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理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教育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1

关键词:数控车;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推进,对学生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就是现有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发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理念,通过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以数控车教学为例,在现有学生教学培养中,已经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到学生培养中,通过该理念教学培养转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为学生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帮助。并且在教育理念应用过程中,能够为数控车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检验提供帮助,因而在数控车专业教学工作开展中,已经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与专业教学发展做出了融合。

一、能力本位概念

能力本位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一项教育理念。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而言,其概念指的是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授。一般情况下,能力本位教育会应用在职业教育中,通过职业教育工作开展规划,将职业教育发展中能力本位应用的相关理念做好控制,并且转变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传授方式,迎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划需求,设置科学的教育体系,以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水平[1]。按照能力本位教育发展的形式来看,其教育发展中,注重的是对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教育培养需求,及时的调整教育方式,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工作规划提供帮助。按照能力本位教育出发点来看,其教育工作开展是以职业角色活动分析为出发点,在能力界定过程中,以社会发展为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培养工作作出分析,提高职业能力水平,以此满足社会教育发展需求。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构成的四个方面来看,主要集中在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四方面,通过以上四方面的能力把控,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依据。

二、数控车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中,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职业教育发展不同的是,在现有职业教育发展中,对于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和传达越来越重视。以数控车专业教学为例,在现有专业教学发展中,也应该对人本教育理念应用作出科学的分析,通过人本教育理念渗透传达,帮助专业教育培养提供依据。通过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传达分析后得出,在现有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按照专业教学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并且科学的分析教学理念应用的原则。通过人本理念教学,可以帮助数控车专业学生更好规划自身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过程中,教师能够按照以人为本教育原则,对学生教学中的相关工作作出调整,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学习主体归还给学生,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性,以此为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二)科学适用原则

数控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教师为了能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在专业教学培养中,对学生教学的理念传达作出调整。通过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专业学习,对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而作为教师,在针对学生教学工作开展中,需要对科学适用原则作出评估,结合现有专业教学培养需求,调整专业教学培养方法,为学生专业教学实践提供依据。首先,教师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传达过程中,需要迎合现有专业教学方案培养需求,找到教育理念渗透应用的切入点,从而为专业教学发展提供帮助。其次,教师需要结合数控车专业教学培养需求,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培养内容进行调整,然后才能在教学工作开展中,通过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渗透,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最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渗透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念渗透时机,只有把控好教育理念渗透时机,这样才能为专业教学发展提供帮助,展示出现有专业教学培养水平,提高专业教学特色[2]。

三、数控车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策略

(一)项目为导向,建立任务驱动课程

为了在数控车专业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渗透,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以建立项目为导向,根据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教学提供帮助。并且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以数控车单元教学划分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项目导向,从而为后续教学培养提供帮助,提高专业教学培养质量,为学生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零件加工项目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教育理念,以此为学生教学工作规划提供帮助,展示出现有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为了能够提高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渗透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建立任务驱动教学课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课程构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教学,如教师可以将专业教学中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小任务,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一个个小任务解决,从而在日常积累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自身专业实践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身操作技能掌控能力[3]。

(二)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传达中的重要转变就是对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归还,传统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一直采用灌输式教学理念,而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过程中,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主体地位做出了衬托,为学生专业教学培养提供了帮助。首先,在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传达中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将现代教学设备引进到学生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专业知识学习难点。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专业教学知识穿插工作调整,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展示,了解数控车生产的过程,对相关技能的应用和要点做好分析。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置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对存在疑惑的地方作出调整,以此帮助学生梳理学习难点,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所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动性就会有所不同,而教师通过分层教学,可以迎合不同学习基础学生教学需求,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动性,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三)评价为基础,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教学工作开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因而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与数控车专业教学融合过程中,也需要针对学生教学评价工作作出科学的分析。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而言,学生能力考查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作出科学的转变,提高学生专业教学实践评价能力,为学生专业教学培养提供依据。例如,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以能力本位考察为基础,建立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档案,然后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考核融入到学生期末考察中,以此为学生评价能力考察提供帮助。对于数控车专业教学培养而言,实践能力检验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建立2+8考核机制,也就是学生平常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察成绩占总成绩的80%,通过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转变,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控车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能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可以为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提供依据。因而在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对于数控车教学工作开展中,需要突出能力本位教学。作为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详细的把控能力本位教学原则,并且需要在教学途中,将能力本位教学策略做好分析,从而能够为数控车专业教学提供帮助。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后,将数控车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应用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即项目为导向,建立任务驱动课程、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评价为基础,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三点,只有将以上三点教学策略应用能力提升,这样才能为数控车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传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周琬謦,李泽彧.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5(3):125-128.

