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

大学生掌握着前沿文化知识,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很多大学生寻求工作的心态保守,只想找个安逸稳定的工作,宁愿死在“编制”里,也不愿意将知识转化为力量大胆创业。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无引导教育。大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课余时间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创业,如果高校没有在课程及校园文化上的引导教育,他们的想法可能就“昙花一现”。同时,在思考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却无处咨询,萌发的好想法也许就不了了之了。

二是无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有了创业想法,要把想法变成现实还需要一个过程,法律知识不足、缺乏经验、动手能力不强,都会阻碍其创业的步伐。此时,如果没有专业机构、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会异常艰辛,甚至一点疏忽大意就可能违法犯法。

三是无资金支持。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资金。尽管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金融机构放低大学生创业借贷资金的门槛,但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想从金融机构贷款创业仍然困难重重,在已经创业成功的案例中,很少是通过银行的借贷获得创业首笔资金的。

四是无家庭理解。很多父母认为子女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环境优越的工作是件体面的事情,鲜有支持、理解子女创业的,一方面怕孩子辛苦,另一方面他们把创业与没能力就业划为等号。可见,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努力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尤其是高校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鼓励、扶持与帮助。通过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的运行,鼓励、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开辟事业新境界的热情,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奉献青春和智慧,为实现“中国梦”镌刻下闪光的足迹。

二、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帮扶、家庭的理解、学校的帮助。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要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并有序运行。学校内部建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由专业老师引导教育、指导协助;外部联系工商、税务、金融、地属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单位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校外指导单位,扶持帮助,通过官方合作在一定范围内为创业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以此构建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鼓励他们通过创业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1.创业指导机构的合理设置

大学生的创业从前期的教育引导到后期的实践探索过程,都需要专业机构、专业老师的指导,高校要在设置现有就业指导中心的状况下,单独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编排对应的课程设计,为有创业愿望和潜质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等全方位服务与指导,帮助他们奠定创业基础,实现自主创业。首先,建设教师队伍。以“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指导机构教师除了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鼓励广大同学树立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雄心壮志,还要担任心理咨询、创业指导等一系列工作。

如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挫,需要心理排解时,老师要承担起心理咨询的工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诸如工商注册、纳税申报等问题时,老师要承担起具体指导或者联系校外指导老师具体解答的工作。其次,建立大学生已创业公司的数据库。对于大学生已经创业成立的公司,学校的创业指导机构要予以统计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利用微博、QQ、飞信等新媒体定期追踪关注,主动关心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协助解决,收集学生的创业经验,同时组织相关活动让同学之间有机会将实践收获相互交流、借鉴,搭建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创业指导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开设。高校可以结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结合专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建立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外,高校创业指导部门可邀请校外指导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授课。通过一系列课程讲解、专题讨论、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跟踪辅导等,帮助他们顺利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如可以邀请税务部门的国家干部宣传、解读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介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涉及纳税的知识及常见的认识误区,以丰富的案例就可能涉案的公司纳税问题进行一一分析。最后,培养创新精神。敢想才敢做,很多学生从来不曾对未来做规划,从小到大都是遵照父母的安排,也从来没想过以自己的兴趣从零开始去开创一番事业,创业指导机构可以邀请大学生中创业成功的优秀学长成立“导师团”,在创业指导课程中介绍自己创业的心路历程,现身说法,畅谈创业人生情怀,宣讲创业成功经验,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大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大学生为理想而大胆思考、勇敢奋斗,培养其创新精神。

2.创业全过程的指导与服务

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可能需要学校开具一些在校证明,校方应该积极配合,并将学生创业的公司入库保存,开始对其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服务。第一,融资帮扶。有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或没有得到家庭经济支持的学生有创意的点子,他们需要创业的启动资金,无处借贷时,学校应该出面帮助其解决困难。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学校联系担保的,那么,学校也可以就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联系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借贷并担保。第二,专业课教师的“通知教育”与课题经费的资金救济。高校里的专业课老师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大胆尝试创业。一方面,老师可以在专业课上就自己的理解剖析行业发展的商机所在,形成一种培养理念,那就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形成学生的“通知教育”。

