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4篇)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4篇)

第一篇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通过管理和培养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主动有意识的提高,使高校辅导员达到专业化状态的过程。高校辅导员队伍只有通过专业化路径才能不断提高学术和社会地位,并努力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一)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是完成专业化职业生涯的需要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化、信息化、焦虑化、盲从化等特点带来的挑战,应努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人文社科等专业知识,积淀良好的学生工作专业背景,真正成为专业化辅导员,由事务管理型向育人专家型转变。为了快速完成辅导员角色的转型,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必要将事务工作与理论研究结合,开展行动研究。

(二)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是日常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实质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或专门化。当前,辅导员工作多处于自发的经验状态,落后于学生的现实需要。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具有高度的日常性与综合性,如果相应的学术研究重视不够,不能在理论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自身经验和朋辈教育,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指导日常学生事务工作的开展,努力促进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还必须将事务工作溶于理论研究之中,促进实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是有效促进辅导员工作事务分类的需要

大学生的生活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涉及到大学生活的多个不同层次。大学生活的不同层次需要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这就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要成为全面型的辅导员,更要成为专家型的辅导员。将学生事务工作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新形势下的辅导员要将实际工作的体验提升到理论层面,主动开展行动研究。

(四)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是有效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素养的途径

辅导员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指导与引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为避免重事务轻研究、重经验轻理论、照搬西方理论脱离实际等工作取向,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行动研究,提升专业化素养,努力成为某个方面有专长的行家里手,引导不同的学生提高发展能力,提升生活品质,将是辅导员专业化的趋势。

二、在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

辅导员专业化是一个过程,要将经验化和专业化紧密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向前发展。

(一)辅导员要主动开展行动研究

辅导员要在实践工作中注重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用理论指导实务,在批判中不断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这需要辅导员在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同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开展具有行动取向的研究,来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把握,形成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维和模式,促进辅导员在专业化道路上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在研究中要注重总结实务工作经验,善于提炼核心问题,使经验升华为理论,使某一工作成为具有推广意义的模板。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努力将行动研究融入其中,使研究更有利于指导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解决现实问题,避免理论指导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三)搭建辅导员与理论专家的沟通学习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辅导员自身应主动构建行动研究的思维模式,寻求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积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成果,邀请理论工作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研究,共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实务问题。为了密切理论工作与实务工作的联系,可以建立思政研究网站,举办论坛,成立相应机构,邀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搭建对话与沟通平台。

三、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的途径

(一)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问题意识是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思想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设计方案,通过理论研究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实践工作。发现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辅导员工作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善于提炼问题,找到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如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工作,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社会化等问题,都是当前辅导员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反思能力是关键

辅导员由于一些现实条件的影响,常常陷于具体事务之中,缺少思考研究,导致凭经验做事,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反思能力是对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新要求,专家型、专业化的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在发现问题后,敢于迎接新挑战、拿出新举措、找到新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当然,这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需要辅导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善于总结归纳,善于反思自省,加强理论学习,并用最新理论指导工作,用新思维迎战新问题。

(三)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方法选择是重点

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不同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它植根于现实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有许多鲜活的案例作为指导,可以根据实际采用个体行动研究或群体行动研究。个体行动研究适合辅导员个体主动参与相关专题研究,包括对辅导员自身的研究和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等,其显示性成果就是个人工作博客,个人专著等。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陆续出版相关专著多部,如《梦想实践家》、《包涵心语》、《鑫曰心语》等。教育部开展辅导员博客、优秀博文评选活动,极大鼓舞了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的积极性。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理解为是组织或群体为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而开展的群体性研究活动。如教育部举办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成立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选送辅导员骨干前往海外研修,定期举办辅导员论坛,创办一些发表行动研究成果的刊物,如《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学刊》等,都有利于促进辅导员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能力,将行动研究转化为自觉意识,促进辅导员专业化成长。

作者:湛利华 单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内容相对滞后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出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微博获得大量的即时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内容,不能利用最新的理论和观点解释当下的热点问题,必然无法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而且缺乏说服力、号召力。

2.工作方法上易流于“运动化”和“形式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活动的开展,往往会在某一时间段内要求教师和学生高强度的完成一系列工作。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很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贴近他们现实生活,创新学生活动的样式和手段。这种“轰炸式”、“运动化”的工作方法,不仅使得师生身心俱疲,而且活动效果十分有限。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即辅导员是进行学生教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而当代90后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平等意识、维权意识和批判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外在表现无比强大、自信,但是内心却表现出不成熟、脆弱的一面。如果辅导员还是单单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则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的。另,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如继续使用强硬或高压的手段的进行教育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成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内容以及辅导员的定位和角色必然要发生一些变化。

