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创新精神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1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先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进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教育,而近年来几乎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体系与内容上的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国内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存在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问题导致高校一方面不能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当及时改革。根据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企业家精神教育能适应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成为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国内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成熟可行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对滞后,使部分有创业打算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整合力的理论基础

从工商管理教育的角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广义方面是根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的三维结构解释管理整合力。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管理技术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决策、绩效考核等技术方法;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所谓“管理整合”,是指对管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因此管理整合力就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整合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从狭义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管理整合力理解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在其权限许可范围内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整合能力。狭义的管理整合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包括资源的拥有度、对资源的了解度、对资源的沟通度、对资源的使用度和对资源的拓展度。

三、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体系需要创新,教学主体和方法需要改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为基础,将狭义的管理整合力嵌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概念中,使之充实完善,据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要求,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学生对新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增加对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的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企业家精神教育中,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2.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根据管理整合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更加突出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管理教育创新与整合的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和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根据广义管理整合力三维结构中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解释,改进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构建基于管理整合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管理整合中的管理的三维结构为视角,其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结构中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的教学中强调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该模式不割裂管理的三维结构,注重包括校内外导师、校友、战略联盟和网络关系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知识获取。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方面,按照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要求大学生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与真正的企业家进行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市场获利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中管理实践的内容,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创业设计、案例研究、专题文献阅读、嘉宾演讲、教师课堂传授等教学环节来展开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寒暑假和更多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提高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创业和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中政治;人文精神教育;意义;问题;定位;策略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教学也开始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中时期是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尤其政治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在分析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定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科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和升华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要素及案例,可以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进而追求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时候,要做到以人为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转变固有观念,改变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再次,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人文精神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把人文精神教育列为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意识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即使有一些政治教师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但大多也只是进行单方面的解读,对一些教学问题的解释较为笼统,且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对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得不到提高。

2.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他们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他们的思想、精神和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然而,一些高中政治教师并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无法抓住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并进行有效落实,所以在教学中缺乏说服力,学生不信服,导致教学难度加大,这直接导致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实现。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定位

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课程改革需要及教育本质,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首先,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学校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属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再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1.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需求,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政治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要突出人文精神特点,教学内容生动翔实,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素养作为一种追求,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2.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切、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触动和感染学生。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主题歌曲,让学生在歌曲的渲染下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浓墨重彩,使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整理好的教学方案,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以及赵州桥等著名建筑,展示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让学生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国家时事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分析热点时事新闻,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政治教师除了要将理论内容与时事评析结合起来以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品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运用人文精神知识来指导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人文精神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并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4.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塑造自我

一些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静不下心、沉不住气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其心理品质欠佳。高中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高中生内心追求自由和平等,教师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会自我尊重,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提升思想品德素养。这样,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应彰显人本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符合政治学科教学特点的,是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师要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宛苗.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河南大学,2014.

[2]李娟.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对策分析[J].黑河教育,2015(09).

[3]李海燕.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3

中国服装史课程将服装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造型样式。中国服装史是一门包涵多元文化的课程,各种文化现象、艺术思潮在服装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形成中国服装的独特魅力。形式来源于精神,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艺术精神作为一条主线来谈谈中国服装史的教学。

一、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和实践运用

1.中国服装史的教学目的。服装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服装史不仅是描述服装的造型,而且是一段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历史。为影视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服装史课程,要求学生将人类历史中一切服装现象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对服装发展的影响,能在影视舞台剧中进行再现,并能深刻探讨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具体服装现象在服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在设计中正确反映历史,并有所创意。

2.影视舞台剧中历代服装的实践运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舞台剧都运用到中国历代服装造型,并对其进行了“古为今用”的重新设计,分析这些设计,其中有部分设计确实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例如在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尽显“衣冠王国”服饰的华美典范,不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和谐、团圆、吉祥、生生不息的中华艺术精神与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当然,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设计师将故宫屋檐外形丝毫不加变换地作为服装肩部的造型,直接放在模特肩上;或者将写满书法的白布缠绕在模特身体上……这种生拉硬套的摆放,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并不能称之为设计。形成以上或成功或失败的服装设计案例,虽然和设计师的自身设计意识有关,但是在高校中国服装史教学的设置中也反映出问题。

