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式教育范例

创新式教育

创新式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创新的教学概念已经成为了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关心的话题,而如何能够将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尤其对于高中教学课程来说,教学的密集度以及时间的紧张性,导致学生无法高度参与课堂的学习。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将创新的教学手段及时并且合理的应用到高中的课堂中。

一、高中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现状

高中课程是对于学生生涯中吸收知识最密集,并且最广泛的一个阶段课程。在这个阶段中,数学成为了许多学生厌烦的科目,而他们厌烦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公式繁杂、内容枯燥并且需要灵活性。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不停地围绕在背公式、套公式以及机械化解题的圈子中。大量的数学习题将学生的大脑思维所困住,导致无法达到灵活性的应用。在一些数学习题的灵活性运用以及混淆概念当中,有很多习题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因为题型的不同以及老师的硬性灌输,导致很多学生大脑出现混乱,无法去合理的进行解题。而这就需要高中的数学教师,配合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和一些独特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改善这个问题和现状。所以高中数学极其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来改善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学习参与以及课后的应用。

二、创新式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互换角色教学,充当小老师

在高中的课程学习当中,教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极其庄严的。学生们之所以会听老师的话语,正是因为两者相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进行着无限制地灌输性教学活动,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行为,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互换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角色扮演,深入老师的职位和角色,将数学的内容以及重点知识贯穿在课堂当中。体验互换角色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大大增加的自信,同时还会对体验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从而加深对于他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和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分组小课堂,每组进行一个公式系列或是一个数学专题。而每组中的组员要进行学生与老师的角色扮演,最终将所讲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二)情景式教具教学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习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而教师可以根据公式的系列,展开数学习题的整合,从而进行情景式道具的教学。教师可以将习题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并加以利用道具化的情景训练。在课堂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这些习题完全可以换一种模式,换一种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并且可以利用教具和黑板完成的情景教学。而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一同的道具化学习,将比较繁杂、难懂的问题,放入有趣、诙谐的教学情境中,再利用教具的帮助和老师一起展示数学题的解答。比如:在几何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一下可以搭建几何图形的教具,例如积木、七巧板以及一些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等物体。在通过对于用点成线、用线成面和用面成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利用积木或者说是长方体正方体等教具的认识和举例,进行搭建教具式情景教学,这样可以让同学直观的看到几何立体图是怎么出现的,并且通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进行一定的实践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游戏分组教学

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程中,由于高中生所需要获得的知识和汲取的知识太过于繁杂和反复。高中的数学教程中,不再像小学教程中一样,拥有一些游戏化的语言模式,但事实上,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会让高中数学更方便学生的参与与学习。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高质量的教学吸收,教师可以设置教学小组,通过对于每组的相互合作和互相交流,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比如: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三角函数课程时,老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或四个小组,这几组可以分别是:cos组、sin组、tan组等,教师可以在小组中设置抢答题问的环节,以此来进行公式的变形以及变化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于公式的熟悉程度来进行加分和减分,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公式的学习,以及对于公式的记忆力程度。除了以上三种创新模式的教学可以应用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以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自然式教学,带学生离开教室,走进生活,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这些数学的创新教育手段并不是唯一的,由于教室所能实施的创新教学方式是有限的,所以教师们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教学尝试。这是可以通过老师们的想象力和同学们的想象力一同去创造和努力的。寓教于乐才会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而老师和同学一同进行数学的研究以及教学的完善,也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创新并不是一个方法而是一种态度。而怎样让这种态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需要所有老师们的努力和帮助。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在高中数学科目中创新,还可以应用到高中的其他学科当中,甚至是大学的学科当中。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者,抑或者是老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创新,而未来的社会也只会吸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开始,处处创新,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和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应雷.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创新教育方法[N].语言文字报,2019-03-01(007).

[2]席建邦.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9(04)

[3]严达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的变革方向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9(06)

创新式教育范文2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教育路径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教育综合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对高校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进行研究,有利于在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展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使高校汽车类专业培养模式更加科学系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文章本着更好促进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科学发展,完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目的,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研究,特将研究思路梳理如下。

1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现状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性知识讲授,并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汽车类专业理论课程呈现出 分化模 式,知识的统 合性、同构性意味不强,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平台检验并拓展获取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1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性差

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等,还没有完全具备统一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与高校理论课程的结合性不强。这导致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模式的脱离,使学生偏重于某一理论型知识领域或实践型技能领域的侧重发展,难以达成对汽车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型课程的综合能力提升,不利于达成对高校知识的全面掌控。

1.2教学模式“重教轻学”,缺乏实践性机会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模式,以教师的主观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基础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讲解,或者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发展自身技能。例如,部分高校以公共选修课、网络课程、创新创业指导型学术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样的形式难以真正对接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点,使学生在探究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知识盲区与操作性不足的难题,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自身创新创业技能上存在阻碍。

1.3教师实践教学意识薄弱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科学的教学思路支撑教学实践。教师意识层面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实践课堂中的实践平台缺失,使学生的知识获取量止于理论传输。部分教师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好感度不高、对于高端前沿理论理解力不够的情况,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师队伍的薄弱,使教师一味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不愿进行教学思路与教学理论的更新,从而使新时代汽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难以实现大跨步的发展。

2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价值

开展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在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反思中汲取先进教学经验,有效规避要害,更好对接高校汽车类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

2.1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要求将课堂教学直接对接学生的能力提升点,从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角度,真正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与方案的直接指导下挖掘真正适合自身能力的创新创业提升点,制定出展现自身水平的创新创业方案,引导学生在切身实践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职业生涯中选取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2.2改善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体系

新型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传统理论性知识讲授与现代实践探究平台两方面整合教学的发展方向,有效改善了传统高校知识体系分布不均、发展失衡的现状。使新时代汽车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得以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发展创新创业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体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实现了头脑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紧密结合,助推了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全面发展。

2.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对传统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课堂实践模式进行守正创新式的改革,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群体在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促使其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理论型讲授与实践型探究双面教学的整合,使教师在丰富自身头脑知识储备、收集教学材料、探究新型教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激发其对传统创新创业类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整合、重构,提升课堂知识讲解的力度与强度,使学生真正获取到有价值的知识

3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潜在问题

尽管开展对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反思与整合迎合了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守正创新的引领性作用,但是将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高校汽车类专业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种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成功解决是事关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命脉所在。

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新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堂需要以科学、公正、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化教育体系做上层理论支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质量与培养模式,直接影 响了实 践课 堂的 生成效果。部分 建校 历 史时间短、经 济基础薄弱 的 学校,难以在高校教育体系与硬件设施方面为汽车类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升级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体系,这直接对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产生了现实阻碍,使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缺乏指导性理论作后备基础,进而难以保证教育改革的维稳前进。

3.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从学生角度而言,对汽车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进行知识体系及讲授模式的更新,直接影响了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途径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模式,这是对学生接受知识方式的较大变革,不同水平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学生的过渡期,就可能导致学生更加忽视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培养,从而产生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难以将创新创业知识 与 汽 车 类 专 业 的 基 础 知 识 融 合 发 展 的情况。

3.3高校师资专业水平不强

高校推进将汽车类基础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举措,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材料的组织能力、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教师面对此种新型要求,产生了教学方面的极大不适应感,对于新时代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领悟不深,这种现实困难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创新型教学思路的发挥空间,使改革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成为一句空话,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新书旧教”的教学思路。

