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度、管理力度、管理信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任务艰巨、事务繁杂,难免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基于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阐述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新时代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带来冲击

随着新经济的深入发展,多种新媒体、融媒体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范围变大,使得当下经济实用主义、市场主体个性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思潮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时期,也是关键时期,缺乏对信息的自主思辨能力,思想政治观念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和摆布[1]。

(二)高校扩招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素质要求提升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团队的建设普遍缺乏专业化、信息化和先进性。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的扩张,生源数量的加大,很多高校现有设施和师资环境没有完善,辅导员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人数不足,导致管理团队人员缺乏、生均占有资源减少,育人质量不升反降。其次,高校管理人员多数本专业非管理类,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学专业知识支撑。第三,高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繁杂,年轻化的团队经验欠缺,再加上高校对管理能力培训力度不够、重视度较弱,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2]。

(三)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面临挑战

新时代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强调自主性,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但学生管理观念和模式未能主动适应新时代[3]。一来经济社会领域步入“新常态”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新时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足,对管理工作的研究尚浅,工作模式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二来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变化跳跃,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系统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新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尚未建成且缺乏实践。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引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点培养基地,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开展工作,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指导,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如果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则会使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方向,容易走入误区[4]。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保证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培养质量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德”字当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和时代重任承担与否的关键指标。依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分析,他们易受信息化产物左右,网络已然成为各种文化思潮、各类价值观念恣意游走的主要平台。为确保育人质量、确保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要任务,夯实思想基础和政治立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人文关怀

从心理角度来看,高校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对自身的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带着憧憬和热情迈入学校大门,不想带着遗憾和颓废走向社会未来。加之同学朋友的同辈比较、老师家长的长辈期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压力可能较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润滑剂,在富有人文关怀的辅导呵护下,学生管理工作从强制管辖到自发服从,从执行命令到自觉遵守,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富有魅力,富有人情味儿。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考

(一)遵循服务性原则,尊重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精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学生无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体系中都占有主体地位,这是不能动摇的。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一要变换教育管理模式,从管理者的角色更换至服务者的角色,将重点从“管学生”调整到服务学生,减少强制要求,增添人文关怀,改变“处罚制”,注重教育引导,通过服务的方式达到管理的目的。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和个人成长路径。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强调差异性发展,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应精细化推进管理工作,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这个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利用了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方法。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控制住疫情,也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并践行实事求是和分类指导的要求,不瞒报或虚报疫情,不遗漏一个贫困地区或个体,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和经济发展现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谨防疫情反复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教师不足、生均管理资源短缺的问题,首先要在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尝试以党支部、团支部等深入学生群体为主体开展渗透式管理,利用党支部、团支部的数量优势、群众优势,扩大管理覆盖面和精准度。以评优推优为抓手完善奖励机制,激发党支部、团支部管理活力和活动积极性。以规范支部自身管理、强化支部职能,为支部提供管理支撑。开展服务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党团组织生活,例如党团组织定期内部谈心谈话活动,团支部坚持完成“一月一主题”的主题教育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党支部深入宿舍开展“一月一好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等。增强组织生命力、凝聚力的同时,利用学生组织对学生的了解细化管理内容,运用学生组织的管理能力提升管理质量,巧用学生组织的数量补足管理缺口。

(二)遵循制度化原则,构建专业性团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

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是开展规范管理和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联系工作实际,根据法规校规,制定或完善各种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制度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使得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理可据,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首先需要从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模范作用。制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与聘用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学生干部工作带头力度,推动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的标杆。辅导员建立监督体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不仅需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也要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专业化团队的构建上。高校应重视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师资力量的栽培,出台制度,使得团队建设有保障、有实效。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专职教师、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培养,兼顾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兼职担任思想政治教师,承担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授课任务,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能力素养,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兼职辅导员,融入学生管理工作,参加班会、例会等学生活动,将思想政治课程搬到学生活动中,搬到学生生活中,进而搬进学生心里。如此让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与专职辅导员“交换空间”,加深双方之间沟通联系,相互渗透,加深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融合,促进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三)遵循实际性原则,发展创新型模式,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度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对校生双方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精准发力,从实际出发进行学生管理,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实际需求带动模式创新,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旧的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说教”“管教”两大突出特征,强调规范人、管理人。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管理模式从家长式、保姆式转变为良师式、兄友式,以开放的姿态代替强制的灌输,尊重学生自主性和多样性,给予学生自由性和创新性。学生管理工作者摒弃攻城略地的包围主导模式,而是转战幕后,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例如在实践中,学生依照兴趣,自主组织线上活动,打造新颖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护理学院为例,在学生自主打造党支部特色系列活动期间,多数党员表示活动有吸引力,效果良好,但部分党员参与度一直不高,因其专业特殊性,部分党员在校外医院实习,组织生活无法进行。针对此类情况,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者需要及时监管并采取合理方式引导,及时匡正错误行为并指导其改正。此外,加强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打造良好的沟通联动机制。良好的沟通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前提。对于管理者与学生沟通,需创新沟通平台,将传统的线下沟通移步线上,利用微信、QQ、微博、表白墙、心灵诉说“树洞”等学生喜欢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营造平等轻松的谈话氛围,减少谈话时学生面对老师的紧促感,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学生吐露心声;对于管理者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需明确双方的目标一致性,管理者需运用一定的沟通手段,增加信任感,促进有效沟通;另外,对于学生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以及学生与学生的沟通,管理者需尊重个体差异,为沟通欠缺的双方提供交流平台,让沟通联动起来,不因困难止步不前。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媒体形式,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开展沟通,用学生喜欢的“微思政”短视频、“马克思的故事”系列短剧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设讨论端口,供心得思考交流、传递。

作者:李文欣 单位:山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