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探析(10篇)

高校体育教育探析(10篇)

第一篇: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一)大学生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

现在的校园内都有有线电视网络,校园网CMCC-EDU等各种形式的网络,这对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通过电视观看体育新闻的人数占了大多数,因为电视并没有网络延迟,尤其是在看直播的时候,不会出现正在播放时出现缓冲的问题,观看起来更加的直观。同时手机,电脑连接校园网收看体育赛事,观看体育新闻的人占到了大多数,这样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使信息获取具有自由性和选择性。还有的通过在图书馆观看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杂志来获取最新的体育体育新闻,这种形式比较受环境的制约,且获取不到最新的新闻资讯,所以占得比重比较少。

(二)体育新闻对促进大学生体育认识影响

大学生获取体育新闻,多多少少都是因为喜欢某项运动或者是喜欢,崇拜某个体育明星,比如当年姚明还在火箭队打球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人对于篮球的关注度是空前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喜欢某个体育明星而刻意的去关注他的新闻和有关于他的体育赛事,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去模仿他。大学生接触体育新闻可以提升他们对于体育的热情,加强对于体育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他们在获取体育的同时也是在接受了那些体育的价值观,比如在观看一场篮球比赛的时候,不只是注重两个队之间的比分,更重要的是注重哪个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较强,配合的比较好。所以体育新闻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一种促进作用,明确其上体育课的意义,也对全民健身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形成具有引导作用。

二、体育新闻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新闻媒体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体育新闻作为媒体新闻的一种,同样具有这种作用,对于规范大学生的体育行为,遵守体育精神的内涵具有深远影响。首先体育新闻的多样性促进了大学生对于体育多样性的认识,多种多样的体育新闻报道,也反映了多种体育运动,这样对于高校体育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们认识了多样的体育运动,使其闲暇之余也有了多种体育活动的选择。同时通过体育文化的渗透,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也可以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抵制一些歪风邪气,不良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育新闻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递,通过对体育新闻的熏陶,也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通过对于体坛人物的崇拜来不断的完善自己,所以体育新闻对于校园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三、体育新闻对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一)激发其参加体育的热情

有的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是因为对此缺乏兴趣,这些人普遍的特性是不关心体育新闻。任何一个热血青年在观看体育新闻的时候都会被其中的各种刺激的内容影响的热血沸腾,比如漂亮的投球,潇洒的盖帽,这些动作普遍的被热爱体育的学生们模仿与运用,从心理角度分析,这些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内心普遍具有对体育活动的恐惧心理,总是害怕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害怕自己做不好,对于自己缺乏信心,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排斥,没兴趣,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体育新闻通过渗透,能够排解他们心中的顾虑,通过体育新闻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这样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加快全民体育的步伐。

(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的价值是追求健康,娱乐和幸福的体现,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健康和娱乐的目的。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人格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新闻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大学生了,这也是他们除了课堂的体育教育之外接受到的其他方面的体育教育,体育新闻在为他们提供娱乐消遣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其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打篮球的时候,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精神,不可能一个人带着球从防守,进攻再到投篮这样单打独斗的进行,而需要将球传递给其他的队友,一步步的接近篮板,完成投球这个动作。还有踢足球的时候也需要将球来回的传递给队友,如果团队协作能力不好的话,要想这些动作完成是不可能的,更别说踢进球门了,那就是空谈。所以他们在观看这些体育新闻时,里面传递的竞技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就会深入脑海中,有利于他们形成团队意识,具有集体荣誉感,这对他们在社交方面也提供了帮助,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所以体育新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促进高校的体育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对于其对体育选修课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新闻作为一种媒体所传达的意志,其内容不仅向人民展示了丰富的体育赛事,更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大学作为一个正值培养兴趣爱好的时间段,他们在接受体育新闻时会欣赏到里面丰富的体育项目,并会对于它们产生兴趣,这样在体育选修课的时候,就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不至于显得盲目,无所适从,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不断接受某一事物的信息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探索精神。而在调查中发现,有多半的学生是由于频繁接受体育新闻内的某一项运动而对其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在其体育任选课中选择这一项,所以体育新闻对于体育任选课的选择会有一定的帮助。体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多元性的学科,体育新闻对于高校的体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的将体育新闻融入到其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理念,让他们更加认识到体育精神的精髓,体会到更高,更快,更强的内涵,这样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其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产生影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热情。所以体育新闻有利于体育文化在我国高校的普及与渗透,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全民体育理念的形成,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具有不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作者:文东伟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第二篇:高校情感教育与体育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融入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融入,是存在其深刻依据的。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其一,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从理论上来讲,体育教学是互动性较强的学科,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营造健康的交流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去交流,这对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其二,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大学生好奇性强,热情度比较高,表现力强,如果能够在课堂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其自然会慢慢成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这正好体现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使得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主导,这对于促进实际的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来讲,其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三,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心理疾病,在降低其心理压力,提升其社会交际能力,体验健康生活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情感教育的特点探究

高校体育情感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情感教育,但是也存在共性。具体来讲,高校体育情感教育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系统性,情感教育的激烈性,多样性,互动性,可控性等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对于高校学生形成高级的社会情况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其二,多效能性,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不仅仅可以实现学习压力的环节,还可以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心理压力的自我调整和改善,这对于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来讲,是很有帮助的;其三,情感多样化,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涉及面比较广泛,牵涉到很多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学生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以创造情境的方式来实现学习过程的推动,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对于促进实际的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讲,是很有利的。

三、当前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

通过对于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工作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工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也是导致高校体育情感教育难以发挥效能的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高校体育情感教育意识淡薄

