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养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1

关键词:思政元素;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是通过职业相关方面内在的规范、要求、提升和所在岗位业务锻炼的磨合,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养成或通过教育培训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从事专项职业的核心基础条件,是执业者在职业范围中展现的综合能力素质[1-2]。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具有高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最后演变成为的健康职业行为习惯[3]。《教育部卫健委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以医护人员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5],做好思政建设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在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崭新培训模式[7],突出培训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职业认同感、伦理道德与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其树立“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精神信念,助力临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8]。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1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重要性护理

工作在促进患者整体康复中起重要作用,与医疗有等同地位,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护理专业的职业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9]。据调查研究显示,职业技能、职业责任感、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价值观等均被用人单位认为是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核心职业素养[10]。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1]。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可充分发挥实践培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激发临床护理人员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实现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和思想价值引领统一[12]。可切实加强和改进临床护理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护士礼仪素养与沟通服务技能,不断提升护士职业素养,热爱护理岗位,加强护理质量安全,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专业、高效、安全的优质护理服务。

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现状

2.1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相分离

传统的思政教育一般采用单一的集中政治理论授课,不能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培训课程,而在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也只针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专业培训,二者并未融为一体,忽视对思政教育实施性。

2.2职业素养培训中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实操经验,有些护理人员对职业素养有很大的认知局限性,认为职业素养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没有了解思政在职业素质中的养成关系,这就造成临床护理人员重技能而轻思政。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参加技能培训时间尚且不足,参加思政教育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导致思政教育培训难开展。

2.3师资思政教育内驱力不强

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训课程,培训教师首先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3]。医院开展思政教育并未配备专任教师,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政教育则由护理部培训委员会负责,护理人员受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且目前的培训理念滞后,方法传统,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不能引起护理人员兴趣与共鸣。培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避免将思政德育内容生硬的插入素养培训中,两者应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培训教师还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接受践行思政的新理念,适应思政的新要求,具备一定的培训素养,更是需要具有过硬的综合素养。在培训方面应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培训方式上的可接受性、可感受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并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培训效果。

3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目标

在原有职业素养培训目标中增加思政教育,将思想道德价值信念引领贯穿临床培训过程和各个环节中。专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各项操作技能;具备对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常用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观察能力,具备对急症危重病人应急处理及抢救能力,具备运用保健知识进行健康宣教能力,具备临床数据资料收集、患者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护理程序能力。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体魄强健、审美高雅、哲学思想、锐辨思维、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观的优秀护理人才[14]。

4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具体策略内容

4.1创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培训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5]。每个科室自行选出或护士长指派一名党员为思政素养专员,该名思政素养专员为科室护士素质小组组长,在护理培训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职责为:首先要以身作则,在科室的护士仪容仪表及沟通方面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负责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护士素质培训,同时对本科室的护士进行护士素质的检查。每个月以科室为单位,在本系统内进行护士素养专员的交流及汇报,每半年及一年,举行全院护士素养专员总结交流大会,以系统内推荐方式,在全院大会中进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在院护理质控检查中,护士素质为检查的一项内容。将护士素质一项的检查表格进行更新,将其检查内容进行重新归类及细化条目,将检查的分值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检查者可以通过检查表中的内容,逐条地对护士进行检查及扣分,以此来督促全院护士,重视自己的护士素质。

4.2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措施

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职业培训适应性,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科护理培训工作。选派临床优秀护理骨干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等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班。开展工作坊、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举办国际、国家级专科护士经验分享交流会,提升护士水平与能力。注重护士专业能力培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护士培养领域,有效发挥专科护士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聘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为我院护理人员量身定做一套属于护士们自己的个人测试,方便护士们从灵魂深处了解自己,或者可以匿名与心理学专家联系,找寻出自己的优缺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将缺点一一改正,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今后生活,了解自己擅长的与欠缺的,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家讲座,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礼仪沟通、党规党章、道德伦理、经典国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学术讲座,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讲述,使护士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到沟通技能和方法。彰显护理部对塑造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奠定医院护理思政素养的领先地位,并为进一步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之路奠定夯实基础;④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科室为单位,举办各系统护士思政素质比赛,比赛形式包括:知识问答的形式,为现场答题(必答题、抢答题)环节;制作护士礼仪及沟通的视频,从视频中挑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选取当下比较火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中截取一段有相关礼仪或沟通内容的影视视频,进行挑错比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大家对于党政知识、礼仪素养方面的了解和掌握;⑤举办《磁性护理榜样力量》素养月提升活动,为充分发挥我院护理人员的优良传统,强化护士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让特有的医院护理文化更好地发扬及传承;⑥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护理人员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通过经典案例情景、角色模拟,真实再现日常工作情景,让护理人员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对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培养护理人员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护士职业素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和健康的舆论氛围提供新思路;⑦利用特殊节日进行护士礼仪素养风采展示,以舞台剧、歌舞剧、情景路、原创诗朗诵等形式以标准化的门诊、病房就医流程为主线,展示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礼仪风范,并以患者的视角诠释了全新的就医感受;⑧在党支部领导下举办系列磁性关爱活动:音乐疗法、心灵SPA、团体沙盘疗法、芳香疗法等活动来舒缓压力与增进身体健康,体现护理团队凝聚力,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让专业化的优秀护士服务于患者,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及患者的满意度;⑨开展思政素养图书角活动:营造读书环境,鼓励护士读党史,既丰富了护士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护士的内在素养;⑩开展思政素养护理格言: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记录在处置室白板上,供全体护士学习,每周更新一次;1利用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腾讯课堂推送《大爱传承百年》《传承护理服务于心》等系列文章,展现党的风采,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忱,在护理岗位上发光发热。

