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与转型上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特点,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分析H省地方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总结阐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维度阐释原因,进而提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实性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0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扶持政策。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并规定把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指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就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及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保障。UNESCO关于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相关论述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本身即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才、知识、科技及创新等软、硬件方面的优势条件。由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发展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上的培养以及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

1H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近况及短板

1.1认知规划有所匮乏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选拔性考试仍然是各学段采取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高考“指挥棒”效应的作用下,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体验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并未被提上日程并发挥其应有影响,如此一贯性的教育体验导致了学生群体在进入高等教育学段后,思想上、行动上对于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重视。除此以外,受功利化倾向以及短期性特点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乏清晰培养目标和切合实际培养体系的问题,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仅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创业营销大赛等,而关乎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长期规划和实施保障机制没有落到实处。由此,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规划匮乏已成为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并解决的首要问题。

1.2培养体系不够完备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至今,H省一些院校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仅聚焦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任课教师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十分普遍,长此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调动学生关于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双创意识和实践能力弱化不容忽视的因素。与此同时,许多院校在双创人才培养制度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地保障,在课程体系运行过程中,教材选取、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不能有效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教学实施过程整体上缺乏规范指引。综上,培养体系的不完备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体验及实践能力锻炼,并从长远上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效果。

1.3师资建设参差不齐

步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地方院校已经将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为课程任课教师基本由本校专业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行政教师来担任,如此一来,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知识储备和系统专业训练的痛点。在双创科研上,深层次的研究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能够普遍推广的不足。由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上存在专业背景、学历层次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比例失衡、建设滞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取得和转化。

2H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个人层面

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国内双创典型相比,H省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动性与成功率方面仍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虽然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层面的认知和了解,且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但相对来说,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求稳思想占据主导,相比于自主创业,他们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家长对孩子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体现出了支持求稳的态度,认为创新创业实践充斥着过多的风险因素,直接将创新创业选项排除在孩子职业选择之外;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绝大部分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式上主要以溺爱为主,让其长期生活在理想的象牙塔中,由此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经验和实践锻炼仅存在于假想状态,理论知识所学和现实实践相割裂,这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内的推广与开展。对H省各层次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超半数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出发点存在偏颇,他们认为创新创业仅仅是为了服务于解决自身将来就业,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做到将所学知识发挥其真正效用。

2.2高校层面

新时代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始终置于教育评价的关键地位,只有重视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H省的一些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开设必修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双创竞赛为主要形式,不能做到全面贯彻实践育人方针的深层次内涵。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政策倾斜等因素的影响,各层次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此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和运行保障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始终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全程。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院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利用起来,校园内各种双创渠道的良好宣传氛围也并未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

2.3社会层面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环境、条件支持与以前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没有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受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参与度和实践积极性呈现着走低态势。众所周知,古有重农抑商政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今有功利性价值倾向以及职业选择趋向“铁饭碗”的固有观念,社会思潮影响的力量是不能轻易打破的,广大家庭的生活观念和信念选取受上述信息茧房的影响,从思想价值观层面左右着大学生关于未来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的认知,由此,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对双创教育的阻碍可见一斑。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普遍围绕提高自身分数,不太注重自身主动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受经济水平、地域环境、高校实力、地方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制约,从社会整体来看也并未形成推动大学生投身双创的有力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扶持政策的落地效果差强人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H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的现实性策略

3.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

为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积极转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革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人才培养观与教育价值观,培养并强化其服务学生成才的教育意识;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认知观念,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品格,保证广大学生群体真正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

3.2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最终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效果的验证不单单体现在培养了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还体现在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培养了熟练的实践技能。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辅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型知识结构,在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质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良,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地方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双创教育开展良好环境的培育,融合校内各种渠道和资源,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双创宣传氛围,通过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培养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熏陶下,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4积极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动用校内校际资源搭建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并充分利用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整体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经济管理运营实操等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所能教授的,因此要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帮助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3.5加强完善整体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一定水平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普通的专业教师难以满足这一岗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双创教育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各方有利因素不断强化双创教育师资,一方面,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提供相应实践机会为契机,促进其积累教学实践所需的经验;另一方面,应不断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其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

作者:刘俊利 王海凤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