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分析(5篇)

高校创业教育分析(5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

学校的教育目的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确立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示课程与学校教育目的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课程设计的方向,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根据泰勒原理,课程设计者应从三方面的来源制订普遍目标:学习者本身的特性,学校以外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学科内容,并进一步把普遍目标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用社会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不同的“筛子”加以过滤,确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还要把学习的能力或知识分析成一系列从属的能力或知识,用最基础的能力或知识构成学习阶层,并用行为术语表达出来。

1、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特点

(1)综合性。

综合性是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由学生在活动中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故课程活动的目标设计要求能够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技能和经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就是说在目标的设计中要注意知识、情感、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2)实践性。

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考虑在现实中的实际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要具有操作性特点。其目标必须要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助于活动的开展。由此也就决定了在设计目标时,必须注意使用行为动词,把握其操作性特点。

(3)生成性。

相对于“预设”而言,创业教育是生成性的,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因此目标设计必须是生成性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目标。

2、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设计

第一,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一课程所营造的氛围中,获得一种追求超越和创造的意识。突破将大学生的生活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课程所营造的专门性或专业化的逻辑世界,超越把大学生的未来设定在专业性的功用追求上。第二,使大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第三,使大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并能够基本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敏锐的洞察、探究、分析、判断和实际运用能力。第四,使大学生获得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思想和在艰难条件下的毅力,形成敏锐的头脑和果断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五,培养大学生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抗压和适应能力,并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

1、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标准

首先是普适性和多样性。创业本身就有许多不可重复性,不能照搬别人特殊的成功经验,课程内容应反映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规律,但反映的内容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次是交融性和综合化。创业本身就以社会为大背景。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要体现文理渗透、多学科融合、跨学科交叉的“和论”的设计理念,以提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合性知识。再次是超越性和创新性。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要超越知识本身,发展人的完备理性、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促进人的发展。最后是信息性和时代性。课程应具有时代性特征,尽可能反映学科新成就、新趋势、新信息。

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1)创业和创业教育。

主要论述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范围、学科性质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等,是对创业教育的大致了解和掌握,属于入门性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2)创业环境。

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下,要善于识别、评估市场机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是创业活动从创意产生到转化为市场机会的过程。该部分阐述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过程,使人能识别和把握创业环境,能从社会需要中敏锐地发现项目。该部分详细说明和探讨了创业的商机以及教育人们如何去抓住和筛选商机。

(3)创业者。

创业者培养包含创业人格、创业意识及其如何培养,创业人格是创业者应当具有的个人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创业者除了相关知识、能力等才智支持外,离不开某种非才智方面的支持。这种非才智系统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创业环境,对于创业者个体来说就是一种创业人格。为此,我们把支持一个人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称为创业人格。创业意识更多是外在的,需要培养。理想如何培养则是要论述的关键。

(4)创业计划。

凡事“预则立”,特别是在创业的过程中,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创业计划包括市场分析、创业项目的界定与目标、风险分析、项目的实施内容、组织计划、财务计划等。本部分还结合创业中的融资问题,提出了如何利用资源与制定商业计划,如何整体规划自己的创业蓝图。

(5)创业资源。

本部分主要涉及获取资源,获取资源包括创业资金的筹集、争取土地使用权、建筑设施的建设或租赁等。这部分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金融和房地产权基本知识、产权归属和创业主体间利益分配关系、风险分析方法、沟通和谈判技巧。

(6)新企业的成长。

主要阐述如何管理和成功运营一个创立起来的新企业。包括日常运营计划、人员聘任和培训、财务管理、对外宣传和公共关系。同时还要关注创业顺利时的管理危机,比如快速增长失控、成功后创业团队利益再分配、原始状态管理对事业发展阶段带来的险象等。还涉及新建的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危机,解释企业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独特性,避免和摆脱困境的方法与策略。

