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教育范例

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创新创业教育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浮躁、就业观念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井冈山精神是以为首的革命先烈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井冈山精神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有助于高校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意识淡薄,理念滞后

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念,是造成就业意识落后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毕业生及家长,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到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很难考虑大学生毕业选择创业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一是学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放在首位,把创业教育列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教育学生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和发展途径,是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二是家长的就业观念滞后,造成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束缚了大学生创业选择的信心和勇气。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的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高校的事情,是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氛围不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没有系统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规划,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学校,也只是停留在举行一些就业指导会、搞促进就业的活动等等。二是家长方面。在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不足并对孩子的就业进行干预。三是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但有些扶持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加之由于一些部门公职人员腐败和不作为现象的存在,给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不利的影响[1]。

1.2心理承受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学生在家庭的呵护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娇艳而脆弱。然而,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面临着较强的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由于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被动性和盲目性[2]。主要表现在:首先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生活所迫,被动的选择创业,他们对创业本身的困难和艰辛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浮躁,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主动选择放弃和退出。其次是创业之初对创业具有盲目性,对创业的条件和选择的项目没有充分的调研和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盲目上项目,脱离实际。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意志薄弱。在创业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和失去创业的意志,导致创业中途夭折。再次是我们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下行的趋势和压力增大,自主创业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困难和商业竞争。加之工作经验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极易导致创业的失败。当理想和现实产生落差时,大学生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加之面对社会生活、家庭、爱情等因素放弃创业。更有甚者,面对困难,产生极端情绪,做出极端的选择,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3团队合作能力不强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更好的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创业过程中仅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而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力量。但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要保持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当代大学生随着意识的独立,其性格和个性也会更加突出。但独特的个性使得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而利己主义思想使得他们不能妥善地处理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在创业初期,迫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一些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合伙经营,共同创业。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沟通,这种合作不会持续下去。到了创业中后期,特别是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团队成员在贡献大小、业务发展方向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甚至部分成员自持功劳大而产生对其他成员不尊重、不团结的情绪,整个团队的协作观念丧失殆尽,最终导致创业的失败[3]。因此,团队集体意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

2冈山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和意识

以井冈山精神为统领,提高思想认识。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创业的新路子,要有敢闯敢干的大无谓的勇气和胆识。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学习和领会井冈山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4]。 解决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和意识,一是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意识。将培养自主创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制定中长期的教学培养规划。二是学生和家长全面转变就业理念。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党、团、群组织的作用,教育学生彻底转变就业的陈腐观念,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没有铁饭碗可言。学生的思想转变了,就可以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给家长,使得家长的就业观念走出误区。

2.2以井冈山精神牵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大学生要在创业竞争中取得好的成果,离不开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行。不仅要有艰苦创业的理想,还要拥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精神力量。 当年同志带领的秋收起义队伍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只有 700 多人,缺吃少穿,生活异常艰苦。当革命处于非常艰苦的时候,共产党人一边与反动派斗争,一边自己动手开展生产运动,这充分体现了党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学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并领悟井冈山精神的思想内涵。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乡村等艰苦地区开展基层社会调查与实践锻炼[5]。利用大学生掌握到的理论知识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提供诸如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坚定创业意志。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经验丰富的农村创业“土专家”等对大学生进行励志培训和技能培训,并将自力更生的井冈山精神贯穿其中,利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自己的创业实践来激励学生,以提升创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业。

2.3以井冈山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红色精神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6]。只有以积极顽强的心态和愈挫愈勇的精神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为信念不屈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井冈山精神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井冈山精神所包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都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精神品格。井冈山精神中为实现理想而敢闯敢拼的精神品格,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利用井冈山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培养和教育的途径只要有:(1)将井冈山精神财富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认知和实践;(2)以参观学习的方式,直观接受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博物馆等地的参观,实地感受井冈山革命老区生活,体会井冈山精神形成过程。将井冈山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增强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提升对红色精神的践行能力;(3)野外综合教育活动[7]。在超强身体锻炼的情况下,体验着红军在井冈山创业的艰苦,体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种高强度的野外生活与舒适的校园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对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教育是巨大的,对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品质起到积极效果。

3结语

井冈山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用井冈山精神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人文素养,又能够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实效性,提高创业成功率,这对复兴“中国梦”伟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新形势下大学生艰苦创业教育体系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6-98.

[2]涂海英.论闽西红土地精神与大学生创业品质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6-69.

[3]田永静,颜吾佴.以红色精神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34-137.

[4]张灏.论红色资源的社会功能[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24-26.

[5]沈树周,段素梅.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势和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77-79.