二、辅导员利用“微博”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首先,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密切关注网上大学生的沟通和解决大学提出的问题”。因此微博作为一种能够即时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的网络平台和传播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有效的占领微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其次,根据2013年6月份《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年)》指出,“截止到2012年我国微博使用用户的年龄统计,20~29岁微博用户最多为9050.8万,虽然微博用户的结构比较多元,其中学生有9387万,是微博用户的最大的群体。”在这个大学生用户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的时候,如何充分发挥微博对大学生进行的正面舆论监督和引导,不使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被微博上充斥着的大量虚假、带有蛊惑或煽动性质的信息所迷惑,亦或过于沉溺于微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成为辅导员在当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基于这两方面的考量,辅导员适时的开展“微博”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2.可行性

首先,微博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好的特点,打破了以往传统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形式,拓宽了以往“单向”的教育渠道。借助微博平台,实现网络上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沟通和交流,畅通了师生间的“双向”沟通渠道,减少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之中的缺失。其次,微博具有信息分享的功能,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凭借这一新型的消息传播体,选择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又能引起共鸣的内容和话题进行分享。这就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相对滞后,脱离实际的问题。最后,微博能拉近师生的关系,通过微博的相互关注和交流,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到老师不再单单是那个严肃“教育者”和“管理者”而是自己的一个“粉丝”和“朋友”。一旦辅导员得到学生的认可,减小了工作阻力,减少了学生对于老师的逆反和抵触,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辅导员微博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

1.辅导员应开通自己的工作微博,努力提高其微博的关注度,增加此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与学生个人微博和所带班级的公共微博形成微博群,由此在微博上构成一个覆盖较为广泛的信息、分享、沟通的平台和信息分享网络。在平台上辅导员老师可以学校和院系的公告通知、教务消息、工作安排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到近期学校及院系的活动和工作安排,以便提前准备。笔者就开通了自己的工作微博,在微博上第一时间考务、学生活动及学校的最新的公告通知,在关键节点通过再次转发上条公告通知的方式,提醒学生按时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点到面”,而且针对个人在网络上实现“点到点”的通知和交流。无论学生打开自己的微博、班级微博或查看老师的工作微博,都能获取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获取信息而且使辅导员工作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辅导员老师应广泛关注学生的微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整体的动态和学生个体的思想与心理动态。《2010年中国互联网与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有超过52.17%的微博用户使用微博记录自己的心情,而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寻找兴趣相同的群体、讨论共同兴趣的话题等,用户将微博作为一个即时信息交流的平台。”因此,广泛关注学生的微博,老师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从细节入手观察学生在微博中分享自己心情的内容,不仅可以了解某一个学生即时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而且可以通过大量学生的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的思想状态。

3.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利用微博平台中长微博这一应用定期发表原创性的文章。当在微博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出现某一共性的问题,及时地和学生沟通,发表自己的意见,如遇到不能一一解释的问题,将利用长微博发表回答问题的文章,详细地解释整个问题的前因后果,让学生明白事情的缘由和解决方法。在召开学生干部会议之后,及时地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做出总结在微博上,以方便学生干部随时回顾会议内容,提醒其完成未完成的工作,并让普通同学了解会议的精神。遇到评优评先及入党候选人推选之时,通过微博将评选的标准、候选人的情况及时公示,以便同学监督,将工作做到公开透明。

4.特别指出,如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突发或敏感事件(如地震、火灾、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事件等)的关键时刻,辅导员需要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挥正面舆论引导的作用,将自己打造成为大学生的微博意见领袖。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引领舆论的导向,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使大学生免于受别有用心之徒的利用,避免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后果。

四、辅导员微博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探索

1.辅导员应善用微博这一平台,充分利用微博的多媒体和分享特性,寓教于乐。辅导员老师通过分享电影、歌曲、文章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正面引导,以励志的文化娱乐作品取代那些低级趣味的小说杂志及影视作品,以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取代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笔者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就在自己的工作微博中,插入话题关键词,定期推荐并分享深受广大年轻人喜欢、作品内容积极上的英文原版电影和歌曲。