很多高校导师有大量的课题经费,学校可以争取到他们的资金支持,形成一个类似大学生创业的专项资金借贷来源,由前述的创业指导机构负责吸纳、管理、借贷这部分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校内资金借贷中心,或者称之为“内部银行”,凡从事与教师研究课题相关的创业产业,都可以无息借贷,以解决创业学生的部分资金困难。第三,外部关联机构的校外帮扶。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和工商局、税务局、银行、街道、会计师事务所等机关、单位接触,学校可以以各种形式聘请上述单位成为本校大学生创业的校外指导单位,通过深入高校开办创业大讲堂,为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帮扶等全程指导与服务。第四,校内外官方合作寻求绿色通道。除了邀请大学生创业校外指导单位定期到校举办讲座,介绍有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合法借贷、会计年审等创业知识外,还可以请求相关单位为本校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就本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配专人答疑解惑、协助处理,与本校创业指导机构对接,共同指导服务学生创业。

3.学分减免、鼓励优惠政策的颁布实施

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创业,会因精力分散而旷课或迟到早退,引起教师的反感批评,不但影响成绩,造成校园内的不良学风,还会因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到处分,滞绊了学生创业的劲头。因此,为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可以考虑实施创业学分减免政策,以创业行为和成果抵学分,这样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知道创业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创业出成果也就是学习有成绩,学生按照政策可以少修校内课程,通过创业实践积满学分,在政策制度上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学校可以将本校大学生创业的公司设立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让他们参加企业经营活动,打好创业基础。如果创业企业能吸纳贫困生就业或者勤工助学,学校也应该给予奖励和表彰。

三、总结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家庭多研究、多探索、多实践,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大学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要借助“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机会,宣传、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性,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陈元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二篇

1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创业教育的体系仍不完善

一是创业课程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没有形成符合创业发展要求的课程群;二是创业教育的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不能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三是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缺乏,因为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是创业师资队伍缺乏,尽管各个高校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但是这些老师多是“学院派”的,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胜任创业教育工作。

1.2创业教育的观念落后

当前,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下下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创业教育开展是学校就业率低的一种表现,因此导致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展不积极,对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创业教育欠账较多。众所周知,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与能力,进而促进全社会创业文化的建设,创业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3创业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首先,当前社会还没有形成崇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对创业失败者不能很好包容与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更重,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吃“皇粮”,对学生创业基本持否定态度,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的家庭支持;另外,我国社会中官本位思想、中庸之道等观念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极低,这让许多学生止步不前,再加上没有完整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许多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不敢或不能付诸实施。

1.4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尽管如何帮助学生成功创业已成为学校、政府等关注的焦点,但创业教育应该从何处着手,应该培养学生何种能力素质等,都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导致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系统性、操作性,大部分高校停留在开设部分创业相关课程、组织或参加一些创业相关活动的层面上。

1.5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当前,很多高校将创业率作为评估创业教育的指标,但这一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偏颇,其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因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基于创新精神的机会识别和利用过程,即创业教育本质应该是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素质。因此构建有效合理的创业评价体系,有助于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与修正。

2大学生创业者的胜任力研究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eClelland教授提出,其将胜任力界定为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MeClelland教授认为对工作绩效的起显著影响的不是智力而是胜任力,随即在全球掀起了研究胜任力的热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实践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社会效益。

创业胜任力1994年由Chandler和Hanks提出,其将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蒲清平和吕鹏研究表现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包括:开拓创新、机遇能力、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知识技能、诚实守信和创业意愿等。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能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各种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还有价值观、动机等隐性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关键事件访谈和相关文献分析,大学生创业者的胜任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

