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法范例6篇

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法范文1

关键词:英语语法;综合技能;第二语言教学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识或来源于把语法本身当作是一系列关于语言固定结构的任意性的规则总和;或是认为语言结构是不需要被教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习得;另外一旦开始讲授语法就会使学生厌烦等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七种错误论调进行逐一分析和反驳,得出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英语语法观。

一、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事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ForeignLanguagelearning)而非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on)。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在1969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2.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orphosyntax)-形式(form);语义(semantics)-意义(meanin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3.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4.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5.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是水平直线而是拥有峰和谷的曲线过程。

6.语法和词汇是知识范畴的,听、说、读、写是四种技能

语法不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些能够清楚背诵语法规则却不会运用它们来进行交流的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非自觉的方式运用语法规则来进行语言交流。Ellis(1993)就提出语法教学应中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而非对准确语言表达的练习。VanPatten和Cardierno的同年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表明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输入语言信息发展能力比给学生语法解释后再让他们做语言表达训练要更有效。

7.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amwantinganew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

Ihavebeenwantinganewcar(forsome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

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二、综合技能教学法

RebeccaOxford对于ESL/EFL的课堂教学打了个“织毯”的比喻。她认为编织英语教学就是把教师、学生、环境和相关语言等交织到一起的过程。从教学这部织布机织出一张宽阔的、强韧的、美丽的“织毯”,在其中所有的“知线”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排列。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设置的资源及评价为语言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种“织毯”式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综合技能教学。(Integrated-skill)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Content-based)和任务型(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Theme-based);附加式(Adjunct);隐蔽式(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三、英语教师该怎么做

在运用综合技能法教授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以被动语态为例,这种语态具有明显的形式:最少是由一个动词和过去分词构成。出现施动者时会由介词b引出。Thebankwasrobbedbagang.被动语态只能在动词为(下转256页)(上接255页)及物动词的情况下出现,这也是规则之一。被动式也拥有语法意义。它表明重点结构,强调接受者或动作的承受。在例句中“bank”是被强调的重点,这与其在主动句中的地位不同。我们何时使用被动,是否出现施动者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也发生改变。3.安排各种锻炼综合技能的活动,创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过去式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改变以下自己。她脱下鞋子,拿掉手表,戴上眼镜,穿上外套,拿掉戒指,然后让学生提问来只出她的改变。学生可以提问:“Didyoutakeoffyourshoes?”“Didyouputonyourcoat?”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学生提供了需要思考的环境,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回答。

4.不能只重视听、说,也要安排必要的读、写内容。使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5.不能期待会回答所有的语法问题,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语法知识。

四、结论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法规则表达出准确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综合技能的训练环境来教授语法。教师应把语法看作一个有逻辑的动态私通由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交织构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有效、科学的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英语教育这块“织毯”一定会越织越好。

参考书目

1Chomsky,C.(1969)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NewYork:NewYorkUniversitPress

2.Ellis,R.(1983)TheStructuralSyllabu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ESOLQuarterly,27,91-113

3.Pienemann,M.(1984)Psychologicalconstraintsontheteachabilitoflanguage.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6,186-214

4.Oxford,R.(1990)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teachershouldknow.Boston,MA:Heinle&Heinle

语言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法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语文教学重点。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在语法上也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语法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重点、实用。这样有助于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实际联系能力,降低难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例如:通假字、此类活用、基本句式构成等。

语言教学法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以下简称“C语言”)是程序设计中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语言,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数控技术、嵌入式开发、电子技术等相关行业中都将C语言作为主要的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语言,同时C语言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及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前导课程,还是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水平资格考试(软考)考试中要求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

C语言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基本思想、编程基本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C语言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类和电子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质必修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C语言难学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C语言不好学、学不懂、概念复杂、枯燥难学、容易出错,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严重。这不但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分析C语言难学有如下几个原因:

1.1课程安排靠前

作为计算机入门语言和专业技能语言,C语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校学生有将近一年的顶岗实习,也就是说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多一点,如果把c语言安排在第二学期,将会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往后推移,导致后面的学期中一学期内有几门语言,使得学生学习语法混乱,c语言的基础作用不明显,同时课程体系违背循序渐进的学习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权衡比较还是把c语言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安排在第一学期也有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刚入学,大部分学生也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加之作为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与自然语言差异比较大,又包含了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位运算等复杂内容,加之高职高专学制短的特点,教学计划制定学时较少。这种“内容多、课时少、没基础”的靠前安排法,自然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2教材知识点松散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大学本科的教材,只是使用过程中降低要求而已,虽然也有标识是"高职高专"的教材,但也往往是大学教材"删繁就简"略加修改,然而这并不适合高职学生,基本没有跳出传统C语言教材的框架。

很多教材的编排上也是照传统的谭教授编的经典本科教材的安排来的,先讲简单的知识点,然后逐步讲解复杂的知识点,到最后知识点讲完了,课程也结束了。要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设计出一个程序,一般要涉及很多的知识点,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程序功能的知识点,需要等到教材快要讲完的时候,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了大半本书的c语言,还是学的不知所谓,针对具体问题还不知道怎么编程,要想自己编写一个程序,普遍感觉到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磨殆尽,逐渐形成厌学心理。

