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一、介绍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其独特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必然少不了历史时代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原始时期,我国古代的音乐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只是那时还不算成熟,无体系而言,它多数产生于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劳动。鼓、箫、磬等都属于古乐器。自步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了一定的起色,宫廷乐开始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民俗音乐及乐器得到了传播和普及,风格迥异,有其一定的音乐结构和音乐特色。当然,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也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西汉唐宋的赋与词,谱曲传唱都给传统民间音乐赋予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说唱、昆曲和以皮黄腔为主要盛强的新剧种———京剧出现和流行,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弹词曲种和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唱曲方式。那么到底传统的音乐文化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又需要学习它哪方面的精髓呢?首先,我们在意识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传统的音乐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演化而来的,独特的风俗文化对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它在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中,自然能起到推动新的音乐文化跨越式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传统音乐有着全新的艺术形式,在欣赏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散发的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充分认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实我们不乏音乐教育的丰富资源,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看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掌握不了给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血液的方法,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始终得不到发展。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那种音乐模式在教学,不知道离开了“根”终究什么都是学不到的。另外,我们当前的这种学习模式是单一的,一旦注入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必将能够从多方面打造教学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传播也越来越紧密。文化渗透是个众所周知的词,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控制我们的思想,抓住我们的软肋。而现在的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多的诟病,过分追求过于西化的元素。比如法国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他的钢琴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凡是学钢琴的人想必演奏的都是他的曲子。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翻唱着别人的作品,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注入本民族新鲜有趣的东西,赋予原有的曲目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全新人才的需要

我们需要把音乐发展的关键性一步给走好,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创新音乐发展模式,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注入时代特色,不再局限于西方古典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这种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再单方面地看问题,学会变通和引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全新型人才。

三、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途径

(一)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的创作必然是需要灵感的,缺乏对世界对自然的感知和认识,对音乐的学习自然也是不利的。况且,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把握,自然传统的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就必须要重视对人文观念的培养。

(二)注重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力是不容忽视的,毕竟无师自通的学生还是少数。声乐老师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把握力度不够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将这种技能传授给学生,因而他们要熟练掌握传统文化。教与学是双方面的,因而声乐老师应该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培养,了解清楚每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环境,对每一首歌曲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学得更多理解得越透彻。同时声乐老师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对节奏的把握,积极地去调动课堂气氛,实现大学音乐课堂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全面化。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得好学得精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将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实现融合。要想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得让学生对音乐敏感,换种表达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声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在声乐方面的见解、自己对于某一类歌曲的感受,久而久之对音乐的认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切记,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本民族有特色的东西不但不能丢,而且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扬,让它在新时代也能发挥它应有的光芒。在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发扬也继承传统文化,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全新人才。

作者:王宁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校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研究

一、歌唱思维的含义

声乐演唱是一门集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十分简单,即演唱者凭借歌唱技术,利用自己的“乐器”——喉咙唱出声乐作品。其实要想完整地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仅有好的演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演与唱是融合了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表现和再现等多重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唯有通过对众多因素的有机处理和运用,才能展现出良好的演唱效果。由此可以引出歌唱思维的含义,即演唱者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想象、体验、创造、审美等多方面,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二、歌唱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一)声乐本质的艺术规律使然

声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从声乐作品的诞生就开始了。创作者受情感的触动,利用自身的音乐知识,用旋律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后又加入了歌词,使旋律更具象化;或曲作者看到一首诗歌,感触颇多,律从心生,自然流露。而演唱者则是通过对作品的体验和分析,利用自己的演唱技术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声音这个桥梁,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以获得情感的共鸣。正由于声乐艺术是一个集合了情感、心理、审美、创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思维过程。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自然也需要在一定的歌唱思维指导下进行,包含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演唱过程中想象和联想的运用、个性化的表现作品等。否则,演唱就会是一种机械的技巧运动,难以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歌唱思维是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全部有机体的重要部分。