5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互联网+”;信息化素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校将面临更加重大的挑战。本论文以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于“互联网+”的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并结合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切实有效的合理思路,从目标定位、实施的前提条件、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合理化建议。

2“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调查、分析

2.1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校现有教职工376人,其中专任教师256人。本次采用手机端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教职工通过二维码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8%,其中专任教师占95%,兼职教职工占5%。

2.2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广大教师中有87.33%的人接受过师范教育或经过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培训,表明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的必修课,同时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3%的教师迫切希望“提升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这一群体中,教龄超过15年的教师占比44%,而教龄不足1年的教师仅占4%。由此可见,年轻教师对于自己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足够自信,这与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息息相关。老教师尽管接触信息化教学较晚,但他们正在感受互联网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冲击,因而更急于提升这项技能。对于信息化教学熟练度的调查中,98%的人堆使用office、电子邮件等办公工具非常熟练,33%的人对使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编辑软件制作非常熟练,61%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交互式白板、应用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应用教学目标设计方法、使用学科工具、知识构建工具等。对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支持和指导调查中,89%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有信息化教学经验老师的帮助、学校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支持、学校系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设备设施条件、激励政策、教学资源、软硬件技术支持等亟待进一步改善。

3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力不高。在职业院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校领导(地方主管领导)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力。由于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职业院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了解不够,导致一些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停留表明,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尤其是疫情以来,虽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教学工作作了紧密部署,要求学校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开展网络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但普遍应用的是公共教育资源,和教学实际需求存在一些差异,究其原因,院校整体信息化没有长期性规划。

3.2学校信息化治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务处负责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甚至是网络中心来协调信息化建设,而一个直属服务单位协调能力有限、视野也有限,无法协调学校整体的信息化规划以及业务系统的重构与互通;同时,高校信息化标准仍然不清晰,没有统一的考核评比机制,信息化在高校中仍然处于可有可无地位而不是不可或缺地位,也造成了信息化不能持续投入。

3.3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意识未转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现目前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并认识到信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相关的辅助软件运用不熟练,有甚者连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查找和下载网络资源都不会。虽然在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有很多教师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的课件并不是自己制作,而是网上搜索或是请人帮忙。

3.4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公平性存在差距。进几年,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师资力量有较大差异等原因,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任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经费往往比较充足,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还存在着较普遍的经费紧张状况,以至于不少学校仍缺乏实践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相关的应用。

3.5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虽然近十年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任然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校领导和地方教育主管领导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大规模的建录播教室,建智慧教室,而忽视软件应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这也导致很多学校和地区的数字校园的应用软件,在功能、服务等方面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满足教学、管理等对信息化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4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

4.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战略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校园围墙正在被信息化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战略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政府部门应创新高校管理模式,组织高水平大学制定大学在线教育发展计划;同时加大职业学院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为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提供基础网络支撑与保障;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把相关内容列入”高校国培计划”,从战略高度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为在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做好支撑。

4.2学校要建章立制,出台鼓励政策,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职业院校还要专门制定相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制度,对教师进行有效性、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对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考核,并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学校为依托,以教育局为引导,分层次、分学科、多形式地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教研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氛围;出台相应信息化鼓励政策,将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与职业能力考核、职称评定相关联,激发教师提升信息化能力的热情;加强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方便教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

4.3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信息化的思维重新认知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培训,从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日常行政管理,全方位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4.4转变信息化观念,开展思想上的革命。观念问题是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主要障碍,想要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必须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进行思想和观念上的革命。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和升级,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职业院校师生,都要站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重新探索职业教育模式,以信息化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重新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最终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3

[关键词]智慧教育;高职教师;信息素养

一、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会计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性

(一)新时期会计行业发展与院校会计人才培育的协同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万物互联的跨界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在提高产品价值的同时,也触发了信息融合中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动。智慧财务的出现及之后会计行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懂新技术的会计人才,创造新的企业价值、社会价值。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导向教育。职业院校在面对新技术带来的会计人才结构需求变动的情形下,应主动把脉市场需求,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并从产教融合(宏观)、校企合作(中观)、工学结合(微观)方面积极与企业共同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未来的职业教育将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将推动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产教融合型企业,进一步推进校企共同育人,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

(二)新技术推动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必然性。随着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新型智能化设备、智能管理模式在会计工作中的出现,传统机械式、重复性的工作将会完全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在技术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甚至不必雇佣专业的会计人员,而只需要与专业化的外包团队合作。这些技术对会计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必然会推动会计教育的改革,对会计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未来课堂的建设可能会在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VR技术的运用上,进一步突破传统的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增加网络虚拟空间,提供校内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在知识传授、岗位实习上的交互体验,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获取、人格素养的形成上充当引导者、陪伴者的角色,通过云端存储,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行业发展信息,通过智能学习终端,促进各自的专业成长,并且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创新性的深度学习。

(三)学习者置身泛在网络环境的必然需求。21世纪的学生都是从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进入校园的,置身泛在网络,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比如习惯于借助互联网进行辅助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个性化学习突出等,对于传统课堂的不足,他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弥补。目前我国的智慧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系统、精确地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学习策略帮助,但学习者特点以及信息环境的变化,必然推动社会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构建满足新时期职业院校学习者的学习模式。

