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研究(3篇)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研究(3篇)

第一篇:高职项目教学教育课程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科课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它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大多数仍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学科内容来选取教材、设计教材,并依据学科之间的相关性、逻辑性,按一定的学期先后顺序开设学科,各门学科根据自己的课程标准开设自己的学习周数。这样开设的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种学科体系的课程就凸现不足了。

(一)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关系不密切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许多学科内容开设的实用性不高。旅游系导游专业要设置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经济系会计与审计专业要设置经济学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材内容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课程相比,稍微简单一些而已。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长远意义,但对于职业教育的高职生来说用处不大。因为从学生毕业就业后的实际情况来看,而且对于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关系不大,并且也大大超出了高职生的接受能力。当然,这些知识并不是毫无价值,但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开设是要受学生有效地3年在校时间和高职生的学生能力为前提的。当然,职业教育课程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之后,职业院校也大量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课程。比如涉外旅游专业的涉外旅游礼仪等课程,商务英语的外贸函电等课程,这些内容学生就业工作时都是比较实用的,并且职业院校还都设置了大量的实践、实训课程。尽管如此,传统的学科课程对于职业能力的形成还是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这些学科本身的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联系。打开每一本教材,千篇一律的都是绪论、概述、概念等,基本没有职业岗位的内容。即使有一些教材说明是根据高职高专的职业能力需求而选取得内容,而这些内容也并非实际岗位实用的课程,也依旧是原来教材的编写模式,而实践课程就是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的实际操作一番,所以高职的传统课程就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没有围绕岗位任务组织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更重要的是很难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的关联性。

(二)学生主要是符号化地记忆和理解

普通教育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记忆的教学方法,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媒介的获取知识的教学,教室是它的教学场地,所以普通教学就是学生,教师,书本,教室的综合体。而源于古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应该有着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教学形态。因为学徒制是以模仿和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所以职业教育应该是教师,学生,作坊、店铺的综合体。两种教育形态下的学生学习效果,是和作为其课程内容的知识的性质相适应的。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理解和记忆,换句话说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应该是“做”,在“做”中学,因此“做”是高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没有脱离普通教育,教学楼依旧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地点,教学楼也就成了职业院校最为醒目的建筑,教师,学生拿着书本进教室也成了高职院校学生上课天天见的景象,符号,文字的教材成了职业院校上课时的最主要载体,粉笔加黑板的形式没有改变。这也就是10多年以前就受到强烈批评的教室里教种田的教学状况。

二、突破学科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这种学科课程,对职业教育自身表现出了严重不足。第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理论性,所以内容往往是那些比较抽象的定义、定理等,这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做”中学的实用性要求相差很远。而对于那些抽象的,令人难于理解的,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的理论是很难激发职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所以现在高职院校的现状是学生厌学。学生厌学,上课秩序混乱,导致教师厌教情况的出现。当然学习兴趣不高,有来自于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的关系,但也有一些素质很高的学生,他们进入职业院校是抱着对学习很高的期望值来的,他们希望在这里能学到一技之长。然而现实与他们所希望的相差很远,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学生对知识没有定位。学科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求是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定向与定位。所以学生在学完一门或几门课程学完后,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功课的目的是什么,实际工作任务要干什么、怎么干。并且由于学科课程各学科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就造成了各学科之间的分离,同时也割裂了原本知识同出一家的理念,这也远远落差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岗位任务,不利于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提升。第三,工作任务过程的断裂。学科课程相互之间的独立与岗位任务过程的连续性是相矛盾的。很多职业院校加大了实践实训的教学,有的甚至强调这些实训课程要占的学时比例不能低于50%。但是由于学科课程很难把工作过程再现出来,所以学生再实训,也只能是某个工作任务片段的模拟,而不是整个工作任务的实践。因此要改变高职院校中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是改革的途径。要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寻找更适宜的教学课程。