高校体育情感教育意识淡薄,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普遍的问题。很多的高校管理者和高校体育教学者并没有意识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对于情感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文化课程上开展的层次,显然不符合当前现代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情感教育并没有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无论在高校体育教学规章制度里,还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都没有关于情感教育的内容;其二,高校体育教师忽视情感教育的融入,一味的强调体育技能的学习,忽视师生良好教学关系的构建,这充分体现出教学主体对于情感教育的忽视。

(二)高校体育情感教育方法不当

高校体育情感教育经验缺乏,技巧不强,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情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高校体育情感教育方法的不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表面性工作的倾向,表现出比较虚假的情况,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利于高校体育情感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二,高校体育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单一的教育方法,一味的强调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却忽视了与学生更加全面的信息交流,由此也难以促进全面的情感教育状态的形成;其三,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实践时,教师难以处理好教学严谨性和教学人性化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或者教学过于拘谨的情况,这同样不利于实际情感教育活动开展的。

(三)体育情感教育考核存在问题

首先,当前体育情感教育并没有纳入到教师课堂质量评估体系中去,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师是否积极开展体育情感教育,是没有任何约束和监督的,是否实现情感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的融合完全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情感教育的自我认定。其次,虽然部分高校也将情感教育因素纳入了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中去,但是并没有量化,难以指导实际的评价过程,评价的随意性强,民主性难以展现出来,也表现出了体育情感考核工作的缺陷和不足。最后,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考核过程中去,对于考核取得的结果不重视,这就不利于改变其忽视情感教育的现状。

(四)体育情感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体育情感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发挥体育情感教育效能的关键所在。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内容过于单一,仅仅局限在部分环节,难以覆盖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去,这也是当前体育情感教育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教师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习惯不能形成,对于情感教育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难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实现情感教育内容的扩展;其二,体育情感教育属于比较新的理念,教师在熟悉这种理论到运用这种理论还需要很长的一段适应时间,这也是造成当前情感教育内容匮乏的重要原因。

四、情感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融入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体育情感教育理念

意识反作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情感教育理念,这是实现情感教育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融入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召集高校体育教师,开展全面的情感教育体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得其意识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塑造情感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二,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我反思,积极利用自己的实践去实现学科攻克,尤其在情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以实现自我思维定式的突破,树立正确的体育情感教育理念。

(二)形成多样化的体育情感教育方法

针对于体育情感教育方法单一性的问题,应该积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一,以比赛的方式去开展教学,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并且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比赛规则,比赛评价中去,以保证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其二,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这也是体育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课程内,还是课程外,都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实现沟通和交流,以保证更加健康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其三,以任务驱动法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实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得其在这样的氛围中树立正确情感价值理念。

(三)建立健全体育情感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体育情感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是查缺补漏的过程,是实现情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环节。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将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内容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考核体系中去,使得教师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实际的情感教育实践中去;其二,在对于教师的课程质量进行评估的时候,应该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找到其存在的缺陷,并且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改善,以保证情感教育工作的查缺补漏。

(四)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改善

针对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不健全的问题,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将心理学,情感观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实际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去,使得高校体育情感教育朝着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二,积极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资源,将与高校体育情感教育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去,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全新的体育知识,也使得其正视当前体育情感教育工作,进而积极融入到实际的高校体育情感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其三,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缺陷,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体育情感教育经验,增加更多的对应内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中不可分割重要环节。情感教育事业当前我们所缺少和所提倡的。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高校学生数量越来越过。未来如何完善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策略,进一步融入情感教学理念,大力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发展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作者:张志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可行性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国部分高校中的武当武术课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武当武术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方面的文件和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获取了本文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

1.2.2实地考察法

对部分高校武当武术课程进行实地考察。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体育专家、部分高校领导和体育(系)部教学负责人进行咨询、访谈,并就如何推进武当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问题,专家们给予了积极的对策和建议。

1.2.4逻辑推理法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整理访谈内容和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对部分高校武当武术教育现状的浅析,对于其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后,提出今后我国高校对于武当武术融入体育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2武当武术的意义和价值

武当武术不仅融汇了道家哲学文化,且武当剑、拳术以其独有的外柔内刚、以弱克强的尚武风格也因汉族人民亲近自然、爱好和平的人文精神而得以传承。武当武术主要由锻炼人内在精、气、神的内功和锻炼外在筋、骨、皮及手法、身形、步法等为主的外在武术两大部分构成。习武者常以“神形合一,内外兼修”为最高追求,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习武目的。而武当武术从医学、保健的角度显然都具备了“神形合一,内外兼修”的功效。因此,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体能素质、更好地传授武当武术的拳法和拳术、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把武当武术课程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

2.1武当武术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武当武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与其讲究精、气、神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精”是水中之气,而水又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气”是养生之气;“神”则是意志、智能的意思。“精”的调整使身体功能的结构长期稳定,“气”的调整使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协调与平衡,“神”的调整使大脑以及心理保持平衡。众所周知,健康不仅指的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的健康。而武当武术则在强调人体生命系统为一大系统的同时,还强调身与心和谐统一。在武当武术中,通常把人形容成一个完整体,并且讲究该整体的“神形合一,内外兼修”。通过内功的调理与锻炼来改善身体内部器官功能的目的;通过外在武术的训练,使人筋骨强健。从而做到以内助外,以外促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便是武当武术区别于其它武术的显著特征。因此,习武之人,不仅可以促进健康,还能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敏捷度等身体素质,从而起到强健体魄,延年益寿的功效。

2.2武当武术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早期的武当武术,就强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等优良传统。这跟我们所说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当武术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习武之时。在习武的过程,不是付出努力,就立即能获得回报的,而是要通过不懈地学习理论知识,持之以恒地锻炼拳法,从而使得人的艰苦奋斗、勇于上进、百折不挠等思想品质得到锻炼;二是尊师重道。传统武当武术讲究“尊师重道”的思想,师傅在传授武当武术的同时,还强调仁爱、守礼、宽厚和忠信等素养。要求习武者要诚实守信,诚信待人,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3结果与分析

