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提高方法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提高方法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其素质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把学校定向培养和校外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发挥学校文化和企业历练的自身优势,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方法和手段,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在学校和实践中培养的全过程,助力高职学生素质的提升,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校企结合

一、研究背景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它实现了知识与素质、理论与技能的协调统一,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就高职院校而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培养模式,把以课堂理论为主的大学教育社会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发挥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优势特点,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理论+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本质体现的必然结果。职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是劳动从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基本情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一定生理及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大学教育培训、社会职业实践、自主学结、自我强化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内在的、贯穿职业生涯的基本品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职业态度、沟通交流能力、职业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诚信品质、职业认知等;专业素质指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为掌握从业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一)职业责任感不强

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认真对待工作,百分之百投入工作,尽职尽责地坚守岗位,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不投机取巧,不耍小聪明。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岗位就意味着任务。根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职业责任感了解不够清晰,并不明白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作用,甚至有些高职学生不能诚实待人、诚信做事,存在投机取巧的坏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勇于把企业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不推卸责任,秉承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并表现出完美的执行能力,是成为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需求。

(二)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的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远远低于本科院校,还有一半生源来自职高、中专、技校等,因此,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不好,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学习基础差,还缺乏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养的理解都会存在较大偏差,社会各企业也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存在一些质疑。

(三)交往沟通能力待提高

交往沟通能力是衡量社会从业人员能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标准之一。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在大学教育里相当特殊,由于在高考时没能考上本科院校,选专业时盲目自大,对专业课程兴趣不高,在受到外界的眼光和压力时会造成高职学生有自卑心理,导致其情绪低落、思想敏感、内心脆弱、不愿沟通等问题,再加上本身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在融入学校生活后不愿主动和别人沟通,封闭自我,这些都对高职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交流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动手能力较弱

动手能力指实际工作能力,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理论为生产服务。在企业里,动手能力是个人素质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虽然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具体的实践和培养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多变性和个性差异性是始料未及的,高职学生虽然底子薄、基础差,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但对提高动手能力和沟通交流非常渴求,对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责任感也迫切需求,特别是对结合校外企业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积极性都非常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思考如何在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下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实操技能进行培养,如何助力高职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生产技术发展,顺利完成“从高职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应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方法

(一)与“校企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和企业用人反馈的情况来看,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第一要素,其中诚信品质和职业认知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实操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仍不强。由于现有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内容取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即使高职学生到了专业对口的企业锻炼,学生也难以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应探索着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入手,使专业课按照“专业分析-岗位需求-课程任务-执行方法-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用导向性和目标性来形成以专业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力图实现技能与素质并重,使各高校从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用人实践要求出发,培养技能水平高和职业素质水平高的“双高”应用型人才为制高点,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遵循思想德育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实际进行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与教育,全面贯彻落实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

(二)从“企业需求”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中了解到学生职业素质的不足,就此开展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行业调查、企业人才需求讨论、邀请专家参与论证、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等,了解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各高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提高实践条件,构建以社会责任和职业能力为本的教育课程体系。再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分类,进行“逐一讨论分析-再调查-再摸底”的形式,以学生的思想变化为基础,帮其找问题、找出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和职业素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使其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规划,实现“择己所需、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提升和对行业的热爱。

(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强化

高职院校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应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过去单一的学校实习、综合实习的实习方式,采取模拟实践、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实践”,既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解决了实践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提高。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多样化为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条件,这种“学干合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学的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识,轻素质”的做法。

(四)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学生行业兴趣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及各自的能力特点,学校应积极组织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社团或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演讲和辩论论坛等活动,宣传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通过参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不仅能使学生熟悉行业、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行业兴趣,同时,通过校企结合、工学一体等途径,可以使教学培养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学校可开放各专业实验教室,增强实践性教学,扩大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合作实习基地、顶岗实践基地和社团课外创新活动基地等,从根本上把知识型授课转变为创新技能型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引导学生探索新型领域、关注行业发展、了解经济大势,通过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使其积累探索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并以工作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载体,以理论内涵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能快速适应职业技能与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

(五)反哺教育,感恩实践,从根

本上激发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加强学生思想德育课的培养,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在新入学的高职学生中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开展以做职业人为核心的“行业荣耀我荣耀”等活动,使学生做到爱学、爱岗、敬业、与行业荣辱与共。教育学生以优良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强化学生为地方经济、行业经济服务的意识,鼓励学生到职业实践第一线扎根工作。

四、结论

根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结合企业就业实践和学校有针对性的职业理论教育,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企业用人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双高”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引导和培养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黎明明,苗志峰.“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7(5).

[2]石丹凤.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与管理[J].科学与探讨,2006(12).

[3]王彦侠.电子信息类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4).

[4]杨雪冬,吴志鹏,张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

[5]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作者:高靖 李爱心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