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论文范例6篇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变迁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础。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即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和谐建设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赤裸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2

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工作时的个人感受是尤其重要的,而普通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潜力。这说明普通大学生有着长远打算,更加关注未来全局的发展,相比较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性,普通大学生更加理性。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指导要有实效性

职业价值观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做好就业政策的讲解,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做好定位。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做好心理调节,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技巧的训练,使之可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市场。这些有效的指导将对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便利,使之更加轻松地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要对症下药

术业有专攻,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盲目跟风、眼高手低、摇摆不定等缺点,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要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的价值观培训。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价值观咨询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尽快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三)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调查,我们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还可以清楚他们的择业意向,可以对他们未来就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做好职业选择,必须依靠老师的努力。

(四)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社会在不断变化,经济也在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独立,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等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些都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当前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同时也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结语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3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

1、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又叫做工作价值观或择业观,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操作性定义,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Elizu(1984)、Ros(1999)、schwartz(1999)分别从工作结果、终极状态和信念、工作目标和报酬等角度各提出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国内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大多都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如何进行选择职业这一核心内容来进行的。

2、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

2.1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是指职业价值观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组合形式。关于结构的研究一直都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国外研究者们不断将构成因素进行整合,总结出较稳定、涵盖较广的因素。目前有影响的主要以下几种分法:(1)二分法。Herzberg(1951)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种观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地加以应用。(2)三分法。Super(1970)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职业价值观包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类因素。与Super不同的是,Alderfer(1972)提出相对全面而简明的划分方法,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3)四分法:Surkis(1992)提出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类。这一类是目前得到的最广泛验证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也是国外最被广泛认同的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对于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没有国外那么系统,往往都是对国外研究工具的进一步验证或拓展。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台湾学者王从桂(1982)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工作手段价值。凌文辁(1999)研究得到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声望地位、保健和发展因素,这是国内职业价值观研究使用最广泛的结构理论,但是其中缺少了对于社会关系的考察因素,因此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2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研究

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集中于理论综述和量表调查两种,其中又以量表调查居多。国外其中编制较早并广泛使用的量表是super编制的职业价值量表(WVI)和明尼苏达重要性问卷(MIQ)。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大多采用问卷法。凌文辁等(1999)根据文献资料编制的较本土化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量表。金盛华、李雪(2005)参照Rokeach的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结构理论编制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2.3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性别因素。阴国恩(2000)研究表明,男生更倾向于“权力型职业”,而女生更倾向于“审美型”和“信仰型”职业。

(2)年龄因素。郑伦仁、窦继平(1999)指出,低年级学生重视美感和创造性,高年级重视经济报酬和声望。(3)专业因素。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同导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于海波(2003)的研究证实,艺术类和体育类师范大学生比文理科大学生更注重贡献的职业价值观。(4)所受的教育程度。台湾学者王从桂、黄同圳、黄国隆及大陆何华敏等研究证实,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重视发展和自我的需要、内在价值。余华、黄希庭(2000)发现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独立性、成就、创造性等。(5)家庭背景。李志(1997)的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注重工作待遇,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郑伦仁、窦继平(1999)发现,来自干部和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重视经济报酬、变动性、声望、工作环境,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注重利他主义。

2.4职业价值观的其他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还在职业行为领域中对职业价值观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Rounds(1990)指出职业价值观能够解释工作满意度中的4%―29%的部分。Brenner(1991)等研究发现,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无法匹配时,会对工作不满意,进而可能离职。倪陈明(2000)认为职业价值观中的工作行为评价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王荣山(2007)还探讨了职业成熟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的声望地位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的相关。除此之外,职业价值观与自我的相关概念(自我效能感、自尊等)也存在相关关系。

3、研究展望

纵观以往研究,随着时间与环境的不断演变,社会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就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而言,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和测量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构分类,结果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还有待于接下来的研究者更加完善。就测量工具而言,现多采用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测量工具,但是价值观本身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构念,原本的测量工具对于如今的80后、90后新生代,尤其是现在作为大学生主力军的90后能否适用,结果的信效度还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期获得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研究;启示