3.1武当武术的发展受阻

一是在武当武术的教学上高校重视不够,只致力于一些常规武术的教育和发展,缺乏全面体育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注重引进优秀人才,没有良好的武术文化氛围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没有借助外部的武术研究机构,以及专家的力量,没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支持;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制定出目标之后,没有对全体师生做好宣传,导致其对武当武术并不了解。协调不够,只是高层领导者自行制定,没有教师中骨干的参与和认同,导致其不能深入人心。缺少武当武术文化氛围,没有很多像武术社团的机构在学校内出现,缺少诸如表演、比赛、讲座等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进行宣传,学生对此了解更少,因而学生的兴趣提不上去;三是缺乏师资力量和专门的设备和场地,以及与外界交流和竞争的平台。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对此不够重视,导致武当武术课程的教学主要由普通套路武术老师来承担,缺乏专门的训练武当武术的仪器设备和训练场地,有一些甚至是较为陈旧的设备,早已跟不上武当武术的迅猛发展的节奏。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武当武术的教学质量。校内武当武术的传播形式较为单一,没有通过学校层面或者校内一些社团来与外界一些权威机构进行交流和学习,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缺少学生们相互竞争和比赛的形式和平台,这样的问题在省市级和校级都较为缺乏,导致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3.2中华传统武术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难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第二,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国际体育界最高规格的运动会,它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在向全世界传播。因此,我国的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便在这一氛围内受到严重抨击;第三,是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早在古时候,以地势险要著称的武当山,曾被用来作为军事重镇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在武当山供奉的神当中,通过对诸如“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等神进行研究,逐步创编出武当武术的雏形,从而产生一些健身、健心的格斗方法,创造出武当武术所特有的招式。武当山的自然景观能使新创编的武当武术更能贴近、融合于大自然,从而使人走近大自然。但是这些原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原因都导致中华传统武术不但不能与时展同步,反而是大面积地走向灭绝。

3.3武术产业化发展滞后

一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近代西方体育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武术逐渐走向衰落,有灭亡的趋向,不仅难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还难以满足其娱乐需要。西方体育文化和产业之所以先进,原因在于其是以近代工业文明为基础而发展演变而来的。同样,中国武术产业之所以发展滞后,原因则在于其发源于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这就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二是缺乏创新,许多我国传统式运动项目的竞争,比如摔跤、赛龙舟、秋千、龙狮、竹竿舞等便都是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整合与创新而来的。这说明传统文化要能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不断对其自身进行创新,推陈出新。而武当武术正是因为缺乏这些精神,才导致其发展落后;三是西方体育产业化的势头愈发旺盛,在篮球上,一年一度的NBA比赛在不断深入全世界人们的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在足球上,不仅在欧洲联赛或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欧洲杯、美洲杯都深受广大人们的欢迎。在网球上,澳网等高级体育形式也都不断丰富人们的视角,这些西方体育的产业化、商业化、职业化。对我国武术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这些体育新闻,而忽略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4对策与建议

4.1改良武当武术,使之成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之一

首先,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武当武术课程发展的重视程度,实事求是,要为该课程的长期发展考虑,充分意识到武当武术课程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要减少对教学目标的更改,坚持最初的目标,要加大力度和改善政策来吸引教学人才,营造浓厚的武术学习氛围;其次要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在制定目标的同时,认真分析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把内部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比如武当武术的教材、图书、仪器设备和场地。根据教学需求,适当放宽政策,吸引外部研究机构、专家等技术力量给予强大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再次,要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团队质量,加大资金的投入,适当提高各种奖励。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来吸引人才,通过放宽政策来留住人才,同时,还要通过精神奖励来激励人才,还要加大投资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训练场地,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以良好的氛围环境。

4.2将武当武术的健康功能深入人心

以武术的养生、技击、道德等宗旨来对其功能进行强调,使之能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成为可能:一要强调武当武术是以内外兼修为锻炼方式,以养生为宗旨,不违背医学卫生原理,能让受教育人员达到更好的养生目的;二要强调武当武术以技击为末学,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应发生矛盾与对立,应和谐相处,其拳法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使用。这就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形成事半功倍;三要强调武当武术以道德为门风,强调体育高校在教育武学之前必须要以道德为先,一个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武当武术以自然为神韵,武当拳法以柔绵见长,处处体现出圆,表现着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表现着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4.3强化武当武术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

一要加宣传力度,紧抓宣传工作,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案的同时,可以通过下发通知或者粘贴海报的形式确保让教师和学生知晓并了解。让校内各级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和努力制定目标和方案,进而提出问题,改正问题。在执行的力度上,加大宣传,比如多创办武当武术社团、开讲座、举行演讲赛等方式,或者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相关社团,以此来形成浓厚的武当武术学习氛围;二要合理安排课程,德育为先,在制定课程表时,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和实践训练课时的比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也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可以二者比例相当。教学中落实“习武先习德”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国人思想道德不断被质疑的今天,高校应该进行有效的传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中国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三要多与外界交流,多建立竞争平台,与外部的权威机构和院校的专家等技术力量进行学习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形式。同时,还要创办多个类型的社团,与其它院校进行联谊等。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定期举行一定级别的武当武术拳法的切磋与竞赛,给予学生们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能在此中将所学到的武当武术得以发挥。

