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因此整个汽车市场对于相关专业人才有了较高需求。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高职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具体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育工作顺利展开。本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模式,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智能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渗透,我国汽车产业也开始逐步转型,变得更具智能化特点。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技术训练,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水平。

1课程体系建立模式

1.1专业定位

结合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相关要求,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理应将专业定位于基础应用型[1]。所有学生理应具备较强的硬件能力、软件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水平。其中,硬件能力主要包含电路板制作、PCB电路设计以及仪表开发。软件能力主要包括C语言编程、MALAB软件应用以及嵌入系统的开发。只有自身综合水平能够达到规定要求,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之中。

1.2体系建设

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来说,课程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结合相关核心技术,根据市场对于人才本身的实际需求,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特点,主要为“信息—车辆—控制”三个阶段。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专业课程理应具备“一主多从”的基础特色[2]。而对于专业课程来说,理应分成两类,分别是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而专业技能课程则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容量多个不同的学科。

2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一直都十分常见。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师资资源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有限。智能技术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较高要求,除了需要懂得汽车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之外,还要懂得如何将三类技术和知识全部整合在一起。显然,相关人才的数量极为匮乏。同时,相比于一些其他的新型企业,汽车行业的吸引力通常都比较低,实际招收的教师,资质都很难令人满意。一般来说,团队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些教师往往知识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十分匮乏。其二是原本是汽车专业的教师,通过学习之后,担任了相关工作,虽然经验丰富,但是理论基础却较为薄弱。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需要转变自身原有理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支有着较强综合素养的优秀师资团队,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在进行招聘的时候,理应对现有的专业领域进行拓展,提高准入门槛,将一些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引入进来,同时对其自身知识基础、技术能力以及教学水平进行考量,以此确保所有教师的水平均能达到规定要求。2)对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协调,将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纳入到团队中,并对其进行鼓励,安排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轮岗学习,进而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3)学校可以和周边企业进行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而对于新进教师和骨干教师,还需要采取分层培养的方式,以此保证其整体素养能够达到规定要求,进而使得整个团队的水平有所提高。

2.2整合实训资源

对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来说,除了建立传统实训室之外,还会额外设置维修实训室、技术实训室以及仿真实训室。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实训室的种类仍然无法满足所有教学工作的需求[3]。因此,改进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将课程内容作为核心,如果涉及到一些其他学科,则能够依靠相关科目的师资力量,开展实践活动,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2)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工作,与一些智能网联企业展开联系,共同投入到实验室开发的工作中,并在学校内部开展“1.5+X+Y”的培训模式,在学校内部学习1.5年时间,之后分别在X基地和Y企业各自展开1年和0.5年的锻炼,进而保证所有实训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提升培训效果[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来说,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性工作,有着较强的动态特点。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理应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达到预期高度。这样一来,我国汽车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使得人们的实际生活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单跃平.浅析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J].汽车实用技术,2019(22):43-44.

[2]刘晓馨.职业院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内燃机与配件,2019(21):287-288.

[3]林馨.中国汽车升级转型“新能源+智能网联”成新引擎[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9(5):19.

[4]李然,姚艳南,吕吉亮.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方案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49-53.

作者:刘刚 单位: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