1.3学生数理及英语基础差

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基础的薄弱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学院也不例外。随着我国教育政策改革,在扩招的影响下,使招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现在,经过多年的大学扩招,不仅使进入本科院校学生的比例增加,也使通过复读高中再考进本科的几率加大,因此学习较好的学生进入了本科,学习中等的学生去复读了,学习很一般的选择了高职院校。以今年为例,高职的高考分数线理科为260多分(总分750)。很多学生数学、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一些c语言语句时,不明白语句英语单词的意思,加大了理解语句的难度,在读程序例子时,也会纠缠于printf语句中的一些提示性的英语语句;在设计程序时对算法、流程等逻辑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在程序调试时,对于用英语显示的出错提示信息看不懂,调试程序困难,找不出错误,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对C语言产生了畏惧思想并最终放弃学习。

2方法探索

要在现存的实际环境下把c语言教好,让c语言带领学生入程序设计之门并能让学生拥有一项专业技能,确实需要对c语言进行教学改革。结合近年教学实践体会,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改革措施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针对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c语言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技能素质课,是一门应用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作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针对具体问题能够自己分析、设计、编码和最终调试成功。按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的人才,教学目标还应增加培养大型项目编程经验的内容。所以说,C语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及掌握常见项目类型的项目开发经验。

语言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Java 语言 教学

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编程语言之一.Java 程序设计已经成为各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与其它课程相比, 本课程更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Java教学现状

笔者发现传统高职Java语言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Java语言课是实践性较强一门课程,但各种参考教材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型且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

2.课程授课计划安排不合理,目前学校一般是安排一次理论一次实训,甚至多数教师上机实验的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简单例子,这样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对于项目开发流程不是很了解,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要求。

3.传统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孤立了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软件课程间的联系,往往讲课的教师只讲授Java课程中的内容,缺少讲解该课程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一些孤立的知识,学生很难搞清各门课程间的衔接点,因此就很难想到综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加强改进Java语言教学的建议

在 Java 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设计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通过短暂的课堂学习, 理解并掌握更多的 Java 语言概念和编程技巧。由于 Java 语言内容繁杂、教材众多, 内容不统一, 使初学者产生了不少困难。笔者在 Java 语言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如下一些经验:

1 培养学生兴趣

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起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是如何来摆脱这种困境呢?首先,可以通过比较成功的项目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一些图形用户界面来使程序输入输出变得更容易观察和接近实际。最后,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情景和问题,然后给出一些 Java 小程序,演示其运行结果,通过这些小程序,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材

Java 语言在 Web、多媒体、网络、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动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编程优势, 这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同时, 学生一般在学习 Java 语言之前, 均已学过 C 语言, 甚至学过 C++, 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基于这些, 首先确定以下教学内容: 基本语法、面向对象( 类、继承、接口等相关内容) 、图形用户界面、输入/输出(I/O) 流、多线程、基础网络编程、数据库连接 7个主要内容。其中 Java 基本语法与 C 语言的基本语法比较接近, 在教学中可将相同部分简要带过, 主要强调两者不同之处。如 C 中无 boolean 类型, 是用 0、1 来表示逻辑真和假的; 而 Java 中有 boolean 类型, 其值为 True 和 False, 与 0、1 并无关联。众所周知, Java 所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类库, 奠定了 Java 编程的基础。Java 学习的大部分内容, 如图形用户界面、网络、JDBC 等其实都是 Java 提供的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类, 通过学习这些类, 来进行不同内容的编程。类是面向对象技术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面向对象应成为 Java 教学过程的核心, 并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 并能够熟练掌握类、对象、继承、接口等知识点的概念及应用技巧, 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各个其它应用知识点的教学.

3.推行项目递进驱动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大的情景任务划分为逐一的子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以“创建带有菜单的窗口”为例, 对演示实例引导学生对其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通过对“创建带有菜单的窗口”实例的分析和分解, 我们引入了菜单的三个要素 MenuBar(菜单条)、Menu(菜单)、MenuItem(菜单项)以及上些简单的方法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去掌握和理解, 做到以用带学的目的。

4.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利用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和动手实践能力Java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实践各个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出发在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多下工夫不断优化Java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法范文5

VB(VisualBasic)是Windows环境下的一种方便实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同时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科目中设置的一门开考语言,在国内许多高校里被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年级学生而开设。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程序设计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及应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理解计算机程序编写设计方法以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通过强化运用与编程实践,从而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可视化编程的能力。同时,有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基础,学生也可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科目“VB语言程序设计”,取得考试证书,为将来毕业找工作添砖加瓦。