[6]吴丽华,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67-68.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2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策略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专注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引导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作为主要培养内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展开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汽修专业为例提出了创新培养对策,对于提高人才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汽修岗位工匠精神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汽车总量不断增加,社会上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各大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向社会输送汽修人才,但是并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需要得到提升,从学校到岗位需要更加连贯。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重大问题。工匠精神是指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将精力放在事业、手艺和职业上,让人生和职业融为一体,是做人和从业的双馨。在汽修岗位上,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爱岗敬业精神,汽修员工需要具备认真踏实的职业态度,抱有敬畏之心脚踏实地的投入工作。其次工匠精神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态度上,要在工作中坚守操作规范性,重视细节工作,坚持继续学习。最后工匠精神体现在汽修人员将汽修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可以坚守初心,不断创新。

二、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在汽车维修领域中,产生了很多汽车维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高职院校作为汽修人才的培养平台,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招生受到影响,导致学校生源产生滑坡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是学困生,学校招生的标准从择优录取朝向无门槛录取转变,使得学生质量低,教学质量很难提高的情况。另外汽修市场的蓬勃发展,汽修行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机电技术,更需要了解汽车结构,会使用现代化检测仪器进行检修。因此汽修人才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可以以最快速度发现汽车问题,使用对应的修理措施进行解决。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过于重视招生数量,使得投入教学质量的精力十分有限,学校只将教学目标放置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少有学校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付诸实践,使得学生的工匠精神十分匮乏。

三、以“汽修”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如果缺少工匠精神,个人职业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无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汽修专业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团队意识、道德品质以及敬业精神等,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起来。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理念的核心,将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意识、坚持不懈决心和坚持创新的动力穿插于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工作,用自己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应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导学生。同时社会和企业需要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和鼓励,社会和企业需要给予初入岗位的学生一定包容,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才可以主动追求精益求精,可以不断突破自己。在企业内部需要重视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在企业走廊中张贴优秀员工事迹,建立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对学校教学理念的落实,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建设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德育教学以及顶岗实习中结合工匠精神展开教育。以汽修专业德育教育为例,在汽修专业新生入学时,教师围绕工匠精神展开第一堂课教育。德育教育以《工匠精神读本》作为教材,通过德育课堂,学生了解国家工匠事迹,建立职业信念。在德育教育中紧密结合工匠精神,激发出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在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专业拓展三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针对人才专业技能展开培养,通识课程针对人才基本素质进行培养,职业拓展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展开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需要让课程设计项目化处理,让课程和岗位实现连接,建立培养工匠精神一体化培养胚胎。例如:将企业7S融合日常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汽修维修标准。教师针对学生完成过程做出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工作标准,可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展开工作,得到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搭建工匠精神培养实践平台

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体现,要经过实践才能深入学生心中。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要严格按照职业场景进行建设,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岗位责任,才能产生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高职院校经过和企业建立合作,让产教实现融合发展,让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需要让学生到企业岗位上进行锻炼,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对于生产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高职院校同上海通用、北京现代、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建立合作,构建订单式培养机制,汽修专业学生经过学习后,进入到企业中接受实践训练。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建设的实践平台上,学生可以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规范自身,在岗位上向具有匠人精神的师傅学习实践经验,在企业匠人身边受到熏陶,从而可以逐渐形成职业素养。

(四)组建落实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展开工匠精神的教育,还需要教师队伍来落实。目前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普遍缺少实践经验,缺少工匠精神的体验,在工匠精神教育中自然无法做到亲身示范。高职院校需要组建一支可以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用教学活动践行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着手建立名师引领,学校骨干教师作为队伍主体,企业工匠联合教育的教学梯队,从而满足培养工匠人才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年轻骨干教师将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企业选拔汽修部门优秀员工作为工匠教师,这样教师队伍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专业知识、敬业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五)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决定着校园氛围,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工匠精神文化是将校园文化转变为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需要学校积极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凝练传统文化,构建职业素养的教育氛围。例如:高职院校先对校园公共设施进行完善,在校园内设置厚德精艺、匠心等校训石,重新命名教学楼,如将汽修实训基地重新命名为“精艺楼”等。在汽修实训基地走廊内设置道德模范事迹、汽修专业优秀毕业生等。高职院校也需要重视校史馆的建设,校园主干道设置多媒体设备,播放宣传工匠精神的广告。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以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使学生时刻接受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经过对汽修岗位上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的分析,了解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养成教育策略。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必须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建设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搭建工匠精神培养实践平台。重视组建落实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从而对汽修专业学生展开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得到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得到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刚,朱理鸿.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共育工匠精神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1):29-34.

[2]任春晖,黄珊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汽车机电维修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9(1):52-54.

[3]刘志刚,陈季云.工匠精神视野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南通科院汽修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9):311-312,321.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3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延安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对当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讲述延安精神,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延安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

关键词:

延安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的提法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1968年《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以《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为标题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延安精神’的概念。[1]延安精神是从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到1948年党中央从陕北搬离期间的13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对延安精神的发挥和传承。对延安精神的内涵做过多次表述。将其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邓小平将其概括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其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3]。

(一)延安精神的灵魂: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是一种由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的强烈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延安精神的灵魂统帅,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着延安地区军民团结一致进行革命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感召下,全国无数爱国的进步青年,放弃了优裕的生活环境,不顾道险路远,冲破戒备森严的重重封锁,历经千辛万苦,不远万里奔赴延安。“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人们称颂从西安到延安的七百里山路,是爱国青年用鲜血铺就的崇高信仰之路。在对抗大学员的讲话中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便能够最后战败敌人”[4]。