三、项目教学实施方向

(一)改革现有课程,加大“做”的载体

影响我国项目教学实施的障碍是什么?那就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是我们首先必须学会的,有了这些知识技能我们才能去从事工作,这就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而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项目教学,它要求变单一性为综合性,对现有的三段式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因为现有各个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都大致如此,理论性课程较多,内容设置往往力求全面、深入,但对实践教学的需求重视不够。此外,各学科之间相互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知识相互交融的很少,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的单一,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甚至产生学生进厂不受欢迎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程来实施项目教学,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不同专业,围绕生产项目开展教学,减少基础理论,本着“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原则,多设置一些与企业生产,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服务于实际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学得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企业。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项目教学中师生有了一个重新定位。这里的师则是学生的导师或顾问,所谓导师就是改变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要由教变导,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团队的协调者;而这里的生则是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实践者和评价者,因此在这个综合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大量的信息量,必须具备综合素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参与实践教学,到企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有的文化课教师,由于长期致力于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完全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对于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模糊不清;或者由于长期的讲述知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被大大的地吞噬掉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实践思维同时也被吞噬掉了,以至于这些教师只关注实训过程的理论运用,而不去关注关实训结果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项目教学下的教师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深入企业,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加强各教师间的合作,共同学习。项目教学要求教师不分学科,集体合作,即文化理论课教师要有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也要有文化理论根基。因为项目教学下的工作项目它可能会出现任何问题,因此起引领促进的教师们就应该互相探讨,共同学习,克服以往井水不犯河水的观念。只有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交融,教师们才能各尽所需,轻松愉快的进行教学。

(三)项目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

实施项目教学,仅仅构建足够的实训车间,实践厂房是不够的,因为项目教学是一个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所以还必须有来自各方的参与,这包括学校的力量,来自企业的力量等等。因为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倾听企业的呼声,寻找项目开发的企业基础,又要通过学校的图书馆等媒体资源搜寻项目的理论基础,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营造一个良好的项目学习环境。

四、结语

总之,项目教学中的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体验生产的过程与乐趣,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一句话,项目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它必将推动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更高的水平前进。

作者:杨振秋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课程改革

1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要针对的问题

1.1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多次课程改革先例表明,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都最终依赖于基层教师的落实情况。教师要全面理解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和相关政策,能够对上级下达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充分理解,才能在教师内心接纳和认同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好,在执行中减小对于课程改革的偏差和误解,最终有效促使课改的进行。近年来,我们逐渐了解了调动教师参与其中的必要性,并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进行了调整,使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改呈现出了新视野。但教师方面仍存在一些待改善之处,表现为高职高专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待深入,对于新课改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缺乏创新精神等。

1.2教学手段和方法偏于呆板

回顾我国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职高专都深受长时间以来旧有传统的制约,多少存在着教学手段固定和方法僵化的情况。但在近几年,中小学新课改推进的较为迅速,部分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在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中表现欠佳,对于新时期高职高专体育课程需要转变的程度、发展方向上有些迷茫。表现在忽略体育实用性,缺乏运用能力的培养,一味照本宣科缺乏创新,与当代高职高专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总体上表现出“重教轻学”倾向。

2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举措

2.1加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师队伍

对于高校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对此进行培训,发放相关书籍资料组织学习,并进行座谈探讨分析学习。对于新课改中的难点进行专题性研究讨论,提升针对性和专业性。可邀请其他体育教育事业比较先进的学校教师,前来交流经验,或者外派教师代表体育教育发展充分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对于在课改方面取得突出进步的教师,学校要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2.2完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精细化

首先树立准确的培养目标,是完善课程设置的前提。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依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而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健康体魄的高职高专人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筛选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应兼顾学生的求职意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设置多样化的自主选择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下,其实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敦促学校更新教学设施和器材配置的前提下,教师应及时学习应用最近的教学设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改善目前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在组织教学时,也需要引进最近的管理方式,添加诸如团队协作游戏、情景设置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4丰富评价通道,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应转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教学评价模式,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来,遵循新课改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状况,将重点放到成长和成才中,而非成绩。因材施教的同时做到因材评教,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成果也可以进行双向评价。

