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例6篇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供电企业 政工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63-01

自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调节自主化加大及市场准入标准放宽的驱动下,国内市场开放度逐步加大,从而使得国际上一些资金雄厚,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纷纷入驻到我国市场领域里。如此一来,我国外企业的入驻逐步将会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势必将会逐步加剧,传统市场中的垄断行业将面临挑战。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既给我国的电力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了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带能力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更是逐年加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如何转变自身发展形势,以更好的满足现代市场需求成为了现金电力企业所亟待解决的一项重点。电力企业自身的转变与创新,不仅是在其管理模式上,更与其政工工作上息息相关。

1 电力企业中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伟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将我国企业内部的政工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随着电力企业内部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逐步被也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电力企业内部调整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意识、经济关系、社会联系等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环境、内容、形式等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发挥政工工作优势,帮助企业快速建立起一批技术过硬、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已成为现今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一项关键点。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凝聚力、统一企业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是第一要素,政工工作的开展就是从人入手,转变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中唱到人本主义理念,促进员工对企业满意度和热爱感的提升,在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培育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发掘出每一名企业员工的潜力,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2 如何在电力企业中做好政工工作

2.1 首先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中,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是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作为企业高素质公正工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语言、写作、协调等方面。要坚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开展企业政治工作时候,一直保持思想先进性,并且使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想要创造“政工效益”,政工人员就要多动脑筋。企业的政治工作要有思考才能创新,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和信服力。

政治工作人员不光要善于汇报,还要勤于和群众沟通,这样在开展政治工作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全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政工人员想要更好的进行宣传和传播思想,就要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通过将先进的理论思想融合在日常工作像宣传报告、起草文件、撰写报告等中,贯串企业管理,可以让整个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都受益。政治工作较广的涉及面致使只有高素质的政工人员才能胜任,处理好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将各项工作组织协调,创造出最大限度的“政工效益”。

2.2 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要选准切入点,讲求时效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职工的思想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增加了难度。选准切入点,是想要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重点。广大员工的利益才是企业政治工作的出发以及落脚点,将员工关心的热点或者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宣传引导以及说服教育。这样来使大家明白,考虑问题要将个人利益放进全局范围,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及全局,有可能误入歧途。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完成企业各项工作任务服务的,它应该围绕企业的奋斗目标,紧跟时代步伐,拓宽思想教育和服务的领域,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结合起来。想要进一步做好电力企业中的政工工作,就应该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共同的奋斗目标开展,并将其作为全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更好的树立企业文化意识,有目标、有信心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2.3 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关键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的职工在利益分配、工作模式、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必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帮助和引导职工如何面对改革带来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利益分配上的差距等改革带来的阵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创新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供电企业是服务行业,直接面对全社会和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要在巩固已有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教育员工热爱企业,珍惜岗位,为供电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道德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律意识和企业规章教育,让员工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项规则,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按企业规章办事,并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保护、发展企业,实现以德治企和以法治企的结合。

总之,我们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墨守成规,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创新机制。以往管用的谈话、开大会的形式已经不能够普遍适用了,也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去为思想工作而做思想工作,再去做化解工作。我们要主动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大的改革举措之前,建立超前的导向机制,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加深职工对企业改革举措方面,要增强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和消除职工的思想疑虑。只有正确认识了企业和行业现状,才能增强职工对改革的信心,并取得职工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工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惠君.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科技信息,2008(33).

[2] 李乳桂.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科技资讯,2008(12).

