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训范例

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1

关键词:思政元素;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是通过职业相关方面内在的规范、要求、提升和所在岗位业务锻炼的磨合,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养成或通过教育培训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从事专项职业的核心基础条件,是执业者在职业范围中展现的综合能力素质[1-2]。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具有高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最后演变成为的健康职业行为习惯[3]。《教育部卫健委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以医护人员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4]。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5],做好思政建设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在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崭新培训模式[7],突出培训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职业认同感、伦理道德与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其树立“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精神信念,助力临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8]。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1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重要性护理

工作在促进患者整体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与医疗有等同地位,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护理专业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9]。据调查研究显示,职业技能、职业责任感、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价值观等均被用人单位认为是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职业素养[10]。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1]。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可充分发挥实践培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激发临床护理人员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实现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和思想价值引领统一[12]。可切实加强和改进临床护理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护士礼仪素养与沟通服务技能,不断提升护士职业素养,热爱护理岗位,加强护理质量安全,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专业、高效、安全的优质护理服务。

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现状

2.1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相分离

传统的思政教育一般采用单一的集中政治理论授课,不能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培训课程,而在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也只针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专业培训,二者并未融为一体,忽视对思政教育实施性。

2.2职业素养培训中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实操经验,有些护理人员对职业素养有很大的认知局限性,认为职业素养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没有了解思政在职业素质中的养成关系,这就造成临床护理人员重技能而轻思政。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参加技能培训时间尚且不足,参加思政教育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导致思政教育培训难开展。

2.3师资思政教育内驱力不强

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训课程,培训教师首先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3]。医院开展思政教育并未配备专任教师,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政教育则由护理部培训委员会负责,护理人员受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且目前的培训理念滞后,方法传统,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不能引起护理人员兴趣与共鸣。培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避免将思政德育内容生硬的插入素养培训中,两者应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培训教师还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接受践行思政的新理念,适应思政的新要求,具备一定的培训素养,更是需要具有过硬的综合素养。在培训方面应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培训方式上的可接受性、可感受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并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培训效果。

3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目标

在原有职业素养培训目标中增加思政教育,将思想道德价值信念引领贯穿临床培训过程和各个环节中。专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各项操作技能;具备对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常用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观察能力,具备对急症危重病人应急处理及抢救能力,具备运用保健知识进行健康宣教能力,具备临床数据资料收集、患者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护理程序能力。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体魄强健、审美高雅、哲学思想、锐辨思维、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观的优秀护理人才[14]。

4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具体策略内容

4.1创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培训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5]。每个科室自行选出或护士长指派一名党员为思政素养专员,该名思政素养专员为科室护士素质小组组长,在护理培训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职责为:首先要以身作则,在科室的护士仪容仪表及沟通方面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负责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护士素质培训,同时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护士素质的检查。每个月以科室为单位,在本系统内进行护士素养专员的交流及汇报,每半年及一年,举行全院护士素养专员总结交流大会,以系统内推荐方式,在全院大会中进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在院护理质控检查中,护士素质为检查的一项内容。将护士素质一项的检查表格进行更新,将其检查内容进行重新归类及细化条目,将检查的分值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检查者可以通过检查表中的内容,逐条地对护士进行检查及扣分,以此来督促全院护士,重视自己的护士素质。

4.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措施

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职业培训适应性,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科护理培训工作。选派临床优秀护理骨干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等部级专科护士培训班。开展工作坊、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举办国际、部级专科护士经验分享交流会,提升护士水平与能力。注重护士专业能力培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护士培养领域,有效发挥专科护士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②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聘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为我院护理人员量身定做一套属于护士们自己的个人测试,方便护士们从灵魂深处了解自己,或者可以匿名与心理学专家联系,找寻出自己的优缺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将缺点一一改正,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今后生活,了解自己擅长的与欠缺的,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家讲座,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礼仪沟通、党规党章、道德伦理、经典国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学术讲座,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讲述,使护士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到沟通技能和方法。彰显护理部对塑造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奠定医院护理思政素养的领先地位,并为进一步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之路奠定夯实基础;④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科室为单位,举办各系统护士思政素质比赛,比赛形式包括:知识问答的形式,为现场答题(必答题、抢答题)环节;制作护士礼仪及沟通的视频,从视频中挑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选取当下比较火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中截取一段有相关礼仪或沟通内容的影视视频,进行挑错比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大家对于党政知识、礼仪素养方面的了解和掌握;⑤举办《磁性护理榜样力量》素养月提升活动,为充分发挥我院护理人员的优良传统,强化护士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让特有的医院护理文化更好地发扬及传承;⑥邀请部级心理咨询师为护理人员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通过经典案例情景、角色模拟,真实再现日常工作情景,让护理人员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对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培养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护士职业素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和健康的舆论氛围提供新思路;⑦利用特殊节日进行护士礼仪素养风采展示,以舞台剧、歌舞剧、情景路、原创诗朗诵等形式以标准化的门诊、病房就医流程为主线,展示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礼仪风范,并以患者的视角诠释了全新的就医感受;⑧在党支部领导下举办系列磁性关爱活动:音乐疗法、心灵SPA、团体沙盘疗法、芳香疗法等活动来舒缓压力与增进身体健康,体现护理团队凝聚力,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让专业化的优秀护士服务于患者,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及患者的满意度;⑨开展思政素养图书角活动:营造读书环境,鼓励护士读党史,既丰富了护士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护士的内在素养;⑩开展思政素养护理格言:将重要讲话记录在处置室白板上,供全体护士学习,每周更新一次;1利用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腾讯课堂推送《大爱传承百年》《传承护理服务于心》等系列文章,展现党的风采,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忱,在护理岗位上发光发热。