(四)“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应然诉求。“双高计划”是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制度设计,入选院校或专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是标杆院校、标杆专业,具有引领作用,也将带动专业、专业群优质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率先担起职业教育攻坚克难的重要责任,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前进的动力,此情形下必然要求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所有教师具有工匠之师的担当。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需求与内涵界定

(一)教师信息素养需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商业领域与教育领域共同推进的一场教育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则需要教师具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在《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括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凝练了3大类型8大素养,其中信息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将“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作为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目标,可见新时期教师必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以快速响应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应对教育变革、会计变革亟需探讨的话题。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于1974在美国被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ALA)给出了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包含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即能准确判断何时需要信息,知道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此后,国外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信息素养的内涵、模型构建、评价标准等。早期的信息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情报科学领域,研究的目的是如何通过教育提高相关群体的信息检索能力,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视野的不断开阔,研究成果也不断推陈出新。21世纪初,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指出信息素养应包含5大标准、22项执行指标和86个三级指标,该标准为全世界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提供了依据。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了《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对各个成员国提出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在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1995年金国庆先生发表的《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研究时间略晚于美、英等国家,但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时间、学科领域等角度看,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热情已被点燃,研究领域从图书情报扩向各个领域。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以“教师信息素养”为关键词,截至2020年7月,共有2973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364篇),其中近10年被引用频率较高的有桑国元、董艳(2016)的《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文中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含信息的基本意识和能力,该论文是学者桑国元出版的《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前期研究成果之一。纵观国内外文献,教师信息素养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对它的定义一般包含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但随着研究对象、专业领域的进一步细分,研究背景的变迁,本文尝试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定义:在信息伦理内,教师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与专业、行业相关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评价与重构,创新运用于课堂和会计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是指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动,职业院校主动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技术与教学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创新,会计专业教师则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运用信息、互联网平台与智能终端,高效地进行信息获取、评价与决策,科学地预测会计行业发展、岗位的变迁,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再建构,以此来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素养的建构。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模型构建

前文提到我国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由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根据社会发展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信息素养框架、标准及具体指标,课题组认为这些框架、标准、指标对专业学科信息素养的模型构建起到了借鉴意义。在这些模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定义、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工作性质与特点、政府部门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模型分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行为表现指标(见附表1)。

四、新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实现路径

(一)院校应积极完善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院校在积极营造信息氛围、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对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工作。因为大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都是以同一所学校为起点和终点的,院校应主动参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将社会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紧密串联起来。1.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系统化培训。培训工作旨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实现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标,进而促进教师个体发展。院校对教师进行个人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时,首先需要使教师产生价值认同,使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下教育变革的必然性,只有参与者形成共识,才能触及根本,转型中的措施才有可能落实到位,不至于流于形式;其次,要对教师在智慧社会发展下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让培训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最后,院校要围绕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符合教师发展的系统化培训体系,应对社会发展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院校要抓住国家重视、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努力对接企业,将企业请进来,将教师送出去,让职业院校中有企业文化的气息,让教师有生产一线的历练。2.对教师的考核由“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转变。从管理学角度,绩效管理是一套协调系统,它通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持续开放的沟通,实现组织与员工绩效一致的目标。它本质上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将员工的每一次绩效视作组织、员工终身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年度考核事项。智慧教育环境下,职业院校也应与时俱进,重构与智慧教育相配套的绩效管理系统,唯有此,才能在提高教师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更优质的人才。在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中,首先职业院校与教师都应进行一次思想变革,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中“以事为中心”的考核观念,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中心”,双方共同拟定绩效计划,以体现绩效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职业性和激励性;其次,院校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制定考核内容,在充分考虑教师个人发展与院校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分专业技术岗级为教师制定多维度、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考核内容,以体现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技术技能、科研、社会服务等能力;再次,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院校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可通过教学日志、科研日志等信息记录,了解教师的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全方位了解教师需求,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最后,如孟子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院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让考核结果在培训、奖惩、晋升、教师管理、学校发展、教师自我实现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成为学习型教师。1.树立求新求变的工作意识。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智慧教育发展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积极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转变立场,重新认识教书育人这项工作的本质,即教师要真正从“让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单纯的“学科知识讲授”转变到“学科与素养的融合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赋予了职业教育重要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对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师要主动树立求新求变的工作意识,肩负起培育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适应学习能力。随着知识、技术更迭日渐加快,朱新明教授提出的“自适应学习”理念在智慧教育背景个性化学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运用。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学生职前教育的引路人,在技术技能升级加快的步伐下,教师理应主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适应学习能力,将自适应学习视作一种知识发现体验、一种元能力。教师通过终身学习建构和更新知识体系,一方面使自己具备成为良好信息素养者的条件,通过学习完善会计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信息知识,能够敏锐捕捉社会发展、教育变革信息,并进行加工运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为自身知识与技术结构进行的再培育,在引领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上呈现积极的功效,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技能水平。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4