创业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是自信心,高自信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遇到困难或挫折更不容易放弃,调查也显示很多学生拥有创业的激情,但只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创业,是因为其创业的自信心不足;二是韧性,创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克服的过程,创业者必须要有韧性;三是乐观,创业面对许多不确定性,个体都需要乐观面对;四是创业意愿,个体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能够及时识别机会,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业活动。

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一是机会识别能力,大学生怎样有效识别适合自身条件且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机会是创业成功的前提;二是决策能力,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面临着诸多选择,比如如何选择供应商等,需要创业者在综合评估后做出正确的抉择;三是执行力,创业者做出抉择后,需要高执行力来达成创业目标,否则创业决策仅仅停留书面上;三是人际沟通能力,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创业团队等),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保证创业的顺利进行;四是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创业者需要理性分析,积极应对,促进创业成功。

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创业者只用了解国家政策法规等知识,在创业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二是经营管理知识,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有助于创业者更有效的管理企业,确保创业成功;三是专业知识,创业者需要掌握自己创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进行创业决策,更好地把握创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学者研究表明创业者的能力与素质可以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获得额外的收益,即创业者是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陆夏峰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的胜任力对企业的绩效存在显著相关,即高胜任力的创业者能够创造更高的企业绩效;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帮助更多学生走向成功创业之路,学校应加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鉴于此,探讨胜任力模型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构建有效、科学的创教育运行机制,为创业教育的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机制保障,让创业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成才助推器。

3建议与对策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创业胜任力有助于个体创业成功,因此创业胜任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借鉴系统论的相关观点,建议从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组织体系和评价研究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3.1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根据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创业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其中创业品质属于胜任特征模型“冰山”下的因素,其更难培养,但其对个体创业绩效或创业成功影响更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是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是胜任特征模型“冰山”上的因素,相对而言较容易获得和培养,这两个因素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三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促进。

3.2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应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创业理念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一是加大创业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精心组织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材,课程设置安排应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辅修课等,其中创业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等应给予更明确的功能定位,提高学生选择的自助性,同时创业教育的课程既要传授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二是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将体验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创业胜任能力,对于创业意向强的学生应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三是加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既要积极通过外出培训、企业实习锻炼等方式提升学校教师创业能力和素质,还应注重吸收和聘请创业实践者、成功者到学校,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互动,因为创业成功者的经验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借鉴,在学生中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四是加大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实践有助于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应紧紧依托挑战杯、科技园、创业园等,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建立创业导师制,帮助学生创业;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通过实习、参观等形式,加强对企业运营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3.3创业教育的组织体系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支撑平台,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零散的、低水平的创业可以依靠学校某一部门进行开展,但是规模化、系统化、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必须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对全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运筹,确保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是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应成立校级创业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有效组织创业教育在学校中积极开展;二是创业的制度保障,相关的创业规章制度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若创业学分制等,为学生创业开展提供更多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三是创业教育场地与资金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场地、资金等教学资源的支持,用于支持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活动开展等。四是创业教育的文化保障,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因此高校应通过多个渠道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广播、微博等宣传媒介的作用,积极开展创业宣传,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五是创业教育的社会保障,全社会应该形成鼓励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舆论引导、心理支持等,同时在工商、贷款、税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3.4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正确的评价反馈有助于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创业教育的修正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学生创业教育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此外,还应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为创业教育更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在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发展的更快,为我国创业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作者:闫国君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三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

第一,没有认清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没能明确地回答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关系,未能正确理解创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在社会上,在高校内部也存在着“找不到工作才创业”“就业难就去创业”“创业就为了赚钱发财”等误解,因此出现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的现象。这表明中国社会对创业教育普遍还处于“看不惯”的阶段,“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的号召”“大学毕业去创业非常不明智”“创业是不可教的”等思想观念依然牢固。由于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几乎找不到创业启蒙的痕迹,而在大学里,创业教育还是“精英化”“小众化”的培养方式。这使得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没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创业及创业教育在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具有的作用。创业教育没有走进经济主战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明显。

