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培训总结范例

村官培训总结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1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村官学习者是一群特殊的学习者,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于“政治学原理”课程有现实的必要性.该研究以“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为依托,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于2012级村官学员的“政治学原理”课程,设计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政治学原理”;村官学习者

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宣传者、组织者和落实者.为了加强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其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广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从2012年开始在具备高中、中专、技校和高职学历的村“两委”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和部分党员中选取1000名符合条件的进行大专的学历教育培训.并计划3~5年让全市的村干部都能基本具备大专学历,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该项目的培训工作,并针对这批学员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基层管理方向),政治学原理课程就是其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为了在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基础上能进一步加强他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研究,期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达到提高学员实践水平的教学目的.

1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情景模拟教学法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军课堂,当时主要用来培训军官和间谍.二战结束后,这种方法被企业广泛用于人员的招聘、晋升.[1]后来,这种方法在教育领域应用推广,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运用,甚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开始尝试.[2]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特定的模拟主题,通过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四个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情景模拟教学法是由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利用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4].(2)以情景为依托.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展现情景的方式进行整合,围绕教学任务、按照现实的工作要求创设活动场景,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课程的知识点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展示给学生.[4](3)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目的.情景模拟教学给予了学员充分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学员应参与课前准备,了解所模拟人物的身份、职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相应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员在课堂上,要以其所模拟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在模拟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互动性、趣味性.情景模拟教学法把课程教学内容以情景的方式模拟呈现出来,教学过程“戏剧化”,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易懂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领悟操作技能,同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扮演者之间以及台上和台下学生之间的“三联互动”,学生的亲身参与也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4]

2村官学习者的特点及“政治学原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必要性

2.1村官学习者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面向村官学习者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之前,需要研究他们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们的特点说明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能够也应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1)自我导向.村官学习者首先是成人学习者,随着成长、成熟,成人学习者们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概念,他们会认可自己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指导.他们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需求,讨厌并抵制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意愿.他们在进行独立的活动时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期望被认知为具有自我导向能力的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意识.[6](2)学习目的明确.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来学习的村官学习者,往往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工作的发展、地位的改变等需要来进修学习的,因此,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他们会考虑学习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不学习会带来什么后果.[6,7](3)学习动机问题导向.村官们来自基层管理第一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在职学习正是他们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当他们发现所学知识和技能能解决现实问题时,他们才会形成学习动机.所以,纯理论的课本知识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当他们发现理论知识与现实需要或场景能够相互融通的时候,他们却能展现充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7](4)经验丰富.村官学习者很多是有丰富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们以过往经验作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依据,他们的经验又是个性化的,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学习者而言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资源.但同时要注意规避经验中可能会形成的思维定式.[6]

2.2“政治学原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必要性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针对政治以及政治内在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理论阐述的一门课程,它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它是人们在较高层面和理性层面对于政治的思辨.[8]它是对人类政治实践活动高度总结、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但这门课又是一门颇具现实意义的课程,因为课程中的基础理论源于现实的政治现象,运用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为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借鉴思路也有时代意义.[9]这门课是政治学科以及与之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从传统的理论学术研究向应用实务方向转变.因此,课程教学的手段也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需要.[10]笔者认为政治学原理课程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而且很有必要在村官学员中运用这种方法.(1)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情景模拟教学是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他们需要围绕一个主体进行课前的准备,课上的模拟以及后期的总结分享.而且课上的情景模拟往往饶有生趣,能够很好地活跃课程氛围,让原本抽象、生涩的理论课变得富有趣味.(2)弥补课程实践教学的缺失.政治学原理这门课多数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讲座、参观,学员们获得的都是二手经验和资料,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效用有限;而情景模拟的方式会真实再现某种工作场景,学员会真正地感受到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或技能,他们会取得更加直观且多方面的收获.(3)增强学员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少有交集,即便是教师采用案例引导等方式也只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动,学生之间往往还是平行的关系.然而,我们的学员是村官学员,他们很乐于也很善于进行集体学习活动,在情景模拟过程中,他们要相互配合协作,这也有利于他们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11]

3村官学习者“政治学原理”课程开展情景模拟教学的具体实施

3.1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流程

根据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政治学原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准备环节、组织演绎环节和总结评价与反馈环节.(1)准备环节.准备工作分为教师准备和学员准备两部分.教师准备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学员学习需求调查、主题选取、任务分配和制定考评规则.首先,在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之前,笔者调查了学员的学习需求,寻找和他们工作契合又能用情景模拟表现的知识点.在学习需求的调查阶段笔者发现,学员们多来自于基层村委,并且他们即将面临村委的换届选举,而且课程中也有关于选举的相关知识,因此模拟主题选定为“村委换届选举”.完成这两部分工作后,笔者要进行任务分配,将本班学员分为12组,每组10人左右.笔者向学员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学员参与竞选,其余学员要对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具体的角色分配权下放给学员自己,让他们自行安排,上述工作笔者提前2周进行安排和布置.最后,笔者确定模拟评价规则,为保障本次模拟活动能顺利完成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本次教学活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分.模拟结果由评委打分和“村民”(学员扮演)投票分数合计而成,其中评委打分权重为60%,“村民”投票分数权重为40%,评委由学校、学院、教务处领导担任,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获得,这种设置既考虑到科学性、公平性,又考虑到民主性.而这一个阶段学员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储备、角色分配、竞选演讲准备和自行演练.这个阶段,学员们首先应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分组后他们经过协商一般会推选出综合素质较好的学员来参与竞选,其他学员帮助其准备竞聘演讲资料,参与竞选的学员最后要形成竞选演讲稿,全组学员共同进行预演练,学员们共同发现竞聘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事先做好应对准备.(2)演绎环节.情景模拟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演绎环节,这个环节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和前期准备工作成效的.这个阶段的实施主体是学员,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是主持人、观察者和协调员的角色.首先,笔者作为主持人介绍了这次模拟活动的分组情况、每组的竞选选手、评价规则和评委.然后,进入到情景模拟演绎环节,这个环节每位竞选者演讲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竞选者要陈述每个村落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和未来的工作思路.演讲完毕后,预留3分钟给所有学员针对竞选者的演讲内容进行提问,竞选学员必须回答其他学员的提问,这样所有的学习者都将参与其中,每一位学员都进行了角色扮演,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最后,进入评分环节,评委针对每一位竞选者的演讲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每位学员必须给3名以上候选人投票,否则按无效选票计算,原因是为了避免只给本组学员投票.在这一环节,取得了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效果,由于学员们多数来自现任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他们竞选的背景是真实的,遇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在提问环节场面尤其热烈,大家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共同分析讨论,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模拟场景,而是一个真实的场面了,由于大家的问答需求很旺盛,所以笔者临时将提问时间增加为5分钟.另外,笔者还事先安排了一个秘书进行问答的记录,这个记录原本是为了记录学员们的提问情况,作为计分依据的,后来却成为了“会议纪要”在课程后被学员们纷纷索取,作为后续工作的一个依据.(3)总结评价与反馈环节.在热烈的演绎环节结束后,教师必须进行评价总结.一方面要对学员们的角色扮演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出角色扮演过程的亮度和可取经验,同时也要发现角色扮演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共性的问题,并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提示学员们怎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角色扮演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对整个情景模拟过程进行综合反思,回顾每个环节中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学员而言,同样也要进行总结和反馈.学员需要反思在角色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收获.[12]

3.2开展情景模拟教学的角色安排

(1)教师的角色.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肩负多重角色,他们是编导、主持人、协调者和学习者.作为“编导”,教师在模拟前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清晰的主题设计思路,要选择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模拟主题,并制订实施计划、分配模拟角色、制定实施规则;在模拟过程中引导学员去表演、去思考、去争辩;在模拟结束后要去总结、反思.作为“主持人”,教师在模拟过程中要起到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要维护模拟过程中的良好秩序,又要启发教学、活跃学习氛围,同时还需要控制节奏,关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又要避免活动过程偏离主题.教师还是“协调者”,他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协调,保证模拟的良好秩序;[13]同时对于学员之间的角色安排、模拟中的突发情况也要及时予以协调和解决.[14]除了上述角色外,笔者发现自己在情景模拟中还成为了“学习者”,学员们向教师展示了其不了解的“世界”.(2)学员的角色.在情景模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扮演着演员、观察者、质问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整个模拟过程需要他们独立去完成,从竞选者到村选民都需要他们自己去诠释,而这种诠释又是极为真实和投入的.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模拟除了竞选者这一“主角”外,还有“村选民”这些配角们,他们既要为自己小组的竞选者“拉票”,同时在其他小组竞选者竞选过程中他们会提问、质疑,这便是真实竞选情景的还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扮演起了“观察者”和“质问者”的角色.在模拟环节后,学员们还要扮演“评价者”,对每一个参加竞选的选手进行打分,这又将他们转化为“主角”的位置,能让他们在每个环节都有参与感.

4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情景模拟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将其运用于村官学员的政治学原理课程的过程中,笔者感觉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4.1选题要合乎实际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片段和社会现象都可以被设计为课堂模拟的场景,但并不是随意的一个场景都具有我们期望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地设计选题.我们的教育对象多数是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和部分党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基层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选题应该来自于他们的工作需要,甚至是他们工作中的热点、焦点.面对这样的选题,学员们才愿意准备和参与,在模拟的过程中才能逼真再现工作的状态,也才有可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达到情景模拟真正的教学意图.

4.2模拟的前期准备要充分

首先,教师要做好前期调研、选题以及实施计划;其次,教师要与学院进行沟通取得物质准备的支持,例如,模拟课教室的安排、电教设施的配备、评委人选的产生等等;再次,要对学员进行思想动员,必须让他们真正认同、接收并参与这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要向他们阐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评价规则等.

4.3模拟规则要设计得全面周到

情景模拟实施和评价各阶段的规则要提前设计并尽量考虑周到,避免在模拟过程中由于规则不完备而导致矛盾或冲突,在规则设计中还应体现学员不同参与程度的激励差异.例如,在计分阶段笔者采取评委打分加选民投票按权重不同计算总分,且要求每组选民必须投3个或3个以上竞选者,这样就是为了避免本组学员为了获得高分而只给自己的竞选者投票而设置的规则;再比如,学员的平时成绩与本次小组模拟成绩挂钩,这样全组学员都会为取得好的成绩而努力,避免不扮演“主角”的同学“搭便车”.

4.4模拟过程要有合理的角色定位

在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员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扮演着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模拟前,教师需要设计模拟主题和流程;模拟中,他们要把控模拟的节奏、协调模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模拟后,教师们需要总结、评价并进行课程的总体反思.学员们是整个模拟过程的参与者;模拟前,他们需要进行前期知识储备和模拟演练;模拟中,他们是“演员”;模拟后,他们参与评价和反思,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反思.

作者:黄曦 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谭颖华.情景模拟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应有[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39-41.

[2]万勇华.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探索,2014(3):129.

[3]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106-107.

[4]潘俊.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J].广西教育,2013(1):156-157.

[5]刘俊.论经验学习理论与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完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6):95-96.

[6]郭宝仙.成人学习者特性和成人教学原则[J].北京成人教育,2000(1):35-36.

[7]田山俊,杨桂梅.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及其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71-73.

[8]黄再萍.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政治学原理》课程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19.

[9]王淑琴.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4(3):87.

[10]游丽艳.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情景模拟教学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13(5):170.

[11]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118-119.