关键词:胜任力;采购人员;职业素养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目标的不断推进,中国品牌正在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认可。随着更多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对专业性较强的采购人员需求也更大。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专业化的采购人才较为匮乏,因此,在胜任力视野下如何提高采购人员职业素养,使之成长为“复合型多面手”,是很多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胜任力概述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采购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而胜任力视野下,采购人员职业素养提升问题也受到企业领导层面的广泛关注。通常来讲,胜任力即能力素养,指的是在一个企业中,可以驱动员工做出一番工作成绩的完善系统的综合素养,也是指员工将特质、自我认知、职业素养、技能、知识、能力以不同方式进行表现的素养集合。细化来说,一个人可否在工作岗位上有所造诣,除了必须拥有的技能和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则取决于在大脑中深藏的价值观、动机及人格特质。简言之,人的成就动机与胜任力成正比,成就动机越强则说明胜任力越强,也就是说采购人员的技能、知识等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面的动机、品质、自我形象意识才是代表其胜任力强弱的关键。从胜任力概念产生以来,就在企业的人资管理中被广泛应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以胜任力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更深入推进。

二、胜任力视野下采购人员工作现状

1.专业知识缺乏,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知识层面指的是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工作过程中,应必须具备的市场环境、人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性的信息知识,同时也是指采购人员在企业中所需要具备的相关信息能力,包括市场价格信息、供应商资源信息、设备/物项信息。这是采购人员必须具有的基础性采购知识,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可以谈到是否具有胜任力。但是,就目前的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是由于采购并不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知识,因此很多人认为采购并不需要技术素养,大部人都可以胜任。但事实上采购涉及到较多的内容,包括谈判知识、物流及设备/物项相关知识、相关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尤其在信息技术日益完备的当今,采购人员也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其次,由于我国企业具有较高业内知识的采购人员队伍并没有形成规模,大部分采购人员都是在做中学,外加国内对采购人员的培训也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就更谈不上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因此,上述原因都是导致采购人员专业知识较难得以有效提升的因素。

2.技能水平缺乏,岗位责任有待强化

技能又包括技术能力及采购人员自身的能力。所说的技能指的是对某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掌握能力,包括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财务分析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而能力则是指推理判断能力、拓展市场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指采购人员与生俱来的,不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和改变的特质。也就是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采购人员除了应具备完善的心理素养之外,也需要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包括采购人员需要对供应商的信息、市场价格、设备/物项采集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对本企业的配套物项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需要对采购信息和编制预算都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包括签订和处理采购合同的技能。采购人员专业技能及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其进行技能的培训,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采购人员技能培训现状并不理想,培训通常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团队意识模糊,创设环境有待整改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采购人员的培养问题来说,存在团队意识模糊的问题,这也在整体层面制约了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具体来说,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采购人员要想得到更好发展,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一部分采购人员只将发展眼光局限于自身的发展,对团队的发展概念有所忽视。同时,从企业层面来讲,也没有对采购人员团队化发展问题进行关注,忽视了打造优质化采购团队的概念。或者,有一部分核电企业虽然进行了采购人员的团队化管理,但也仅限于管理层面,对采购团队的合作、共享、共同发展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更谈不上在信息化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采购人员信息技术共享交流中心。在这种团队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采购人员发展环境,进而制约了采购人员的良性有序发展。

4.人际概念忽视,采购能力有待发展

作为一名企业的采购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沟通技能,这是作为采购人员的一项基本性要求。首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对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思想进行树立,这是双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性前提。对于采购方来说,需要在质量、价格上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也不应将对方的利益进行忽略,需要考虑为对方留有一定的利益空间,只有这种双方共赢的模式才会确保双方可以进行长期合作,不然交易会很难达成。再者,一味注重将价格压低,会迫使对方做出以次充好的做法,这样表面上来看是为企业节省了资金,但实际上却对企业所获得的设备/物项质量埋下隐患,进而对企业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此外,在沟通环节,也应注意态度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在讲究原则的基础上,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采购任务。同时,由于采购人员的身份较为特殊,在供应商眼里,采购人员属于买方,但是在企业其他相关部门的眼里,采购人员的身份又转变为卖方,而这种特殊性的身份转换,使采购人员的身份变得有些尴尬,通常都会夹在买方与卖方之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出色的沟通技巧通常都会是采购人员这种尴尬的身份得以很好的转换,使其游刃有余地应对供应商及企业各部门领导。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将工作重心放在采购工作本身,而对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忽略。殊不知,这会在整体层面制约采购人员的采购工作进展,导致无论在供应商方面还是在企业方面,都较难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从而制约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5.个性特征弱化,创新意识有待凸显