5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探析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职业教学模式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方向,基于目前导向对高职院校内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也非常重要。高职院校教育属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发展基础,同时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可以对一些一线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对于学生自身技能的教学力度。

1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概述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需要基于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岗位能力,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对社会进行适应。同时教师还要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手段进行拓展。眼下教育部门教学方式实施了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也使职业素质的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实施职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促使学生自身职业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对于素质拓展形式也有着其独特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对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行体现,并对学生全方位实施相应的提升和培养,像是学生的心理,品格,道德和思想意志等等。教师在实施拓展训练的过程中会通过合理的课堂活动设计促使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好的对学生自身意志进行增强,让学生人格得到相应的完善。高职学生需要面临社会中职场的考验,因此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行提升。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其思想还不够充实,专业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这时学生自身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学生没有强烈的自我突破精神,这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所以高职学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高职学生开展相应的训练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目前的职场,并促使学生自身审美和职业素质的提升[1]。

2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的特征

在高职院校中拓展训练中的训练活动内容较为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提升活动过程中的趣味性,从而对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挑战。更好的对学生给予辅助,较为合理的意志品质和协作精神在职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训练活动实施拓展主要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拓展,高职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情境体验中进一步感受情境体验的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这时就需要学生实施素质拓展和训练,教师可以将教学形式进行拓展,打破课堂的教学限制,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感受到真实职场感受。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这种训练的基础主要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进行提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针对自身存在的任务给予一定的解决措施。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不断提升其内涵和素养[2]。拓展训练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的时候需要发自内心进行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每一次感悟都可以当做重新体验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情感升华,让学生能够将活动中的体验在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拓展训练可以对学生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进行调动,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对于学生个体作用影响也不能忽略。学生会因为其自身经历和背景导致其思想和态度差异较大,所以学生会在活动中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态度,这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也对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充分体现。在实施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学以致用可以对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走入职场之后会对学校教学内容产生抱怨,因为学校内部的教学内容较为传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这也对学生学以致用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这时针对拓展训练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交流[3]。

3素质拓展训练中对于高职学生产生的作用

3.1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于高职学生实施体验式素质拓展训练的合理布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实施自我完善,通过较为有效的素质拓展还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更加专业化和实用化,拓展训练可以将一些体验形式的内容带入到课堂活动或是游戏中去,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进一步素质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增强。在这时学生就会对内容充分接受,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素质拓展训练其形式种类相对多样,同时这种活动也迎合了目前大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望。在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该活动不但有一定的刺激性,同时该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激发,从而克服困难,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4]。

3.2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新认识自身

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其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其次通过有效的拓展训练实施,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成就感,让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心理定势,对自身有新型的认识,并促使自身形象的改善。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实施拓展训练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毅力,学生在素质拓展训练中能够对其自我调控能力充分培养。因为目前的拓展训练项目其难度和危险性都相对较高,同时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克服,促使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显著增强。学生需要始终保持较为平和的心态,不断挑战自己,进一步塑造较为冷静果断的职业素质和意志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训练可以对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提升对于个人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职院校素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对自身的优秀职业素质进行增强。不但能够促使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

3.3对学生合作能力和责任心进行提升

学生在拓展训练活动中属于训练团队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相应的成绩。合作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将合作和个体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在采取合作方式解决问题之后会进一步提升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性,让学生自身合作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参与会获得很多种体验,这时就需要学生对自身的心态进行有效的调整,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实际职场环境。学生在对自身充分了解之后可以将自身潜能充分展现出来,并增强学生自身的配合意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提升,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实施拓展训练的时候可以基于信息化技术实施训练,信息化技术的可视性相对较强,也属于优质的课程载体。学生在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时候不但需要基于学生自身,还要基于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绝大部分企业都直接将毕业生放在实际岗位中,但是这种现象会降低学生的适应程度,这时相关企业也意识到想要提升学生自身对于职场岗位的适应程度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拓展培训中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构建,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充分适应岗位需求,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实施相应的训练活动,从而创造出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对自身的知识体系实施构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毅,许小玲.浅谈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1):30-31.