[12]邓今朝.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127.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2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不健全的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少完善的服务体系,虽然有些地区建立了农村经济服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没有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科学技术服务体系落实不到位,农村经济形式与其他经济间存在一定差距,对社会资金需求量也比较大,并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农村服务体系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没有充分发挥出服务体系价值,作用性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服务体系作用发挥。

1.2科技基础不牢固

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影响作用非常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经济规划等各方面都应有技术支持。从我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看,技术投入量、技术引进、技术支持、技术再开发等都存在一定缺陷,造成农村技术经济缺少动力效应。市场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对农村经济要求也越来越多,需要其快速融入大市场经济局面中,及时获取农业技术和发展信息。正因如此,我国农村经济陷入的被动局面,将会失去大量科学技术支持主动先行权。

2.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2.1全面提高农民职业素质

事物发展需要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属于外因,而农民是内因。想要稳定、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最基本条件就是全面提高农民职业素质,科教兴农。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将农业增长集体转变,综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势必要考虑“人”因素,但是由于传统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对于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带来一定挑战性,所以,亟须加强农村教育,开展各种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走经济农村的道路。

2.2推动城市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节奏

农村增长空间逐渐缩小。农业作为农民经济主要来源,其中我国的8亿人口是农业人口,而真正农民劳动力只有4亿人口,耕地面积大约为19亿亩,平均每个劳动力5亩地。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地减少,但是有限的农业资源,使得农产品数量增长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其次,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受到限制,农民人均收入突破性小,农村就地消化“多余人口”存在很大风险。因此,需要大规模、加快速度减少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解放农村多余劳动力。通过经济数据调查显示:城市化进程越快、水平越高,农民收入也会越高。

2.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高效农业,加强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是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手段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其经济结构与生活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是,农产品市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买方市场,在这种市场机制下,农业极为不适应农产品多样化和高品质要求,农产品销售阻碍成为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缺少推动力量。所以,加快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整体质量,需要尽快调整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

2.4科学规划部署,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科学是作为第一生产力,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根本因素是缺少资金扶持。其原因是现代化农业属于高度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资金链维持。另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将传统农业有效转入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结构中,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农村分布于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差异也会造成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我国需从根本问题出发,发展农村经济,使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引进是非常必要的,建立技术网络平台,通过计算机交流新技术,获得实时动态新闻。在此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需要进行一定技术扩展,更新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新技术带动经济发展。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还要稳步上升,开创农业生产技术极为重要。

2.5建设农产品品牌

我国农产品成为买方市场,产品数量竞争转化到产品质量竞争阶段,选择合理的品牌战略非常重要,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必经道路。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牌多而繁杂,一个农产品存在很多个品牌,只是生产环境和地域不同而已。造成我国农产品品牌陷入发展僵局:小商标多,甚至多达上百个,消费者很难从这些繁杂的品牌中选择出自己所需产品,商品意义没有体现出来;互相制约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出优势品牌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小,企业推出自己主打品牌,但是品牌规模却不能做大,使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而与之对应的“一品一牌”,是指在同一生产地域和生态环境下相同类别产品主打一个品牌商标,其优势如下:将农产品地域化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农产品划分明确,消费者选择不再盲从,农产品更多地表现出地域性特点。文化积淀和市场反应来看,这种土特农产品可以充分推出地域优势产品,例如:山东苹果、吐鲁番葡萄、云南茶叶等。农产品品牌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打响知名度,提高消费者信誉度才是关键。而传统粗放型加工方式,只能赚取农产品加工费用,经济发展空间却受到制约。所以,将我国农产品品牌做到“一品一牌、精加工、深加工”,摆脱落后局面,扩大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空间,才是推动我国农村机构及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6强化认知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是农民,农民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在农资标准需求下提高认知水平,避免盲从生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例如:农业技术专家预测与评估市场,可以提供给农民一些基础上数据,农民在科学数据支持下进行选择;集中组织农民学习党中央政策与农村扶持政策等,帮助农民掌握农村经济发展大方向,掌握农业发展走向,使得农民在经济发展潮流下不迷失生产方向。因此,提高农民认知水平,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3、结束语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加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亟须转型。并且,妥善处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需要从多方角度入手,制定政策或具体制度,探索科学技术、引导网络技术,走进网络化、科学化发展道路,都应按照党中央战略化、全面化的统筹部署,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不断发展新经济模式,例如: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营销发展模式等。使得社会发展、农村、农民、农业一体化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李万波 单位:吉林松原中共前郭县委党校

第二篇

一、普遍存在于村官自身上的缺陷

1.无法适应新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首先,农村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村官在新形势下难以及时制定出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措施,工作方法和思路等都相对滞后。农民的素质和知识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村官却不积极赶超,习惯用传统的旧观念、旧眼光看人看事,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凡事都不够上进,缺乏创新,在自己无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时还将责任推给广大村民,埋怨村民多事,难管理等。其次,有些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大,典型的是知识水平和管理素养低,对于新形势下如何引导村民致富毫无头绪,每天无所事事,空占着官位,面对大家一系列的要求无计可施,没有管理和带头的能力,受到村民排斥,无法真正融入群众之中。最后,法律意识薄弱,对于新形势下群众所提出的要求难以接受,随着法律知识的迅速普及,农民越来越懂得法律的可靠性并善加运用,这就导致了村官口中出现刁民一词,从而加剧了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争执都成了家常便饭。

2.思想观念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精神。村官普遍存在着满足于现状或者与周围村相比觉得本村还是很有优势等这类思想,从而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阻碍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另外,村官不会利用亲民近民优势,只有当村民遇到问题来找时才匆忙寻求对策,而不是走进家家户户开展调查,看看是否存在问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等。不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遇事只求解决燃眉之急却不顾后期遗留病害,致使眼前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过不久又很快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加重了业务量。

二、加强村官素质的策略

1.加快转变村官管理观念。首先,村官必须剔除传统以经验为依据办事的思想,认识到从实际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用科学知识和致富本领武装自己,适应新形势,针对新形势的要求制定出管理好农村的新策略,适应新变化下的新要求。其次,加强创新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勇敢实践,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以创新求发展,使创新理念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中枢力量,帮助农民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要有正确的服务观念,摆正官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二者之间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从村民的管理者逐渐向村民的服务者角色转变,以为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将上级任务转变为服务村民的良策,并积极践行。

2.任人唯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第一,农村的和谐快速发展要求领导阶层具备强硬的管理才能,所以在选举村官时,一定要要求从严,选择有资格、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担任该职,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树立权威,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妥善处理村民、官民之间的矛盾,带领村民正确经营,共同致富。第二,扩大选人范围。选人不能局限在村里,要大力选举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烈、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合格的村官,在有管理致富方面有才华、退伍军人、商业能手、创业精英等人中挑出村官任选,提高干部素质要求,优化管理团队。第三,干部的优秀不仅在于初期选举工作是否慎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培训,所以在村里建立一系列的村官测评制度和培训体制都是很有必要的

3.竞争促进村民管理机构优化。建立公开、公正的用人选举渠道,明确任职标准和要求,建立竞争的用人选举机制,优胜劣汰。对有功于村民发展的干部的表现及时表彰,对行为失范、不负责任、对村里无所贡献的干部严格批评或者任免,设立一个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

4.加强监督,增强对村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村里实行管理集团内部监督和外部村民监督的双重监督机制,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收集村民问题并征集意见共同商议解决。要求适应时代要求,公开村务,保证村民了解村官管理动态;将服务群众,亲近大众的观念作为工作的中心,走进各家各户,为民排忧解难,及时了解民意,拉近官民距离。

三、结语

总之,只有及时发现问题,认识到村官素质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问题,建立一个和谐的官民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万翠萍 单位: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第三篇

1、发展龙头型经济,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通过学习德大、正大、皓月一类的规模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发挥强大的带动辐射作用。龙头企业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作坚强后盾,能够为农产品解决销售问题。规模经营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规模效益推动了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良性循环发展,企业实力越做越强,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农民收入越来越高。产业规模做大,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要抓好产业化经营,需结合县情、乡情,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位特点,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壮大老“龙头”,培育新“龙头”,建设系列企业群。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的大产业,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产业化经营的行列中来。使龙头企业能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扩充实力,增加辐射带动功能,形成规模化的大产业。

2、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做强主要种植、养殖产业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种粮保险系数大,风险程度低,发展粮食产业潜力很大,前景稳定。要广泛宣传粮食产业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认真组织好三大作物粮食生产。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和总产,通过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来提升价位增加效益,把粮食产业发展成为高效产业。水稻生产应因地制宜,把有限的水资源集中用在发展高产稳产水田上。水稻品种要少而精,推行标准化生产,达到优质化;玉米生产向专用特用方向转变,选择粉质、角质、高油及高赖氨酸型等品种类型。大豆是东北的优势产业,是有国家良种补贴的作物品种,大豆品种要种植双高大豆。畜牧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补充,通过三大作物种植的发展带动,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创新发展机制,实施“城乡联动,工农联盟,劳资合作,股份经营”新举措,有效解决牧业生产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扩大畜禽生产总量。政府要把国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技术信息服务,采取得力措施,为粮食、养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把产量搞上去,把质量和效益提上来,为农村经济发展当好后勤,做好后盾,确保种植、养殖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纯农业人口,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土地流转,扩大农户生产规模,就地增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走出去,促使农民增收。劳务收入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种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在农民工法律意识、公德意识、道德修养和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工输出质量,稳固转移率。把富余的农民转移出去,把富余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全民创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再次快速发展,在做强主要种植、养殖产业的基础上,在选项目、产业结构调整、经营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好文章。要根据区域特征,发展适合自己的特产经济,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景宏 王春霞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吉林辉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第四篇

1、科学进行人员培训

一是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管理、软件开发与操作技术、维护技术的培训工作。计算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普及与常规性应用了,但要真正达到通过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或者进行财务规划与管理,还需要很好的技术要求与操作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个财务管理的中级人员,必要的软件开发与应用、高效的传输与应用还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因此,要实现农村、社区有财务管理计算机化,现代化,就必须对财务管理人员加强系统的计算机技术、管理、应用、开发和软件创新性教育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计算机培训要侧重于计算机的技术与管理,但必要的财务管理要求、流程、思想素质和基本的行业规范必须进行系统教育,以取得最大的教育利益,保障财务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最优化。目前在农村、社区的财务管理中,经济犯罪时有发生,关键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纳入其中,通过专题培训、事实说服、案例分析、集中教育培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二要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培训。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既便是掌握了计算机管理的技术,但有些入账、记账、转账和经济往来,特别是涉及到农村、社区的主体经济利益时,往往是财务管理工作者最为难把握的问题,这就需要培训机构要结合农村和社区的经济实际进行组织培训,以取得最好的培训效果,达到最好和教育目标。三培训教育既要系统化,又要进行个体自我的培训教育。农村、社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培训,既要有针对性、集体的教育培训,也要教育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自我约束、进行个体 自我培训与学习,以充分以挥工作特点,利用往来账目或者经济交流等方式进行自我学习,这样,作为农村、社区的财务工作者就能做到随学、随用、随创新,不断改进掌握计算机管理的创新性。

