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原因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原因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承担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意识、职业规划、就业观念、价值取向等的形成。辅导员个人发展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息息相关,辅导员个人发展前景好才能令其坚定职业方向,如果前途茫然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摇摆不定。本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以及提升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制约因素

1辅导员的现状分析

1.1队伍组成

根据数据统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初始学历在大专以下的占29.7%,本科以上的占70.3%。专业来源:思政相关专业的5.4%,其余均为学校相关专业。人事关系:合同聘任制占21.6%,临时聘任占5.4%(专任教师中临时聘任占0.01%),其余为事业编制。岗位工作时间长短:18.9%是刚从学校毕业的,10.8%为引进的专任教师先在辅导员岗位锻炼的,从事五年时间以上的仅占24.3%。

1.2工作内容

一是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掌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引导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二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纪律管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并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三是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各种安全事故,对各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疏导。四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就业观念,搜集就业信息积极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五是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各级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六是指导并参加班、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七是学生的各种考证工作的政策宣传、费用收取及上缴、资料的发放等工作。八是协助家长传递各种信息或是学校其他涉及学生的工作等等。

2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制约因素

2.1职业认可度不高,科研方向不确定

一方面,学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虽然学校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其职务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认同感不高。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科研方向很迷茫,大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口,相对于专业教师而言,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科研质量不高,导致辅导员对其职业发展的意识不强,这样他们就很难坚持专业学习,也就没办法有专业的发展。

2.2职业定位不清晰,提升路径不明确

不少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临时的职业,有的人是学校为了解决高级人才的家属或子女工作而又没合适岗位就被安排的,这无疑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当辅导员是不需要专业和学历的。但是从辅导员工作职责来看,对辅导员的本质要求应该是职业化的,他们的工作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应该是长期的、连续的,所以要有稳定性,这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另外从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来说,辅导员岗位应该有一定的门槛。辅导员是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同时他们还处于一种多重管理的状态,学校每个部门都可以对他们安排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会安排辅导员去具体落实,同时对学生事事都要关心的高级“保姆”,这样造成大家认为辅导员就是个“打杂工”。这样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无疑让他们感到角色模糊,并兼有角色冲突的压力,致使辅导员在职业取向上处于尴尬的境地。这势必造成辅导员在定位上的无所适从,人格上的自卑或不够完善,直接导致辅导员不能坚守岗位,时刻寻求转岗的机会。

2.3整体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还比较低,知识结构也不合理,39人中只一个是思政教育专业,三分之一的人员来源于不能从事教学工作人员。近年新进的辅导员尽管是硕士研究生,多数考虑的是与学校相关专业一致或与学校近期发展规划相一致的专业,他们可能是某专业上的学习尖子,但他们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缺乏科学管理的技能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尽管对辅导员不一定要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出身,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在复杂的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就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对当前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存在困惑,因此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2.4岗位流动性极大,队伍建设不稳定

二级院在一年半时间内辅导员更新达三分之一。有的辅导员本来就是作为专任教师引进,他们一开始就对辅导员工作不专心,也不可能有个人在辅导员岗的发展规划。而有一部分辅导员就是以本来身份引进,这部分人可能开始还计划着今后如何发展,但看到以前同样情形的人员也转了岗,让他们也看到了转岗的希望,他们就在观望中浪费了时间,错过了时机。此外,辅导员缺乏长期的个人职业规划,对自身成长缺乏信心,以致学校对辅导员的“传、帮、带”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2.5考核制度不完善,职业态度消极倦怠

辅导员在工作中通常扮演着保姆、消防员、联络员或者宣传员等各种角色,这种复杂的工作任务会使辅导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而致使他们缺乏职业成就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使辅导员觉得“忙、盲、茫”,天天忙着工作、盲目工作、茫然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滋生疲惫厌倦心理。虽然在学校年度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辅导员考核细则,但是考核范围仅限于200名学生的一般性事务管理,对于学生党建、资助、学生干部队伍指导、宣传等特殊性事务工作,在考核的加分项目所占比例低,从而造成了同等条件下,协助管理特殊性事务工作的辅导员,在考核定级、晋升提拔方面出现不平衡,而使他们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对辅导员这一职业产生消极倦怠的态度。

3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

第一,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上,应该像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一样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像关心专业教师一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不仅是在人数配备上要充足,建立辅导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开通辅导员“双重晋升”通道,切实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帮助辅导员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让辅导员工作有干劲,奋斗有方向,真正体会到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第二,加强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训和培养。要有计划的对辅导实施培训和成长培养,让“传、帮、带”成为实质措施,真正让他们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并形成一种让“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水平”的人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路人。第三,加强对工作时间长又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的关注,他们是辅导员队伍中的守候者,大多已是中年老师,他们的职业发展受限制。比如在职称、职级晋升空间上放宽条件,建议在申报院级思政课题放宽年龄、职称和职级上的要求等。第四,明确新进人员的职业发展方向,全面规划好辅导员队伍职业路径。学校辅导员队伍中的青年老师职业发展很迷茫。有的新进老师当时明确是辅导员,但仍有很多新入职辅导员一年时间就转岗了,这既给辅导员看见了希望,又给其他辅导员加大了迷茫。第五,鼓励辅导员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在辅导员的考核指标中增加科研参与元素。如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中要求他们一定时间内要撰写一定量的与工作相关的论文等。在学生处成立学生工作研究中心,各二级院系组建不同的研究团队。学校应该为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为辅导员设立专门的学生工作研究经费,制定相关工作的研究课题等。这样通过团队以“传、帮、带”的方式,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向专家型方向发展。第六,丰富辅导员的工作形式,提升其职业自豪感。如组织开展辅导员专题讨论、讲座、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这样既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也让他们有展示职业风采的机会以,同时丰富了工作形式和内容,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不致感到枯燥无味,还能让其体现个人的满足和价值实现。从另一个角度,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辅导员评优评先的种类,提升奖励层次,及时宣传报道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等,使广大辅导员将敬业奉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化为内在的精神需要,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给予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外出学习进修甚至出国学习的机会,让辅导员自愿自觉地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改变现在完成任务式或被逼参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胡文斌,黄黎.地方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困境及对策思考——以某高校近10年入职辅导员为例[J].高教论坛,2016(3):30-32.

[2]文薪燚.专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角色转换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6):36,38.

[3]申晓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5):35-38.

[4]彭庆红,耿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总体趋势与经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32-137.

作者:雷小生 刘淑春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