4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好的进行汽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方面的研究,推进其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守正创新,需要从多主体角度进行综合施策。以推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教学中落地生根,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的转型升级。

4.1增添实践性内容,改革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的在创新创业实践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具有实践性的知识,改善传统课堂“重理论性知识,轻实用性知识”的现状,需要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与重构,适当的减少基础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加实践性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的比重,使整个知识体系倾向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体系方面的根本性改革。

4.2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发展实践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在完成探究性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 身 能力 的 长处 与不足,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真正深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情境,发展自身发现问题 与 解 决问 题的 意识,注重能力方面的提升。

4.3开发教学媒介,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互联网与现代科技技术,引用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新型知识的接受度与掌握力,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强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教师应用和掌控教学手段的能力,更增添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的活 力,提升了 课堂教 学效果。

5结语

创新式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人才是我国目前创新创业的中心主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基础、办学的水平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伴随着我国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策略不断强劲发展的趋势下,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升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创新的意义及内涵

将特殊指定的环境条件设立成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达成最终的目标,有效地利用现所拥有的各类条件作为基础,从而全面的创新与改进。从本质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创新是将自身的思维进行全面的开展,创立新型的思维与规划。创新自身拥有着原创性的发明或创新,同时也可以称之为整合资源。例如:马云所创立至今的淘宝电商,便是吧国内的实体商家店铺所进行销售的商品与各类人群客户想购买的产品需求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滴滴打车则是将国内所拥有剩余私家汽车与现社会庞大的出行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整合,诸如此类的共享单车等均是同样的道理。这些将资源进行了整合全面的创造了其自身所存在拥有的价值,同时也全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创新的内容较为广泛,例如:科技、制度、文化及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创新这一思维说法并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的创造与给雷发明,例如:我国现代社会当中所提倡的创新是指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思维及能力来解决目前社会当中所拥有的问题,全面引导当前社会的改革转变。岗位创新指的是以创新精神在自身的岗位当中进行推动事业的提升与发展,以此取得相应的成就,从而全面的开拓出新型可观的局面。毫无疑问的讲,从古至今人们的逐渐进化演变及日常生活的房屋、建筑、货币等提升转变就是历史性的创新。自我国立国开放以来至今近三十年的时间当中取得了非常客观的成就,其中最基本的因素便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全面的实施了立国开放这一步伟大的决策,从而全面的开辟出新型且拥有中国特色的合金社会价值观[1]。

二、高职学生整体创新水平

伴随着新时展的脚步下,我国高职学生这一独特的群体自身拥有着非常独特的且明显的差异对比。在新时代的环境条件下,我国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们自身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成长,自身拥有着非常强的自信、抱负与满满的朝气等特点,但是个别部分学生们也出现了没有持久的耐心、毅力差、目光较为短浅的问题,经常出现坚持到一半就会放弃或急于收获等各种缺点。科技的进步正处于日新月异的一种程度,对于各高职院校当中的人才培养也相对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当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大数据的云计算、机器人以及相关的人工智能系统、生物基因科技工程等各方面都在快速的发展着,在这一状态下改变现所拥有的工作状态已经是不可改变的定律,对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将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复合型较强等特点集于一身。各高职学生们不仅要学会管理、沟通、软件等技术的使用,更要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这毫无疑问将对于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中进行培养人才的这项工作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

三、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中进行培养人才的这项工作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要全面的针对学生们自身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及意识,增强学生普遍的创业能力。彻底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们激发一颗具有创新创业的萌芽。将各高职院校所拥有的创业教育工作落在实处,明确工作的目的,其工作目的是开展工作的过程的前提及基础。开展创新及创业教育工作当中最为首要的任务便是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各高职院校进行开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明显增强其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开展的中心与开展导向。以培养各个领域当中拥有创业能力及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相应定位,而并不是为了创业而进行创业,单纯的将创业率的高低作为基础或对于学生们进行创业是否成功来进行衡量的。加强组织的领导能力,全面整理通顺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发展更新与突破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自身属于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内容也较为广泛,如: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招生部、实习就业、二级学院、团委等多个部门。除此之外,专职的指导教师、行政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工作人员及多各个领导管理工作人员也在其中。如何进行明确的分工工作任务,全面的整合校园内外所有的资源从而有效的形成全面性的支撑、分工协作、互相支持等机制能拥有一定的先导性与基础性的作用[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中进行培养人才的这项工作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全面将各个高职院校当中的办学理念及中心目标进行结合,将其那如今可实施性教学的计划当中。只有与时俱进,贴近目前社会各个岗位的需求,才?狗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婷,杨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150-151.

创新式教育范文4

摘要:

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和认证课程模块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优化师资机构,以创新教育推进专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期望为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0引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于是,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频繁的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大学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1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内涵应该是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许多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念落后,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畏难情绪,希望想寻找安逸、稳定的工作,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难以如愿,因此形成眼高手低的局面。在应用型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持有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当前,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大批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2]。第四,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在“双向选择”的招生就业体制下,被推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折射出了一系列问题,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提高人才教育质量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成为应用型大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发展。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2.1优化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本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原则,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创新与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围绕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专业课内总学分的比例[3]。在保证总学分180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减理论课学时和增设实践课学时的方式,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时已由原来的26%增加到39%。在机电专业构建连续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一、二年级的工程训练内容侧重于机加工实习、设备的拆装、测绘及二维三维图纸的绘制;三年级结合基础课程,引入机械设计、加工工艺、机电液控制训练、生产实习等内容;四年级结合专业课程,进入单片机接口训练、机电产品设计训练、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模块。使得学生在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上,进一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面向机电专业开设必修课程“科研与创新”,将实践活动作品编制成《2014机电专业科技与创新作品汇编》,收集了30幅作品,通过这种专项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应用创新技巧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创意,将新创意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并能够用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2.3增设认证课程模块

通过各种权威认证可使学生学到实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对机电专业开设适应机电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政府补贴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入专业师资,扩展培训范围,使学生获得认证证书,如中级维修电工、PLC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等,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机电专业学生掌握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等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项目(CAXC),将二维、三维工程师认证与机械制图、机械CAD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紧密结合,强化机电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创新教育师资团队

3.1创新创业教育与机电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机电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而是融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教育理念[4]。将创新教育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二者内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但不可相互取代,一方面,学生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自觉运用于专业学习中,能运用开拓性的思维,更好地领悟和吸收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弥补专业课程的缺陷,以创新教育推进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内的专业教育中,可以充分挖掘与机电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技巧和知识融入到理论教育、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通过渗透、强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在培育创新成果和将成果转化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

3.2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就不可能实现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可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用型大学应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以通过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等方式,机电专业多次指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增加教师的社会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机构,机电专业引入了两位企业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来担任专业导师,也多次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往届校友为兼职教师,以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4构建实践活动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只有通过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才能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4.1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实践平台基地

机电专业是一个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也正是学科交叉与技术综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必然离不开多个学科的专业实验室。大连科技学院将单片机实训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在学习的课外时间针对学生开放,以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基地,既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同时又节约了校内实验资源,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2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实践平台载体

自2012年实施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是近年来面向本科教育覆盖面最广的项目[5]。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有10余万名学生主持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连科技学院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已经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绘图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参加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都是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活动,以此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个大平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创业意识,为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论

大连科技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优化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引入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将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和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平台基地,聚集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形成了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同时教研室通过加强教师成员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引入企业工程师等方式,优化了师资结构,将创新创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截至目前,已有60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优秀成果,包括申请部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设计大赛证书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今后必将形成以点带面的趋势,实践结果表明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刘军 刘鸿莉 黄潇苹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5.