[2]魏亮.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运用拓展训练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8):39-39.

[3]张美恒.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运用拓展训练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J].才智,2019,(12):64.

[4]王雪红.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礼仪训练与养成的意义[J].才智,2018,(18):75.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3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文明追求日益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就医的环境,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外在的整体形象等,也就对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转变[2],各医学高校在培养护生课程设置中都增加相关人文学科,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医学独立学院,学院2005年开设护理专业以来,基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着重人文护理,围绕如何培养具备技术过硬、精神饱满、举止高雅的护士人才,积极开展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现将其现状分析如下。

1形体训练课程对护生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塑造职业形象,提升就业竞争力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士不仅要有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更应仪态端庄、举止高雅、谈吐亲切,富有同情心等内在亲和力[3]。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招聘护士非常看重形象和外表,优秀的职业护士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同时还需具有健康的身体、健美匀称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充满活力自信的精神面貌[4]。高校形体训练课程作为以体育教学理论和美学原理为指导的一门综合性课程[5],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科学练习,开展护生身体形态、姿态和线条的塑造和教育,有目的的改善人体原始形体状态,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逐步提高形体的表现力、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姿态,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气质和表现自我优美形体、塑造职业护士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6]。

1.2健美塑形,符合护生身心需求

护理专业学生的身心需求是进行形体训练的有利条件,青春期阶段护生精力充沛、可塑性强。形体训练作为有氧运动,能充分调动身体各部分的参与,在提高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平衡性的同时,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护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护生的职业形象塑造打下良好的形体基础[7-8]。同时形体训练融合音乐、体操、舞蹈于一体,注重艺术美与形体美的结合,更注重人的精神、气质、风度的培养。护生通过形体训练课程,在锻炼身心、塑造形体的同时,引导护生正确的审美观,增进情感交流,陶冶美好情操,培养护生拥有健美的体形、优美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1.3加强课外实践,丰富校园文化

形体训练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培养学生骨干,带动兴趣小组,成立礼仪队、舞蹈队、体操队、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制定训练计划,开设形体讲座,规划校园活动,把师生身体活动的姿势、步态、发型、着装、言行举止等相关利益姿态作为行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促进全校师生以讲礼仪、重礼仪、追求礼仪为共同目标[9]。

2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课程建设起步晚,教学内容不统一

形体训练课作为新兴课程,课程建设起步晚,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形体训练教学尚无统一教学内容。各高校包括幼教、旅游、文秘、空乘、导游、酒店管理等都开设了形体训练课,依据专业教学目标不同,形体训练课教学任务基本围绕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行为举止,发展协调、柔韧、平衡等身体素质,增强节奏感、韵律感为主[10]。而医学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形体训练教材无法满足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训练目标和要求,现有医学高校开设的形体训练课既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也没有足够专业的形体知识内容。仅通过《护士礼仪》讲授职业姿态训练,包括站姿、坐姿、蹲姿、走姿、手资训练,以及工作中的有关姿势(持治疗盘、持病历卡、推治疗车)、表情(目光和微笑)等相关形体训练还不足以培养形象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以便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护士。

2.2专业教师配备少,教学设备不完善

由于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业形体教师,形体训练课多由护理学基础教师担任,不具备系统科学的形体训练教学手段和方法,或有些高校由专业舞蹈毕业教师担任形体训练课教学,缺乏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实际应用。同时各大医学独立院校对于形体训练课开设需要特定的训练场所、教学设备及专业器械等均未配置完善,制约了形体训练课的实际效果。

2.3教学效果无法评价

各医学院校针对护理专业护生在形体训练课中融合“职业+美学+运动+营养+合作”等多方面的训练手段和教学实践,涉及护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质体能等多方面训练,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不能综合全面地对形体训练课的教学效果和护生的期末考核进行评价,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的方法。

3独立医学院校护生形体训练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对策探析

3.1重视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独立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护生素质教育的直接手段。学院应认真重视形体训练课课程建设,通过规范教材编写,突出课程地位,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11]。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程,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专业性形体训练标准和方式,必须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结合独立医学院校的自身办学特点,开展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合形体训练课涉及的“职业+美学+运动+医学”多学科知识内涵,以护生职业特点为背景,开展基本姿态训练,通过坐、立、行等身体各部位活动姿态训练,调整护生身体的本来形态,整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同时深化职业行为训练,培养护生仪容、仪表等职业姿态,规范护生的职业姿态和职业行为。进一步加强综合运动训练模块[12],以舞蹈、健美、瑜伽、合唱艺术等基础能力训练,培养护生高雅的职业气质和行为风度,展示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护士形象[13]。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针对性加强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专业教师师资的培训,以“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专业护生形体训练课教师不仅局限护理学背景,而应加强与专业舞蹈基础课、专业形体基础课教师有机结合,或者由各专业教师具体实施各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形体素质的修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自身优美的身姿行为示范,以高雅的气质言传身教,树立护生学习的榜样,培养护生对职业的向往和崇敬[14]。

