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不仅可以对学生传输知识,同时其师德师风也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全面提倡高校教育的背景下,建设整体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教学

前言

当前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根本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者,师德师风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文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对教学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不仅需要承担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参加科研研究和教学实践等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自身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积极鼓励学生可以约束和完善自我,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增加团队合作,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所以,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可以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高校自身的生存能力,继而带动我国高校教育人才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速度不断提升[2]。高校教师是学风的引导者,也是教风的重要主体。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师德高尚的教师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成为学生的朋友,以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道德修养。高校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才能在社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使高校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相反,如果教师自身道德水平存在问题,将直接阻碍学生的发展,并对高校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

二、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范作用

高校需要对师德师风建设更加重视,以多元化的形式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宣传,使更多的教师可以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宣传和交流平台,使教师之间可以针对师德师风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学习。师德师风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探索,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报道,使教师更加关心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建设主动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只有营造稳定和谐的舆论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使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典型,可以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速度不断提升。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对于师德师风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高校教师进行宣传,并通过优秀教师评选,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使广大教师可以受到激励,积极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加强思想和政治教育

道德自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思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自己有全新的认知。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为人师表的职业,对于其道德自律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将教师道德自律作为建设的重点,使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我学习与教育,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依靠教师个人自我约束,同时外因作用也非常重要,人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很难保持长时间的行为稳定性,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教师思想行为方面的管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并对教师的个人思想进行约束,使教师可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保持道德自律,有效抵抗不良思想的影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弘扬大爱精神,使教师对学生更加热爱,真心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乐于奉献,心无杂念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教育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可以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因此,高校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和修养。

参考文献:

[1]邓丽娜.新时期高校工会在教师师德师风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智库时代,2019,01(51):141-142.

[2]周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132-133.

[3]刘珩.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德育水平[J].科技风,2019,05(34):217-220.

作者:郝琳琳 付泽利 单位: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