[3] 闫灵恩.十七大报告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专业社团 艺术学院 作用 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高校创新体系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高校逐渐走向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新路径,如何发挥专业社团的重要作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赋予高校创新活力,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及与专业社团的关系

(一)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要求,创新成为教育界的焦点议题,处于创新链条高端的高校,如何培养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开拓者与领跑者成为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与追求目标,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造就源于教育,创新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型人力资源,成为全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服务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运用教育技术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之中,按照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建设要求与适应创新社会的需要,以培育和造就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价值导向,综合运用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行为实现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挖掘,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创新人格的塑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创新过程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过程中的高级属性形态,它有异于固有的思维与观念,通常具有批判性、求异性、随机性、特异性、认知性、多向性、形象性等特征。创新人格主要是具有创新技能素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特征,创新人格作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意志力、洞察力、敏锐度、事业心,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顽强的性格”。创新人格特征以世界观与价值观为核心,是创新活动的载体,大学时期作为创新人格特征的重要形成时期,创新活动决定着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二)专业社团在艺术学院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

艺术学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特色清晰、管理规范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与创新育人,无疑对学院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专业社团作为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体两翼”式的校园文化工作格局,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教育的层次空间与实践效果,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延伸性。专业社团的存续是以一批学生毕业离校,另一批新生入学进行承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平台,覆盖渗透在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是学生专业社团创新教育持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专业社团的开放性、包容性、广泛性、自由性、类型众多等特点,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活动选择空间,通过多层次、横向交流,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内驱力调动创新积极性,并内化凝聚为锐意进取的专业社团文化。

2.自主开放性。专业社团属于大学中的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强调社团自主性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并未设置刚性约束,学生参加或退出专业社团都是基于个人兴趣自觉自愿进行选择,专业社团活动开展仅在大体方向上接受学校指导,完全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实施、自主服务,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与个性特征的活动开展方式,将学生追求自我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彰显创新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与此同时,专业社团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为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搭建沟通桥梁,在合作协同创新过程中使高校创新教育接受企业监督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推动创新教育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3.氛围激励性。专业社团作为创新教育载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能使创新教育在空间上实现课外到课内的延伸、校外到校内的延续,并最终拓展至社会层面,为创新教育构建立体交叉的平台体系。在显性作用层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构;在隐性作用层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与驱动性。

4.活动实践性。由个体目标的高度聚集统一为纽带形成的专业社团,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均标新立异、丰富多彩,其强烈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生动性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激励、锤炼品质、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团队的智慧。

二、以艺术学院的专业社团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艺术学院通常紧紧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努力培养适应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需一直重视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使隐性课堂功能显性化。目前,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有“菁英计划”“创意实践训练营”“知名系列五个一”“支点工作室”等专业社团。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3

一、围绕中心抓重点

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内容和重点是:在目标上,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领域上,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在内容上,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形式上,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目标。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技术素质,引导职工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劳动者是实施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同时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过程,积极推广普及创造学,引导广大职工树立人人都是经济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突出职业技能、现代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搞好传、帮、带;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争当新型劳动者”系列活动。

工会在深化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必须围绕上述工作内容和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制定方案,抓好落实,做深做细。抓深化,首要的问题是抓住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实现重点突破,营造靓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围绕中心抓重点,是指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中心即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中心。抓重点包括两个重点,一是抓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创新,不断地延伸思路,使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成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的领域就拓展到哪里,把握住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二是围绕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经营任务,特别是生产一线的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和技术比武,把以优化项目、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完善管理和解决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作为经济技术创新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创新、创先、创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突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项目创新、管理创新、效益创新、服务创新和信誉创新,产生更多优秀成果。

二、围绕核心抓落实

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工会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创造经济价值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深化经济技术创新只有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多措并举,实现在观念、方法、机制上的创新方能抓好落实、抓出成绩。其中三种举措分别是:

第一,创新观念。

“观念不变,原地打转;观念一变,天地变宽。”,因此观念创新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环境的变化,经济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然要高度重视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向社会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并占领新市场。

“我们不担心资源缺乏,我们只怕缺乏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无论是大型企业或中小企业、每个职工的创新潜能都是客观的,有待经营管理者去开发,也包括经营管理者对自身的开发。大量的实例充分证明:只要管理者善于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潜能,就能创造出奇迹。在现实社会中,一部分人的人才观念依然存在一些偏差,主要按学历确定人才,而忽略取得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人才。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主要以创新能力确定人才的新观念。企业领导和员工都必须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塑造以学习、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建全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增加智力投资、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开发、投入承担风险、享有利益分配的主体。