3.3完善护理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的评价机制

独立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建立教师、护生双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施考试内容全面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15]。着重强调过程评价,结合护生个体因素,关注护生形体训练整体过程,以平时的学习态度、锻炼过程的表现,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课外活动、团体操、合唱队等表演作为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的考核指标,通过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期末考核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有效地促进护生全面、健康、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4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互联网+”;信息化素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校将面临更加重大的挑战。本论文以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于“互联网+”的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并结合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切实有效的合理思路,从目标定位、实施的前提条件、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合理化建议。

2“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调查、分析

2.1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校现有教职工376人,其中专任教师256人。本次采用手机端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教职工通过二维码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8%,其中专任教师占95%,兼职教职工占5%。

2.2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广大教师中有87.33%的人接受过师范教育或经过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培训,表明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的必修课,同时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3%的教师迫切希望“提升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这一群体中,教龄超过15年的教师占比44%,而教龄不足1年的教师仅占4%。由此可见,年轻教师对于自己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足够自信,这与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息息相关。老教师尽管接触信息化教学较晚,但他们正在感受互联网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冲击,因而更急于提升这项技能。对于信息化教学熟练度的调查中,98%的人堆使用office、电子邮件等办公工具非常熟练,33%的人对使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编辑软件制作非常熟练,61%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交互式白板、应用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应用教学目标设计方法、使用学科工具、知识构建工具等。对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支持和指导调查中,89%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有信息化教学经验老师的帮助、学校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支持、学校系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设备设施条件、激励政策、教学资源、软硬件技术支持等亟待进一步改善。

3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力不高。在职业院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校领导(地方主管领导)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力。由于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职业院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了解不够,导致一些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停留表明,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尤其是疫情以来,虽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教学工作作了紧密部署,要求学校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开展网络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但普遍应用的是公共教育资源,和教学实际需求存在一些差异,究其原因,院校整体信息化没有长期性规划。

3.2学校信息化治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务处负责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甚至是网络中心来协调信息化建设,而一个直属服务单位协调能力有限、视野也有限,无法协调学校整体的信息化规划以及业务系统的重构与互通;同时,高校信息化标准仍然不清晰,没有统一的考核评比机制,信息化在高校中仍然处于可有可无地位而不是不可或缺地位,也造成了信息化不能持续投入。

3.3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意识未转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现目前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并认识到信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相关的辅助软件运用不熟练,有甚者连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查找和下载网络资源都不会。虽然在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有很多教师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的课件并不是自己制作,而是网上搜索或是请人帮忙。

3.4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公平性存在差距。进几年,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师资力量有较大差异等原因,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任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经费往往比较充足,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还存在着较普遍的经费紧张状况,以至于不少学校仍缺乏实践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相关的应用。

3.5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虽然近十年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任然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校领导和地方教育主管领导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大规模的建录播教室,建智慧教室,而忽视软件应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这也导致很多学校和地区的数字校园的应用软件,在功能、服务等方面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满足教学、管理等对信息化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4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

4.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战略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校园围墙正在被信息化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战略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政府部门应创新高校管理模式,组织高水平大学制定大学在线教育发展计划;同时加大职业学院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为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提供基础网络支撑与保障;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把相关内容列入”高校国培计划”,从战略高度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为在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做好支撑。

4.2学校要建章立制,出台鼓励政策,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职业院校还要专门制定相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制度,对教师进行有效性、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对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考核,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学校为依托,以教育局为引导,分层次、分学科、多形式地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教研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氛围;出台相应信息化鼓励政策,将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与职业能力考核、职称评定相关联,激发教师提升信息化能力的热情;加强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方便教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

4.3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信息化的思维重新认知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培训,从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日常行政管理,全方位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4.4转变信息化观念,开展思想上的革命。观念问题是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主要障碍,想要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必须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进行思想和观念上的革命。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和升级,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职业院校师生,都要站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重新探索职业教育模式,以信息化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最终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5

[关键词]智慧教育;高职教师;信息素养

一、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会计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性

(一)新时期会计行业发展与院校会计人才培育的协同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万物互联的跨界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在提高产品价值的同时,也触发了信息融合中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动。智慧财务的出现及之后会计行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懂新技术的会计人才,创造新的企业价值、社会价值。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导向教育。职业院校在面对新技术带来的会计人才结构需求变动的情形下,应主动把脉市场需求,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并从产教融合(宏观)、校企合作(中观)、工学结合(微观)方面积极与企业共同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未来的职业教育将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将推动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产教融合型企业,进一步推进校企共同育人,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

