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

第一篇: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构建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新思潮,旨在让人类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积极心理学理论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被某些研究者称为心理学的“新三大势力”之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重新整合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将可以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探索对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运用以及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工作;模型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新潮流。2000年1月,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先生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书问世,揭开了新世界心理学变革的序幕。积极心理学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看待以往的心理学。它认为过去的心理学过于关注疾病和缺陷,却放弃了心理学最终的目标: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单纯的治疗是无法带来真正生命价值的提高,没病不代表就是幸福。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不仅应研究人类心理负面、消极、病态的因素,更应该研究人类优秀的品质。“处置不仅是修复被损坏的东西,而且还是培育好的东西。心理学不仅是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医学的一个分支,其领域要比这宽广的多。心理学涉及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情、成长和娱乐。”①心理学有三大任务: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丰富人们的生活,去发现和培养特别的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治愈战争创伤,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种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心理学变成心理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集中于评价治疗精神疾病,但另外两个任务却慢慢被人们淡化。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限于研究人类心理的损坏、缺陷和伤害,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去研究人类优良的品质;不仅去治疗人们的心理损害,更致力于人类积极品质的开发。积极心理学以幸福为核心概念,对人类一系列积极额心理品质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而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的惠灵顿中学尝试将幸福教育列入课程体系,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课程主讲教授沙哈尔博士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②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新的心理学价值取向。从以往的医学角度的有病假设变为以关注人的心理的积极方面为主的无病假设,从主要为罹患心理疾病或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到主要让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有质量、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感。相应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也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本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一、模型架构

本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外圈、内圈、滚珠和保持架。

(一)外圈既是这个系统与外界的分界点又是它与外界的交汇点

既可以外接外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又可与外界其他系统做开放交流。

(二)内圈是轴心也即核心。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即不仅仅是减少心理问题,避免心理危机。更要传播正能量,为学生将来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储存足够的心理资本。

(三)滚珠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内的内部要素。

滚珠的个数代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暂定为3个)。每个滚珠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都起重要作用,滚珠之间也成为一个系统,保持协同联动。

(四)保持架是轴承的支持系统,代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稳定内核。

本模型中的保持架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坚持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保持架不仅起到支持的作用,而且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它能将滚珠轴承模型的其他各个部分固定起来,使轴承运行稳定高效。

二、模型的理念

“轴承模型”内含三种理念:

(一)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本模型的宗旨和最大的特点,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联合运动理念:

该模型整合内外资源,让其在统一的架构下协同合作,有效运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稳定运动理念:

并非摒弃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是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进和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三、模型的功能

这个模型,可用于构建积极心理教育体系;制订积极心理教育工作方案;开发心理教育平台;优化心理教育流程,最终以促进学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

四、根据“轴承模型”,提出高职校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五项原则

(一)积极导向原则。

柏拉图说过:要想铲除田里的杂草,最好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我们要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美德和善良的种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要从学生终生发展的战略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学生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为出发点,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更要给学生“注射”积极的“心理疫苗”,帮助学生真正能够拥有阳光健康人格。

(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是对原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全盘否定。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为系统的制度和体系。本模型希望借鉴已有心理健康工作的成熟做法,通过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让其创造性地应用于高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

(三)动态开放原则。

高职校教育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必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与社会心理咨询力量加强联系与合作,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能够让学生储备积极的心理资本,应对未来的挑战,不断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的效果。

(四)课程渗透的原则。

积极推进幸福课程的建设。与其他课程教师合作,从现有的“幸福语文”拓展到“幸福英语”、“幸福历史”等多种课程,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课程的幸福,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发展自身获得幸福的能力。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诚如上述滚珠轴承模型所示,运动变化和稳定有序是此模型运行的基本特点。积极心理学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如何进行课程渗透、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方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明晰。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根据积极心理学与高职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积极心理学尚属新生事物,在国外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要建立起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模式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运用将将会大大提升高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最后,笔者用四句话来概括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治病为预防;变“发掘问题”为“培养优点”;变“没病就行”为“幸福才好”。

作者:孙琳艳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

注释:

①Seligman: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01.55(1),5-14.

②蒋欣然.哈佛幸福课[M].上海:龙门书局,201l.P2.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M].教育研究,2010(02).

