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向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向与对策

新时代对职业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指导意见和量化指标,旨在通过持续提升的方式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叫得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稳步提升的过程,正是一个持续加快和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使之与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与低质量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总体评价,主要是进入岗位适应性强,但是发展能力薄弱,后劲儿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是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点聚焦在就业率上。职业教育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注重短期效益,甚至是临期效益,学生只是拥有了一块敲门砖,而没有建筑自己未来资本积累,知识不成体系,缺乏提升技艺能力的自信和自觉。虽然可以使学生更快胜任岗位需要,但会存在后续乏力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初始就业并不难,但是长期保有一份职业并将其发展为自身事业的概率较低。这一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就业率这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把“工匠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始终,正是要将这些鲜活个体的职业期待和人生需求,在他们进入职场之前,授之以“渔”,授之以“工匠精神”。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未来,为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走的更远更好、甚至成长为“大国工匠”打牢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将“工匠”的技能培育与“精神”塑造有机结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技能成长和职业未来,以塑造职业精神、提升技能水平来培育自信,进而塑造爱岗敬业、技能卓越、担当创新的理想职业人格,使毕业生在工作选择上更加从容。如此既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做法

(1)借鉴科研方式推动项目式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和偏重科研的普通高校不同,但不是不可以借鉴他们的培养方式。普通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思考能力,会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来达到学习目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只是我们的目标是适合高职院校需求的。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准职业人的眼光去观察,去研究,去思考,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行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我们在这个行业中如何长远发展,甚至是对专业领域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对学生加深对行业的了解,认清自己的需求,并在心理上向有责任心荣誉感的职业人的转变都是有益的。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教学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但问题在于学生要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虽然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但其中可能会有不可控性,因此,需要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之初就将应急预案一并做出。(2)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尝试将现代学徒制与校内外实践课程相结合,构建一种仿学徒制的小班带训来打牢学生的技能基础,同时为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进益提供参照模型。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以学校为绝对主导的,为了让人才符合市场要求,学校和教师在调查研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中间一定存在偏差,新学徒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学习和锻炼的都是“老师傅”经过经验和时间打磨的真正的技艺,对手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都是有益的。但这种制度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合适的企业合作,不是所有行业都有能力提供这种培养方式。同时,对具备条件而且有意向合作的学校和企业,这种制度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磨合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在新学徒制得到有效的广泛应用之前,学校可以依托行业为在校生寻求社会和企业的短期用人岗位锻炼机会,通过看似碎片化的用人需求,为学生提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点式训练机会。加入实践课程教师的全程指导和企业项目目标的督促和评价,使在校生可以在接近职场的真实场景中去实践所学,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更直观的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和理解,以真正的生产目标作为“项目教学”的目标,强力推动学生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实现知识更新、技能升级。这种方法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充分与行业内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将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甚至行业的中长期规划紧密结合,时刻掌握企业动向,以更好的抓住实践实训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行业的未来发展和企业的目标走向,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并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过程中,把行业发展的前景、技能革新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追求,让学生在进入职业岗位之前就已经对自身的职业未来做到心中有数,为知识的自我更新和技能的自觉提升提供动力,从而弥补职业发展后续乏力的不足。

作者:栾莉舒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