3.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散,没有关联。中国服装史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阐述先秦社会至今,各个朝代的服装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逐个章节讲述,做到了对历代服装造型的细腻讲解,却忽略了各朝代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没有用一条主线将服装变迁和演变的过程贯穿起来。

(2)教学内容独立,没有融入艺术范畴。虽然服装也属于整个艺术大范畴,但过于片面,如果能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诗歌等全面分析,更可以体现整个社会的风貌。在教学中,由艺术的大范畴引申出服装的造型样式,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脱节。从横向来看,服装要融合到大艺术的范畴;从纵向来看,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仅文字记载的部分就有五六千年。在教学中,应该跨越时间局限,追溯悠久文化和社会渊源,历史地看待服装发展变迁规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中寻找灵感,并艺术化地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中。

二、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探索

1.艺术精神是中国服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不仅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人们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逐渐创造了服装文化。历代服装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和时代的艺术精神相联系的,当社会观念产生变化之后,服装样式内容都会随之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好每个历史时期主要的艺术精神是灵活学习中国服装史的必要环节。

2.各类艺术对服装的影响。从原始社会的神话巫术礼仪,到图腾崇拜,到《周易》八卦,到《周礼》,到孔荀老庄墨韩,到魏晋风度,到隋唐时世妆……都体现着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服装的艺术精神。综合运用绘画、建筑、雕塑等理论,以点带线再到面的整体铺开模式展示中国服装的轮廓和细节。例如魏晋的穿衣风貌,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而感性地显现为一种精神符号或审美意象。如果服装设计者能够理解历代服装中蕴含的艺术精神的深意,就会自觉地将自己所意识到的精神内涵积淀固化到服装境界中去,设计出的作品更加厚重。

3.历代服装与艺术精神。服装的艺术精神是流动的,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环境和社会变化而改变。在原始社会,服装功能主要体现为表现原始的宗教意念。到奴隶社会,由于阶级的分化和对立,奴隶主为了强化精神统治,把服装作为一种区分贵贱和等级的工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章服制度,以“十二章”服装纹样作为最高权威的象征,强化了服装的上层建筑性质。进入封建社会,儒家经典对周代的礼治精神和冠服制度进行理论上的发挥,把服装的审美观念和象征意念与儒家政治理论观念混为一体,形成了以维护统治阶级政治次序为核心的服饰理论体系。

三、中国服装史课程中艺术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1.理论讲授,启发思维。理论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中国服装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准确简练的描绘、陈述,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而启发式教育将学生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讲授与启发思维的结合,发现、发掘学生的潜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批判和吸收中国服装史中优秀的艺术精神,在设计中实现本体价值,进而促进服装设计事业的发展。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4

 