在创新观念方面,工会还要加大宣贯力度,以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认识程度,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

第二,创新方法。

做事情必须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成功的一半。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一定要开展创新教育,普及创造学知识,这是开发职工创新潜能的最佳方法。大量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接受过创造教育培训的人,其创新能力比没有受过培训的人提高三至九倍。又据专家根据资料统计,每投入1元进行创造学培训平均可产出经济效益5640元,这的确惊人,这说明开展创新教育、普及创造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对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创造学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改进组织结构,制定包括经济技术创新在内的企业发展和市场的战略规划,在本企业内部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配合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激发出人对技术创新的能动性,推动技术进步。

在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还要努力丰富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可以通过征集合理化建议,技术难题会诊、关键课题分析、招标揭榜攻关等形式,构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石;重点发挥工程师、工人技师、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劳模标兵的作用,培育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在关键岗位和重点工种中树立岗位技能带头人、首席技术工人或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让技能精湛、品德高尚、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带动其他职工共同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构筑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金字塔”模式,促进生产经营自标的全面实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进行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考核,以求用较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收效。在劳动竞赛方面,变过去对口对手的单一赛为效益、技术、质量、销售的全优赛、尖子赛;变过去的重体力、轻脑力为脑体并重,特殊单位脑力优于体力;变过去拼时间、拼设备、拼体力为活干、巧干、实干;变过去重产量向质量转变;范围由生产领域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领域深化。评先活动由注重“老黄牛”精神向更加重视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化。利用媒体报道、成果、研讨和交流等形式总结创新活动经验,宣传典型;强调创新立项、过程验收、信息反馈等环节,加强量化考核,对创新活动成果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制订和完善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对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创新成果采取名师带徒、结对子、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加以推广应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将职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绩效与竞聘上岗、管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职工评优评先和劳模选树相挂钩。

第三,创新机制。

我们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机制,只有在良好的竞争与激励的环境下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建立建全有关鼓励创新、保持创新的制度措施,使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群众的创新成果得到奖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我们以企业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吸引职工积极参与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具体运作上要建立“四个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要按照党政领导亲自负责,科技、工程、安质等门部参加,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工会具体牵头承办的组织领导体系安排工作。二是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其程序是:提出建议——确立课题——及时鼓励——设计方案——调研论证——优化方案——实施技改——审评定级——成果奖励。实践证明,这套工作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是健全制度保证机制。要认真建立从工作部署、成果征集、评价评审、展示、奖励办法到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等环环相扣的工作制度与机制,拟定下发实施“创新工程”工作流程图,令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之尽快走向制度化、网络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四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要增加投入,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培训教育管理工作,使培训教育进一步网络化、制度化、规格化、长期化,尽快造就一支高素质并富有创造力的职工队伍。五是健全和完善评审激励机制。要主动会同行政研究制定实施“创新工程”的奖励办法,建立起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与物质利益和社会荣誉相统一、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按照精神鼓励奖励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并行、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相结合的原则,对创新成果给予宣传表彰。通过评审激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围绕重心抓成效

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基本思想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经济与科技的集合,并提出了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及其配套政策。

目前研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研发投入看,2008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研发强度为2.33,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研发强度分别为2.89、2.64和3.42,而我国只有1.54,到2010年也只达到1.71。对此,《意见》提出了未来科研投入的规划目标,即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同时《意见》就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出两项重要决策,一是要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二是,“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4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务院和教育部多次下达指令,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全方位优能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在坚持创业的基础上,以创业开设新型企业和产业链条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高校将如何开展创新创理念的推广是助推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步骤。

一、创新创业理念的内涵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创新创业理念要推广发展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支柱,必须将创新创业理念惠及广大工作者和学习者。创新创业将于将在专业教育基础上,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课堂教?W体系为基础。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质量,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形势。这种目标性的教学培养计划的根本内涵是,构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将教育体系整体提升步入现代化教学,各高等院校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理念,深入教育改革,成功脱离传统教学的桎梏,向学生传授更加重视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观念,不断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意识的培养,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这是创新创业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创新创业理念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