2、做到管理机制要创新

对于农村、社区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除加强教育与培训外,重要的要做到管理机制的创新,做到通过管理进行监控、通过管理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秩序、通过管理创新财务工作、通过管理促进农村和社区的经济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管理问题,也是目前农村和社区新形势下,对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业务教育与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做好计算机环境下的农村和社区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任何一个行业的管理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教育与引导是对从业人员管理的基本教育方式,如果一个财务管理团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求真务实,诚信工作,奉献拚博,那么,这个团队就能把工作做的更好。教育与引导的方法很多,比如,警示、案例、说服、思想综合教育和系列化的行业教育,这都是好的教育与引导方法,值得推广与应用。二是要做到准确与合理的监控。监控与监督是对应的,要使农村与社区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出问题,甚至少出问题,监控十分重要,准确的监控能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工作做到准确、无误,保证监控工作做到实处,保障农村和社区财务工作不出任何问题。三要建立和健全合理、高效、规范的农村和社区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约束管理的程序化与目的性。制度是落实的保障与制约,是行动工作的指南,更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农村和社区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强制度化约束,达到以制度管理与教育的目的。四要开展财务普查工作,建立和健全上通下达的一站式管理模式,注入农村和社区财务管理以新的内涵。

3、做好财务规划与设计

计算机环境下的农村和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账目的管理、资金流转的管理和应用,重要的是能够对经济的运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财务管理这个经济的杠杆作用,推进农村和社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财务管理服务农村和社区,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环境下,农村和社区的财务管理,是有别于普通环境下的手工财务工作,它不需要复杂的设计与账目规划,而计算机的管理侧不同,它需要操作者能够全面掌握经济的全局,也就是说,它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会管理财务工作,还要通过对财务的管理、使用、流转与其它等环节做到对财务的规划与设计,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财务保障和基本的财务支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务需求。财务规划是财务能否进行长远动作,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农村和社区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就是通过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掌握财务管理技能、熟练掌握财务的基本要素和服务功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的作用。实践证明,经济以达地区的财务管理工作,最大的闪光点就是财务能够为经济服务做好规范与设计,既以挥它自身的优势,又能够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4、合理开发与利用现有资源

计算机环境下的农村和社区财务管理,既要做好财务的应用与当地经济建设,又要通过财务的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财务资源,不能只管而不去挖掘财务的资源,否则,有限的财务就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财务要与经济相对应,要及时通过调控,发挥中小型企业、信贷、银行和其它金融行业的作用,通过政策手段、现有资源优势等多渠道、多领域、多方式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促进农村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应成为计算机环境下,农村和社区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作者:刘红霞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财政经管统计站

第五篇

1、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

1.1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

稳定农资价格,就是对于农民朋友购买农资的第一个保障,不至于花费太多,同时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可以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为人们节省资金。

1.2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备春耕期间和夏播期间,一定要切实做好农资市场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主动出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给农民朋友营造一个放心购买农资的健康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同时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乡(镇)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农村发展也要跟上步伐,逐渐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建立网络连接,普及网络知识,让人们逐渐的熟悉网络的使用,走进网络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信息建设方面,国家和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组织一定的培训。农村环境决定熟悉网络计算机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应该从基础做起。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应该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然后要明确管理机构,规范流转行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确保农民朋友的利益不受侵害;再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与信息时代接轨。

作者:毕明伟 单位:大安市四棵树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六篇

1、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龙头企业发展状况不是很好的,除了继续努力以外,更要关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努力打造更多的精品与特色,以满足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2、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强化组织建设,依法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努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要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避免杂、乱、差现象发生,尽最大努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依法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秉公办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保证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尤其农村经济工作部分,要落实好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秉公办事,要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的原则办事。一是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二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同时也要想办法落实村民自我管理,强化基层治理工作,最快最好的解决纠纷。

3、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积极推动劳务输出

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

4、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我们相关部门及时检查与督导,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严打农村消费不良之风,保证农民朋友健康消费。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5、结语

以上分别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强化组织建设,依法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努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民朋友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如何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彩云 单位:吉林大安市舍力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七篇

一、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前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县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的状况,要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强化引导和扶持,多元化发展,典型推动,积极探索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路子,推进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要坚持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潍坊的农业不仅规模大、有特色,而且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规模化是体现农业优势的先决条件,产业化是农业提档升级的纽带。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用产品质量和品牌闯市场、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坚定不移抓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坚定不移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我们就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促进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要优化农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四、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公司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把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发挥“阳光工程”等平台的作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抓好“三项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队伍。五、要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知识化”农民。要引导农民融入市场,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经纪人,塑造“组织化”农民。

五、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稳定增加第一产业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突出发展现代种业、草食畜牧业、设施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明显增加二三产业收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加快发展乡村服务业,使更多农民通过农村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增收。快速增加工资性收入。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实施农民创业就业培训计划,扶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紧紧抓住国家惠农补贴持续增长的有利时机,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草原补奖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实现补贴增收。探索增加财产性收入。推动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进一步扩大集体收益分配,积极引导农民理性投资和融资,实现资产增收。

作者:赵喜梅 单位:黑龙江省林口县朱家镇政府经管站

第八篇

1、农机推广部门可实行推广、服务、经营一体化

长期以来,农机推广部门一般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因而自身实力难以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实行推广、服务、经营一体化,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和改善推广条件与推广手段。

2、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农机具购置补贴有中央财政购机补贴、省财政购机补贴、农机化项目资金购机补贴等。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机推广要根据本地农机化发展规划,引导农机化朝着作业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看好的方向发展。

3、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广农机

在农机推广中,我们不能热衷于一时市面抢手的农具,而忽视了推广的整体性,忽视了其他机具技术的推广。我们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拓展农机推广的范围,向农林牧副各业延伸,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延伸,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农机推广。

4、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推广队伍水平

农机推广工作必须将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在稳定推广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到外地考察学习,请农机专家到单位来为推广人员授课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逐步打造一支具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农机推广队伍。

5、农机推广工作要把农民经济利益摆在首位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3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大学生党员出现的问题

1.党员学习型思路越来越弱

当代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和西方国家价值思潮的煽动,面对混乱的价值观念无所适从,造成大学生思想复杂化,价值观念扭曲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理论培养的方式还是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单纯的说教形式,“高校基层党组织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比较欠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方式方法单一,多半是集中读报念文件,实效性不强”,这种采用简单粗暴地上传下达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党员对学习党的知识的要求;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实践培养方式还是仅仅局限在学校举办个“党员知识竞赛”,讲座等校内活动,校外的也只是参观一下党史馆,参观某个实践基地等,仅仅是形式的、走马观花的过一圈,根本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实践形式也处在高校封闭或半封闭型的党员培训模式当中,已经极大地不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形式。

2.党员服务型意识越来越淡

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提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号召,这也是在学习型党组织“实现成功”后的又一个对于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指导,但是现在的学生党员基本上没有服务周围同学的意识,参加活动也是功利主义的趋势和强硬命令在身,行为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帮助周边群众和周边社区的党组织活动当中,服务的理论单一,无法自圆其说,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摸不清状况,搞不清头绪。这就造成了党的理论和学生党员实际服务行为的脱节,使得中央提倡的服务型党组织掉进了一个陷阱。

3.党员创新型能力越来越差

在召开定期的党员会议或者召开党内生活会议上,大学生党员由于学习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下降,在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后,整体性的出现网络抄袭和应付会议的现象,造成了在组织会议内部学生党员在形式上只是走过场,走流程,抱着会议结束就是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毫无党内会议的神圣可言,更别想让他们提出推陈出新的建议;在组织会议的内容上更出现这方高歌,那边吹擂的现象,不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说的都是假大空的官话、套话,这就极大地造成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极大地滋生,啃噬着党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二、高校党建机制工作出现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党员中传播党的理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党员的党性减弱,管中窥豹,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机制出现了裂痕。

1.高校党建工作宣传使行简单化

随着高校党组织机构的日益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却存在理论传播吃老本、单一化、简单化、千篇一律,不会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发展、改革、创新,使得高校党组织的理论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不懂得讲求实际,因地制宜;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党员中推行实践路线时,又仅仅是开展个讲座、开个座谈会、简单的找个实践基地参观一下,就算应付了事。使得高校党建工作虎头蛇尾,意义不大。

2.高校党建工作执行过程机械化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党组织传达党的思想理论和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却显得思维僵化,作风老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改革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具备全面分析问题和观察实际情形,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使得党组织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显得有气无力,学生党员照搬照抄,生气全无。

3.高校党建工作实践形式孤立化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执行活动的过程中显得过于封闭和半封闭化,总是在自己掌控的学校范围内教育学生党员和进行简单地暑期实践基地的活动,这样就造成开展党员活动形式化,单一化,高校在开展党组织过程中没有联合培养的意识,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和系统培养体系,没有立足长远的意识,没有将学生党员培养成党性健康,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具有学习兴趣浓,服务意识高,创新能力强的意识。

三、高校区域大党建培养机制应时出现

1.高校推行区域大党建机制的历史来源

在革命时期,学校的学生和“人民革命”社区的结合那是天衣无缝的,延安抗大就是我党的一所社会学校,学生个个具备党员的素质,直接在革命的战火中时间成长;在建设时期,我们党按照伟大领袖的号召,积极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形式上看也是校区、“农村山区”社区联合的案例,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改革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欣欣向荣,高校教育也是阔步前进,学生党员就成了校区和社区联合的代表,大学生党员进工厂实习,到边疆建设,实实在在的接受党的思想的千锤百炼和实践教育。

2.高校推行区域大党建机制的时代要求

但是到了取得很大成果的二十一世纪后,到了改革的攻坚阶段,这种联合的紧凑性却越来越差,校区和社区的共建越来越弱,培养学生党员的方式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提高,高校的党建工作却越来越往里钻,不再和群众密切联系起来了。所以我们要发扬党的校区、社区共建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的深入认识。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的经济实力在提高,纷纷都建设有大学生创业园区、创新园区等实践活动基地,更是为高校党建工作增砖添瓦,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校区域大党建工作机制体系。

3.高区域大建党建机制的内涵、模型与运行机制

高校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既是历史溯源的要求,又是现代社会高校党建发展的方向,区域大党建对于高校学生党员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所为高校区域大党建”是借鉴社区区域党建的方式,“在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实现了从街居党建向社区区域化党建的提升发展。”其要点在于进一步创新和优化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以党辖校的学生党员培养社会化的高校党建工作新型模式,有效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形成高校培养学生党员的工作新格局,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高校区域大党建的模型:区域大党建就是以高校、政府、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基础的校区、社区、园区形成的三区共建模型。从纵向来看,就形成了高校—学生党员,政府—社区党员的理论传播;从横向看,就形成了高校—政府,学生党员—社区党员的理论交流和党员的对应的实践活动;从三维结构来看,在高校和政府的党建思想领导下,在大学生创新园区实现学生党员和社区党员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培养出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党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堡垒的能力。高校区域大党建的运行机制:高校学生党员文化水平高,但学生学习党的意识不足和高校封闭和半封闭式的党建体制,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政府的社区党员,党性强,党员对共产主义信念高,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他们只能死抠党章,对党的思想的理解吃不透,思维固化,实践能力强;园区是学生自己的实践的地方,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的学生党员来统筹,这是真正检验和培养党员的高校中的“人造的社会熔炉”和党建的实践基地。通过三区共建形成一个完整的党员培养体系为中国共产党节约培养优秀党员的资源。

四、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培养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的大学生,是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并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说高校基层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要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把他们培养成在社会建设下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

1.高校区域大党建工作机制评价体系构建完成

高校区域大党建的运营方式使三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党建培养系统,这样使学生党员不会因为社会的思潮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党员在理论和实践加固完善的过程中造成脱节和吊链。使学生党员形成在校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在社区接受社区党员党性的熏陶,在校内和校外都有了定期的实践学习基地,最后在园区施展自己的党建理论和实践所得的区域大党建机制的一整套体系。中国的很多优秀党员都是从高校中诞生,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决定着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把高校引领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机制和政府带领社区党员的党建工作机制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区域大党建体系完成了高校党建机制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