[2]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09.

[3]李昊,王滨.积极心理学:当代心理学使命的回归[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5(3):83-85.

[4]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第二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

艺术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文章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从教学、活动、咨询、危机干预四个方面探讨了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艺术类高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艺术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艺术类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面,由于艺术院校独特的校园氛围和艺术类学科专业特点,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带有明显的自身特性。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学艺术的学生通常家境殷实,独立意识强烈,崇尚艺术自由、行为自由,性格开朗,喜爱交际,喜欢表现自我,勇于尝试,相对而言就业压力也没有非艺术专业学生那样大,应该鲜有心理问题。一些以艺术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中也确实发现艺术类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类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正在逐年提高:情绪化、个人主义倾向、集体意识薄弱等不良心理,学习上重专业轻文化的不良观念,以及社会实践中接触负面现象形成的错误的功利化、实用主义的不良思想正在侵蚀艺术类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到艺术类高职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才能构建更加适合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通常采用“灭火式”做法,注重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这是在短期和小范围内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从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首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挖掘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略显乏力:艺术类学生一来表演性较强,喜欢把心理问题隐藏起来,异常语言行为等也很少表露在外;二来他们把艺术史上一些心理异常的艺术家视为偶像,在行为与创作上刻意模仿这种病态心理与病态思维,使得艺术高职生的真正心理状态很难被识别;其次,艺术类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若过多地关注弥补工作、忽视对大部分学生的正向心理促进,则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因小失大”。艺术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着眼于建立一个以促进与发展为主、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点针对艺术类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帮助其开发潜能和优化心理素质,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使每一位艺术类大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构建艺术类高职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根据其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从而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重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艺术类高职院校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方式。从发展性模式出发,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教学目标来看,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把优化艺术高职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使命。从内容设置而言,艺术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符合艺术高职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心理特点,从成长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心理发展阶段所关注的问题切入,探索适合艺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例如,自我意识与发展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求职心理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注重形式和资源的多样化,探索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向更深层次的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方向发展。例如,利用校外机构资源开展生命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专题活动;开展感恩课堂,情绪体验课堂等分享式体验式课堂。

2.2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

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以发展为目的开发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针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心理特色活动。例如,每年以“525”活动月为契机,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竞赛;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每年秋季针对全体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开展提高适应性、协调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等。形成制式化、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活动模块。其二,把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打造艺术特色心理健康活动品牌。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方面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在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完善个性发展。例如,结合专业艺术特点,开展诸如“实践大舞台”“心理健康宣传画汇展”“心理健康摄影比赛”“心理剧展演”等贴合学生专业兴趣的活动,在实践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种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专业系的自主作用,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常新。

2.3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注重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忽视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个案及团体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对以往关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艺术类高职生的个案咨询以短期咨询为主,且多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生活规划、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等。要切实完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体系,在个案咨询方面,需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教学及心理咨询水平为来访者提供专业、有效的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及发展障碍;在团体咨询方面,根据艺术类高职生的共性发展性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另针对学生需求,还可拓宽咨询渠道,进一步利用院级心理健康中心网站,微博、社交工具等,让学生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寻求心理援助。

2.4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艺术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的作用。成立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有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正常开展,负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人员、经费、设施、培训、宣传等问题的落实;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机制化、常态化。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微博、社交网络(如心理健康微信群、QQ群),配合传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折页、宣传灯箱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求助意识;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培训,充分发挥院系、班级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联络员等的作用,通过日常观察、交流等手段,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反应迅速,处理得当,制定适合的干预方案,有效对待处于不同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一旦危机事件不幸发生,要及时进行事后干预,对危机对象周围受到心理影响的同学,特别是已经实施了自杀行为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另,根据笔者在艺术类高职多年心理危机处理经验,心理危机学生背后,往往或隐藏着同样存在心理危机、心理问题的家长,将对家长的干预引入危机干预体系中,重视对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及有效引导,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在及时化解危机、解决危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防止危机事件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我们还将进一步摸索和研究,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张丛丽 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门学泳,雷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5-48.

[2]张明霞,李桂凤,李颖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论模式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8):104-107.

[3]邱开金,周晓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5):1259-1261.

[4]史琼.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11-113.