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基于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高校在建设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推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推广必须建立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观上,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已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现行需要的是拥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国际化人才,不但要有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的意识,而且富有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理念。

(一)尊重个性化思维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学的关键,个性化教育是各阶段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和个性发展是新型教育理念的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在基于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鼓励和支持学生发展个性,是高校现阶段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外部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发展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有在长期的个性发展中才能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个人意志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下发展的高校学生是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教育成果。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条件是“因材施教”,在尊重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将样板式教育彻底废除,尊重每名学生的个人意志和发展需求,尤其在其兴趣选择上要予以支持。当代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创意灵感真正来源于其对感兴趣事物的衍生,这种兴趣带动了其发展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是其对事务深入探求研究的诱因。个性化强调不同的方案差异和个体差异,提倡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倡导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创新作品,这种个性教育理念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之一。

(二)尊重创新性思维

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提倡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是当今教育部部门的重中之重,时代的进步性对未来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和水准,促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不断改进,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如何做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关键,创新创业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重点则是个性化发展。在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创新才是最切实的方式。

创新性是发展于个性化之上的,培养高效学生个性化发展实则就是培养其对个人兴趣的发展,一切科学研究的成功都是基于兴趣,再加上研究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的探索性思维,在这些条件具备后进行反复总结审视才能得出新的创新。当前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和探索性思维上,对于兴趣的培养不是朝夕就能形成的,这要看学生如何发展和规划自我。所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需要高校在开设教学课程和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事物的多角度全方思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的基础,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之后,需要多方面的对自己进行锤炼,不断进行实验和实践,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审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储备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更是提升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三)尊重开阔性思维

对于如今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来讲,有必要尊重和培养学生开阔性思维能力。我国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同时必须开阔其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知识体系。真正的人才培养必须是适应实际环境的培养方式,创新创业要紧随国际潮流,人才思路和素养要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

在开阔的视野中进行人才培养就要了解国际形势,站在国际水平思考问题,提升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站在全面角度去进行。人才作为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主体,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个人独到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性,结合国外先进思维理念,创造出更多属于国家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不断更新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使之向世界先进水平发展。

三、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培养发展较快,但基于其起步较晚的劣势,国家教育部与各部门组织给予了高度重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点:

渗透创新创业理念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出发点,贯彻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开阔性的意识和理念。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固化思想。

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拥有独特的思路和视野,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应对,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教育来进行发展。

3、优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多种渠道的资金支出,但如何评判保证创新创业资金实用到位是现在需要商榷的热点问题,因此优化大学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就十分必要了。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关键词:就业;艺术生;创业教育

一、艺术生的就业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艺术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空前发展,艺术类专业办学单位种类繁多,艺术类考生数量也逐年递增。而市场需求发展缓慢,滞后于各类院校艺术生扩招的速度,导致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应届艺术类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艺术生来说,尤其是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开始的艺术类招生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2.艺术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艺术生的就业观念滞后。第一,依靠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安排工作,不参与择业竞争。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的效果显著,对个人的发展无益,一旦社会关系淡漠就会面临失业的危机。第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迷惘、胆怯,对“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理解不深刻;择业期望过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工作地域、职位、待遇等的要求较高,对自身的实力有虚高估计,不能综合考虑国内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等客观现实,最终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第三,就业观念偏激也是就业观念滞后的表现。非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岗位不去,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则以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之名而不予考虑。第四,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冒创业的风险,没有创业的主动性和心理准备。

(2)艺术生素质发展不均衡。一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突出。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考虑问题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三是重视自我,集体观念、道德修养有待加强。四是崇尚自由,生活作风散漫。五是政治思想意识薄弱。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观念偏误。将就业指导等同于找工作指导,将就业指导等同于一?欠l性就业安置,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心态和原则的指导。第二,工作人员数量、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有限,且忙于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问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第三,对象狭窄,内容层次不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忽视非毕业班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同时,缺乏符合专业特点、自身人格特质和市场需要的综合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缺少个体关注。高校就业指导只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向学生灌输就业知识,无法满足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咨询等个体化要求。