价值观是人们在目标确立、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职业价值观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能够有效地预测青少年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否获得工作满意感。选择职业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研究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这一术语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苏伯尔(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尽管研究职业价值观的文献相当多,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定义。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界定,如苏伯尔(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表达,是个人对于其工作赞同与尊重的渴望;[1]施瓦兹(Schwartz,1999)将职业价值观看成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2]罗斯(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入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3]这些观点都将职业价值观界定为个人的内在需求与目的。另外一种观点是将职业价值观视为工作态度的反映,如布朗(Brown,2002)[4]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反映对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是个体相信在工作角色中应该得到满足的状态;也有人将职业价值观看成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黄希庭等,1994)。[5]由此可见,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成分之一,表现出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多样性、个体体验的差异性等特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与人的需要、目的、态度、信仰等有着广泛的联系。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都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但结论并不统一,总的来说,职业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结构要素的多维性。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要素,多数研究归纳为3~5个维度,说明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维度范围。从结构要素的内容来看,职业心理学家赫兹伯格(Herzberg,1959)[1]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因其过于笼统,使许多研究者对此观点的全面性持怀疑态度。尽管如此,后来的研究者多数没有跳出赫兹伯格建立的框架,只是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细分而已,这一点在早期表现得犹为明显。现按时间顺序将部分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要素与维度的分析列于右表。

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心理学界对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多使用Likert多点量表法。目前在职业选择领域中被广泛用于问卷调查的是苏伯尔(1970)的“职业价值观调查表”(Work Values Inventory,WVI),由3个大类共15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计分,适用于7年级以上至成人。[1]另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是“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表”(Work Values Questionnaire,WVQ),共有24个因子,采用6点量表评估。其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有“明尼苏达重要性量表”(Minnesota Importance Questionnaire,MIQ)以及针对4至12年级的学生编制的“俄亥俄职业价值量表”(Ohio Work Values Inventory,OWVI)。我国主要采取宁维卫(1996)[6]根据苏伯尔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制作的WVI中文版以及凌文辁[7]等人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在显示出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效度,可见制定较为科学的、标准的职业价值观测量方法是未来的研究任务之一。由于职业价值观属价值观范畴,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科学的、标准的职业价值观测量工具的同时,应考虑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尽管我国的宁维卫制作了WVI中文版,但仍难以完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反映个体需要、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个体因素,此外,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也是造成职业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转贴于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因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性特质、年龄、性别等方面。如已有的研究表明外向性格与激发因素—内在价值观方面相关,而神经质性格与保健—外在价值观方面相关(弗恩汉姆,Furnham,等,1999)。[8]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性特质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印证了霍兰德(Holland)的人职匹配理论,反映了职业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年龄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体现了重视职业发展阶段的重要性。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则表明了传统性别观念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反映,如有研究表明,男性往往更看重社会经济地位、声望与权力,女性则更关心工作氛围、工作安全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影响因素。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性别观念在新一代群体中不断瓦解,性别差异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反映已不明显。如Fiorentine(1988)[9]在一项长达15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将地位的获得或事业的成功放在重要位置的女性在逐年急剧增加。

背景因素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背景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文化背景与职业体验等方面。如在家庭影响方面,奥图(Otto,1996)[10]的研究显示了年轻人在职业价值观、职业抱负与职业计划方面与父母之间有很高的兼容性。在教育影响方面,约翰森,兰德(Johnson,Elder,2002)[11]通过对高中毕业后8年内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轨迹的研究证实了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在许多方面都比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优秀得多。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Lebo,Brad(1995)[12]等通过对6个国家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表明,相同的因素比不同的因素多。背景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的探讨强调了在职业价值观培养中的一些可控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可控因素加强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研究职业价值观不仅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活跃、极不稳定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解放后我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演变,就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型”、70年代的“政治型”发展到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型”。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与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相比,对个体的物质成就与经济利益的关心胜过对哲学与社会问题的关注(Astin等,1979,1981,1982)。[13]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研究显示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与不稳定性特征以及对不同时期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相关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职业价值观与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与生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Ros[3]等,1999)等方面。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因此,职业价值观是会受到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影响的,是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投射。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在职业价值观研究中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未来方向

我国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尽管时间短,研究成果不多,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理论建构与测量工具;对职业价值观结构因素的探讨较多,而对其应用的研究较少;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果研究过多,而对其过程研究不足等等。因此,应根据国内具体的文化、经济背景与人格特点进行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毕竟职业价值观是受这些要素影响的。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首先,要加强本土化研究,建立本土化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与测量工具。我国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从形成理论到测量工具的运用、从方法到内容,更多地借鉴了国外的一些观点。然而,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与人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义理人情,施行群体观念教育,考虑“圈子效应”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在职业价值观中没有反映。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特有文化背景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如何构建我国自己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职业价值观测量工具是当前职业价值观研究的迫切任务。