3针对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方面的讨论

3.1学生健康体魄锻炼的组织者、引领者

在高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愈加广泛的情况下,体育教师的教授的重心要随之转变:传授运动技术转向健康体魄锻炼。体育教师应当被作为一个促进学生健康体魄锻炼,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倡导者。不能够再按照以往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识记和运动技术的深究,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勇于尝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的选择适合个人身体情况的某种运动方式,并指导学生在某项体育运动中制定合理的锻炼强度和计划。体育教师从课堂知识的宣读者变为咨询者,对于学生运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解答时,又会成为咨询者。体育教师中的传道者角色淡化,辅导者和同伴感会增强。

3.2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培养者

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新一代学生拥有健康体魄,还要求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过关,能够拥有坚强拼搏、乐观进取的体育精神,同时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不仅要鼓励学生适宜的运动,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内心,包括基本心理健康和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由此,新角色还包含了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的陪伴等方面的角色。

3.3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研究者、开拓者

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在前文中提到,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研究。但是相关专家学者往往在长时间的工作定势中深入不到教学的一线上来,对于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自然是体育教师更为体验深刻。所以新课改形式下,对于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高职高专体育教师要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学校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成长的最新动态,进行学术研讨,建立起一套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的工作方法。在体育教育领域上要利用创新思维,成为新方法、新理念的尝试者和开拓者。

作者:伊拉奇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计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存在差异,其课程结构有自身的特殊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实践生产的经验,高职课程教育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因此导致其改革不够深入,课程缺乏特色。由于高职课程的内容的确定是学科本位为依据,往往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此外,高职教育的教材与教学改革模式不相适应。高职院校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受本科教材的影响,没有与自身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相联系,教材内容陈旧,从而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不紧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中职与高职课程的紧密衔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紧密。高职教育课程中没有将高职与中职的层次性差异进行体现,同时中高职的教师无法共同开发课程,缺乏合作机制。中职学校往往独自建设课程体系,没有有效结合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例如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数控自动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常识以及数控加工等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明显重复,这样会使得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时,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创新的有效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时效性需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创新教学策略,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目标。与其他高等院校教学相比,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更倾向于培养具备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落实实践工作,让所有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其要求有效突出课程的职教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就是构建能够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组织企业技术人员、专任教师以及职教专家,仔细分析职业岗位的差异,从而对学生工作的核心岗位加以明确,有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一般高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要能体现出不可替代性。此外,必须要结合核心能力的系统,设计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应是台高级服务员以及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学生需要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公关组织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等。

(二)开发通识课程

高职教育课程必须要设置通识课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专业服务以及职业素质。通识课程的设置,其主要就是为了陪养学生职业的通用能力以及竞争能力,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例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其设置基础模块,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并开设有office的技能训练内容;其设置专业模块,主要内容就是学生能够学习所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

(三)构建适合实践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

构建适合实践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首先要能完成单一技能的训练以及技术知识的获得。一般高职学生对于长时间接收知识的传授不太适应,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有效融合技能点与知识点,采用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此外,可以在校内安排专业课程的单一技能时。如测绘课程,教师可以绘制出相关的图样,与此同时学生可以用量具对其进行测量,教师再对其设计到的相关公差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完成综合项目的训练,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结束前,设计综合性强的实训项目,并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技能点进行联系,使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相关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留。如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时,可以选择真实的运营项目,并经过相应地教学改造,将其设计为几个大任务,使其能够设计到使用的技能点以及知识点,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可以采用应用型课题。一般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课题多来自于企业的研发项目,因此学生可以在相关的研发平台进行毕业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课题时,必须要有效连接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知识与理论结合的效果。这样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有效体现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四)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课程

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其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产学研相融合。因此,在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时,高职院校必须要以自身的地域优势以及办学条件为依据,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三能”教师团队,为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人才的支撑。一般而言,如果教师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将会导致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胜任理论教学,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与企业合作时,能够开展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关制度,使教师能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构建激励机制,从而有效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制定相应地鼓励教师团队建设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在课堂改革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有效落实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三、结束语

一般而言,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创新,必须要能够有效满足高职学生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确保学生能够有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就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切入,着重探讨了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思路,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以更好的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韩贤贵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能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