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例6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时效性。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课堂教学结果是否有效的前提。为此,我们要把时间要素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充分开发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堂时空生发无限的价值;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和利用,妥善处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活动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浓缩学生人生精华的时空。

二是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做到科学得当。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则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三是整体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非常复杂,它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教学内部各个要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必须以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优化为基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化,使各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其作用,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同时,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各要素只有综合地发挥作用,才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强调各要素的优化,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有效性效果。只有使各要素有机融合,相辅相成,那么即使是个别或局部的不足亦能为整体的优势所弥补,也可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2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设计 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习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3

1 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再现教学知识。

教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多角度解读教材(教科书)

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文本资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教材,既使知识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可利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比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中,可设计一实验:每组同学分发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钩码。教师指导学生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先静止或匀速运动;然后加速向上运动;最后加速向下运动,要求他们观察上述三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着分析并总结出超重和失重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

3 师生积极互动

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要达到该要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这种教师与学生间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对物理教学过程的引导,需要通过教师的个人品质来感染学生。一方面,教师不仅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使知识富有感召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储存学到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理解知识。因此,这要求教师进入课堂要充满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置身于物理情境中,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探究模式,以理解、合作、探究、交流方式实施教学。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教师提来一桶水。让两位同学先后分别提这桶水,然后再共同竖直向上提这桶水,并问他们:第一次提水与第二次提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回答:第二次提水省力。教师继续问:“省多少?”学生可能回答:“省一半力”。此时要求两位同学提着水,上半身慢慢地远离水桶。教师:“感觉如何?”学生:“越来越费力”。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4 及时练习反馈

由于物理课时相对较少,学生的练习、反馈通常被教师安排在课后进行。这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易失去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及时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策略,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和修正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并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如下课堂练习: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m/s2。求汽车从刹车开始(1)经过3秒的位移;(2)经过5秒的位移。一部分学生应用位移公式计算得出两问的结果都是37.5m。学生对这个结果容易产生疑问,从而把学生的注意、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

5 自觉反思与灵活迁移

由于现在的物理课堂中引入了电脑、电视等仪器设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意识逐渐淡化和形式化。然而,物理课堂教学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剧本再现于荧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合作,在“预料之中”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情境性,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境作出即时的调整和灵活的迁移。

5.1 自觉反思

教师被视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根据反思的对象不同,有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回忆性反思。行动前反思,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期盼性的反思,有助于以一种有组织的、决策性的、有备无患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情境。行动前反思需要教师仔细考虑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性,并能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对某一偶然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行动中的反思,它是一种交互性的反思行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意识到教学时机,思索教学问题,修正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对自我行为、课堂教学给予肯定和强化,也可以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这也需要一种总结性的反思行为,即对过去经历追溯性的反思,有利于对经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使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和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智慧。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更有效的教学?”。

5.2 灵活迁移

灵活迁移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性智慧是基于反思意识基础上的,即只有当物理教师在新的

教学情境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思时,迁移才能发生。它是教师在反思中产生了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景做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做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做出正确解析和修正。

6 明确关注与放弃

6.1 关注每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中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教师不能以任何“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即身体、心理和被动性。身体上的指:教师对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的行为;心理上(精神上)的指:教师的责骂、辱骂、讽刺、谴责、恐吓、限制等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的行为;被动性方式,简言之就是常以忽略的形式对待学生,包括排斥、不理睬、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等行为。当教师在教学中有这些行为时,即使课堂组织严密,情境创设丰富,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2 放弃唯一标准

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性理解”能力,“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学生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需要知道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做出评价。一个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方法符合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但是,不同学生在性格、能力和背景方面都不一样,故公平对待学生的同时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权,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创设情景、多角度解读教材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前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4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筒,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教学,不仅要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由于不易把图形画出来,就不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手法加以直观化,致使学生难以理解。而数学软件有强大的绘图和计算功能,它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基本实验命令,更要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微积分理论和概念的实验让学生去做,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

4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5

关键词:有效交流;案例分析;教师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87-02

交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实现。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地区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建立了自主互助学习小组,以小组、自主、互助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原有的满堂灌、一言堂式的课堂不见了,在课堂上呈现情境创设多样化、互助探究常态化、展示交流多样化的特点,一片活泼生动景象。但同时一些新问题也出现了: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课堂交流的时效性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效率却没有得到提高。人们开始反思:课堂上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教师听吗?什么是有效的课堂交流?教师如何才能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我想通过王洁教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的教学案例研究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次设计与教学:谁能把他的方法重复一遍。

上课教师首先创设春游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76-19”的差是多少?

当学生清晰地回答出答案时,教师很高兴,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方法了吗?谁能把他的方法复述一遍?”