3、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安排策略,是课程价值和功能达到最大化的关键。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从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提高创业技能的实践课程进行组织实施。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等课程。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可以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培养,以信息和技术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常识培养,并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必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开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生涯指导课、公共关系课、法律类课程、市场营销课、经济法课及各类专题报告等。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学习,主要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2)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一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以群体方式进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组织创业社团,结合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积极开展活动;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进行学科知识竞赛,以培养创业能力。在各种服务性活动中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要求。二可以让学生挂职锻炼,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策划进行实践,比如可以让学生创办小型公司进行经营活动。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实践课程一定要结合理论课程,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又要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取向。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泰勒认为,课程评价的实质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课程评价旨在找出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改造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之所以将课程评价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一部份,是因为其评价反馈可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施良方教授认为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这就是为何将课程评价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理论基础的评价;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1、对理论基础的评价

在论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就指出,规律是客观的,世界是可知的。创业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把学生从狭隘的理论中解放和解脱。创业教育助于学生系统地整合自己,形成认知能力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必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世界是联系的,这就是说在创业教育中,要求学生综合地、全新地、联系地考虑各种因素。

2、对目标的评价

主要考察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性是指这一目标的总和是否合理。目标的可行性,是指这一课程目标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是现实可行的,基本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条件的保障。我们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判断:首先,创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己经基本确立。其次,各高校己经加大对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整体课程体系的改革。最后,各高校在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己经从教师队伍、课程政策、教材建设等保障条件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3、对内容的评价

包括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实施等。基于以下几方面共同考虑: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广博性、基础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够确保课程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取的实现;再次,对课程内容组织的评价,主要是对其在内容的统整性、衔接性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内容的可操作性。

4、对效果的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的主体性反应方式与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间的适切性,以及学生在这一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理论和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考试或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考试绝不能只测验学生获取或记住的知识的多少,要着重于其能否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识别、判断与分析一些事件,或是能否运用表达、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活动。

作者:孔晓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

第二篇:新常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新要求

促进大学生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既可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新要求,也是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列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作发展,取长补短,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增大综合经济效果,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大学生创业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让跃跃欲试投身创业大军的大学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打了一剂“强心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变依靠政府扶持就业为面向市场主动创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意味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应有作为”,并且“大有可为”,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教育、引导、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实践方向。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展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受社会文化环境、传统就业观念和以往政策激励不足的影响,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还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创业意识不强,创业勇气缺乏,创业能力不足,创业视野狭窄,创业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高等学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重要历史使命。培养青年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传承和发展创业文化,扩大创业队伍,高校有当仁不让的时代责任。要通过培养、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支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积极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创业不再是个别另类现象,让创业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再被边缘化,让创业文化迅速发展成为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新举措

2014年下半年,江汉大学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了一项旨在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和措施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发放问卷40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在询问被访学生是否考虑尝试创业时,有54.3%的学生表示考虑过。由此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开展创业方面的基础引导、培训、实践训练以及扶持创业等工作,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询问被访学生“大学生创业可寻求帮助的可能途径”时,“咨询学校相关部门”居于首位,占到49.9%。可以看出,在创业扶持方面,学生对学校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并寄予了“厚望”,学校也是学生获得创业指导和帮助的最直接的途径,说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和服务,既契合时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方法是教育,即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科研训练、课外实训、校园文化、创业实践等教育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勇气和创业热情,完善其创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他们寻找和优化创业项目,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孵化扶持有潜力的创业团队。

(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应该由具体的课程理论、人才队伍、资源平台、评价机制等系统构成。首先要通过涵盖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提升等内容的课程体系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其次要有一支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创业导师等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工作队伍。第三,开展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有赖于学校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例如在创业项目的选择和优化上,项目的专业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离不开第一课堂的引导,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技术支持;创新产品的研发,离不开实验平台的支持;项目运作的市场实践,离不开资金、管理、场地等方面的扶持以及创业导师的指导等等。因此要用改革创新的态度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持和保障。最后,要有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该项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

(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当下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挑战,同时也有着前辈所没有的创业机遇。培养、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自我成长成才的必需。创业意识作为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可以激发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愿意选择创业道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点。创业者需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百折不饶的韧性、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基本特质,这些特质既与先天的性格特征相关,也需要后天的锻炼培养。创业教育必须尊重人的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把有创业潜力的学生的创业愿望激发出来。

