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张财务风险反思

高校扩张财务风险反思

一、财务风险的形成

(一)社会背景

从社科院2005年12月21日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5年高校向银行的贷款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500亿,高校为了扩建已经负债累累,部分高校的贷款规模已经达到了10亿甚至20亿。这就意味着,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又一个高风险的贷款项目可能即将产生,高校贷款极有可能变成下一个钢材,下一个电解铝,高校所普遍奉行的“圈地贷款兴教”理念,极有可能将高校陷入财务风险的风波,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二)形成的原因

1.学校盲目跟风,没有合理定位。

部分高校在建设项目前,并没有进行有效科学的理论分析和科学验证,没有从学校的实情出发规划合理的建设规模,只是一味盲目的跟从扩张的大流,导致投资规模过大,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链流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合理收入范围,完全忽视了学校的有效预算边界的约束。建设项目的不合理造成了建设资金的大量浪费,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资金超额问题;加上学校大多采用的是短期贷款和滚动方式来增加建设资金,受国家政策的主导性极强,一旦政策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极大的影响滚动贷款的顺利实现,学校的资金运转也会紧跟着出现资金缺口问题,贷款风险立即显现。

2.学校负债能力有限。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校权益资本,即上级拨款、事业结余、捐赠等,也就是净资本;二是负债资本,即学校向金融机构借贷获得的资金。高校在扩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动辄上千万,而学校仅凭微薄的学费收入难以支撑,财政拨款仅够学校维持经费,所以学校需要自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大部分资金。

3.没有健全的成本核算和监控系统。

高校的体制较为特殊,在这种特殊的运行环境下,并没有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监控。很多高校都只把目光聚焦在了怎么样快速有效的增加收入,而往往忽略了对资金的后续管理,也就是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资金的闲置甚至巨大浪费,致使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低,难以到达最理想的经济状况。

4.融资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者缺乏风险忧患意识。

高校扩张过程中,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往往缺乏忧患意识,对贷款风险把握不足,没有把高校真正放在一个“经纪人”主体的地位上,而高校一旦缺乏了“经纪人”主体的地位,就会产生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经济行为。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我们所说的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高校采用扩张战略而引发的扩张性财务风险。而高校只要实施扩张性的财务政策,即其资产、师生员工、校区规模都处于一个快速扩张的状态,扩张性的财务风险都会存在,所以所谓的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就是指高校只要发生扩张行为,就一定会有风险,并且这种风险的大小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或主观意志而转移。

(二)弱可控性

高校扩张中,资产、设备、师生员工、校区规模等都在高速膨胀,发展程度与可控程度呈反比,所以高校规模扩张越快,其可控程度越低。高校这种超规模快速发展的过程极大的增加了管理者的管控难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管理者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三)随机性和潜在性

高校财务活动的发生是随机多变的,受到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管理者很难提前预测到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或者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因子,也就意味着财务风险在财务活动中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虽然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但它的随机性与潜在性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否、强弱程度、发生的具体时间等是不确定的。因此,防范和规避风险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

(一)过度集中的贷款结构,引发高资产负债率

一方面,银行贷款极大缓解了高校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困难,缩短建设周期,让高校扩张建设尽早完成,同时也带来了高的负债水平。随着举债兴教的盛行以及高校建设资金的日益增加,各个学校争先恐后向银行借款,这就使得贷款结构过于集中,贷款规模也过大。高校的贷款资金不同于其无偿的权益性资本,没有固定的本利偿还约束,贷款资金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高校没有一个对整体负债结构的规划,贷款计划背离自身实际状况,使得贷款超过自身的最高负债水平,形成无法负担的高额利息,将会最终引发贷款风险。

(二)预期办学效益下降

由规模经济原理可知,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收益的变动大致要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很多高校从短期看来,办学效益较好,收益增加的幅度较为稳定,这就表明他们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这种时候,高校原本具有的固定设备没有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还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扩招有利于最大化原有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潜力,物尽其用。但是如果扩招超过基础设施能容忍的最大限度,有限的资源就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也就是边际效益下降,如果不增加投入,教育资源的局限将会限制高校发展。于此同时,随着投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成本在不断上升,边际成本不断增加,此时的高校就处在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当高校的扩张规模超过原有设施承受力,不得不引入新的基础设施的时候,就会不接避免的带来预期办学效益的下降。

(三)高校缺乏还贷机构,负债能力有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校收入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而且国家严格限制了高校的事业性收费,所以学校单靠这两种资金收入极大限制了资金来源。高校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新校区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几千万到几亿不等,以学校有限的资金累计来看,要筹集如此大一笔款项,仅靠微薄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校不得不选择贷款等方式来求得资金来源。而高校的特殊机制有决定了高校不可能靠自有收入来偿还贷款,所以高校缺乏还贷机构,负债能力极为有限。

四、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内部防范

1.转变理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高校,其财务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场经济风险的影响。高校要时刻将风险收益均衡原则牢记于心。同时,内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的一环,高校的管理阶层,应该对财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阶层必须要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对贷款资金的科学管理,认清贷款在高校扩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充分认识到贷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尽量以最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满足高校需求的财务资金,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建立财务风险的管理和预警系统。

高校要想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就必须做好财务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高校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全方面的财务控制体系和风险监督系统,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在风险到来前防范风险,消除隐患,提高财务活动效率;而一个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在风险到来之前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本单位所面临的实际风险,并从源头分析这些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背后所存在的财务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管理者有充分的时间制定措施和方法来进行风险防范,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3.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高校的偿债能力。

鉴于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高校可以换个角度选择争取更多的不用偿还的资金,同时,采取有效手段保证高校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保持自有资金流的畅通。同时,高校内部应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在开支上做到精简,避免不必要支出,尽量减少消费性支出,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二)外部监督

1.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监管。

按一般原则来说,对教育经费方向的财政性投入应该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也就是说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拨款应该是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的,政府也有责任以稳定的政策为高校的提供一个稳定的经费来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告诫高校以“量入为出、合理借债”为原则,规范高校贷款审批流程,严格约束高校以积极稳健原则编制预算,协助高校将贷款规模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2.严格监控高校贷款流程。

当前很多高校都以超规模水平实现扩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贷款风波,这更要求有关部门对高校的贷款流程进行强效监督,抑制高校贷款的持续过快增长,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

作者:万婧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2012级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