(二)新技术推动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性。随着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新型智能化设备、智能管理模式在会计工作中的出现,传统机械式、重复性的工作将会完全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在技术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甚至不必雇佣专业的会计人员,而只需要与专业化的外包团队合作。这些技术对会计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必然会推动会计教育的改革,对会计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未来课堂的建设可能会在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VR技术的运用上,进一步突破传统的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增加网络虚拟空间,提供校内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在知识传授、岗位实习上的交互体验,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获取、人格素养的形成上充当引导者、陪伴者的角色,通过云端存储,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行业发展信息,通过智能学习终端,促进各自的专业成长,并且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创新性的深度学习。

(三)学习者置身泛在网络环境的必然需求。21世纪的学生都是从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进入校园的,置身泛在网络,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比如习惯于借助互联网进行辅助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个性化学习突出等,对于传统课堂的不足,他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弥补。目前我国的智慧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系统、精确地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学习策略帮助,但学习者特点以及信息环境的变化,必然推动社会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构建满足新时期职业院校学习者的学习模式。

(四)“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应然诉求。“双高计划”是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制度设计,入选院校或专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是标杆院校、标杆专业,具有引领作用,也将带动专业、专业群优质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率先担起职业教育攻坚克难的重要责任,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前进的动力,此情形下必然要求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所有教师具有工匠之师的担当。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需求与内涵界定

(一)教师信息素养需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商业领域与教育领域共同推进的一场教育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则需要教师具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在《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括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凝练了3大类型8大素养,其中信息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将“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作为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目标,可见新时期教师必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以快速响应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应对教育变革、会计变革亟需探讨的话题。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于1974在美国被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ALA)给出了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包含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即能准确判断何时需要信息,知道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此后,国外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信息素养的内涵、模型构建、评价标准等。早期的信息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情报科学领域,研究的目的是如何通过教育提高相关群体的信息检索能力,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视野的不断开阔,研究成果也不断推陈出新。21世纪初,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指出信息素养应包含5大标准、22项执行指标和86个三级指标,该标准为全世界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提供了依据。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了《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对各个成员国提出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在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1995年金国庆先生发表的《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研究时间略晚于美、英等国家,但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时间、学科领域等角度看,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热情已被点燃,研究领域从图书情报扩向各个领域。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以“教师信息素养”为关键词,截至2020年7月,共有2973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364篇),其中近10年被引用频率较高的有桑国元、董艳(2016)的《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文中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含信息的基本意识和能力,该论文是学者桑国元出版的《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前期研究成果之一。纵观国内外文献,教师信息素养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它的定义一般包含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但随着研究对象、专业领域的进一步细分,研究背景的变迁,本文尝试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定义:在信息伦理内,教师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与专业、行业相关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评价与重构,创新运用于课堂和会计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是指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动,职业院校主动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技术与教学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创新,会计专业教师则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运用信息、互联网平台与智能终端,高效地进行信息获取、评价与决策,科学地预测会计行业发展、岗位的变迁,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再建构,以此来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素养的建构。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模型构建

前文提到我国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由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根据社会发展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信息素养框架、标准及具体指标,课题组认为这些框架、标准、指标对专业学科信息素养的模型构建起到了借鉴意义。在这些模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定义、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工作性质与特点、政府部门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模型分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行为表现指标(见附表1)。

四、新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实现路径

(一)院校应积极完善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院校在积极营造信息氛围、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对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工作。因为大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都是以同一所学校为起点和终点的,院校应主动参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将社会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紧密串联起来。1.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系统化培训。培训工作旨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实现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标,进而促进教师个体发展。院校对教师进行个人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时,首先需要使教师产生价值认同,使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下教育变革的必然性,只有参与者形成共识,才能触及根本,转型中的措施才有可能落实到位,不至于流于形式;其次,要对教师在智慧社会发展下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让培训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最后,院校要围绕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符合教师发展的系统化培训体系,应对社会发展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院校要抓住国家重视、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努力对接企业,将企业请进来,将教师送出去,让职业院校中有企业文化的气息,让教师有生产一线的历练。2.对教师的考核由“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转变。从管理学角度,绩效管理是一套协调系统,它通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持续开放的沟通,实现组织与员工绩效一致的目标。它本质上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将员工的每一次绩效视作组织、员工终身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年度考核事项。智慧教育环境下,职业院校也应与时俱进,重构与智慧教育相配套的绩效管理系统,唯有此,才能在提高教师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更优质的人才。在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中,首先职业院校与教师都应进行一次思想变革,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中“以事为中心”的考核观念,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中心”,双方共同拟定绩效计划,以体现绩效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职业性和激励性;其次,院校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制定考核内容,在充分考虑教师个人发展与院校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分专业技术岗级为教师制定多维度、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考核内容,以体现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技术技能、科研、社会服务等能力;再次,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院校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可通过教学日志、科研日志等信息记录,了解教师的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全方位了解教师需求,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最后,如孟子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院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让考核结果在培训、奖惩、晋升、教师管理、学校发展、教师自我实现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学习型教师。1.树立求新求变的工作意识。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智慧教育发展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转变立场,重新认识教书育人这项工作的本质,即教师要真正从“让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单纯的“学科知识讲授”转变到“学科与素养的融合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赋予了职业教育重要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对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师要主动树立求新求变的工作意识,肩负起培育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适应学习能力。随着知识、技术更迭日渐加快,朱新明教授提出的“自适应学习”理念在智慧教育背景个性化学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运用。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学生职前教育的引路人,在技术技能升级加快的步伐下,教师理应主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适应学习能力,将自适应学习视作一种知识发现体验、一种元能力。教师通过终身学习建构和更新知识体系,一方面使自己具备成为良好信息素养者的条件,通过学习完善会计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信息知识,能够敏锐捕捉社会发展、教育变革信息,并进行加工运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为自身知识与技术结构进行的再培育,在引领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上呈现积极的功效,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技能水平。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6