(二)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发展和提升学习者的歌唱能力,因而理解歌唱能力和把握歌曲内涵在声乐教学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从当下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歌唱的技术性训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对歌曲内涵的把握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除了跟学生的综合素养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歌唱思维的重要性。只有将歌唱思维贯穿于学习和演唱的全过程,才能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入的体验和了解,才能对自己的歌唱技术予以灵活的运用,才能唱出作品的真情实感,继而获得与观众的共鸣。所以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就要树立学生对歌唱思维的正确认识,并给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以达到从“技术到艺术”的突破。

三、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方式

(一)想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歌唱思维中的想象,是指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根据作品所展现的直接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作品中的情境和意境。它具有形象性和交融性两大特征。所谓形象性,是指脑海中的情境是明确、生动和形象的。比如在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时,演唱者想到的必然是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而不是微风拂面的江南小景。所谓交融性,是指演唱者幻想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中,用心感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使情景再生。比如很多歌者在演唱《我亲爱的爸爸》时都会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在对作品的演绎中,女主角感受到了跪在父亲面前说服父亲去帮助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时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想象是一项重要的歌唱思维;没有了想象,整个演唱也就没有感染力可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对想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首先是发声技巧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声乐演唱是抽象性的,技巧中运用到的呼吸力度、吐字、咬字、腔体共鸣等并不十分具象,只能在引导的前提下靠学生揣摩和体会;二是发声训练本身较为枯燥和乏味,很容易让学习者感到厌烦。而通过对想象思维的合理运用,则能够使上述两个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总结了一些形象性、比喻性的教学语言。例如,用“闻花香”、“半打哈欠”、“吃惊的方式”等进行呼吸训练;用“内哭外笑”、“口腔里像是含着一个立着的鸽子蛋”等语言描述腔体打开的感觉;用“像是小溪一样缓缓地流淌”,“用气息这条线把一个个珠子串起来”等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歌唱的连贯。这些生动、直观的教学语言,巧妙避免了抽象和乏味,让学生对各种发声技巧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和体验。其次是声乐作品的演唱。通过对作品的体验,演唱者已经对作品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然后就要通过对想象的运用,在内心中形成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并在演唱过程中尽量使真实声音与预想声音相吻合。比如在作品《黄水谣》中前后两段的画面对比是十分强烈的,第一段描绘出了一幅“麦苗儿肥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的景象,对此演唱者就要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垠,风中还飘过了豆花的清香,一场丰收的景象就要来临”。第二段则描绘出了日寇到来后奸淫烧杀,出现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景象。对此演唱者也应该借助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以及一些抗战类影片的回忆,在脑海中幻化出这种景象,然后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者唱出的声音才能做到情真意切,达到“词表其意、声披其情”的境界。除此之外,在作品体验、演唱紧张情绪的缓解方面,想象思维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效,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合理的运用。