[2]田蕾.应用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54-55.

[3]陈小虎,聂影,鲁宇红,黄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柱与着力点[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4.

[4]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29-35.

[5]刘有余,刁杰胜.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5):104-106.

第二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

摘要:

教学评估体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为适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健全课堂教学体系,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探索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融合,建立一套重学习过程、重文化体验、重语言技能、重课外延伸的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大学英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人文素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9月,江西省教育厅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深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构建教学评价机制。本文将探讨大学英语课程如何改革考试方式,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就开设了创业课程,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首次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伙伴的构想,鼓励师生创业。1985年,美国高校大约开设了250门创业课程,截止到2006年美国有超过1500所院校开设创业领域的课程,到2008年,在二年制和四年制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已经超过了5000门[1]。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教育界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2]。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上把创业创新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和实践模拟[3]。我国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就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这可谓是我国最早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高校都推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纷纷开设市场需求的专业,并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封闭式教育。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并召开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在论坛中中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在《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的报告中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能够预测变化应对变化,迫使学生产生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2关于评估的理念

评估(Assessment)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备受教育界青睐的综合评价形式。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通过获取信息、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指导下一步学习为宗旨,持续地、综合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解释、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4]。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教学评估理论,他从评估功能的角度把教育评估分为三大类:一是诊断性评估(DiagnosticAssessment);二是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三是终结性评估(Summa-tiveAssessment)。诊断性评估又称事前评价或准备性评价,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预测,教师根据测定的结果,确定教学的起点,安排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安置,为因材施教做好准备[5]。形成性评估是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提出来的,后来被布鲁姆引入了教学领域。它是指通过小测验、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访谈、小组合作等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建立学习档案,记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终结性评估一般发生在教学结束时,发生在一个学习周期之末,如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升学入学考试,它主要用于评定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后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都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不能独立达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目标。诊断性评估在教学前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态度情感、学习能力做先期预判,而形成性评估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诊断性评估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的体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6]。如果没有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就不是科学的评估。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终结性评估内容,使之与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3构建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3.1诊断性评估方案

不少人认为诊断性评估只用于教学前的预判,而非教学中。布鲁姆认为“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6]。布鲁姆在这里提到对教学每一个步骤进行判断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就要及时采取变革措施,这就是诊断性评估。从这段话不难看出,诊断性评估不仅适用于教学前,对于教学过程发生后的每一个步骤同样也起到监控调整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形成性评估过程。(1)课前诊断。英语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教师应在开课前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做先期诊断。另外,向班主任了解对他们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预判,同时留意班主任提到的一些特殊人员。通过教学前的系列诊断,得出学生继续英语学习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2)课中诊断。在每堂课的进行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全面分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观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课堂任务的表现和反应,并进行判断,判断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度。(3)课后诊断。每堂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多渠道的“师生访谈”,比如微信、QQ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判断检验课堂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有效、知识点是否掌握、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2形成性评估方案

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挥管理、监控、调节和促进作用。英语学习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才能获得有效的语言输出,因此课前的预习特别重要,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通过预习找到不懂之处,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正式切入主题前,要对学生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查,并实时评价。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一分钟PRESENTA-TION等方法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在课后以有道词典或其他网络在线学习资源为载体,通过个人、两人、小组3种模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听、说、读、写、译学习任务,了解西方文化,教师通过课堂检测和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活跃度、小组合作度、任务完成创新度也是形成性评估中必不可少的评估项目。在整个形成性评估中,教师逐步建立每位学生的学习档案,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写学习日志的习惯,记录对所学内容的心得体会。英语课程考核如果以百分制计算,整个形成性评估占总分的60%。

3.3终结性评估方案

在英语教学中,终结性评估体现在期中和期末两个时间段。期中评估采用自选主题PPT展示、英语情景剧、英语微电影3种方式,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3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评估采用笔试方式,考试内容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对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教学知识点进行考查,终结性评估分数占总分的40%。在这套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中,诊断性评估是软性指标,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都进行了量化,分别占总分的60%和40%。形成性评估评分表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都有细化的打分项目,涵盖了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终结性评估分为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两部分,期中测试为开放型题型,注重口语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期末试题侧重对语言能力的测试,包括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评价的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电脑评价,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整个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培养反思的意识,认清自身的不足,分享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整套评价体系符合创新创业教育中对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改革的要求。

4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作为评估体系的实施者,应在导入课中向学生解释考评体系的组成和各项评分标准以及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此套评估体系在学习习惯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合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实际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反馈建议,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细微调整。评价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掌控评价时间,不能设计复杂的评价过程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占用教学时间。多元化的评估体系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说更复杂,对于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能力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尤其是授课班级较多的教师,要做到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是个非常繁重的任务。要让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定期整理和回顾学生的学习档案,阅读学生学习日志,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要一致,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能受个人情绪、喜好等因素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过分看重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忽视最后的结果。

4.2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作为评估体系的评价主体,不应该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多元化考评体系的内容、要求、方法和评判的标准,理解考评体系对自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有何重要意义。在学生接触考评体系的初级阶段,就养成写学习日志的习惯,记录每次英语学习的体会。同时,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评价,这样才能理解学习目标,了解自身学习方面的优缺点,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学习策略。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很注重课堂的表现,有不少考评项目是需要学生在课堂进行语言运用的展示,如一分钟PRESENTA-TION、朗读等,让学生大胆在课堂内外进行展示,并学会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

4.3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尤其是教务处的支持,组织英语教师集体学习考评体系的操作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务处应和系部管理者进行两级监督管理,以保障考评体系顺利实施。此外,学校应该提供保障评估体系顺利进行的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学校划出一片固定区域作为英语角或英语展示舞台,改善语音室的设备,升级语音室教学软件,实现网络平台共享,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文化体验教学。学校定期举办各种英语竞赛、英语讲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5结语

评估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体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的重视,更关注将学和教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收集和反馈信息。通过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相融合,建立一套重学习过程、重文化体验、重语言技能、重课外延伸的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找到学习方向,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魏勤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武世兴,杨亚鸿.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1(4):88-92.

[2]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54-56.

[3]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13-15.

[4]王红艳,解芳.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4(4):37-40.

[5]布鲁姆.教育评论[M].邱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许华琼,胡中锋.形成性评价及其反馈策略[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1):23-26.

