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认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养认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素养认识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摘要:本文探讨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企业和学生成长需求,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校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建校企融合的培育机制、打造课程教学团队、施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开展多元评价保障教育成效等路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积累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但从整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出技能型人才,但是一些因素的阻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才是提升就业率和岗位留存率的关键。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势必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化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样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1]。

(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意识欠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特征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距认识不全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够认同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在面对如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生却束手无措,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缺少优秀的职场礼仪、良好的职场心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职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2]

(三)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落差。高职院校强调就业导向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真正地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企业却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大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企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满足不了企业需求[3]。

阅读全文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给社会各职业都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医护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偏低、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引发了诸多医疗事故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护从业者的激烈批评。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热点矛盾问题,值得思考。笔者通过对某省6所卫生高职院校师生及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职护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然后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目前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几类主体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和方式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带来了社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同时质量时代对我国当前的护理领域提出更高更为严苛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刻不容缓,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迫在眉睫。这一背景下,教育部针对医疗护理领域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要求医疗护理人员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指导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但由于在实际教育中,高校往往会重视医学理论和医学技巧,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该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研究设计

1.1问卷情况

调查对象是某省6所卫生高职学校,教师110名,护理专业学生800名,还有江苏省、市、县医院共计42家医院,一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教师问卷110份,医院问卷42份,共计952份问卷,最终回收问卷926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得到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为97%。所有问卷的编制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对于高职护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运用百分比统计法处理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并将讨论的结果与问卷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目前高职护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2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阅读全文

护生职业素养状况及其干扰因素

 