(二)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延安精神的精髓,既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也是一种按实际情况办事的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讲求实效的实践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延安时期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出了科学的阐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5]在延安,党中央通过整风运动,在全体党员干部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三)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延安时期,共产党人既是劳动人民的领袖,又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职位高低都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同甘同苦,艰苦创业。的著作中多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提了出来。延安精神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精神。延安时期,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成为各级党政工作开展的标准。为民族事业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并涌现出一批批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模范楷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共产党能够在延安时期团结了各个方面的革命力量。

(四)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和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的结合,体现了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锐意进取,艰苦朴素的创造精神,它是精神上的乐观向上与行动上的艰苦执着的统一。延安时期,是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在物质资源极端匮乏,缺乏外援的情况下,共产党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领导带头垂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渡过了难关,为赢得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物质保证,并且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并且使之成为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和团结群众的精神支柱,增强了军民的凝聚力,使共产党人确立了更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出,在延安“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二、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一)理想信念

精神是支撑之石,理想是行动的内驱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兴盛而努力拼搏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感。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保持坚定的意志和和迎战失败的决心。延安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怀揣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迎来一个激情创业、锐意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是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青年是中国梦的主要缔造者,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领头雁,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自觉地弘扬延安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和鼓舞大学生志存高远,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政治理想信念和创新创业的源动力,积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创新创业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激发创业斗志,对自己的创新创业目标的不离不弃,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和人生价值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中去,提升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报效祖国中焕发青春光彩,找到精神坐标,使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走的更加稳健。

(二)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根本途径。当前的部分大学生心理依赖性强,实践能力差,缺乏实事求是、探索求真的精神,缺乏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缺乏创新的观念,没有创新的兴趣,不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大学生要想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必须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用崇尚实干、求真务实的延安精神引导大学生不务虚名、不慕荣华,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勤于实践,善于调查,理论联系实际,正视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魄力,用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的意识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勇于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善于发现新事物,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到新的高度。

(三)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脱离单纯谋利的功利性层面,增强服务群众的观念,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对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创新创业事业的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将创新创业的目标定位在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的工作生活提供更满意更便捷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把为民务实的价值追求贯彻到于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创业行动中,才能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

(四)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坚强的意志是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新创业过程巾,没有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失败。创新创业者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者经受失败和挫折考验的意志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艰苦奋斗的创新创业者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如今的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享受,缺乏实际精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投机取巧、浅尝辄止,不能吃苦耐劳,容易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萎靡不前,甚至半途而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创业者不仅需要具有勇气和信心,而且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实干家精神。

三、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讲述延安精神

第一,利用好传统教学平台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讲授延安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者除了要透彻把握延安精神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外,还需要与时俱进的构建延安精神的现实语境,针对性的挖掘出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把延安时期的伟人事迹、榜样人物、经典歌谣、格言演讲、舞蹈电影等素材衔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第二,创新宣传延安精神的教学手段,多采用提问、讨论、演讲等方法增加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对延安精神的领悟,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良好的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三,邀请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到高校进行演讲,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贯穿其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邀请对延安精神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老红军战士进行延安精神的专题讲座。

(二)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延安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学习的策略,也是学习的目的。要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更好的理解延安精神,发挥其强大的动力作用,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一,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实地考察延安革命旧址,参观当年军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地方,回顾当年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创业场景,专访老红军人物,啃“窝窝头”吃“小米粥”等忆苦饭,通过“寻找历史”和“忆苦思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坚定创业意志,培育创新创业者吃苦耐劳的创新创业品行。第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素质拓展。在素质拓展的过程中,用延安精神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者遇到问题不气馁,克服困难,战胜逆境,从而将延安精神贯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励志教育中去,使他们懂得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为创新创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很难立竿见影,但是对大学生会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要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更好地领悟延安精神,必须营造一个正面向上的校园文化。第一,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展板、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延安精神进行宣传;第二,把延安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团建设中去,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成立“延安精神读书协会”、“延安精神兴趣研究会”的形式来自发学习延安精神;第三,举办延安历史人物演讲大赛、延安歌曲大赛、“延安文化艺术节”、红色延安故事讲述等形式感染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对延安精神感同身受,受到启发和鼓舞。

作者:李晓霞 陈建华 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如如.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陈珂.延安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49-252.