2.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培养学生党员体系构建完成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应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实践型、开放型、服务型的党组织。高校区域大党建的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党组织模型完成了高校党建工作机制从学习型、服务型再到创新型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构建。

3.是中国梦在高校党建机制顶层设计中实现的动力

高校党建机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时期,高校要加深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增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用“顶层设计”的理念领导党的建设。高校学生党员区域大党建的培养模式,正是实践党在高校科学执政能力社会化的体现,是高校运用“顶层设计”理念的实践。区域大党建高校党建机制改革,是深入贯彻党的领导,将学生党员培养成具有社会化能力的党员,在思想理论上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活动中拥有大局观认识,在改革创新上拥有前瞻性的思想。高校党建机制区域大党建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的前进增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力量,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田鹏飞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

一、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它对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尽管全球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不会直接反映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但是,它依然给高校党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挑战。首先,高校党建工作属于思想范畴的工作,是强化党的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执政党的党建工作必然会遭遇巨大的外来冲击力。一些国外敌对势力还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我国输入各种不良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党建工作正在面临着一场毫无声响的思想文化战争。其次,我国高校党员管理模式也较为传统,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有些另类,出现了不少问题与矛盾。这是因为新时期党员流动性较大,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工作改变静态管理模式,采取动态管理模式。

(二)现实性挑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党建工作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校党建工作受到一元化与多元化矛盾的影响。我国执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它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是统一的。但是,社会现实中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中国共产党如何对待多元化价值观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面临着组织性与自主性的矛盾,稳定性与动态性矛盾以及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间的矛盾。

二、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几个原则

(一)处理好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关系。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在。高校是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标志,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高校在建立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出党建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思想引导作用,真正推动高校的平稳发展;

(二)要不断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事实上,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就需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从学校的未来发展出发,解决好一些根本性问题,最终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三)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与落脚点。高校党建工作必须从高校的基本职能出发,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为优秀的人才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建立一种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努力为高校内部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友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学生的素质提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党建工作也应该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出发,积极发挥出党员干部在学生中的向导作用,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首先应该是观念方面的创新。

应该来说,观念创新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真正创新的最根本源泉。它是对原有的认知与思维模式的更改与革新,并采取了更为合适的工作态度与方法。在新时期,我国高校党建工作要想具有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就必须跟随时展的潮流,更新党建的具体工作理念。这就需要高校党建工作从宏观上把握党的历史处境,还要在实践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具体来说,高校党建工作应该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大局,确定一个围绕着学校中心任务的党建新理念,真正让党建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传统做法进行创新性遵循。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起一种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思想导向的服务理念。这是因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最根本基础就在于师生,衡量高校党建工作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标准之一就是它能否为师生提供全面且真诚的服务。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升高校党组织中党员的战斗力与先进性;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还需要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所在。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的党组织工作与学校的行政工作之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事项,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焦点。就目前的情形来看,高校党组织在学校的执政意识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要让学校具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赋予校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并强调政党领导模式,这样,有利于高校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那么,我们对当前的高校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有这样的几个衡量标准。首先,高校的政治领导干部应该全面贯彻和执行相关的教育方针,尤其要处理好党政关系。其次,高校党组织必须根据一定的规范化程序来参与到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去,确保学校所做出的决策时科学的,正确的,并努力提升学校决策的有效率与执行效果。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应该对学校内部各项工作实施全面监控与管理,确保学校各项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还需要实现制度创新。

这是高校党建工作真正实现创新的基础所在,因为它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依据与标准,不仅要做好科学、规范,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它将有利于激发出高校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建立一种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即明确高校党组织的职权,严格党员的民主生活制度,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党组织活动方式与工作方法,并结合高校师生思想较为活跃的特点,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先进的党建理念,真正确保党建工作在制度创新下更好的保障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应该强化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即高校党建工作不仅需要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确保高校党建工作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并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从而确保高校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四)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应该来说,这是高校党建工作获得新发展的良好条件,因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人们信息获取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式。但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虚拟性较强的网络技术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来说有着双面性,它不仅可以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想在这样的新时期获得工作创新,就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尽可能地从网络平台中吸取更多有益的内容,并对那些负面内容进行有效管理与整治。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需要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出现代科技的教育功能,让高校党建工作充分体现出时代性与互动性,找准切入点来构建一个合适的网络党建平台,真正让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对大学生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有利于真正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效果。

作者:刘桂英 单位:青岛行政学院

第三篇: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概述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形式,与我们传统的基层管理组织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基层管理组织在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形式日趋复杂,结构逐渐完备。封建社会中的“保甲制”组织体系即为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广大解放区成立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经济组织,建立起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直至。改革开放后,体制逐渐解体,农村自治、社区自治开始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可谓是新时期我国基层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所谓网格,就是将行政性地区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网格化管理,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组团式服务,即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一套较为准确、精细、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它依托信息网格技术而建成。通过这一系统,政府可以为管理辖区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早在2004年,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就在北京等地启动,得到了国家各大部委的高度关注。浙江舟山市也是最早试点的城市之一,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基层管理、党建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考察后指出,网格化管理,系统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强化综治维稳机制,既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也是基层党建的创新。2009年7月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关于舟山市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调研报告上做出批示,指出这一工作模式,既提高了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为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新的载体,要大力支持舟山的这一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总结,加以宣传,并在全省适时加以推广。可以说,“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既是基层政府了解民情、把握社会舆论、研判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服务基层、服务民众、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这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内在机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群众工作的责任承包,使群众路线的贯彻具体化、责任化。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在和平建设年代,如何有效地联系群众,还缺乏制度性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方式。通过网格化定位,划分责任区,实现了联系群众工作的普遍化、制度化以及工作责任的板状化、固定化,真正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这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核心机理之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党员干部下移工作重心,强调“面对面”,主动为群众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改变了传统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传导机制,铲除了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使党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实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使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深入走访群众、了解民情,解决群众困难,提高了对群众的服务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一模式大大提升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传统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工作中,把党的群众工作优势与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性、集成式、共享性的信息管理系统。总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党建、群众工作的一种全新模式,在改善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因此,这一模式对高校党建具有启发意义。

2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党群关系又是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源于人民群众,党执政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群众,党领导的实现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力量之源、智慧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所以,要把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贯彻到党组织的实际行动和党员的具体实践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心态日益复杂化,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如何实现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找不到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出现了党建工作被动应付的多,主动积极得少,口头上讲得多,实际上做得少,形式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在党员中失去威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人性化不够。少数干部对广大师生感情冷淡,高高在上,服务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与广大师生的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师生的各类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影响了党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部分师生对学校领导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对学校工作不支持,对党组工作评价差,基层矛盾积聚激化,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学生党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轻管理的现象,重视组织程序上的入党,忽视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使部分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党员意识弱化,纪律观念淡薄,不愿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功利色彩浓厚,上进心不足等现象,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些现象的存在,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党员的先进性就会丧失,党的形象就会被破坏,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从整体上受到损害,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凸显。如何更新理念和措施,立足实际,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加强和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及时准确把握高校师生员工的利益和诉求,切实解决关涉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健全服务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党建缺乏有效载体,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党员常常被要求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先锋模范作用,它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却不清楚或很片面,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认认真真地完成党组织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就行了。因此,不断创新党建载体,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舞台,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有。近年来,浙江省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党建基层工作模式,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一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无疑对高校党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构建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的途径

在高校党建中,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分管理服务单元,建立校、院(部)、系(所)、网格四级管理服务网络

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建立校、院(部)、系(所)、网格四级管理服务网络,这是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服务”的基础环节。以校党委组织部、学院党总支、专业党支部为依托,构建纵向管理服务单元网格;以年级、班级、专业为依托,构建横向管理服务单元网格;以工会、研究生会、学生会为纽带,建构纵横交错服务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相对固定的管理服务团队,形成覆盖全校,遍及教工、学生、退休职工等所有人员在内的管理服务体系。以网格为基础,调整基层党小组的设置,把同一网格成员编入一个党小组,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师生员工的责任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覆盖更加全面。

2)合理配备组团人员,建立起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服务团队

在细分管理服务网格的基础上,将党务、行政、学生团体、工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组建常规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都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他们可以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网上联络、召开座谈会等具体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梳理分析师生员工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定期将各种情况汇总,按内容分类和流转程序,传递给服务团队的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依据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与诉求,及时回应并切实解决师生员工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快速、专业、细致的服务,并把办理情况,及时通过信息平台,以电话、邮件、短信等方式或服务团队直接反馈给当事人。

3)依据实际需要,构建配套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良好的组织保障体系。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要依托现有的高校党政组织体系,而不是抛开原有组织体系另设机构,在原有组织体系基础上,合理划分校、院、系(部)党政组织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

4)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估及奖惩机制,制定实行岗位责任制

这里需要突出强调服务的理念,要以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可以采用推行民情办理评议机制,采取群众和网络服务团队双向打分,拓宽为民服务师生员工满意评价渠道,并把参与服务的数量、师生的满意度等,列入服务团队入党、评优、树先等指标体系之中。

5)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改变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理念和方式,实现管理服务高效化。

4结语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党建的主要任务是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有可靠的政治素质。如何实现这一职能?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管”,通过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严格管控,这种模式容易产生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实践证明,仅靠“管”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可以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定位问题,突出强调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党组织真正站到了师生员工中间,为师生员工的利益鼓掌欢呼,变权力为服务,实现了工作中心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是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是高校党群工作方式的创新。同时,这种工作方式,强调沟通渠道的双向性,有利于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实现党群工作的良性互动,有利于问题处理和矛盾化解,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总之,积极推行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网格,把高校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把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对推进基层党建功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型,改善、提升党的形象,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贺俊杰 聂庆艳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校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

高校关工委开展工作的立足点主要是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在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的过程中,老同志这种以服务、育人为宗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大学生党组织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制度、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以创新形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的活力源泉。

(二)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人力资源

高校的党建工作任务量重、覆盖面广、责任重大,专职党务干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力量急需加强。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资源,加强高校党建特别是大学生党建,是高校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关工委老同志是一笔非常丰富的资源,他们拥有广博的理论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师表风范,完全有能力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人力资源,让老同志依托自身优势发挥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一般具有人生经历丰富、党龄长、思想素质高、对党忠诚、具有坚持原则、严格标准、认真把关的优势。因为这些特点,老同志参与基层党建工作,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多层面的结合,可以投身到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党员谈话、党员后期教育等各个环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渊博知识、独特个人魅力感染和教育其他党员,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有效。

二、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在大学生党建中发挥的作用

(一)关工委老同志对不同层次党建教育对象的作用及效果

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关工委老同志发挥着思想引导作用,能通过自身的党性修养与阅历,借助党课、谈心等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增加党史知识、提升思想觉悟、坚定入党信念;对于发展对象的教育,关工委老同志发挥质量把关作用,通过预审谈话、材料审查、参加入党审批会等环节确保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对于党员的教育,关工委老同志发挥着培养督导的作用,能协助支部书记、辅导员对学生党员尤其是新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员发展培训体系、研究探索党员教育考评机制、拓展党员发展教育的渠道途径等,在党员后续教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关工委老同志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作用及效果