[5]宋超,等.大学艺术类本科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4(13):162-163.

[6]张甜.构建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5-107.

第三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地位、加强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由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特点,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如何更好地把握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教育中亟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些研究者使用SCL-90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并不乐观。陈启山、温忠麟发现,在被试样本中有明显心理症状者为1.6%,有轻度症状者为21.9%;[1]边文颖的调查结果更是显示,被试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2]应金萍、徐竞、庄朝霞对宁波市5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6年内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13.8%上升到20.6%。[3]这些研究结果揭示出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性。有研究者对高职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如张宇迪对2001—2010年间51项高职生在SCL-90上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高职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成人常模,但在各因子上与大学生常模均无显著差异。[4]这表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并不比本科生差,但这一研究结果并不能否认高职生心理特点的独特性。具体而言,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自卑心理。邱开金的调查发现,约50%的高职生认为“进职业院校读书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主要原因是“升学考试成绩不好”。[5]应金萍、徐竞、庄朝霞收集的UPI数据显示,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明显高于本科生。[3]孙温平对某职业学院的调查发现,41%的学生存在较强的自卑感。[6]可以看出,由于当前社会中仍存在着“唯学历论”的思想,以及高职院校在高招过程中录取批次靠后等原因,导致了高职生将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高职生的一般特点外,高职生中某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日益受到关注。一些研究者发现,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例如,赵凤发现,高职院校中女生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7]董英山调查发现,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边文颖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学生;[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对贫困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注。总之,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高职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并对某类学生群体给予更多重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国家从政策上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相对落后

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出台。尽管高职院校能够参照关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开展工作,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极易导致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较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见,从政策指导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落后于同为高等教育的一般本科院校,又落后于同为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全国各高职院校已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袁惠莉,杜鹃对全国37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但只有70.3%的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核。[9]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拥有基本的配套设施与相关制度,但在制度的运行与落实上并不理想。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应付上级的“规定动作”,这种形式主义的心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达不到相关规定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课时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但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专业课学习时间紧张,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达标的现象。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黄金来调查发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6所高职院校中,只有3所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10]这将无法保证全体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在课时数量方面,有的高职院校达不到《基本要求》所规定的课时数标准,这必然会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内容,使之无法覆盖到学生成长、生活、学习、职业的各个方面;另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只在大一开设,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这就无法根据大二、大三学生的年级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不利于达到切实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目标。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不足首先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邱开金,周晓玲对六省42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在177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只有78人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仅占总人数的44.1%。[11]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了课程的专业性不强,同时,也会导致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得当,造成严重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还体现在教师数量上。教育部明确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但有些高职院校只设置一名专职教师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甚至全部都是兼职教师。裴静对1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进行了调查,发现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大约为1:7549,[12]这与美国1:1000~1200的师生比存在很大差距。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使得每位教师的工作量过大,无法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发展势头和发展方向良好。普通本科院校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落后于本科院校。此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复制,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地位,缓解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高招批次靠后、录取分数线低等原因,我国高职教育的地位远低于本科教育,更有人将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除上述原因外,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不强也是影响高职教育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片面地强调课程学习,使得高职教育成为了压缩版的本科教育,教育的职业性没有得到突出,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必然会认为自己不如本科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与本科教育地位相当,将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助益。可喜的是,随着“唯学历论”的逐渐打破,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逐步提升。《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2011—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本科毕业生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4年的差幅分别为19%、19%、17%和15%;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已超过二本。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将逐步提高。作为高职生也应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端正态度,克服自卑心理,充满自信地迎接未来。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以制度手段确保相关工作落实

“心理辅导制度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13]加强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有助于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举措落到实处,这需要从国家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国家层面,需尽快出台关于高职院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以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其次,在学校层面,要制定、落实心理辅导的具体性制度。第一,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深刻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既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类比于德育体系中的“做思想工作”,而要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第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在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的基础上协同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党团组织、社团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方便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心理干预。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具体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制定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制定并落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院系、咨询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防止由心理危机导致恶性事件的出现。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两层含义,首先,要防止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设置,而应将其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育人目标。邱开金,周晓玲提出,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一起列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类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以达到实现高职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目的。[11]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高职特色,不应与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雷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加强与学生学校生活、专业职业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加强学生现有心理实际需求和求职就业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联系”。可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强调其职业属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完成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并且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例如,周晓玲,邱开金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出发,提出一、二、三年级的职业心理教育主题可以分别是“找‘心’工程“”强‘心’工程”和“成‘心’工程”,分别帮助学生找回信心、增强信心、成才成功。[14]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对高职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这既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又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助益。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增强学生心理体验