[2]谭俊峰.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与解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33):148-150.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2

[关键词]职教改革教育培训融合创新

引言

基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及职业教育改革对现有教育与培训方式方法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及时总结职业教育经验,同时还要做到切实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路和目标,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的针对性方面达到相关要求。考虑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落实情况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制订科学的教育与培训方案,以确保职业教育改革能够切实有效地得到实施。

一、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发展的方向

1.教育目标更明确

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职业教育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及职业教育的要求得到了更有效的落实。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职业教育培训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相关要求,在职业教育工作落实中需要强化教育目标以解决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和职业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好相应的优化工作,使得职业教育改革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进而使职业教育改革在实施阶段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类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在职业教育中要先判断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涵盖的知识点,以使职业教育能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按需求培养,按类别划分,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保证职业教育工作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以职业发展目标及优质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职业教育的达标及长远发展。

2.教育内容更丰富

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围绕职业教育的目标落实职业教育内容,这不仅要优化职业教育内容,同时还要及时根据需要调整教育内容的方向,以使教育内容具备更加突出的代表性,并能根据职业教育实际做好落实工作。从职业教育目标及发展方向来看,教育内容越丰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就越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就越高,这也对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院校的壮大具有直接的影响。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及职业教育的类型,在职业教育中应掌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并分析职业教育的相关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做好职业教育内容的组织,以确保职业教育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度方面达标,能切实解决职业教育中内容不一致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类型的分析发现,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开展质量的高低,根据这一事实,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要求及具体类型组织职业教育内容,切实做到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一直围绕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好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

3.教育针对性更强

职教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靠现有的办学基础进一步分析职业教育要点及职业教育开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状况,进而才能按照职业教育的类型及发展要求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能够切实围绕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要点做好职业教育的推进,确保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相关要求做好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内容,再通过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职业教育内容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以使职业教育内容能具备更强的针对性,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之中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因此,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融合创新需要以提高职业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为侧重点,以确保职业教育在具体的开展中能达到相应的职业教育要求。

二、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发展思路

1.做好教育理念的融合

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在融合创新中做好教育理念的融合至关重要。职业教育工作在开展中不仅要了解职业教育的难点和阻力所在,同时还要能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任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方案,使职业教育在落实中能够突出教育目标,按照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落实职业教育内容,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落实中能够以实际需求为侧重点,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效果。因此,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创新应将教育理念的融合作为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在融合过程中要能够突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而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做好教育理念的融合,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落实中能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的基础,为职业教育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侧重点,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规划落实发展目标,以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为职业教育的推进提供方向。

2.做好教育方法的融合

职业教育改革在具体落实中不仅要做好教育理念的融合,同时还要做好教育方法的融合,使职业教育在推进落实中能够围绕教育目标做好教育方法的不断升级,根据职业教育实际及改革发展要求制订好发展规划,然后围绕职业教育规划细化职业教育方法,结合职业教育具体内容和细节要求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针对性的目的。教育方法的融合不仅要关注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同时还要能判断职业教育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按照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升级。因此,做好教育方法的融合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对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发展中一定要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及特点,以确保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取得实效。

3.做好教育内容的融合

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具体教育环节中围绕教育目标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同时切实做好教育内容的选择,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中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开展实际做好相应的工作,能够及时针对实际情况对已经制订好的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和调整,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推进落实教育目标,使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具备更丰富的内涵,能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在开展中能够在开展的效果和实效性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应多关注职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涵方面的要求,围绕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制订科学措施,做到涵盖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使职业教育的改革有丰富而完善的内容作为支撑,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使职业教育在开展实效性方面达标。

三、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融合创新的侧重点

1.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融合创新要找准侧重点,就需要转变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既是指导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教育开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理念转变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教育理念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一些短板,同时还要能解决教育理念的优化问题,能够根据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及实际情况做好教育理念转变,保证转变后的教育理念在具体落实环节达到相应的教育要求。因此,在教育改革环节要尊重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紧抓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围绕职业教育的实际和相关要求判断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工作。

2.注重教育模式的优化

职业教育工作在推进中应注重教育模式的优化及创新,在教育模式选用方面和教学措施实施方面要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使教育模式和教学措施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达到相应目标的同时,还能根据职业教育的具体内涵和人才培养要求做好教育模式和教育措施的优化调整,切实使职业教育改革能够以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侧重点,以学生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切入点,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确保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环节能够达到职业教育要求。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发展特点,职业教育应重点解决教育模式的选择和优化问题,从而使职业教育具备突出的优势,能按照自身类型和发展特点不断优化教育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

3.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方法的创新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改革既要围绕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征进行,同时又要能在教育方法创新中找到创新点并推动教育方法的不断优化改革,使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创新度等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在推进中不断提高质量,更关注职业教育本身,能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实际做好教育方法的优化,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在落实中能有好的教育方法作为支撑,同时确保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针对性,从而为职业教育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确保教育方法在应用中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在教育方法的应用环节理解教育方法的作用和意义,并按照教育方法的要求创新教育理念,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因此,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充分认识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方法。

四、结语

通过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了解,可以发现有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不但能够更好地落实职业教育目标,同时还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具体情况做好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使职业教育改革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具备更完善的教学基础,并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考虑到职业教育改革的落实情况及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一定要注重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创新,并以此切入点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确保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罗碧莹.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培育[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65-66.

[2]郭晓娟.职教改革背景下教育与培训融合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23):25-26+29.