我校关工委老同志积极参加各学院学生党支部生活,关注支部发展,热心参与支部工作,出谋划策,针对支部计划、工作方案给予合理化建议。由于大学生党支部面临支委班子年轻化、支部成员流动性、组织生活单一性等问题,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确实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与效果。在关工委老同志的参与下,学生党支部能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成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阵地。关工委老同志对于支部建设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支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生活以及其他与支部建设相关的工作中。

(三)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在大学生党建工作

中开展联动的作用及效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一直以来是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生力军与主导力量。关工委老同志定期与学院辅导员召开会议研究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双线并行开展党建工作的模式,这样关工委老同志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重要配合补充力量。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搭档开展工作,无论是年龄上还是经验上、阅历上,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都是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能及时发现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采取应对策略,切实解决问题。

三、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一)关工委老同志深入基层工作机制建设

要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状况的需求,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深入细致,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积极引导。要切实提高党课质量,使同学要听、爱听,以同学能接受的方式,能入耳、入心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做思想工作必须贴近工作对象,关工委老同志就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状况,深入到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生党支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把思想工作做实做细。关工委老同志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时统一思想,跟上工作进度。同时也要从老同志自身特点出发,努力掌握新技能新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类新媒体工具,开拓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各方面社会动态,积极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始终把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权。

(二)关工委老同志与辅导员党建工作联动机制

1会议交流审批制

每学期定期召开关工委老同志和辅导员工作交流会,会议主题包括党支部年度计划交流、辅导员工作述职考核、重点工作讨论、专项工作交流等内容。及时发现和总结党建设工作亮点和优秀经验,扶持有特色、有成绩的先进支部和个人典型,予以宣传、推广。辅导员与关工委老同志一起和发展对象谈话,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开展双向全面的沟通交流,符合条件的进入发展流程。同时,邀请关工委老同志参加学生支部党员审批会和预备党员转正会议,严格把握审批会程序和质量。

2全面指导与个案辅导相结合制

班级党章学习小组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阵地,每学期初辅导员与关工委老同志共同承担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的指导工作。关工委老同志要与党章学习小组负责同学建立联系,审核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活动计划,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从高度、深度、广度上给予总体把握和具体指导。有条件的可参与班级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开展深入指导和交流。凡遇到学生党员发生严重思想波动,辅导员、关工委老同志必须共同与其单独谈话,交流思想,进行个案的介入和辅导,保证后续每两个月一次的联系跟踪。

(三)关工委老同志对学生党支部干部培训机制

基层学生党支部干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党支部干部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高新任党支部书记、支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关工委老同志对新上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系统的岗前思想引导及相关业务培训,以此确保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及日常党务工作顺利进行,真正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制度建设和工作培训,党支部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在党务工作中,党支部干部积极主动做好入党积极份子的培养考察工作,选取最优秀的同志确定为发展对象。并严把发展对象的考察关,保证发展工作的质量,使党支部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推动了支部工作的创新发展,逐步建立起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综合考察机制

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试行“入党答辩制”,以答辩为有效载体,通过公开自由交流,使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完善自己,向合格共产党员发展。“入党答辩制”既能有效保障发展工作的质量,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又能切实赢得普通同学对党组织的爱戴和尊敬,真正起到树立旗帜的作用。“入党答辩制”作为考察发展对象的一个环节,是在党支部大会接收新党员之前,借鉴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形式,发展对象围绕入党动机及对党的认识等关键方面进行自我陈述,由答辩小组有针对性地向发展对象提问,现场评估答辩情况,党支部按照程序由全体党员进行讨论表决;关工委老同志根据实施情况效果进行点评。

四、结语

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适应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变化,是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独特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管理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关键,健全组织结构、强化队伍建设是长效工作机制的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协调配合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实现目标引领、合理评估激励是长效工作机制的推力。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不懈努力与探索,来形成新的良好的党建工作格局。

作者:晁全新 杨海波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中最基层的支部。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的模范代表,理应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中作出表率。但是,有些院系发展党员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某些院系甚至还互相攀比发展党员的数量,以至于学生党员的身份轻而易举的获得。党员学生没有认同党员身份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缺乏党员的担当意识。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缺失

大部分高校在学生宿舍基本上都装有网线,甚至条件好的高校都有无线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能实现随时随地都能够浏览网络。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进一步影响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文化通过网络图片、视频形象性的特点,更容易让学生党员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固然对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负面的西方文化也可能通过网络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导致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缺失,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活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二、针对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一)完善党员的发展机制,形成党员监管教育的长效机制

让优秀的团员进入党组织,是党支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核心任务。高校学生大部分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想通过各种手段混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获取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务工作者,能辨别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党支部要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发展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首先,入党积极分子要在班里进行民主测评,其次,通过各种活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学业成绩、生活作风、工作态度等。为提高学生党员的担当意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党务工作做得好的专家、教授开设讲座,通过讲座能让广大学生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加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入党后进入预备期,个别学生入党后在思想上、学习上、组织纪律上就开始动摇了,可能会出现经常无故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违规违纪等,对于出现这些现象的学生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改正的学生党员,可以延长考察期间,特别严重的可以召开党支部大会按程序让其退出党组织。为进一步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可以对每一位党员包括预备党员进行全班和全院的学生满意度评议,满意度评议优秀的可以在学院进行公示表彰并发给证书和奖金,对于评议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要对其进行谈话和了解情况,引导学生满意度不合格的党员要提高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起到党员的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可以通过党员挂钩宿舍,扎实推进党员联系广大学生的优良传统。对个别宿舍有违规违纪的同学,挂钩党员学生要去了解情况;党员学生要每个星期如实向辅导员老师反映挂钩宿舍成员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情况,出现党员挂钩宿舍成员经常违规违纪的现象,挂钩党员也要负起责任。毕业班党员的管理是高校管理党员的有效性当中是最困难的,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临近毕业经常外出找工作,这些学生可能经常不在学校居住。学院可以通过建设红色网站和学生党支部的微信群,及时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和传统文化理论,让广大毕业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在学生党员毕业前进行党员的教育宣誓活动并对优秀毕业生党员进行表彰,让毕业生党员在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接受党员的教育冼礼。

(二)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确保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网络

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主动利用网络的信息功能,确保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在第一时间传进网络。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信息化,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做好更新换代和升级工作,将校园网作为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同时可以开设高校的微博和微信,随时随地发表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新形势下,高校通过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学生、学生党员的满意度评价;党员挂钩学生宿舍责任制度;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党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林伟东 陈文清 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惠东县方志办

第六篇:高校异地办学校区党建工作创新

一、异地校区影响党建工作的原因

首先,因为很多大学新建立的学校都没有在闹市之中,而是在离城市很远的郊区或者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文化资源稀薄,与此同时,再加上刚刚建立的学校,经验不足,基础设置还比较欠缺,学校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形成系统,文化建设方面十分的不发达。其次,异地的校区并没有形成十分完备的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异地校区因为刚刚建设起来,所以在开展专业学科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再加上异地校区学生比较少,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多以造成了信息的闭塞。再次,因为异地校区的老师都是来自于老校区。老师每天乘车到新校区教课,讲完课之后再回到老校区。造成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不方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就很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十分的欠缺。最后,因为异地校区距离城市中心非常远,学生进城十分的困难,所以造成了学生对于外界的了解很少,容易自身产生孤独、落后的感觉,直接导致了学生管理方面的困难增加。

二、异地校区开展党建工作的困难之处

(一)党建工作不好融入学生宿舍

异地校区早住宿环境、食堂等硬件设施上要比老校区好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异地校区,都是一边使用,一边在进行修建、完善。造成了异地校区学生的住宿情况十分的复杂,很多时候一栋宿舍楼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模式下,要想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学生宿舍之中十分的困难。再加上,由于异地校区相对距离城市比较远,学生的娱乐活动还有娱乐方式都被严重的限制所以很多时候宿舍成了学生打发时间,开展游戏的场所。在这种环境下,怎样将党建工作融入宿舍,怎样起到领导学生思想的作用,成为了党建工作的一大困难。

(二)党建工作不好融入学生社团

异地校区开始教学的时间短、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学校的任何情况是十分的生疏,再加上没有有充分经验的学长、学姐对其指导,所以社团组织十分少,而且不具有独特性。虽然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也建立了一些学生的社团,可是还是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异地校区的学生业余的生活十分枯燥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愿意去参加社团活动,组建社团,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可是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造成了社团内部比较混乱,社团活动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持续的时间较短。怎样把党建工作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社团中,如何引导社团能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等,成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困难点。

(三)加强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融合比较困难

每个大学校园都希望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能够同时融入党建的工作,渗透党的思想方阵、党的办事原则等等。可是因为很多异地校区在城市周边地区,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的有限,所以造成了异地校区学生管理的问题。很多老师十分想处理好学生管理的问题,可是常常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距离远,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失实性,而且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园的的党建工作开展难度也大大增加。

三、异地校区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一)大力加强党建工作融入宿舍的力度

学生生活的宿舍,是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地方。将党建工作更好的融入到宿舍这一集体生活的地方,需要学校付出很大的努力。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需要每个人认真的对待。就前面所分析的结果说明,很多异地校区,因为老师所住的地方与异地校区相距比较远,所以在管理方面以及学生学习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老师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管理过程中,开展管理工作,而且还有一些大学的异地校区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本就没有开展,造成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都是在宿舍产生的。假如能够将宿舍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党建工作的开展联合起来,那么情况就会大为好转。例如,学校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纪等等创建管理学生党员问题的机构,选取一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专业水平、并且善于与他人沟通的学生担任相应的职务,并且选派一些优秀的党员教师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解决相应的问题。构建一套适合学校发展,提高学校学生党建思想的方案,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修养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改善宿舍环境,进而解决党建工作开展所遇到的难题。

(二)大力加强党建工作融入社团的力度

每个大学校园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社团,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加入到不同的社团组织。大学校园中的社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都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所创建的。必须要根据相关的章程、规定开展社会活动,从而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逐渐完善,以及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加上社会的开放性,社团越建越大,而且社团的实力也逐渐的增强。社团形式以及内容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以前的只注重建立学习的社团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都出现在大学校园之中。这些社团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容以及文艺气息,增加了整个校园的活力。大学异地校区相对来说,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且各方面工作开展相对比较困难,假如能够将党建工作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社团中,不单单能够有效的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真正达到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的社团组织在党的影响和管理下顺利的开展,引导学生能够把握住社团活动的方向,能够传播正能量的内容,真正的达到学生自身管理的标准性,以及有效性,这样一来,还能够直接解决学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困难。

(三)大力加强党建工作融入各个班级的力度

我国相关部门提出了关于管理大学生思想,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创建大学校园党员机构的意见。提出,每一个班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于异地校区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娱乐相对比较枯燥,这样以来学校方面就需要思考将如何把党建工作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怎样发挥其重大的功效。在大学校园中,尤其是异地校区来说,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以及渗透力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班集体作为一个学校的一个小的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历史上,红军的抗战,以及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等等都是建立在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党组织建设对于班集体的发展,进步、向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政治觉悟,创建党组织,融入班集体有助于党组织了解班集体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党组织机构的办事能力,大学异地校区通过党组织与班级相融合的方式,创建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提高每个学生的自身管控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四)将党建工作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如今,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已经融入了很多的网络的元素,而且网络在学习方面的应用十分的广泛。网络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开展娱乐活动。在异地校区的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以及外界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聊天工具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进行远程的交流。降低自己的压力以及孤独的感觉。再言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网络上提问,解决自己的疑问,增加与学生或者是他人的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所以,应该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该借助网络技术,对学生开展党建教育的工作。怎样借助这一平台进行党建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探讨。学校可以在网上创建一个网络教育的学校,开展党的教育教育工作,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党员以及普通的学生通过网络课堂了解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进程,了解我们党的伟大精神以及党的先进事迹等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创建专门的微信群,设置公共账号每天推送相关的党的信息等等,增加学生对党的了解。或者是关于党建的贴吧,让老师担任贴吧的吧主,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讲解相关的内容。