(4)艺术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在就业市场中,一些不公平、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对艺术生的择业、就业造成了多方面损害。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大大削弱了艺术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就业弱势群体。同时,艺术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艺术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二、创意、创新、创业与就业

1.创意、创新与创业

创意是在以往经历过的一切事物之间进行连接或合并产生的新构思、新观念。建立新关系是创意的本质。创意的四个特征包括突破性、突发性、自由性和不成熟性。创意是一种突变式的思维飞跃,具有突变性;创意的不可预期、天马行空、突如其来,具有突发性;创意是信息的整合,信息来自于多方面、多渠道,具有自由性;创新是相对的、不明确的,需要进一步思考、验证,具有不成熟性;创意是创新的起点;创意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狭义的创新是指整个社会中新的、有价值的、首创的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理由充足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广义的创新是指对个人来讲产生的想法或完成的实践较以往相比具有创造性、突破性且理由充分。创新具有三个特征:是创造性,是指第一个揭示了某个领域的规律,发明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引领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或是相对自身以往的第一次突破;二是突破性,是指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三是理由充分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具有充足的理由,绝非凭空捏造、胡思乱想。

创业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运用组织力量去寻求机遇,去创造价值和谋求发展,并通过创新来满足愿望和需求。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定的经济实力、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管理能力、沟通意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

创意是创新的来源,创新是创业的灵魂。人人皆有创意,但非人人能够科学把握。创意是“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光,用创新的思维、创业的形式赋予其“有形的翅膀”。创业是基于创新的水到渠成之果,没有创新点的创业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仅有创意、创新没有创业也会削弱创新的价值。

2.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创业的指引

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和创业的指引。我国人力资本雄厚,合理训练、配置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艺术生的教育更贴近市场的实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致使职业的分类更加细化,功能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势必与市场的需求渐行渐远,跟踪时尚前沿更是艺术生培养的要点。因此,高校有必要评估相关就业市场的变化,适当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帮助艺术生了解职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3.艺术创意、创新、创业为就业提供机会

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危机的持续,使艺术生的就业更加难上加难。引导艺术生有意识地激发创意、不断创新,以创业带就业,是解决艺术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是增长快,附加值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发展艺术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角度推动艺术生就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创意、创新和创业带动艺术生就业,是一项可行可为的蓬勃事业。只要政府、高校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加以扶持,增加艺术生就业的机会,相信这个群体一定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自主创业作为新世纪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由传统的单纯就业到现在的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加强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对艺术生的自主创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有针对性地抓好艺术生的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成为艺术院系的工作重点。

目前,艺术生在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创业认识的模糊。艺术生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简单重复的接单创业”方式上,在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后要聚焦于技术含量高、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项目上。二是自身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创业心理准备不足,创业知识和能力欠缺、过度追求个人价值方面。三是创业环境还需完善。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和高校引导教育不足两方面。从提高艺术生的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手是解决艺术生就业难问题的不二法宝。

创意、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表达。创意、创新与创业一以贯之,密不可分。以创意、创新催动创业,创业反哺创意、创新,形成艺术生培育、就业的良胜循环。进行创业速成培训,盲目鼓动艺术生,好比无本之木,必将举步维艰。

1.树立创意、创新的理想信念,形成统一价值观念

创意教育是艺术生创新、创业的钥匙。艺术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创意的支撑。创意、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艺术生学习激发创意的方法,增强创意、创新动机。

(1)教育行政和高校有关部门要树立创意、创新的新观念。根据就业市场要求指导艺术生创意、创新必须坚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为此,教育行政和高校有关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地把握艺术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和动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建立适合当前就业趋势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时,对艺术生的培养体系和教育环节做适当的调整,既要紧贴“新思想、新理念”,又要适度,做到理性扬弃。