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重理轻文,富有人文内涵的教育内容较少,致使许多学生不重视人文学科学习,漠视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等人文素养的汲取。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一些学者发出了“提高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的呼吁。历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营养,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开发这一宝藏,对于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有如下尝试。   一、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把知识纳入到人文背景中,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在历史教学的备课阶段,可以从多方面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如在备《春秋战国文化》一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孔子的文献资料,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并且把“信”列为对学生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敬、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此同时,联系社会现实中屡屡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毁约、诈骗、故意欠款不还等失信行为,结合孔子提倡“信”的儒家基本理念,揭示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讲授教材时结合这些社会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可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为课堂教学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奠定坚实基础。   二、寓人文精神培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精心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养分,联系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材料进行深刻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在讲述《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一节时,联系2001年9月《新闻晨报》刊登的一则报道:敦煌———塞外“小江南”渴死了。从敦煌西行出阳关,经楼兰,至天竺,两千年前“边城暮雨燕飞低,芦笋初齐渐欲齐”的古丝绸之路,水土肥美,驼铃阵阵。对此,一代代敦煌人以水为荣,以绿洲为荣。而近年来,脚下湿地、涌出地下水的泉眼渐渐停止“呼吸”,与沙漠戈壁四面相拥的敦煌人有些惊呆了,而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是疯狂挖井。通过这则新闻的介绍、分析,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内容,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再如,在讲授二战历史时,就有部分学生说自己最欣赏的人是希特勒。“我欣赏希特勒的胆量、才华。他从一个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成为一个世界知晓的人物,他敢同世界作战,这本身就是一种气魄。”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批评或否定,而应通过耐心、细致地教导,使学生抛弃错误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讲述希特勒、墨索里尼发动的法西斯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比如分类列举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遭受的严重损失,也介绍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领导本国人民进行正义斗争的代表人物,如力挽狂澜的丘吉尔、满怀必胜信念的罗斯福、不屈不挠的斯大林等。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一些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讨论,使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一个,即看这个人物的活动是顺应还是违背历史潮流,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符合还是违背人民的意愿。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这样就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把师生关系异化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从而养成了学生屈从、自卑的性格。这样,导致师生间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为此我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尝试。   第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呈趣。在教学中,我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多一些幽默和诙谐,着重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尽可能扭转以往死板的课堂气氛。微笑、温和应当是教师表情的基本特征,因为教师的微笑和温和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变“我教你学”为共同探索,从而形成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氛围,同时创设大量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概括,变学生由听客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创性、自主性、平等意识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挥。比如在讲《统一战线,民族工作和外交工作成就》中的“一国两制”时,我先播放了一段香港回归的升旗录像,让学生共同体验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回顾香港回归后,再和学生共同探讨“一国两制”的有关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久居台湾思念故乡,在辞世前写下的诗:“葬我于高山之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让学生阅读,体味其中滋味。短短十几分钟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期盼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学生接受了情感教育的洗礼,从而有机地渗透了人文精神教育。   第二,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人文精神教学有关的座谈会、系列讲座,甚至设计一些有人文精神倾向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笔。例如通过做材料题,撰写历史研究性论文、历史情景剧、历史演讲稿。通过以上这些方式,让学生参与、锻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风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由传统的目标教育转变为过程教育。从而实现人文教育目的,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p#分页标题#e#   总之,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5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创新创业教育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浮躁、就业观念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井冈山精神是以为首的革命先烈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井冈山精神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有助于高校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意识淡薄,理念滞后

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念,是造成就业意识落后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毕业生及家长,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到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很难考虑大学生毕业选择创业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一是学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放在首位,把创业教育列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教育学生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和发展途径,是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二是家长的就业观念滞后,造成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束缚了大学生创业选择的信心和勇气。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的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高校的事情,是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氛围不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没有系统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规划,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学校,也只是停留在举行一些就业指导会、搞促进就业的活动等等。二是家长方面。在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不足并对孩子的就业进行干预。三是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不够。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但有些扶持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加之由于一些部门公职人员腐败和不作为现象的存在,给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不利的影响[1]。

1.2心理承受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学生在家庭的呵护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娇艳而脆弱。然而,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面临着较强的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由于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被动性和盲目性[2]。主要表现在:首先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生活所迫,被动的选择创业,他们对创业本身的困难和艰辛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浮躁,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主动选择放弃和退出。其次是创业之初对创业具有盲目性,对创业的条件和选择的项目没有充分的调研和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盲目上项目,脱离实际。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意志薄弱。在创业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产生畏难情绪和失去创业的意志,导致创业中途夭折。再次是我们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下行的趋势和压力增大,自主创业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困难和商业竞争。加之工作经验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极易导致创业的失败。当理想和现实产生落差时,大学生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加之面对社会生活、家庭、爱情等因素放弃创业。更有甚者,面对困难,产生极端情绪,做出极端的选择,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3团队合作能力不强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更好的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创业过程中仅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而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力量。但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要保持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当代大学生随着意识的独立,其性格和个性也会更加突出。但独特的个性使得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而利己主义思想使得他们不能妥善地处理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在创业初期,迫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一些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合伙经营,共同创业。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沟通,这种合作不会持续下去。到了创业中后期,特别是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团队成员在贡献大小、业务发展方向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甚至部分成员自持功劳大而产生对其他成员不尊重、不团结的情绪,整个团队的协作观念丧失殆尽,最终导致创业的失败[3]。因此,团队集体意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

