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简析(4篇)

高校声乐教学简析(4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地方传统声腔的融入

摘要:在中国,戏曲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唱法,相关的戏曲声腔训练和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地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在现代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声腔唱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对传统文化做到很好的传承。

关键词:声乐教学;地方传统声腔;融入与传承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从宋代的杂剧到清代的地方戏,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吸收了众多的艺术形式,从而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曲艺形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上至宫殿之上,下止穷苦百姓,这样的戏曲形式是他们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声腔。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戏剧其实就是带有浓重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国歌剧。

一、戏曲声腔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戏曲演唱在我国历史的音乐发展中,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通过优美的声腔和旋律对人物和景致进行刻画。在戏曲的表演艺术中,四门基本功分别是“唱、念、做、打”,在这四门功课中,唱功居首,足以看出其在戏曲中的重要性。中国现代依旧还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戏曲,其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声腔的独特性。中国戏剧的声腔理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是我们研究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重要资料。而且对于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借鉴。首先抛开各民族之间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等都存在不同。不同民族的人本身身理构造就存在差异,在演唱习惯和方法上更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如果只是借鉴西方歌剧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起到了效果总是有限的。但是通过戒圈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声腔演唱方法,可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声乐教学中对地方传统声腔的融入

(一)唱字的训练

在音乐表演中,字最基础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在演唱时,要保证字音和音乐的旋律达到完美的切合,对字音和词义都做到清楚的表达,这是在声腔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要求。在进行唱字训练时,要把握好这几个基本原则:第一,要保证月音准,如果乐音都不准,那么再好词也很难和旋律做到契合。第二,吐字要清晰。这也是情感表达准确的关键。如果吐字不清,让听众在听声乐表演时,听错了,让听众听出了歧义,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表演效果。第三,节奏一定要稳。只有这样才能对听众的情感做到很好的引导,让听众的情感可以随着演唱的变化或喜或悲。所以总体上讲,无论是何时,声音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或者意识而存在的,最忌音包字,出字不清,腔又重,这让人听不清唱些什么,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表演者用喉不用口,在演唱中只有口也用劲,才能保证字清腔正。

(二)用气的训练

“气”在歌唱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念白、声带和口腔等许多部位进行发声时,“气”是主要的动力。在传统的丹田之气其实就是腹肌的动力。在中国古代的《乐府传声》中就提到:“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这其实就是说,人要想发声是里不开气的。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我们之所以可以听到抑扬顿挫、高低有秩、声音婉转等淋漓尽致的表演,正是表演者对气做到了灵活的的运用,做到以气托腔,从而保证演唱的质量。

(三)唱情的训练

在进行戏曲演唱中,要想对情感做到很好的表达,就必须在演唱中对唱情进行有效的训练,确保在声情中,可以对词情和曲情都做到充分的表达。我国的著名戏曲音乐家就昆曲的演唱总结出了二十个字,即“气字滑带断,轻重急徐连,起收顿抗垫,情卖接擞板”。这二十个字中,包含了在演唱中许多演唱技巧,需要学生对其进行细细的揣摩和练习。在进行戏曲表演中,最忌讳的就是表演中毫无感情、毫无生气,这样表演就是一种平铺直叙,毫无意义。

(四)行腔的训练

在进行声乐声腔练习中,非常讲究吞吐虚实。无论唱词内容简单还是辅助,音乐的风格是欢喜还是悲伤,在行腔方面都需要有吞有吐,虚实相间,这样才是演唱有法。而不是在演唱中,只会用拙劲,直来直去,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通过行腔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声更加圆熟,而腔也更加的彻满。

(五)唱韵的训练

韵味是对戏曲演唱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韵味的训练,提升他们的声乐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戏曲表演中,唱词的优美和韵律完美的结合,对所要表达的感情做到传神的表达,那么就形成了一种韵味。这里对声音、唱词的美化、语调和语气的润色等各种情景和感情表达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这些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要求,表演才能具有韵味。这个时候,节目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还让人百看不厌。