第三篇:产学研用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作用

摘要: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高校都在大力度的推广创新创业发展,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产学研用相结合都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创新创业发展中,对以往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模式和一些发展运行中的管理状况的分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探索,通过实践运行,达到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高校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促进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关键词: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分享经济;产学研用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和深入生产一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学生有学生角色转换成社会劳动者的重要过渡载体,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习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学校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并以此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工作,从而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服务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能有力的提升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使参与的高校、企业和学生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1状况分析

(1)功能单一。当前高校要求各个专业都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很多学校就简单的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从学校内部转移到校外企业。一般来讲,认识实习就是让学生到企业的车间去看看生产现场、听听企业的宣传演讲、了解一下企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时间安排为一周,一般让学生参观了解三到四个企业,然后返校后将所见所闻写成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给出一个成绩。而生产实习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由于影响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益,也只是看的时间更多一点,看的环节更细一点,做的少。对于毕业实习环节,更多是让学生在企业住一段时间,全方位了解企业,根据企业招聘人才需要和学生个人就业意向,促成就业的同学留下来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不愿意留下的基本上也是看看后,住满实习时间就返回学校。这样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大多建立在指导教师、专业教研室和相关企业的业务关系上,受个人利益和情感关系的波动很大,一旦对应的负责人和教师发生变化和调整,相应业务关系也就随之而发生变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和高校难以合作双赢。

(2)专业分块。由于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还可能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所以多数企业对此事持消极态度,这就给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数量严重不足和专业分块不够明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数量不足,并且每个基地可接纳学生的数量非常有限,导致有些专业方向甚至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从而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与水平。

(3)深度不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与建设方面,多数高等学校一般采取签署协议、简单挂牌的办法,形式较为单一。如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之后,双方都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后续的建设和投入,无法形成一种全面、有效的合作及建设机制。

(4)管理不规范。高等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是在学校教务处和相关院系的统一部署下,首先确定实习时间、制定实践内容和考核标准,再把任务进行分解,最终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落实。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及参加学生的自觉性,没有相应的量化指标,这样也无法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主要措施及探索

(1)深度融合。首先要在教学和生产上对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生产岗位要求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前沿的理论优势和技术成果转化及工业生产技术改造的能力,协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推动生产力发展,构建共赢的深度合作关系,让高校的教师走出去,有需要的企业走进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之,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理论知识面宽、学科交叉,打破传统学科理论排课体系,真正结合企业需要和岗位要求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将生产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努力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2)专业综合对接。高校各个专业主要就是为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更好地总结社会经济活动规律,促进经济活动科学有序的运行而应运而生的,因此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在场地选择、人员配备、时间安排、计划指导、考核评估、伙伴筛选等方面,必须做出有代表性的优化组合,从而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与行业特色,为确保专业综合对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企业需要多专业、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科平台资源,整合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对接大中型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大大节约过程管理成本,提高校企业合作的经济效益。

(3)合作创新创业引领。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5月,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促使企业转型、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和高校人才,积极投入到这场至关国家改革生死存亡的重点活动中。高校有非常活跃的年轻人才,他们充满激情和梦想,拥有专业知识和强大的高校信息资源的支持;传统企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硬件平台,将高校的教师技术、学生的激情、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领企业调整产能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3实践运行效果

(1)产学研用结合落地。研发机构只有直接面向市场,才能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比较弱,也很难通过技术主导产品结构,甚至主导消费结构。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是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把企业、创新机构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构建一个创新模式,这才是完整的创新系统。因此,必须打通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整合四个方面的资源,这既需要通盘考虑对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一些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已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产业领域内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2)促进高校成果转化。“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的期待,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相脱节的一个关键举措。产学研用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建科研机构,开展持续稳定的合作。企业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技术集成与扩散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在共建科研开发机构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

(3)培训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培养和造就拔尖高层次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高等学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提供了科技支撑。

总之,高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作者:谭理武 杨艳艳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第四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职业院校培养教育新模式,也是当前社会需求技术实践应用人才的发展,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与社会竞争变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社会适用能力等问题。根据行业急需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新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产生是对室内技术专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适用社会需求和培养社会技术实践型培养人才新模式。

关键词: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在当前职业教育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设计表现、个性创造等方面的培养,这本身并无不妥,但现实教学中大多停留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虚拟设计环节上,与社会实际应用相脱节,而欠缺真实项目的实践锻炼和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作者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对职业院校的调研与考察,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活动中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思想背景下构建了一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同仁商榷。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初步掌握一定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大量实际设计案例的训练和实践,方能真正将所学设计理论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也只有设计的实践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而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设计能力、软件使用能力、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可行性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是改变当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大胆尝试和革新,其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室或公司,承接实际设计、施工、咨询或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消除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距离,达到对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新办法。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这是由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室或公司等创业形式,一般规模小、所需资源和投资也较少、项目成本较低、运作灵活、专业工种相对单一,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聚力而行,比较容易实现任务目标。另外,学校的母体也为学生创业能提供大量的支持,学校专业实训场所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平台,专业师资力量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很大的智力支持和经验引导。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试图探索出适用于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新颖的、更趋合理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自主自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灰心的心理转化为自信的心理。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社会中要有创新性思维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教学模式的特色和先进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做出针对性的重构,一是开设专门的创业理论课程,课程应该包括创业政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于创业过程中涉及到的事务性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二是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框架需要重新建构,注重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融合,从职业技能需求和运用的角度,以实际工作过程或设计项目为主线,将专业知识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生动的、实效的、紧凑的课程结构。

四、高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建设教育模式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与建筑室内空间最密切的一个专业,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性的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素质、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培养。高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采用四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模块构成,分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平台构建、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工学结合”方向,重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突出知行通达。充分发掘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灵活、组织单纯等特点,构建以创业思想为核心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认知和能力,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引入专职或兼职行业专家、创业经验人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顾问或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有益的支持和指导。

(三)创业平台构建

加大创业硬件方面的建设和扶持,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强创业信息渠道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业务来源信息支持。建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机制,通过课程安排、创业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开设专题讲座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交汇,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校园———职场的有机衔接。

(四)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从学校———企业———社会———环境角度,系统构建了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保障条件。学校和社会对于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等保障体系的营造和建设,减少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的素质教育,是反应社会教育改革的趋势。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固执化把毕业就业社会问题提前带入教学课堂,让学生提前了解适应社会万变的问题,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从就业模式到创业模式的改变,丰富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教育,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创业思维兴趣、学生的就业途径,同时教师在以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更好地能与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接轨。

作者:陈楠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J].艺海,2014(8):165-166.

[2]刘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研究[J].唐山文学,2015(6)

第五篇:许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帮助人才实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量不断扩大,而市场环境下,大学生需要面对人才流动性不断增强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因为流动性的变化,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要考虑人才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在专业学习上也相近,所以要想在就业时能够被企业看重就需要具有较强的能力,而在现有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一直延续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来为市场提供人才,人才培养相当被动。“许昌模式”走出高校教育培养的固化模式,将学校从师范专科向综合性本科转型,在响应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政策的号召中走在前列。许昌市人民政府与许昌学院合作,通过实现“双百工程”“双师结构”等方案实现了高校与地方双赢的效果。在“许昌模式”下,行业学院发展应用在许昌学院的转型之中,推动了地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应用型人才的输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许昌模式”内涵及其特征