2冈山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和意识

以井冈山精神为统领,提高思想认识。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创业的新路子,要有敢闯敢干的大无谓的勇气和胆识。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学习和领会井冈山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4]。 解决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和意识,一是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意识。将培养自主创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制定中长期的教学培养规划。二是学生和家长全面转变就业理念。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党、团、群组织的作用,教育学生彻底转变就业的陈腐观念,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没有铁饭碗可言。学生的思想转变了,就可以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给家长,使得家长的就业观念走出误区。

2.2以井冈山精神牵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大学生要在创业竞争中取得好的成果,离不开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行。不仅要有艰苦创业的理想,还要拥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精神力量。 当年同志带领的秋收起义队伍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只有 700 多人,缺吃少穿,生活异常艰苦。当革命处于非常艰苦的时候,共产党人一边与反动派斗争,一边自己动手开展生产运动,这充分体现了党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学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并领悟井冈山精神的思想内涵。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乡村等艰苦地区开展基层社会调查与实践锻炼[5]。利用大学生掌握到的理论知识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提供诸如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坚定创业意志。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经验丰富的农村创业“土专家”等对大学生进行励志培训和技能培训,并将自力更生的井冈山精神贯穿其中,利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自己的创业实践来激励学生,以提升创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业。

2.3以井冈山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红色精神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6]。只有以积极顽强的心态和愈挫愈勇的精神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为信念不屈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井冈山精神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井冈山精神所包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都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精神品格。井冈山精神中为实现理想而敢闯敢拼的精神品格,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利用井冈山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培养和教育的途径只要有:(1)将井冈山精神财富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认知和实践;(2)以参观学习的方式,直观接受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博物馆等地的参观,实地感受井冈山革命老区生活,体会井冈山精神形成过程。将井冈山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增强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提升对红色精神的践行能力;(3)野外综合教育活动[7]。在超强身体锻炼的情况下,体验着红军在井冈山创业的艰苦,体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种高强度的野外生活与舒适的校园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对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教育是巨大的,对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品质起到积极效果。

3结语

井冈山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用井冈山精神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人文素养,又能够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实效性,提高创业成功率,这对复兴“中国梦”伟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新形势下大学生艰苦创业教育体系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6-98.

[2]涂海英.论闽西红土地精神与大学生创业品质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6-69.

[3]田永静,颜吾佴.以红色精神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34-137.

[4]张灏.论红色资源的社会功能[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24-26.

[5]沈树周,段素梅.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势和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77-79.

[6]吴丽华,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67-68.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6

1、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化学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运用合理的方法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化学教学中是创新性教学思维。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学生多元化生活赴他们懂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文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但是规阶段中学教学中的学科分工过于镇密掌校功利性过强许多教师把化学教学单纯地看作是传授化学知识的学科,漠视人文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偏科、学习动力差等后果不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池不利于化学学科的教学。.

2、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教育家、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科技能给人类带来创新但也会带来潜在的毁灭性危险。长期以来教育中方法的不得当价值观的扭曲犷清感的挫折等人文内涵,导致一些学生在社会、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匿乏。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加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就可能因此而变得越发危急。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能培养出双重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研究生物体就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而化学学科就是这么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作为一门探究真理的学科,化学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使人们的认识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缺少交流,人与人之间六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就是人文的魅力池是人文教育在人类中的重要性。

二、将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

教师除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外,思想观念也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加强学习与修养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新时代的教师要求知识面不仅广品质上也应高尚不仅能深层次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渗透给学生。授课时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设计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发学生们对人文的兴趣

