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医疗体育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医疗体育课程设置

摘要: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其只需借助体育手段以为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还能够拓宽体育生关于提高身体素质的知识面。针对医疗体育课程的设计,提出课程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加强社会实践,以及构建医疗体育非朝夕之功。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我国医体融合之路先行者应结合医疗体系,开设与学生将来职业紧密联系、应用性较广的医疗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医疗体育技能。

关键词:医疗体育;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1943年9月,脊椎神经科医生路德维希•古特曼在英国成立“脊椎损伤医疗中心”,为战争中庞大的伤残军人提供救治。众所周知,脊椎是人身体运动的重要枢纽,脊椎受伤往往会使人产生残疾和“不良于行”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体医融合是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是体育科学为健康服务关键[1],而“运动是良药”理念迅速传播[2],已成为体医融合的强力推手。多年来的医疗事实证明,正如古特曼所言,体育运动在医疗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由此,在全国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推广医疗体育、着重提高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便成为在医疗和体育这两个维度都不可忽视的环节。毫无疑问,要使医疗体育意识能普及并深入人心,作为集体有效学习的教育手段当仁不让,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医疗体育课程更是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使学生获得良好且平等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习得医疗性体育的学生作用于社会,学生在生活或工作中将医疗体育再次推广,促使大多数人参与医疗体育锻炼,最终实现全民运动。科学的运动是使人通往健康的最佳途径[3]。由此,在高校开展医疗体育,可以说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个发端或导火索,可谓肩负重任。

1医疗体育的发展现状

医疗体育,简称“体疗”,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是医学和体育的有机统一。医疗体育曾被定义为是一种专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或常见疾病的康复性体育锻炼。这样的定义无可厚非,医疗体育的确有这样的功效。与普通的医疗方法不同,医疗体育不必借助任何药物,只需利用体育手段,通过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动作轻缓且运动量较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从而实现祛除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医疗体育也确实因其“协调全身、安全有效”而在健康界备受重视。但是,医疗体育的作用广泛,益处甚多,仅仅只是把医疗体育看成一种用于康复的体育运动,未免限制了它的发挥和效果。事实上,医疗体育不仅可以作为康复性体育运动用以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性运动用以强身健体。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医疗体育既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因其保健作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运动中。

1.1医疗体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医疗体育的应用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便提到了运气、养气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战国后期的《行气玉佩铭》讲究通过练气功来改进并增强真气在体内的运行状态,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南朝《后汉书》记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可谓是将医疗体育发扬光大。此后如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都从多方面详细地记载了医疗体育。展望新时代,体育与医疗融合能够促进合力汇聚健康,成为解决全民健身的技术核心、体育科学服务健康的关键环节[4]。发展至今,医疗体育为现代临床医学建立了不朽功勋,医疗体育康复中心、医院医疗体育门诊等如雨后春笋,遍布世界各地。

1.2医疗体育的作用

医疗体育之所以能够对人的身体健康起作用,与人本身的身体构造有关。其对人体的作用从3个方面体现。1)医疗性体育可以刺激人的大脑皮层,从而产生链条反应。人的大脑皮层可以调节全身的器官,并受到来自各器官的刺激,由此产生一定的紧张度,维护正常的身体机能。医疗体育实际上就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实现提高防治疾病的目标。2)医疗性体育运动可以直接增强人的身体机能。通过增强心肌能力加速血液循环,通过增加肺活量改善身体摄氧能力,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高血糖,通过增进食欲和消化能力促进新陈代谢。3)医疗性体育可以对如身体截肢、器官摘除等丧失的功能发挥代偿作用。医疗体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某一类型的人,而是全部人群。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医疗体育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于患病的人来说,程度轻者可以治疗疾病,恢复身体机能,程度重者可以延缓病情恶化甚至使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好转,还可以预防因原有病情而引发的其他病症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治愈、病后的身体恢复乃至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医疗体育可以帮助病人恢复五脏六腑的功能,增强肌肉活动能力,有效预防肌肉和身体器官的萎缩、挛缩。这些作用正是医疗体育之所以被重视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它是任何药物都不可代替的。

1.3开展医疗体育的意义

人们长期以来都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有疾病才是健康的杀手。事实上,不健康的饮食和起居习惯以及缺乏运动才是人身体健康的最大威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激烈,高热量的饮食、酒桌上的应酬、不规律的生活、无休止的加班等,都会成为健康隐患。在生活作息健康的情况下,还是会有特定的职业病,如教师的气管炎、咽喉炎,办公室白领的颈椎病,都是常见的症状。我国现在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70%以上,而且城乡居民处于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的高发期[5]。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研究中心称,到2018年世界新增患癌症人数高达1810万人,死亡人数高达960万,其中亚洲地区占据56.2%。这些数据可谓骇人听闻。然而,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大多都源于运动的缺乏,任何病症,无论低龄化的脊椎病还是逐渐增加的癌症,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以改善。但运动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度,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对健康有利,否则适得其反。这种缺乏保健意识而透支身体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因此,要转变“运动即能健身”的错误认识,打破“重医轻体”的桎梏观念,把科学健身作为健康促进的有效策略,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由“以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把科学运动贯穿于促进健康、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的全生命周期过程[6]。要落实这一策略,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贯彻医疗体育教育。