在胜任力视野下,所说的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做些什么,也就是胜任力中所说的“力”,它代表的是人们所拥有的专属特征,同时这也是一个采购人员在企业中所拥有的持久性和深层次的性格特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这种模式对其不同的工作场景进行预测。一般来说,个性特征分为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技能、知识、特质、自我概念、需要动机。若将个性化胜任力比作冰山,那么技能和知识是冰山外面显露出来的,但是隐藏在冰山下面第一层的是自我形象认知及角色定位,而在第一层下面隐藏的是内驱力、社会动机、价值观、特质、个性,同时也包括影响力和感染力,锲而不舍以及成就导向等。因此,在胜任力视野下要想有效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应对其冰山下面的角色定位及内驱力等形成了解,从而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个体以及客体两个层面对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三、胜任力视野下采购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1.以丰富知识,优化人员胜任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采购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廉洁自律精神,对“手续费”、“吃回扣”等问题进行坚决抵制,也应廉洁从业并对职业底线进行严格坚守。其次,采购人员作为一个执行者,其对整个采购工作流程进行管理,以此确保采购任务的高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确保企业所管理工程的顺利发展。再次,采购人员也是一名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经费使用进行合理管控,以此确保企业的相关利益及合法权益受到保障。最后,采购人员还是一个服务者,需要服务于企业的采购管理工作,将企业的采购需求视为己任。在满足了上述要求后,企业的采购人员才具备了基本的采购人员资格。从更深层的角度对胜任力进行定位,包括采购战略目标、采购主体行为、采购知识点掌握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它涵盖了对日常事务进行处理的知识能力、对任意的任务和非具体的问题进行处理的知识能力,与组织情境相结合的采购管理知识。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采购人员的知识内容进行丰富,以此优化人员的胜任素养。通常来讲,胜任力指的是为对某种理想绩效进行达成,而以恰当的方式对某一特征进行贯穿,具体包括心理定势、思维模式、物质、动机、感知、思考、知识。而其中最具基础意义的就是采购人员对专业化采购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胜任力背景下确保采购人员职业素养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依托。所说的采购专业知识指的是所采买设备/物项的设计、技术知识和相关的经验积累。所采买设备/物项知识指的是采购人员应懂得企业采购材料的相关设备知识,包括设备的功能、原料、制作过程、维修、质保要求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采购过程不会出现盲目性,进而有效地找到合适供应商,进而在合同谈判和执行阶段游刃有余,可全程对风险、进度进行管控。同时,企业层面也应注意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掌握相关采购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也应培养其企业管理、物项流通、行销、行业资讯等相关行业知识。此外,还要求采购人员需要具有专业性投入的能力,这是由于采购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市场进行了解,以便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形成动态化的了解。同时,采购人员也应对更多的供应商进行挖掘,而这也需要采购人员进行不间断的自我充电,使自身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核电采购的知识有更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从而使采购人员的胜任素养得以优化,使采购人员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2.以提高技能,优化岗位胜任素养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采购人员应注意对自身的采购专业技能进行提升。传统层面的采购人员只需以买手的身份,对企业所需要的设备/物项进行购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采购人员的自身采购技能涵盖的方面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胜任力背景下,采购人员的自身技能包括对设备的采集技能、对市场价格的把控技能、对供应商的维护技能、对设备及物项使用特性的了解技能、对采购信息的处理技能、对采购合同的签订及处理技能、对采购预算的编制技能等。因此,从采购人员自身角度来讲,应以自学的方式,通过阅读专业化书籍、参加专业化的采购人员技能网络培训班,不断对自身的采购附加技能进行提升,而从企业层面来讲,则应以开设主题培训班的模式,对采购人员进行集中化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对采购人员应掌握的基础性专业技能进行认知,对最前沿的采购人员专业技能进行掌握,包括采购谈判技能、降低设备采购成本技能、分析价格技能、与供应商的交往技能等。尤其在胜任力视野下,采购人员更应在提高自身采购技能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同时也包括对采购对象的角色定位,在供应商面前构建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以此更加完善、系统、顺利地将采购工作进行下去。同时,也应在胜任力模式下,对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个性特质进行深度的自我剖析,从而真正实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从企业层面来讲,也应对采购人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采购人员的行为通常是特定情景下,将自身的动机、态度、技能、知识综合进行的具体体现。因此,只要情景相似的情况下,类似的行为依旧会出现,所以企业可以根据采购人员的这一特征,对其的人格特征进行深度剖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对采购人员的技能进行差异化培训,从而使不同层面的采购人员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更加高质量的采购技能提升。比如,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采购人员,应对其进行导向性引领,树立其责任意识,使其懂得采购人员的真正意义。对于学习意识较差的采购人员,则应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引导,提升其采购创新意识。对于协调沟通能力较差的采购人员来说,则应对其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其在沟通前先学会倾听,懂得对方的意思后,再进行交流会觉得沟通变得轻松而顺畅。对于缺乏服务意识的采购人员,则需要树立其服务意识,使其懂得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对客户的不同愿望进行满足,从而达到持续供应的发展效果,进而真正做到提高采购人员技能的情况下,对采购人员的岗位胜任素养进行提升。

3.以团队意识,优化环境胜任素养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对采购人员的要求日益增多,同时,还需在此基础上对采购人员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使采购人员在团队管理模式下,使其采购能力得以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对采购人员队伍培训体系的构建,对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对采购培训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对采购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解,包括采购人员个体层面的采购职业素养,以及采购人员对自身素养的评价与认知,包括对现有培训课程是否满意,以及急需从哪一方面对自身的采购能力进行迫切提升进行了解。此外,还需对培训需求进行组织调研活动,包括企业对采购人员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规划、采购人员岗位需求分析等内容。从而也可以使企业对采购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包括采购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无论是供应商的审核,还是对采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对相关采购工作流程的制定等相关内容都需要从团队层面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而上述内容将会对采购团队进行系统性培训,同时也可以为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依托。

4.以人际沟通,优化采购胜任素养

对于一名采购人员来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这才是与供应商进行交往的先决条件。以人际沟通对采购素养进行提升,是胜任力视野下采购人员发展的软实力,同时也是与供应商进行下一步联系的敲门砖。首先,对于采购人员来说,其人际交往能力应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在与供应商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其进行情感沟通,同时也应进行诚信化采购沟通,应懂得自己代表的不仅是采购人员本身,同时也代表了自己所在的企业,因此应为企业树立诚信意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再者,也应具有维护优质供应商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利益双赢,获取优质设备与服务的同时维持与供应商的长久合作关系。也就是说,通过与供应商的交往,使自身的采购素养得以优化。