传统的化学教材中庄要是本学科知识的堆积启身缺乏丰富的人文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将教学与人文相结合。经过多年的改革加今的教材中加入大量的人文教育教师在课堂可以着眼于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知识,并挖掘丰富的人文素材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绍放射性元素铀时教师可以介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给学生展现出她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教学掌生们可以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所得成果的来之不易,明白科学的发展靠的是团体合作并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3、加强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

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科学的魅力。如何使人文教育很好地在实验中起到作用?建议做到:

(1)教师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焙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3)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应从实验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不要单一地只重视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应体现出人文关怀。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学化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以人文精神教育为重要内容努力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力求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三、总结与展望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7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包括了创新型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力的质量,开发更优秀的人才以及提高社会贡献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级别、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地理环境等导致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同。根据当地特色、专业特色和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教育模式,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

(一)从国家文件的角度看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思想可以从《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体现出来,对于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指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该意见发表以来,教育部在过去三年中一直在促进创新和创业精神教育。多种措施比如大量文件,“互联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竞赛继续进行,并宣布了创新企业家模式大学经验交流和特别会议的清单,这些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受到政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赏。创新和创业教育是加深大学教育和教育改革影响的重要概念和工具,曾说过,只有通过独立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核心技术。国家的发展所依托的是科技的发展。据说大学的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技术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有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和力量有关。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某些条件和环境下使用新方法、新观念和某些有益效果改变世界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有意的,有目的的,自发的去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是对一个原有事物的更新和变化,创业教育当中包括两个层次。第一种是广义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影响人们的创业思想,并在各级教育活动中促进人们的发现;第二种是创业教育,这是针对所有级别的所有类型的学校,基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是影响受过教育的人们的身心,这是一个术语。总而言之,创新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都包括一流的创新和企业家才能发展,大学生创新企业家精神,增强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发展以及企业家精神旨在创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的想法。

二、促进创新能力的创造

创新能力意味着人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知识和经验。创造新事物的基本活动所基于的素质主要包括灵活的思维,坚强的身体,坚韧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素质对创新项目的进度和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目标设定,行为准则管理和法规。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还需要灵活的思维作为突破口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高校体育不仅是教育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领导者。我们在开发这些潜在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活力与健康的形成

在人们的运动过程中,刺激肌肉活力是运动中的一大突出表现。实际上,在运动时,各个器官都起着协调和相应的调节作用。例如,由于大脑发送运动指令,因此它位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中。它提供运动的动态支持,并通过肌肉和骨骼的协调执行特定的动作。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越来越丰富的竞技体育节目,现代时尚的运动健身器材,科学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规范严谨的技术锻炼指导促进了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它不仅可以创建身体的各个器官,而且还可以平衡地创建健康而充满活力的身体。

(二)创新型企业家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他打破原有认知和观念,寻求一种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突破传统思维的界限,以非常规或超自然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指创造社会事物的思考过程以及考虑含义的结果。在运动和场景不断变化的无限空间中,参与者需要全面分析空间和场景的变化,制定并实施问题的解决方案。各项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

(三)坚持意志品质培训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多种特质,比如意志力,同时,他也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提高大学生顽固意志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各种健康体育活动。例如,需要克服生理限制的耐力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勤奋。勇敢与决心培养勇敢果断的学生,例如障碍物和其他危险的运动。在锻炼过程中取得成功,感到喜悦或者痛苦,感到公正或者成见,发展忍耐勇气、鼓励勇气和坚韧。

(四)团结与合作精神

在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事务大多是不确定性的,很难根据个人能力直接去判断一件事物并接受及时有效的帮助。客观地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必要调整并调查团队。韧性和持续创新,依靠团队力量解决问题。体育游戏需要团队合作,相互学习,并在过程中树立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制定创新的质量途径

(一)重塑校园体育文化

1.创新型大学体育馆的设计

高校体育文化是长远发展过程中体育设施、体育、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形成的校园体育精神。它以微妙的方式调节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该体育馆拥有用于大学建设的最大区域。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建造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和体育精神的体育馆和雕塑,以对大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优化教育环境和设施是创造丰富学习环境的重要工具。在感染意识和影响方面,引导和促进的“气氛”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习习惯和吸收思想,注意体育环境的人文建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他们的动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扩大校园体育文化交流渠道