(三)优化创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发挥的驱动力,在创业活动中起着经常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应注重整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优势力量,构筑包含“教育、实训、指导、服务”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平台,探索形成“面向全体、分类实施、基于专业、强化实践、成果示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应坚持“点面结合,以面为主,以点促面,整体推进”的原则。要“点”上求“精”,对有意向、有想法、初具规模的学生创业团队进行重点的扶持和引导;要“面”上求“广”,在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各个环节中引入创业教育内容,激发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实务。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关于对学校创业教育最关键项的看法,有42%的被访学生选择创业实践指导,29.4%认为是创业启蒙教育,19.7%认为是创业实践平台提供,8.9%认为是创业政策扶持。由此可见,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把创业实践指导及创业启蒙教育作为了关键项,反映出“创业”对于学生而言仍属新生事物。从心理成长规律上看,人们对于一个未知的领域,自然会表现出谨慎、茫然、缺乏尝试的勇气,而从现实当中反映出来的就是“有想法”却“没办法”。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系列工作中的重点,也应该着力于意识启蒙、认知体验、能力提升以及实践训练。

三、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这是一项涉及多个育人环节、多个学科专业、多种培养手段的系统工作,有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用人单位、校友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不论是在学校整体层面还是在院(系)层面,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统筹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让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真正落地。以江汉大学为例,学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涉及学工、教务、财务、科研、组织、宣传、规划、后勤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创业教育体系,首先是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其次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高校的院(系)可成立基层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创业教育工作,由院(系)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成员可以包括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领导,各办公室、系(室)、研究机构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及相关专业老师,主要负责具体组织、协调院(系)的创业教育工作,研究并制订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和激励措施,开展工作绩效评价。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业文化

创业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在是否考虑以创业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的调查中,有44.2%的被访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高校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肥沃的土壤,让他们尽快得到历练和成长。由此,有必要对学生创业基础状况进行普查和分析,动态掌握学生对创业的一般认知,建立有自主创业潜力和意向的学生档案,掌握创业团队的动态,这样才能在组织实施培训、竞赛、实践、交流等各项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更好发挥各类创业平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和服务。激发创业意识需营造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的育人机制中,在校园着力培育和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可充分利用橱窗、海报、微博、QQ等传统和现代媒体形式,宣传创业政策,普及创业知识,介绍创业典型。可通过组织开展团队示范、实务讲座、参观体验、社团活动等工作,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关心创业话题和创业信息,发挥好环境育人的作用。高校在开展培养学生创业热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文化平台作用。可依托专业背景促进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和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的建设,开设“学生创业沙龙”。努力将创新创业类社团打造成为集学生科研、文化公益、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服务平台。支持鼓励社团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学生创业大赛,承办各种创业论坛、沙龙、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邀请校外成功创业企业家和校友走进校园与学生共同探讨创业问题,分享创业感悟,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三)一、二课堂并重,完善创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创业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体系,它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整合,是对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融合。高校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其他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可以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创业理论、创业相关知识、创业实务案例等方面的教学。其次,创业教育应该融入专业学习,根据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在对学校专业教育与创业结合得是否紧密的调查中发现,有45.1%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对创业部分管用,33.1%的学生认为大多没有关联,这表明在学生眼里,专业课能够对创业有所帮助。完善创业知识结构需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实习等各个培养环节中,可以适时引入创业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将创业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既提高专业学习水平,也激发学生创业愿望,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上思考高层次的创业实践活动,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个人或团队提供可能的技术支持。除了在专业教育的课堂上进行创业引导,学校还应该重视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激情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如在软、硬件等方面积极扶持大学生科研训练,提倡协同创新,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科研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申报各级各类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把创新指导与创业指导相结合,鼓励学生“产学研”结合,从创新训练团队中培养创业训练团队。完善创业能力结构需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可将社会实践从假期延伸到平常,提倡全员实践。应鼓励并组织学生申报与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各种社会实践形式,接触、了解、服务社会,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感受环境,积累知识,寻找项目。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创业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江汉大学专门设置了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含课程、讲座、竞赛、实践等几大活动类别,要求学生选择并参与。对学生在创业比赛中获奖,获得创业基金以及成立公司或入驻创业园,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或地方创业基金的给予学分认定。