其次,要扩大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形成全方位的研究机制。我国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仍以大学生为主,中学生为辅,对其他层次的青少年较少甚至基本未涉及。因此,应扩大对非大学生群体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的研究主要以结构要素研究与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比较研究为主,对青少年的职业满意度、职业体验、职业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用人机制的改革,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看待职业,有效地澄清职业价值观。因此,应强化这些方面的研究,以形成研究对象全面、内容丰富的全方位的研究机制。

再次,要注重对经济转轨时期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才市场机制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对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分配已有近十年时间,然而,由于受家庭或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有一部分人可能仍未从传统的职业价值观念中摆脱过来,因此,有必要探讨在经济转轨时期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状态,从而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Super,D.E.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0.

[2]Schwatz S H.A theory of culture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23-47.

[3]Ros M,Schwartz S H,Surkiss S.Basic inp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4]Brown D.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satisfaction and success:A theoretical state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48-56.

[5]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6]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1996,(4):10-12.

[7]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7.

[8]Adrian Furnham,K V Petrides,Ioannis Tsaousis,Konstantinos Pappas,Debi Garrod.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valu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139(1):5-32.

[9]Fiorentine,F. Increasing similarity in the values and life plans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Sex Roles,1988,(18):143-158.

[10]Otto L B.Youth perspectives on parental career influence[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0,(27):111-118.

[11]Monica Kirkpatrick Johnson.Social origins,adolescent experiences,and work value trajector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Social Forces,2002,80(4):1307-1341.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职业观 建构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在青年学生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教育实践中融入“三个倡导”,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人生观、价值观是通过人的职业实践实现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观。我们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目的的职业价值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之一,他们的职业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在三个倡导的指引下建构高职学生的新职业观。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观的特点

1.职业观中自我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学生在职业评价和选择时,越来越突出地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功利地学习知识技能,随时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不喜欢被约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在职业选择上,更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和人生远大理想,缺乏职业价值目标的短视。

2.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

表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其一,在未来职业选择上,既有追求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一面,又有拒绝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的一面;其二,在职业准备上,既表现为愿意努力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又表现为在学习行为上不踏实、不认真;其三,在职业发展上,既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特点,又有贪图安逸、“等、靠、要”的倾向。

3.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

第一,个人职业价值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价值取向上的错位。第二,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三,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背。他们推崇高尚的职业精神,但更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择手段。

4.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愈发现实。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由以往模糊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晰的务实主义。在以前高职大学生多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比较在意。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只关心经济物质领域。其具体表现是由以往对“理想”和“成才”的追逐转化为对收入、住房、发展机会等的要求。

5.职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复杂化。

当前我国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交织,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倾向,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具体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有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取向,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取向。

6.职业价值观不稳定,责任感、诚信、敬业精神不足。

许多学生现在没有明确的职业价值观,随波逐流现象比较严重。对企业用人单位没有忠诚度,只要不合其心意就立马辞职,当初的承诺不能兑现。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缺乏。职业价值观的不稳定,是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领域突出的问题。

三、建构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直接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校是青年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高地,要根据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职业认知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理性地形成稳定的、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对待职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和客观。

3.加强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知识的传授、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

4.加强就业心理教育。

高职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成功和失败等就业问题,使其以开放自信、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健康择业心态,主动迎接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5.加强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1)全程化的引导。对不同年级学生,按特点、分层次地安排教育内容。如大学一年级可以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大学二年级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大学三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2)全员化的氛围。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为中心,各院系学生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通过这种全员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3)高效的教育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职业指导知识培训,对学生错误的职业观进行引导,在网络校园的建设中培育正能量,通过网络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健康的职业观的建构。

四、建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路径

1.在公共课教学中进行职业价值观塑造。

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职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公共理论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行为养成的现状。通过公共理论课的学习,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等公民素质,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2.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价值观培养。

在目前高职教学中,由于认识的错位,专业教学,在德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被忽视了,弱化了专业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上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职业价值观的内容,让专业课老师也参与到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中。事实证明这种途径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就是所学的专业领域。专业课中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法。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检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尺度。教育只有深入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凝练和升华。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堂,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参观考察中让学生了解岗位现实、开阔视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职业价值观。