(六)用嗓的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很好的使用自己的嗓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在用嗓中分成大嗓、小嗓与大小嗓结合三种。其实就是分别指真声、假声和真假声混合演唱的方法。在对这三种用嗓进行训练时,要求发音都要纯净饱满,在对真假声进行混合使用时,要做到自然地过渡。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地方传统声腔具体融入情况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声音甜美、柔和,非常具有特点和魅力,但是在经常的练习当中,这些学生的发声不够脆亮,咬字和吐字都不够用力,感觉气息不足,在演唱过程中很难保证曲调的稳定。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声腔教学中,教师有计划的选择了传统的一首歌剧《刘胡兰》,并且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一唱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先让学生对歌词的大意进行理解,老师对这段故事情节的背景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刘胡兰在看到这样一片雪景时,激动兴奋的心情。要想把这种感情很好的表达出来,在演唱的要求上,就是要咬字和吐字都要清晰有力,并且声音要充满活力和生机,明亮清脆,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都要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风貌。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锻炼,学生经过努力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结果还不是非常的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戏剧,比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首曲子和之前让学生练习的曲子在音域上比较相近,在情感处理方面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在演唱和练习技巧上其实都是一致的。学生通过听原唱,并且进行练习,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对声音的概念做到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其次,在对京剧唱段进行学习和训练中,也很好的改掉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吐字和咬字不清的坏毛病。因为在戏曲的演唱过程中,要求的就是字正腔圆,在吐字时更是讲究“喷口”,所以学生在练习中,不得不嘴皮子用力。而且在跟着相关的戏曲录音进行学习时,学生也会受到录音的影响,这样让学生在演唱技巧上,养成了更多的好习惯,使得他们在声音形象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嗓音条件非常好,声音结实有力。音域宽广,声音非常的统一,对于演唱一些军旅性质的,阳刚之气十足的歌曲可能会非常好。但是其存在的不足就是声音不会做到委婉流畅,简单来说就是指在演唱中不会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润色。因此,这些学生在进行演唱时,一般都会夸他们声音好,本身的条件好,但是就是演唱不能打动人,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的代入,演唱的内容不够具有魅力。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歌剧《红珊瑚》中珊妹的“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唱段。因为这首曲子本身的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动听,其中装饰音非常多,而且旋律中充满了豫剧的音调,整体表演非常感人的。通过学生对这首曲子进行练习,可以让这些学生对“润腔”做到很好的掌握,使得他们在进行演唱时表现更加的传神和具有感染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豫剧的《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和豫剧《朝阳沟》中“亲家母你坐下”的唱段,从而让学生对豫剧演唱的风格和韵味做到很好的把握。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演唱情感丰富的歌曲时,他们也可以唱的有神有色。在学生之后再演唱《木兰从军》时,整个演唱形式上都成熟了不少,而且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河南话,在声音的表达方面不再是直来直去,而是对声音做到了很好的润色,在吐纳和用气方面都做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比如说,在声乐教学中,教授《人说山西好风光》和《汾河流水哗啦啦》这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在进行创作时,许多是从晋剧中取材的。所以要想让学生唱好这两首歌曲,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山西的风土人情做到仔细地了解,并且对他们的语言特点做到深入的了解,因为山西的音乐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山西梆子和地方方言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教育人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所以声乐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应该通过把传统的声乐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对传统的声乐文化做到真正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并不是采用传统的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首先应对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特长进行了解,嗓音的条件、音域等都做到详细的了解。这样在进行教学中,可以做到更加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特长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学生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素质,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各种歌词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就好比在学习中,学生在技巧的掌握上都一样,但是在表演上却依旧千差万别,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使得表演拉开了差距。所谓表演在最初拼的是技巧,而到了最后还是拼的个人文化积淀。再次,是学生的乐感。这就是指学生诠释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能力。最后就是学生领悟能力,也就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是否有灵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时候,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因为这些艺术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通过对这些传统的演唱艺术的研究,可以促进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的借鉴传统声乐教学中的各种训练方式,其中也有许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责任心、耐心和使命感。在对学生进行常年的教育中,可以吸收传统戏曲唱腔中的优秀技巧和方法,在学生进行演唱学习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对传统的曲目进行适当的选择,比如歌曲的风格、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等。教师通过采用相应的传统戏曲来对学生的声腔进行训练,从而使得他们的演唱技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做到很好的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的高校声乐教学中,经常会融合当地的传统的戏曲声腔来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本身戏曲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而且其中各种声腔的练习方法都较为成熟。通过将这种声腔的训练方式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做到很好的锻炼。另外通过这方面的教学,也让本地的戏曲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赵雨薇,周希正.论汉剧传统声腔与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基于文化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探讨[J].音乐研究,2015,03:111-119.