2.将现实中的学生活动移至微博的虚拟世界中进行,提高广大学生的活动参与性。笔者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学校或院系组织的活动往往参与度不是特别高,于是尝试将本院系一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的活动放在微博平台上进行,这样活动便不再需要专门的召开会议宣传和布置工作,而且在活动进行完成之后不需要专门邀请专家组织评奖、设置专门展示空间。具体做法如下:前期活动宣传通过微博将活动的安排和内容,然后@给各班公共微博和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干部,通过他们的转发来扩大影响。活动是学生利用本人微博将征文或摄影作品,通过微博加关键词@给活动的主办人员的方式来参与。评选结果则是通过转发量和评论量的多少来评定。这样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宣传、开展、参与到评选都是在微博平台上展开。这样一来,活动就变得贴近生活,摆脱了以往传统学生活动受经费、时间、场地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3.通过学生个人微博的内容建立一种相对科学的突发事件及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据国外一项研究指出,美军的一些心理分析专家正尝试利用facebook、twitter上记录士兵个人信息、个人心情的内容资料开发一种预防士兵自杀的预警机制,有效率高达65%。高校、老师、家长是否可以受此启发,利用学生微博内容的记录,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突发事件和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在微博广泛关注学生的基础上,要重点留意心理存在疾病、家庭有突发变故、遭受重大打击学生的情况。利用微博的密友功能,重点关注其微博。留意其近期在微博上发的文字与分享的内容,如发现学生连续或转发带有强烈悲观色彩或辱骂他人等敏感内容的微博,辅导员老师应适时的进行线上联系,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从正面和积极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以上干预效果不够明显,应及时与学生的家长和同学了解该生目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的情况,必要时应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严重者可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医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排解。未来甚至可以通过开发相关的软件,对学生的微博内容进行监测,如微博内容中出现敏感的词语,软件开通提醒功能,提醒辅导员老师以便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干预,避免问题的恶化。

4.辅导员采用微博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要辩证、客观的看待各自在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创新和传统相结合的路。

五、结语

辅导员广泛地利用微博这一平台,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上都有了创新。这使如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当下现实的生活,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但是由于受到辅导员自身政治素质、媒介素质的限制,以及大学生受众自身水平的限制,辅导员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要切实做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博思政教育的结合,发挥各自特点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微博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抵御网络消极、低俗文化的侵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的形态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从而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作者:李景元 王静 董志国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发展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由于辅导员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同专业的教师相比较,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和学习目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缺乏权威性。在我校每年的学生调查中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科专业发展情况、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都渴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在学生们列举的急需帮助的项目中包括考研、就业指导、学科专业发展动态、人际交往常识等不同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缺少实际教学经验的年轻辅导员是无法一一满足的。尽管辅导员上岗前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是培训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多方面问题是不能完全对应的,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年轻辅导员知识面不够宽泛、心理素质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强,使其在处理学生深层矛盾时有所忽略、欠缺。加之许多院校存在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专职辅导员较少,身兼数职的辅导员日趋增多,如一些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团总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充电,在专业研究与行政事务之间统筹兼顾,导致辅导员整天忙于应对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对辅导员从职要求的再认识

在2010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并提出“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教学开展、学生价值观确立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学生家庭环境复杂且多为独生子女,在价值观上存在或多或少的扭曲,组织纪律性较差,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加大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自身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辅导员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辅导员首先要满足心理健康的从职要求。辅导员只有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才能确保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才能适应并跟随主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发展。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辅导员对生活充满热情,还要有善于发现乐趣的能力,并且注重身体锻炼和外在修饰。在面对繁杂的管理工作和一些突发实践时要保持清醒、客观的状态,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对于穿着打扮与仪容仪表都能做出客观认识,非主流衣着和自由的思想言论逐渐被大众接受。但辅导员为人师表仍需注重自身言行举止,在保持整洁、美观仪容仪表的基础上,语言和思想也要积极健康,科学文明。辅导员工作需要与学生日常相处,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乐群性的性格特征,性格外向,乐于与群体一起生活和工作,善于交谈和表达自身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尊重客观教学规律,即尊重人的发展规律,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学习方式等特点,对学生提出个体化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在班级群体中都能够各尽其能,实现学生学习期间的成长和发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辅导员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对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错误,辅导员要有一定心理准备,及时帮助学生矫正错误。俗话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赖与学生和同事之间的交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了解、认识自我,并从中得到勇气和升华。

三、结束语

一个优秀的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目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发挥高等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者:林雅峥 曹喜博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第四篇

一、开办辅导员“蜂巢教室”的特色与优势

(一)蜂巢微小:辅导员课堂短小精悍

“蜂巢教室”简短有力,微言大义,务实管用,要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播丰富深刻的思想。蜂巢教室课堂小,方便安放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蜂巢教室”听众少,便于增强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保证辅导员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蜂巢教室”话题小,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讲题,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小课堂大道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无论是讲座还是上课,时间太久学生普遍陷入懈怠状态。“蜂巢教室”要求辅导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身领悟内化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只展现个人见解最精髓的部分,一方面学生接受程度高、降低了反感和排斥;另一方面减少了辅导员备课、授课的压力和精力损耗,将思想政治教育“危言耸听”的话语方式转变为“微言总听”的教育结果。