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地讲授必然会削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要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又要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领悟与成长。当前,一些学者提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验。邱小艳,宋宏福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体验式教学的确比传统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5]因此,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展板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以外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发展的积极作用,重视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便利性和参与性,达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目的。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师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改变现在以兼职教师为主的现状,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这要求各高职院校既要进一步选聘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才,保证校内专职教师的数量,又要提高专职教师的聘用标准,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二是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建立定期培训及考核制度,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素质、理论修养、教育能力、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三是要提高教师全员性参与程度,“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这要求各专业任课教师、政工干部等都要树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能力范围内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六)努力实现由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增强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程度

俞国良等提出,要“倡导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16]让学生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并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怎样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性程度,让学生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并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接受帮助、接受怎样的帮助,这种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将远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认为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模式的内隐假设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而服务模式与教育模式的视角不同,其更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服务。[17]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暂时尚不具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条件,但要逐渐树立心理健康服务的新理念,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与推进,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常态”,也定会逐步实现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转变,从而切实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为培养更加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王浩 俞国良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2]边文颖.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9-52.

[3]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4]张宇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SCL-90评分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705-709.

[5]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6]孙温平.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调查与干预策略研究——以某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62-65.

[7]赵凤.青海省高职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7):859-860.

[8]董英山.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04-105.

[9]袁惠莉,杜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14):128-129.

[10]黄金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46-148.

[11]邱开金,周晓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5):1259-1261.

[12]裴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0):61-62.

[13]俞国良,赵军燕.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J].教育研究,2013,(8):90-95,116.

[14]周晓玲,邱开金.高职生职业心理与职业心理教育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5):1255-1257.

[15]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95-98.

[16]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自主自助[J].基础教育参考,2011,(6):1.

[17]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8):125-132.

第四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校园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灌输,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贯穿于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始终为切入点,阐明了培育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素养,在社会发展和行业运作中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以储备高技能人才和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补充,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成为社会衡量用人标准的尺码。为此,我们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于思政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用”人才,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才能满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用”人才的要求。

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且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个性特征完善;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呈积极状态;能保持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以及将来如何走向社会。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能显现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符合上述三个特点的要求。当然,也有少量学生在日常行为表现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健康的某些隐患。

1.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的表现。

从各类媒体中我们发现,从名牌高校到高职院校,因宿舍之间学生嫉妒而投毒,因家境原因而弑父,因情感困惑而自残等现象比比皆是。不难看出,高校如果只一味重视专业教育的学习、研究能力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会导致个别学生道德的沦丧、素养的缺失和行为的失常,继而引发一系列不堪设想的后果。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在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灌输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教育和引导,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重点来抓。

2.造成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现实角度看,造成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家长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能否高考进入大学,当子女考入大学后又寄希望于取得优秀成绩,取得好成绩被认为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因此,家长们对子女的成绩特别关注,这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当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出现偏差的时候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继而会对教师的期望产生叛逆的心理。其二,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存在互相攀比的现象,虚荣、拜金的不良思想时有作祟,当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可能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当然,学生的心理出现困惑或问题时,多半是因为自己不能以客观、公允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以正确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三,社会的外部环境、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家庭矛盾的发生等也是致使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推手。

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要学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是否会“做人”,一则反映了学生素养的高低,二则反映了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在会做人的前提下会“做事”。“会做人”,包括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情绪控制的疏导等。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有关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我们在做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咨询和引导,通过问卷调查,在线心理咨询、微博、博客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对人生事物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并促使其正能量发展。

1.法制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并形成常态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设置法制安全教育课程,从道德层面、法律惩戒和安全教育等方面以规避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约束、震慑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目前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调陈乏,课程设置量的短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心理不健全和对问题看法有失偏颇的学生,在不自觉中出现了意识的模糊、思维的桎梏、心理的惊怵和能力的限制等问题。