[3]杨宏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法宝———延安精神[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7):222-224.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4

关键词:“工匠精神”;商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

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潜质及不断突破自我的优良品质。工匠精神为高校人才的培养道路指引了新的前进方向,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以工匠之心传工匠之神,以工匠之心造工匠之人。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更新教学观念,采取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匠人”。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及其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对工匠精神及商务英语二者概念的阐述

自古以来,我国崇尚工匠精神,历来就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工匠精神就在这种尊师重教的师道传统中不断传承。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优秀工匠杰表“祖师”鲁班,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从广义来看,“工匠精神”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1]。商务英语是指以商务内容为基础、商务语境为特点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领域和活动中,参与人为表达各自的商业目的,遵循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业惯例、程序,运用语用策略,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符号资源和视觉、听觉符号资源,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及其他媒介所在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商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正日益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商务英语的自身特质来开展有别于传统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突破“商务+英语”的简单加总,打造1+1>2的模式,以培养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工匠精神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不仅存在着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招工难问题,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议题,却是我国当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就业压力大不仅仅与毕业人数的增加有关,更与高校毕业生能否符合岗位需求直接相关。事实上,在失业人口中并不乏各高校优秀的毕业生,这是因为他们只是优秀的学生而非优秀的员工,他们习惯于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后应试,缺乏实践、创新精神。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缺乏创新精神的人,终将被时代淘汰。追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脱节。细化到商务英语教学来看,当前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一板一眼,缺乏灵活性、创新性以及实践性,而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灵活多变。工匠精神是教学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教学的前进动力。工匠精神提倡我们要从做中学,以需求引导教学方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便要求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应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打造具有匠心精神的课堂,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商务英语教学所处的困境

(一)课堂教学采取“填鸭式”方式

目前,高校商务英语课堂上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式的“喂养”,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消化”情况,学生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日俱减,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事实上,在国外高校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提倡的是自主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笔者认为这是我国高校教学应该引以学习的,尤其是针对商务英语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二)课程内容存在滞后性,没有与时展紧密相连

商务英语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但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所用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时展速度。此外,商务英语教师又很少能有机会参与相关的商务活动,他们所储备的知识难免有些陈旧与落后,以致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相关专业知识。涉及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例如“一带一路”便对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贸易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而课堂上并没有对此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教材亦没有涉及,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比较差,不会主动去关注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新闻等,所学知识的滞后性导致目前尚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授课方式相对传统,教学设备尚不完善

相比于“粉笔+课本+课桌=3K”的授课方式,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学方式、教学设备上都有了一些进步,一些高校安排了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教师能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但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它是一门实用型的语言,通过简单的“听”和“看”尚不能满足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们真正需要掌握的是“说”和“用”。因此,类似于案例式教学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在我国高校商务英语课堂上是缺少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课堂若想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还需相应教学设备的支持。研究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培训案例发现,他们的教学设备与国内相比十分新颖、完善,例如新型多媒体、案例式教学课桌等。教学工具对于授课方式以及课堂效果来说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中设备不完善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四)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职业倾向性不强

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是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采取以书本、课件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没有培养学生相关的工作能力。此外,仅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有些纸上谈兵,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获得的往往只是暂时性记忆,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考试内容也往往止步于所学的理论知识表面,缺乏对英语表达能力、相关商务英语技巧的应用能力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应变能力的相关考核,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真正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商务英语教学缺乏较强的职业倾向性,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像普通英语教学一样,只传授一些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而缺乏对商务英语实际能力的关注和训练,要做到是学习,更是工作。英语词汇量异常庞大,而且不同专业领域的词汇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增强课堂英语教学的职业倾向性才能使教学更具可行性和实际意义[3]。而现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所传授的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所需结合性不强,主要体现在缺乏对于学生在实际商务环境中的相关培训,他们并不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程序,不能将所学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导致高校应届毕业生不能满足公司的岗位需求。

三、如何利用工匠精神带领商务英语教学走出困境

(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商务英语教师,使之立足自身,感召学生

首先,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有工匠之心,严谨,不投机取巧,敬业认真,一丝不苟,热爱职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耐心负责地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追求速度,急功近利,这些现象盛行,也影响了本该专于学业,刻苦钻研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在日常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应让学生转换思想,深刻领悟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完成学习。这便要求教师应把自身所具有的工匠精神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当中,以工匠精神教育学生,并将此精神进行传承,使学生能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去。其次,教师应具有工匠精神之创新精神。针对教师自身知识陈旧的问题,高校应尽可能地定期为商务英语教师安排相关培训,并与企业合作,使教师有机会参与一些商业活动,培训出与时俱进的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创新,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并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特定的商务情景中活学活用理论知识。

(二)工匠精神于细节之处追求极致———采用“浸润式”教学方法

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完善。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工匠精神,追求极致。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浸润式”教学。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将这种方法引入教学,尤其是引入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希望通过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方式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以进一步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鉴赏[4]。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融入与商务活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商务交流中,文化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特殊语境下,往往不同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学生不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有可能造成误解,进而对工作造成影响。例如,中国人注重时间观念,在社交活动中往往严格遵守时间约定,而在一些南美国家迟到1—2个小时,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又如,在泰国用脚尖指着对方通常被视为是无礼的举动,即使是偶然的,而中国人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问题。让学生提前熟悉各个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三)工匠精神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

工匠精神的时代体现就是不断创新,执着追求,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首先,高校应及时更新商务英语课堂落后的教学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工具,使学生能有更好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在编纂教材时应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网站的链接,及时更新专业最前沿知识,弥补现有教材的滞后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发展状况,关注专业热点话题,提升自身相关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查阅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热点新闻,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学生进行分享探讨,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又能弥补教师所授知识中有关最新内容的欠缺,同时提高同学们的课堂融入效果。