第二,对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统筹机制缺乏深刻的认识,各创业教育涉及的部门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地整合资源。从政府部门分工来说,涉及创业教育的部门包括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经济与信息化、科技、团委、妇联等部门;从高校内部分工来说,涉及创业教育的部门包括学生、教务、团委、后勤、科技、科技园等部门。涉及的部门众多,但部门之间却没有过多的隶属关系,便易导致创业教育工作“多头管理”,也易形成口头上都说重视,却没有人愿意牵头负责的尴尬局面。

第三,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创业教育与一般的专业学习不同,需要更注重实践体验。很多高校未能向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体验,如投入大量财力建起孵化园区,但门庭冷落,或是直接成为校办企业基地———学校主体工作之外的“独立王国”,没有合理利用资源,孵化效果差。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主要有科技园和孵化基地,虽然一些高校的校产企业和合作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实习机会,但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体验。如何让学生在创业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体验式的学习,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创业教育是什么,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创业教育要做什么,创业教育怎么做,如何体现其价值,等等。目前,创业教育普遍面临资源、人才、学科等方面的限制。开展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学校,大都有比较特别的社会、文化、资源条件。如何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应用于其他学校,亟需探索一套既有理论支撑,又能符合中国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化认识和重新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认识不足,不仅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实施过程,更会削弱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创业教育进行再认识非常有必要。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的代表观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认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和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将目标指向企业创建的“商学院型”创业教育,如哈佛、百森商学院等,他们将创业教育定位为让学生懂得面对市场识别机会,有能力评估风险,把握机会去创办企业。笔者认为,应将创业定位为一种宏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职业发展的精神趋向,同时更是人生大跨度的战略目标,它不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捷径。过去,大学的创业教育只注重狭义的“创业技能”培训,虽然这种培训在教学内容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模拟实操训练,但缺少让学生放下书本去进行一次真实的创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走出书斋,放眼市场经济格局,面向社会现实的真实商业挑战,将是未来创业教育的主导思想、实施目标。这将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强化创新精神、培养独立自主的主动品格以及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优秀人才的核心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不是迫于生计的创业者,而是植入创业基因、领悟市场经济内涵的现代人才。创业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马上创业,或者在校期间创业,而是希望通过教育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生毕业后经过工作岗位的锻炼,条件成熟时可以再创业,或者在岗位中创业。创业是最能检测一个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是否具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标尺。面向社会,面向商业实战,极具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取向,必然会冲击现行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必将引起教学教育的反思,加快推进当前的教学教育改革,建设全新的实效的大学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应侧重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针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应主张产、学、研三者结合;针对社会,创业教育应关注以创新的技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的培养具有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以及分析能力的现代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也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职能的转变。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中国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类人才。传统简单的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演讲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大学的功能要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个方面转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途径有:一是高校产、学、研结合,通过创业转化;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更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其次,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主要内涵在于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及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促使高校的教育更贴近社会的需求。而创业教育的首要价值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中国创业教育首先要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包括促进创业者自我实现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以及为创业活动赋予的道德价值。

(三)整合理论与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应形成整合机制。创业教育应与各学科、各专业融合,与创新教育融合,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合,与老师的教学、科研、事业发展融合,形成整合机制。同时,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于市场,要运用市场机制搭建起学校与社会合作共赢的桥梁,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办创业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在市场中学习、锻炼、奉献、成就,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管理学、教育学、生态学、系统论、商业模式等理论,构建“面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学”和“科研”等平台,使创业教育成为各专业、各学科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成为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机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资源服务”和“政策支持”等平台,建立集各方力量开展创业教育并服务经济的渠道,形成“创新学科化、创业整合化、政策系统化、服务社会化、价值市场化”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创业教育学科发展任重道远,既不能照搬国外成熟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受某种资源和学科限制,而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实践“走进主战场”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再认识,本文尝试构建以“理论建设为指引,课程开发为基础,实践平台为手段,团队打造为动力,社会服务为导向,机构制度为保障,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创业教育学科发展道路。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创业教育具有地域特色,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经验无法照搬,国内某些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进做法也无法直接移植。当前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融合本地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