“许昌模式”从概念上就区别了其特色,以地区名称来定义尤显地域性。从应用范围来看,“许昌模式”并不是全域性的,在接受范围上受众较少。“许昌模式”是指高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在这种转型中获得了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2013年,许昌学院入选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许昌学院实现了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模式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逐渐引领高校转型发展。“许昌模式”人才培养立足于市场变化,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弊端,特别是克服了将人才工厂化培养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实现校企间的合作,打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隔阂,将学生培养方向明晰化,在众多高校中,突出人才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将市场上的需求以及人才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有效缓解了人才就业压力。“许昌模式”在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性转变适应了时展的潮流。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具有专门性技术人才以及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教育的定位将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许昌模式”突出特色学院办学,将学院从过去的传统型知识理论模式中解放出来,融入时展的潮流之中,学院间的特色形成示范效应,在未来教育中可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成绩。同时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教育专业划分以及发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进步,因为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最终导致了人才在培养中失去了活力,“许昌模式”跨出传统的教育轨道,创新性特色有利于实现创造型人才的出现。

二、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在现行的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逐渐偏向综合型的素质人才,大学生在毕业时就要面临来自市场企业的严格挑剔,学生在高校中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而毕业后被投放到市场上却要面临不对等的反差。在注重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主导生产力发展,推进社会化进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至少从浅层意义来说可以帮助大学生并改善其社会就业状况。从内在的逻辑来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为了解决现实性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作为还未步入社会的群体,在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轨现象。高校学生就业期望较理想化,在职业选择上注重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时间以及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受偏好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择业上出现扎推的现象,竞争必然会异常激烈。企业为了更好地挑选人才就会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形式测试学生的能力,在有限的职位面前,学生就会缺少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决定了其就业格局,一些学生因为家庭成员的意愿,迫于回到指定的地方就业,还有一些学生也因为家长的关系就能轻易地到较好的单位就业。总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各种现实情况。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面向市场,而市场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轻视了这一环节,以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学生毕业择业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的状况。此外,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借鉴国外一些经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下不能紧跟行业需求。高校在热捧一些新兴的专业时忽略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市场是动态发展的,而专业设置却是稳定的,要保证两者的衔接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创建互补的模式,弥补人才能力缺失环节的教育。

(三)社会意识上的偏见问题

社会上对于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警惕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历以及学校的认可上。从企业的发展上来说,企业严格选择人才标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同时也潜在地培养了社会歧视等不公平意识。这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长久负面的影响。学生要背着学校的标签选择工作,好的学校自然就获得更多的机会,而相对不出名的学校就要受到各方的排挤。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企业会找出各种苛刻的条件用以限制学生的择业,特别是对男女性别上的限制,女生因为生理原因要受到企业的“特殊对待”,导致不公平的现象。

(四)高校就业指导问题

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也设置了相关的就业指导项目,但这种就业指导因不够科学而不具备实效性。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上,高校的师资偏向于对人才的培养上,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其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就业指导上的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一些指导就业的课程不是很重视。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流动性较强,无形之中,也影响了指导的效果。

三、“许昌模式”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

从现实来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从教育模式线性进步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又具有必然性。“许昌模式”立足地区发展优势首先实现转型发展,改变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是一大进步,而对其他地区来说也具有外溢效应,透过“许昌模式”,可以清晰厘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几条路径。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府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支持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但就事实而言,创新很大程度上在教育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效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政府要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本身具有利益导向性,在政策性的规定下,社会程序会被改造与利用,要将这种目的性的程序性法规应用于社会现实中,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推动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进入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效益,同时要搭建足够的平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一些信息的不对称会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而政府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可以为创新创业工作减少很多的时间成本,提高效率。

(二)校企合作力推新项目

在“许昌模式”下,实行专业性的学院教育,学院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了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破解了学校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就校企合作的形式而言,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分别展开在各个单位之中,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可以将理论知识提前应用在企业中,而企业也为未来潜在的职员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减少了正式就业的成本。当然对于这种合作还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跟踪指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就大学生创新方面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中的相关协议,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首先,在合作项目中要能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来激发学生实现创新的热情。其次,校企合作要能够实现专业对接,也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知识上的连贯性,为其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创业提供前提基础。校企合作项目要进行探索论证,确保在应用中能够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技术化指导

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因为偏向理论知识的求证,而对于实践知识只能够通过其他路径进行培养,因此人才在这种氛围下缺少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发展大学生人生事业的重要部分,但创新创业并不是言语上直接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有专业性的教师和理论指导。就社会经验来说,创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进行创业时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计划。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师的指导,在项目进展上可以让专业指导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学生在创业时由于对市场缺乏一定的分析,因此在技术上提供专业指导可以为学生规避风险。就技术指导而言,教师要能够及时指出学生在探索中的误区,并且对社会发展的情况能够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

四、结语

“许昌模式”结合地域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育事业与市场相结合,最终提高了办学质量。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而言,一方面,需要发挥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需要将主体的选择和市场相结合,在市场的选择下,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益空间。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需要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平台支持外,对于高校而言,其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的变更对创新创业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入正轨。

作者:黄杰 单位:许昌学院

第六篇: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网络研究

摘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国家积极促进“创新型”社会建立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在引导社会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则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网络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网络;构建

国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曾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指导意见,其中有着鲜明的政策导向和研究发展方向,文件以大学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对此,国家已经将“促进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带动社会就业的一种重要举措,是对“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一个落实,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应该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一个潮流,并且从实质上来看,“创新创业”则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的一个桥梁,是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鉴于此,笔者站在创新创业的发展高度,结合具体的实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业网络的构建则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意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为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工作的开展,相关指导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而站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高度,“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的“利器”,是其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制胜法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全民创业热潮”兴起,届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因此,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最大程度上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使自己备更强的竞争实力。

二、基于斯坦福大学探讨创业网络的构建

(一)国外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范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可以从我国高等院校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看出: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并且在国内,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就业服务”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就业指导。但是国内一些高校却未设置相应的系统课程。国外则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深受国外高校和政府的重视。对此,他们以促进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目的,进而开展一系列的创业课程,从而为学生日后创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保障。而基于国外创新创业发展的视角,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一些国家的政府着眼于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积极推进和调整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如澳大利亚。此外,如英国,其政府为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利用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来规范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了使创业教育的发展有更好的负责机制,英国政府随之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在创业教育之外,“创新教育”也受到特别重视。如美国,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专门化的训练,为他们传授创造方法;还有欧共体,积极扩展生源,接纳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进行深造,创办“欧洲高等学校研究生院”,进一步深化内部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工作。