(二)情感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声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正如贝多芬所言:“我为何要写作,是为了我心中之情的流露和表达。”这道出了情感性这一音乐的本质特征。从声乐艺术的诞生、传达和接受过程来看,创作者由情感触动创作出声乐作品,演唱者则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并唱出创作者情感,而观众从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情感表达体会歌曲中的内涵,使得创作者、演唱者、观众三者的情感在作品演唱中形成共鸣。情感贯穿于声乐艺术的全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就是感同身受。先是由词作者用文学语言的形式,阐明了歌曲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然后再由曲作者辅以相契合的旋律,使歌词本身的语义音响化、流动化,并最终形成了吸引力。至此,词曲作者已经合力构建起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作为演唱者来说,通过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足以能够获得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比如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与刘和刚演唱的《父亲》,都能让人热泪盈眶,原因就在于这两位演唱者由作品联想到了自己的双亲,从中获得了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所以才有如此动人的演唱效果。可见情感思维正是一种最本质的歌唱思维。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关注对情感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首先是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前文中提到,声乐作品乃是情感的结晶,如果没有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或是体验得不够深入,自然难以获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所以要通过移情的方式进行深入地体验,即化身为创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来感受作品。如樊孝斌作词、刘聪作曲的《鸟儿在风中歌唱》,演唱者就要化身为作品中描绘的这只鸟儿,通过对歌词中“在山岗上盘旋并发出凄凉的叫声”、“望着笼子中的新娘”和“朝向自己的猎枪”,体会歌词中表达的“忧伤和悲苦”。通过移情,来获得最准确和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多位歌唱家都曾经演绎过这首作品,但是每一个演唱者都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无论是哪一个演唱者,都没有重复别人,而是将自己化身为一个亲历者,亲眼见到了“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北疆播种,南国打场”的美好景象,由此引发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意境。其次是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下声乐教学中,一个常见的情形就是:学生们在演唱时动作、情感和歌词不能完美配合。除了缺少相关的表演训练外,更多的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鼓励学生用情歌唱。当声音中融入了情感,整个歌唱状态都是积极的,呼吸、咬字、吐字等多种演唱技术,就一定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其效果绝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所能比拟的。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声乐演唱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和活动。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正确而完整地处理好谱面的各种信息,更能够融入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情感,并获得了个性化表现效果。具体表现为行腔的新颖性和形象的新颖性两个方面。首先是行腔的新颖性。因为作品对歌词和旋律进行了一定的界定,所以创造的可能性较小,而行腔却是一个巨大的创造空间。比如我国众多的民族歌唱家,歌唱技术均在伯仲之间,但是演唱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即便是演唱同一首歌曲,也能清晰分辨出是谁在演唱,这就是行腔新颖的表现。演唱者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速度、力度、装饰音等多个因素的创造性表现,唱出了独有的韵味,使歌曲本身也得到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表现。比如著名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在谭晶和王二妮两位演唱者的演绎下,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韵味。谭晶因为自幼接受系统的声乐训练,所以在行腔上精准、流畅,并且一直保持着一种饱满的情绪,给人以字正腔圆之感;而王二妮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歌手,则在行腔上更加灵活,富含地方韵味,并给人以自然和亲切之感。其次是形象的新颖性。近年来,伴随着审美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很多“老歌新唱”,比如一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经过重新编曲后成为了流行歌曲。这种风格上的变化,自然带来了形象的变化。如《洪湖水,浪打浪》,这是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著名唱段,表现的是赤卫队员们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湖中休憩的情景,表现出了韩英这个女战士除了具有无畏的革命精神外,还有作为一个渔家女质朴、温柔的一面。但是在黑鸭子演唱组合的演绎中,该曲更像是对洪湖美景的描绘,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的新颖变化,也给民族声乐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承发展途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引导和交流,是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以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原则性的是非对错之分,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大胆设想,形成创新的想法,并将其运用到歌唱实践中。反之,如果将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势必会出现“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趋同化现象。所谓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是指教师要对学生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有的学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对此教师就可以多让他们演唱一些创造性空间较大的作品。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引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引申,让学生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在个人努力和教师帮助下,形成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需要对当下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审视,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歌唱思维的轻视,已经成为影响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所在,需要引起广大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一方面,要对歌唱思维的含义、作用、特点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则要在遵循声乐艺术本质规律的前提下,把歌唱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歌唱思维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王铁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探析