[2]谢霓.戏曲演唱中“以字为中心”的演唱原则在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马金泉.声乐教学模式之我见[J].歌唱艺术,2016,09:12-16.

[4]王秀丽.民族声乐借鉴京剧的唱腔技巧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04:117-120.

[5]台慧.论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音乐时空,2014,03:48-49.

作者:郭晓莺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摘要】不论何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曲目,融入个人感情,更好地表现音乐。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声乐技巧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前提下去表现音乐,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意识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不同,同一件东西有人说好看,有人则认为丑陋;一些人对美的东西可以视而不见,一些人却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东西,发现其中的美。对于美,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美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没有感知美的能力,就很难演奏或者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若是没有审美的耳朵就很难理解作品,也很难富有感染力地去表现作品。

一、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教育的内涵

(一)审美意识是声乐表现的基础。艺术作品能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而艺术作品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才能留存下来。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学生具备的音质、声音的把控能力,是学生声乐学习的基础条件,但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一定能很好地演唱作品?在声乐演唱中,学生若是不能发现作品中的美,则很难表现这首曲子的内涵,尽管在演唱技巧方面完美无缺。而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阅历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已经听了无数的曲子,那么在听的过程中能较容易发现其中的优劣,因此审美意识是基于一定的经验。同理,生活阅历较为丰富的人,其视野也会更开阔,在欣赏过程中能从常人不能发现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高校的学习者而言,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在优劣的区分上往往盲目,不能有效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发现其中的美。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审美意识入手,让学生多一双审美的耳朵。(二)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审美意识的培养基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审美客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属性特点,让审美主体通过客体感受其中的美,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审美主体在感受审美客体的时候又变成了创作者,基于主体不同的理解,在表现客体作品时,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审美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审美客体的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融合。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措施

(一)发声练习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高校声乐教学中,在强调发声练习时往往忽视了声音中的美,因此即使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发声技巧,仍缺少情感的碰撞与融合,难以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所以在发声练习中,首先应让学生有审美意识,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曲目所需融入的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融入有效的发声教学练习。例如,在学习三度音阶时,如果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按照理论上说的将气息放下,学生很难理解“气息放下”这样抽象的表达。如果在发声练习时让学生聆听不同的曲目,并对不同的曲目表演发表观点,学生则会从听众的角度发现其中是否具有美感,而教师这时通过讲解原因,则能让学生明白将气息放下与没将气息放下的区别,学生能通过发现美,从而理解并表现美。(二)实践演唱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实践演唱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舞台实践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明白单纯的声乐技巧练习并不能将声乐演唱完美地展现出来,能知道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展现作品。因此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通过聆听自己与他人的声乐演唱,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是否具有美感,让学生明白美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并注重让学生从舞台实践中积累经验,能综合运用声乐知识及声乐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展现声乐艺术的美。(三)生活情境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声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需要在课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主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多从生活中发现美。例如在聆听一些民族歌曲时,学生很难融入少数民族人的生活中,感受歌曲中的魅力,因此在声乐演唱中也缺少少数民族人民演唱时所具备的风格。学生如果能在生活中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与不同民族、肤色、国家的人多交流,则能在演唱时更好地进入状态,抓住不同国家、民族独具特色的美感,让自己有发现美的眼睛与耳朵,积极去聆听世界中一切美的声音。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是综合学生的艺术表演形式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发声练习、舞台实际、生活实际中多接触、聆听好的声音,提升学生对美丑的分辨能力;让学生在声乐演唱中能融入个人对美的感受,富有感染力地去表现作品。