(四)以问题为导向,训练和掌握创业基本技能

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对创业面临的困难的调查中(多选),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缺乏经验(15.8%)、缺乏人脉(14.7%)、资金拮据(13.4%)。针对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学校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帮助,如整合资源,聘请导师,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和指导。可依托实验室、研究机构,建设学生创业实践“苗圃”,从而为帮助学生参加校内外创业大赛,进入各级创业“孵化器”以及争取各种创业扶持项目奠定基础。学校要做好相关扶持项目的宣传推介,帮助项目团队争取创业基金支持,促成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团队进入孵化器,帮助吸纳社会投资等以弥补先期投入资金的不足;要适时聘请创业教育相关领域有能力、有热情、有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作为学生创业教育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创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理性选择创业项目,科学制订创业计划,加强创业风险意识教育,满足学生的创业指导需求;在创业资金筹集方面,除了常规的团队自有出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好天使投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政策性贷款、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渠道;在创业项目来源方面,应注重挖掘和发挥高校自身的天然优势,整合师生各自的有利条件,克服以往在产学研共同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学生团队由于受研发能力的限制,往往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而在老师当中由于经验或精力原因,很多成果缺乏市场化分析和商业化包装,如果让学生对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术开发,负责产品的推广,帮助推进老师的项目成果市场化,就可以迅速提高创业项目的技术起点,节约专业公司推广的费用。高校可以组织有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对接洽谈会,促进师生以多种灵活方式开展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项目合作。将高校老师的研发力量、科研成果与学生的灵活头脑、强大执行力和广泛人脉力量相结合,往往可以孕育出具有较强市场前景的项目。训练和掌握创业基本技能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办学远离社会需求,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实践基础。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挖掘利用可能的社会资源,依托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单位、就业基地、校友企业等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打造校外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孵化。同时,积极牵线搭桥,推荐优秀的学生创业项目,吸引投资。

(五)因势利导,找准创业方向

创业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把人生梦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乘势而上创造新业绩。在调查中问及哪些行业适合创业,36.8%的受访学生认为是服务业,21.6%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11.5%认为是个体工商户。由此不难发现,服务业等门槛低、起步快的行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而有些行业因受传统思想认识的局限而被大学生冷落。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为例,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农业总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其相关行业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行业的创业,导致其专长在创业过程中没有得到发挥。但是只要帮助学生学会看清形势,转变观念,他们就一定会发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就是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而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初步了解“三农”情况并且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如能因势利导,因时而为,立足家乡投身创业,必将成为一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鼓励学生挖掘专业优势,结合互联网思维,力求让传统产业在“互联网+”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巨大的活力。该学院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如园艺与市场营销、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形成各专业的优势互补,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网络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形成团队合力。目前该学院有不少学生立足园艺、生物技术专业,开展花卉绿化、食用菌栽培、特种养殖、食品加工等创业项目的调研和实践,部分项目已经初见成效,并成立了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在技术上悉心指导,在经营上出谋划策,甚至在场地和资金等客观条件上给予了积极支持。

四、探索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创业的最好时机应该是有几年工作经验之后。但这并不是说创业教育要等到那个时候再进行。恰恰相反,通过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经验积累的效率,缩短必要的创业准备时间。这也符合大学教育其实是为学生的第二份乃至第三、四份工作做准备的教育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效果的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前,在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资金不缺而项目缺的现象,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做得还不够。当前的大学生缺少创业的意识和勇气,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缺少项目实际运作的经验和能力,这些正是创业教育工作最应该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是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创业教育的评估,是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程度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等作出判断的过程。高校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循序渐进,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思维的一种素质教育,重视对人的培养,不能只追求短期效果,简单用眼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数量多少、学生得了多少奖、成立了多少公司等来衡量工作成效,而应该在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以及人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注重教育过程的实施,并将之纳入评价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的增加是随着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成果。只有设计出既符合学生期望,又紧跟时代需求的创业教育方案,全面综合地评价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合理地制订激励措施,承认和奖励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企业人才、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真正把这项工作引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作者:赵学迅 谭英 王丰昌 肖兆 单位: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

