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4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4篇)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转变,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忧。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知识,更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小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本文将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观念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小学生思维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在小学阶段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性格和行为,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且当前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备受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宠爱,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很大一部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诱发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阶段,影响着学生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帮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想要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学会控制行为、控制情绪,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实施途径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等。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要实施具有实效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就要弄清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而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2.1心理受到伤害。

当前很多教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尊重,教学过程中经常体罚学生,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内心受到伤害,易产生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2.2教育缺失。

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开展中关注的往往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心理状态,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终诱发心理疾病。

2.3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综合素质往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力不从心,效果较差,无法取得预期教育效果。

3如何在更好的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想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健康,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较快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岗位,能够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小学教育中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教育当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3.3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致,教师应担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小学生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3.4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

想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就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或课堂模式,应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利用实践活动或班级文体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教育。小学生天性好动,死板的说教只会令学生反感,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文体活动,从而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的鼓励往往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很大帮助。另外,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缓和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对于学生不良心理矫正有着重要意义。活动开展时应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小组,同时对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完整的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关键。健康的心理是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甄敬伟 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三农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蒋艳菊,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1).

[4]柳菊.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4,(6).第二篇:

第二篇:生活教育理论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陶行知先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历久弥新。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体系,恰到好处地与现代教育模式和体系互相糅合渗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独辟蹊径,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一、分析:“生活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活的教育,按照学生的需要,在读懂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展开教育。“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因此,若想教导好学生,就应该打开学生心灵,树立正确的心理思想,因材施教。

2.“教”与“育”和谐发展

生活教育的最基本原则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身心双重发展,依据儿童的天性和特点,给予适宜的成长环境,“教”和“育”和谐发展,施行适当的教书、育人。

3.培养知、情、意

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陶行知主张对学生知、情、意培养可理解为:科学的认知能力和精神,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等种种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科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品质,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二、考量:小学生的心理认识水平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处在7到12岁之间,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应处在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该阶段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即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来看,小学生处在第四阶段(6~12岁):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这个阶段的儿童智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得以迅速地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大大增强。对他们心理影响力最大的已经不仅仅是来自家庭父母的教育,更多的是学校的教师,社会的环境,以及生活中的朋友等。

三、探讨: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心理教育的不竭源泉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改造生活来发挥其力量。因此,我们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性格特点,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感悟,心灵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社会即学校:打造广阔的教育课堂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内涵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建立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吸取知识和养分,把接受知识和道理的途径扩展开来,增加教育的方法、工具、环境和材料。心理健康教育更应抛弃理论的枷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包罗万象,是最好的教材。

3.教学做合一:培养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陶行知先生将其总结为“一、集、钻、剖、韧”的五字诀。在实际教学中,应把“做”当成桥梁和核心,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有机统一,促使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体系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丰富的体验,推动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向前发展,最终获得心理健康成长。对小学生进行说教式的心理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中,将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

4.知行合一: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认识的深入,推动了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对“知行合一”的发展和继承中而产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重视的是知行结合,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学、会学、好学,主动探求新知识,并积极解决实际问题。以用促学、化学为用,活学活用。

5.营造多重环境和氛围: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

有了详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更需要的是创设多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健康心理成长的熏陶。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加强有效的心理指导,学生应该具备专心、虚心、留心的主观品质,具备观察、推想、分析、验证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对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方能激发更强的求知欲。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家庭、校园、文化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时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先生思想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理念教导我们,应在读懂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双重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汤晓桉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湘城小学

第三篇:生本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在全国很多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了生本理念教学,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启蒙阶段,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针对生本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前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知识少、阅历浅,因此在面对很对事情的时候很难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特点和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

一、传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本理念”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核心,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单方讲解的授课方式,即老师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把心理健康的知识单向讲解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去解决一些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忽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想法,也几乎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形式,学习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的教学当中去。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老师为核心。

2.教学内容书本化、大众化,忽略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老师只重视小升初、中考等考试要求的科目,从教育意识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停留于课本的内容,很难进行课本内容的深挖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老师却不能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专业的教学,更不会结合个体的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较快,小学生的成长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离婚率不断攀升、家庭封闭式教育、补课班、网络游戏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孤僻、不善于交流、压力大等。但是很多老师没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状况并进行有针对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心理健康教学不能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3.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多是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指导,对于要提升的学生能力缺乏针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刚开始融入集体,遇到的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对于孩子溺爱,造成学生的个性较强,在宽容、包容等方面上非常欠缺。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知识培养比较全面,对于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比较弱。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应该从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想法。应该充分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的基础上,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提问的空间。老师积极的给予帮助,针对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老师应该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拓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生本教学

生本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索取。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达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然而这一教学目的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点所在,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重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生本理念的运用。真正通过课内课外与学生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解决。

3.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生本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并看待问题,结合学生思想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对于学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和解决,将个体问题逐渐进行拓展与其他问题进行相互联系。这样教学过程针对性明显得到突出,并且实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不断优化。

三、结束语

生本理念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精神,打破以往的教条主义,深入实际地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并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广泛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更是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将生本理念进行有效的运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作者:赵广 汪振德 单位:泗洪县石集实验学校

第四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摘要: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实现家校合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分析了家校合作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作者:林健华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双语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3]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