[关键词]水利行业;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得以快速发展,大量水利工程得以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过,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却暴露出了从业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从提高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做起。

1当前我国水利会计人员存在的职业素质问题

1.1专业能力不足

水利会计人员作为水利事业会计工作的主体,其专业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好坏,更进一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然而,专业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水利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水利工程的造价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对水利事业的正常发展造成破坏性打击。

1.2学历低、职称低

当前的水利会计人员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同时也只是初级会计师职称。而更高学历、更高职称的从业会计人员,如研究生学历与高级会计师职称人员,只占会计人员的极少部分。而且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会计人员往往集中在省直以上单位,很少分散在基层,从而导致基层会计工作的质量难以提高。

1.3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缺乏

很多在岗水利会计人员都没有接受正规的财会专业教育,其工作水平也多停留在记账、算账等基础内容上。同时,这些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会计知识发展更新迅速的今天,他们很难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导致工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1.4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职业素质是就职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统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职业素质不单单是指水利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包括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名会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与及时性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然而,部分从业会计人员为了一己私欲,完全不顾职业道德的规范与约束,随时篡改、删除会计信息,做假账,严重影响了水利事业会计工作的正常、高效展开,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更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2引发水利人员职业素质问题的原因

2.1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水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多的缺陷与错漏。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难以对从业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导致水利人员职业素质问题虽然长期存在,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得到解决。

2.2管理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单位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时,并没有严格依照相关标准与规范执行,更有部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以为意,认为会计人员只要能记账、算账就行。这种散漫的管理,是导致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

2.3培训进修落实不足

在会计知识体系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相关单位应当积极安排并落实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进修,从而保障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符合当代会计工作需求。然而,很多单位并没有制订相应的培训进修计划,也没有调拨相应的款项支持培训进修活动。2.4会计人员思想滑坡很多水利会计人员本身学历低,理论知识不足,工作经验缺乏,工作能力低下。然而他们不但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反而出现思想滑坡的情况,待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不注重专业学习与培训,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做假造假的恶劣情况。

3提高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策略

3.1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

水利事业会计人员管理体系的完善不是某个用人单位的工作,而是整个水利系统的重要任务。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严格依照《会计法》等法律条文,结合水利系统发展现状,对会计人员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首先,需要加强会计机构建设,以健全的机构保障会计人员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根据实际需求,健全会计机构,同时落实机构负责人责任,能够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评价管理。其次,应当完善管理制度,对从业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尤其是针对其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深度管理,以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3.2加强管理力度,重视人员监督

充分加强管理力度,切实落实管理政策与制度,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也是促进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单位需要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监督分为两个方面,即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一方面,需要对水利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确保其工作质符合相应要求,帮助其减少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单位还需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消极怠工、随意散漫等消极工作态度,应当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在高强度的监督下,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从而有利于其职业素质的提升。

3.3加强业务培训,促进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提升

针对当前许多水利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偏低,学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各水利单位应当对此加以重视,并积极加强业务培训,全面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展开业务培训时,应当根据会计队伍的实际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并且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执行不同的培训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培训的作用,促进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另外,在培训时不能单一地进行课程学习,而是应当充分结合多种培训方法,以促进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如果只采取课程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固然能提升会计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但却难以强化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合理运用进修、实习等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很有必要。

3.4重视思想道德宣传,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

就目前来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是影响我国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单位都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将思想建设作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很有必要,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让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守法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这样一来,水利会计人员会更加兢兢业业、奉公守法地展开会计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想道德宣传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会计人员清楚了解相关法律规范与标准,从而在工作中严于律己,避免触犯相应法律法规。

4结论

随着经济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会计人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是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我国水利会计人员普遍存在职业素质偏低的问题,从而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本文从管理体系、管理力度、业务培训与思想建设等方面,对提高水利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小娟.探讨如何加强水利行业的会计基础工作[J].时代金融,2017(24):256,260.

[2]侯渭涛.新形势下水利会计队伍建设浅析[J].陕西水利,2016(4):28-29.

