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人格塑造与思想引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协助和补充,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着育人成材的作用。然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其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开展,因此,理清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应对策略,对于改善孩子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此,该文从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高职大学生;高职教育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最早接触的便是家庭环境,因而长期处在家庭长辈的耳提面命之下,一言一行都会有明显的家庭教育印记。[1]家庭教育,着重强调家庭里面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起共同作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联合开展家庭教育的畅言,有效提升了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对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即便如此,城市轻传播时代的开启,将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曝光在了互联网媒体上。在此背景下,以高职大学生为对象,对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特征呈现

1.1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倾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其情感认知、价值理念、行为方式都有所差异,家庭教育作为专业针对子女进行的思想行为引导,其理论基础、行进模式、实施路径以及开展策略也有所不同,成为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的多样化源头。[3]高职大学生大多出生于00后,这一时代正是改革开放下中国式教育理念蜕变的关键时期,应试教育的痕迹逐渐褪去,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主流教育理念,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被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考量范围之内。因此,对于选择高职大学生这一角色而言,既是家庭教育中放弃更高级别教育,而接受高职教育的妥协,也是功利教育让渡实践教育的博弈结果。总之,在现代化的家庭教育中,已经很大程度上淡化了“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歧点,转而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过渡。

1.2复杂化的家庭结构杂糅。在计划生育国策之下出生的高职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而且父母是独生子女的概率也相当大,由此家庭教育的开展面临复杂化的家庭结构影响。[4]在独生子女的身份之下,家庭教育的“溺爱”教育成分较大,由此极易产生“巨婴”,而高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很大部分处于“4+2”的照料模式下,或多或少带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惯养式教育色彩。与此同时,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也都存在于高职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面临的家庭教育更加复杂,没有父母完整的爱,使得部分高职大学生心理受到创伤,大多会引发心理畸形,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无论是“4+2”照料模式下的争宠教育,还是不完全的失爱教育,都是家庭结构复杂化下的家庭教育实施现状。

1.3网络化的家庭沟通隔阂。网络化的家庭教育是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教育沟通,尤其对处于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的学生最具应用价值。实际上,当代高职大学生出生于00后,沐浴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条件与精神文明建设空前强大的环境中,互联网与信息化的使用,一方面,使得亲代沟通更为便利,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有效地通过视频、语音或者其他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又裹挟了众多娱乐性生活方式,挤占了家庭教育主体的大量时间,使得家庭教育中民主交流与平等对话的机制受到破坏,进而影响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质量。[5]因此,当前网络化的家庭教育开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家庭教育沟通的便捷性大大提升,而花在沟通上的时间与频率却大打折扣。

2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2.1教育预期南辕北辙。虽然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已经有所改观,但职业教育不如普高教育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父母都希望子女能考上更好的大学,但实际上就读高职院校这一现实与家庭教育预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开展与预期南辕北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引起的预期反差。在家庭教育中,每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最终夙愿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的理念与实施上,往往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例如围绕高职大学生的某一问题开展家庭主题教育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父母教育理念与实施手段的问题,导致主题教育开展的结果不尽人意,加上部分子女仍处于叛逆期,教育结果收效甚微。二是意志强加的痛点造成的教育反差。[6]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和完全社会人之间的关键时期,其接触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生经历有限,既不像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需要父母全心呵护,又不像完全社会人那样脱离繁琐的家庭管教,因此面对家庭教育的意志强加时,所处境地格外尴尬。例如准高职大学生在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方面,面临父母的强制干预显得无力招架,这种教育方式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明显不足,最终与父母的教育预期形成明显反差。