[3]刘蔚.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34-39.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3

(一)衔接拓展型

“衔接拓展型”主要指在学历教育内,中、高职院校通过打破终结性教育的“天花板”,与高一级院校衔接培养,或者本级院校内部拓展培养的方式,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上升路径。如江苏省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江苏省教育厅的《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衔接试点工作: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成长的需要,在“中职、中本、高本”的培养形式中选择继续升学,拓展了学习发展空间,拓宽了人才成长渠道。上海市通过逐步打通架设立交桥的方式来实现衔接拓展,打通学生的学习上升的通道:从实现中高职融通入手,积极探索中高职五年制一体化办学,架设起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再尝试中职与应用本科贯通培养点,试图架设起中职、高职、本科之间协调发展的立交桥。

(二)融通互换型

“融通互换型”主要是指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融通、职业院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间的融通、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普职融通及双证融通,需要学分互换、学籍互转等作为保障。上海市架设起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立交桥,并积极开展职普学分互认,实现了双证融通。在山东,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高和中职,并且已经实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互认学分、互转学籍、学历互认,确保了普职的融通。

(三)分级多元型

“分级多元型”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将职业教育进行纵向分级设置制度。在分级制中,实施连续学习与弹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无论是学龄学生,还是成人,在任何时候均可以进入分级制学习系统,形成了学习者多元化的格局。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到目前结果尚不明确,但是所进行的探索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与借鉴之处,如北京市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该体系是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职业教育的分级制拓宽了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扩大职业教育的资源范围,增加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和可选择性,体现出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理念。

二、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的生成机理

衔接拓展型、融通互换型、分级多元型3种模式并不是某一地区的专利,各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经常在某一类型的基础上将3种类型交融在一起。3种模式助推了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它们不是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没有先后之分,只是各地结合实际做出的选择。各地的选择不是完全凭借主观意向或经验,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职业教育发展等基础上,选择更适合本地特点的模式。剖析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笔者探索其生成的机理,认为主要有以下3点:

(一)破解终结教育的理念

终结教育、断头教育是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职业教育从原来的中职教育延伸到高职教育,学生有了升入上一级学习的机会。但学生上升参加本科、硕士、博士学习的通道仍没有打通,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这也成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症结所在。各地职业院校都尝试用衔接或拓展的方式打通学生学习的通道,主要有有“3+2”“3+4”、中职、高职、本科院校衔接模式,或中职及高职培养年限拓展的五年一贯制等模式。这些衔接拓展模式,破解了职业教育为终结教育的问题,为职业教育学生在学制体系内上升学习成为可能,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需求

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关键内涵是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个体为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有提升职业适应能力的需求,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最好渠道是通过学习获得。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转型升级的时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个人要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需要在一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接受教育。“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必须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进行”。“现代职业教育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不仅要为各层次学习者提供‘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而且还要能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实现无缝转换,为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职业教育为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提出了普职融通、双证融通、学分互换等做法,为人人、时时、处处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创设了条件。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但因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不同,其实践模式选择也就有所差异。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较高,部分中、高职院校的师资、硬件设施也比较先进,可以选择衔接拓展模式。上海、北京两大城市,聚集着各种类型的职业人才。城市发展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更需要进行终身学习。只有融通互换、分级多元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才能满足大城市中这些职业人才随时随地进入学习教育系统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的问题应对

从以上对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过程及其生成机理的剖析中,我们会发现3种实践模式因所选择的途径、方式存在差异,其对职业教育的适切性也有所不同。3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衔接拓展型模式过于依赖学历教育体系内打通的升学路径来吸引学生就读职业教育。有些中、高职院校大规模采用衔接拓展促升学,却没有考虑到产业经济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部分的中高衔接、中高本衔接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衔接,学习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部分拓展办学年限的中职或高职,因院校本身理念、师资、设备等水平的差异,培养的学生质量堪忧。融通互换型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了学制教育体系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兴趣需求自由选择教育类型的可能性。普职融通可以使学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自由选择,双证融通可以使学生在学业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自由选择,学分互换、学籍转换等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了保障。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融通与互换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原因在于,目前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门、行业部门等管辖,学籍间转换困难;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区别较大,学分互换的等值性较难精确衡量。存在的这些问题使融通互换的实行难度较大。分级多元型模式将职业教育的功能拓展到学制体系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现有能力水平及发展需要,通过考核进入学习体系,可以连续学习或多次学习来实现知识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修满要求的学分可取得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可以说,分级多元型实现了“学生能够自由地进入各个不同阶段,而又能在不同的点离开”的终身教育的理念。但是分级的级别设置的科学性及考核量化的可行性需要深入考究,如何按照分级标准设计教学方案,以学习者的既往经历、知识、能力为基础确定培养方案,以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管理进行教学,为人人、时时进入职业教育设计精细化的实施方案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针对3种模式类型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持续推进体现时时、处处、人人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