5.以个性特征,优化创新胜任素养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购部门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企业的成本支出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而采购部门中每一名采购人员的个性特征都不尽相同,将个性特征分为五个层次来讲,分别是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特征、动机。而其中所说的动机指的就是个性特征的最真实内涵,前四种个性特征都可以改变,但动机是最难改变的,而这也是对优秀者和平庸者进行区分的关键。胜任力视野下,企业可以利用培训等模式,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并根据每名采购人员的动机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比如,有一部分采购人员其动机只是单纯地利用这份工作赚钱,因此相对来说其工作能力就会稍差,而另外一部分采购人员将采购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业,用心去经营这份事业,在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这部分采购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就会较强,相应其工作胜任力也会较强。但是,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化,以及个人层次的不同,却可以在共同发展过程中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所以可以将个性特征不同的两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共同进行采购工作,以这种创新模式对胜任素养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采购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结语

总之,在胜任力视野下,对企业采购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胜任力不仅是将普通者与有成就卓越者分开的深层次的个人特征,更是自我形象、价值观、态度、动机的结合体。采购人员胜任力的强弱,与其工作成就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手段,以及现实历练,对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卫泓男.探析如何提升煤炭行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5):124+126.

[2]冉星.企业政工人员职业素养自我提升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0):192-193.

[3]王欢.提升师生素养、强大职业院校、立足未来社会———2016年教学管理人员研修培训有感[J].教育现代化,2016,3(39):228-229.

[4]代海燕.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324-325.

[5]来存霞.论提升普通高校图书馆员素养[J].中外企业家,2016(08):212.

[6]赵渺.立足平凡岗位的自我提升———浅谈档案人员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职业素养[J].办公室业务,2016(02):103.

[7]郑延.石油钻井监督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升对策探析[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29(01):82-83+95.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5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就业导向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加快,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对高职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各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培育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职校学生。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实现职业技能教育和精神培养的融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再次受到关注,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以及与课程融合的新途径。

一、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职业素养的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渐渐形成众多的派系,理论发展更加完善和多样。从国外的职业教育看,不同的教育体系对职业素养的体现不尽相同;从国内的不同院校来看,职业素养教育也有不同的方式。综合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点,主要包括职业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沟通能力、专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构成职业素养的3大核心要素,也被称为职商(careerquotient,简称CQ)。

(二)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模型。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冰山理论。将冰山理论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水面以上的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属于显性素养,代表着学生的个人形象、学历资质、知识、行为表现等方面,可以通过测试、考证来检验。水面以下的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属于隐性素养,代表着学生的职业态度、道德、意识等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显性素养培育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为重点。二是大树理论。将大树理论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树的根,职业技能是枝干、叶。发达的根系是树木繁茂的根本。虽然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员工的“综合素养”。职业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才能逐渐锻造出工匠精神,成为企业精英,为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事业提供源动力。三是洋葱模型。将洋葱模型用于高职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进行分层,形成由内而外的包裹的结构,内核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个性,向外依次展开为个人形象、态度、价值观等,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从模型看,越外层的素养,越利于培养和评价;越内层的素养,越难于评价和习得。职业素养的洋葱模型与冰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对职业素养的本质和内涵的表达是一致的,但洋葱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结构更加突出了隐性素质和显性素质之间的层次关系。

(三)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时代内涵。1.国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趋具体化。职业素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工匠精神”迅速引起热议,并演化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成为其他各行各业的对人才的新定义。“工匠精神”是新时期职业素养的具象,为职业素养教育指出了新方向。近期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相关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可见,国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已经从政策引领,落实到实施要求上。2.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趋多元化。高职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践时,能否符合企业期望和个人期待,是职业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重视职业素养,这早已是校、企、学生三方的共识。传统的理念中,学校基于教育过程为学生素养提升开发相关知识,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生活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特征、自我晋升技能和开发意愿;企业在招聘录取之后,进行具有企业个性化的相关职业素养的再培训、再教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日剧增加,企业考虑用人成本、培训成本,更加倾向于招聘职业素养更高的员工,缩短他们进入职场角色的时间,尽快发挥岗位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文化和素养要求“前置化”,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形成了校企合力。职业素养也在学生的自我反思过程中,在校企文化优势的融合中不断被建立和提升。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当地普通中专合并,或是高等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改名、合并,组成了现在的高职院校。短短的20多年间,高职院校在规模、数量、质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基于国情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和引导,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上面。因此这20多年间,高职院校把办学目标从以学校规模的扩张以及人数上的增减为重点,逐渐转化到注重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上来。为了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时为了换取更多的专业课时间,删减了基础文化课和素养课。短时间内看确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部分高校无明确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教学目标模糊。一份面向全国高校职业素养教育情况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显示,近60%的高校未专门开设“大学生职业素养”相关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参与抽样调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校的辅导员老师和部分专任教师,他们普遍认为在高职学校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但近40%的人认为所在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三)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0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对知识的获取更加多元化,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还未成熟。他们主观上想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我,但同时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急功近利”的心态令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在一份某高职院校关于商科学生职业素养的学生问卷中,近90%的学生称知道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但是近70%学生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素养培训。他们了解职业素养的途径主要是学校其他文化课和媒体,可见当时该校并未对商科学生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课。

