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

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

摘要:基于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探索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

1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时代背景及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社会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2018年以来,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随后,教育部明确了“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本科教育改革全面启动,全国高校进入了本科教学的“质量革命”,“双万计划”开始实施。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吴岩司长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三项核心任务是“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由此可见,“金课”建设,即一流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如何打造一流课程成了高等学校办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和应该解决的首要核心任务。吴岩司长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报告中提出,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要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要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2018年是本科教育元年,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呼唤达到了历史新高潮,本科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要全面“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号召各高校专注教学改革,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开展课堂革命,结合国家发展、高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具有“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与形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尤其是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业态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正如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的一样,目前应用型高校出现了“形也不似、神更不似”的问题,存在很多“水课”。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等外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这一场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中,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2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然而,目前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面临的现实情况是课时日益减少,培养任务日益加重,教学质量不容乐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改革的微观问题,也是课堂质量革命的根本问题。因此,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落脚点在于课程改革,即建设大学英语一流课程,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笔者认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重新界定课程定位,解决课程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定位清晰、准确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所在。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大多数院校简单片面地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提高四、六级英语考试的过关率上。笔者认为,在国家“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只是单一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有机融合,切实体现大学英语的工具性。(2)解决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内生动力的激发,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应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学资源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讨论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突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内生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3)解决教学空间受限、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某些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受空间所限,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对此,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应有效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学堂在线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及其优质的课程资源,延展教学内容,厚实教学内涵,切实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并有效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4)解决课时日益缩减和教学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问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就在于课时日益缩减和教学质量要求日益之间的矛盾。(5)解决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问题。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涉及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在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尤其不能忽视该课程对于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3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学业水平实际,重新思考课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手段,全方位探索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路径。

3.1结合《指南》与学情,制定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多元一体的教学目标

《指南》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工作服务。而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蔡基刚认为:“在当前‘双一流’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矛盾已经转变为国家要求培养各学科领域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生和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2]他指出:“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科研的能力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真正的公共英语‘金课’就应该遵循这一目标。”[3]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应用”,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强,英语学业成绩不太理想。根据《指南》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可结合学校、院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目标”,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指南》与学情,尝试制定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多元一体的教学目标。

3.2构建“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切实为专业服务

根据《指南》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南》还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应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李志义认为,知识结构要与职业需求相适应,教什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产出。[4]因此,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应充分思考课程设置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前沿、高阶和难度,又要结合各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构建好“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在打牢通用英语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和学生需求,为学生开设科普类的专门英语、职业英语、学科英语和交际英语等课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考虑分层教学,在三、四年级的时候为他们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英语课程,切实为专业服务。

3.3实施翻转课堂,打造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学生为中心”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词汇正刷新着人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认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新时代高教40条”等明确指出,要以智慧教学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离不开翻转课堂和智慧教学,尤其需要倾力打造“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线下师生有效互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切实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更好地实现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学生积极反思的翻转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精准契合。例如,雨课堂、超星“一平三端”平台等都是很好的智慧教学选择,能够实现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的课前任务布置、课中教学活动参与以及课后答疑辅导等教学环节,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充分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地方高校也可致力于建设一些校本SPOC资源,通过课前录制微视频、提供微资源、设计微练习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现课程的“创新性”。

3.4变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动态多元、策略多样的评价体系

鉴于教学目标的重新设立和翻转课堂的实施,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已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贯穿全程、注重过程形成和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包括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且各个环节密不可分。因此,在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仅仅用学生的期末成绩来评价其学习效果,而应综合考查学生对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参与效度,甚至包括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评价的主体也不应限于教师评价,可尝试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更全面、客观、全程地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

3.5注重价值引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

提出,立德树人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学习,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西方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要注重价值引领,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因素,有效融入思政育人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可尝试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形成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挖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思政德育因子和思政因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用专题讨论、分组辩论等方式带领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清晰课程定位,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契合新时代大学英语“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建设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应以《指南》指导,结合各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制定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多元一体的教学目标;构建“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并用智慧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赋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积极性和专业志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重塑大学英语专业化属性;建立动态多元、策略多样的评价体系,更全面、客观、全程地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度融合,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2):4-9.

[2]蔡基刚.专门用途英语的信仰与理念的再认识[J].外语研究,2018(2):42-47.

[3]蔡基刚.公共英语“金课”标准: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插上语言翅膀[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1-7.

[4]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作者:陈升雅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