(一)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制订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为避免职业教育成为另类升学教育,需要科学分析产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间的联动机制,合理定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职业院校本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制订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比如在衔接拓展的专业选择上,规划时需要依据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确立专业及衔接拓展模式,以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有效衔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健全体制机制,满足各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3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实践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健全,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不完备,普职融通、双证融通、学分转换、分级培养等的落地执行还需要更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在实践探索中还需要更努力地朝科学的方向前进,才可以达到朗格朗所提出“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联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满足各类人员时时、处处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相结合,时空上拓展延伸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终身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职业教育向上延伸层次,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体基础逐步建成。虽然四十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政策由规模建设转向质量提升建设,但职业教育体系仍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人的成长。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若职业教育不能满足职业人技术技能成长的需要,则会限制其技术技能的提升,剥夺职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终身教育理论一直是我国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完善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以终身教育理论为重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会从根本上剖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制约职业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结了过往职业教育的工作和现实状况后,明确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的发展目标。该规划纲要在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时明确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历年的政策文件均将终身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功能。探索终身教育的内涵,找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存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撇清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终身教育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与发展。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在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培养的过程中。首先,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人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技术技能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势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者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若能让学习者灵活应对未来技术技能的更替,学会鉴别出适应时展的技术技能知识,并有选择抛弃旧的技术技能知识,及时吸收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习者则能以不变应万变。此外,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社会大众。职业教育的对象不能仅局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学龄段青年,而应将教育受众拓宽至社会上的就业人士、待业人士、转岗人士等,为其提供就业培训、技术提升、转岗培训等服务。职业教育的受众还可以是初中教育及以下阶段的学龄儿童,为其提供职业准备教育。此外,对于社会上一些急需提升自身能力、满足自身温饱问题的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应当承担“受人以渔”的角色。这些人都应该有机会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学习,重新学习岗位知识与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能够面向社会大众,满足社会人士能力发展的需要。根据终身教育理念,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教育。职业教育要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要,则需要在搭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灵活多样的内部体系架构,来满足每个人在职业准备阶段或职业阶段的学习需求。对于职业准备阶段的人要有相应的学历证书来认可其在校期间习得的技能水平。对于已在就业阶段的人应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其在技术技能水平。要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打破与工作世界的界限,建立起与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对接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形成通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终身教育强调各种教育的“整合、统一与沟通”,把各教育阶段、层次和类型看作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加强教育机构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2]建立纵向衔接的基础上,各级职业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相连,让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可以去另一类型的教育中深造,让社会资源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建立学业成果互认的标准。总体看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体系的建设要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应建立包括向下延伸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向上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与工作体系内外衔接,与普通教育融通互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体系要面向人人,任何有职业知识、技能学习需要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搭配,满足不同阶段的人的职业知识需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现阶段还存在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笔者试图用历史、国际比较的方法,分析体系中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成因。这将有助于在分析中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一)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

作为跨界教育的职业教育是通过为产业界培养定向的产业岗位人才而与产业界进而与社会发生作用。[3]这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会导致不同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调整,进而产生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新要求。而囿于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政府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并没有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多依靠一线教师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因此长时间内教育部门领导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变化滞后市场技术、技能的更新,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准职业人”正受到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变更带来的影响,毕业时学校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未必能应用到市场上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学者在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和专业论的争论颇多。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选择专业化作为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价值取向较为功利化的学校,为了满足企业需求甚至提出“零距离上岗”。还有部分省市的技能大赛也将职业技能的娴熟度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于是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变为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一项技能,以求得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学习者在职业知识、素质的学习时间极大缩减,限制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的教育理论体系将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教育目的和必然的教育目的。“可能的教育目的”指的就是面对未来某一种职业的教育目的,时展背景下有受教育者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必然的教育目的”是不随未来个人职业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4]显然,普通教育正在践行“必然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在“必然的教育目的”中不够突出,院校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只能达到“可能的教育目的”,这势必会制约职校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时容易暴露出职业教育的职业限制性,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不能灵活应对经济发展的缺点。

(二)不面向大众开放的职业教育准入机制

现在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教育形式为主的职业准备教育,一种是职业培训(包括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较之职业培训更加受重视。学历教育有便于政府管理、生源固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够灵活的缺陷。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初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中毕业生和少部分中职校的毕业生。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适龄学生身上。毕业生一旦进入社会,若再想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学习,则难以获得这种教育机会。此外,除了部分大型企业有企业大学、给予员工出国深造的机会之外,别的中小企业的在职员工若想提升职业技能或者转岗就业则很难从社会上获取途径。失业人员若想跟上企业发展速度,重新学习一门技术技能也缺少途径。部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若是想通过学习技能知识、为自己谋生计更是缺少一类机构来承担他们的教育需求。此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直接带来了社会对先进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新的人才培养内容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对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对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代服务业带来了对管理水平强、素质高的服务人员的需求。当下的职业教育若要面向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则需要重新考虑这些新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重新制订新的专业教学标准。但这种新型人才一般都是由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上有成熟工作经验的人发展而来,他们依据多年工作经验,自主研发,进而推陈出新。而学制教育下职业教育吸收的往往都是应届毕业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从零开始,短时间内无法塑造出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上并不多,且成为社会上的稀缺资源。从个人利益出发,很少有人愿意主动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技术,部分想学习新技术技能的人却没有任何途径获取。社会需求与学习者的需求均得不到满足。由此看来,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让教育受众范围过于狭碍,既不能及时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又不能满足社会上学习者对技能知识的需要,难以体现其职业优势。