一、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原则

1、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

只有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才能完整地呈现创业教育的质量状况。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观指标指的是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对学生创业意向、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影响,一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实现,考查的是创业教育项目的短期效果。客观指标指通过毕业生创业比率、毕业生进入高层管理的数目、创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目等数据评价创业教育项目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考查的是创业教育。

2、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分别测度。

根据创业的特殊性,绝大多数毕业生会先选择在企业或其他机构中任职,积累经验和资源,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实施创业,即在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和真正实施创业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鉴于此,需要使用不同的指标对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创业教育效果分别测度。如在创业教育项目刚刚结束时,用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创业自我效能感等指标来评价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而在创业教育项目结束较长一段时间如10年后,应该通过创业率、商业表现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指标来评价创业教育项目的长期效果。

3、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单一的质量评价主体有演变成控制工具的可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应该实行多主体评价,采取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内部评价的主体是创业教育项目的组织者,目的是通过创业教育项目实践更好地提升质量。外部评价主体包括政府、中介机构和学者等。他们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实施评价,其中政府通过质量评价,辨认和宣传最佳创业教育实践;中介机构通过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项目培训信息;学者从研究角度关注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为政府的创业教育政策调整和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4、融合高职教育独特性。

高校作为与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截然不同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创业教育也必然呈现出其鲜明的特色,即创业教育的内容、核心竞争力、开展创业教育的外部情境和内部条件方面与其他类型院校存在不同。在创业教育内容上,更多凸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特有的要素;在创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上,紧紧围绕专业和技能教育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与企业高度接近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的校企合作传统、特有的双师型师资等天然的资源优势。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也必须融入其独特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三维评价

1、创业教育要素评价。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任何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资源要素。高校创业教育的要素评价主要关注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和组织支持。本文从师资投入、资金投入和机构建设三个分指标来衡量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师资投入从教师求职创业经历、专职教师人数、双师型教师比例、校外教师比例、教师学历与职称、教师科研水平、教师与商业界的联系等指标来判断。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成为了制约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发展的瓶颈。资金投入分为源于国家的资金投入和源于高校自身的资金投入。设计两个分指标评价高校创业教育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即创业计划项目财政拨款数和创业计划项目学校拨款数。机构建设指标从就业创业咨询指导服务机构的人员数、就业创业孵化专用场地面积以及就业创业学生社团的数量来评价。

2、创业教育过程评价。

创业教育的师资、资金和组织机构多要素互相作用,形成了创业教育过程。创业教育过程与创业教育实践联系最紧密,对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意义最大,同时,创业教育要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单纯的影响力评价很难对提出改善创业教育质量提出有效建议,因此创业教育的过程评价十分必要。创业教育的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过程进行监测,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改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的过程评价包括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过程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教育课程覆盖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创业类课程是否纳入学分体系、创业课程的学分转移、创业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渗透度以及特色课程的开设率。创业教育的管理过程评价指标包括座谈会、演讲等形式的相关主题学生交流活动的组织情况、就业创业大赛的组织情况以及就业创业相关培训情况。

3、创业教育影响力评价。

创业教育活动经历一系列运动后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即影响力。单纯的要素评价和过程评价不能判断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因此需要影响力评价。影响力评价分为创业教育目标达成度和社会影响力。创业教育目标达成度分为短期目标达成度和长期目标(10年以上)达成度。两者分开评价。短期目标达成度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其中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增加度、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度、学生创业意向的强化度等指标,通过广泛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等方式来测度;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创业类比赛的学生参与率、学生创新成果的增加率、各类创业大赛学生获奖比例等指标测度。长期目标达成度使用毕业生10年后创业比例增加率、毕业生10年后创办新企业的比率、毕业生10年后进入高层管理的数量等客观指标来评价。社会影响力使用创业教育模式被其他高校复制的情况和创业教育实践被媒体报道的情况两个指标评价。