中国的网络技术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渠道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假设采用多种通信方式,网络通信占很大比例,并且学生更有动力从网络中学习校园体育文化。微信平台也可以提供更多创新的沟通方式,创造了更好的沟通方式,使体育文化渗透过程更加便捷。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传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使更多的大学生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获得学位的同时也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3.特色校园体育活动机制的构建

根据当地情况,建立符合地区和学校特点的体育活动机制,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建立这样的机制不是一步一步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定位和塑造。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机制,该机制注重改善体育竞赛并创新校园体育和文化活动,同时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参与。

(二)建立一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1.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包括在教师的创新精神中。通过积极改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充分认识创新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社会工程,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在于全面和结构化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的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相应的氛围和空间,促进建立教师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并在体育教育中影响教师的创新思想必须能够被实施和推广。

2.创新精神与能力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创新精神起到了关键作用。实施创新教育也需要基础,例如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实施创新教育也要以了解相关领域的专门技能、专门知识为前提,要做好充足的技能准备和理论知识储备。包括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培训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自学技能培训的加强与完善、对最新网络技术教学技能的利用的加强以及学术研究的热情,对于改善评估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起到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四、促进体育创新

(一)优化课程系统设置

田径、体操等基础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韧性,基本上失去了大学体育课程的范围;技能锻炼过多,运动负荷过小;有氧和无氧运动的比例不是很平衡,因此体育教育不再能达到科学锻炼的效果,降低了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体育创新教育需要从课程体系的源头理解。在满足体育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发展基础体育。注意技能型项目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充分展示体育课程在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要追求在校学生的技能,要注意熟练程度和身体健康水平,还应注意学生未来的运动需求,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是否活跃于创新思维取决于积极参与的热情。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只是孩子,简单的学习经历并不是遇到了体育的瓶颈,而是疲倦,意志薄弱和缺乏生活气质。体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体育教师参与的兴趣和意愿。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做很多工作。在既讲运动负荷,讲技术又讲娱乐的内容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大胆地练习。学生会利用最大的可用空间来发散思维,在探索中实现体育创新,实现体育教育,身体改善,获得身心愉悦的目标,以及学生创新的可能性培养。

(三)注意课外体育活动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有效延伸。它对创新体育教育实践具有重要补充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俱乐部和体育俱乐部的课外体育活动得到政策支持,组织支持和财务支持。体育教师在团队建设、活动设计过程和组织方面提供现场技术指导。重要事件由个人判断或协调,以确保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由学校、政府、体育公司和机构链接的创新和创业机制

培养创新型精神是一个多方面的项目,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协调。这是体育院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措施。学校体育部门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来改善培训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互联网+”体育竞赛平台体育产业孵化器中心,并加强实验中心,繁育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新的“互联网+”模型和新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政府在资金担保、政策和服务方面提供了便利。中小学和各种培训机构为大学体育部门提供了实践基础,为校外教师提供资金,并支持学校的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改革,给大学提供更多方便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满秀.体育教改中创新教育问题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23(4):77-78.

[2]张鑫,张志勇.从“心理场”谈论体育教学环境的创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72-74.

创新精神教育范文8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策略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专注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引导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作为主要培养内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展开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汽修专业为例提出了创新培养对策,对于提高人才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汽修岗位工匠精神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汽车总量不断增加,社会上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各大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向社会输送汽修人才,但是并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需要得到提升,从学校到岗位需要更加连贯。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重大问题。工匠精神是指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将精力放在事业、手艺和职业上,让人生和职业融为一体,是做人和从业的双馨。在汽修岗位上,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爱岗敬业精神,汽修员工需要具备认真踏实的职业态度,抱有敬畏之心脚踏实地的投入工作。其次工匠精神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态度上,要在工作中坚守操作规范性,重视细节工作,坚持继续学习。最后工匠精神体现在汽修人员将汽修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可以坚守初心,不断创新。

