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汉服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在汉服复兴运动的浪潮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群的关注。我国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汉服不仅仅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符号。以汉服文化为载体,探究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坚定伟大的理想信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服运动;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积累和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传承、融合与创新,至今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历史使命的担当者和建设者,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其蕴含着许多精神和文化,具有“具象化、具体化、具小化”特点[1],同时具有传承时间长、覆盖地域广、受认同感强等特点[2]。以汉服运动为载体,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对于提升大学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良好精神风貌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长足的现实意义。

1汉服文化及汉服运动的深刻内涵

1.1汉服的起源与发展

汉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物质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体系。汉服,也称作华服、汉装。始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定于周代,形成冕服、冠服制度,而后朝代汉服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期,受到“剃发易服”的影响,汉服传承出现断层,长达300多年之久。《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3]。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还浓缩了纺织、蜡染、首服装、发式等工艺美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包罗了平面结构、交领右衽、绳带系结、上衣下裳、宽袍大袖六大要素,中国古代服饰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汉服诠释着中华文化中的庄重典雅、天地合一、中和之美、尊左卑右、师法自然等伦理哲学内涵。其中朱子深衣作为一个重要的款式,深刻地融入了礼仪教化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传承汉服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2汉服运动的推广与现状

汉服运动是指以服饰为载体的文化复兴运动,系一部分思想较为先进的汉族人发起,以重现汉服这一传统民族服饰为出发点,从而复兴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运动[4]。2003年郑州一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着汉服走向街头,该事件扩大为公共事件后掀起了汉服热潮,而后各地区汉服运动组织、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因此2003年被称为汉服元年,至今十六载。2007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将汉服定为“国服”的提议,2013年“两会”上,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张改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再次提出汉服作为汉族标准服饰的倡议。汉服运动不仅掀起社会热潮,得到了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同时影响到大学生群体,高校陆续成立汉服社。“淑女教育”“国学热”“古文社”等相继出现,部分高校将“孔子学堂”“汉服复兴”“礼仪学堂”引进校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在汉服运动推广热火的同时,对于汉服文化错误的认识也时有出现,比如“秀衣党”“皇汉”热,接踵出现的“汉元素”“中国风”等现代服饰,复古风不属于汉服范畴,汉服的正确形制和文化需要同袍们积极传播。

1.3汉服复兴的意义

服饰是礼仪的表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代表蕴含了文化内涵和价值,也是交流的一种工具。汉服从黄帝时代开始到公元17世纪消亡,汉族人民至今都有着对自己民族服饰和民族标识的缺失感[5]。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意见》明确指出了“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汉服复兴增添了人们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中国梦”实现的积极表现。

2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2.1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加上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上的不重视、氛围不浓厚的因素,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基础教学中,加上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情况,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礼仪风俗认识不到位,缺乏对传统礼仪风俗的重视和认可,对于传统文化、家庭、社会、个人社交等缺乏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哲理、道德、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民族的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比较浅层次上,难有共鸣。在高职学生中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造高尚的品格,提升团结合作意识,消除部分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6]。

2.2汉服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汉服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自我摒弃、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数千年汉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其中,不仅蕴含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哲学思想,还囊括众多非遗技艺,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继续深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通过汉服所承载的文化以及周边延伸的其他文化,培养相关兴趣爱好。学习汉服领域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情操陶冶、德智体美发展以及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2.3高校汉服文化发展现状

在汉服热的推动下,当前许多高校成立了汉服协会、汉服社团,依托大学生社团,传播汉服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等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汉服活动的普及面及受众团体较少,许多人缺乏对汉服的正确认识,参与汉服活动的同袍素质高低不一,同时在活动的创新模式上,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很难有大的突破和亮点。此外,由于汉服的价格较一般服装贵,周边道具繁多,加上投入的经费难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活动的普及和发展。

3汉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3.1创新活动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党的“”报告中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上国”,衣冠是礼仪之始,汉服不仅包含了人文风俗文化、社会价值观,还蕴含着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等内容。创新传统文化载体,结合汉服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利用重大节假日、开闭学式等庆典,通过汉服载体进而延伸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端午时节举办的汉服体验活动,如点雄黄、射五毒、观汉舞、做香囊、斗百草等展示传统民俗;七夕佳节,投壶乞巧、穿针引线、诵读经典、花灯许愿;中秋祭月,猜谜博饼话民俗;花朝节吟诗作对、画扇赏花……此外,通过成年礼、及笄礼、朱子敬师礼、中国华服日和汉服日等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身着汉服,行文明礼仪,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3.2优化教育环境以营造文化氛围

汉服文化可以与茶道、绘画、舞蹈、花道、书法等结合,还可以借鉴“云汉服”[7]活动开展“责任担当““知书明礼”“心平性和”系列活动,增强素质教育,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利用第二课堂、云课堂、微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线下可以举办各类汉服比赛、知识能力竞赛。同时,结合云汉服教育,借助“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汉服文化普及国学、礼乐、德行等诸多传统文化内涵,运用自媒体、云概念、直播等形式将优秀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呈现,倡导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文化自信,深化责任意识,为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3.3加强社团指导以引领教育示范

设立社团指导教师,立足弘扬传统文化,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交流,通过文化管理提升同袍素质,普及正确的汉服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汉服社团的文化内涵体系建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除内部文化交流外,加强其他文化体系的交流合作,发挥各平台资源优势,规范正确形制、礼仪要点,打造一支有影响力、优质的文化传播团队。在活动形式上创新内容,除了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外,可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立足“一带一路”背景,结合汉服文化品牌,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与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升社团水平,不断完善同袍素质。

4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汉服文化独秀一枝,有别于其他文化载体,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实践性质。汉服多样化的形制、丰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的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等都对当今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默默地流传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尽管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依旧广为流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汉服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吴慧敏 应兴亮 黄俊 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平市延平区汉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