(三)不通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最普遍、受众最为广泛的两个层级的职业教育。然而,两者却无法真正做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在人才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无法摆脱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其次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职和高职分别由职成司和高教司管理,部门间关联不紧密导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联系不紧密。这其中具体体现在二者之间的专业目录就很难对接,这给中职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带来了很大障碍,制约了中职学生未来更高的发展。最终导致现在中高职脱节或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教育部发现这一问题后,在2010年版中职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了高职的“接续专业”,但这种实体对接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且受众范围也非常有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重复问题仍深深困扰职业教育的发展,限制了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升。再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应用本科的招生机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当下发展迅速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似乎为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深造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想进入高职院校或技术应用本科院校学习,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想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他们的路径是畅通的吗?他们的学习需求都能的到满足吗?事实上,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以吸收普通教育的学生为主,缩减了职校生的升学机会。这导致了高职或技术应用本科要重新花费精力和资源培训这些技能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这些已有技能的学生只能学习重复的内容。因此,学制上的完善不代表技术技能人才这条培养通路是顺畅的。职业教育若不能满足技能型学生的升学需求,就难以从技能方面真正成为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的与普通教育地位相当的一种类型的教育。此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是分开管理,分开教学,沟通较少,衔接机会较少。现阶段职校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学习还是受到诸多限制的。已经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习者若想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学习,则需要通过参加特定学校的中本贯通、专转本、专升本的对口试点项目或是参加普通高考等路径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学习。然而技术与科学是相伴相生的,科学知识持续增长,技术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在一定阶段技术技能学习者也需要科学的知识为创新发展新技术技能做支撑。因此,不能否认人追求全面发展的能力,剥夺职业教育学生追求普通教育的权利,限制人才只能在一种类型下发展,这都是违背终身教育理念的。当下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不通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给职业教育学习者带来技能方面的持续深造,极大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进程。

三、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多数发达国家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无不体现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我国在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措施。根据终身教育理念在体系中的内涵,笔者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目标:以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体系要体现其终身教育的内涵,其培养的人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以及拥有应对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传统职业教育所缺乏的就是能适应灵活多变环境的能力。[5]为了帮助职业教育学生规避所学专业或者职业更迭的风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以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培养目标,让学习者习得职业知识技能,适应未来的经济环境。这里需要重复上面所提到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两种教育目的“可能的教育目的”和“必然的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使得学习者必然要选择一门专业或职业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除了包含技能知识外,它还包括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便是职业教育内的“普适性”内容,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必然的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许不能完成满足岗位需求,实现零培训上岗,但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其在教育阶段所习得的职业素养将会伴随其终身。这其中包括职业角色认同感、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的意识、遵循行业道德、团队意识等。这些均需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院校、一线教师、培训机构应有重点的将这些职业素养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运用适合本专业或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象:职业教育受众拓宽至社会人士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教育要面向人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了要面向学龄阶段的人,还应面向社会上有工作经历的就业人士、待业人士、失业人士。体系应满足职业准备阶段的人刚入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为其提供学历教育与职业学位证书;为就业阶段的人们提供岗位提升技能、转岗就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为其提供提升、转岗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待业人士、失业人士提供保障其基本就业的技能知识,为其提供能基础上岗的职业资格证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将受众拓宽到至社会上的职业人,让在读学生和在职人员共同享有职业教育的权利,成为贯通人职业生涯一生的技术技能体系。社会上的职业人由于工作种类繁多、工作年限不同、技能水平层次不齐,这就要求体系要分层次、分等级培养。职业学历教育若要吸纳职业人,就需要职业教育内容参照工作体系内容,有一套专业教学标准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接。我国现行阶段正在建设专业教学标准,若能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则能得到社会认可。毕业生进入社会时,其职业学历证书能得到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毕业生具备了该职业的基本技能知识,能够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学校也可以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分阶段培养社会上的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上的就业人员、待业人员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也可以凭借同等级的学历证书去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此外,除了院校需要承担部分社会人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应允许职业教育机构承担教育的职责。瑞士多年在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排名第一,其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参照瑞士职业教育体系,其体系中也纳入了也职业培训的部分。学历职业教育有学制年限,但部分职业技能的习得也许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对于时间短的职业教育,可让私营的职业教育机构承担,为成人职业培训,这其中包括成人进修、成人转岗培训、师傅培训等不同形式,保证接受教育的时间、形式灵活多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对通过非正规(Informal)或非正式(Non-formal)的教育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给予与正规教育(Formal)同等的地位。[6]职业培训机构具有让符合规定的工作年限、以及岗位胜任力的成人,在严格完成培训课程后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历教育的认可,为进一步提升学历创造可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调动社会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让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学校设置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工作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对接,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与社会认可的技术技能人才层次对接。由此,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才能紧密相连,学校内的技术技能学习者和社会上的技术技能人才方能得到阶段性的深造与发展,让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