[3]徐新同.经济新常态下的水利会计监督管理职能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6):200-201.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7

1.忽视隐性素质的培养

医院都比较重视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往往忽视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对工作中必备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及奉献精神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使得新护士对职业培养的理解产生偏颇。

2.缺乏明确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医院没有明确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这就失去或者弱化了新护士培训的特色和生命力,新护士也就无法获得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素质。

3.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无法准确地反映新护士职业素养情况。因此,不少新护士在显性职业素养方面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但在隐性职业素养方面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这就使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4.未能全面考虑新护士年龄及身心特点

新护士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都没有形成,职业意识淡薄模糊、职业敏感度低。而医院在对这些新护士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新护士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指导方法大多沿用培训高年资护士的做法,应用性较差。

5.高年资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有待提高

医院大部分带教护师都是从普通护士转变到带教护师的,未经过专门的培训,带教护师水平与能力有限,对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培养质量也差强人意。

二、新护士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隐性素质培养

新护士年龄较小,好的行为习惯还没养成,因此,要让新护士明确学习目标、目的,完善对自我的再认识,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护理职业成败联系起来。新护士素质的“水上部分”,即显性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新护士综合素质问题;新护士素质的“水下部分”是隐性的,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也经常被新护士所忽视。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新护士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新护士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医院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全方位职业化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新护士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新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够更大地提高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前后衔接、有始有终的系统工程,启蒙于医学院校,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医院和护士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医院要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和临床一线的机会,提倡新护士旁听医患纠纷的法庭审理等形式,增加社会实践和阅历,从而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规划职业生涯完善新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雇员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对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特定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作为新护士,在面对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时,是把它视为谋生的职业,还是终生发展的事业,这对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够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途径,增强其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平稳,增强自身潜能的发挥。建立一套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是护理管理的任务之一。本院制定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标准,通过5年多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计划中详细列出轮岗期须了解、掌握的人文知识。列出自学部分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

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新护士正确的职业意识

对新护士进行“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组织学习《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及医院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使新护士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好护士的必备条件,定期培训沟通技巧,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培训全过程,通过高年资护师的言传身教、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对新护士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会在医疗实践中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护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4.建立新护士的职业素质评估体系

职业素质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引导新护士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针对新护士的特点,评价因子应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其中专业知识指标包括业务成绩、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级指标;临床技能指标包括书写病历的能力、护理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水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情心等二级指标;医德修养包括职业价值观、纪律法规意识、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二级指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对护士的要求,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系数和权重。评价方法应遵循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原则,以保证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5.围绕人文素质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开展礼仪展示,每月公告栏公布好人好事、星级护士名单和照片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推广全员营销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氛围感染,使护士心领神会,培养新护士的职业素养;本院还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安排每一位新护士都到导诊轮岗3个月,进行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考核、鉴定合格才能到临床科室,进行礼仪培训,接受服务规范方面的系统训练;护士定期到客服轮训,在服务最前沿切身感受患者的真实需求,将优质服务形成习惯并带到此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另外,创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通过优美的环境,培养新护士美好的情感,逐步使新护士人文素质丰厚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养。通过加强新护士管理、规范新护士日常行为,逐步在工作生活的磨练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6.发挥好高年资护师的引领作用

高年资护师的素质对新护士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她们的言行对新护士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高年资护师要有更高的素质修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式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提高新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目前本院的方法是,确定临床导师,实行目标管理。临床导师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富有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护士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选拔的导师对新护士进行培训,实行一对一带教。护理部制订有效的奖惩措施,把带教老师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考核定级,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上岗前培训计划按要求按时完成。

三、总结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8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劳动精神;职业素养

国务院于2019年初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将多种类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至与学历证书同等重要位置,致力于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此同时,以住建部为首的三部门于2021年6月牵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修订工作,将现已的56个新职业类型与标准内容进行完善,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面向不同行业、工作领域的职业发展信息,帮助其实现职业素养与劳动技能同步提升,相应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提出现实要求。

一、1+x证书制度与职业素养

简单地讲1代表学历证书,主要代表学习人员在学制体系下依照教育机构与实施教育的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后所获得的文凭,而x则代表多个职业技能证书。1+x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拥有多个类型的职业技能证书,在此制度下,不仅要求能够处理好“1”与“x”之间的关系,要求将1作为基础,而x作为学历证书的补充与拓展。还要求二者之间保持相互融通的关系,其具体内容体现在:职业技能标准需要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保持对接,同时确职业技能标准能够与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互接触;x证书的培训内容要与人才培养课程相互结合,要求培训内容并非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而是要与培养方案有机融合,要求专业课程能够涵盖技能培训内容;x证书要与学历教育课程的考试安排进行同步,使二者的教学标准相互对应,完成教学过程的统筹划分,并为考试评价奠定基础。此外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还要完成学习成果转换,比如获取学历证书的学生可在参加技能考试时适当免除部分考试内容,而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也可兑换学历教育的相应免修课程。