四、结束语

大学异地校区建设,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同时在普及大学教育的时候,要紧抓党建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党建工作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成长,形成优良的政治思想觉悟。

作者:蒙曦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第七篇:高校党建管理研究

一、“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党建管理

1.1关于“中国梦”的思想理念

2012年11月29日,以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主席明确定义“中国梦”,即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只要努力,就要满怀信心地实现这个梦想。由此可见,“中国梦”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即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最大限度地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经济实惠。毋庸置疑,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趋向,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灵魂,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关键在党”,这是大实话。高校是培育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中国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党建管理工作,对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中的共产党员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除了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合法利益,不得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是坚守“中国梦”的重要原则,也是涉及党和国家能否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在开展党建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反对和克服任何特权思想和现象,以国家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争取“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1.2“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党建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中国梦”的提出也明确了党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高校创新党建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2.1实现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

众所周知,理论是旗帜,是方向。实践只有依靠先进理论的指引,才能获得最大的实效,也避免走弯路。主席在提出“中国梦”思想时明确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但是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艰辛努力和辛勤劳动。这也就是说,要想顺利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一段艰辛的道路,实现“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必须借助先进理论的指引,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作为高校党组织,一是要注重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党建思想与高校工作的结合,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学生党员理论知识的提高,着力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二是要继续办好业余党校,遵循划分层次、确定目标、共同提高的原则,加强对党员的深入教育,搞好对入党积极分子和进步师生的基本知识教育和理论培训,并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今,不少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党建理论,比如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这些学校不断汲取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党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深入本校实际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党建理论,这是值得赞赏的好现象。

1.2.2实现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

2013年两会期间,主席再提“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同时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的讲话中,“人民”、“制度”成了“中国梦”的关键词。确实,在“中国梦”指导下开展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重要作用。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建设,是治党、治国的根本之策。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在“中国梦”指导下的高校党建管理工作要有活力,要富有成效,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党建工作制度和机制创新,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精神和原则要求,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全局性出发,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健全党内制度,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重点是要建设以下六项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党员的思想与时俱进,方可带动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群众是党员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才能实现党建管理工作的宗旨;三是建立健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校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长效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五是建立健全高校“双培养”的制度。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声;六是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支部指导员制度,指导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党员做好榜样,促使他们不断获得进步。

1.2.3实现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实践创新

随着高校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扩展,高校将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再加上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当前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党建管理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特别是在“中国梦”的指导背景下,高校的党建管理实践工作更应该被提上议程,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恪守“中国梦”的指导理念。毋庸置疑,在“中国梦”思想指导下开展高校党建管理实践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从实践方面创新高校党建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营造社区政治文化氛围,实现大学生党建阵地进公寓的延伸,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支部,有利于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切实有效地覆盖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和学生党外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积极探索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保证学生社团的社会主义方向,鼓励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社团在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三是高校党建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实现大学生党建阵地进网络的延伸,建立网上党组织,实现工作载体和手段的创新,有利于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程度,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空间,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开辟和拓展社会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阵地,建立社会实践党组织,利用产学合作的条件,把生产实习基地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共同育人的优势,使得党建管理工作避免“纸上谈兵”的片面性。

二、结束语

高校的党建管理工作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必须不断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新的特点和要求必然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产生实质性影响,高效党建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综合入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切实解决高校党建工作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以党带校,促进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孙卓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农村大学生村官党建科学化

一、当前苏南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两委不分、以党代政现象突出

村支部书记是村党支部的“班长”,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村经济、政治、社会事业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主任则是依法保障村民自治的“代言人”。然而,理论上虽较易区分,实践中却未必如此。一些村支部书记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党组织包揽一切,常常集决策、管理、执行于一身,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十分突出,事实上架空了村委会主任的自治权力。苏南很多地方推行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职务“一肩挑”,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固化了村支部书记对于村主任的强势地位,使得村委会实际成为了村党支部的下属机构。不少农村两委间存在内耗、摩擦甚至冲突。但是,在纠纷发生时,上级党委政府倾向于支持自己的人,打压村民自治,如此非但无法协调二者关系,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个别地方所发生的村主任辞职事件就是证明。

(二)带富力弱、脱离群众现象突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苏南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从起初作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里程碑式的“苏南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两次转制而终结,再到21世纪初的“新苏南模式”的兴起,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渐向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转型,传统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逐渐减弱、效率明显减慢。加之一些地区农村债务包袱严重,征地拆迁、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化解危机和矛盾的能力不强,渐渐失去了群众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组织带头人为了赢得连任选举,有意识地发展扩大自己的势力,致使农村党组织及其带头人脱离广大群众。

(三)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现象突出

农村党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年龄偏高的“三低一高”现象。农村党员队伍人才匮乏的局面和年龄老化的现象,导致了其难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些党员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能有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弱化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这样的现象往往招致恶性循环,不少青年农民不愿意入党,就是感受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吸引力,进而对党组织失去信任,对入党不再追求。

(四)理论薄弱、思想滞后现象突出

苏南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差距不显著,社会矛盾相对平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长期受乡镇企业经济的影响,凡事讲求效率,讲求实用主义,认为党的理论高高在上,对经济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就不重视理论学习。一方面,一些党组织只着眼于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甚至连“”制度都无法抓好落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沦为空壳。另一方面,一些党员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就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疏于理论武装。长此一来,党员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艰苦奋斗精神抛在了脑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始滋长蔓延。钱袋子虽然鼓起来了,思想观念却严重滞后,这样的财富也将是不长久、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事实充分证明,苏南模式的成功归功于思想解放,而苏南模式的终结则是停滞僵化的结果,这对新苏南模式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对加强和改进苏南地区农村基层党建的意义

既然当前苏南农村党的建设问题出在“人”上,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势在必行。这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发挥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关系到党的农村群众基础。强调,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高素质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文化和学历,充满朝气和活力,对于党组织有较强认同感,对于群众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一)大学生村官有利于提高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干部。推进新苏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党组织带头人发挥有力的帮带作用。然而,学历层次较低、计算机水平较差、外语知识欠缺等现实问题摆在了带头人面前。同时,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带头人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将有效弥补这些弱势。首先,大学生村官经过层层选拔,政治素质高、文化层次高、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具备,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的农村党建工作;其次,大学生村官年纪轻、精力旺、能力强,能够很快在基层党组织树立权威,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大学生村官是外来人士,不牵涉固化利益,能够排除来自派性冲突或结构性的矛盾带来的工作阻力,使其较易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领袖,提高了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威望和素质。

(二)大学生村官有利于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农村党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对象。然而,“三低一高”现象突出,使得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退化,共产党员的旗帜、标杆作用无从体现,从而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主要体现在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知识、专业、年龄结构的优化。这种优化不是简单数学意义上的参与平均,而是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其他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坚定理想,重塑精神追求。首先,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能够在理论学习、政策学习、文化学习等方面带动其他党员,优化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村官是技术型、管理型专门人才,能够将先进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理念带到农村,从而带动其他党员学技术、学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专业基础;再次,大学生村官年龄较小,富有朝气蓬勃、敢闯敢拼的精神,能够感染和影响暮气沉沉的组织氛围,解决因党员队伍老化导致的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有利于开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要抓好“两个队伍”建设,又要研判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开创新局面。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是当前面临的新任务。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不仅是基层农村党组织与群众的桥梁,还是作为上级组织选聘下派,沟通上级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在发展和带富方面,对上争取项目、资金,为群众发声,对下普及政策、法规,为组织代言;在联群和维稳方面,架起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心桥,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认真化解群众矛盾,着力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大学生村官在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方面个人优势明显,又时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主客观因素相统一,十分有利于开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三、大学生村官在提高苏南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了总体部署,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前,苏南各市力求通过创建“三型”党组织,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走出一条适应新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党建道路,全面开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村官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找到了切入点。

(一)发挥人才表率作用,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指出,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学习是事关理想信念的事,学习也是事关本领的事,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巩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学习。“学而优则仕”,大学生村官作为掌握了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型人才,要在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中发挥人才表率作用。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村官只有带头学好马列,做好表率,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看家本领,才能在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时候理直气壮、泰然自若,才能带领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大学生村官只有具备了这一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群众信任,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群众利益。再次,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村官要抓住城镇化这一历史机遇,加强精神建设,带领农村彻底摒弃落后的风俗习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乡风文明的基础。最后,大学生村官要带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将学习转化为实效,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有本领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开创良好局面。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群众常常把是否实现好自身利益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标准,因此,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形成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很有必要。“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大学生村官作为服务农村志愿者中的一员,要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学生村官要带头树立服务理念,筑牢宗旨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与群众打成一片,听取意见,体察民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群众增收致富想办法、出点子、找思路。其次,要狠抓服务队伍。大学生村官要带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党员成为服务型党员了,党组织才能成为服务型党组织;注重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优势,发动群众队伍,特别是共青团员和青年志愿者队伍。再次,要搭建服务平台。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平台和载体,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多、意见大、呼声高的问题,让群众得惠受益,不仅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要从“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在制度上做文章。

(三)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创建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4

 