(一)建设本地化多维度发展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本地化努力。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层次、专业,采用不同内容、形式、方法,开设一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专业化、模块化、立体化、信息化”体系。结合不同专业,针对不同群体,配合创新创业培养方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应具有知识普及性。可选择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的课程,如KAB,SIYB等;或者本地化的课程,如《商业模式创新》《网络营销与大学生创业实训》等。面向特定学生群体开设的课程应具有专业性、实践性。例如,与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创业团队组建》等;与比赛目标相结合的课程,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结合的青年特色班课程;与学校相关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如《电子商务创业》《动漫创业与实训》等。在创业课堂组织形式上,根据课程主题的特点,实行课堂、论坛、讲座、沙龙相结合的形式,由此可形成校内校外课堂三结合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可探索网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开发本地化的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利用新技术和信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资源、形式的限制,以最优的师资内容资源、灵活多样的机制,让更多学生自主参与创业学习、实训、交流。

(二)建设开放分布式的创业实践基地

利用现有条件,将基地建在校园和社会的每个可能的角落。以“融零成整”“化整为零”的办法,建成形式多样、功能互补、内外结合、资源共享、创新创业一体的开放分布式创业实践平台。首先是“融零成整”的方式。学校可通过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获得建设经费的支持,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设施和团队,延伸补充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功能。其次是“化整为零”的方式。学校可创建一批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基地,包括用于团队孵化的形式,以及微创业、格子铺、商业零售、创业一条街、导师创业工作室等形式。同时,开拓新的创业模式。以网络创业平台为例,自建的电子商务孵化平台、利用淘宝等公共平台的网络创业,都能成为培育创业的新领域。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之余,也需要利用校外资源,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在拓宽学生创业实践道路的同时服务社会。

(三)打造三结合师资队伍

探索创业教育的路径可利用学校的教学特色,实施“三大计划”,着重打造校内与校外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创业师资队伍。形成以学者为引领、企业家为支撑、骨干团队为主力、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参与的,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团队。一是“专业化计划”。培养三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一支为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负责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二支为创业知识专业教师,承担与创业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第三支为各类专业教师,负责在专业课教学、辅导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启发、指导、支持学生结合专业创业。二是“教练计划”。先后聘请多位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建立“教练”与“学徒”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创业实践。三是“顾问计划”。邀请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学校开展创业咨询与辅导活动,担任创业教育“顾问”。

(四)聚集各方资源建设创业基金平台

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创业基金,支持创业教育。第一类是由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成立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第二类是由社会慈善机构捐助成立创业基金,拨款用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资助和职业发展培训;第三类是政府相关部门为支持创业而提供的资金支持;第四类是引进社会风投基金,吸引社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

(五)开展“三项服务”,打造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创业教育价值提升体系

利用创业教育在校内外资源渠道的整合优势,开展咨询、培训、科研、公关等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创业教育进社区,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一是利用科研优势服务政府。由学校承担研究课题和项目,通过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二是推进创业教育进社区,服务社会。如与社区合作开展“创业教育进社区”等活动,为社会青年、下岗职工等提供创业咨询、辅导。三是推进创业教育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人才支持等。在实施与推行中,逐渐建设起特色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树立创业教育品牌,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本文提出明确定位、澄清价值、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植入创业基因”,回答了创业教育“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在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上,明确提出创业教育“往内要走进校园主战场,往外要走进经济主战场”,并系统地设计、建设了“面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教学平台”“创业平台”“创新平台”和“科研平台”的功能,从机制、制度上解决创业教育怎样与各学科、各专业结合,怎样与创新教育结合,怎样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怎样与教师的工作和事业结合的问题。通过“社会资源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平台”的整合与建设,集学校、社会、政府等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可解决创业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探索出创业教育走进经济主战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体现创业教育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王左丹 侯永雄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