几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教师进行了归纳小结,最后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应该说这是一节常规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回答―学生复述―教师归纳―巩固练习―大量的课下作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能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但是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够。看来:“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交流应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把不同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

上课教师自己对课也很不满意,思考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设计和教学。

第二次设计和教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要求: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则不时地用“你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计算方法多样。

应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中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使不同的学生思考出多样的计算方法,甚至教师都惊叹“学生的方法真多”;同时放心给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中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但是问题来了:交流仅仅是让学生把不同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吗?老师理解了学生的计算方法,但是同学之间是否也相互听懂了呢?看来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讲和听的两方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讲的同学关注于自己的方法,听的同学也只关注自己的方法,大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是有效的交流。

第三次设计和教学: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能解释一下?

学生在全班内进行交流时,教师不断引导: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谁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

无疑,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用多种方法计算,还能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看来交流不仅仅是教师让学生把不同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还在于引导学生彼此沟通、相互理解,以及让学生比较和分析他人的发言。有效的交流不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倾听、分享与理解,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

看来,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科本质的一种对话。教师在课堂交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有效交流”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有效交流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教师如何才能保证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有效交流的先决条件

正所谓“欲教人,先教己;要助人,先自助”,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就必须充实知识,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如果一个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专业知识浮夸肤浅,语言枯燥无味,板书马虎潦草,课堂组织杂乱无章,又怎能让学生信服,学生又怎会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即使交流,这种交流又怎会有效。教师只有“练好内功”,才能“行走江湖”甚至“笑傲江湖”。可见,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学生才会打心眼里敬佩你,乐于与你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适当的展示平台,还要能驾驭好课堂的各项活动,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能做到收放自如。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是依靠语言来传授知识的,生动有趣的语言,恰当的表达方式,幽默诙谐的调侃,能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有活力,交流和谐而有效。其次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如果一个老师的语言思路凌乱、条理不清、用词不准、逻辑混乱,试想他如何能够培养思路清晰、具有良好交流能力的学生,又如何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设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积累丰厚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应尽力做到精练、准确、规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同时课前要精心预设,要尽可能防止过多的非学科教学语言,以便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尊重学生主体,是有效交流的必要前提

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更不放手,不敢大胆地给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整个课堂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牢牢把控着整个课堂,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机会动口、动手和动脑,久而久之,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和积极性被扼杀。而要改变这一情况,关键是要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原则。既要让优等生有动力,也要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参与交流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采用灵活和恰当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把主观意志无原则地强加给学生。否则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又何来有效交流?

三、教师学会倾听,是有效交流的重要保障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总希望学生给出正确的参考答案,让课堂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当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问题设计意图不一致时,老师往往会急于找另外的学生回答,这样就将能够产生的有效交流扼杀在了摇篮中。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首先,教师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不重复学生的发言,不以自己预设的答案去“整理”学生的发言。没有“下一步怎么办”或者“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焦虑感。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时需要教师不打断、不重复、有耐心将其听完,然后,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下面的同学考虑,并在脸上流露出疑惑的表情,这就给下面的学生提示,引导他们继续思考。

其次,教师面对发言的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发言的学生,更能捕捉学生发言时的心情和想法。这是从体态语言去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往往这种无声的语言更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状态。

四、适时积极的评价,是提升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

课堂气氛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积极评价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坚持鼓励原则。爱是师德的灵魂,爱是教育的需要。教师充满爱的积极的评价如“讲得很好”、“回答完全正确”,是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动力,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有效交流的达成。

其次,要坚持平等原则。教师要善于建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展示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能够得到发展;要精心呵护学生交流展示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分别对待,对于能准确、清晰地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积极和及时的肯定,对交流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则要细心地引导和鼓励。

课堂中有效的交流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深刻理解有效交流的内涵,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课堂交流高效地进行,促进课堂效率的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洁.课例研究[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6

1.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提问要遵循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原则.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 “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2.有效提问的技巧

2.1让问题情境化、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从而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胜,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2.2让提问形式多样化

课堂提问可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

2.2.1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进行思考;

2.2.2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2.2.3梯度设问,化难为易

有些难点较集中问题,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

2.2.4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提问语言精练、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 20 ÷ 5 “时,如果我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我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所以,提问内容、要求、范围、措辞都应力求准确,这是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2.4营造和谐的提问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的思维都有一定影响.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对于学生答错,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评价,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不要忘了给他鼓励性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抓住时机给予适当引导或提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

2.5提问难度适当

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点思考的空间,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会造成学生不能作答.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回答.同时还应考虑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对学习内容增进理解.

2.6提问对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