(一)1+x证书制度下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实施,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机制的对接提供平台支持。2020年1月x证书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现已设立的x证书数量达到90项,面向不同专业进行证书类型的细分,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与人才市场需要相匹配的新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结合不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证书套餐与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打破现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间的壁垒,为高职学生提供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平台,既要保证向学生及时传达行业用工需要以及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动态,同时也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具有含金量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从培养目标设置层面入手,虽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严格遵循以职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培养目标设置上普遍存在笼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广、培养层次单一、缺乏针对性等层面。例如财经商贸类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常暴露出缺乏创造性思维、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缺乏完备问题解决能力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入手,当前高职院校在各专业课程建设环节普遍未能与劳动精神教育充分融合,未能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中,劳动精神的渗透多体现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类单一形式,未能真正与专业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未能真正树立对于劳动精神重要性的认知,致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指导价值。从师资力量建设层面入手,“双师型”人才匮乏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多数教师长期脱离职业实践活动与企业职场环境,对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岗位用工需要等缺乏深入了解,加之自身实践经验不足、未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教学实践与环境支持层面入手,诸如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健全、校园氛围的商业化、劳动精神传播路径的狭窄以及劳动教育载体的单一等因素,均无法使学生真正融入劳动实践中深化职业体验,劳动精神理念与现有校园文化缺乏密切融合,加之未能为学生合法权益提供健全保障,导致学生在参与岗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遭遇的劳动付出与薪酬不匹配等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进一步削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环节与核心目标之一,建立健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是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技术学习创新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引导学生适应职业身份定位、完成职业角色转型的关键要求,成为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在当前1+x证书制度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全面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目标,融合劳动精神培养要求推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需要,实现高职教育价值目标、提高院校人才就业率及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及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

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劳动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意蕴进行全面解读,其中指出劳动精神是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重要基础,并且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指引明确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劳动精神能够引导劳动者展现积极风貌,对于引导劳动者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主张,对于增强学生劳动素质、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聚焦辛勤劳动教育、诚实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等层面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奋斗精神、诚信品质以及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重要平台,更好地推动高职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三)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的价值效用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在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环节提高社会环境适应力,依据自身行为准则与职业能力履行岗位职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道德感与认同感等方面。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中,发挥劳动精神的导向作用与引领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底线、树立职业奉献精神,以积极面貌、专业态度及综合能力解决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劳动精神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构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细化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设计

在劳动精神引领下,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素养相对接的有效机制,面向不同行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要求细化,建立与之匹配的职业素养结构及培养标准,并且与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考核评价机制相融合,将劳动精神培育任务渗透在专业课程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良好职业态度与劳动精神的养成创设良好前提。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与产业结构布局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运用校企联盟、院校合作机制的建设寻求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间的共性特征与结合点,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入职的全过程建立相关资源与平台支持,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健全外部保障。同时,将劳动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培训资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领会、养成敬业、诚实、奋斗、创新等劳动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发展氛围。此外,还应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细化专业项目类别划分标准,加快建立专业课程、岗位能力与职业核心素养间的匹配机制,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促进人才培养实效性的提升。

(二)变革课程体系,完善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规划

高职院校课堂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应面向职业教育改革、岗位用人结构调整以及劳动教育要求,积极推动现有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主动权,引导其根据自身兴趣偏好与职业目标进行针对性课程选择,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积极主动面貌;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加强职业核心素养与劳动精神的渗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实习实践平台的建构,引导学生真正深入一线岗位接触实际工作内容,在尝试与体验中反思自身存在不足,发挥奋斗进取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高职日语专业教学为例,教师可借鉴日企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要求等营造仿真工作环境,将企业真实项目与学校研究课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模拟真实岗位需要逐步完成客户资源开发、交流对接、合同洽谈、资料翻译与编写等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发挥劳动精神引领作用,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展现出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等良好精神品质,逐步克服职场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招收要求、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三)强化资源保障,推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育人目标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院校现有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机制进行教育资源的挖掘,由企业调派专职岗位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岗位实际工作经验等内容融入教学工作中、为学生传授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并且选拔优秀教师入驻企业真实岗位进行工作锻炼,实现岗位用人标准与职业素养培育机制间的融合,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核心素养、增进对于劳动精神的解读,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培育提供完备资源保障。

(四)落实劳动实践,创新劳动实践与文化氛围建设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于现有育人机制进行教育平台的延伸,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生硬灌输理念的劳动教育模式,综合运用举办学术论坛、开设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来校讲座等多种活动形式,拓宽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传播渗透渠道,同时将劳动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相结合,在活动形式、竞赛内容、劳动强度上进行适应性调整,保证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践行劳动精神、夯实职业素养,提升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例如借助校园展板宣传劳动模范事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宣传以京东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客户为先”“追求卓越”等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在多重体验中自觉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端正自身职业态度、不断提高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传达劳动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岗位工作要求,实现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目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