一、演唱时要有生活体验和感受

“吃哪里的饭菜唱哪里的山歌”,只有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才能把当地特色的歌曲原汁原味的唱出来;只有歌者了解这个阶层的生活和经历,才能把反映这个阶层的歌曲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为学生选择歌曲的时候尽可能选择符合他们生活的地区和环境的歌曲,或者鼓励他们深入了解一个地区和阶层,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真正的艺术歌曲不是“阳春白雪”,它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演绎这些艺术歌曲应该源于生活的体验。殷秀梅是国内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代表作《我爱你,塞北的雪》唱得委婉美丽,饱含感情,为什么这首歌能够成为她的代表作呢?为什么她能唱出其他人无法表达的感情呢?因为她是来自东北黑土地上的歌唱家,作为从小就与雪相伴,与雪共舞的人们来说,对于雪的喜爱,对于塞北的雪的珍视自是其他地区的人无法理解的。你可以询问任何一个东北人,你会惊诧于他们对于雪的感情是那么简单、那么熟悉、那么的纯洁,就像他们相伴多年的亲人,这份感情就是《我爱你,塞北的雪》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份感情就是来自于生活,因为这段生活的经历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歌唱家,成就了一部优秀的作品!王宏伟这位以一曲《西部放歌》响彻大江南北的男歌唱家,唱出了西部人的豪迈与自信,王宏伟之所以能够演绎的如此生动也是和他的生活阅历分不开的。王宏伟自幼生长在西部新疆,边疆地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尤其是那里的音乐与歌声,更给了王宏伟常人难以获得的熏陶与冶炼,让他的情感醇厚而深沉。童年时就坐在牧民的马屁股上听歌,蒙古长调的歌声就像路途一样的悠长;少年时坐在家乡的赛里木湖畔,艾捷克的琴声像湖水的涟漪般荡开了心中辽阔的情感天地。南疆的都他尔、北疆的热瓦甫,甚至黄土高原上的“花儿”与黄河岸边的“信天游”,让王宏伟的歌唱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王宏伟将更加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精神,注入了他悠扬而又深邃的歌声之中。让他的歌声中沉淀着火热的激情与绵长的情感韵味。正是这优美的音色和抒情性的演唱风格,来自于西部的王宏伟被人们誉为“西部歌王”或是“西部情歌王子。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热土有十分的了解,对这里的人文有着直接的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积累着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的阅历,所以一般在演唱本土特色歌曲时对于歌曲的理解总是会更深刻一些,因为这些歌曲背后蕴藏着自己无处不在的生活。同样,演唱者所在的阶层,所熟悉的阶层,也是歌曲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演绎自己不熟悉阶层的艺术,不能真正表达艺术的真实内涵。大家耳熟能详的《白毛女》,为什么能够在当时久演不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什么能够看的台下的战士忘乎所以,竟然拿起步枪要射杀黄世仁?因为当时的演员演得真实,因为剧本写得贴近生活,很多演员和观众都经历过演绎的故事,在他们那个阶层所受的苦难全部在舞台上得到充分地演绎,演员和观众得到深层次的互动和交流。如果今天我们的艺术歌曲演唱脱离了演唱者的阶层,完全没有感受就去演唱,那么只能是无病呻吟,贻笑大方了。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呢?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当时历史现状而被称为“诗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的诗歌创作向来提倡实践、体验、感受,由此他也得到“诗圣”的称号。白居易,另外一名唐朝的文豪,他的创作以贴近民众,浅显易懂而著称,据说每次他创作结束后都会把他的诗文念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直到他们能够听懂理解自己的诗文之意为止。可见古往今来,凡是要取得艺术上的突破,真正做到高山仰止,就必须坚持实践,真正的能够理解社会,体验社会,真正理解自己艺术表现形式的内涵,这一点对于艺术工作者极为重要!