参考文献:

[1]莫大尼.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意识的途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90-192.

[2]付晗.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及培养方式研究[J].音乐时空,2014,(1):134.

[3]邵与函.试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7):204.

作者:李雪玲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第三篇: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的措施,在研究现代化的声乐特色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的声乐老师有必要充分了解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从中汲取老一代声乐学者的宝贵经验,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声乐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万人一律的音乐问题。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声乐教学的基本含义,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探讨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高校;声乐教学

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主要成分,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现阶段,从新课改的具体内容与当前高校的改革程度分析,我国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处理与解决。所以,我国的高校想要在声乐教学中取得巨大进展,应当以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指导,对于当前声乐教学的课程加以调整与优化,利用有效地手段提升高校的声乐教学成效与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声乐教学基本含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深化,让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逐渐扩展发展空间,国际间的交流与互动程度也极大地加快。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教育教学的探索、教育理念、教学思维与校园关系等有所影响。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呈现出多样化、差异性的教学、平等性教学的特征。这种思想主张真理是有条件的客观存在,且由确定到不确定变化态势,从其条件性分析,是对现代教学的差异性与层次性的反映,促进现代化的教学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进步。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创新与多元,是与当前时展特征相符合的,这就为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拓展了教学的思路。具体来说,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主要从声乐的发声习惯与教学方式所有研究,向平等性教学方向发展。

二、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分析

中国引进声乐教学课程大约要从上世界的二十年代谈起,迄今为止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时期。我国当前的高等院校其中的声乐教学内容主要是民族唱法与美声的唱法两种形式。或者说,以民族的唱法作为教学主导,美声唱法为辅助性教学。然而,想要促使我国的声乐教学更加多样化,还应当强化对于美声教学的重视。由于声乐的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因此会要求相关的教育者不但要尊重以往的教学原则,而且应当对于声乐学习的目标与同学的个性化充分考虑与分析。探讨合理的教学形式最大化地挖掘同学们的声乐兴趣与内在的潜力。实际上,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项慢长而又艰难的工程。其任务的繁多加上高难度的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并未取得很大的改变,大多依然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只有对声乐唱法的实践练习与演唱的技法练习,没有涉及到别的声乐技巧的教学与练习。还有,同学们受到固定教学方式的制约,其自身的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开发与施展。就算是学生拥有极高的声乐天赋,也无法顺利地探索声乐艺术的新领域。显然,我国高校目前的声乐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的方式在现今时代具体很大的缺陷与不足。因此,探索声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式势在必行。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问题

(一)“万人一律”声乐教学

由于我国高校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声乐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逆转,强化了对于美声唱法的教学,并且后来还形成了西方美声占据权威的教学理念。认为只有美声的唱法与人类的发音规律相一致,可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处理某些声乐技巧方面也很适用。无论是平常课堂的授课,或是学习进行美声练习,亦或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时,往往皆以美声唱法为主导。这样的片面化教学方式诚然是不合理的。如在教授对于高音的处理时,限制了同学们对声乐的认识与理解,一定程度上还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如初学声乐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产生的某种看法,当经历几年美声模式的练习以后,学生的音乐思想已牢牢地被禁固。当初萌生的想法消失得无影无踪,呈现出万人一律的唱法这种不良现象。