(二)蜂巢变迁:辅导员课堂动态务实

蜜蜂逐花而建蜂巢,辅导员随学生而设教室。“蜂巢教室”不同于精心打造的公开课,它强调自然状态的课堂环境,追着学生的身影走,追着学生的问题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不等学生来上课,而是找学生上课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渗透性,“蜂巢教室”区别于其他课堂和报告,必须承担起对学生的政治观教育。“蜂巢教室”的动态和深入,拓展了理论宣传教育的渠道,便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三)蜂巢格网:辅导员课堂全面深入

众多格网构成了整个蜂巢的坚固结构,它对于“蜂巢教室”的启示是: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特长对号入座,应采用多种授课形式因材施教,建设分类指导的小环境;教育话题涉及全体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方面,广博而细微,体现教育客体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分类指导与全面教育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和谐的格局。

(四)蜂巢收益:辅导员课堂神圣崇高

蜂巢的高收益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深情地将教师比作辛勤的蜜蜂,将青年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在教师发挥蜜蜂鞠躬尽瘁的精神中,学生成长为灿烂的向阳之花,享受到生活的甘甜。“蜂巢教室”以此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热爱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培养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二、开办辅导员“蜂巢教室”的目标与意义

“蜂巢教室”作为积极推进辅导员课堂教育的工作实践,赋予学生独立发掘需求、主动寻求帮助、即时解决问题的机会,给辅导员提供了提升专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的平台,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蜂巢教室”是基于满足学生需求,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五年多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指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动力。“蜂巢教室”充分把握大学生需求的现状和特点,科学分析大学生需求变化的规律,积极探索满足大学生合理需求的途径和措施。同时,通过“蜂巢教室”真诚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难题,可以使辅导员不动声色地触及学生思想,使学生愿意亲近辅导员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更具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蜂巢教室”是基于辅导员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位,充分发挥“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职能的新途径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职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辅导员被繁杂的管理事务缠身,大大损耗了精力和体力,出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导致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无暇和无力。“蜂巢教室”明晰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满足合理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展现了辅导员“上得课堂开得心房”的能力,提高了辅导员管理与教育并重的意识,改善了辅导员工作重事轻理的现状,推动了辅导员工作务实与学习提高的有机统一。同时,明确辅导员教师身份、推动辅导员课堂教育建设,有利于树立辅导员的威信,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数据显示,80.01%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但是在问及“学校教育中,哪些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较大”时,只有19.8%的学生选择辅导员;在问及“会选择哪种方式排解压力时”只有1.88%的学生选择辅导员,前后形成了较大的矛盾,这反映了在学校教育中,辅导员的教育功能比重较轻,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感不足,“蜂巢教室”能够有效缓解该问题,加强辅导员课堂教育的影响力。

3.“蜂巢教室”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新办法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的理论课,或者是职能部门利用报告、讲座等形式引领校园文化,还是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是在“大场所”通过“大课堂”对“大规模”学生进行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而“蜂巢教室”短小精悍、动态务实、全面深入的特点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粗放型”的特点,力争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实行精细化的“集约型”培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关注,从而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开办辅导员“蜂巢教室”的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蜂巢教室”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模式,是积极践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理念的重要行动。“蜂巢教室”立足注重教育主体的协同和培养,强调课程设置的科学和全面,遵循教学模式的合理和有效,坚持工作机制的规范和可持续。

(一)协同的教育主体:采用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

辅导员面临多项职责、多重角色和多种任务的情况,靠个人很难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为解决好此问题,“蜂巢教室”可以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提问归纳分类,根据辅导员的自身特长及学科分类一一对接,鼓励辅导员之间相互协同,借助团队力量实现对学生工作的全面覆盖。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有利于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实现独挡一面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学生工作效率;有利于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和讨论交流,加深了辅导员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展开技能竞赛和经验分享,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

(二)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分类指导模式

“蜂巢教室”的最高课程目标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在不固定的场所开展讲授、讨论、游戏、在线群聊等课堂活动,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分层次、多维度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蜂巢教室”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提升性课程两大类。基础性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主要内容有理想信念、爱国荣校、校史校情、新生适应力、社区文化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开启大学生活的基本素质;提升性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主要内容有职业探索和职业道德、生涯设计和生产实践、就业能力提升、海外求学体验、社会生存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育,着眼于激发高年级学生面对未来生活的潜能。

(三)合理的教学方式:探索学生主导模式

1.多途径实现学生自主提问“蜂巢教室”通过学院工作网、公共微信平台、专用邮箱、“蜂友乐园”QQ群、面对面约谈、班级“小蜜蜂”(由各班学习委员担任)等途径广泛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辅导员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查阅资料、梳理经验、备课授课。2.多选择实现学生自主上课“蜂巢教室”提倡针对性教学,由辅导员及时更新一次课表,公布时间、地点和讲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前报名、自愿参加。主讲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分批次进行,坚持蜂巢教室课堂小、听众少的特点,保证辅导员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师燕妮 王吉成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