5结语

武当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不仅符合我国体育教学的教育大纲,还是社会对其赋予的时代要求,比如武当武术课程能让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得到全面提升,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学会如何运用武术来保护自己,发展其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能具有创意性的表现自己,促进心智的成熟及社会性的发展。武当武术还通过内力的锻炼和外在武术的训练,能从内至外,由外及里地让全身得到锻炼,从而解决高校大学生体育薄弱现象。新中国体育的巨大变化给我们的启示尤为深刻,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该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给予国民一个神的警示。而单单靠体育项目的竞技往往不能显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国武术给予足够程度的重视与发展。希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宣传武当武术的重要性,对于武当武术的教育应由传统的单一体校培训形式转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培训,最终向全民发展。武当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展,可产生以下三点成效:一是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现今我国绝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仅仅是靠文化课堂上学习到,而武当武术则可从道家的角度让其思修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二是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武当武术通过各类拳法的学习与训练,可从人体内外部结构共同促进,提高身体素质;三是使中华人民优秀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武当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如果能从学生层面带动全民,给社会的良好氛围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武当武术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天人合一”为宗旨,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内外兼修”为方法,有固定的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领,这样就可以将武术更好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武当武术课程在高校如果能得到推广与普及具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何应先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职业导向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

一、基于职业导向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意义

就现阶段而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理念模糊、教学模式落后和与职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体育教育片面进行考试成绩的追求,却忽视了学校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基于职业导向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从而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而从职业导向的角度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不仅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一方面,现有的体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显然能够使学生的个人体育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相协调,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可以使学生的职业体能和技能教育得到强化,从而使体育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进而满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需求。

二、基于职业导向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思路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为了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学校首先要进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就现阶段而言,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使体育教育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及体育教育者要转变以往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认识到体育教育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进行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学校要以体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更加全面的展开体育教学,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体育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重体育教育环境,从而体现体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和职业性。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的机会,从而使体育教育得到延伸。

(二)教学目标及目标体系的创新。

想要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各大高职院校还要进行教学目标及目标体系的创新。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重新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而学校在进行这一目标确立之后,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从职业导向角度进行教学目标体系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全面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性的分析,从而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开发。此外,学校还需要分析学生的职业特性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素养和素质、身体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开展体育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之后,各大高职院校还要从职业导向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的内容设计要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所以,体育教育人员进行职业发展的需求分析,并进行不同职业对工作者身体需求的论证,从而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比如,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时,为了保证学生即使长期面对电脑也具有良好的状态,学校就应该在体育训练中着重训练学生的背部肌肉和颈部肌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进行心理教育内容的设计,从而为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四)教育模式的创新。

想要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还要从职业导向角度进行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并为学生提供体育选修课程,从而使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校则要采取专家讲座和资讯平台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一改以往由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构成的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模式,不断引进包含娱乐、休闲等因素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此外,在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情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

三、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职业导向进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可以使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校进行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队伍有必要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思路的探索,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学校需要以职业导向为基本的创新思路,进行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与目标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从而进一步完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工作。

作者:徐扬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一)体育教育观念陈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方面,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运动技术传授的竞技观念、体质增强的身体素质观念,到后来的体育兴趣养成和体育气氛活跃的快乐体育观念、运动习惯养成的终身体育观念,都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进行了强调和重视。但是,在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进行传授的同时,却忽略了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所担负的任务。

(二)体育课程结构单一。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过于单一,高校对于体育教育的理解,大多都是每周两个课时的必修课。而对于体育竞赛、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容,只当做是课外群体工作的一种。因此,高校将这些活动交由学生自行安排,由于缺乏体育教师的统一指导,因此学生自行进行的体育锻炼缺乏具体要求、计划和组织。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也过于单一,只重视运动项目的能力和技术的培养,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但是,对于体育教育涉及到的社会科学、人体科学、保健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却没有融入其中。在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中,体育知识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方面,必将会导致体育教育的地位不断下降。

(三)体育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需要利用体育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但是,在当前高校体育评价方式当中,重视的只是选拔和甄别,却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促进。这就使得在体育评价标准面前,一些身体素质较低的学生很容易由于无法达标而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而一些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体育评价标准对其毫无压力,无法对其形成内在的锻炼动力。此外,这种性质的体育评价方式,只能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而对于学生的竞争能力、团队精神、心里耐受力、锻炼行为、锻炼意识等方面,却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体育评价的结果缺乏全面性,不能充分的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进行体现。

(四)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当中,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学历层次方面,都十分有限,与高素质教师当中,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些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育和培养下出身,很多都属于训练型和技术型的体育教师。在学术研究等方面能力不足,工作方式较为随意,同时,对于体育学科之外的知识,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

(一)体育设施方面。

体育设施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需求,选择先进、适用体育器材,设定特殊的标志在高校体育场地中,采用丰富、多样的管理模式,对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进行管理,对新时期的体育教育观念进行充分的体现。同时,高校应当积极申请和争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资金经费支持,依照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推动高校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发展,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二)教师素质方面。

高校体育教学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体育教师来进行指导和教育。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提升,增强体育教师的技能培养意识、创新教学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三)训练管理方面。

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管理方面,应当对训练手段、训练机制、训练思想等方面的特色性和先进性加以重视,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措施,将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和体能意识进行重视。体育教师应当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国家规定进行结合,以学生实际的体制水平和思想特点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在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荣辱与学校盛衰、勤绩与效益、技巧与意志等方面的充分融合。

(四)教学质量方面。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兼顾到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和全面发展加以重视,将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水平和体育意识与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进行结合。这样,能够有效的将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使高校的体育教育水平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上。此外,还应当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之上,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长久的保持身体素质的健康。

三、结论

在高校教育当中,体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高校中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文化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的体育教育具有很多方面的缺陷,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革,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哲 杜雪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

第六篇:教育生态系统下高校体育教育环境

1教育生态系统的释义

生态学的概念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首先提出的,指的是研究自然物周围和自然物的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教育生态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理解教育生态学,顾名思义指的是教育和生态学的结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在与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可以从体育教学生态化来释义,而体育教学生态化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阐述,把系统论、协作论、突变论等多重理论结合起来,用来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观察体育教学的实施并且试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使体育教学事业在各项教育中更好的推广。而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来研究体育教学,本文特定的环境指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实践性较高、信息交流的频繁、和其他生态系统要素密切联系,这关系到每个大学生以后在各自人生的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要更加明确发展方向。但是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校园文化、教学的风格、师资的配备,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不均衡是在情理之中的。

