需贴切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真正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能力。通过社团的系列活动,如实践模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各类讲座、沙龙、宣传活动,创建共谋发展、共同探讨的创新创业氛围。

2.3打造创新创业经营实体

为进一步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实效性,需提供一个合法有效的平台实践课堂理论知识。比如通过注册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营,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施展所学的空间与平台,打造成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专家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体育类培训、夏令营、冬令营、赛事承办、对外交流等活动,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充分融入到体育产业的额运行与营销过程中,成为真正的组织者鱼实践者,拓展体育相关业务,锻炼了能力,充分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

2.4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引领作用

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团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关键保障,为形成以导师指导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格局提供前提条件。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要求必须全面与新颖,充分了解市场所需;在实践能力环节需要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紧密贴合全面性和应用性的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原则。师资队伍的结构可以灵活运用,克服一些制度方面的障碍,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在导师结构中可以采用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补充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行业领军人物或创业较为成功的校友,都是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人选,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经验,更具有敏锐的体育市场分析能力以及研判能力,恰好可以弥补校内导师需要提升的知识能力。

2.5丰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的不同教育模式。各所高校充分运用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这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拓展学生视野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寻找自身的不足,以此指导和促进学生的下一阶段的学习;另外,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广泛性,给予此专业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定期的举办围绕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培能力的各类讲座、沙龙、竞赛、策划、报告等活动形式,有主题有目标的因地制宜地结合校本特色,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同时,也不可忽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以及资源的应用选择创新创业方向的选择,可放眼整个就业市场需求,不仅仅是体育产业领域之内,而生开阔视野,鼓励全方位发展。

2.6发挥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作用

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是社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跟时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将“双创型”人才建设放在首位,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与未来市场体育产业高度发展的现状相结合。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需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局面以来,社会各界对勇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高校导师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基金、企业挂职锻炼等方面同样需要政策的支持,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指导体系,为学生开展创业项目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3结语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引领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一次极佳的创新创业时机,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市场需求,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推进内涵建设,从根本上缓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5-4.

[3]聂莉萍,朱建新.创业服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05-106.

[4]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第二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5]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