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发展师德师风分析

高校改革发展师德师风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极少数教师发生了有悖于师德师风规范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和创建“双一流”的背景下,必须高度关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将师德师风作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优先事项。

1.师德为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同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一系列论述的核心之一,就是突出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师德为先。同志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显然,师德为先的思想必须成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充分认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战略重要性。过去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即将实现50%的里程碑式目标,标志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来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受高质量、可选择的高等教育。这对高等学校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信任,更是期待。没有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广大教师必须积极承担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担当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高度,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践行“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理念。师德为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把“突出师德”作为五个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部等五部门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把“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作为五大目标任务之首,把“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作为十大行动的首要行动。很显然,师德为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师德为先是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之一。师德为先在本质上强调教师在品德上的以身作则和行为上的榜样示范。只有师德为先,才能使广大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培育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师德为先的指导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师道精神,强化教育事业情怀,夯实教师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要真正落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近年来,国家层面了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这些文件产生了一定成效。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认同。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是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更为扎实,必须将国家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政策文件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转化为高校教师工作日常行为与职业规范,更好发挥教书育人的影响力。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和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制度,并纳入高等教育常规管理体系之中;通过系统安排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使每个高校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试点实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专项督导制度。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查、检查、调查与审查制度,关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实施过程,而不只是强调结果及其处置,促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常态化、持续化,并将工作重心前置到教育、学习与预防活动中。要将这种督导与完善高校财政拨款制度相联系,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增设“师德师风”绩效指标,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及其成效作为高校财政拨款的依据之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基于新媒体、新技术(大数据)与新方法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舆情系统,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的应急应对体系,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强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表彰与奖励制度。尽管一些高校中出现了师德师风问题,但不能否认广大高校教师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整体现状;师德师风建设也需要从正面入手,建立表彰与奖励制度,使真正潜心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正面积极的师德师风覆盖至所有高校、表现于每个教师和惠及全体学生。

3.高校要承担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高等学校在追求学校发展方面出现了偏差,过于强调论文与科研项目等数量指标的“排行榜”,在人才引进、教师管理、教师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五唯”问题。这种激进式、功利主义的办学追求,导致实践中忽视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甚至将师德师风看成教师个人私德;一旦教师出现师德师风问题,就采用简单的开除式切割疗法,推卸学校责任。师德师风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每所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方面。师德师风不只是教师个人行为,也不只是学校内部行为,而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体系之中,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管理的优先事项之一。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当前,高校必须改变科研至上、论文至上、数量至上的教师管理观与评价观,把破除“五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实现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从而使高等学校的育人责任真正成为高校发展优先事项和中心任务。建立新教师入职的“师德”审核制度。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不能再以简单的毕业院校、学历文凭、论文数量等已有条件,作为新教师入职或人才引进的全部依据;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申请者品德背景的调查与审核,把握好师德师风的入门关,道德合格要成为高校教师入职的必备条件之一。完善高校教师师德研修与师风评议制度。探索以重视师德师风为特点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职称晋升、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师德师风并不只是教师个人自觉修养与自我锻炼,需要学校开展有组织的教育、学习和引领;高校要将教师的政治学习、思想工作、专业发展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织开展各种适合高校教师特点的师德教育活动,使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主动参与、积极反思和不断改进。教师评价要淡化或者取消贴标签式的结果性评价,将评议与建设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师德师风提升的手段。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和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师德师风的关键路径。必须突出党员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与影响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与师风建设,使党建工作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之中。

4.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师德师风与每个教师有关,道德高尚应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对每个教师的要求;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全社会的尊重。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高校教师必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广大高校教师必须按照同志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教师等要求,不仅在专业水平上不断进取,更要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品德修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高标准驱动,以高标准对照,以高标准履行高校教师的时代使命和国家重任。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高校教师理应成为明辨是非、立场坚定、爱憎分明、道德高尚的榜样,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师”。高校教师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投入极大,也促进了高校教师待遇改善和收入增加;但与其他行业及广大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与愿望相比,高校教师待遇与收入确实还需进一步改善。但无论怎样,在当今价值观日趋多元、商业化与功利性大行其道、急躁与焦虑普遍存在的环境中,高校教师还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合理摆正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发挥中国知识分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以努力奋斗和奉献国家的精神,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和培养学生,在奋斗与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享受职业快乐。高校教师必须自觉持续履行师德师风规范。高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和国家栋梁之材的重任,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履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师德师风规范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之中。坚决杜绝师生关系中的低俗化、庸俗化、暧昧化与商业化等不良现象,高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科学的、纯洁的、专业的师生关系,遵守师德规范要成为每个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底线。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体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

作者:朱益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