(三)路径: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路

人的一生要接受多次职业培训和教育,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现在的职业教育远远不够满足职业人其生涯发展过程中技能学习的需求。这就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为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条贯穿职业生涯的培养通路,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求。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该道路的构成要素,一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衔接,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1.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的问题。两者作为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由于历史沿革问题,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上一直存在重复或脱节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认清技能也是存在层次等级的。徐国庆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和智慧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基础技能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感知、操作、体验等形式得到经验,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符合就业岗位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智慧技能的培养,即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凭借实践经验以及较深的理论知识设计出解决方案,最终能够解决复杂问题。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学习更高层次的智慧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中等职业教育作区分,确保其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为满足产业界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历和技能的需求,摆脱“断头教育”的困境,职业教育应将层次上移到本科教育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为国家储备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形成从第2级初等职业教育开始,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后非高等职业教育,再到专科职业教育,一直向上延伸,到应用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的8个阶段的教育。[7]学生在修读完一个级别的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入高一个级别的教育。无论任何年龄,只要取得了学历证书,就有资格升入高一级别的教育进修。教育分层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依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确定课程内容,建立的专业教学标准要具体明确这8个阶段教育的内容,促进其在培养人才上的衔接。由此形成上下贯通和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了让技术技能人才的升学道路更加通畅,应当修改承担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技术应用研究生教育院校的招生机制。首先要拓宽其招收的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范围,打破招收普通教育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局限。其次,招生标准应该是严格完成本级别职业课程学习、具有从事该职业的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据此构建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体系。这种标准层面的衔接超越了特定教育机构衔接的局限,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衔接,达到了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目标,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升学空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互通

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学习普通教育中成为“人”基本素养。初中阶段后,职业教育学生进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轨道,开始接受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一般以德育课的形式开展。而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认为,这些“做人的天职”必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8]我们每一个人在离开学校后都会进入社会就业,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阶段合作,在课程中灌输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让职业素养的教学可以向下延伸至初中及初中前普通教育阶段见下图,让学习者尽早接受职业启蒙教育,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融合中共同发展、紧密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它应该从初等教育开始,并一直贯穿到中等教育前几年的课程”。[9]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开始要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中作出选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有一部分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观的。我们可以借鉴瑞士经验,在义务教育结束时提供不超过一年的分流课程(Bruuückenangebote),为中学生进入职业学习做准备。[10]在现代教育体系时间轴上,初中阶段最后一年设置过渡性课程、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和专业咨询引导等形式的课程,让学生可以依据课程内容提前了解两种类型的教育,并在九年级结束后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类型。终身教育理念要求人人要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人人有进入两种类型教育的机会。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技术技能人才也会有接受学术知识的需要,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促进其成长为工程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提供平台让想接受普通教育的职校生进入普通院校学习。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能有学业成果互认的一个机制让职校生顺利进入普通教育系统。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11]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转去同级别的职业教育学习,同样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去同级别的普通教育,且均可以在严格完成所有课程内容和通过高一级别教育的入门考试后继续该级别的教育。由此,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中到找到自己的教育类型与层级,依据兴趣与能力选择高层次的教育。通过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能让学习者拥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多样、兼容并蓄的畅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9-20].

[2][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45-158.

[3]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57-60.

[4]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70-78.

[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EB/OL].[2017-09-20].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5

1.教学体系现代化、创新化

教学体系现代、创新化主要体现在技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体现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新的就业岗位来设置开设的专业,确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持续需求;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的需求,体现区域性特点,以应实践为主旨和实用性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是使教育程序化的手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2.教育理念现代化、创新化

先进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的现代化、创新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创新化的第一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以及从宏观层次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学校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合理利用科学、有超前意识、开放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更好的远见。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按照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共同抗击风险的能力。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满足学生能就业、就业好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教师岗位及职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职教现代化、创新化的走势

1.从在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

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把市场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系统,学生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将一生一次性学习观改变,有就业需求就需要再次学习。当今社会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2.职教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职业市场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变化趋势,这种国际化趋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有很多学校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对外开放,同时已经走出去探索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海外研修与合作办学实践,从不同视角思考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努力培养出复核国际竞争力的职业人才,拓宽国际就业的通道,扩展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使我国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向世界各国输送真正的专业化、实用化的人力资源,真正实现人才精英化教育的格局。

三、总结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6

关键词:双高背景;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教育不应止于校园内,而应延伸到校园外。高职院校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工作中也应不断学习,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紧跟时代潮流,了解自身专业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前沿动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前景和高校未来发展,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时代,高职院校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及其方式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关于继续教育的定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提出,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已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1]。还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是指面向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2]。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在职教师的需要,对已达到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所实施促使其专业发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1.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高职院校教师有的是非师范院校毕业,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等不甚了解,故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大有裨益。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培训,高职教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施加有针对性的教育,还可以增加理论深度,提高教师职业素养。2.职业教育实践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打磨自身实践技能、争当双师型教师。3.提升学历层次。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大学本科毕业生数不胜数,但是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在职称评定、外出培训、校内提拔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这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函授、同等学历考试、在职研究生考试等方式提高自身学历。高职院校积均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鼓励教师再次深造。4.信息素养培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信息化教育改革要求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是教师将课本知识点简单移植到PPT中、照PPT讲课,而是应该整合课程资源、梳理课程结构,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方式。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新老帮带等活动。通过优秀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其他教师交流课促进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沟通交流,了解自身讲课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开展课堂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远程培训。远程培训是教师在网上通过观看视频、参加课堂讨论、完成阶段作业、展示培训成果进行继续教育。这种培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大大节约培训成本,方便教师学习,是许多教师比较喜欢的一种培训方式。3.跟岗访学。跟岗访学是教师利用一个月或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深入实践基地,跟随指导教师实地听课、教研、观摩实训基地,研究实践基地好的做法,结合本校实际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教师通过看、听、访、议、思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