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化提升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市委和办法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处实际,现就年度全处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即“小学教”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年度主题教育活动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建设美好新农村”为主题,组织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省党代会提出的坚持走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道路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市党代会提出的实现加快发展、加速转型、跨越崛起、富民强市目标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市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转型、跨越崛起、富民强市发展主调,深刻理解中央、省、市委“三化同步”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来,不断增强推动“三农”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激发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努力发挥农村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为实现“率先小康、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宏伟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具体安排   全处农村党员干部的主题教育活动自年12月中旬开始,至年2月中旬结束。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年12月22日前)。12月22目前,街道、村要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主题教育活动。街道党员领导同志要到所联系的村进行动员辅导。   2、学习培训(年12月23日至31日)。要注重把学习培训作为“小学教”活动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贯穿活动始终,坚持以街道、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员中心户为主阵地,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支部学习、典型示范、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组织宣讲等多种形式,组织好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培训。要重点抓好集中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辅导材料等,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街道党工委要举办村“两委”其他成员和党员中心户培训班,时间不少于2天。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深刻领会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张宝顺书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及全省群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第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到联系点带头授课。要结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抓住流动党员春节返乡时机,组织他们参加集中学习;对没有返乡的党员,采取邮寄资料、网络教育、发送短信等形式使他们参加到活动中来,确保学习培训全覆盖,使六中全会、省、市党代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走访座谈(年1月1日至15日)。街道、村党组织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要按照市委“三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千名干部下基层”和组织部门“三走进三服务”活动要求,集中开展走访座谈活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切实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干部要带头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村干部、选派干部、驻点干部、下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党员要深入农户,通过发放宣传提纲、张贴宣传材料、夜谈交流等形式,把各级党代会精神向群众宣传下去,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带上来。街道党工委书记走访不少于20户,其他干部走访不少于15户。各级干部在走访调研期间,要安排一定时间驻村驻点,吃住在基层,真正静下心、沉下去了解民情,并认真撰写民情日记。对走访工作中农村党员、干部收集的意见建议,街道、村党组织要认真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分别召开处、村干部、普通党员、村民代表、“双培双带”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外出务工人员等座谈会,广泛征询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服务农民群众的“金点子”。街道党工委要及时总结大走访活动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应用文建明工作法,在实践中把握结合点、找准着力点,着力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村党组织要全面规范“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推进党务公开、“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工作规则。   4、为民办事(年1月16日至2月20日)。街道、村党组织要把为民办事、服务群众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立说立行、边学边做,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推进工作上见实效。街道、村党组织要对创先争优及年度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对已经落实的进行销号,对正在落实的了解进展情况,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年春节前,要结合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双向述职”评议工作,集中一段时间对所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确保承诺事项兑现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要结合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全面推行星级创评工作。在此基础上,围绕走访座谈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新一年度双向承诺活动,科学确定处和村贯彻落实各级党代会精神的主要措施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激发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积极性。要积极为民办事,以农民满意为目标,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切实化解有关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认真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努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到联系点开展联系帮扶,重点到条件困难、问题较多的村和困难企业,努力解难题、办实事。要精心开展“两节”慰问活动,重点对基层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进行慰问和扶贫济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街道、村党组织要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为民办实事的过程,成为学习贯彻各级党代会精神的过程,成为巩固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过程,进一步凝聚建设美好乡村的强大合力。#p#分页标题#e#   三、几点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街道党工委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主题教育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街道党工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村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具体责任人职责。街道党工委、村党组织要结合处村实际对活动作出具体安排,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在12月22前全面启动主题教育活动。   2、加强督查指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创先争优活动处村联系点,指导联系点抓好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把联系点建成主题教育活动的示范点。选派干部、驻点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承诺、带头实践,精心组织好选派村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主动性,积极协助村党组织抓好主题教育活动各阶段的工作。   3、注重氛围营造。要把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当前农村创先争优活动宣传的重点。要积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报道活动的好做法和取得的新成效,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在集镇中心、村庄入口、公路沿线等醒目位置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地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把活动的开展情况、取得的实效及时上报。   4、搞好统筹结合。要紧紧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立足实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力求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与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共建双方紧紧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创新共建平台,丰富共建内容,增强共建效果;与推动市人大代表换届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换届工作风清气正,确保新班子有新作为新气象;与农村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更加突出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主题,进一步深化双向承诺,强化领导点评,抓实群众评议,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农村创先争优活动健康深入开展。   活动结束后街道党工委、村党组织要及时予以总结,并于年2月20日前将活动总结书面报送至市委组织部、街道党工委。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5

全镇所有党员干部。2015年1月底调研,2015年2月中下旬培训和动员,3月上旬结束。

二、冬训内容

全镇今年的党员干部冬训工作主要围绕五个专题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一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二是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镇进程;三是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践行“三个倡导”;四是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五是深入开展网络创业教育,努力增进民生幸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中,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切实改进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作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网络创业,全面掀起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网络创业致富新热潮,让老百姓享受网络创业富民成果。

三、冬训原则和方式

今年冬训工作坚持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培训和专题办班相结合,镇村联动和干群联手相结合的原则。冬训的主要方式:

1.组织集中宣讲。

集中安排一周的时间,其中镇安排一次集中宣讲,主要是邀请县委党校讲师进行集中宣讲。组建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村(居)冬训宣讲小分队,分赴各村居开展宣讲活动。

2.开展网创培训。

由镇创业办和镇劳动保障所牵头,邀请专家,针对实际,组织不少于2次网络创业培训,通过培训推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网络创业、带领网络创业,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创业发展。

3.进行个体远程互动。

利用远程教育平台,通过飞信和手机短信形式组织一次对外出及流动党员进行教育辅导。

4.组织成果观摩。

将集中组织党员干部对镇全民创业特别是网创开展较好的企业和党建工作开展好的村居及单位进行观摩学习,全面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5.开展送温暖活动。

在春节前后,组织镇村干部通过献爱心形式,对全镇困难群众、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现役军人家属、五保户、残疾人、困难户、孤弃儿童、房屋被征收困难户、军烈属、重病困难户等进行一次集中慰问。

6.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春节前后组织不少于2次文艺演出,以文艺形式宣传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七是组织好媳妇好公婆和五好家庭评选。结合文明创建,在全镇组织一次好媳妇好公婆和五好家庭评比活动,选出一批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先进代表,并进行表彰。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镇主要领导是冬训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工作实施,协调镇各村居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村居各单位要迅速启动,2月初拿出具体方案,所有冬训期间活动安排要明确项目、时间、地点、责任人,镇将组织工作组对各村居各单位进行跟踪督查。

2、增强培训效果。

要通过编印口袋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扩大培训面,延伸培训链。要特别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做到有声有色、有实效;要创新教育手段,改进学习方式,积极发挥远程教育手段,加大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坚决做到全覆盖。

3、强化宣传引导。

冬训期间,镇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大力进行宣传,迅速营造强大的新闻舆论氛围,要积极向上报送冬训工作开展的信息和新闻,要通过广播、文化墙、标语、横幅等形式,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冬训工作氛围。

4、落实经费保障。

镇要将冬训工作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以制度规范冬训经费的使用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解决策略

1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现状分析

1.1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扶贫减贫工作存在自然条件制约、人为因素制约等问题。

(1)客观问题。我国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发展落后、贫困户较多且难以解决的现象。不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水电等供应不足,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相差较大。且上述地区农业产业化受资金、技术等条件制约,其管理体制、工作方式均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主观问题。许多贫困地区对于新形势和新常态下的扶贫减贫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受到政治觉悟较低、考核不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贫困地区扶贫减贫工作领导力度、组织力度及机构建设弱等现象发生。

1.2主要做法分析

(1)分步走。总结贫困地区扶贫减贫工作,大致采用“三步走”的战略。首先近期2年目标是对一些重点贫困乡镇进行“减贫摘帽”,严格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然后中期2年目标是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日常的吃穿用等问题,并进行义务教育及医疗保险和住房的全覆盖扶持;最后远期2年目标是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实现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指标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以上,全面实现小康[1]。

(2)帮扶机制。推进同步小康驻村结对帮扶工作主要采用“领导挂点、部门帮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以形成“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的帮扶机制。

(3)精准帮扶。采用“市级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工作方式,本着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全面覆盖、户户均有帮扶责任人的原则,实行“一对一”帮扶到村、到户。

(4)产业帮扶。围绕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对象以产权为纽带,依法自愿流转土地、成立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获取租金、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

2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工作具体对策

为使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走一条工业化促进就业、城镇化减少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之路,彻底改善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需要政府各部门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下到基层第一线,与人民群众一起攻坚克难,最终朝着全面小康共同努力。

(1)产业帮扶主要依托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结合扶贫开发项目,本着产业优先、基础先行、区域开发、规模带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积极进行模式创新,将当地优势资源、生产要素等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以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稳步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2)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企业,促进地区的健康发展。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解决区位劣势带来的问题,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特色,本着“促发展、促跨越、大开放、大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企业。

(3)探索高效创新性扶贫减贫开发体制,稳步增加贫困群体的基本收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要往经济联合体的模式上不断靠拢,本着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红利的原则,创建集公司、基地、农户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在符合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努力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抵御发展中不良影响带来的危机[2]。同时应当以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为基本发展目标,对于贫困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扶持,因地制宜并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扶助政策到门到户,积极拓展农民的就业致富道路,以不断拓宽贫困群体的自我救助能力。

(4)多举措推动扶贫产业快速发展。考虑到改善农村地区贫困状况的各种应对举措,首先,应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采取更多的救助补助政策,借助政策导向和改革创新带来的发展优势,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以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高效,最终实现群众收入的大幅度增减。如设立扶贫专项基金、提供涉农小额金融贷款以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采取“特惠贷”方式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短缺,帮助贫困户加快“换穷业”的步伐。其次,开展有效帮扶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志愿者帮扶和大学生村官下基层的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冠杰.略论如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工作.财经界(学术版),2015,(5)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回乡创业;困境;出路

前言

同志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历史任务。大学生回乡创业,正处于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可以发挥他们的技术、人才、知识等优势。国务院出台了推动双创活动的相关措施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致富。它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技能、聪明才干等,给发展与振兴乡村经济带来动力与活力。然而农村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大学生回乡创业过程中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这些都会困扰着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成功地干事创业,是对他们的重大考验。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创业的重大价值

(一)可以有效缓解与日俱增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学生回乡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减轻较为紧张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压力,缓解国内就业难的严峻现实。大学生回乡创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非常有利。他们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到乡村干事创业,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日益空心化带来的劳动力结构不完善、不合理等问题,带动广大村民致富,稳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靠途径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村贫困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针、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和支农惠农措施与政策,稳步促进了农村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然而和城市相比,三农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向农村倾斜了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资源。国家也在积极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大学生接受了完整的现代化教育,视野开阔,创造创新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面对挑战,而且回乡创业,可以带回先进的知识技术、科技成果、发展理念等。他们回乡创业,能够不断地缓解农村匮乏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状况,逐步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密切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支撑点,稳步促进农村经济这个“面”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地推动和支援。胸怀让家乡摆脱贫穷落后的雄心壮志,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获得良好社会支持的条件和资源。因此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回乡创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可靠途径。

(三)为大学生奉献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效途径

以人为本,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农村的发展需要,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可以让他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东部地区与大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人才济济,科技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中西部农村地区也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农村能够为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提供更大的人生舞台和发展空间。和人才密集、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城市相比,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大学生回乡创业带来的边际价值会超过他们在城市工作的边际价值。在农村增加同样数量的投资会超过在城市同样数量的投资带来的边际效用,倍加的资金边际效应与人才边际价值相互叠加,会带来非常可观的乘数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回乡创业也能够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创业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缺乏农村干事创业的经验

大学生都是在城市中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缺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社会经验。他们回乡创业,在产品营销、开拓市场、筹措资金、统筹土地、分配劳动力、推广技术等方面,均需要借助当地的人脉与社会经验等。他们虽然拥有很强的创业激情,但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不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没有深入地调查和分析乡情村情,没有关注消费者与市场的需求,这是大学生回乡创业中的重要挑战。

(二)各级政府部门配合协调的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加大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资本的支持力度,为他们开展规模经营提供相关贷款项目,社会力量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然而各方配合协调的能力不够强,制约着社会资源为他们创业干事提供有效支持,无法发挥社会力量支持他们回乡创业的最大效益。虽然国家制定系列化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比如贷款融资、土地租赁、注册门槛等,以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减轻他们干事创业的成本。然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政府创业主管部门出现了九龙治水的现象,谁都想管、但谁都无法协调好相关政策,政策衔接未能体现出系统性设计,政策落实难度大。

(三)缺乏较强的创业创新能力

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已经在国内高校推广普及,然而课程设置不具备显著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师资力量薄弱,尤其缺乏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创业项目实践与培训,亟须深化这方面的改革。不少学生回乡创业和就业的领域和岗位,和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关系不大,需要重新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掌握创业的技能。

(四)创业项目同质化、低层次化

国家正在循序渐进地调整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但是大学生回乡创业时的市场意识比较薄弱,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创业项目,缺乏先进技术和合理的思路技术等,出现了创业项目同质化、低层次化的态势。

(五)缺乏较强的管理服务能力

不少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过程中,缺乏当地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与创业管理技能,不能及时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工作中存在着“知识道不出、理论用不上、技能拿不来”的现象。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农民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工作经验与思想准备都严重不足,不熟悉当地的人情世故与风土习俗,由此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低效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有效推动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建议

