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培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培训教育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1

(一)农民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度明显,土地农转非增速,土地征占规模不断增大。相应地,农村失地农民人数激增,这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问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却较短,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或者城市生存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农民严重缺乏职业技能,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其职业技能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失业状态,失业农民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即使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农民勉强实现就业,但大多也是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行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工资待遇低且工作稳定性差。因此,农民亟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创造和把握再就业机会。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现状

1、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条件差。目前,农民职业培训主要是政策导向性,一些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简陋,培训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象征性地完成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虽然国家对于农民培训方面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设施建设需求经费巨大,这些费用远远低于实际需求。

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目前,大部分农民培训教师缺乏相关信息技能培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缺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所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政府部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农民培训教师工资拖欠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3、网络培训资源分散且不足。目前,针对农民培训的网络信息体系还不完善,符合农民需求的培训少。目前,农民培训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家务农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新农村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二是打算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户籍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四是从事农、林、渔业、种养殖为生的农村居民。在对农民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和已有技能基础等个体特征而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培训课程也没有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分类,导致农民培训项目基本雷同,均是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烹饪等脱离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与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

在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合理安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用到的相关硬件环境、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问题。政府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省农、林、渔业等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同时,整合农业职业院校、乡镇成人学校、农民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在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镇农民培训机构中开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农民培训班。应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农民培训效果建立奖励与考核制度。强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农民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跟踪工作,加强培训的督查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二)建立农民培训专项基金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需要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设施,而这些设施配备需花费较多的经费。参加培训的教师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这些都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家对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地市级政府部门以及个人参与到农民培训项目中来,从而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可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资金投入。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进一步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作为培训主体,参与培训实施的全过程,以保障农民培训中现代教育技术人力、物力的充足供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河南的农民培训主体除公办培训机构外,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按国家规定也可参与农民培训,因此,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培训教师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总的来看,教师层次良莠不齐。因此,应该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以及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应多渠道广泛吸收培训师资,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等兼任培训教师,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四)重视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民培训课程的有机整合离不开农民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农民培训内容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农民工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并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针对培训内容开发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此外,还应开发适用于小组协作学习及个人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

(五)加强农民培训的个性化与互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网络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农民培训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培训,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体现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参加培训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以及培训需求来选择相应的网络培训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农民学员还应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意识,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相互配合,不断调整合作方式以改善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化职业需求。另外,网络培训平台还应开发网络辅导答疑系统,鼓励农民应用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博客等进行聊天、文件共享、文件传输等,随时与其他农民进行广泛交流,让农民通过电脑网络或手机网络随时都能方便接受到专业的答疑。

(六)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2

(一)不能单纯的以传统视角来看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职业培训教育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是是采取机构和学院签订合同形成委托关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委托的这种合约形式,双方应当在法律层面是权利义务责任对等。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职业培训机构和学生仍然处在从属关系的层面,其消费者的个人属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权利保护。职业培训机构往往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主要通过授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不会考虑到学员是否学会,是否达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学的市场必然会在近年面对严重的“买方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愈发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果产出将被完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现在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从市场出发,其教育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学院学习的知识已经在互联网大潮下被淘汰,长此已久教育产品的落后必然会冲击培训教育机构的活力与升级,职业培训机构自然实力也会不断减弱。我国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将会面对职业教育,全国各大职业培训机构将会面对强大的“买方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从地区性的竞争向寡头竞争逐渐发展。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认真对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买方市场”。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优势地位教育机构进入职业培训市场

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来,国家教育部将会在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上再次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近几年,职业培训机构必然会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届时将会有大量处于优势资源地位的本科院校进入职业技术培训的领域。因此,在政府政策还没有放开前,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认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二、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将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从市场角度将各种私人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公共部门。现阶段,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政府背景支持的传统教育机构,其特性在于沿用的是体制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灵活性和竞争力。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数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员是否能够获得知识、是否将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作为切入点,认真考评每一个学员在离开培训机构的时候其所获得的技能培训是否能获得市场的合理估价。

(二)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前提质疑就是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引导职业培训机构进入市场竞争,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利用市场的竞争与效率调整来逐步改善公共部门。未来,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力度将会快速增强,市场上也逐渐涌现全国性的大型职业培训机构,随着大型培训机构的进一步扩展,必然会与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培训机构发生冲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可能采取地区保护主义来限制巨头的进入,因此很容易导致大量区域培训机构的倒闭。因此,政府应当立足自己分管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起以兼职、人才培养库、多专业分类的管理模式,对地区紧缺型人才立即由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培养,这样才可以在市场经济中与垄断机构进行竞争,而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走向衰败。