2教育生态系统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目前发展情况

大自然中生态环境是讲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通俗的可以称为自然生态化的发展。经查阅文献资料得知,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正在趋向于生态化的发展,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处于非生态化的状况,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环境非生态化现象

在研究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程度时,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现状和运动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计2185人参加,涉及了17所高校学生,统计结果显示体重超重的占据了33%,且男生的超重人数比女生人数高27%,近视率高达76%,且女生近视率要远远的超过男生的近视率。超过39%的学生出现过颈椎肩周等疼痛症状。低于10%的学生每周有三次及以上的体育运动。很多学生每学期没有体能测试,高达20%的学生运动时出现昏厥的现象。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生态系统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是非生态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的深思,那么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2.1.1高校及学生对体育教育观念的缺失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是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求各种教育过程的因素互相协调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进行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有效实施的时候首先要保障教师与学生的观念相互和谐不偏差,但是事与愿违,目前在查阅有关新闻的时候发现国内60%的高校中教师对体育教育理念非常古板,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观念严重缺失。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生态化是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要与陈旧的观念进行摩擦和碰撞,从而获得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系统内部真正的和谐。在高校体育教育的环境中老师起着引领者的重要作用,通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到学生潜在学习意识中。但是目前在高校中有很多的体育教育者的观念还是墨守成规,只是当作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放松的一个环节,缺少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这就从根本上就把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悄悄的抹杀掉了。同样在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学生体育强身的观念意识已经逐渐被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而改变,在文献的查阅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教育是可以不开设的学科。这就是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体育教育长期的非生态化发展,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已经长期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体育对今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在有关教育组织在对50岁以上的老者进行“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是”问卷调查中高达90%的人回答是健康,客观体现出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这同时和高校体育的要求恰好相同。因此学生体育教育观念的缺失会严重加速高校体育教育环境非生态化的发展,影响了教育系统生态化的发展。

2.1.2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滞后

自从12世纪近代大学在欧洲的土地上孕育产生,800多年来形式多样的高校已经遍布了五大洲,但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环境中对体育文化教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现在高校的体育文化教育已经脱离学生和社会的现实需要,用一种特定的思维去考查文化的需求,已经脱离了体育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其实就是高校在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发展中缺少对我国青年和社会所需的考察,这远离了本民族文化对传统体育的真正价值。高校体育教育在不断进步的时代中也在逐渐减退,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校认为科技文化、技能教育是教育的重心,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文化的发展较为滞后。另外一个方面,体育文化的滞后是与用在体育教学的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的设施比较陈旧,使一些课程无法正常的实现和教育的理念无法更好的贯彻。体育文化的滞后性使学生天生具备的自由天性被教育滞后给磨掉了一大半部分,无法切合实际的做到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的理念,严重的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快速发展。

2.2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影响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训练力量和充沛的财政支持。同时意味着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的发展,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头大一头小”的局面,如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取得了75金39银21铜总奖牌数145枚的优异成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这就表明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达到最高的最高水平。然而在普通高校中经常报道说在跑步的过程中猝死和晕厥的现象,一组相对准确的调查数据显示,60%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在盲目的环境中完成的,充分表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高校体育教育环境非生态化的发展。

3实现高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方法

调查显示,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有意识改变体育教育中的问题,要实现高校体育内外环境的生态化就要首先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创造一个良好体育教育的氛围,目前已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

3.1改变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价值观是要求个体可持续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已经转变,把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放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位置,创建绿色的观念意识。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特征,如个体的心理、生理、行为意识等。在关爱的角度下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切实的感觉到终生体育的优势。

3.2构造高校体育教育环境中各因素的和谐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中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和老师,要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就先要满足的条件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只有必要条件的满足才能保证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发展。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会趋向于协同和本真,学生会放松心情,放平心态去主动接受体育教育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就自然而然的和老师达到一种自由无阻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生理、心理、行为的全面成长。

3.3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普遍的比较低,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经费的投入要保证公平的发放,奖惩的制度要合理的完善。其次是国家应有意识的多举办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单项运动比赛,不仅仅局限于四年一次的大学生运动会。最后加大对各大高校体育教育考察力度,对于盲目跟风却没有实实在在推进措施的高校加大管理的力度。只有教育环境的公平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

4结语

社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发展,因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是未来国家实现全民体育的重要经历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是保障高校体育教育可以顺利实现的必要保证条件,是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目前基于教育生态系统之下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发展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是经过我们当代人的不断奋斗,国家不断的扶持,我们相信未来的高校体育教育一定可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杨姗姗 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第七篇: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分析

一、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一)健康弱势群体组成状况

根据学生身体状况的不同,分为五种情况:(1)残疾。大部分学生残疾等级属于轻、中级,包括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肢体残疾或残缺、关节异常,也有个别学生残疾等级较重;(2)疾病。学生疾病类型较复杂,患有心脏病、气胸、哮喘、贫血、癫痫、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骨裂、关节置换的学生较多,也有个别学生入校后患有重症,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承受着病痛的折磨;(3)病后恢复期。主要是指学生运动损伤、手术后康复治疗阶段,这部分学生体育教育弹性空间比较大,学生会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的恢复正常参加体育课教学;(4)肥胖。由于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学生体重偏重者逐渐增多,身体过于肥胖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运动;(5)体弱。大部分体弱学生,身体没有特别生理疾病,但运动后有明显身体不适感,如晕厥、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自2005年以来该校健康弱势群体组成状况。