2.“两课”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成为行为指南。

“两课”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课堂,也应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针,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式。但不容乐观的是,在“两课”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只一味传授灌输而忽视学生德育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未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和“主阵地”,为学生传授更多“两课”中涉及的要点、重点、难点并要有效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起到对学生人格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素养教育的多面性、能力教育的多层性以及学生心理健全的普及性的教育效果。

3.辅导员应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常人格。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平时,他们经常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重要影响。辅导员可以主动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活动疏导学生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抵制攀比、虚荣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踏实、求实的习惯,完善人格。

三、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一颗善良充满爱的心。专业教育对学生成长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武器,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但还不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中去。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建立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当下通用的自媒体和多媒体网络渠道,从学生的舆论和探讨中,掌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健康状况。另外,通过特别的时段,如“5.25心理健康日”等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趣高雅的文体活动或户外活动,以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过程中,窥测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了解学生对抗压、抗逆、抗挫的承载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心理健康达标的学生在思想上加固正确的认知方向,从而提供他们引领校园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让心理健康有隐患的学生在思想上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减少校园环境建设中的负面能量。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功效

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一切教育活动中,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功底和不一的心理健康状况,各高职院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和独立相对封闭的咨询室。但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专业人员的配备,并不能证明学生心理健康达到了预计的期望值。通过咨询和了解,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杀手”,不仅有家庭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体情感的问题,还有个体抗压能力的脆弱等。当然,很大程度上还源自于学生自身认识问题的浅薄、“三观”的浮躁和素养的缺失等。为此,在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理论传授的前提下,将思政课程的教育宗旨和教学要求行之有效地引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种“一箭双雕”、“双管齐下”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常的生活,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是非观,培养健、乐观、积极的心态,而思政教育正是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结,与国家的发展荣辱与共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作者:崔小云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声远.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续)[J].上海教育科研,1987,(01):16-18.

[2]陈丽.高职院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考试周刊,2014,(35):20-23.

[3]刘慧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7-10.

[4]郑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27-30.

[5]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

[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8.

[7]白巧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工作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8]惠利娟.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J].青春岁月,2012,(08).

[9]宋天鹤.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2,(01).

[10]张晓波.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6).

[11]钟兰祥,蒋育洋.网络时代加强院校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06).

[12]段志坚.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

[13]张科.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补[J].教育探索,2011,(10).

第五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训课影响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实训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多重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帮助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实训课教育更为高效。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实训课;课程

管理模式或延续过去学校的方式,或直接将本科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搬硬套,但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满足高职学校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

在读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为健康,没有出现影响生活或学习的严重心理问题,但是这也不是说一点问题也没有。在学生当中,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着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这种现象反映出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力度还不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心理教育是在做无用功,不把心理教育放在心上。

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会及时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甚至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认为是身体不舒服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情烦闷。

2.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善自我的意愿

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会主动争取进取的机会。

3.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自觉性。

在心理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不听课,在课堂上玩手机,看书或学习其他科目,甚至逃课,仅有少部分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同时会认真听课,导致了课堂效率下降,心理教育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了解程度。

4.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因此生活、饮食习惯也都不尽相同,每个人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都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因此不是任何两个人都能成为朋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习惯。

5.恋爱观。

在大学中,恋爱关系已经十分普遍,学生们都有了一定的感情需要,然而学生的社会经历较少,恋爱观可能还不是很成熟,在恋爱时会犯一些错误,会收到一些挫折,同时也无法分清校园恋爱和学习、自身前途孰轻孰重。再者,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对于性关系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得开放。以上都是大学生在恋爱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心理老师要适时给予引导。

6.就业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面对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就业机会,刚踏出社会,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毕业生们难免会感到焦虑和迷茫,严重时会导致自信心下降,面试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影响就业。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训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措施

1.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心理健康实训教育课程具有它的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可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积极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专业不同,心理专业所培养出的心理医生更全面,更专业,主要以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且自己调节,自己无法调节时能够主动咨询心理老师,让老师帮助自己,不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正视心理问题,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任务不能是盲目的。

2.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目前的高职心理实训课教学还是采用了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但普通高等院校的环境和高职院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业不尽相同,尽管普通高等院校的心理教学内容可以在高职院校中使用,但是却并不能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特点,编制完全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3.采用多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高职院校中,不仅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采用课后回访,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时发放心理问卷等方式,让心理老师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全面的心理档案室,并根据上述方式的调查结果定期更新档案。上述方法能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学更有针对性,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成果。

作者:金鑫 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珩.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7):220.

