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探究(3篇)

高校体育教育探究(3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探究

1、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1.1、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面对当下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趋势,国家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越来越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逐渐从中竞技性向重视个体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高校教育却始终没能脱离技术教育的中心。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热切追求,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讲,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是获得健康的保证,健康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和目的,体育与健康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使其获得教育的最佳途径。体育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但是健康教育却没能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因此,要确立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体育中寻求健康,寻找真正的健康,获取生命的意义和活力,这正是时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象征。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主要技能,更要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科学的体育锻炼中达到健康的目的,否则,不但难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容易发生有损健康的伤害。通过体育的手段增强健康不仅代表要进行多种身体训练,还要掌握科学的锻炼原理,明白心脏和各器官的工作原理,通过更科学的方法去保护身体,进而使健康的效果保持的更为长久。营养、心理调节等因素也是体育中关乎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是体育运动追求的目的,也是人们不断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健康使体育运动更加的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因此,高校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发展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正好与多数大学生有待提高的身体素质现状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思想认识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阻碍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真正掌握一两门技能,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使其终身发展受益。然而,当前高校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偏差,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和健康素质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内容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更新。但是,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资金等条件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项目居多。时尚休闲项目虽然也有所增加,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由于受教学师资素质水平限制,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上,只是教授学生掌握些基本的技能,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种只追求近期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为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教学方式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现在体育教学的方式依然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使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确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健康意识,进而为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学生的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在加上呆板无趣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健康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很有必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娱乐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间接的影响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

2、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2.1、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

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某种效果或结果。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还要了解体育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有力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然而,现阶段我国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观和健康行为。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分析来看,二者的教学目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都存在共同追求的效果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都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无论是从最终目标还是从教育任务考虑,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都存在着很多的一致性,进而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2、体育专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共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专家基本认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意义重大。专家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必须深化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有利条件。他们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推动健康教育的发展,也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体育教育的改革,同样也是健康教育的最好选择。专家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分析,一致认为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尤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3、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3.1、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新理念

事物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以适应事物的发展要求。同样,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为了适应事物的发展要求,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有力地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发展。

3.2、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传道、解惑,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推动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当前很多教师多重视体育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健康问题的传授。培养体育与健康知识兼具的教师,可采取培训的方式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完成。

3.3、建立完善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就教学目标而言,体育与健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致性,更有利于体育健康教育目的的确立:传授学生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健康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促进其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体育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教育的长远发展出发,促进学生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同时,还要进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使二者得到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全新的一门课程。还要制定新的课程方案,编写新的教材,建立新的考核制度,从整体上、全方位的为体育健康教育服务。

作者:鱼海波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

1前言

体育文化是当今时展大背景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长远繁荣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是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促进体育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当前提倡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于其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育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以求探究出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寻求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关键路径。

2体育文化的概述

任何事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经由人的参与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体育作为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如此。体育在不断发展中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在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最早是由著名学者菲特提出的,他在其作品《体育史》中率先使用。后来诸多学者对“体育文化”这一名词做出解释和修正,其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就是1974年出版的218条《体育运动词汇》中对其的解释,即“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当前对于体育文化的定义虽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但仍构成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将更多地去关注精神世界的发展。体育运动作为将身体和灵魂发展完美结合的事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但是,当前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关注焦点多放在实践和技术发展环节上,对于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还不是很欠缺,在高校体育教育这个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中也没有将体育文化内涵的发展作为体育教育的教学环节,因此,体育教育文化内涵的发展和研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灰色地带,因此,高校作为系统性体育教育的场所和基地,对体育教育文化内涵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和实践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3高校在体育教育文化内涵建设中应注重的问题

当前体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只注重实践训练和技巧培养,忽视体育文化和理论教育。现代体育运动不止要求运动员掌握实战技巧和本领,还要掌握理论知识和体育的文化内涵,培养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因此,高校教育时期是研究体育文化内涵和探求文化内涵发展路径的最好时期,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自身在体育教育中的问题,转变教学思路,重视体育文化教育。

3.1正视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制约,重视体能训练和实战技巧培养,忽视体育文化教育,这是阻碍体育文化深入广泛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同大众文化教育观念一致即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高校体育教育应秉持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教育思想,以专业文化知识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运动技能为重点,实现各项素质综合发展。体育文化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体育观念的关键,因此,必须先改变以往学生“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把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放在实践教育之前,以思想理论去指导实践训练,一边学生能够在思维层面上对所从事的体育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掌控,这样才能在比赛环节中灵活运用各项技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3.2注重体育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创新

作为学校来讲,其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实现体育文化教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初始阶段已经对体育文化的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但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使体育文化教育日常化,最好能够在基本学习的基础上对体育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认识,对其内容有所改变和扩充,在教育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当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形成了新的认识之后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体育文化教育真正起到了作用,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体育观念。

3.3努力营造高校体育文化的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开展的广泛的文化教育活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揭示了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营造高校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能够带动更多学生关注重视体育文化教育,积极地参与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人无论参与任何活动都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众,这有时候是很严重的缺点,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能成为优势。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全校营造体育文化教育的氛围,积极宣扬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带动全校学生主动关注和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才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出路。

4高校体育文化内涵的发展路径探析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阶段对于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力度很小。在高校中尽管已经有教师认识到了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缺少实施体育文化教育的校园氛围,在体育文化教育试行课程阶段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体育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尽管有过短暂的实践但也都无果而终了。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状况,本文探究出以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路径以资借鉴。