(二)课程开设状况

对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独立开设适应性体育课程,早在20年前就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随着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普通高校针对健康弱势群体独立开设体育课的状况呈现良好态势。2004年虞荣娟对江苏苏南、苏北地区的21所本科院校进行相关调查,所调查的21所院校中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占57.1%,未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占42.9%。2007年吴燕丹分别对全国普通大学和211建设重点高校及新设本科院校三个层面的187所学校进行相关调查,其中143所开设了康复保健体育课,占76.47%,未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占23.53%。2008年赵军对山西大学、太原理工等16所山西省普通高校进行相关调查,其中14所高校开设了康复保健体育课,占87.5%,未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占12.5%。2010年张宇在《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谈到,河北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占64%,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占32%。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严格按照指导纲要开设了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课程开设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但不排除至今依然有部分高校未针对健康弱势群体开设相关体育课程。

(三)课程设置相关制约因素

在美国,为了加快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国家颁布了适应体育课程的国家标准纲要型文件。而在我国,如何针对高校健康弱势群体进行体育课教学尚无相关指导性法律法规,这使这部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通过网络查阅30所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开设情况了解到,目前部分高校无明确课程目标,有课程目标的学校大都依据授课教师专项技能、学生需求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制定,很难针对性地指导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特殊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对南京市20所高校进行相关调查了解到,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各高校教学内容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确定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没有特殊体育教育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多以养生保健类、武术类为主,难以符合学生特殊身体状况的需求;教学组织形式简单,很多学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的组织教法基本与普通体育课的组织教法类似,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少有学校专门为特殊学生提供特殊的运动器材;考核评价方式随意,部分学校对病残学生不要求参加体育课考试,成绩给予及格分或由任课教师随意评定;也有学校允许病残较重的学生申请免修免考。综上所述,缺少相关课程的纲要型文件、缺少统一教材,这样的情形必然使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欠缺合理性。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对此课程的研究,但无相关政策性文件支持,课程研究多处于自发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难以突破自身瓶颈,要想使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体现其完全适应性、特殊性效果,依然存在众多问题。

二、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实施对策

(一)存在问题

普通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康复学生身心,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信心。由于此课程起步晚、无纲领性文件指导,我国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1)课程研究不严谨。例如,研究文献中一直有体育保健课、保健体育课和体疗课等几个概念的混用情况,容易使读者误解为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或大学生选修课程;(2)课程设置受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存在可有可无状态,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学生情况而定,处于杂乱无序状态;(3)相关法规、条例的可指导性不强。现行的教学大纲只是泛泛指出要对残疾和体弱学生开设以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而对不同病、残、弱学生的需求不能区别对待,缺乏针对性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学习评价的标准。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所得到的现实问题。

(二)相关对策

1.构建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体系

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这预示着残疾人事业发展将得到社会关注,增加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使更多的残疾人迈入普通高校的大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能使这些学生成为高校体育活动的旁观者,组织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应性体育锻炼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保障残疾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因此,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经验,完善特殊人群体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视学生身心状况,深刻理解大学体育课程内涵,加强特殊体育教育的政策性指导,为特殊人群有效、平等地参与体育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2.树立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观念

加强教育教学政策支持和高校领导的重视是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改革优化和发展的关键。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加大对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鼓励和支持学校为特殊群体学生创造体育教育条件,包括特殊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器材设施的投入以及相关政策的照顾。高校相关领导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可以提升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高度,发挥教师的核心力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健康弱势学生的身心素质,使课程真正得以有效发展。

3.丰富课程资源,构建弹性课程体系

考虑受教育对象身体的特殊性,课程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找到课程适应性与课程开设之间的切合点。课程设置要从单一地为取得体育课学分中走出来,回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身心健康为本位。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程还应当以独立的教材为主要载体,具备更多的课程资源。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渗入“以人为本”和谐理念,给予以特殊需要为主体的特殊体育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重视,打破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普修体育课程资源体系,根据健康弱势群体身心特点确定体育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安排以及实施等各环节具备针对性,始终立足于为健康弱势群体搭建一个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同时积极开发一些符合健康弱势群体生理状况、内心感受的新课程资源,例如,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大规模网络开放的慕课都是现阶段最热点的课程模式。针对健康弱势群体,制定编写符合不同体质机能的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大纲,完善弹性课程体系,确保体育教师进行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建立科学高效的体育考核评价系统

目前,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考核标准、评价方法随意性很大,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考核评价系统构建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班内学生身体状况的复杂性,采用普通学生考试标准来评定健康弱势群体的成绩是不合理的。建立科学高效的体育考核评价系统,注重学生体质机能层次与体育技能专项考核标准层次相结合,力争客观地反映学生体育课成绩,达到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来完成体育学分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结束语

从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研究结果来看,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水平较其他国家相对落后,对课程开展不够重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不具备完善的特殊体育教育体系。因此,应尽快完善和发展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包括特殊体育教育立法、制定全国统一的特殊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刘彩绵 陈艳 单位:陈红星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育可行性研究

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现状

1.1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分配不合理

竞技项目需要高昂的硬件教学设备,高校人数多达数万,仅有的一个足球场、一个标准操场、一条橡胶跑道、若干个网球场、篮球场等无法满足同学的课程需求。单一的体育课程安排导致硬件设置分配不合理,体育设施匮乏。

1.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驱动力不足

高校体育发展停滞,课程资源开发驱动力不足。体育教师存在“自己专业”本位思想,不能领会《大纲》新课程的理念,对新型体育项目开发不足,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建树,教学模式固化,缺乏课程资源拓展创新精神。学校管理不重视体育课程教改,体育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程资源开发经费不足,没有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使得大多数教师墨守成规,不愿创新。

2地方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情况———以贵州高校为例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部山区,是个少数民族大省,拥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7个少数民族,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且贵州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贵州省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具有特殊意义,遂将贵州高校的传统体育课程开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处理和问卷调查,探讨高校体育教育引入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