2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医疗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与历史悠久的医疗体育相比,医疗体育课程就显得格外稚嫩。长期以来,医疗体育仅只作为体育或医学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为救治大量的伤残士兵,医疗体育作为一门新医学应运而生,但此时这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并不完善,它为人所知的程度也仅限一隅,只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疗体育逐渐为各国重视,并在战争结束后,引入体育课堂。因此,我国虽然是最早流传医疗体育的国家,但医疗体育课程却是一件“舶来品”。现行的医疗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的内容有所出入,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医疗体育中的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我国独有的体育特色和精华,另一方面又引入了现代医学和现代体育中需要借助现代体育器械的运动。但是,纵向与自身比较,我国医疗体育课程目前的开展和普及力度,远远无法发挥出自古流传的古典医疗保健的作用,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医疗体育课程也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差甚远。譬如美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民的体医融合协同治理之路,加之医疗体育教育的长期普及,人们医疗体育意识高,日常体育锻炼和病后康复常识普及,可谓全民运动。而在我国,虽然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却存在盲目性,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医疗体育,只能依赖于专业指导人员。然而我国目前的医疗体育专业人员并不多,在医疗体育专业能够做到对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并深入浅出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目前国内在医疗体育方面所能提供的助力还有待发展。

2.1医疗体育的内容

将古往今来继承下来并广为流传的医疗体育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不难发现,医疗体育内容庞杂,包含了人类生活运动的方方面面。细分下来,不同的医疗体育方式应对不同的患者,也有着不同的功效。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防治某种疾病因运而生的,是一种为达到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的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对损伤、术后、瘫痪等病人运动器官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医疗体操因目的明确,方法多样,运动量适中,有助于提高情绪,因此被称为医疗体育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医疗体操是传统的拳、操,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保健操。医疗性运动。与医疗体操不同,医疗性运动更加适合那些体力相对较好的人,它的运动量要比医疗体操大一些。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医疗性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氧训练,一种是器械运动,这两种的重点都是提高心肺功能。医疗性运动中经常采用的项目有走路、慢跑、跳绳、登山、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按摩、牵引和悬挂。早在公元前8世纪,这一方式就已在我国问世。其中,按摩最广为流传,是指用手或按摩器在人体上通过揉、捏、锤、推等方法以缓解人的疲劳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牵引是指通过牵引带牵拉人体部位,从而牵伸关节和软组织,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悬挂是指不慎受伤或难以独立行动的肢体通过吊带的辅助而悬空,通常适用于骨折、瘫痪等。劳动治疗。该方式具有局部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常年运动量少的人而言,通过简单的、机械性的动手操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操作运动量小且行为简单,如园艺、编织、甚至包括为中老年妇女所喜爱的广场舞等。这一方式主要是使得运动量小的人能够保持身体的基本运动机能。自然因素锻炼。即生活中常提到的日光浴、空气浴、水浴,又称三浴。三浴锻炼使人直接接触自然,既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又可以提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但三浴锻炼一般不会作为独立的运动项目单独进行,往往会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相结合。

2.2医疗体育的特点

医疗体育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并流传数千年,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它一方面具有作为体育运动而固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具有一些医学和养身保健的特性。根据研究和实际经验,可将医疗体育的特点总结为5点。其一,医疗体育是功能疗法。心肺等功能是人体的重要功能,维持着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关节肌肉活动的功能则是一个健全人保持正常生活的重要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或损坏。医疗体育可以使人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器官中已经衰退的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并增强,而缺陷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这是任何药物治疗都不能代替的。换而言之,药物只能解燃眉之急,是治标不治本的,而医疗体育可以通过技术供给使人身体的不良症状得到缓解,继而通过灵活运用于养身、强身、强心等生命周期,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其二,医疗体育是一种全身疗法。不同于普通医学中惯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医疗体育并非单纯地考虑局部的治疗,而是着眼于全身。它通过改善或增强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的效果[7]。”其三,医疗体育是一种主动疗法。这种主动性是从人身体本身的角度出发的。无论医疗体育的患者是否自愿参与医疗体育,但只要进行运动,就是身体由内而外的治疗和改变,而不是通过外界的药物或手术等方法被迫改变身体状态。此外,患者如果积极参与医疗体育,则更是用自己身体活动方式来积极自主地进行康复训练。一方面,运动本身可以为患者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避免普通的医疗方法中因大量或长期服用药物而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及服用药物引起的身体不适。其四,医疗体育是一种公平性疗法。医疗体育通过人体的自然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种自然活动面对患者都一视同仁。举凡运动,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胖瘦,都可以运用,且医疗体育并非一定依赖于特定的器械和物资。这就不会使各个群体面临能否参与的问题,尤其不会产生普通医疗中因治疗费用而导致普通患者难以承担甚至难以继续治疗的问题。只要采取医疗体育法,患者在锻炼得当的情况下都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其五,医疗体育是一种便捷性疗法。医疗体育可以不需要特殊的场地设备,也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安全、不会造成强烈干扰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器械齐备的医疗所和健身房,空气清新的公园和运动场,甚至家里都可以成为医疗体育的场地。这样的便捷性是医疗体育的推广和普及的一大助力。