(2)促使艺术教师树立创意、创新理想信念。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的直接操作者是专业教师。促使艺术教师树立创意、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保证“一通道,两畅通”。艺术教师必须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关规章制度保持一致,全面落实艺术生创意、创新的教学任务,要积极参与到创意、创新教学改革中来,及时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反馈,将创意、创新教育中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分享,尽陕调整不足之处,形成“一通道,两畅通”的创意、创新教育回路。同时,艺术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观念,优化自身整体素质,紧跟艺术潮流,配合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要求完成角色转化,由单一的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向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从而由知识型、传授型教师转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3)引导艺术生树立创意、创新理想信念。艺术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意、创新教育的对象。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是否有效果,关键看艺术生的成长、成绩和成果。在落实创意、创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艺术院系教师必须帮助艺术生树立创意、创新的观念,提升他们创新创意的动机,提高创意、创新的信心,为艺术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工作的展开。

2.开展艺术创新、创业实践

实践是提炼创意的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没有实践操作的训练等于纸上谈兵。实践环节是开展艺术创意、创新和创业活动的重中之重。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建设。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开发顺应时代要求、适应技术发展的创新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课程使艺术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创造力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启迪自身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自身创新精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升华自身创新人格。同时,努力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可分为包含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包含课程模块的柔性方向课,狠抓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训练。

(2)积累创新素材,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位艺术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寻求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评价和培训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方面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创新思路,使艺术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3)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习和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注重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广泛性,推动学风建设,反哺创意、创新教育。

(4)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艺术创新和社会需求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除校就业指导中心外,专业教师也应承担部分必要的艺术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使艺术生的职业定位既具普遍性,又重个体性。推进“就业反哺教学,教学支持就业”的就业工作理念,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创新工作的新载体,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早启动、早主动、早就业的良好局面。

(5)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发挥榜样效应。注重树立榜样,挖掘先进典型,开展模范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互动、交流通道,以老生带新生,先进带后进,分享成功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充分投入到创意、创新和创业中来。

3.建构创新平台,做好创业孵化工作

创意环境对创意、创业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促进艺术生的创意、创新,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意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激发灵动创意的氛围,使更多的艺术生加入到创意、创新中来。

(1)政策扶持。根据艺术生积累、初创、发展、扩大四个创新、创业阶段的不同需求,艺术生创意、创新平台可以分级管理,将艺术生创业区域规划为工作室运作区、创业起步孵化区、发展出壳培育区和扩大自由发展区,形成创意、创新指导、创业催化的一条龙孵化平台,为不同艺术专业、不同层次阶段的艺术生提供创新、创业保障。

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创新政策;政策体系;十三五

中图文献号:G322.0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1

1 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理论框架

创新政策是经济、科技、教育等政策的综合体。从技术创新的过程看,十三五创新政策将着重技术创新的两头,即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综合分析我国创新驱动的主要困境,关键在于以创业为基础的需求政策、以核心科技为重点的供给政策、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连接面政策。

Rothwell与Zegveld将一般性的创新政策进行了归纳,如图1示,创新政策可以被分为三类,而这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引用,成为一种经典的理论研究思路。

图1 创新政策工具

从创新过程看,供给面政策、需求面政策和环境面政策都会对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

1.1 需求方导向的政策工具

需求面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采购与贸易管制等做法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积极开拓并稳定新技术应用的市场,从而拉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十三五我国在此方面的重点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优势,特别是企业家对创新的独立判断,由企业决定技术创新的成果采纳,进一步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随着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加强,技术创新成果只有当其实现产业化甚至规模经济时,才表现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源泉。因此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规模生产与经营阶段也必须进一步加以重视。因此,需求面的政策应是十三五驱动创新的政策关键:着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业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应予以重点关注。

1.2 供给方导向的政策工具

供给面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的支援直接扩大技术的供给,改善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供给状况,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十三五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原始创新、积累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经济和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基础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科学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基础研究从深层次上探求解决办法。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引发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其中,自主引领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积极推动源自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的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是十三五的供给面政策的核心。

1.3 环境方导向的政策工具

环境面亦可称连接面,其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财务金融、租税制度、法规管制等政策影响技术发展的环境因素,为产业界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间接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十三五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营造创新成果整合的大平台。