2.1贵州高校开展传统体育课程情况

通过对贵州省十所高校的调研发现,被调查学校的体育专业均已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武术(太极拳、八段锦、黔东南苗拳等)、珍珠球、毽球、押加、反排木鼓舞健身操、高脚竞速、蹴球、舞龙、舞狮、板鞋竞速、蹴球、民族体育舞蹈等。对非体育专业开设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和黔东南学院四所,且针对非体育专业开设的传统体育项目较少,主要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为主,课程类型基本按照“三基型”(一年级开设)和“二段型”(一、二年级开设)设置,以贵州民族学院开设课程和种类最多,达到6项和36学时。

2.2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认知情况

通过对贵州十所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较高的认知程度,熟知(熟悉项目的规则和玩法)两项以上项目的占到70%以上,但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不太令人满意,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熟知两项以上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数仅占到53.5%,有近一半的人对传统体育不了解。认知程度的不同与认知途径有直接关联。调查发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班和观摩活动,而学生的认知途径主要来自体育课的教师讲授或民俗活动。

2.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资源情况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超过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9个,民族性、多样性、交融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经过体育教师的适当开发,才具有普适性并适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就对体育教师的课改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体育教学素养并熟练掌握传统体育项目。调研发现,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基本都参加过省教育厅、体育局组织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项目,教师所在学校也会开展相应的培训班,组织教师观摩传统节日并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课改研讨会,多数体育教师基本能够达到传统体育教学的目标,但仍有30%的教师没有掌握传统体育运动技能。

3高校体育引入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以贵州高校为例

3.1得天独厚的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基础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竞技项目如民族式摔跤、毽球、抢花炮、珍珠球、蹴球、押加、板鞋竞速、陀螺、射弩、高脚竞速、木球等;表演项目如舞龙、打手毽、打飞棒、跳竹竿等。贵州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和表演,在高校迫切希望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能够被合理开发用于体育教学。因此,贵州高校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资源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积极引入具有代表性、具有民族特色、普适性的传统体育一方面符合当前90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调动了高校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各民族同学在一起相互切磋传统体育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同学的友谊建立,推动了民族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

3.2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2002年《纲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类体育课程资源,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传承了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认同,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会成为兼具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文体运动,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3.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

据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包括竞技类、健身类、技巧类、综合类四个大项,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绽放光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蕴含着精湛的技艺、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不被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所限制,能够在较差的环境中灵活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高校匮乏的体育硬件教学资源。例如藏族的“押加”,仅需要一块几平方米开外空地和一段红绸。“切里西”又称为维吾尔族式摔跤,有丰富多变的摔跤方式,并且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彝族的“互布吉则”(蹲斗)是一种双方抱膝蹲下轮流以臂互撞的传统运动方式,可以锻炼人的下肢力量和腹肌力,并可以培养意志品质,比赛方法简单,又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开展很广泛。黎族的跳竹竿是一种跳跃竞技体育活动,一组8-10人在几米见方的地方拿几根竹竿就能够开展,并且竹竿摆动有节奏和韵律,还可配合民族音乐踩着节拍和鼓点来娱乐,花样繁多。

3.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体育教学需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为满足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前提。相对于以往单一的竞技运动而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分为六大门类,每一类都有近二十个小类,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多元化需求。贵州地区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研究已经初有成效,由贵州辐射全国地区,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延边地区的民族高校有着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都可以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研究。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中的体育项目搬到高校中来,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4结语

贵州地区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和人文基础使得该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先于我国其他区域,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贵州高校应加强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理论创新,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多渠道推广、宣传高校发展特色,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教材,培养高素质师资力量,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更好地弘扬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作者:万一春 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

第九篇:高校竞技体育教育发展

1、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问题分析

1.1、高校竞技体育工具化、利益化

多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一直披着浓重的政治色彩,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注定了其工具化的特点,进而衍生出利益化属性。在现实中,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往往都成为其扩大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力和攫取商业利益的工具。这种意识形态化倾向本身就已经破坏了竞技体育文化精神所塑造的和谐与美好。自1987年以来,教育部已陆陆续续批准了两百多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这些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为学校和国家争得了很多荣誉,与此同时同时也为所在学校扩大了影响。但其中多数学校在竞技运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公共体育课程和大众体育的开展却并不乐观,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连年下滑,令人堪忧。发展高校竞技体育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为社会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为责任,不应仅仅把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当作为学校装点门面、扩大影响的工具。所以转变工具化、利益化观念是当今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考虑,合理的利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其争得荣誉,扩大影响,同时以此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方能为高校体育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1.2、高校竞技体育的过度投资

高校竞技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范畴与举国体制管理范畴的交叉区域,属于“体育特区”。而“体育特区”具有鲜明的举国体制特点,所有开支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而作为高校这一特殊的公益事业单位,在当今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单独设立高校竞技体育专项资金,其开销之大是很多学校很难承受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一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高校扩招以及新校区建设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财政压力。然而为了扩大学校影响力,抓好面子上的工程,许多高校竞技体育的资金投入一直处于较高甚至过剩水平。相反很多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相关的资金却长期缺乏。高校竞技体育的过渡投入,使更多资金流入到与竞赛训练相关的方向,而公共体育教学相关投入的缺乏也导致了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是高校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工作走向两个极端的重要原因。