(四)工匠精神之实践出真知———实践理论二者并重

工匠精神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途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联系相关企业,让学生能够更鲜明地体验实战的商务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让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悟企业的人才诉求,所需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根据理实一体化要求,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以Aiming(制定目标)、Acquiring(获取知识)、Ap-plying(实践应用)、Administrating&Adjusting(课堂管理、教学调整)、Amending(修正完善)、Advancing(提高升华)为核心内容的“师生联动8A”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企业调研,市场调查等方法分析相关职业对商务英语的工作要求,紧跟时代需求。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了解企业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培育企业需求的“准工匠”。采取专业实训,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倾向性,笔者认为可以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具体可以分为英语语言能力模块、外贸知识能力模块、商务写作能力模块等,商务英语课程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以社会未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设备操作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6]。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敬业,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标杆,更是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灵魂。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提高和完善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使学生将这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延续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做到以工匠之心传工匠之神。在工匠精神视域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任重道远,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参考文献:

[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4).

[2]史燕飞.论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改革[J].社会科学家,2012,(S1).

[3]易永忠.浅谈以就业为的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3).

[4]彭晶.“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5]王胜华,刘文君.基于岗位分析的商务英语多模态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5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表层工匠;深层工匠;高职教育

1背景介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4]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6

关键词:徽商精神;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实践活动丰富,是具备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但在当前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大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类似于职业生涯规划课,部分学生是为了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而了解相关课程,这些片面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创业的积累、沉淀、艰辛、风险。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激发他们的创业能力,如果在教育中融入一段深刻的历史经济文化现象,将积极的、有价值的创业精神予以总结,对于启迪学生应该是不无裨益的。徽商就是这样一段历史、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徽商数百年的经营活动,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1徽商精神的内涵

1.1寄命于商,锲而不舍

徽州地区流传一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描述了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由于地少人多的现实困境,不甘宿命的徽州人不再寄命于农,他们把目光投向山外的世界,寄命于商。从明代中叶开始,徽州的从商之风愈演愈烈,延续时间近四个世纪。徽州商人们能以搏命的心态来谋求商海前程,有些商人不成功不归家,屡败屡战,甚至客死他乡。“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矣。”这些少小离家的徽州商人有着破釜沉舟的信念,也铸就了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

1.2贾而好儒,文化自信

许多徽商在从商之前是儒生,从小熟读经史,有较高的儒学素养。商人有了文化,在气质、智力、判断力、品味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悉风云,与官府显贵交往则应对自如。徽商重仕进、办教育、研学术、兴宗学、刊典籍、结诗社、蓄图书等,涉及文化、艺术、教育、公益中的诸多方面。徽商“贾而好儒”的结果,是子弟成材,服务于社会。

1.3诚实守信,以义取利

正因为徽商崇尚儒学,并以儒学的哲理思想来指导经商,形成了他们不同于其他商帮的文化人格。众多徽商依道营商,依义行事,诚信为本,仁心济世。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在杭州创立的胡庆余堂,以建筑规模宏大、产品疗效显著闻名于世。胡庆余堂的“是乃仁术”、“真不二价”、“戒欺”等店训都反映了在当时难能可贵的诚实守信、治病救人的仁义,货真价实、品质为上、童叟无欺的信誉。一百多年来,胡庆余堂一直秉承这些原则。

1.4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徽州商人少小离家谋生,多从学徒做起,以小本起家,甚至以夫人的嫁妆起家,他们深知创立一份事业的艰辛困苦,即使在发迹以后,许多商人依然能节俭成性。徽商胡贯三开的店铺遍及江西九江、景德镇、安徽休宁等地区,但每次他去江西时,都只带200文钱、一包锅巴及一把雨伞,遇到茶亭歇息,就花一文钱买水就着锅巴充饥解渴,沿途都有他家店铺,所以他也无需去客栈投宿。一些赶考的徽州人,即使家财万贯,也是一身粗布麻衣。生存的巨大压力磨砺出徽州商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性。

1.5团结合作,互帮互助

徽州地区聚族而居,徽州商人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他们在经商过程中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父带子、兄带弟、叔带侄、舅舅带外甥,同族同乡之间相互信赖、互相支持,当一家资金不足时,同乡同族之间或借贷或合资,通过不同形式将资本组合起来从事商业活动,使得经营规模扩大、更具市场竞争力。许多在外发迹的徽商将大量资本输送回徽州地区宗族本土,修族谱、建祠堂、支持家族子弟的学业、提高族员的生活状态,激发更多的族人外出经商或考取功名,促进了族员之间的联系沟通及凝聚力。

1.6审时度势,开拓创新

徽商善于审时度势,精于筹划,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从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明初政府实行“开中法”,徽商不畏艰险参与开中,千里迢迢运粮赴边,成为最早的盐商。徽商创造了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及运营机制,如委托制、合伙制、合股制、经理制、津贴制等等,知人善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商业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第一批买办有徽商,第一批地产商中有徽商,不少徽商还创立新业,重铸昔日辉煌。

