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创新理念下加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目标及体育教学的创新方法,期望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成效。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要开设体育课程,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他们形成锻炼习惯,体育教学成果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人力支持。我国的政府部门十分注重体育教学,教育部曾经多次出台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方案和指导政策,各个学校也要积极配合。因此,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要积极贯彻党的精神,抓住全社会重视体育、参与健身、追求健康的历史机遇,不断探索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做法,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和体育工作变革。近年来,虽然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国民身体素质的下降趋势依旧比较明显,这可以从侧面说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成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从整个教学体系来看,体育教学投入的资金还是相对较少,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依然突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主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1.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改进,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当前体育教学现状并不是十分理念,虽然各个高校意识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还是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虽然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比赛法、游戏法等,但是理论教学占据的课堂比例较大,不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自然而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忽略了学生的自身感受,很多学生都没有深刻理解体育教学的意义。

2.创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之前首先要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这是教学的指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体育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分成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对于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需求、体育教学内容制定的,而发展性目标是对于少数的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制定的,这同时也是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中应该努力达成的目标。

2.1基本目标

2.1.1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并在业余时间制定锻炼计划,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根据身体素质的实际测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计划,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可以独立欣赏体育文化。

2.1.2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的体育健身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可以处理常见的运动创伤。

2.1.3对于一些体育健康知识要掌握,同时加强对于养生保健方法的学习,至少掌握两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2.1.4根据自己的体育基础设置阶段性的体育学习目标,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运动的乐趣,克服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2.1.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团体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对于竞争与合作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

2.2发展性目标

2.2.1学生可以自觉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观赏水平,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2.2.2多方面培养自己的体育才能,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加一些户外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精神。

2.2.3注重体育健康,培养和体育健康相关的技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使身体更强健。

2.2.4积极面对运动中的挑战,具有挑战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积极主动关心身边人的体育健康情况,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健康活动。

3.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3.1教学中利用体育APP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APP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体育APP。体育APP是一线顶级体育娱乐运营商开发的产品,具有实用性还有娱乐性,如万博体育App,打开App后可以看到它的登录页面是以动态视频的形式作为背景的,整体的色调偏暖,看起来非常舒服,整体布局非常明晰,还包含其独家首发的连串过关功能,可以直观的看到比赛进程动画直播。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用这款APP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APP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体育赛事,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及体育竞赛技巧的理解,教师在旁边进行讲解,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学习效果随之提高。

3.2注重体育文化的贯彻

党的报告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做好体育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体育文化可以夯实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推动体育文化的可视化、载体化、故事化、数字化、产业化、生活化,努力以体育文化滋养体育事业跨越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的精神引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注重体育文化的贯彻,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理念,发挥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健身意识。

3.3开展学生体育课外活动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积极广泛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外锻炼项目,通过主题活动等方式吸引、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抓好体育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同时,学校同样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导精神,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每天都能安排一定时间用于体育锻炼。具体体育课外活动如下:一是,蓬勃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学校应该积极扶植和支持各单项体育协会和社团的发展,为学生经常性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二是,持续不间断的开展校内比赛。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应该深入、持久、蓬勃地开展课外体育教学活动,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争取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如组织全校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冬季长跑、广播体操、跳绳、拔河比赛等,竞赛中不断提高体育技能。三是,培养学生裁判队伍。培养学生裁判队伍不仅促进校园中院系体育比赛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起到积极作用。

3.4编写体育教材

为了达到上述体育教学目标,需要有适合的教材对教学进行指导,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材更新较慢,可以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存在脱节的现象,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编写体育教材,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世界性和民族性。这要求在制定体育教材时可以汲取世界范围内优秀的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同时也要从我国的根本体育运动出发,弘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并体现出我国体育发展的时代性和特色。二是,可接受性:教材编写过程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为指导,适合他们课外学习,同时还可以听取大学生关于体育教材的一些建议,更好的提高教材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三是,科学性: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四是,发展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有利于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及锻炼打下基础。五是,实效性:根据学校的体育场馆设置和体育教材购买情况,尽量选编一些条件允许范围之内可以开展的体育内容。六是,健身性: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因此,编写时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同时,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3.5加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具体如下:基本技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占每学期总分的20%-25%,打分类项目如健美操等在评定过程中以是否可以基本完成该套动作为标准。综合能力的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占每学期总分的25%-30%,它的评定包括专项技术总体掌握情况及专项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身体素质评价占每学期总分的30%,其中,第一学期测1000m(男)/800m(女)和立定跳远;第二学期测50m和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理论占每学期总分的10%,主要评定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采用课堂问答、课堂闭卷考试或网上在线考试的形式。发展能力包括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评定,占总分10%。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和当前国家倡导的体育教学理念相符合。

3.6加强户外体育运动的组织

户外运动作为当下最流行的运动之一,可以促进心肺功能,提高弹跳力,提高力量素质,提高柔韧素质,提高灵敏性素质,提高耐力,可以愉悦身心,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如登山,学校可以依托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吸引学生参与登山活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经过户外运动的考验,学生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会用全新的方式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4.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关系着过敏素质的提升,因此,需要跟进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秋生.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08):137-138.

[2]霍军,苏朋.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02):78-82.

[3]李思瑶.体育教学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1):139-140.

[4]付宪红.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研究[J/OL].当代体育科技,2017(30):1.

[5]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01):84-90.

作者:姚建雄 罗刚林 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