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的Saaty教授所提出,最初被运用于美国国防部的“应急计划”研究,随后逐步扩展至备选方案评估、公共资源分配、计划制定和预报等多个领域。同时,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软件———“专家选择系统”(ExpertChoiceSoftwarePackage,EC)也被美国决策支持软件系统公司研发成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层次分析法尽管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但依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体现了决策者在求解复杂问题时遵循“分解———判断———综合”三步法的分析思路。首先,决策者将复杂问题分为若干部分分别解析,然后将各部分按照隶属关系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再使用两两比较法来判断每个元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一般来说,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的: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各因素单排序权重向量测算———总排序权重向量测算。层次分析法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中被运用最多的方法,如刘海滨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

2、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值后,还要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确定各指标的合成方法,即将下层指标权值复合成上层指标权值的计算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FCE)就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评判事物隶属度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确定评价的因素集、确定评价集、建立权重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等步骤分别实施。模糊综合评价对于含有主观因素的复杂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确定各个单因素针对评语集各等级的模糊隶属度,使得定性指标向定量指标转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解决多层次评价的复杂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前一过程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过程评价的输入数据;同时,模糊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数值属于独立参数,具有可调整性,在确定指标权重方法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除此之外,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本身是一个模糊子集向量,更加准确地刻画了对象本身的模糊状况。鉴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诸多优势,较多的创业教育评价文献使用了该方法。如周印东等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模型,并以天津两所大学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国平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方法,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评判和控制提供了方法参考。

3、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在相对效率概念基础上所提出的,利用线性规划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常见的DEA有CCR、BCC、FG、ST、加性、基于松弛变量等多种模型。DEA法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避免了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上的主观偏好等人为因素,由此增强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同时,由于DEA法在处理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自被开发以来已被广泛运用于不同行业及部门。在国外,DEA方法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评价银行、医院、学校、企业等营利和非营利性组织。在国外,DEA方法也在工业部门、城市经济、企业技术进步等社会经济和管理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DEA方法评价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如朱至文等从创业教育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创业教育服质量评价模型,通过DEA法对苏北两所地方高校的教学单位进行了创业教育服务质量评价。

作者:张晓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1高职显性创业教育课程

1.1高职创业教育理论课程

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是依据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学科为基础所设立的理论课程。它的构成主要包括创业基础知识类、高职生创业基础类、创业管理学类、创业市场营销学类、创业法律基础类、创业个案研究类,等等。

1.1.1高职创业基础知识类理论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学》《、高职创业教育概论》等。通过此类课程,可以让学生知晓国际与国内创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创业教育对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意义,焕发高职生的创业热情;让学生了解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掌握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此类课程的系统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从创意到成功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提前做好创业的心理、知识、技术等的准备。

1.1.2高职创业基础类理论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高职生创业导论》等课程。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高职生懂得大学阶段对于自身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把创业基本知识与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如,高职生创业环境、高职生创业素质、高职生创业与创新的关系、高职生创业团队的管理、高职生创业的营销管理,等等。

1.1.3创业管理学类理论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管理学》等课程。开设这类课程的目是让高职生了解一些创业管理的基本问题,具备基本的市场分析、资金筹措、项目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1.1.4创业市场营销学类理论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等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高职生知道创业活动就是把产品与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技能、策略,能够在创业活动中研判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购买行为,在创业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营销策略模式。

1.1.5创业法律基础类理论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法律基础》等课程。学生要了解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合同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商标法》及《劳动法》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并在创业活动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自己合法权益。

1.1.6创业个案研究类理论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分析创业成功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了解成功创业者的经验以及创业失败者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借鉴、警示。

1.2高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与创业理论课程相对的课程,是高职生所学创业理论知识的验证、巩固与运用。其类型主要分为创业技能实训、创业活动实习、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技能,使学生的产业个性初步形成。