(三)实施严格的绩效控制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3

当前,我们生存的世界正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从国家到活生生的个体正面临着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挑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地由科学、技术转向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的身上,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立足之地必须从根本上科学地夯实本国人力资源的坚实根基。也是说从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储存及使用等等环节保障人力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或社会运用。这也就给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及职业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研究与理论发展的契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从全球化的视野,本着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要求,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尽快形成良性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运作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把发展成人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从法律、政策、资金、物质设施等各方面积极投入。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二流教育”,“生源质量差”以致国民轻视的恶性循环。机构设置上法律规定了各级机构的明确职责和权限,强化政府机构的服务功能;国家通过立法和拨款形式宏观调控,有重点给予资助,同时搞好权力下放,给地方机构和办学主体充分的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组织中介机构,协助政府协调各方关系,发挥整体优势。而且很多国家建立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依靠市场就业信息和行业分析调整培训,实行培训购买制,这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良好的成人职业教育运作机制。而且,一些国家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系等等。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技术水平低,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再培训,企业改革的大量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尤其需要我们发展成人职业教育。需要政府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成人职业教育的运作机制。规范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从法律、政策支持成人职业培训。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通过企业改革理顺职工教育和企业经营人力资本开发的关系。鉴于我国奖金短缺,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加强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中介机构,诸如行业协会团体协调各级各类的投资主体、办学主体,为政府、企业、个人的教育和培训有效开展提供服务,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快速提高职工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依法治教,科学经营的教育运作机制。营造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开放是涵盖政治、经济、思想各领域的全面开放。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成人职业教育法制体系

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立法,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即使有也多散落在各个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我国现阶段的成人职业教育立法大大滞后于蓬勃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需求。这在实际工作中有诸多表现:其一,直到最近我国才制定出一部与成人职业教育相关的统领职业教育行政法规、规章与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的职业教育大法,由于长时间缺少一部成人职业教育法的规范,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成人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其二,成人职业教育法规内容不全面。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立法内容微观的多,宏观的少;单项的多,综合的无,使其目的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一些重大问题悬而难决。其三,成人职业教育法规较少。现有规范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行为的文件多冠以“通知、批复、报告、请示、意见、规定、条例、细则”之名,缺乏立法效力及法规应有的稳定性、严格性和权威性。比如农业部、人事部制定的《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等。其四,成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成人职业教育立法超前不力,已有成人职业教育法规的宣传及执法监督又明显滞后,习惯政策管理。其五,法律法规的多口性管理和监督,使相关政策的法律效力大打折扣,缺乏统领成人职业教育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的法规体系。涉及的相关政策部门包括人事部、劳动与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以及相关的行业部委等。我国于1996年才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该法规定了许多职业培训的政策、体系、实施和资金保障等,还需要经过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其具体地发挥作用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三、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开拓丰富多样的办学渠道

我国举办成人职业培训的机构从结构上看,有五类:一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举办的职业大学;二是独立设置的高等专科学校;三是成人高等学校;四是本科学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五是本科学校举办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等。另外还有就业培训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以及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全国现有技工学校4396所,在校生193万人;就业训练中心2924所,年培训366万人;企业职工培训中心20000多个,年培训28000万人;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培训机构1万多所,年培训约1500万人。远远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巨大需求。随着中国加入WTO,培训形式日益严峻,2000年全国约有831万初中毕业生和近97万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根据国家劳动预备役制度,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要经过1-3年的职业培训。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变化,在职劳动者的技能更新培训需求迅速增长。在近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由于结构性失业和技能淘汰,出现了上千万下岗职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1999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6000万人,“十五”末还要转移4000万人。这一系列的培训需求都会给我国的职业培训提出挑战。为此我国积极采取措施,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协调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实行市场化运作,规范调动全民参与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对职业培训的有效投入,截止2001年,全国劳动部门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有16629所,年培训能力达390.7万人,结业人数362.7万人。逐步形成了我国的职业培训体系包括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近年来,形成了综合性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前者是在改革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企业的培训实体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指导等多种功能并与职业介绍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为学员提供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服务。后者是在城市,依托社区,联合各类培训机构,并实行劳动部门内部培训、鉴定与就业机构的联合运作,扩大培训规模效益,为促进就业服务的一种新型培训联合体。呈现出逐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趋势。从国际经验看,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鉴于我国人多地广,国家正积极构建远距离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国家远程职业培训中心、中国职业培训网络以及就业和培训信息数据分析和平台等,利用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抓好教育卫星电视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尽快建成全国电化教育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发达国家的合作培训。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国外培训服务机构的大批登陆。给我们的合作培训提供了很大的市场。#p#分页标题#e#