4.在校园文化中建构职业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景观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领域,具有时代性、导向性、创新性等特征。它是学校的精髓,对人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专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营造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自觉中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为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校要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消除可能出现的职业价值观误区。

(1)以校园物质文化熏陶学生。建设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可以把优秀职业人物,体现在校园内的各处,时刻激励学生。高职院校应有“校厂融合”的空间格局,应在校内设置各种企业模拟场所甚至真实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职业环境,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2)以校园制度文化约束学生。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对校园文化环境所建立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能力。要在完善、严格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制度文化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其以后步入职场就能适应严格的职业环境。

(3)以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校要倾力构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文化,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促进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态度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文明的班风。

参考文献:

[1]十报告.

[2]李西彩,付俊贤.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J].教育与职业,2008,(12).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8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当代中国发展需要,高度凝练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屋建瓴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不仅影响到他们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水准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必须构建有效的导引策略来引导高职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

一、当代高职生的价值观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95后”青年高职生已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高职生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调查显示,当代高职生有强烈的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和公德意识,自主、自立、公平、竞争、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个人的价值大小是由其对社会贡献的程度决定的。通过学习提高学识和技能,力争成为有益社会的人才是大多数高职生的共同目标,他们对生活、社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崇高理想,实用主义严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国际背景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国家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烈影响着当代高职生,导致他们不同程度上怀疑共产主义信仰,觉得实现共产主义遥遥无期,再加上社会风气受到冲击,社会中充斥着实用主义思想,功利主义价值观滋长。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职生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淡化、政治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理想,他们未曾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习以及参加工作并不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仅仅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或获得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他们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表现出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

(二)缺乏创新精神,享乐主义泛滥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一部分高职生倍受家长溺爱,不思进取、享受当下,在日常消费中追求时尚、个性,甚至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个人行为表现出严重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专业技能学习则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创新求变根本未曾想过,更遑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价值目标功利化,诚信缺失

部分高职生价值取向“短视”,把挣钱作为人生最高目的,思想和行为功利化严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关系不大,“重才轻德”倾向严重。在道德评判、学业发展、择业就业、友情婚恋选择等问题上过多注重物质条件,注重实惠和好处;在学习生活中只关心学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德行修养,不讲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做出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径。个别高职生为了物质利益而充当考试、替人上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则是“家常便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二、培养当代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高职生作为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全球意识形态活跃、碰撞、交融的国际背景,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不言而喻,培养作为祖国发展的主力军的当代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今天在我国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科学先进的价值观,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富强和民主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文明与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富强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推动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儒家忠孝仁义理智信的体现。青年高职生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带动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有利于坚定当代高职生的理想信念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青年学生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归根结底受价值观的支配。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实现,使每个人自由而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奠定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有助于促使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精神,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四)有利于培养当代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生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首要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容了全中国人民的普遍而合理的价值目标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能够有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要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能更到位,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三、培养当代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

(一)建好校园文化,净化德育环境

健康、向上、有序、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养,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促使高职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物质文化,能通过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促使他们在无形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与时俱进和时代性的校园精神文化能找准与高职生思想的共鸣点,用校内模范学生、教师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来唤起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和情感,促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使其转化为高职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追求;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行为文化,能将行为准则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到高职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比赛、团学活动等,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上好思政理论课,发挥主阵地作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必须由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意识的教师在思政理论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师所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生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笃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其次,必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实现教育目标。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与他人沟通、互动的重要渠道,思政课堂的“慕课”“微课”等也风起云涌,今后在思政课堂将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建设新媒体平台、设计新媒体平台活动等,方能有效推进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三)融合职业素养,培养核心价值观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大部分,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其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不仅注重培养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不仅具有知性,更兼具人性与德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更新理念,注重结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教师尤其应当展现“行为世范”的良好职业形象,以身作则地以榜样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素质结合践行的魅力。

(四)注重实践养成,内化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生的精神追求。高职生的发展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锻炼作用,充分开发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程,引导高职生积极参与有益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体验中开阔视野、锻炼意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技能训练和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外,支教扶贫、爱心活动、植树环保、勤工俭学、社区服务、自主捐献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事业也是培养高职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并潜在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在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升华,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王炜.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0).

[2]袁友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干部的信仰[J].岭南学刊,2015(1).

[3]徐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