继续加强产学研的开放与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打破创新资源孤立配置,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国家创新系统中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破解我国当前遇到的创新困境,成为创新驱动的连接面政策的重点。

2 驱动创新的核心的需求政策: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弘扬创业环境,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工作重心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微创新主要是一些技术和商业化的小改进,它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自组织创新一般需要自组织的管理模式,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更多地开放,特别是产业的一些空间要向微创新开放。即过去我们主要是突出了国有大型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创新,现在要逐步转向关注民间、个人等草根组织的创新,包括鼓励来自非研发的创新。特别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过程,这既包括用户创新,也包括劳动者的创新。创新从专家学者向劳动者转型非常重要,因此劳动人民参与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实现这个转变,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应纳入个人或民间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全社会所有人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市场是创新的主导核心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要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让市场真正成为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决定力量。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发挥大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具有更强的对技术、人才、资本、商业模式等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大企业不仅要成为本行业的创新骨干,更要能牵头带领中小企业一起干,做好领头羊,以此带动形成创新集群。央企和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更要为国家工业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控制力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点。为此,围绕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抓创新资源整合,更要关注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 突出技术性、前沿性的研究。推动技术创新由跟踪式向自主式转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力度,按主题,成体系梳理关键技术,重点布局基础性、前沿性以及边缘性、渗透性比较强的技术,保持较高的科技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科技投入的方向。

第二,以创业促进创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创业是打造市场主体的行动,创新创业更是打造能够响应和引领变革的主体的行动。从历史经验看,微软、谷歌、华为、阿里巴巴等今日创新巨头都是从初创企业成长起来的。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通过创业促进市场主体的繁荣。

美国、以色列等十分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要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

第三,积极探索激励利于创新的技术交易市场。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环境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在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要素配置等各环节释放市场潜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资源流动、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3 驱动创新的供给核心政策:强化核心技术、重投基础研究,实现全面创新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重新认识和提升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过去三十多年,模仿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合作已然越来越困难,必须对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与重构。随着美国政府实施“制造回归”战略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的封锁限制,对实现全面技术追赶战略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和危机。尽管中国处于全球科技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优良机遇,但核心技术不能自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因此,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事前瞻、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唯一没有实现的目标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技术对外依存度控制在20%-30%以下,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实施全面技术追赶和局部技术赶超的创新战略,保护和放大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创新成果,并在局部相对优势区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

加强科技前沿和基础研究是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根本。其中,科学作为技术的前端基础,要进一步获得重视,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在研发投入中的比例,是科技投入结构优化的关键。 围绕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发展原始创新能力,迎接 “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的挑战,也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融合,更好地实现原始创新。工程技术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我国在工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需要进一步持续投入,不断发挥其优势。要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稳定经费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基础研究、前沿科技的队伍。

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是要坚持全面创新为基础的自主创新,不仅强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且也强调需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全员创新、全时空的发展力度。加强战略研究、深化科技创新、提升商业创新力度,是加速创新与发展的关键。

4 创新驱动的连接面政策的核心是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聚合发展也是新时期科技创新的重要范式。新形势下促进协同创新,设计协同创新体系,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强化国家科研能力,面向科技前沿。国家科研能力是指以学科前沿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具有公共科技特性的基础研究能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中国现有的研究机构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与企业功能趋同等弱点,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有的反而无谓地耗费了珍贵的科技资源。在进行未来的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创建能够支撑各个产业发展的产业研究院所,为产业技术的重大攻关提供稳定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应集中资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从事基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

第二,要促进产学研组织研发与创新资源优化协调。相对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用。美国的“硅谷”把创新型企业、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服务型企业等紧密连在一起,演化出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我国的TD-SCDMA产业化专项的成功,也是源于官、产、学、研之间的高度协同创新。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实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对于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实施协同创新要注重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结合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就要建立与发展具有公共科技性质的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的开放式合作创新组织体系,而这些新型的研发与创新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公共科研机构和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 建立由各大部委领导、科技专家、企业家、投资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参与的决策委员会制度、强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社会进步等的更有效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Rothwell, R & Zegveld,W.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