四、打造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我国也在积极构建职业资格制度。目前,已正式颁布3200多个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已初步建立起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对劳动者实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中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在各类企业的技术工种实行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凭证上岗的制度,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我国目前正逐步完善这一制度,以推动成人职业培训的发展,实现培训的终身化、全员化。

五、大力推动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趋势

从国外经验看教育和培训日益终身化,而且这一理念正在为很多国家和个体所接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构建我国的终身培训的体系,应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必要措施。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已达到13亿,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人才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科技专业人才缺乏,熟练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在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中又存在着各种人才的大量外流现象。如何将占人口比重最大的低素质劳动力转化为熟练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我国适应国际思潮,积极实施培训终身化,以改变目前不利现状,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0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开展普通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进程,打好职业能力基础,为以后的职业生活和培训准备。同进颁布《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法制上保证培训的合法化,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各行业部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培训,为此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形成公立培训和私有培训的良性共存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协调各个部门的培训服务,发挥最大的合力作用。广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开发,变救济性就业服务为内涵发展式就业培训。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就业前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训练和技工教育,就业后的在职职工提高培训、转岗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服务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再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是为劳动者铺设了一条通过接受终身教育,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4

为深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我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审批管理

1、进一步明确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审批原则。为规范城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今后凡在城区范围内举办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统一由市劳动保障局审批。城区内原已审批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暂由原审批机关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劳动保障局统一管理。城区以外举办实施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由办学所在地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审批后报市劳动保障局备案;举办实施以中级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由市劳动保障局审批;举办实施高级及其以上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由市劳动保障局初审,报省劳动保障厅审批。

2、进一步明确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申办条件。申请设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应当具备《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条件,并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要求。主要标准条件为:①培训规模200人以上;②固定资产达到20万元(不含租用的校舍、场地、设施等)以上,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③有与开办职业相适应的师资、实习实验设备、教学计划等。

3、进一步明确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审批程序。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应履行筹设和正式设立两个步骤。尚不具备正式设立条件,有办学愿望的,申办者可向审批机关提出筹设申请,审批机关参照设置标准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同意筹设。批准筹设的,筹设期为一年。筹设期内,具备正式设立条件的,可提出正式设立申请;筹设期满仍不具备正式设立条件的,可申请延期一年,但筹设期最长不超过3年。申办者申请正式设立的,根据学校正式设立应具备的条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正式设立申请及所规定的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审批权限依照以下程序进行:①受理。审批机关依据设置标准对举办者提供的法定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有遗漏或不完整的,通知举办者限期补充。对申报材料审查无异议的,审批机关正式受理,举办者填写《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审批表》。②核查。由审批机关组织评审组,对举办者的教室、实习场地、设施设备、学员食堂、宿舍、活动场所等办学条件进行实地核查,对举办者提交全部材料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办学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形成考察评估报告,提出能否设立的意见。③审批。审批机关依据评审组评审报告,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对不予批准的应说明理由,并将申办材料及时退还申办者。劳动保障部门原则上每年6月和12月各审批一次。

4、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名称。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只能使用一个规范的名称,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一致。学校名称应体现行政区域、字号、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内容要求,统一使用“市(县市区)×××职业培训学校”。学校名称不得违反《商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冠以“国际”、“中华”、“全国”字样。名称中含“”字样的,须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含“”字样的,须经市劳动保障局批准。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一般不以举办者的姓名和专用名词冠名。捐赠者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可以以捐赠者姓名或者名称冠名。

二、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行为

1、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广告。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前,须经办学审批机关核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招生简章和广告要如实学校的名称、地址、专业设置、培训层次、培训形式、培训期限、收费标准等内容。未经核准审批擅自招生广告或虚假广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查处。

2、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教学行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业务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与培训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4。

招收列入就业准入控制工种的学员,必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或技术等级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初级培训不低于400学时,中级培训不低于600学时,高级培训不低于800学时。入学后15日内将学员名单、教学计划报学校审批机关。培训结束后应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3、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学员管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为每一名学员建立培训档案,据实填写入校时间、培训职业(工种)、培训内容、培训学时、考勤记录、结业成绩等在校培训期间的相关信息,培训档案要永久保管备查。