4.1促进体育文化教程改革,迎合体育文化发展需求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体育课堂教学,包括理论知识课堂和实践训练课堂,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课堂上,因此,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教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课堂教学重点集中于实践教学理论化,大多是将体育训练技术与技巧的教授升级为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对于真正的体育文化的教学内容不多。因此,必须要对体育文化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更换理论教育模式,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资源,真正做到理论课堂的体育文化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文化教程改革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改革,它涉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等诸多层次,因此,在体育文化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全面认识体育文化的内涵,增强体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觉的体育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体育文化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动力,促进体育文化教学的长远、常态化发展。

4.2促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是要寻求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实现传统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体育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是“重技能,轻文化”,因此,必须转变这种思想,把高校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学习,营造知识文化的氛围,为体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只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而要将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的体系中,实现学生身体、心理、思维共同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所学知识来源于教师并在教师教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体育文化的学习和体育文化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校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首先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将体育文化教学内容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积极推行体育文化教育,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文化教学作为一项重点教学任务来对待。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专攻体能训练的观念,调整教学计划,让体育文化教育成为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

4.3突出体育文化教育的民族特点,构建体育文化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众多体育文化的因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体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传统民族文化是学生从开始接受教育以来就一直接触的文化,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的热情。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实现体育文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学内容也会单一枯燥,因此,还要结合社会资源,构建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体育文化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体育人物历史、体育品牌文化、城市体育文化、大众体育发展等多个层次,因此,要将体育文化诸多层次涉及的主体联合起来,构建完整的体育文化教育体育,促进体育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

5结语

体育文化教育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体育教育的重点。高校作为体育教育的基地,肩负促进体育文化教育发展和传播责任,故高校要将体育文化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任务来抓,将体育文化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高校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文化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展体育文化内涵,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体育文化社会化、普遍化发展。

作者:牛国胜 李建 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改探究

1英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情况的参照

美国高校由于没有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各地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均因地制宜自主决定。虽然各地高校的内容设定不尽相同,但他们往往都比较注重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在社会中实用的体育专业技能。除了课程内容的独立自主,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尊重师生的合作创新,在结果评价,将教师、自我、同伴和文件夹评价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使评价更加贴近日常,更加客观、公平、有效。在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措施中,器材配置较完善,标准较高,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具有专业性、及时性,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提供了充分保障。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2.1师资队伍方面:

历次课改经验证明,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都最终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教师全面理解新课改理念,并在课改中落实好才能有效促使课改的进行。近年来,我们逐渐了解了调动教师参与其中的必要性,并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进行了调整,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改呈现出了新视野。但教师方面仍存在一些待改善之处,表现为高校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待深入,对于新课改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缺乏创新精神等。

2.2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的问题不容小视,普遍存在重技术理论而轻综合能力的倾向。由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失偏颇,随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甄选上就差强人意,学生虽然在技术、理论知识等方面获得了培养,但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对突发状况、培养专业精神等综合能力上存在不足,而综合能力是日后成为合格体育教师所需要具备的。

2.3教学手段和方法呆板:

回顾我国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多少存在教学手段固定,方法僵化的情况。但在近几年,中小学新课改推进的较为迅速,部分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仍相对落后。表现在忽略实用性,缺乏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学生要从事的教学岗位缺少联系,总体上表现出“重教轻学”倾向。

2.4教学评价:

相比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评价方式而言,目前我们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于注重最终结果,导致对成长过程关注欠缺。表现为评定过程中竞赛意识强烈,教师按照技术水平定高低,学生攀比竞技分数。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只在评优排名上起作用,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改路径的探寻

3.1对于课程改革本身的思考

3.1.1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指导国家教育进行方向性调整,针对此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弊病进行“医治”,并不是一种法定强制措施,在执行中有一定的可协调空间。各高校可因地制宜,各教师可因人而异,选择个性化的方式执行。

3.1.2课程改革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协力促进。课改是一场教育行业的改革,没有人力参与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新时期的课程改革需要上到教育部门,中到高校管理层,下到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全民参与才能掀起改革的浪潮。

3.1.3课程改革需要科学理论的引导和硬件设施的配备为支撑。缺少了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那么教学行为就失去了科学依据;缺少了硬件设施的助力,那么课程改革很易流于形式和口号,使得基层参与者力不从心。

3.2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改路径的提议

3.2.1加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对此进行培训,发放相关书籍资料组织学习,并进行座谈探讨分析学习。对于新课改中的难点进行专题性研究讨论,提升针对性和专业性。鉴于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比较先进的情况,可以邀请海外教师前来进行交流,或者外派教师代表到欧美等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充分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对于在课改方面取得突出进步的教师,学校要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3.2.2完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精细化。首先树立准确的培养目标,是完善学科设置,促进课程内容精细化的前提。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依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而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教育专业人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筛选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充分挖掘当地教育事业的需要,培养出一毕业就能投入到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中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应兼顾学生的求职意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设置多样化的自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3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下,其实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敦促学校更新教学设施和器材配置的前提下,教师应及时学习应用最近的教学设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改善目前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在组织教学时,也需要引进最近的管理方式,添加诸如团队协作游戏、情景设置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总结

随着国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国外教育水平较为发达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进展迅速的压力下,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着迫切的课程改革需要。压力意味着动力,在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相信经过多方努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能够较大改观,并将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输送进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形成一个推进课程改革的良好循环。

作者:蔡立平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