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策

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策

摘要:高校要合理设置礼仪课程,优化礼仪教育内容,创新礼仪教育的方法,搭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礼仪素养。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礼仪教育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教育。文明礼仪是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对策

一、合理设置礼仪课程,优化礼仪教育内容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因此,高校合理的礼仪课程设置和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礼仪教育成效的重要方法。

(一)合理设置礼仪课程

文明礼仪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合理设置礼仪课程,完善培养方案,传授礼仪基础知识。高校礼仪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必修课。对于文秘、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礼仪应该成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这些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比如开设《秘书礼仪》《酒店服务礼仪》《商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礼仪课程,加深他们对礼仪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养。二是开设选修课程。针对理工类学生,在大一期间开设礼仪课程,有针对性地传授礼仪基础知识。理工科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对于人文学科接触较少,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地域及人际关系的变化,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大一期间开设礼仪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优化礼仪教育内容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只有不断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礼仪教育的时代性。传统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礼仪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选择出国旅行去开阔眼界,但是,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在不断增强,但是在文明礼仪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礼貌用语上,更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与时展相适应的礼仪文明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时代文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扩大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除了传授仪容仪表等基础社会交往礼仪外,还应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增加导游服务礼仪、会展服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等;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商务交际礼仪,在与外国人接触时能够礼貌交谈,并且有条不紊地做好接待工作。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只有不断优化,高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礼仪教育的方法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1]。礼仪规范是人类文明的结果。讲究礼仪要顺应时代,符合道德要求,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不同身份具体运用。礼仪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学。因此,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时展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创新礼仪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感悟理解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增强教学效果。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除了传统讲授法,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情境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就是通过环境描述、图片以及视频展示、自我假设和模拟等方式,循循善诱,将展现礼仪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感知来学习礼仪知识[2]。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型教学手段,播放有关礼仪的故事、视频或讲座,例如将程门立雪的故事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情境交融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有利于礼仪教育的内化。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传统的礼仪教育方法倾向于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也可以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由于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误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比如“温州女德班”,“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女性的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教师通过对“女德班”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对礼仪文化的陌生感,从而领悟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榜样教育法

它是指选择在实现目标中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引导人们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大学生正处于希望得到他人欣赏和认可的心理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古今中外具有先进典范意义的人物或身边榜样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比如在课堂上表扬那些看见老师主动问好、爱护校园环境,不随手扔垃圾的同学,将他们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同学向这些礼仪行为良好的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举止,提高礼仪修养。

三、搭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平台

大学生礼仪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校要搭建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平台,给他们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一)开展校园礼仪文化主题活动

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开展辩论、礼仪演讲、礼仪大赛、以礼仪内容为主的主题文艺汇演、小品表演、个人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验。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对礼仪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研究和学习,提高对礼仪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在重大节日或重大典礼仪式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例如,教师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对同窗情谊的怀念与珍惜。充分利用节日气氛使学生感知礼仪文化真实地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多种多样,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调动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放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艺术节、诗词鉴赏大会、读书会、书画展等。感受诗词歌赋中的礼仪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大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去敬老院做义工、去乡村小学支教等。通过环保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做到自觉爱护环境,不在公共场所随意扔垃圾,保护公共环境,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孝敬老人、乐于助人也是礼仪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高校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正确价值观的传递者和文明礼仪践行者。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素养与工作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加强对教师培训,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政治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

政治觉悟高的教师才能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礼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高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政治培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师时刻审视自己、衡量自己、评价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确保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注意自己的政治言论,提升工作管理的能力,真正发挥正确价值观传递者的作用。

(二)加强文化知识培训,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是老子关于人贵有自知之明,虚心求学的名言。人只有虚心求学,才能不断地探求真理,求得真学问,不断进步。高校礼仪教育者要以此为座右铭,不断地更新个人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要为教师充实知识结构提供条件。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教师在职深造计划,安排礼仪教育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礼仪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国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对一名优秀的礼仪教育教师来说,掌握国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掌握社会学知识可以使教师将礼仪规范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马振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汉字文化,2019(20):51.

[3]金子依.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4]李晓兰,张洪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0):10.

作者:高艺娜 孙树桐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