[2]徐光明.让阳光照进心灵——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纪实[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1(19):48-49

第六篇: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摘要:

文章从心理资本的自信、乐观、希望三个维度提出了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心理资本;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组织行为学中心理资本理论,从心理资本的自信、乐观和希望三个子维度来探索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及途径,全面提升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作者将本文心理资本概念界定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并从自信、乐观、希望三个子维度来研究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者采用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使用Luthans等人(2007)编制的心理资本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信、乐观、希望三个子维度的心理资本。根据Luthans等人的观点,自信、乐观、希望、坚韧四个维度的标准分数相加即是心理资本的分值。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内容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10个因子,并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心理资本视角下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资本中的自信水平低产生的自卑心理

作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沙航空职院、长沙民政职院、娄底职院、益阳美院、长沙师范专科5所高职院校抽取500名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心理资本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中的自信维度分值低于非贫困生的自信维度分值。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中的自信水平低易于产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一、不良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高职贫困生将面对现如今校园里崇尚的“高大上”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拜金主义”消费观的不良影响和刺激,对缺钱的困境比其他同学显得更为强烈和敏感,校园环境的不良影响给他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二、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因为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高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艺术造诣、社交活动等方面处于匮乏状态,就会形成一种“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的消极的心理暗示。这种消极暗示程度越大,自信程度越低,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也就越强烈。据本人对在校贫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5%的贫困生常常感觉到自卑,52%的贫困生感觉偶尔自卑。有的地方特困生忧郁症患者高达49%,其中轻度忧郁者34.34%、中度者12.7%、重度者3%,远远超出其他人群。心理资本中的自信水平低产生的自卑心理成为了高职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二)心理资本中的乐观水平低产生的焦虑心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乐观水平低易于产生焦虑心理。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贫困生肩负着父母的殷切期望,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个好一点的工作来缓解家里父母的经济压力。而上大学后,由于自己的社会关系不占优势,担心自己无法让父母满意。这就使他们对自己逐渐丧失信心。因此产生的焦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贫困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然后找个好的工作来安慰父母,但是,大学校园里“高手云集”、“人才济济”,他们很难做到出类拔萃。由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自我国偏远地区,他们的形象气质和和言谈举止有很大缺陷,在就业过程中会接受更大的刺激,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贫困生的压力和焦虑感。

(三)心理资本中的希望水平低导致的抑郁心理

据本人对湖南5所高职院校500名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希望水平低易于产生抑郁心理。从关于希望的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希望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部分,即目标和路径。目标成分,即对完成任务自我设立的目标。一个具有高希望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追求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为自己设立目标,那他则会陷入无所事事之中。心理资本理论倡导我们应设置合适的目标,而且建议将目标内化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会从内部产生完成目标的动力,进而较好地实现目标。路径成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倡导一定要树立希望,实际上的意思是我们要有目标。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希望的另一成分———路径,路径即指为了完成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计划、统筹、实施的过程,形象地讲可以称之为方案。事实上只有我们为自己的目标制定了路径,我们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感,也会更好地实现目标。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自信,提升心理资本的“自信”水平

提升自信,增强“自信”心理资本,是提升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基础。其措施主要有:(1)进行合理正确的自我评价。高职贫困生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合理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测评,从而悦纳自我、接受自我,时刻保持一种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同时掌握自我激励法、积极暗示法、观察模仿法、美好回忆法、姿态仪表训练法等自信心训练方法和技巧,学习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持积极、肯定、接受的态度。(2)搭建成功体验的学习平台。学校应从多维度、多层面为高职贫困生搭建成功体验的学习平台。如开展勤工助学、社团实践、社会活动、各类比赛、各种兴趣小组等活动,鼓励高职贫困生积极参与,对参与的同学老师多给予正向反馈和正面评价,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与他人的协作精神,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学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增强“自信”心理资本。