1.2.1高职创业技能实训课

创业技能实训课主要在校内利用实训室进行,这种实训首先是分项创业技能训练,然后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虚拟创业活动。在模拟创业活动中,学生要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从项目选择、资金筹措、团队组建、企业运营与管理到市场营销活动,学生都要熟悉。

1.2.2高职创业活动实习

创业活动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进入创业企业,参与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使学生亲身体验创业氛围、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

1.2.3高职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真正进入创业实战阶段。学校要整合校内创业教育资源,使教学、实训、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使学生在校内即可真正实现自主创业。学校还可搭建创业者互助联盟平台,让准备创业的学生零距离接触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以及其他创业成功认识。

2高职隐性创业教育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英语表述为HiddenCurriculum、LatentCurriculum或者ImplicitCurriculum),这种课程在表现形式上与显性课程相反,凡是以非正规课程的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课程教学起促进作用的所有的影响形式我们都叫隐性课程。我们可把高职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分为高职动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和高职静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

2.1高职动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

动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过各种没有具体课时安排的活动,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达到促进创业教育的目地。比如,组建大学生创业社团、举办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等,这些都可以称为动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

2.2高职静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

静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是指通过学校的物质形态及意识形态的环境,给学生创设一种氛围、一种暗示,这种氛围与暗示与显性课程相互印证、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促进创业教育的目地。这种隐性课程可以是有意而为,也可以是无心插柳而成。静态隐性创业教育课程以文化环境的形式表现,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价值观形态、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制度等形态。

作者:赵燕 王文通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实践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力和良好的创业就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是21世纪急需的人才。高职的生源决定着多数的高职学生具有不会学习的问题,但同时拥有思维活跃的优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创新的特点,需要学生思维活跃,不断创新创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将某一真实企业创新项目(如某公司标志设计项目)作为实训项目引入课程。学生通过这个项目的创新和制作过程,学习新知识,练就新技能同时学会艺术创新的方法。这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创新教育的先天渊源。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采用创新创业知识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领悟与实践创新和创业。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训阶段,采用模拟企业运营的方式运作实训任务。模拟企业设置经理,设计总监,工作人员和财务等不同角色。将实训任务按照企业运行流程进行操作。实训过程中为不同角色提供现实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解决并记录。例如:“工期变更”,“设计要求变更”,“突发情况”等不同问题,训练学生创意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设计任务分割成不同环节,对不同环节不同角色的人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使的学生熟悉了企业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模式,同时还锻炼了创新创业能力。使的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即收获专业能力又收获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开设“创新创意理论课程”相搭配。学生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遇到了创新创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可以寻找和探讨方法和答案。这种方法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系统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两种课程相配合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加强校企合作,开创创新创业教学新课堂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但发展,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入驻学校等各种校企合作方式使的企业和高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可以从高校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把纯粹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将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在企业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现实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节省了企业的成本。此外,通过校企联合、产学互动,共同举办实践创业讲座。在讲座中,企业可以将自己创业的历程讲解给学生,在实际例子的感召下,学生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创业经历。为他们产生创业想法,寻找创业之路打下基础。这些创业讲座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它们不光宣传了企业,鼓动了学生的创业思想,开拓了学生的创业视野。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创业的艰辛与挑战,使他们明白创业之路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督促他们抓住现在的机会好好学习,学习专业技术,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为日后实现梦想,打下基础。

三、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规划自主创业的能力

社会期望高校可以培养一批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既可以发现一批有想法有思路有项目的人才,又可以引导学校创新创业的思潮。同时还可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在举办创业计划竞赛的同时,可以把企业作为评委或是通过冠名的方式和创业计划竞赛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竞赛中学到他人优秀的思路和方向,企业也可以在竞赛中发现优秀的项目并招揽优秀的人才。教师可以在竞赛中获得实例并将学生真实的想法反映在到教学中。同时可以把优秀的案例编制成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结从而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的项目与知识技能合并学习,一起实训取得融会贯通的效果。又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支持,通过实践和讲座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创新创业经历。开拓创新创业的想法,收获创新创业的动力。还可以通过创业计划竞赛,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又可以产生新的思路。为其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高磊 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