4、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安全卫生管理。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建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安全卫生标准,制定落实安全卫生防范措施,全面实行安全卫生责任制,确保不出安全卫生责任事故。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防疫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事故隐患及时督促培训学校抓好整改;拒不整改的,除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外,《办学许可证》不予年检。

三、建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考核评价制度

实行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年检制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评出年度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被评为合格以上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允许继续办学。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无故不参加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注销其《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并予以收回。

建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根据贯彻国家相关法规及办学规模、条件、质量、信誉等情况,划分为AAA级、AA级、A级三个信用等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鼓励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培植培训品牌,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评估每3年进行一次,年检不合格的取消信用评价等级。

四、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指导和服务

1、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规划指导。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科学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发展规划,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健康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教师

“双元制”(DualeSystem)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代名词,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促使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世界瞩目和效仿的标志。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制约“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解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不同教育阶段均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实践训练,在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理论学习,企业与学校、实践与理论、学徒与学生等相对要素均可视为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元”。

(一)“双元制”开始的阶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业的第一次分流。学校设置方式既保证了所有学生小学学业结束后都能进入初等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接受教育,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兴趣发展和身心发展实际需要,更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结束后,毕业生还要进行第二次分流。德国高中设置有普通类高中和职业类高中。职业类高中基本以专门性的职业学校为主,即“双元制”体制中的学校一元。无论接受何种初等中学教育,毕业后均可按照个人意愿选择进入不同高中学习。从实际情况来看,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德国学生在高中学业完成后,可以自主申请进入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学习。如果是选择就业,德国教育体制也能满足直接就业学生后续的深造需求,即设置有专科学校,满足继续教育需要。

(二)“双元制”进行的地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元”,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培训、教育的主体分别为企业和学校,这是一种“双线并行”、“双管齐下”共同培养人才的体制。企业工厂、生产车间和学校课堂教室、校内实训场所分别构成了不同内容训练、学习的空间。在德国,大多数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培训基地,拥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即使是没有足够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也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职业教育。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学徒是德国职业教育法制框架下的义务,也是企业应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更重要的也是在为企业发展培养、储备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于学徒来说,是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接受培训,能够直接接触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在结束培训后能够立即从事相关的专门技术操作。企业和职业学校作为培训、教育地点,分别受到不同的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按照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公法即联邦法律《职业教育法》调整下进行,但企业培训学徒实施过程,还制定有专门的《职业培训章程》,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章程中培训要求、计划、期限等详细的具体培训规范进行。

(三)“双元制”采取的方式

“双元制”不单纯表征为基于培训教育空间不同的企业和学校二元,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企业和学校各自承担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德国制定有按照职业岗位群划分的培训职业目录。比如机电类职业培训,下分铸造专业、机床操作技术专业、锻造和焊接专业、电工类专业等众多类别,每类之下又细分为若干具体工种,比如机床操作技术专业下分车工、刨工、钻工、研磨工等等。对于企业来说,培训的主要是具体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一般先进行整个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育,随着年级增高逐渐聚焦具体专业,直至其获得相应专业资格。企业培训侧重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教育侧重的是理论知识。在企业培训期间,以师傅带学徒的实践训练方式为主,师傅传授学徒的主要是操作技能和职业经验,目的是让学徒直接感知和熟练操作生产工具,便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立即投入工作,避免二次培训。在职业学校,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受训者是以学生身份接受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这既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包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接受教育的普通文化课知识。

(四)“双元制”实施的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长久运行,得益于德国的教育体制保障和法律保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自产生开始就带有明显的自觉性特征,尤其是相关法律规范的不断制定实施,促使其发展快速化、制度化。早在中世纪同业工会时期,师傅培养就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标准化体系。自1938年起,德国开始正式施行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二战后,德国出台《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正式使用“双元制”称谓,为后续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1969年,德国又出台《职业教育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上升为国家职业教育制度高度,以法律保障其制度化发展。此后的《青少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机制