(二)忽视了民族的差异性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下进行的声乐教学,过于突出美声唱法的威严,而忽略民族的唱法是不科学的。传统的民族唱法有着极强的多元化特点。然而,现阶段高校的声乐教学,教育者往往对民族的唱法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具体教学中对这种唱法进行处理与规范的现象。尽管我国有的民族唱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然而正因如此才会形成民族声乐的特色,若是把所有的民族唱法加以一致性的规定,则会失去歌曲本身传达的民族性特征,这就极大地弱化了民歌具有的独特魅力。此外,也“标准化”的发音形式也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内涵表现。如我国维族的民歌,在演唱过程中在对音效作处理时一般把嗓音偏前或偏后进行极快地交换,为了表现出和谐、欢快的音乐艺术气息。而西藏民歌在演唱时,往往利用喉咙产生的压力加快声音的波动,以表现出开阔、深远的效果。因此,高校声乐的唱法训练过程并非要强调一成不变,具体应当结合时代与音乐本身的要求而进行调整。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处理措施

(一)加强对于文化和声乐技巧的分析

我国当前的高校对于声乐的教学活动,应当逐步冲破以往以技术化解所有问题的教学理念以及固定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的角度,让同学们在对声乐作品的认识与演唱技巧都要逐渐深刻而全面。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将声乐的文化和技能同等对待,兼顾学生们的全面练习,从理论方面或是具体演唱都要求尽善尽美。因此,相关的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地规划与安排。既要讲解声乐的重要技能,又要向其渗透有关的声乐史知识。着力培育学生的声乐表达与艺术细胞。

(二)培养学生新的声乐观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艺术文化加强交流与影响,从声乐的教学角度展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因此,我国的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也要跟上时展的要求,引进主流的声乐,培育同学们多样化发展的声乐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化以外国音乐的经典作为主讲的范围,引导学生更新对于音乐的认识。此外,教师应当扩展对声乐的教学范围的选择,所有特色十足、杰出的声乐作品皆可进行教学,开放学生们的声乐视野,拓展他们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对于各种类型、民族、国度的声乐作品的欣赏力与鉴赏能力。

(三)提倡平等式的教学方式

平等式教学是探索声乐真谛的内在要求。然而,在以往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显得十分被动。这样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逐渐失去对于声乐持续学习与研究的动力,对于本身音乐潜力的发挥地极其不利的。所以,我国的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和同学们构建相对平等的友好关系,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与良好地沟通。如声乐教师组织学生一同欣赏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再把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与学生分享,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成效。

五、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长期性的工程。学习的任务较多,问题也会不断地涌现,加之学生们存在个性化的差异等。处于发展的新时代,高校的声乐教师应当做好改革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准备,探索相应的策略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思想,引导高校的声乐教学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汝瑶.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研究[J].艺海,2015,08:117-118.

[2]朱玲.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J].艺术百家,2006,05:149-151.

[3]朱玲.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86-89.

作者:马可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第四篇:高校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的作用

摘要: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需要多方面要素的配合才能成功,钢琴艺术指导就是这些要素中最重要者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钢琴艺术指导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整体把控与提高、强大的指导性与引导性两方面,探索了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声乐教学;重要性

钢琴艺术指导是艺术类高校中的重要课程,在国外,许多国家对其进行了专业细分,比如在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这些音乐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把钢琴艺术指导细分为了歌剧排练教学、艺术歌曲演奏、声乐艺术指导、音乐会伴奏等方向。在我国,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学尚处在摸索与探索阶段,许多专业的界定和规范正在形成。总体来说,钢琴艺术指导是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一个优秀的、具备高素质的钢琴艺术指导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