“双高计划”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双高计划”下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还有些不足之处。

(一)继续教育经费不足。职业院校经费主要来自学费、企业、财政等方面,这些经费要用于学校日常开销、设备的更新换代、支付教师工资等,真正用到教师继续教育上的经费有限,导致学校培训名额有限。经常是想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论资排辈,部分年轻教师没有机会参加高质量的培训项目。由于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经费不足,部分教师培训采用校内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辅的形式,同课程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是运用比较多的校内培训,导致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堪忧。

(二)继续教育观念落后。部分教师继续教育观念落后,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不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课还是采用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满堂灌为主要授课方式。对现在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微课、金课等课程不作尝试。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素质不高,即使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这类学生也无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其实,恰恰相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更应该想办法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实效性。

(三)教师接受培训难度大。高职院校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然而这样的职业培训在实践层面面临较大困难[3]。一方面,国家不断重视高职教师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但是这仅仅在起步阶段,具体的实施举措还未落实;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扩展,在校学生规模持续扩大,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工作,而且还要抽出时间参与培训,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时间是很难保障的,特别是脱产学习很难实现。

(四)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培训质量待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形式主要有校内培训、远程培训、跟岗访学等形式,在校内培训上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完成规定任务。有的在评课时不能直接指出授课教师的缺点,只说对方的优点,但这并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远程培训时间、地点、形式比较灵活,是教师比较喜欢的培训方式,但是教师在网上听课时只要把手机对应的APP打开,就可以同时进行其他事情,导致听课没有全身心投入。同时,由于参加网上培训教师和主讲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动较少,导致培训质量不高。跟岗访学培训时间较长,部分教师没有办法长时间进行培训,且跟岗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因此,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调研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一)拓宽学校筹资渠道,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职业院校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校企合作,让企业进驻学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入校即入职、上学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校企合作可以拓展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也可以给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同时,学校还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每年应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参加学术论坛,引进其他地方先进经验。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继续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而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素养和未来学校发展前景,更新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抓住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机会,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在培训时要注意和其他参加培训的人员学习交流,了解对方院校好的教育、教学举措,以便在日后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最小成本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

(三)制定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我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院校的教师应怀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职前和职后培训,学习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校应专门设置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对不同职称教师应具备的培训时长、形式、成果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并且对没有达到培训要求的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以确保培训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也应制定个人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在入职的不同阶段应该发展的重点和进行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师德师风等方面持续改进提高。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质量高效化。创新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增加教师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的高等学校。所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要求[4]。在培训内容上,必须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与学生就业需要开设培训课程,使课程真正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切实做到教师需要什么课程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发展需要什么课程开设什么课程。在培训形式上,探索多元培训方式,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共同培训、相互碰撞、相互学习沟通,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成果,实现培训质量高效化。

四、结语

如今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光注意打通职业教育学生学历上升渠道,尤其对教师继续教育尤为关注。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经费不足、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接受培训难度大、培训方式不灵活等问题,故高职院校要拓宽学校筹资渠道,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制定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注重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质量高效化。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学校长远发展,提高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遵民.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30(1):3-10.

[2]江波,蒋凤瑛,杨劲松,等.国际视野下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11-16.

[3]黄世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策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9-131.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学生“跳槽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跳槽周期不断缩短,这应该引起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视。通过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关键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分析与讨论,引起对教育目的的反思,针对跳槽现象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关键词:

跳槽率;职业教育;探讨反思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职业院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跳槽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跳槽周期不断缩短。尤其是Y世代(泛指1980-1994年出生的人口),他们个性化突出、自我意识较强,比较难管理同时也是跳槽率最高的一群。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毕业生毕业后三年内跳槽率达到70%,2010年大学生跳槽高达88%。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做客新华网时透露,大学生并不难找到工作,但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同时用人单位要找到适合自己相应岗位的毕业生也很费劲,这是一种“两难”境地。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跳槽率不断攀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但是作为培养学生主要机构的职业院校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与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因此对教育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高跳槽率提出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教育对策也是非常及时的。