护士职业伦理素养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对护士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护理的发展都起着质的推动作用。护士的职业伦理素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期间的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有效提高护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是护理教育中的一大课题。本研究以不同年级护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职业伦理素养的差异及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护生的伦理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1年6月对我校三、四、五年级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其教学过程、教学计划基本一致。有效调查261名,其中三年级女生88名、男生5名;四年级女生82名、男生5名;五年级女生76名、男生5名。年龄19~26(22.82±1.23)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及影响因素2个调查问卷。职业伦理素养问卷设置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3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中立、不太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赋5、4、3、2、1分;影响因素问卷包括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三方面,采用4级评分,即常常=4、有时=3、很少=2、从不=1。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31,Cronbach’sα系数为0.784,折半信度为0.841。   1.2.2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者本人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学生详细说明问卷填写方法,无记名填写,当场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95.25%。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   3个年级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均分(3.96±0.34)分,其中职业价值观(2.88±0.51)分,职业伦理认知(4.28±0.38)分,职业行为(4.23±0.41)分。不同年级学生在总体均分及职业价值观、伦理认知维度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各维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维度分别与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呈正相关(均P<0.01),见表2。   2.3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护生职业伦理素养为应变量,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仅行为训练被引入回归方程(F=146.074,P=0.000,调整R2=0.358),见表3。   3讨论   3.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   本次研究显示,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均分3.96分,说明其职业伦理素养整体较好。其中伦理认知维度均分最高,表明学生对职业伦理的认知状况较好,具备较高的伦理意识。伦理认知维度中得分较高的条目为保护患者隐私、行为审慎、护士形象、知情同意的认识等,表明护生具有较高的伦理和法律意识;而“生活护理是护士的职责”和“我熟悉权利、义务、尊重、公正、情感、慎独、审慎等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2个条目的得分最低,提示护生虽然对伦理基本知识和原则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护理行为中具体的伦理要求的认知还有一定差距,体现在护生职业行为维度得分低于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其中护理操作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隐私、操作前的告知、与患者沟通前的准备等行为分值较低,这与伦理认知维度的得分形成对比。表明护生虽认识到保护患者隐私、知情同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在护理行为中很好地体现出来。说明护理伦理的理论教学与护理技能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间存在差距,这与张梅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如下:伦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没有使护生将伦理知识内化为内心信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即没有做到知、信、行相统一,护生的职业伦理素质目前多停留在“知”的水平。3个维度中职业价值观维度得分最低,表明护生的职业态度需进一步提高。其中“护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护理工作作出成效时,护士同样会受到尊重”2个条目得分较高,而对值夜班、护士的薪酬、护理的社会地位等持消极态度。上述差异说明护生认可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但其职业态度又受当前护理职业环境的影响而比较消极。因此,需要教师引导护生辨证地看待护理职业特征及职业环境。   3.1.2不同年级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差异   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四年级得分最高,五年级最低。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差异可能与临床环境对护生产生的影响有关。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2]。三年级护生很少接触临床,对护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四年级护生开始专业课学习和临床见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但是五年级护生经历了临床实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各方面有了切身体验,同时受到临床环境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出现波动。职业伦理认知维度的差异表现在四、五年级之间,可能的原因是:五年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伦理理论知识已经淡化,临床教师虽然指导护生进行职业行为训练,但并未将其提高到伦理认识的高度,导致护生认知与行为间出现分离:行为得分较高,而认知得分偏低。#p#分页标题#e#   3.1.3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表明,行为训练是影响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最重要的因素,对护生职业价值观、伦理认知及职业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虽然个体的认知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其行为方式,但是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决定其认知[2]。也就是说,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认知影响着行为,而行为结果反过来又改变着认知。在行为过程中,价值观、认知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培养操作技能,还可以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影响人对职业的理解和增强职业情感。良好的品质是通过良好的行为获得,确切地说是通过一个人的专业技术实践来获得[3]。从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讲授与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伦理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讲授可以使护生系统地接受伦理知识教育,是护生获得伦理认知的主要方式,对护生价值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且不稳定。因此护生认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期待教师对其进行引导。环境对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方面。黄白桦等[4]的研究表明,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是影响专业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显示,“护理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不高,不被部分人认可和尊重”的观念仍然影响着护生的职业态度。   3.2建议   3.2.1培养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职业行为训练是培养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技能操作与人文关爱的有机结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   [5]。因此伦理教育应贯穿在实践课教学中,对护生的言行进行训练,使其做到观念、认知与行为的一致。在护理教学中应将专业行为规范训练作为职业伦理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职业伦理要求融入到护理实验室教学和临床教学过程中,使护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接受具体的职业素质训练。如:临床护理中引导护生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需求;护理操作中引导护生对注意事项的理解并严格执行;实践课学习中护生仪表、沟通技巧、保护患者隐私等伦理意识的训练等。这对于想关心患者但不知如何做的护生有指导作用,对于职业伦理素养不高的护生则有一定约束作用[6]。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情境能使护生意识到关爱、伦理及生命的价值[7]。因此临床教学应重视伦理教育,将其贯穿在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整个过程。教师首先要使护生意识到相关的伦理要求,使护生将伦理认知与具体护理行为结合起来,其次是仔细观察护生的行为并帮助其反思。上述要求对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伦理知识基础、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作为护理教育的管理者则更应该高屋建瓴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   3.2.2职业价值观和伦理认知的培养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持续而定向的努力,护生价值观的内化会成为空中楼阁[8]。护理教师在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主动引导护生正确应对各种环境影响。本研究中环境影响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表明,环境影响在3个年级职业价值观变化中起一定作用。但是环境影响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等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但环境的存在及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潜在的,取决于主体的认知把握[2]。因此,学校和临床护理教师应以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和社会价值观为背景,强调护理在广泛的社会层面、职业层面上的意义,使护生学会辨证地、理性地思考伦理的价值,思考护理工作,思考自身角色和行为规范,增加对护理伦理道德的认同[9].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乳交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四、总结

阅读全文

职业素质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素质的相关性

1.何为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一种思想品质,是指劳动者身体和心理通过教育、培养、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是劳动者适应社会职业的一种能力体现。主要特征有整体性、内在性、职业性等,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涵养素质、思想和道德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素质等。因此,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具有多样化。

2.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语文课堂上对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第二,对思想道德理论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三,对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业务素质的培养;第四,对各个典型形象和典型人物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条件

1.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阅读全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升职业素养显得十分必要,科学施策课程思政内容,将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分析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入手,介绍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良好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给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如何从教学阶段就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促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履行自身职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课程思政视域下,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个人职业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毕业生和行业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渠道,参与到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方向[1]。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时所展现的契合职业特征的精神状态,是劳动者认可本质工作基础上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价值取向[2]。在高职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更好应对实际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参与到实际工作之中,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高职院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保持着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以兢兢业业的态度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职责,推进工作环节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高职毕业生直接面向生产生活第一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们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和行业规范,保障各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培养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日益增多,从业者缺失职业精神一直成为社会舆论的诟病,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和实施抓手。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有机统一,推进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取得良好进展。不容忽视的是,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职院校在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高职教育年限短、实训任务重,高职院校培养出了大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的弱化、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欠佳等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度还不够高。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素质教育途径,确保“德育首位”原则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距离。第三,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弱化。在当今社会思潮下,高职生自我意识较为浓厚,存在对职业认知薄弱的情况,无法良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坚定的信心和职业素养作为支撑,容易轻易放弃。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缺乏系列合理可行的教育培养策略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等方面进行长效机制构建。