(四)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形式过于传统,教育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是构成职业素养的三大要素。在职业素养教学(除了专业素养)中,往往出现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却无法脱离传统“说教式”“一言堂”的方式。在调查中,开设有职业素养课程的学校中,约有75%的学校采用的每周1~2次,每次2学时的传统教学方式,33%的学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课时在8~32课时不等,与其他课程相比,学分低、课时少,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三、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从顶层设计开始,开展职业素养教学改革。从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出发,认识到职业素养提升对学生、学校、社会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培养的组织者、引导者、见证者,应该在新形势下围绕“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挖职业素养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和内容,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宣传引导,令全体高职学生认识到提升个人素养的意义和正确方法,不仅注重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也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处事能力、职业道德等其他职业素养,促进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层次发展需求。

(二)加快建设,从培养方案入手,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是个涵盖较广的概念,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职场表现上。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往往只停留在概念的宣传上,令学生只留有大概的印象;教育形式过于零散,往往浮于表面,令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无法将知识有效联系和实际应用。因此在职业素养的课程设置上,要有两个分明:第一是主次分明,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的重点进行划分,教学方法上采用必修为主线,选修、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第二是阶段分明,即分年级、分阶段,将职业素养重点内容进行分段教学。比如,可以根据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10会”提升目标———会协作、会沟通、会学习、会主动、会表达、会自控、会诚信、会务实、会创新、会礼仪,分成三个阶段从第一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重点教授三个内容,再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在课程思政、人文讲座、现场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丰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课堂,以学生为本,创新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主渠道之一。高职职业素养的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教学有共同之处,很多内容中都需要“讲道理”,同时又有不同,职业素养教学经常需要现场实践,比如现场“打领带”“打电话”“做活动方案”等。因此职业素养的课程需要理论的深度,也需要实践的力度,在课程教学方式的把握、内容的选择和实践上,都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视频教学、案例分析,也需要及时分享和交流。创新职业素养教学方式,要在坚持教育科学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借鉴企业培训的相关经验,吸纳有效的教学素材和手段,从而推进课程教材的开发,增强教育效果。

(四)增强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混编教师团队。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出了具体“药方”,指出要“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职业素养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从学生期待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入手,用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切实达到教育的实效。在政策引领下,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成效比较显著。企业参与学生教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以往比较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上。职业素养教师团队的建设,一要大力引入企业人事管理、培训部门的讲师与学校教师组建混编导师团队,参与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研发;二要鼓励学校教师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学习调研、工程实践,学习企业育人的最新模式;三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说教的授课方式,让职业素养的课堂“活”起来,寓教于乐,让学生不仅认识到重要性,更掌握提升能力的关键点,也拓展自己的视野。四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针对当前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加强学习,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性、专业性,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五)重视评价,坚持调查分析,形成职业素养教育评估方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毕业生评价机制,在学生毕业阶段或者毕业后三年内,收集学生对母校的评价和建议,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对学生的评价。这一机制是对学生学业、就业情况的反馈和评价,有利于自查学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反思问题。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要求将育人目标的达成作为诊断项目之一,涵盖了创新创业等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有些高职学校还引入了“素养证书”制度,认为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素养证书和毕业证书,才算合格毕业生。因此职业素养教育也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企业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以检验教育的成效。可以分别在学生入学、学习、毕业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成长闭环,通过连接记录点,可以得到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曲线,为有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苗.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研究———基于旅游酒店业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4):74-82.

[2]曹三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7):175-176.

[3]刘锦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175-176.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6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身份;城市化 

城市化建设的本质是消除城乡二元分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以谋求个人发展为目的走进城市生活,传统农民工考虑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因此,在此架构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必然要融合城市教育的内容。

1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归属的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关键是要解决其社会归属问题。重点是要对农民工身份进行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城市管理者有因时设置城市准入资格,建立相应标准,为其培训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职业教育培训侧重职业选择,社区教育培训侧重市民资质选择,两者并行不悖,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类型的界定

2.1技术培训解决生存问题

完善技术课程体系,采取结果倒置的方法,从输入地需求引导输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工作,技术培训之初要做好职业规划,要为下一步的职业培训打好基础,技术工人到产业工人的过渡,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走入单纯的为用技术而进行技术培训的瓶颈。同时技术性培训理应包含对应的技术文化,这些内容指向行业和产业,属于隐性课程,具体包括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联系等,可上升到技术素养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把技术素养作为技术培训的主线,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民工最终要成为新的市民阶层,必须具备学会用技术提升学习能力。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发展已逐步进入文化城市的层面,知识与智力的增长让城市很快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市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学习能力。技术培训是获取这种学习能力的关键。

2.2职业培训解决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不是“打工者”,是城市移民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城市移民,首先要取得职业资格,这和技术培训有着本质区别,技术培训只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取得打工资格,从打工到职业必须有效依靠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应包含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农民工经由打工者成为职业人,为其取得城市合法居民资格创设了必要条件。合法就要进行官方认证,这一环节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行业准入标准。

2.3社区教育解决归属问题

社区教育的关键是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协助他们在生活、思维、价值取向等方面完成城市化过程。社区是地域性公民社会的文化共同体,是公民的人格整体性与能力整体性的文明化表征,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除了具备职业资格外,还要融入相应社区。社区是缩小的城市,城市文化由诸多社区文化构成,社区必然要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孵化器。在这一层面,高等教育机构要扮演重要角色,要发挥服务社会职能,让城市接受教育,要承载并具体协助完成城市市民的教育培养工作,可以将这一阶段的新生代农民教育纳入成人教育范畴。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确立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要发挥引领作用,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例如城市的发展规模,人口数量等,要从战略角度做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3.1技术资格认证模块