2大学生对徽商精神了解程度的调查

为了明确目前高职大学生对徽商精神的了解程度,笔者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在全校公选课上进行,参与学生298人,回收有效问卷298份。

2.1大学生对徽商文化的了解

对于“您对徽商文化的内涵了解吗?”这一问题,有4.02%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19.80%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21.82%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54.36%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因为身处安徽地区,学校也组织过关于徽商文化的讲座、读书等宣传活动,部分参与过学校活动、阅读过书籍资料、去徽文化地区旅行过的学生对徽商文化较为了解,但大部分学生表示仅听过相关名词概念,对具体内容并不熟悉。

2.2大学生对徽商精神内涵的了解

对于“您对徽商留下来的徽商精神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有8.05%的学生选择“了解并且理解”,15.77%的学生选择“只是了解”,34.23%的学生选择“听说过”,41.9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在进一步的提问中,有学生回答出徽商精神包括爱国、诚信、团结、勤奋等内容,但对于具体事例、徽商代表人物则知晓的不多。大部分学生对于徽商精神表示崇敬之心,但了解比较碎片化,没有系统、深入的了解过。

2.3大学生对徽商经营理念的认知

对于“您认为徽商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贾而好儒这些经营理念在现代仍适用吗?”这一问题,有59.73%的学生认为“同样适用于今天,值得提倡”,有34.23%的学生认为“要区别对待,批判借鉴”,有3.7%的学生认为“不适应今天的社会,不值得借鉴”。对徽商经营理念认同的学生认为徽商能延续长久的辉煌,业务种类多、范围广,凝结下来的经营之道有很多可取之处,少部分学生认为徽商曾经取得过很大成就,但现在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辩证的看待,说明学生对新徽商也缺乏一定认知。

3徽商精神对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3.1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许多徽商自小迫于生计走上经商之路,而当代高职大学生们从小生活安逸、衣食无忧,源自生活的压力较小,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充满了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迷茫。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也许在于学校的宣传、也许在于创新创业大赛,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实践学分或者奖项加成。要提升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将徽商的经典案例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凭借的不是一时的热情,创新创业教育追求的也不是一毕业学生就能注册公司、获取成功,而是要在大学生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当有了能坚持下去的信念与勇气、合适的项目与机遇、一定的资源与人脉积累,就可尝试去创立一份自己的事业。

3.2重视知识技能积累

有统计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成功率很低,不到5%。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不能盲目,要做好准备。许多徽商自小读书,在经商之初都是在店铺做伙计或学徒,机灵、做事麻利、对市场观察敏锐,有了行业知识与经验,再有资金与时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有的家族甚至经过两三代的积累才在行业中有了立足之地。成功后,很多徽商家族都重视对后辈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传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对事物的认知、领悟、分析能力,在工作中积累行业技能,锻炼社交、组织、经营能力,踏踏实实,先创小业,再创大业,做自己擅长的行业,经营链尽量短,创业成功率会相对提高。

3.3保有良好精神品格

胡适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特质概括为“徽骆驼”精神,徽商取得的成就与“徽骆驼”精神密不可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这些精神品格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坚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市场风云变幻,但唯有内容为王,以坚实的产品质量、诚信的经营、对行情的准确把握才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创业过程充满困难、艰辛,受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是徽商的进取精神。大学生应借鉴老徽商精神,创立新徽商品牌,使徽商精神得以传承。

3.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徽商们曾重视的宗族、地域等概念或许已经淡薄,但创业不能单打独斗,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分工合理的配合都是创业走向成功的基石。在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一方面要以徽商相互扶持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需要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团队合作项目,如5人组成一个团队提交创业规划项目书,除了对项目书内容考核,还要对团队成员的参与、配合程度予以考核。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也可以将学生按团队进行管理与考核。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创新创业的道路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应传承和弘扬徽商精神,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曙杰,陈宏涛,田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05).

[2]汤太祥,许太梅.弘扬古徽商传世精神提升大学生“双创”素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