(二)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增强"乐观”心理资本

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增强“乐观”心理资本,是提升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的根本。其措施有:一、做好情绪管理,提高自身EQ。学校应定期为有需要的高职贫困生提供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培训或引导。贫困生掌握ABC情绪理论改变认知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可以通过建立“聊吧”、向朋友倾诉、写情绪压力日记、体育锻炼、登山等方式学会转移负性情绪,从而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心态。二、学会积极归因。高职贫困生在面对成功时要多从自身角度进行积极归因,而失败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最后,高职贫困生要学会微笑面对一切,多参加学校或社会举办的积极活动,学会微笑面对各种经济、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培养自己热情乐观的心态,不断增强自身“乐观”的心理资本。

(三)树立美好希望,增强“希望”心理资本

树立美好希望,增强“希望”心理资本,是提升高职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键。其措施有:(1)帮助高职贫困生努力做好终身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指导。对于大一的高职贫困生,学校应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同时做好职业兴趣量表测验,根据自身兴趣设置合理的终身职业发展目标。对于大三的贫困生,则提供有效、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因就业压力过大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有信心、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2)设置合理期望值。贫困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调整抱负水平,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和目标值。对自己小小的成功和经验,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通过积累自己的积极情绪,寻找并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未来持续充满希望和信心。树立美好希望,从而达到增强自身“希望”心理资本的目的。

作者:陈志伟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卫平,林美璇,翁柳娜,等.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的理性思考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2]Luthans,F,Youssef,CM,andAvolio,BJ.Psychologicalcapital[M].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

[3]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

[4]贾燕燕.工作特征与员工心理资本、工作绩效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2).

[5]李东阳.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8).

[6]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1).

[7]丁新胜.大学生心理资本生成模式研究[J].南都学坛,2012,(2).

[8]王宇清,闵晓阳,张瑜.试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09,(30).

第七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应用

摘要:

团体活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团体活动特点出发,探索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团体活动的教育方式,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

团体活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高职新生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团体活动,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目前,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

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如今的高职新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独立生活能力差,进入高校后,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

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在与同学交往时,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考试不及格,使学生备感压力,出现焦虑、沮丧心理,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

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空虚迷茫,精神萎靡,虚度光阴,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5.情感障碍。

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缺乏爱的能力,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无针对性,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探索个人价值,共享资源和经验,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

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不断增强自我认识,调整情绪,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

研究发现,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

团体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应用范围广,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活动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团体活动已初见成效。研究指出,团体活动对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就高职新生来说,开展团体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针对新生集中开展团体活动。

根据高职院校新生特点,应分阶段分主题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例如,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集中开展有关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活动,减轻学生的不适症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适应环境。在军训期间,开展抗挫折能力的团体活动,在完成国防教育的同时,增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新生心理普查后,根据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集中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新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的特点,可在第二学期,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活动。还可根据新生自我认识不全的特点,有计划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帮助新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贯穿团体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主阵地。目前,在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会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将团体活动贯穿于各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团体游戏、总结分享等方式,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促进学生思考,获得启发。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保证教学效果,又深受学生欢迎。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拓展活动。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人员相对固定,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大多以单个班级为单位,成为一个自然团体,很适合做团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可根据不同班级的人际交往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连续多次进行。班级拓展活动可在室内和室外举行,在室内适宜开展小型团体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更有利于团体成员间凝聚力的形成,但缺点是空间较小,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室外团体活动突破空间和班级的限制,趣味性和新鲜感更浓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缺点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在团体活动中,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在集体中表现自我的机会,增进对班级同学的认识,使他们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领悟,最终改善班级人际互动模式,增强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4.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无论基于何种理论流派的团体辅导活动,在促进新生环境适应、改善学生焦虑和抑郁、促进人格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随着高校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团体辅导形式由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渐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和发展的多元化辅导。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集中个体咨询和一般社会团体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团体本身的特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能量是交互的,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讨论、交流、自我体验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戴妍妍 邹忠 郑凯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 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何立群.体验式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10(6):125-127.

[2]谢长旺,毕丽娜,赵彦.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30):72-73.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27-530.

[4]李丹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效果的研究———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活动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68.

[5]李红锋.拓展训练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

[6]范立燕“.90后”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学院,201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