1.3、竞赛工作与体育教学的政策倾向性存在差异

目前,高校体育“重竞技轻教学”这一现象较为突出,很多体育教师教练员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当中,忽视教学任务,而很多教师本身教练水平并不高,训练成果也不突出。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三大职能:教学、训练、科研,这三者的多元性与模糊性为处理教学与训练以及科研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多教师处于三者孰轻孰重的摇摆之中。首先高校体育强调运动训练,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而且也提升了运动员的成绩,为其就业打好基础。只有参与到运动训练之中的教师才能在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上不断地更新,给学生带来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投身于训练工作之中,才能更熟练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最新动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学与训练却又有甚多矛盾之处,尤其当一个部门或个人要同时进行这两种活动时更是如此。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训练之中,在教学工作方面的精力、时间投入就肯定会相对减少。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而只是关心出了多少运动成绩,通过训练比赛赢得奖金和奖励,并获得个人评选、晋升的便利。这一“以训练成果论成败”的教师晋升制度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负面作用,给教学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减少本该用于教学和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这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校在运动队训练上的政策倾向性导致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训练工作中去。参与训练工作,很多高校不仅在训练费方面远远高于上课的课时费,同时还可获得上课所不具有的便利,从而直接导致了现在的运动训练热。

2、高校体育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场所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己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然而随着高校竞技训练和比赛的开展,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源和场地设施被训练和比赛所占用,普通学生的锻炼诉求更加得不满足,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曾有某大学一位体育部主任说:“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校人数基本上万甚至几万人,但由于体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大多数体育场馆陈旧、设施相对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2.2、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欠妥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普遍不合理。目前普通高校一般只有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而且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另外,虽然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相应也随之进行较多改革,但高校公体课教学缺乏科学性、兴趣性,却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教师在体育课上仅按照体质测试标准要求,对其中的项目进行重点锻炼。这种做法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追求短期效果和强调指标技术要求,忽视了学生参加体育课的感受及需求,特别是很多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的缺乏使得其对体育技能技术要求产生畏难心理,更加削弱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导致体育课堂枯燥,缺乏活力,学生兴趣索然。更有部分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导致大学生自觉体育锻炼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仅上体育课时才能锻炼身体,没有课后锻炼的意识,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也仅是凭兴趣,缺乏科学的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人才,毕业后就将要走向工作岗位,这一阶段是在校园里对其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更多的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方法及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不是仅仅从课程的要求出发,简单地完成课程任务。

2.3、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较单一

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很多学者发现当今高校体育教学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模式略显单一。多数高校还在采用体质测试的一套方法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其素质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得到的数据并不能客观表现学生的真是身体状况。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还在于:对学生考评多,而对教师考评少。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应即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又要考虑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高校体育课程质量应对教师教学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督促其在教学方法方式上不断创新和进步。防止“重竞技轻教学”现象的出现。

3、正确处理高校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之间存在问题

3.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教育去利益化

随着教育部推行在各地中小学中大幅度增加体育课课时量,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任何一场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认清体育是发展人的过程这一教育本质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育人观。以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用长远眼光看待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去利益化,促使整个社会对体育的价值观褪去功利色彩,从而恢复体育运动发展人、教育人的功能;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增加对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公益健身机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投入,全面开放已有运动场馆,让更多同学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使高校竞技运动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协调发展。

3.2、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平等对待教学与训练

大学作为国家高等人才的培养机构应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来确定高校体育的任务,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无论是高校竞技体育还是大学生体育教育,都应坚持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使其成长为有伦理道德、有理想抱负、有技术技能、有文化知识的合格人才。所以高校体育工作应平等看待运动队训练与大学生体育课程,减少政策性倾斜和经费分配不均等问题所带的不利效应,加强大学生体育课的管理和考核,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平衡发展。

3.3、改革高校体育发展模式,训练教学相辅相成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不仅要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代表学校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体育比赛,推动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丰富校园文化。高校应改变训练与体育教学教学分离的反战模式,有效利用竞技体育管理和赛事活动,让运动员在赛场上勇与智的对抗、力与美的结合、个体与团队的配合、技艺与意志的表现、败而不懈的拼搏精神作为高校竞技运动带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正能量传播媒介。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体育锻炼习惯,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大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校运会、球类等系列活动,身心得到锻炼,对体育的认知将更加深刻全面。同时,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也能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高校竞技体育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应转变发展模式,即要认识到竞技训练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体育教育的责任性、紧迫性。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教育同时抓起,协调发展,发挥出高校体育的综合效用。

4、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的两个重要部分,由于“重竞技轻教学”的思想、经费分配不均、政策倾向性差异等原因致使其在很多高校发展不均衡,导致高校体育发展两级分化。而高校转变观念,教育去利益化;平等对待教学与训练;改革高校体育发展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方法。

作者:范子哲 单位: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

第十篇: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中学篮球教学培养更加专业的体育教师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目标,对于现阶段的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仍是以技术性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和成绩为目的,而忽略了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篮球教学在原则及方法、目的及意义等等的正确表现与发挥,也是有碍于中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的篮球教学一定要在加强篮球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怀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训练当中应该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个性,切实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其开朗、乐观的性格形成和自信心的加强。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篮球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就是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相匹配,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具有扎实、稳固的文化理论基础。而在实际的篮球课程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重分数、轻能力”这样的现象还是依旧存在的。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结构,在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理论教学比重,缩减技术教学内容上的分量,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的比重。

四、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首先,专业篮球技能的培训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中除理论知识教学以外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去接受那些给人感官刺激较大的事物,所以教师就必须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多媒体教学法,观看NBA篮球赛等;竞赛教学法,各班级之间或各高校之间开展篮球对抗比赛等;游戏教学法,运球接力、运球互抢、运球穿越障碍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等等。其次,教师要在篮球训练时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如学生训练前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来避免之后在活动的扭伤等;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速度、高力量、爆发力等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适当地让学生补充水分;事先做好运动过程中容易受伤部位的防护工作,合理把握训练的强度与时间等。此外,教学中教师对本专业的“师范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并充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教学的内容、目标、方式、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高校体育教育篮球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探索和总结,寻求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新途径,来促使篮球课程教学更加健全和切合实际地向前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晁市委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