[3]张黎.基于徽商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9,(01).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7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将科学的教学精神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树立学生的工匠意识十分重要,工匠意识不仅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在任何领域中,工匠精神都是一种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潮流的关键精神,其蕴含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一件东西上。特别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就像是在完成一个作品,因此,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中,同样也需要进行工匠精神的融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一、当代工匠精神的缺失与时代呼唤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新的精神概念,早在古代的时候,我国的手艺人在进行施工建造的时候,其对待建造内容一丝不苟的精神就被称之为工匠精神。古代的工匠,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将这一领域内的制作内容研究透彻,形成自己的制作逻辑,制作出精美的物件。例如,古代卖油翁的故事、庖丁解牛的故事等,其中的主人公所塑造的精神,都是工匠精神。在目前阶段下,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对事负责,对手头工作严谨仔细的一种工作作风。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行业中的精神,工匠精神已经覆盖到更多的领域。在任何一个涉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领域中,工匠精神都可以作为指导人进行精细工作与规范行为的精神。例如,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在进行学业深造中,也如同在雕琢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工匠精神中展现出的精益求精、求实创新、追求实践等精神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一个主要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衰微。工匠精神是自古以来产生且传承下来的精神,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工匠精神逐渐呈现出衰败的景象。古代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重视学习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人心,好好学习以后进入仕途,是更多人的生活理念。以至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很多人即使用几十年去考取功名,也不愿意用几十年去研究一门手艺。在历史这样发展的趋势下,工匠精神逐渐走向没落,重视商业发展,重视当官的风气在社会上横行,手艺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在后期的时候,工匠精神可能都会成为一个手艺人的累赘。另外,在近现展的过程中,工业技术与工业文明进入我国,在社会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化的生产与工业化的生产,更使手工业走向没落,工匠精神更是出现了传承危机的情况。在近现代的工业化发展中,采用机械制造,一体化建造,工匠精神中细雕琢的精神很难在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下有着明显的应用,在工业化生产中,其主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因此,在那个时代下,工匠精神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当下创新形式下,我国工业制造业呈现出的是一种规模大但是水平不高的局面。制造业要想有着快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制造创新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在目前阶段下,阻碍我国制造业进步的主要阻碍就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少有关的创新技术性人才。另外造成我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发展模式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下的制造业生产中,不论是制造设备的建造还是对加工产品的制造,工匠精神在其中都有着明显且重要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我国的加工制造业中,都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3]。在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中,我国的制造业及相关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社会进步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工匠精神需要重新回到有关行业的视野中,以先进的工匠精神文明继续指导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下,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当下发展改革趋势下,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才能够更好地确保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当今时代下,更多的行业需要工匠精神作为理论指导,不断提高生产与发展的科学性,保证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向始终正确。

二、高职院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创业教育,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就被联合国教育组织提出。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倡创业教育,鼓励优质人才积极创业,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院校内实施创业教育,针对学生的个人资质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教学,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将专业技能人才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专业能力。因此,在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4]。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针对加工制造业而言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中,工匠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的品德,精益求精的思想,都是确保人们思想不滑坡的关键内容。另外,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教学,其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工匠精神还是当代学生在今后创业与就业中需要的重要精神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中,一定要严格践行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确保其有着更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其都有着明显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现阶段下,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学生要内在认同工匠精神,参与创业活动。在开展相关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口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教育人员一定要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社会现状,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优势,并结合工匠精神不断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学生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进步,其主要需要明确当下所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学生要加强对自身学习专业的认知,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工匠精神,不断强化自己的各项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确保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育要同一般高等院校教育区分开,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因此,在这样的教学需求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进行教学中,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从社会上吸纳更多的专业型教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最后,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既然对创新创业类人才有所需求,社会上就应该提高相关的福利待遇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进行有关内容的学习。加强学校学生同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四、结语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借此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之走上社会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牛杰,戴艳.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职教通讯,2018,485(10):59~61

[2]贺维,刘紫萱,贺冰心.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新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33:8

[3]谢文波.工匠精神视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东京文学,2017,9:226~227

[4]吕瑞琴,王威.“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396(23):239

[5]秦洪庆.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20,4:252~253

[6]怀鹭鹭.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8:82+84

[7]祝丽霞,杨晓光.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3

[8]黄晓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9

[9]李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12

[10]潘晓贝.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9,9

[11]金丹,王琳琳,金超杰.“双创”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12]汪瑞,曾昭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散文百家,2018,10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8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工匠精神”一词,体现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专注、执着、创新、奉献”等,既是对高职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必须天然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一、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工匠是一种职业,处于社会分工的底层,直至近现代,这个职业也不被主流价值观所推崇,在它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漫无目的、毫无创新、循环往复、死板教条”等轻微贬损的含义,如“教书匠”这个词语,正是这种观点的印证。即使从褒奖的角度来看,工匠群体也仅仅停留在“无他,唯手熟耳”的熟能生巧层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有分工,行业无贵贱”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国家极力倡导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工匠”的社会地位得以大大提升,社会价值也得到充分肯定。“工匠”一词不再是一个含有强烈心理暗示的贬义词,而是一种对制造类产品精益求精的代名词,而“工匠精神”,也作为一种情怀而被重新演绎,其中体现出来的“专著、执着、精益求精”等含义也被充分挖掘并广泛倡导;同时,由于生产制造行业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对利益的过分追逐,导致社会经济发展过于急功近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产品质量无法确保,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重塑“工匠精神”成为时展的要求和呼唤。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理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执业精神,同属于形而上的精神意识范畴,集中反映了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它包括了持之以恒的信念、一丝不苟的坚持、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敬业乐业的态度;同时,工匠精神也属于实践范畴,因为这种形而上精神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磨炼才能形成的特殊品质,它既成之于实践,也用之于实践,动手实践、亲身历练,方能磨炼出这样的内在性特质。