一、职业教育中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类型

职业教育中什么知识与能力最重要是关乎职业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可能明确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等问题,才能在社会转型期找准职业教育的定位,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职业教育中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斯宾塞曾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的衡量尺度是为完满的生活。那么在职业教育领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一般包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通过科学知识,改造世界是通过技术知识。虽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界限已经趋于模糊,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职业教育是必要的。技术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技术本身所内含的知识,二是关于技术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一方面是内在的,一方面是外在的。一方面是具体的,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1]技术知识体现动态、静态的层面。所谓“科学知识”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有确定的形式、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推理过程。科学知识的本质体现出实证性知识的特征。[2]技术知识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明言性与难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当代技术知识观认为技术知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技术知识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技术知识的“任务逻辑”性等内涵,[3]这些观点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工人,而不是学术型、工程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不是无需专门技能的劳动者。[4]因此,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传授学生何种知识为分析重点,以长远眼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目标体系,选择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教学方式。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立、不能共存的关系,而是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有所侧重。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侧重点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客观的态度看待两者的关系。

(二)职业教育中一般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职业教育中对能力的分类包括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其中一般能力是针对社会人,专业能力针对职业人。专业能力又可分为关键能力与技术能力。最早提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联邦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藤斯,他认为关键能力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世界的工具。之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对关键能力的研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对关键能力的定义与研究重点不同。对关键能力的分类,从1974年的12种,扩展到目前的300多种。梅藤斯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虽然世界各国对关键能力内涵理解不同,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关键能力强调的并不是某种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所有职业共同具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在社会中交往的能力,它是对传统的职业能力观的补充和发展。[5]二是关键能力的内涵不仅仅是个体的一般智能结构,如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应包含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如与人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6]三是关键能力是对传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内涵的延伸。培养关键能力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某一职业的资格,更要使学生获得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关键能力是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组织、职业结构的变化,适应未预测到的市场需求的变化。现代企业中需要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产业类型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因此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当代世界职业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提出教育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就业准备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学生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能力的培养。法国短期技术学院的教学大纲也强调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趋势要求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具体的能力,更要为他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培养关键能力。1999年的世界联合国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7]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能力和技术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同时关键能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能力的提高。虽然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新趋势,但是它的定位是需要条件的。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在中国现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保持职业教育特色和促进学生就业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学生

通过对高“跳槽率”现象的深层次分析,发现大学生选择离职原因大多认为是企业的原因,例如价值观念不融合、薪资待遇不满意、发展前景受阻碍、工作缺乏安全感、自我实现不满足等。还有的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得到应用等等。但是跳槽毕竟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企业利益不仅受损,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职业院校学生名誉的降低。下面着重从职业教育角度针对高“跳槽率”提出一些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

学校要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经常举办一些职业生涯指导讲座,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而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可操作。避免学生就业时的迷茫,避免上岗后才发现职位不适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跳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策略,跳槽的目的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跳槽只是解决问题暂时的一种方法,频繁跳槽企业会认为你没有忠诚度,没有诚信,长远来说对个人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学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

无论是技术知识还是科学知识,无论是关键能力还是技术能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频繁跳槽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一些问题,学生频繁跳槽从某种程度说明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在企业没有得到发挥或者不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各种知识与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企业和学校建立沟通的桥梁,以达到企业吸引学生,学生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跳槽率”。

作者:李娟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29):16-18.

[2]贺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的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唐小俊,顾建军.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77-79.

[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

[5]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6-19.

职业教育理念范文8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建设品牌专业的保证,但是目前品牌专业建设经费以学校自筹为主,行政拨款为辅,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教育经费不足。资金保障是维持中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财力支持的中职教育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二、实施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教育崛起的突破口

品牌专业不仅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教育理念和价值的体现。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就如同企业有了自己的优势产品一样,能够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优势,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中职学校要想增强社会竞争力,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好发展战略,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准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品牌文化。

2.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品牌专业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专业的师资培养、专业的建设与调整、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将促使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管理服务等方面得到提升,提高专业竞争力,形成职教品牌。而这些职教品牌的形成又会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促使专业和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品牌专业建设应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1.教育理念是打造中职教育品牌专业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也是打造品牌学校、品牌专业的灵魂。中职品牌专业要有能够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把普通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是一个艰辛的创业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理念的过程。每一步的发展,都是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其一,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品牌专业必须体现和落实人本教育观。以现代和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为参照,为中职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二,品牌专业终身发展教育理念要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品牌专业建设要为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毕业生不仅能适应当下不同岗位的需求,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职品牌专业建设的保证

创立一个品牌专业,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品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名校靠名师,名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品牌专业战略的关键。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等特点决定着中职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在抓好师德建设、校本研究、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使专业的发展符合该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能够在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促使学校的品牌得以形成、发展。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实践和进修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理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职业学校还应该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储备,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企业选聘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影响来保证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先进性,使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校的品牌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打造一支师生数量比符合教学要求、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心、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搭配合理、职称和执业资格都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打造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的基础。

3.提升教学质量是中职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打造品牌专业、品牌学校的核心。一个专业、一所学校,首先应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然后才有可能创品牌、创特色。只有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教学改革,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品牌专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首先,学校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乐业、敬业、勤业。其次,要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将新的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学校教学和实训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再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保高质量的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质量的就业是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体现。如果学校充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那么,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必将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品牌建设与发展也定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专业品牌推广是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