(二)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探索“创业网络”的构建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是一所私利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受到创业活动的推动,进而有了深入的发展。现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有着创新创业的优势,如社会创新中新、创新创业研究组织等。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也被进一步扩展到斯坦福大学其他院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间,例如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也有着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其院校的学生创业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针对技术类学科的专业研究等。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并有效的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斯坦福创业网络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基于其创业网络的角度来看,它是十六个创业组织的融合,组织创业网络的目的是:斯坦福社区、为院校师生等提供创业服务和创业指导,为院校不同种类创业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一个共同平台;斯坦福创业网络的职责:对创业社区的创业教育进行主持,针对创业活动提供网络门户、组织网络构建事件等。创业网络的构建为相关创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在推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网络有着自身的成员结构,主要有,CES:商学院的研究中新;SoMCC:医学院的医学院职业生涯中心;CSI:社会创新中心;ASES:亚太学生创业社团;BiodesignBDN:跨学科的生物设计;SELA:拉美创业社团;OTL: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SLATA:斯坦福法律与技术协会等。其中,整个创业网络组织中共涵盖了十六个成员,鉴于成员组织在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性质方面的差异性,不同的成员组织有着自身的功能平台。分析斯坦福创业网络构成图可以发现其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就组成这个创业网络的各个组织而言,他们不是单纯的属于某一个平台,每一个功能平台对创业有着不同功能的支持,这些平台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复合功能得以联系,最终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综合互动网络系统。第二,六个平台中,拥有最多成员组织的是“供给创业研究资源和商业联系”的平台。这就显示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创业研究以及相关的理论成果其核心要素。另一方面,针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联接点,即有效建立与校外市场的联系,以便及时的了解创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第三,就创业课程这个组织平台而言,主要分属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商业平台和技术,而这些也正好诠释了大学生创业的两个方向:依托于自身所掌握的技术,结合创业实际情况的发展寻求属于自己的创业模式;基于创业市场的发展视角,深受商业成功意愿的驱使,以此为创业奋斗的目标,积极搜索用于商业化的技术。如果从这个层面的创业来看的话,创业教育则有了最为直接的目的,即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具备将技术和商业结合的能力。第四,在整个创业网络中,学生社团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而这种实力是建立在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之上的。网络平台中,他们有着丰富的校外资源和拓展校外创业资源的渠道,例如他们可以直接建立与校外商业环境之间的联系,更甚的是,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方式,积极组建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国家化交流。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新的创业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例如注重引导,重在鼓励;注重全面提升,重在意识观念;注重主动参与,重在搭建平台等。为此,不论是职业技术院校,还是一些高等本科类院校,都应注重对本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基于创业发展的角度积极构建“创业网络”,整合院校内部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资源,完成规划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作者:田利娟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冯艳飞,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张燕,白丽.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分层次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3]毛雨.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研究”(201603040165)

第七篇:新闻创新创业教育泛媒体就业研究

摘要: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主要以媒体用人需求为导向,新闻院系与媒体的无缝对接被认为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随着传播生态的改变,传统媒体市场份额和用人需求逐渐减少,新闻专业毕业生以非传统方式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比例越来越大。新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课程教学需要面向市场作出适时调整。本文解析了新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诉求和目标转向,并探讨了“双创”导向下新闻课程改革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创新创业;新闻教育;转向;教学改革

最近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为新闻媒体输送从业人员,新闻媒体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新闻院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重要依据。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传媒业传统的规范、价值观和社会角色都受到了挑战。借用克里斯滕森的说法,这是一个颠覆式创新时期,需要重新审视新闻业某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在新的媒体生态中,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闻内容价值降低,而用户关系价值增强的情况下,对新闻教育该怎样作出调整?反思这些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指向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双创”内容,以提高毕业生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新闻教育需要创新创业导向

随着新兴媒体的壮大,新闻传播主体日益全民化,媒介载体日益个人化,传播手段日益社交化,[2]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果所有新闻院系都致力于以媒体需求为导向,势必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张昆教授针对国内70%的新闻传播毕业生走上非媒体岗位的事实,表达了当前新闻教育仍强调专业对口,束缚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想象力的担忧。[3]以媒体需求为导向的新闻教育不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构想新的新闻实践,而是强化传媒业既有的规范和理念,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国外的新闻教育界已经并提出了替代性思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模式。[4]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率先进行了尝试,致力于培养“能够创新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或自主创办新媒体项目的创业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奈特数字媒体创业中心主任吉尔莫也将他们的人才目标描述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能,以及传媒经济学和产品开发、经营和营销等知识,并理解新闻业新的发展趋势”。新闻教育的“双创”导向既强调信息内容生产,也强调社会服务;既强调专业性实践,也强调反思性实践。借用经济学上的隐喻,“双创”教育是以新闻的需求侧为导向,强调满足新媒体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双创”教育促使新闻学子思考当前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去创造新的实践取代现有的实践。

二、“双创”导向下新闻教育的目标诉求

“双创”导向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综合既有文献,新闻专业的“双创”教育有以下目标诉求。首先,“双创”教育不是着眼于新闻业的当下或过去,而是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吉尔莫指出,当前新闻业的经济结构造成了经营上的保守倾向,经济收入上的考虑妨碍了业务变革,对新闻业的未来缺乏远见。[5]市场对新闻学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一是对传统媒体工作技能的要求;二是对新媒体职业技能的要求;三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一种要求,新闻院校只需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采写编评等传统业务技能;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二种要求,除了注重一般性报道技能的训练,还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工作技能、跨学科知识,注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三种要求,需要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超越了技能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要求新闻教育有质上的飞跃。其次,“双创”教育不只强调传媒学子的自主创业,更强调推动传媒创新。当下,传媒业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新媒体组织和机构纷纷崛起,它们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展开竞争。创业是一种追求变革的活动,创业者是“致力于追求变革的特定群体”,创业精神是“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的过程”以及“发生在既有组织内部或外部的创造、更新或创新行为”。[6]对于创业者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闻报道机会,也带来了经营机会。新闻报道机会主要是指发现被大众媒体忽略了的细分受众的需求,包括提供环境、教育、地方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信息。经营机会主要指创建能够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网络社区,除了获得广告收入,也能向社区用户直接销售产品和专门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收取会员费、组织活动和获得赞助等。“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让他们不仅胜任在未来媒体组织内部的创新要求,也能顺应新传播格局下自身职业转型的挑战。

三、“双创”导向下的新闻教育转向

“双创”导向的新诉求要求对新闻教育的侧重点作出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关注供给侧转向关于需求侧

“双创”导向要求新闻教育关注新闻的需求侧,即以各种形式消费和参与新闻活动的受众、企业组织和社区人群,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经济上的分析,也需要传授学生如何对产品销售对象进行分析。创业不是纯粹的经济概念,它既关系到经济生产,也关系到文化生产。创业活动在创造社会资本的同时,也需要获得社会资本的投入。创业活动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它要求关注用户体验,预测他们的需求,并从中发现创新的机会。考虑到传统新闻市场的下滑以及商业性新闻供应的增加,新闻教育需要从关注内容的生产和供应,转向关注用户需求和传播效果。只有让用户从新闻中获得更多收益,才能确保新闻业持续发展。

(二)从体制性关系网络转向社会性关系网络

对于记者来说,要想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需要与各种信源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些组织机构出于工作原因,也会主动与记者打交道。总体而言,记者的信源很大一部分是可预测和惯常化的。因此,在以媒体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下,新闻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记者如何收集和制作信息,而不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与不同类型信源的关系。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求记者与信源以及其他同行记者之间有职业性互动,但是这些互动是体制性结构所要求的,不一定是出于记者主动作为。创新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与合作伙伴、支持者、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关系。用“双创”理念指导新闻教育,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来理解和发展社会关系网络。教师要传授学生如何建立与专家、指导老师、协作者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网络,让他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高效、自主地获得丰富的信息来源。在网络化环境中,培育和发展体制性关系网络以及非正式的社会交往网络,对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

(三)从重视习惯积累转向重视工作反思

虽说记者的日常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程式化的。突发新闻事件往往没有明显征兆,记者们的日常事务也非常繁杂。为了应对不可预测性事件,记者们往往借助某些例行程序来管理他们的工作。这些与正式或非正式例程相关的知识,构成了学生们新闻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些例程的反思也需要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们反思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传统的新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高难度报道任务所必需的习惯和技能,而“双创”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从经验和反思中学习和总结的方法。数字媒体传播时代,记者们过去的很多工作习惯已经被颠覆,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思考什么是行之有效的新例程。“双创”教育强调要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反思,而不仅仅是积累工作习惯,这种反思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应对环境变动的挑战。

