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态势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态势

摘要:从生态位态势理论视角设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探讨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态势状况。调研显示,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科研基础条件比较完善,但科研生态环境有待完善。“态”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科研氛围不浓厚,科研成果水平偏低等方面;“势”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学习系统性不强,科研实践能力薄弱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职业院校营造良好的教师科研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位;态势理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0引言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最早由J.格瑞尔(J.Grinnel)于1917年提出,是指生物单元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位、功能和环境的特征化。朱春全[1]1997年提出了生态位的态势理论,指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任何生物单位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如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1]。这一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逐渐被应用于旅游、社会、经济等各种研究领域之中。许多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就采用了与自然界中生物的生态位一样的“态”“势”理论。陈艳芳[2]基于这一理论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及优化路径;胡蓉等[3]利用这一理论反思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状况;王诺斯等[4]采用这一理论论述了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其他生物单元一样也具有"态"和"势"的双重属性等。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中的“态”,是指教师过去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利用外部环境在实践中积累教育教学、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所呈现出来的当前的一种状态,可以分为科研基础、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3个方面。科研基础主要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科研过程主要调查高职院校教师所处的科研环境,例如科研氛围、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设备等方面;科研成果主要调查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成果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中的“势”是指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这种影响力和支配力通过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体现[2]。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指导,从“态”和“势”的视角设计了调查问卷,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科研系统中具有独立“生态位”的个体进行考察,调查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以期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共有383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答卷,剔除重复问卷和严重缺项问卷,收到有效答卷349份,有效率为91.12%,符合有效统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研究工具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理清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将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分解为诸多调查指标,设计“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星回收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的统计功能进行数据分析。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结构分为科研能力“态”、科研能力“势”和科研的影响力及支配力。科研基础设计了4个题项,获取调查者的年龄、学历、职称等项目;科研过程设计了11个题项,采集调查者所在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经费配备、管理制度、科研设备等科研环境数据;科研成果设计了4个题项,主要收集调查者取得的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数据。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了9个题项,主要收集调查者对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数据。

2调查结果

2.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态”

2.1.1教师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相对完备

根据数据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基本具备学历、职称等科研基础条件。在接受调查的349名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者占77%,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8.6%,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较为理想,教师队伍基本具备从事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教师的职称级别依据高中低进行排序,比例为1∶5∶4,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90%,充分表明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有科研活动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充足的科研设备及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从接受调查的教师反映的数据看,高职院校提供的科研设备及资源基本满足科研活动需要。在对科研条件梳理时,数据显示有77%的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校现有的科研设备及资源(主要为图书及电子网络资源)基本满意,而其余23%的教师则表达了不满意。这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提供的科研设备、图书、文献资料等科研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的科研要求,在开展技术创新所使用的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也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

2.1.2科研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科研生态的“态”的其他方面,数据体现出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经费投入稍显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作为教师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和激励手段,其投入力度必然会影响教师科研活动。根据问卷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2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较大,经费充足,能够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5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一般,较紧张;2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难以满足科研需要,科研资金缺口很大,表明高职院校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2)科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服务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推进学校科研的发展,推动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认识上,调查数据显示,有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规范;有6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比较规范,但是不够灵活,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其余29%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较为规范,能有效支持科研活动的开展。调查数据得出,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比较完备和规范,但是并非与实际情况相匹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制度过于僵化,报销时找证明票据、跑签字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3)科研氛围不浓厚。浓厚的科研氛围将会有效调动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所处学校的学术氛围的感受上,调查数据显示,有14%的教师认为学校科研氛围缺乏;61%的教师认为学校科研氛围并不浓厚;其余2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氛围比较浓厚。由此可见,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现状并不理想,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在缺乏科研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更多来自于外部激励而非源于自身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教师科研动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整体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4)科研成果水平偏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验,尤其是研究周期长、结项要求高的部级和省部级项目,更能够考验研究者的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主持省部级项目的教师占全部被调查教师的26%,超过70%的教师近3年主持过市厅级项目,其中30%的教师主持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可见,相比难度较大的省部级项目,研究周期短、结项要求相对低的市厅级项目更受到教师青睐。能够产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在核心期刊上、授权专利、出版学术专著都属于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调查结果显示,57%的教师近3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23%的教师有授权的发明专利,36%的教师有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21%的教师近3年出版过学术专著。与要求比较高的核心期刊、专利、学术专著等科研成果相比,发表普通期刊论文相对要求较低,所以教师的刊发的普通期刊论文数量丰硕,有80%的教师近3年发表过3篇以上的论文。

2.2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势”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理论的“势”体现在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并在一定条件下达成的比例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3]。

2.2.1学习缺乏系统性

学习能力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高效的学习能力的高职教师,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接受调查的教师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在看待学习的系统性上,64%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学习行为总是基于完成科研项目以及各类考核的需要,较少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48%的教师表示查阅知网等学术网站是出于教学或者撰写论文的需要,临时搜集资料。在获取资料的途径上,67%的教师表示更倾向于在学术网站上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较少购买和阅读专著和书籍;32%的教师表示自己很少去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书刊。因此,目前高职教师信息获取呈现快捷化和碎片化,缺乏自主系统性学习。

2.2.2科研实践能力薄弱

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调查主要分为科研内容和科研方法两个方面。在科研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围绕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较少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技术为纽带同企业开展合作的研究更少,从而导致应用型科研成果比较少。调查数据显示,有59%的教师的科研选题是基于各类项目指南确定,仅有24%的科研项目或者论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展。接受调查的教师中仅有26%的教师拥有横向科研项目,有近2/3的教师没有取得实践价值相对较高的专利成果。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文献研究法是多数教师的选择,而对于门槛高、专业性强的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的掌握程度不高。

2.2.3科研创新能力缺乏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对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基于短期目的进行科研活动。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基于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来生产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也不是基于研究者的兴趣,大多基于职称评审、年终考核或者是现金奖励为目的来开展科研活动。调查数据显示,8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从事科研活动,但是详细区分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时,66%的教师表示从事科研活动是因为职称评审的需要,22%教师表示是出于科研兴趣和实现个人价值,仅有12%的教师表示是为了产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从科研活动的创新性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活动不具备创新性,甚至有39%的教师对自己科研成果创新和突破不太满意。

3结语

从科研生态论“态”的角度,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有以下几个策略:需要继续优化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依据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提供图书、资料、专家指导和支撑团队等服务;适当依据项目开展需求调整经费数额和支付结构,及时完善报销规范,制订更加灵活、有效的规范;加强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制订和完善科研报销和奖惩制度,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活动,提升科研素养;组建科研指导团队,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评价和指导,鼓励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改变科研成果水平低下的窘境;加强完善科研管理的各项规范,制订与科研管理发展和利于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相匹配的科研规范。从科研生态论“势”的角度思考,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创设学习型团队,开展学习型指导,邀请图书馆和期刊社指导教师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师能够更有效的开展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环节可以设置不同级别和经费支持的校级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科研创新性上,学校可以制订创新型项目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型研究。教师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科研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全面、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系统,提供浓厚的科研氛围,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所有生态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群体才能够顺利、有效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17):325.

[2]陈艳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及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胡蓉,陈艳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反思[J].文教资料,2015(34):181-183.

[4]王诺斯,彭绪梅.生态位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表征与培育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8):55-60.

作者:王珍珍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