一、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整体把控与提高

所谓声乐,有声才有乐。这里的“乐”中最重要的就是钢琴伴奏。好的声乐作品、好的歌曲想要有完美的呈现,必须要有四个方面的配合,即:演唱者的表演功力、旋律分明的演奏、具有感染力的伴奏,和成熟的具有感染力的舞台表现。由此,钢琴艺术指导在帮助演唱者表达声乐作品的内涵、塑造和调控完美的艺术形象、调整和烘托情绪等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调整和烘托情绪

表演者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帮助演唱者进入作品的意境中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作品演唱者通过演唱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境界,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表达出作品的意义,理解作品的意思和时代内涵,然后再带着这种感情进入演唱,表达作品。演唱者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根据钢琴与作品的旋律、乐感、节奏型、音符来引导和帮助演唱者的表演。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更需要钢琴艺术指导的出现,比如作品的引子、主题以及尾奏部分,要始终保持与作品相统一的情调与情绪,更要使演唱者学会保持饱满的情绪,自然的投入到对作品的诠释中。同时,艺术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整个感情基调的把控,更要与演唱者达到统一。如果配合失调,会使作品出现单薄的现象,整体的情感营造不够强烈,整个作品的呈现也更加真诚,更加立体。

(二)演唱中的心理调节

所有演唱者都需要具备一颗强大的内心支撑整个表演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如果出现了紧张或者不利于演唱过程中的问题,势必会对整个作品的呈现起到坏的作用。因此,对于演唱者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钢琴艺术指导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之一。在平时的实践与排练中,就应该把心理问题放在首位,做到“孰能生巧”,在经历多遍的练习与磨练之后,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时的紧张度也会下降,减少演唱者出错的几率。除此之外,引导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全神贯注,即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作品中。最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怯场问题,在前奏前鼓励演唱者,给予对方充分的自信和鼓励,饱满的信心会激励演唱者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三)对演唱内容内涵的进一步诠释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演唱者想要在延长中达到最佳的状态,对作品内容的诠释和理解会帮助演唱者进入更好的状态。钢琴艺术指导在这时要甘当“绿叶”,将作品的内涵深入了解与理解后再传授给演唱者。要想给演唱者一碗水,钢琴艺术指导必须先要有一桶水,即自身的理解力要先到位,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阅历也会帮助到演唱者更深层的理解作品。只有对作品的认识熟之又熟,完全进入到演唱的的血液中,才能诠释和演唱出更加感人至深的作品,更受到观众的欢迎。

二、对声乐教学强大的艺术指导与引导性

在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外国作品内容占据的篇目较多,由此会带来一些难度增加的偏差问题。克服这类困扰,需要钢琴艺术指导对演唱作品的语言、发音、整体风格、作品历史背景等专业知识有更深的指导,这也对钢琴艺术指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在对艺术作品整体性的把握中,钢琴艺术指导需要把音乐的要素、风格、表现手法等情绪与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演唱者与艺术指导之间的配合升华为一种心灵的默契,艺术指导在指导中可充分运用钢琴在和声色彩、力度、节奏、音色、力度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模仿乐队的功能,对演唱者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和正式演出前的适应性作出铺垫。演唱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充分重视与艺术指导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寻找与自身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艺术指导合作,在合作中要勤学好问,积极踊跃提出问题,及时把遇到的问题解决,得到艺术指导全面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艺术指导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钢琴艺术指导是一种全方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担当的责任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声乐艺术教学的发展,钢琴艺术指导所赋予的新的意义会越来越丰富化,钢琴艺术指导是除了声乐教师之外最重要的角色,具备强大的指导性与引导性,也是声乐教学中最有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的角色,更会在以后的声乐教学中继续发光发热。

三、结语

随着艺术欣赏活动的“多样性”,钢琴艺术指导所涉及的艺术领域和范围也会日益扩大,从声乐到舞蹈、到杂技、到影视等等,无不凸显出巨大的魅力和价值,钢琴艺术指导的工作是二度创作和二度加工的过程,优秀的艺术指导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对文艺事业的重视,其地位和作用也定会与日俱增。

作者:李鑫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