按产业标准开发技术项,每一项对应一个或若干个职业或职业群,这一模块实现功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取得打工资格。这一阶段开展的是强制性培训,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为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3.2职业资格认证模块

按行业标准确立职业圈,每一职业群对应若干职业项,这一模块实现功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资格,这一阶段开展的是选择性培训。设立严格的职业认证标准,为新生代农民身份归属确立法律保障。

3.3市民资格认证模块

按城市标准确立文化圈,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大而全的文化要求无法操作,将城市文化分解到社区文化中,用不同标准的社区教育实现市民资格认定。这种认定是城市管理者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出的硬性要求,类似于美国绿卡的申请制度,虽然属于选择性培训项目,但对市民资格的界定要有依据,各个社区可以建立不同的标准,每一套标准都要与城市总的标准相映衬。市民化的过程是文化层面的改变,最终要为城市文化发展起到退订作用,决不能因为城市移民的出现导致各种城市疾病泛滥。市民化教育要重点发挥社区教育的职能,提高精细化水平,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将社区教育的多种职能充分发挥,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在经济发达地区,尝试开办社区大学,让城市接受教育,让城市移民通过高等教育渠道获取城市准入资格。

4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研究

在职业教育中,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会计相关技能较多,包括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使会计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职业教育会计课程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从创新会计工作的角度,掌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掌握企业常用的会计技能,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1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学院要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其与会计技能教育相结合,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使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工作职业能力,使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要[1]。会计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学工作不具有实效性,影响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职业学院应积极开展会计技能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职业学院会计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2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教学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

目前,职业学院会计教学大多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教学,这与市场需求相悖。可见,职业教育会计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虽然已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职业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大部分教师仍将会计教学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对这种枯燥、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兴趣和积极性[2],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虽然一些职业学院也设置了会计的实践培训课程,旨在提升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技能,但是由于职业学院的资金问题,难以改变设备老旧、软件不匹配的现状,使得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见,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其会计技能水平仍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3]。

2.2会计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不足

职业学院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高低,决定了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他们在会计技能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部分职业学院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还有待提高,尚不能满足职业学院会计技能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职业学院引进师资力量时,对会计教师能力与素养的考察不够,很多会计教师的学历及技能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较低,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部分教师缺少一线教学工作经验,无法为职业学院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4],很难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能力。为了保证职业学院学生能够达到社会企业的会计岗位要求,就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要以身作则,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3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创新策略

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创新,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新思路,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技能,适应社会企业的岗位要求。

3.1教学创新要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教学创新要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创新的目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和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到培养学生会计技能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会计教师也要认识到教学工作应当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会计技能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职业学院应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升会计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会计教学质量[5]。会计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会计教师真正成为推进会计技能教学创新的驱动力。

3.2教学创新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职业学院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升会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与时俱进,积累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学院还可以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会计人员担任主讲教师[6],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职业学院教师可以与企业财务人员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了解并掌握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4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8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班级管理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1.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更需要适应畜牧兽医行业需要,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乐业、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中高级人才。

1.2中职畜牧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心态五个方面。畜牧兽医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是畜牧兽医企业员工的“品德”——隐性部分,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的“才能”——显性部分,即沟通协调、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构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视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2中职畜牧专业学生班级管理特点

2.1中职学生特点

现在就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是“95后”或“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单亲,父母在外工作,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沉迷于手机、网络世界,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管理观念;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自卑,叛逆心理较重,沟通合作意识不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抗挫折和职业认同意识差。

2.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管理特点

当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由于受社会不同理解,招生困难、师资队伍不齐、教学设施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困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主任,为应付学校对班级的考核,过分注重安全、纪律的管理,以致忽略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不够,毕业后适应岗位能力不强,很大一部分毕业学生不能适应职场,工作两三个月就改换工作。

3中职畜牧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3.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在学校、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构建围绕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探索编写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校本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其内容包括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安全教育、企业人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3.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荣昌区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依托荣昌县“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职场环境优势,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校企融合为桥梁构建“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遵循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要求,依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认识一训练一巩固一内化),制定职业素养培养内容,采用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阶段逐级实施。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企业化管理。在学校,学生以班为单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纪律、活动等都与班级分不开,他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班级的管理的影响。在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促进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是把班级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行管理,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一个班就是一个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化名称(如诚品人才培育班、日泉班、铁骑班等)、企业管理机构、班级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企业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渗透到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的培养,贯穿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之中。3)构建企业化评价方案。要使“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达到良好的效果,构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案就相当重要。依据“8S”企业化管理(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参考企业的评价方法,结合班级实际,制定部门员工量化考核方案,多方参与,从德(工作态度、服从、积极参与活动、团结协作等)、能(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担任班团、学生会干部、课堂表现、劳动、实训等)、勤(出勤)、绩(作业、考试成绩、技能比赛、活动获奖等)四个方面考核学生员工,形成“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评奖、期汇总评奖”常规管理机制,评出“周员工标兵”“月星级员工”“学期明星员工”。

4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反馈

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从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来,学生的岗位能力(如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得到提升,特别是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畜牧兽医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中担任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人数显著增多,参加各类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活动得奖人数增多、班级凝集力增强,有效促进了班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速读•下旬,2014(08).

[2]陈淑娴.浅谈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J].品牌,2015(03).

[3]于金声.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学园,2014(34).

[4]陆希悦.如何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考试周刊,2014(93).

[5]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