1、存在的问题

VB语言内容较多,既有结构化程序设计部分,又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部分,两者均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VB课程听起来枯燥、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理解不了学习的内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不少教师也同样反映,在开课前经过精心的准备,对课程的授课内容作了认真的组织,电子教案、例题、习题也作了相应的挑选和设计,但在课堂上,感觉到学生领悟力不够,反映平平,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一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课程的学习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知识的引入及案例的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内容的导入上,应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贴近实际,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尽快入门。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知识的易受度,帮助学生迅速入门,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是教师在VB课程教学中必须要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2、VB教学中的疑难点分析

VB语言的内容相当丰富,包含有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表达式、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知识。其中,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构成语法基础,是编程中的最基本知识,重在精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分为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其中以循环结构最难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需要学生理解类和对象这些概念,学习各种控件类的使用,利用它们设计界面型应用程序,难的是事件处理过程的设计,主要还是建立在对前面基础性编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上。学生要达到对VB语言较为熟练的运用编程,对基础编程部分的学习、理解和熟练掌握是必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恰到好处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十分重要必要的。

3、用生动的引例导入,提高知识的易受度

以VB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为例,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有哪几种数据类型,比如,告诉学生数据类型分为整型、实型,整型又包括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Byte(字节型)。实型又包括Single(单精度的浮点数)、Double(双精度的浮点数)和Currency(货币型)。对于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学生来说,自然会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这样的导入学习内容的方式是不被提倡的。如果能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分类的生动例子着手,说明分类的好处,再以数据为例,分析数据的特征和处理特点,让学生首先清楚数据为什么要分类,再过渡到计算机中数据的分类及编程语言中的表示,则可加深学生对数据的理解,进而结合基本数据类型的知识进行学习,就能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数据类型了。VB中的数据类型较为丰富,例如整型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Byte(字节型)。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类型的区别,能够正确运用它们,在VB授课时,我们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共同参与的内容,使之与将要学习的VB知识进行很好的衔接,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设计一段小程序让VB计算两个数的运算结果。通过改变变量a、b的值,观察程序的运行状态和结果。比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不同进制数的表达。“假如我们想在该程序中输入八进制或者十六进制的数,怎么办?”接下来,可以将a、b的值改为整型形式下的临界值,比如,a=20000、b=12767和a=20000、b=12768,以观察值得溢出情况,让学生了解Integer数据类型的表示范围,从而引出Long型数据的概念。最后,趁热打铁,说明除了Integer(整型)、Long(长整型)数据外,还存在着一种单字节的存放无符号数据的Byte(字节型)数据。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将整型数据类型的不同范围、不同进制表示方式很自然地表述出来,而且学生很容易地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理解和消化。讲解完整型数据后,接着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VB种如何表示带小数点的数呢?”于是顺利地进入实型数据的讲授环节。

4、强化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

VB程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本身就比较抽象,再加上如果盲目地让学生对照着课本编写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程序,很容易使学生对此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厌学情绪,对于VB课程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及讲述内容设计一些小程序的编写,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程序设计不是枯燥无味的、抽象难懂的课程,而是可以用来很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5、总结

语言教学法范文6

语言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整个中文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文系学生搞科研的基石,但是语言学课程自身的抽象、枯燥,使得它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法的探索势在必行。

1.语言学概论教学现状

1.1似曾相识的内容使学生厌学

由于语言学概论是一门抽象理论课,自身系统的要求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有重叠的部分,尤其是语言结构部分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例如讲语音部分,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都讲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加之老师讲课有缺乏新意使得学生不认真学,几次课之后就对本门课程完全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产生了。

1.2功利实用主义学风使学生浮躁

态度决定一切,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不可能有满意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一门课的态度决定了他对这门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调查,函授生不愿意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使用价值,即他们在工作中用不到,或者说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相比不能直接地运用到教学中。同样的原因,大学本科生学习语言学概论效果不佳。反之,那些认真听课、学习的学生也是基以将要面对考研的功利。

1.3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厌烦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现代化时代,但是根据调查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学中还不能完全实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而尤其是师范类院校中的文科。很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半天”、“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传统的教师说讲稿,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其结果是老师在讲台讲的口干舌燥、热火朝天,学生是记的手酸脑涨、一团雾水。课后笔记本束之高阁,直至下次上课。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就是厚厚的笔记本。学生能真正掌握、运用的东西屈指可数。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语言课就如同遭罪,厌烦情绪自然产生。

基于上述现状,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是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汉语言专业生存的需要,更是培养21世纪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鉴于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2.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2.1基于教材陈旧内容重复等问题,老师应该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但任何教材都不可能绝对适合

老师也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至于和现代汉语重复的部分,老师应该采用不同的语料,现代汉语中更多的标准的现代汉语语料,那么在语言学课上我们可以采用较多方言语料,外文语料等等。另外对于同学们熟悉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课上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出个所以然。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

2.2对于学生感到学语言概论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老师在讲课时候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讲解时深入浅出,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开始。我们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语料,也可以选择学生普遍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例子。2.3针对单一的教学模式的问题,语言学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广而杂的知识信息有选择有条理地展现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上一篇栽培新技术

下一篇语文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