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概念与教学策略分析

科学教学概念与教学策略分析

一、加强前概念,转变科学概念

目前,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科学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策略单一且缺乏创新。长此已久,学生对概念学习停留在了解性知识层面,也不能很好地对知识进行拓宽和深究,同时知识转移、社会实践能力缺乏。虽然教材大多数科学概念和规律以探究的方式呈现,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仅仅传达概念意思,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其实,研究发现,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有一定的前概念认知。在接触科学概念之前学生会带着生活中对这些概念的经验,或是身边事物的影响,脑海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或因背景和受教育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想法。而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与课堂所学概念一致,那么这对学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前概念与课堂所学概念矛盾冲突,例如很多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等。这些前概念成了“挥之不去”的思维方式的一部分。然而,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将会障碍学生的概念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意义上,学生的科学概念学习可被看成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努力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

(一)情景教学,引发知识冲突是第一步

促进概念转变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但一定要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冲突,从而加深他对知识的重新深刻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重要的启迪作用,包括在备课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环节,灵活设计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正确的科学概念。同时也要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和区别。慢慢引发知识冲突。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环节,课堂上,很多同学认为“空气”不是一种物质,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真的不存在吗?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让同学们感知空气的存在,给他们每人一个塑料袋,装满空气后扎紧封口,让学生们感知它的存在。再比如在化学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式中,使用模型构建概念往往会起到很好理解的效果。有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主观定义,从文字上不好理解,如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学生总是将这些概念混淆,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辨别,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进行教学,且能够生动地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掌握。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使用动画、挂图、模型。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概念。

(二)第二步,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善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于善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在讲授授课过程中,减少“满堂灌”式教学;而应该通过启发性发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该把课堂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建议把学生划分小组,给各个小组划分“资源”:黑板区域、教具等。教师抛出问题,小组成员合作解析课本基础知识,最后组内推选出一人负责主讲,其他人做补充讲解,教师做最后重难点强调和深化。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自学自讲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渐发现学生不同的潜能,有适合组织领导的、有适合上台讲解的、有适合总结的,这样每个人的优势都会得到挖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丢下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做好不喜欢群组讨论、团队合作的思想工作。

(三)第三步,注重实验创新教学,强化概念认知

许多概念和规律,在科学教材中以探究方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也只是陈述转达给学生,但我们发现,有些概念实际上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实际课堂授课时,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开发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思维。同时,还要注重贯彻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只有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加强学生前概念,才能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郭琛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