二、真正的艺术家需要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如果说地域的文化和阶层的体验是成为出色的艺术家的一个方面的话,那么历史、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就是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要素了!当耳畔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时候,如果你不了解弘一法师当时创作这首《送别》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这段民族的历史,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送别辞赋的血脉,你就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这首歌词的醇美,也不可能体会到“离离原上草”赋予的深沉的离别之情,不了解这些又怎能真正地表达出这首歌曲的真实感情呢?《三国演义》主题曲可谓是杨洪基先生的代表作,说起此事,他讲到了许多:“那是在1993年,开始还差一点与它擦肩而过。当时谷建芬叫我去录音,就欣然去了。一进去却有好多人在里边唱,敢情还要选拔,当时的流行歌备受宠爱,很多电视剧都是用流行的、通俗的,《三国演义》这种古典作品哪用得上美声,根本没戏,那不是开玩笑涮着玩嘛,我一下子就反感了,觉得没劲,就不太愿意唱,不那么卖劲儿了,就很随便地唱完了,一唱到高音的时候就低八度,录音的人看我兴趣不高就说,干脆算了吧,可谷建芬说:听听再说,听听再说,再衡量衡量,觉得我唱的味还行。过了一个月又让我去试,这时候就剩两个人了,我和刘欢。这次唱完,又过了一段时间,就通知我:就是您了,定了。觉得我唱这个合适,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我喜欢收集古董,我家里就有三国时的陶器,尤其是汉代的陶器多,对这段历史特别熟悉。我小时候就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记得上课的时候,曾偷偷地在桌洞底下藏了本《三国演义》,没事就偷偷地看,小时候就看过好多遍了,这是一个对我比较有利的地方。当时唱的时候我就觉得音乐有古典作品的风格,吸收了中国戏曲的风格,于是,我就想把昆曲的感觉再加进去,它又不完全是戏曲,还要发挥美声的高音特点,经过一番努力,最后都加进去来唱,就觉得特合适,还真就挺好,最后大家全都认可了。”可以想象,杨洪基老先生这首成名曲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年的积累和沉淀。其三,艺术的理解基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毫无疑问,如果所有的艺术演绎都是如实地反映生活则显得浅薄,无法真正演绎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生活的总结、归纳、演绎、升华。“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优美的旋律让人击节称叹,楚辞来源于古楚之地的民间歌咏,但是显然如此文雅的歌词是来自于艺术的拔高,正是这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楚辞流芳千古,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艺术之珠。如果我们在演绎艺术作品时只是本着来源于生活,不注重艺术的拔高,很容易走向流俗、世俗,很难真正理解、演绎经典的作品和艺术。最后,真正的艺术的突破,必须坚持人格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现在大家都知道在常用字体中有仿宋体,但是很少人知道仿宋体的来历,其实宋体字来自于宋朝卖国之贼秦桧,秦桧是宋朝著名的才子,他所创作的“秦体”,最终因为发明者的臭名卓著改为了“仿宋体”,所以当今人们只会看到西湖岸边跪立的四尊铸像,传说罗列他“莫其有”加害岳飞之外,几乎对他的艺术上的成就视而不见,因为没有了人格和人性,艺术就没有依靠生存的土壤。著名京剧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在日寇占领期间,日本人为了维系“日中亲善”的幌子,多次要求梅兰芳登台演出,为了表现出艺术家的操守,梅先生毅然“蓄须明志”,以此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也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支持全国的抗日运动,也因此梅先生得到“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取得戏曲艺术的最高造诣。所以艺术家的成就得益于人格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由此可见如果想打造一名成功的艺术歌唱家,培养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务必在歌手的综合素质上花心血,下功夫,每演唱一首歌曲前都要针对这首歌曲表现的时代性、地域性、阶层性、历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要更加深入生活,这样真正理解了歌曲、理解了艺术,才能真正地表现歌曲、表现艺术的真正内涵。作为一名高校的声乐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声乐练习的时候,不仅仅在于辅导他们的专业技巧,更多的需要告诉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要真正的想在声乐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长远,必须深入生活,深入不同的阶层,培养自己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爱好。“无论演唱还是教学首先是饥渴,一种知识上的渴求,因为与声乐科学涉及和交叉的学科太多了,如人体生理解剖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如果没有相关科学的知识,仅就个人演唱的实践去研究,那必然停留在个人经验和体会总计的水平上,而且必然充满形容和想象的语言。”当然目前的情形我们很难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每首歌曲都亲身体验,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我们很难去体验莫扎特歌剧时代的贵族阶层,那么怎么办?阅读是我们最好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去阅读同一时代的历史书籍、小说,深入去了解当时社会的习俗、世俗的标准,以此来判断那个时代的人文,以此去理解歌剧中人物的心理刻画,理解歌剧中的情感。其次,鼓励学生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深入社会,接近生活,鼓励学生们利用每个假期多进行社会实践,多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每个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是产生于基层,只有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能够演唱出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够得到他们的喜爱,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总之,在练习一个新的歌曲时,要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分析这首歌曲的历史时代、地域、民族,然后再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地域特点是什么?民族特性是什么?这样,一首歌曲的演唱就成功了一半,离成功演唱就更近了。

三、总结

新的时代召唤新的变革,作为高校艺术教师必须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演唱人才,只有能够演绎反映新的时展、反映劳动人民实践的艺术演唱人才,才能获得更加持久的活力,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才是实现以上使命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作者:张雪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