(四)从培训技能转向鼓励创新

新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在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能力的训练。不论媒体技术如何发展,这些基本技能都是从事媒体工作所必需的。在“双创”教育中,学生需要尝试新的报道形式、写作风格和合作方式。在反思中大胆尝试新的行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不进行大胆尝试,就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除了尝试新的新闻报道实践,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尝试改变记者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例如,从新闻信息的记录者转变为解决社区问题的推动者、调解者和参与者。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已经受到了批判,而尝试新角色将有助于在实践中产生多种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仅是指媒体的经营方面,创业思维可以运用于新闻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如何与公众打交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的形式和记者的新角色。这并不意味着现有新闻课堂上传授的技能和方法失去了价值,而是强调新闻教育者在培养和评估这些技能时,需要设定新的目标和策略,努力更新学生们的观念。

四、“双创”导向下的新闻教学改革

在“双创”理念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的课程模块需要有新的内容,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新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新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能力。新闻院系一般将介绍媒体如何运作以及媒体运营目标、行业发展概论,或是基本学术理论之类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在只强调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的人看来,这些课程几乎都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学生们在掌握基本业务技能之前,不需要学习媒体理论导读或媒体概论之类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们只能在业务技能实践中,片面理解新闻学。“双创”理念能够解决这种目标上的模糊性。通过了解新闻的多种形式、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生们能够对新闻媒体服务公众的原因及方式有更明确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有助于他们自主得出对新闻传播目的的理解。只有学生们产生了主动追求职业理想的意愿,新闻教育者才能激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激情、想象力和好奇心。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新闻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是指采写编评等业务类课程。学生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期末考核的成绩表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要求的日益多样化,用传统方式传授的技能课程问题越来越多。飞速发展的媒体技术使教师难以及时掌握行业所需的最新技能,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传授相对过时的技能,又会降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优秀学生在入学后选择转专业。“双创”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更具建设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重要的新闻工作,这些方法包括在线辅导、网络课程和翻转课堂等。在这些新型教学手段中,学生需要养成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与教师的线上和线下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基于课程的业务技能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业务能力的责任意识。生产原创性新闻报道通常被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技能,很多新闻课程都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新闻教育也要重视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例如,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等。这些原本不是新闻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在“双创”教育中则非常重要。

(三)专业拓展课程教学

新闻院系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专门方向的拓展性课程,是让学生做好进入特定类型媒体就业的准备。随着网络媒体用人需求的增加,新闻院系也增设了与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对于很多新闻院系来说,如何在媒体融合环境下重新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以媒体用人需求为导向的新闻教育,强调按既有媒体组织中的部门岗位设置来训练学生的技能,所开设课程需要反映媒体编辑部的组织结构和传媒行业的业务流程特点。“双创”教育对方向拓展课程的安排则更加灵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选择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而是要重新确定方向课程的重点。方向课程教学一般以制作作品为中心,学生们先是模仿专业记者们的作品,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特定类型的内容。“在做中学”正是教学医院模式所主张的,并且已经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双创”新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重新定位生产和实践要素。该理念要求根据社区和个体需求选择内容生产。传媒创业活动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需要为信息需求方提供服务,并持续与社区开展协作。这对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时间安排高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财经类院校已经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两种策略:一是将创业教学重点从强调对大公司管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能力,二是从应对创业挑战视角开发教学工具包和模型框架,再将它们运用到案例研究中。这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新闻教育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一方面用创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用学生的创业活动反过来推动教学改革。用“双创”理念指导新闻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以用户为中心,从最终用户的视角去构思主题、包装和产品,而不是简单模仿专业媒体机构的产品。让学生不但熟悉各种用户调查方法,而且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到他们的内容生产中。这种理念在强调内容供应的同时,也强调用户的需求。

(四)实习实践安排

专业实习实践是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传统媒体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新闻院系安排学生到报社、电台、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在教学医院模式中,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被安排到主流媒体实习。其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则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指导,提高业务能力的空间较小。按照“双创”理念重新设定新闻教育中的实习计划,有助于解决当前实习制度中的缺陷。例如,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出版内容,使自己成为传媒竞争的参与者。以“双创”为导向的新闻院系,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多种形式的传媒创业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资助,确保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体验。为了鼓励学生反思实习实践活动并分享心得,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案例,并将其转化为指导今后新闻实践的宝贵经验。

(五)传媒素养教学

越来越多的大学将新闻教育确立为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内容包括传媒素养和新闻业务技能等。传统的传媒素养教育只是针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或公众,培养他们使用媒体助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双创”理念中的传媒素养内涵更加丰富,包括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的社交网络而应该掌握的新能力,如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这些新内涵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有学者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比较低,这与创业者缺乏新媒介素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数字媒体素养也亟须纳入新闻教育课程体系。新闻专业学生与非新闻专业学生共同学习传媒素养课程,有助于打破传媒业的行业隔阂,提高记者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程度。公众已经逐渐成为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交性实践,而不是专业记者所独有的活动。

(六)教学资源整合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一直强调新闻采编业务要与经营活动分离,记者不必过问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造成学生在主观上忽略商业技能的学习。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给传媒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也对新闻传播教育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界和业界同样需要应对高速变化的环境,新闻教育者和记者们的角色都需要改变。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从原来的信息把关和传递模式转向对信息的聚合和策展模式。网络课程的普及,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因此,新闻教育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角色,观念更新是推进新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双创”教育除了师资方面的要求,还需要三种必不可少的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资源和商业资源。新闻院系不仅要加强学校内部的跨学科资源共享,还要积极寻求与社区以及愿意推动“双创”教育的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

五、结语

与严格的专门领域新闻报道技能训练相比,新闻“双创”教育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双创”一词并没有包含传统新闻教学的全部内容,但是一项显而易见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新闻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闻人才,新闻院系也希望培养学生对传媒工作的激情和学生实现新闻理想的能力。不论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如何,“双创”教育依然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寻求真理的基本技能,并超越了学界和业界、技术和理论主导之论。新闻院系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新闻教育模式,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可能性。

作者:朱松林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创新创业能力将成为评价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EB/OL].

[2]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60-61.

[3]张昆.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J].今传媒,2010(9):14-17.

[4]沙玛,克里斯曼.公司创业领域中的定义性问题[J].创业理论与实践,1999,23(3):11-27.