(三)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近年来,国家在对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愈发体现出对“大国工匠”以及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视。进入2016年,高层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了“工匠精神”这个关键词。密集的政策,正体现出国家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对于职业技能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热切期盼。高职教育作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任务,高职教育应该趁此东风积极与时俱进,把人才培养模式扎实地落实在以强技能为核心的新时代“工匠”上,这也是高职教育办学价值的正确回归,高职教育才能真正迎来新的“春天”。

二、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在耦合

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在动因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断追求,核心体现就是对“创新”的渴望。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培养理念与之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才能实现这“三个转变”。老字号内联升第四代部级传承人何凯英说得好:“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创新与创业精神是我们职业教育常常提到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和创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锻造,需要锤炼,而这个过程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一)工匠精神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

严格意义上,创新意识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研发,背后都是工匠精神奠定的扎实基础。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专注于一个领域,探索其本质,研究其规律,方能破旧立新,产生真正的创新,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沉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一脉相承,有传承才能有创新,专注才能悟道,悟道后才能掌握规律,继而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中”所提到的“有效供给”。总理强调:要把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这本身就反映出严谨的职业价值取向,并直接作用于工作行为表现。

(二)工匠精神是创业精神锻造的助推器

谈到创业,大学生往往激情澎湃,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想法、有闯劲。但是,很多大学生的创业仅仅是凭借一时的冲动,并没有客观分析市场,只是盲目跟风;再加上大学生创业本身就缺少足够的经验,因而常常举步维艰、最终导致虎头蛇尾,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在起步阶段一旦遇到难题,不是放弃就是转向其他正流行的新行当,缺少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坚定意志。如果缺乏工匠精神,创新就只能够停留在创意的意识层面,无法真正进入实现环节。爱迪生发明灯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将此前别人已做完90%却放弃了的工作继续做了下去,坚持不懈历经几千次实验直至成功。真正开始创新创业前,必须要有细致的研究,认真的分析和有目的的探索,而不是盲目进行。这就要求创业者要更加注重细节,锲而不舍,学会坚守,不轻言放弃,而这些也都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形成潮流,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但成功总属于那些有专注力和恒心的创业者。只要专注、认真和坚定地去创业,总能一点点收获成功,只要以“匠人之心”踏踏实实地做事,创业才有可能成功。大学生创业常常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盲目创新创业的状态中,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把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的创业精神的培养中,就是要让学生沉下心来研究专业领域,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形成“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着和专注,引导更多大学生创业者坚守内在、坚守独立、坚守创造,让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在务实、严谨、专注中精益求精、提高内涵。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工匠精神的弱化和边缘化,产业持久创新之路显得异常艰难,创新也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未能真正付诸实践。

三、工匠精神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和内化

(一)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平台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具备“产教深度融合”的思维高度,基于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核心就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的实战场景。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各项素质要求之中,“踏实、严谨、负责、吃苦耐劳”这几个方面一直是首当其冲的,这就是看重职业态度及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职业精神,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天然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人才培养的阵地必须要突破教室,对接企业,让学生与行业企业近距离发生化学反应,学生才会耳濡目染,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全面对接,搭建起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有效平台,校企双方的共同培育其“工匠精神”可以得到,实现校企共赢。

(二)课程改革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举措

创新创业的理念再先进,也要落地,而落地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为课程。加快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部分重塑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在教育方法上更多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手段,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送工匠意识。一是依托专业知识的讲授,将工匠精神内化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二是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直观感受企业的工作情境,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让学生融入企业生产环节中特别是创新产业发展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锤炼创新思维,注重工匠意识的培养;三是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职业精神和岗位素养作为核心观念灌输到学生脑中,更好地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体制机制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有效推进的有力保障

要想使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并取得实效,体制机制的改革必不可少,这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可持续推进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学方式、平台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革,为更好扶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服务。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等载体,整合教授、博士、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高水平师资力量,搭建起多支素质优良、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培养创新团队”;在教育体系改革方面,需搭建起综合、交叉的立体结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意、创业”三层级的教育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可采用搭建“虚拟创新班”“导师制课程”“项目制课程”等方式,实施“柔性分层教学”;在教学方式转变方面,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由传统的专业教师授课方式扩展为由学业导师、企业导师、高年级朋辈导师联合培养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延续性和实效性;在政策扶持方面,学校可通过增加年度预算给予创新创业项目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减免教学及科研工作量、允许“学分互换”等方式解决导师与学生的后顾之忧;通过发放助研费和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的方式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开展有效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奖学金,一方面还可以引入更多源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突出实用性。因此,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甘坐冷板凳”“必出精品”的工匠精神必须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民族和国家,才能够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技术能力和行业顶尖业务能力的工匠人才;也只有依托这些工匠人才发展的社会,才能够把弘扬“纯粹”“专注”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制造行业只有褪去浮躁、投机、过分逐利的“内火”,才能更加健康持久地发展,产出更多的优品、精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唯有在职业教育中坚定地贯彻工匠精神内在品质的塑造,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坚韧、专注、求精、创新的合格人才,才能推动转型期的社会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革新沉病积弊,真正以“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03-06(2).

[2]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0.

[3]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5):103-106.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7-59.

[5]刘文君.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