二、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在汽车维修领域中,产生了很多汽车维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高职院校作为汽修人才的培养平台,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招生受到影响,导致学校生源产生滑坡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是学困生,学校招生的标准从择优录取朝向无门槛录取转变,使得学生质量低,教学质量很难提高的情况。另外汽修市场的蓬勃发展,汽修行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机电技术,更需要了解汽车结构,会使用现代化检测仪器进行检修。因此汽修人才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可以以最快速度发现汽车问题,使用对应的修理措施进行解决。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过于重视招生数量,使得投入教学质量的精力十分有限,学校只将教学目标放置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少有学校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付诸实践,使得学生的工匠精神十分匮乏。

三、以“汽修”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如果缺少工匠精神,个人职业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无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汽修专业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团队意识、道德品质以及敬业精神等,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起来。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理念的核心,将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意识、坚持不懈决心和坚持创新的动力穿插于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工作,用自己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应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导学生。同时社会和企业需要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和鼓励,社会和企业需要给予初入岗位的学生一定包容,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才可以主动追求精益求精,可以不断突破自己。在企业内部需要重视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在企业走廊中张贴优秀员工事迹,建立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对学校教学理念的落实,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建设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德育教学以及顶岗实习中结合工匠精神展开教育。以汽修专业德育教育为例,在汽修专业新生入学时,教师围绕工匠精神展开第一堂课教育。德育教育以《工匠精神读本》作为教材,通过德育课堂,学生了解国家工匠事迹,建立职业信念。在德育教育中紧密结合工匠精神,激发出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在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专业拓展三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针对人才专业技能展开培养,通识课程针对人才基本素质进行培养,职业拓展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展开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需要让课程设计项目化处理,让课程和岗位实现连接,建立培养工匠精神一体化培养胚胎。例如:将企业7S融合日常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汽修维修标准。教师针对学生完成过程做出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工作标准,可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展开工作,得到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搭建工匠精神培养实践平台

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体现,要经过实践才能深入学生心中。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要严格按照职业场景进行建设,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岗位责任,才能产生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高职院校经过和企业建立合作,让产教实现融合发展,让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需要让学生到企业岗位上进行锻炼,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对于生产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高职院校同上海通用、北京现代、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建立合作,构建订单式培养机制,汽修专业学生经过学习后,进入到企业中接受实践训练。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建设的实践平台上,学生可以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规范自身,在岗位上向具有匠人精神的师傅学习实践经验,在企业匠人身边受到熏陶,从而可以逐渐形成职业素养。

(四)组建落实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展开工匠精神的教育,还需要教师队伍来落实。目前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普遍缺少实践经验,缺少工匠精神的体验,在工匠精神教育中自然无法做到亲身示范。高职院校需要组建一支可以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用教学活动践行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着手建立名师引领,学校骨干教师作为队伍主体,企业工匠联合教育的教学梯队,从而满足培养工匠人才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年轻骨干教师将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企业选拔汽修部门优秀员工作为工匠教师,这样教师队伍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专业知识、敬业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五)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决定着校园氛围,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工匠精神文化是将校园文化转变为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需要学校积极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凝练传统文化,构建职业素养的教育氛围。例如:高职院校先对校园公共设施进行完善,在校园内设置厚德精艺、匠心等校训石,重新命名教学楼,如将汽修实训基地重新命名为“精艺楼”等。在汽修实训基地走廊内设置道德模范事迹、汽修专业优秀毕业生等。高职院校也需要重视校史馆的建设,校园主干道设置多媒体设备,播放宣传工匠精神的广告。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以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使学生时刻接受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经过对汽修岗位上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的分析,了解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养成教育策略。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必须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建设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搭建工匠精神培养实践平台。重视组建落实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从而对汽修专业学生展开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得到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得到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刚,朱理鸿.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共育工匠精神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1):29-34.

[2]任春晖,黄珊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汽车机电维修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9(1):52-54.

[3]刘志刚,陈季云.工匠精神视野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南通科院汽修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9):311-3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