创新式教育范文5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创新式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成人教育;融合;发展

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特殊需求[1],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深入,创新创业的参与者不断增多,创新创业的大气候已经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人教育具有其接受创新创业的先天优势,接受成人教育者一般为非全日制的大学生,而这个独特的群体里,有一部分人已经创业,有一部分人有创业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系统完整地接受创业教育,在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诸多应用方面知识存在一定不足,从而限制了他们更好的创业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其理论与应用知识更加完善,达到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目的,使已创业者更好地经营,未创业者激发出更多的创业想法,从而使其成为真正创业者。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共享经济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便捷高效地实施提供了可能。创新创业教育在当今时代对于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双创事业的补充与支持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指的是在已有的思维模式中提出新的见解,能够满足一定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出新事物。创业一般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指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能够增加社会经济价值的活动;狭义一般指创办企业,创造劳动岗位,增加收入的活动。那么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最终使受教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是以激发培养人的创业激情、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目标,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开创性精神,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具备较高的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内生的驱动力,催生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比较完整的解释了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针对自己的实际教育情况,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实践实战,对创办企业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对企业的基本管理方法有一定了解,明白我国对于个人企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习者的创业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与成人教育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3]。

2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在办学形式、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上逐渐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年龄、文化层次成人学习者的各类学习需求,积极推进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不同层面的人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共享经济的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成人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更好的融合,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便捷高效地将此二者融合实施,这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要求[4]。综观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其面临的诸多问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高考落榜生、中专学校毕业生,甚至是社会待业青年;成人教育规范性不高,与实践性相脱离等问题,所以就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说,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各方面压力比较沉重。自我国开办成人高等教育伊始,其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弥补一部分人缺失的高等教育机会,将其看成是获取文凭的一种补充途径,逐渐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只对学生的进行大纲上要求的一些常规知识的来灌输,而忽略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问题都成为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显著矛盾。党的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完善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转型需要,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所以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这个独特的受教群体也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推动我国双创事业的快速平稳的发展。

3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3.1成人高等教育理念上转变,积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

在大部分人眼里,参加成人高考者,获得成人教育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不强,所以高考分数极低,乃至中考失利没进入高中,最终无奈选择了参加成人高考这条途径。这种想法在过去兴许是有一定道理,但是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经济市场逐渐扩大的时期,再有此类观点就不一定十分客观了,如今互联网时代给了非高学历层次的创业者绝好的机遇,虚拟世界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创业空间,一些青年人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触到这些互联网经济,从开始是一名消费者而逐渐产生了自己要做创业者的想法,因此而耽误了在校学习的时间,此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后期通过参加成人高考,一方面弥补了文凭上的不足,同时在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将创业知识与实践融入其中。每年的“双11”,“双12”,“6.18”等网络购物活动都有巨大的销售额,这些创业活动可以说都没有高学历要求,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将创业类教育引入到成人教育的体系中,在理念上改变成人教育的教育思想,不能将成人教育单纯办成是给那些高考失利者、无业待业者补发一纸证书的,而是将此类人员真正的培养起来。由于参加成人高考者的文化基础较差,所以讲授太高深的大理论是很容易造成与他们学习脱节的情况,受教者对高深的理论也是学不懂的,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适时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可以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且通过此类课程教学与实践,可以真正解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让这些受教者自主创业,从而带动一部分人就业,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匹配的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成人高等教育受教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成人教育体系[5]。

3.2改变成人教育课堂授课模式,引入创业实践环节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打破其开设初期的固定模式,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应该注重培养成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提高学生文化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创业素质培养,提升其创业综合能力。其次,在成人教育中增加更加丰富的创业课程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创业案例,情景分析,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改变成人教育仅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改变传统成人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的现状,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同时,需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添更多的创业热点,从而拉近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距离。最关键一点,增加成人受教者的创业实践过程,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把不同层次的成人受教者关在教室里,对理论学习能起的作用也不是很显著,而对创新创业效果可以说几乎是零。创业是实践不是理论,课堂里学的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课堂里讲授的都是提前知道结果与结论,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创业则是不知道最终结果,创业能力是需要自身经验的积累,没有自身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的创业能力无从形成。成人教育要在制度层面保证一些想创业的学生有足够的创业的时间,创业空间,构建起结合学生创业实践的专业和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样,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拥有不同资源、不同时间的成人受教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一定可以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收获与成就。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实施开展主要依靠所在地区的高校设置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师资队伍为高校的不同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为高校的专职专业教师,教授专业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学历层次高,职称高,在某些专业领域能够给予成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但是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实战经验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经验角度来讲授,不能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成人受教者的具体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讲授方法,不能较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因此,组建一支专业与兼职相结合、善于创业的师资队伍是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创业导师要想胜任对学生的指导,有诸多方面比知识经验更重要,创业是需要有包括人脉、资源动用在内的丰富的社会资本,这几点与成人教育可以有契合点,成人学生之中有一些社会资源、人脉,成人受教者可以与授课教师共同创业,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市场共享,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创业,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一定将会成为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同时也聘请校外杰出的培训教师、企业家、杰出校友、及税务、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骨干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4结语

随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因此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这也为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成人高等教育应把握机遇,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面多途径地融入到成人高等教育中,积极解决传统成人教育存在的显著问题,以培养多元化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来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这项教育任务的实施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EB/OL].[2015-05-13]

[2]安华荣.独立设置成人高校4G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报告[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8(1):6-10.

[3]朱鑫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和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5(9):18-19.

[4]申丽辉,张二朴.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126-129.

[5]陈仁凯,颜鲜明.“五个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成人教育转型路径[J].成人教育,2015(12):14-17.

创新式教育范文7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一方面培养社会需要的系统创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以后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

二、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教学活动多数是通过课程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实现沟通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同样,创新创业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居于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仍不健全。当前,许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仍然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孤立于整个的教学课程体系之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当前,高校教育仍然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但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一门实用教育,它与实践课程的联系很大,这就造成了当前以理论教育为主的高校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矛盾。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当前仍缺乏专业的、高质量的课程教材。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校课程的时间相对较晚,高校的师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创新创业课程放在次要的地位。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仍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把握度不高,这必然会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噩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创新创业课程的途径

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1.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要形成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校课程中,学分的高低反映了课程的重要程度,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把创新创业课设置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学校要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

2.完善教学体系,规范教学课程

高校应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能满足各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高校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的教授中,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中,形成既利于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理念又利于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把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总学时中的比例。

3.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实践课程协同发展,实践课程是落实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的课程方式之一。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课程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竞赛活动

 “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大电视台创业节目等等多种形式的各类创业大赛是展示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需要、创业能力和创业成果的重要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赛事,不仅可以使参数学生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积攒人脉,交流信息,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不断积累创业的经验。烟台大学 2011 级学生刘星辉参加《非你莫属》之后走向创业之路,获得傲人佳绩,可以称之为典范,也具有较强的复制性。

(2)组织开展创业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社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办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社团。以社团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参加创业活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包括独立性、坚韧性、合作性等。

(3)定期开展创业专题活动

通过在校外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交流等活动,通过聘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专题讲座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案例讲解,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

4.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在我国的教育中,讲授法仍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和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创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法并不适合创新创业课程,也不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所以,要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应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摸索新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协同开展,坚持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统一安排,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创业课程讲授中,可以考虑采用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运用角色模拟、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现场教学等方式,注重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学习更为趣味化,参与度增加。  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必须要使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情境设置要符合实际,不要过于脱离现实,  如果教育教学太过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那么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代入感,参与度不足。同时,教学手段不要过于单一,多种手段并存,不要过分的强调所谓的情境,任何教学步骤,任何教学内容都要与情境扯上关系,这也不符合教学设置的真实性原则的,教学情境一定要自然设置。

5.通过网络课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网络课程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灵活方便的特点变得日益流行。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对创新创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询。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到最新的创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

[2]杜世舰,杜阿敏,张丽君.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体系的具体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韩群.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年.

创新式教育范文8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