(一)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有效支撑

大学生带着极大的热忱回乡创业,社会资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有力地支持他们的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适当数量的民间资本,获得所需要的融资,降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压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雄厚的创业资金源泉,让他们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中得到更多商机和创业机会。科技、工商、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应该为他们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机构,聘请相关行业的成功创业者和专家学者,为他们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孵化与创业实训等传帮带服务。协调和调节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他们的综合作用,强化协调配合能力,为他们搭建合理科学的人脉关系,逐步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所在地区的乡情村情。创业主管部门应该齐心协力,有效协作,做好政策衔接,优化办事流程和效率,强化政策落实。

(二)优化创业教育实践,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优化创业教育,持续改革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合理设置与规划该课程体系,让大学生意识到创业活动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训练他们的创业技能,不断丰富他们的创业经历,激发创业热情。与此同时,应该强化他们的创业风险意识,认识到创业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挑战、挫折、困难和打击,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强化高校间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合作与交流,为创业大学生举办教师之间、校际、创业成功者等层面的经验交流会,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而且要为他们配备创业导师,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与咨询活动。重视创业实践,定期举办创业类大赛,设立创业基金或奖金,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积累一定的创业经验,以便运用于未来创业中。

(三)积极适应农村环境,在实干中提升创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要从思想上融入乡村社会,积极地适应角色转变与身份转换,自觉而努力地遵循与接受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与风俗习惯,努力地变成农村群众的一分子,不能老是存在抵触情绪。其次,大学生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提升创业能力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为此,在校期间就要掌握好创业知识与专业理论,重视培养自己的社交、管理、抗压、沟通等素质和能力,为创业做好一定准备和积累。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思考、积累与学习,深化对各级政府创业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强化创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再次,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创业过程中要接受部门安排的培训和学习,学习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科技与专业技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干事创业的内容和新农村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顺应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型、实干型、专业化人才,为家乡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打造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适应互联网+农业发展形势,提升创业管理服务能力

如今互联网+农业发展迅猛,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信平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准确把握农村创业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预见性,是能否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假如合理科学地利用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让现代农业搭乘互联网快车,就能够在乡村和市场中更好地创业。大学生要想在农村创业,推动科技兴农,就要做好“互联网+农产品”的“产与销、供与管”的问题。大学生要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技术和思维,逐步解决现代农业经营、生产、服务与管理等农业产业链的相关难题。以“互联网+农业”为主要带动力量,大力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创业实践等。当代大学生要主动承担起为乡村振兴助力的重担和责任,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借助互联网+农业,采取智能化、物联化、实时化、便利化的设备、技术,持续提升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管理等农业产业链的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与农业深加工产品,助力我国乡村振兴的逐步实现。

(五)提供有力的公共政策支持,逐步完善创业保障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公共政策扶持,构建和完善创业审计、评估与监督的机制体制。大学生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帮助其申请合适的项目,制定评估项目前景、长久监督与中期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循序渐进地增强创业项目的生命力与成功率。其次,政府部门应该打造高效率的交流体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回乡创业人员交流会,相互介绍自己的良好做法与成功经验,分享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总结,通过良性深入的交流沟通,让他们相互借鉴,推动相互间的业务合作。再次,基层干部应该与时俱进,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强化他们为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有力支持的能力和水平,全程参与他们的创业项目,塑造共进和谐的创业环境。最后,要打造系统的创业保障体系。比如,要为他们回乡创业提供完善的保险机制,有效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调动他们创业的主动性。而且,政府部门要颁布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评估大学毕业生回乡创办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和社会价值;持续向满足条件的相关项目投入更多资金,切实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上下级、平级政府部门要构建联动机制,强化创业政策、落实环节的调度与协调,通过各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宣传回乡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要优化和完善创业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简化相关审批环节和流程,改进创新贷款担保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制度、政策,循序渐进地打造政府部门的保障与监督机制。

结语

我国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回乡干事创业提供了相当多的机会,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和渠道。大学生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投身于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坚定大学生在农村干事创业也能够取得成功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好乡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张秀娥,李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大学生回乡创业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2):55-57.

[2]孙渔?.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社会融入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8(7):110-112.

[3]于林可.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的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9(8):108-110.

[4]王思宇.大学生村官和回乡农民: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J].人民论坛,2018(3):78.

村官培训总结范文8

“品牌”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是拥有广泛认同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社区教育品牌”具有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普遍的推广价值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旨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质,促进居民全面发展,形成一系列品牌效应,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在社区教育中聚焦品牌,渗透品牌理念,深化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凝聚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建设社区教育品牌中,发挥社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定义和原则,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以下四个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现状,发现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方向,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推动和引领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突出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打造社区教育优秀品牌,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乡镇社区教育品牌构建的方法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途径,构建适合乡镇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课题研究意义

昆山市周庄镇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的称誉。“吃讲茶”是周庄土生土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乡传统民俗文化,船娘形象是水乡人最常见的一大特色。希望通过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产生如下几点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品牌,加快培育和弘扬社区居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爱家、爱国情感。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教育,能够加深古镇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辐射广、影响深的品牌效应。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社区教育内涵,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使社区教育品牌能够更好的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3.通过课题研究,建设社区教育品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一个地方的群众的道德修养,是该地方的软文化的体现,是一块活招牌,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周庄的旅游形象和品质,擦亮“中国第一水乡”这一旅游品牌。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重点

一方面着力文化建设,以“吃讲茶”为载体,探究社区教育特色定位。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立足于传统文化研究,以“吃讲茶”为载体。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在全镇各个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吃讲茶协会分会和吃讲茶固定场所,大胆创新“吃讲茶”形式和内容,设计新节目,注入新内容,结合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本镇市民需求,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把“周庄吃讲茶”打造成为符合周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品牌,形成“品牌引领,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周庄社区教育新格局。使“吃讲茶”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成为一项场所固定、开展定期、广受群众欢迎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通过对“吃讲茶”品牌建设研究,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文化需求相结合,将优秀的、根植于一方百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重新激发起活力,使传统文化适应于现代社区教育,成为更好的文化传播载体,提高市民素质行为,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周庄的旅游经济,是课题另一个研究重点,希望以“文化船娘”为桥梁,探寻周庄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周庄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坐在船中沿河观赏两岸景致,最能领略水乡古镇独特的魅力,因此,水上游是前来周庄旅游的中外游客首选的内容。周庄古镇区目前拥有游船超过百条,游船从业者超过200人,其中女性从业者超过150人。游客把她们称作“船娘”。“船娘”的形象直接体现周庄旅游的形象,甚至影响到整个周庄的形象。有鉴于此,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江苏水乡周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文化船娘”团队,创建“水乡旅游”服务新品牌,以提升“水乡旅游”品位。一是组织对200余名船娘进行分批培训。课题组以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水乡历史、民俗精华为主要内容,对船娘展开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在提高船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帮助她们了解、熟悉周庄古镇的发展历史、人文故事、民间习俗等水乡文化元素,激发大家对家乡的自豪感。周庄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周庄旅游公司举办船娘普通话与英语会话培训。开展微笑服务培训,明确微笑率考核内容,做好微笑率考核记录。二是创新形式,将“吃讲茶”与水乡旅游结合起来,将茶桌搬进船舱,与中外旅客在游船上“吃讲茶”,开展互动,传播水乡文化。三是典型人物示范引领,文化船娘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吴娟,她先后获得省、苏州、昆山多项荣誉,她所在的“万船娘”船队曾获“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通过“文化船娘”品牌建设研究,思考传统水乡文化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展教育惠企培训,提高船娘文化素质,对走在旅游行业前列的周庄带来一股新风气。与时俱进,探究品牌内涵。周庄镇创建“吃讲茶”品牌,是以传统民俗“吃讲茶”为载体,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新课堂”。在研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的内涵不是时刻不变,而是与时代相适应的,通过不断创新品牌内涵,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使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稳步推广,摸索品牌成效。在努力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中,紧密联系周庄水乡旅游区位特点,研究“文化船娘”品牌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打造社区教育优秀品牌,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研究主要观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持有的一个主要观点:要研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离不开周庄传统文化的土壤。社区教育肩负着不断提升居民素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而“周庄吃讲茶”和“文化船娘”应运而生。二者不仅是周庄特色文化的缩影,更是传统文化新时代新使命的代表。对于“吃讲茶”和“文化船娘”的品牌建设研究,既能探究传统文化对现代社区教育的影响,又能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五、课题研究思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思路:通过发掘利用周庄历史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一方面开展丰富而鲜活的社区教育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另一方面丰富周庄水乡旅游内涵,为古镇旅游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提供新能量。(通过探究这两个品牌的成型过程,为打造其他品牌找到一条可借鉴模仿的道路。)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资源整合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探究法等。1.理论研究法:查阅和借鉴有关活动的案例,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详细资料,得出对课题研究有益的启示,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实践研究法: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弥补不足,不断创新。3.讨论分析法: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及群众代表座谈会,对课题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分析,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七、课题创新点

“周庄吃讲茶”品牌三大创新:1.创新活动机制。周庄传统“吃讲茶”的功能主要是借助“吃茶”,请德高望重的长者调解民间纠纷,评判是非,充当民间“法庭”,既无专门组织,也无固定场所。而今“周庄吃讲茶”形成了活动机制:一是镇建立协会,各村(社区)建立分会,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各分会建有专门活动场所,为活动提供良好条件;三是落实制度保障,制订《“周庄吃讲茶”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周庄镇“吃讲茶”活动实施方案》,落实《周庄镇“吃讲茶”活动实施计划》,确保“吃讲茶”活动定期开展;四是提供志愿服务。“周庄吃讲茶”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企业家及有文艺特长的老同志组建“吃讲茶宣讲员队伍”;发挥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镇社区教育中心、文体站、旅游公司等专业人员组建“吃讲茶辅导员队伍”;吸引各村大学生村官、苏大应用技术学院(周庄)在校学生等年轻人组成“吃讲茶服务者队伍”,为“周庄吃讲茶”提供全方位志愿服务;邀请著名人士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为“周庄吃讲茶”活动持久健康的开展,为共建文明社区、文明周庄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创新活动形式:“周庄吃讲茶”不仅场所固定,设在村里,来去方便,而且设施齐全,内有多媒体设备,外有健身器材(与新农村建设资源整合),因而能够为活动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条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听讲座、看录像、演节目、学手艺、讲故事、说家常、诉心愿、做健身等等。3.创新活动内容:“周庄吃讲茶”内容主要有形势报告、政策解读、法制宣传、传统美德传扬等主题宣讲,也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的健康咨询、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还有居民群体中的“能人”在活动中展示“技艺”、表现“才能”等,使“吃讲茶”活动更好的发挥居民群众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功效。“文化船娘”品牌两大创新:1.创新考核内容:“文化船娘”年年开展“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公司形象”为培训目标的微笑服务培训。组织开展微笑服务提升及技能比赛,不断提升“文化船娘”的综合素质。2.创新“船娘山歌”,提升服务品位。深入民间调查收集民间“山歌”,编写《周庄山歌》读本供船娘使用。聘请专业人员辅导船娘学唱山歌及地方戏曲。船娘们每天摇着小小的游船,载着中外游客,唱着悠悠小曲,穿梭在古镇的水巷之间,既是热情周到的旅游工作者,同时又是美丽动人的水乡文化传播者。

八、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