2.2教育沟通的各执己见。一方面,高职大学生接受了一定水平的教育,对事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刚从严格的高中教育中解脱出来,急切盼望能够自己做主,因此对家庭的束缚相对反感;另一方面,父母又立足自己的人生阅历,出于关爱与呵护的角度,将主观意识形态强加于子女身上,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基于这一事实,家庭教育的开展主体便产生了价值观上的冲突,此后的教育沟通在各自立场与意识差异上变得对立起来,各执己见,最终导致沟通破裂。同时,也有部分父母与子女的教育沟通多多少少存在中国传统式的思想桎梏,父为子纲的思想存在于传统父母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子女有听从自己的义务。而高职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下,人格独立与思想自主已经成型,因此,二者思想无法统一,家庭教育沟通陷入更大的困境。此外,也有部分父母将进入高职院校的子女的家庭教育等同于高职教育,舍弃与子女的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沟通,进而换成学校苦口婆心式的教育呼唤。这些都是教育沟通上存在的问题,而无论家庭教育沟通开展所借助的途径如何,其最终的教育理念都需要传达至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如此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2.3家校分隔的空间障碍。高职教育开展中,大学生基本摆脱了义务教育阶段中时常回家接受思想潜移默化的境地,家庭与学校的空间分隔,减少了高职大学生父母的叮咛,也弱化了家庭教育的能力。我国当前开展的是由低到高的层次过渡教育,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离家庭的空间距离较近,而在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相对而言,接受高职教育也意味着子女与家庭的距离更远了,尤其是异地求学的高职大学生,其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更为稀少,由此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虽然当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沟通成本,但由于空间距离障碍,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性一无所知,便无从通过视频或语音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加之女子进入院校主要接受的是高职教育,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监管意识,进一步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对于高职大学生本身而言,部分学生突然进入陌生的环境,缺少了来自父母与亲人的家庭关爱,导致情绪低落、内心孤单,这也是高职大学生家校空间分割后的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

3高职大学生家庭教育应对策略

3.1设定教育预期,立足职业教育的远景定位。针对高职大学生面临的家教教育预期偏差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优化:一是设定科学合理的教育预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与生活秉性都有所了解,在这一基础之上,合理预定孩子的高考成绩,为孩子进入职业教育或者普高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以免造成现实与心理预期差距过大的情况。二是立足职业教育的远景定位。虽然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还存在误解,但随着经济腾飞与中国智造3.0的全面来临,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量会急速增加,基于这一社会现象,人们对职业人才乃至职业教育的认知便会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当前家庭教育不要夹杂对职业教育的负面情绪进行。三是给高职大学生留存一定的意识空间,对于涉及个人学习生活的小事不予多问,而对于影响前途与就业的大事,也应该多听取子女的想法与意见,以避免偏离家庭教育的初衷。

3.2讲究沟通方式,建立长效互通的交流机制。高职大学生长期接受教育,已然形成了对事物好坏加以甄别的能力,在家庭教育沟通过程中,基于理性思维,主观上会对教育的内容进行较为充分的思考。因此,相互体量,转变沟通方式,建立长效互通的交流机制是避免家庭教育沟通环节中各执己见的重要途径。一是避免意志捆绑。高职大学生已然拥有独立的行为思想能力,因此家庭教育的沟通开展切忌使用强硬的态度与命令式的口吻,以缓解子女的抵触心理。如果是高职大学生节假日回家,语重心长的面对面交流能够降低子女的防备心理,为开诚布公的交谈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在交流中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如果是视频或语音交谈,则可以从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入手,步步深入了解并及时发现子女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循序渐进的引导疏通,尤其是面临严重的情绪波动时,一定要掌握交谈的分寸,避免教育陷入僵局。二是开辟其他的教育沟通方式,创新交流方式。例如间接沟通法,通过选择与高职大学生关系较亲的其他亲人达到间接教育的目的,比如选择没有年龄代沟的兄弟姐妹,或者慈爱有加的爷爷奶奶等,以亲情的感召实现家庭教育的目的。又或者采用书信交流的方式,真正抒发对子女的情感,既陶冶性情,又达到沟通交流的教育目的。

3.3重视多方联动,加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高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并非独立存在的体系,应对家庭教育开展面临的空间障碍问题,重视多方联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合力至关重要。首先,在学校方面,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营造校园式的家庭环境,通过班级教育逐渐取代部分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大学生在院校学习生活中的家庭关爱缺失。其次,高职教育是职业型教育,不可避免地与企业或社会产生联系,因此,在社会教育上,院校充当连接作用,将高职大学生引入社会文化的亲情教育中,从而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例如让高职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在敬老院志愿活动中体悟家庭母慈子孝的温暖、通过社会亲情案例让高职大学生感受父母伟大之爱,由此消弭因家校空间距离而减少的家庭教育机会。最后,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可以加强与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育主体形成长效沟通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家校远程教育平台,时刻关注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发挥父母关爱的优势作用,进行情感教育与心理引导。

作者:曾小兰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