阅读全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浅探

摘要: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催生新的就业形态,对高职院校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能力提出更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在校期间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的职业素养创新对策。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就业导向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加快,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对高职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各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培育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职校学生。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实现职业技能教育和精神培养的融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再次受到关注,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以及与课程融合的新途径。

一、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职业素养的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渐渐形成众多的派系,理论发展更加完善和多样。从国外的职业教育看,不同的教育体系对职业素养的体现不尽相同;从国内的不同院校来看,职业素养教育也有不同的方式。综合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点,主要包括职业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沟通能力、专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构成职业素养的3大核心要素,也被称为职商(careerquotient,简称CQ)。

(二)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模型。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冰山理论。将冰山理论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水面以上的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属于显性素养,代表着学生的个人形象、学历资质、知识、行为表现等方面,可以通过测试、考证来检验。水面以下的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属于隐性素养,代表着学生的职业态度、道德、意识等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显性素养培育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为重点。二是大树理论。将大树理论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树的根,职业技能是枝干、叶。发达的根系是树木繁茂的根本。虽然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员工的“综合素养”。职业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才能逐渐锻造出工匠精神,成为企业精英,为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事业提供源动力。三是洋葱模型。将洋葱模型用于高职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进行分层,形成由内而外的包裹的结构,内核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个性,向外依次展开为个人形象、态度、价值观等,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从模型看,越外层的素养,越利于培养和评价;越内层的素养,越难于评价和习得。职业素养的洋葱模型与冰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对职业素养的本质和内涵的表达是一致的,但洋葱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结构更加突出了隐性素质和显性素质之间的层次关系。

(三)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时代内涵。1.国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趋具体化。职业素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工匠精神”迅速引起热议,并演化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成为其他各行各业的对人才的新定义。“工匠精神”是新时期职业素养的具象,为职业素养教育指出了新方向。近期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相关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可见,国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已经从政策引领,落实到实施要求上。2.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趋多元化。高职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践时,能否符合企业期望和个人期待,是职业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重视职业素养,这早已是校、企、学生三方的共识。传统的理念中,学校基于教育过程为学生素养提升开发相关知识,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生活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特征、自我晋升技能和开发意愿;企业在招聘录取之后,进行具有企业个性化的相关职业素养的再培训、再教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日剧增加,企业考虑用人成本、培训成本,更加倾向于招聘职业素养更高的员工,缩短他们进入职场角色的时间,尽快发挥岗位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文化和素养要求“前置化”,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形成了校企合力。职业素养也在学生的自我反思过程中,在校企文化优势的融合中不断被建立和提升。

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研究

【摘要】“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职业院校;“互联网+”;信息化素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校将面临更加重大的挑战。本论文以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于“互联网+”的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并结合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切实有效的合理思路,从目标定位、实施的前提条件、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合理化建议。

2“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调查、分析

2.1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校现有教职工376人,其中专任教师256人。本次采用手机端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教职工通过二维码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8%,其中专任教师占95%,兼职教职工占5%。

2.2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广大教师中有87.33%的人接受过师范教育或经过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培训,表明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的必修课,同时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3%的教师迫切希望“提升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这一群体中,教龄超过15年的教师占比44%,而教龄不足1年的教师仅占4%。由此可见,年轻教师对于自己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足够自信,这与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息息相关。老教师尽管接触信息化教学较晚,但他们正在感受互联网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冲击,因而更急于提升这项技能。对于信息化教学熟练度的调查中,98%的人堆使用office、电子邮件等办公工具非常熟练,33%的人对使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编辑软件制作非常熟练,61%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交互式白板、应用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应用教学目标设计方法、使用学科工具、知识构建工具等。对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支持和指导调查中,89%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有信息化教学经验老师的帮助、学校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支持、学校系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设备设施条件、激励政策、教学资源、软硬件技术支持等亟待进一步改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