2.3开展医疗体育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的运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就有50%的几率避免乳腺癌、60%的几率避免大肠癌的发生。英国慈善组织漫步者协会和麦克米伦癌症援助中心也曾经提出,如果每天能够坚持花20min的时间步行1.6km,那将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肠癌的治疗都有明显益处,最高可降低50%死亡风险[8]。在生活中,通过运动与疾病抗衡乃至与令人闻之而变色的癌症抗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医疗体育既有如此魅力,能够实现先进的科学医疗技术都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医疗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是唯一一种可以面向大规模人群,进行广泛、深入且有力度的普及的手段。医疗体育作为保持并改善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必须通过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不可否认,随着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加,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医疗体育也广为人知,一些负面因素也会由此而生。轻则有人道听途说,采取错误甚至偏激的医疗体育方法,非但不能养生保健,还会危害健康,重则甚至有不法之徒借“医疗体育”之名行骗。医疗体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情况,使医疗体育免入“歧途”。通过高校普及的医疗体育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医疗体育参与者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医疗体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是符合社会建设多方面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自我锻炼能力和强身健体的能力,还要具备指导他人开展体育锻炼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由己及人,指导全民健康[9]。

3医疗体育课程的设计

如今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医疗体育课程,无论从教学模式来看还是从教学方法来看,都是借鉴西方的教学体系。西方的医疗体育课程自然有其优越之处,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其中的特长,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弊端。目前我国医疗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的被动性较大,学生少有人进行积极主动的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重视学生的集体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由于过分注意教学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本当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医疗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可全盘应用到中国学生头上。为此,医疗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3.1课程教育要与时俱进

在经济和科技都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信息化时代,医疗体育的教育绝对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闭门造车。及时接触外界的变化、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成为医疗体育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医疗体育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医疗体育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多向性的人才,使他们学有所需、学有所用,能将所学知识共同作用于实践,胜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为全民健身服务。这是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如果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作为支撑,就很难维持自身的体系,想要普遍推广就难上加难了。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中,课程安排上更多偏向技术,理论教学偏少。这样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而且对接受新的知识体系极为不利。在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到新的知识体系,就会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因受到冲击而混乱。因此,在高校医疗体育教学的课程中,要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传授学生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逐渐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10]。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心理学的知识,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增强对医疗体育的认可度,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主动积极的学习训练。如此才是健康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有效且合理地学习医疗体育,而不只是把所修的体疗课程当做枯燥无味的课程、甚至只当成不得不完成的学业。

3.3加强社会实践

早年的体育教学都是在教室按部就班的接受理论,或在校园内进行定量的体育运动的训练,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脱离社会,变成一种“自我修行”。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医疗体育教育也应该运用到实践中。首先要运用到学生自身,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功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疗体育的效果心服口服,并主动进行学习推广。加大学生深入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实践力度,培养集体育运动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11]。譬如通过社区中的居民指导健身过程中,给予运动风险评估、制定运动处方以及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并进行跟踪服务,记录下实际遇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同时,医疗体育的教育也不能局限于社区和校园,还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进入俱乐部、广大社区、中小学校甚至进入企事业单位等,将所学的医疗体育知识运用的生活中。所谓学以致用,学习到医疗体育知识后,及时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鼓舞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医疗体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自己需要加强和改变的地方以便请教老师,完善自己。3.4医疗体育非朝夕之功在医疗体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一点,医疗体育的理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医疗体育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习得,但医疗体育的效果却不是立竿见影的。相反,高强度的理论有助于短期掌握医疗体育的理论系统,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非但不能改善身体状况,还会破坏健康,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明确知道,身体素质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采用医疗体育方式强身健体、缓解疾病一定要有耐心。这要求学生在学习医疗体育时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此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推广医疗体育时,要注意调动对方的积极的情绪,激发身体各器官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然,医疗体育并非万能药,如果是想要通过医疗体育来缓解疾病,并不排斥在必要的时候配合临床医学。

4小结

自古俗语有云:“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健康与否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难以避免的话题。生活中的医院、药店随处可见,因为但凡生病,患者大多是想到通过药物甚至手术来治疗。“生病就该吃药”几乎是每个人的共识,哪怕是体质差、常生病的也少有人另辟蹊径。其实不然。生命在于运动,真正能够带来健康的并非药物,而是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改变身体素质才是健康的长久之道。而要推广医疗体育,最佳的途径就是高校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通过改变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间接改变社会中更多的人,使医疗体育深入人心。医疗体育的教育一方面要注意因材施教,传承我国自古流传的医疗体育精髓,不能一昧学习西方,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泥古不化,亦不能闭门造车。此外,医疗体育要注重理论传授,但也不能纸上谈兵,应当把医疗体育知识投入社会实践,发挥其真实作用,这样才能使医疗体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医疗体育的保健效果和康复效果必然能够显现,最终实现全民运动,全民健康。

作者:韩金勇 何佳莉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