(一)教师分类配置

企业中的培训师并不是企业中的任一员工均可担任。在德国,要成为企业培训师,也需要一系列的资格和条件。德国联邦政府颁布有《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条例》,这是称为企业培训师和企业培训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学的基本依据,确保了企业培训师的正规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按照该条例,要成为企业培训师,其自身需具有某一类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接受过相关专业职业培训且获得了专业培训师证书、至少有三年以上专业实践经验。职业学校中的教师则分为三大类别:专业课理论教师、文化课教师和专业实训课教师。相对于企业中以实践为己任的培训师来说,职业学校中的这些教师统称为理论教师。理论教师的配置遵循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基本要求,实行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相统一原则。

(二)教师资格要求

要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满足两个资格条件,包括报考资格、任职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设定了较高的准入条件,之一是报考人员已经获得文理学校毕业证书,之二是报考人员已经在企业至少有过一年以上的实习经历。在任职资格方面,德国的规定更为严苛。要获得最后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在校进行至少九个学期学业学习之后,需接受两次考试。第一次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鉴定。第二次是在进入预备教师期两年后,对其实践经验和能力进行验证性考试。这两次考试均为国家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

(三)教师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有“物理型”和“化学型”两种培养模式。“物理型”教师培养模式指的是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师范教育,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叠加于教师培养过程中。“化学型”教师培养模式指的是将师范教育融入于专业教育之中,二者虽然教育性质不同,但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二者高度融为一体。相对于“化学型”这种专业与师范相融合的培养模式,“物理型”教师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叠加型教师培养模式。叠加型教师培养模式是德国当前较为广泛采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四维路径

(一)营造一种氛围:形成全社会“崇尚技能”良好风气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远远超脱于技术层面,之所以持久散发着制度魅力,源于其已经内化为德国的国家文化,彰显着国家对技能的尊重、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尊重。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塑造职业技能的崇高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尚技能”的良好风气。崇尚技能,本质是对人的崇尚与尊重。一要重视技能培养在各类型各阶段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学习兴趣,创造条件满足个性发展;三要树立以技能为荣导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类竞赛活动,激发职业技能创新活力。职业教育教师是营造崇尚技能良好社会风气的推动者,培育学生高尚的技能观、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同样是其重要职责。

(二)确立一种标准:形成规范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在职业教育教师准入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从源头上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准入质量。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职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内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主要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师资格进行了具体的准入限制,对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必将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形式的职业教育形式来说,也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应该将从事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整体统筹考虑,形成通用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规范。

(三)建立一套保障:完善入职、晋升、流动、继续教育等配套政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方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师资实际情况,对实践素养欠缺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素质提升培训,这将从整体上补齐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的短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而言,除了能够入职参加工作之外,还面临着职称晋升、待遇保障、聘任流转等诸多现实需求。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充分正视和考虑职业教育教师道德这种现实需求。当前,在教师职业发展政策方面,国家颁布了众多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大大保障了教师发展需要,但职业教育教师尽管属于教师范畴,应该接受相应制度调整,但职业教育教师也有其特殊之处,比如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均应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配套政策保障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

(四)修订一部法律:以“双元制”为基准修订《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该法对职业学校设置、职业培训种类、企业培训要求、政府管理体制等均做了基本性规定。实施二十几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也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需求,形成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在倡导“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当下,需要对该法进行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现有《职业教育法》在职业教育教师方面,仅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立条件中作出规定:设立职业学校需要“有合格的教师”,设立职业培训机构需要“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这是职业教育机构成立的必备条件之一,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部需要。尤其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需要与“双元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法》,这对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智彬.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72-77.

[2]褚建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配置及其路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3):20-23.

[3]陈幼德.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2000(2):80-83.

[4]闫广芬,陈东.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78-81.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6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整合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统筹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全方位的差距,有效消除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衡、教育不公平等现象,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状况,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而“农民工是城乡统筹最好的结合点,是城乡统筹最大的利益群体,也是实现城乡统筹最大的难点”[1]。   国家统计局在常规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的基础上,2010年在10个省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2],目前已经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这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真正促进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其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   一、重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主要考察的是培训活动的实践效果———预期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笔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参与观察、实地访谈等分析方法,选择典型政策性职业培训机构对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准入门槛低,培训项目招投标不规范   一方面,目前,随着统筹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空间比较大,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管理制度要求比较宽松,准入门槛比较低。结果,很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兼职教师,造成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场地,无法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职业培训机构存在虚报学生实际数量套取国家培训补贴现象。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招投标过程中,形式主义、走关系等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往往那些有实力、声誉较好的职业培训机构被拒之门外,而资质条件较差的职业培训机构可能通过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方式纳入进来,一旦他们获得市场准入,就会为了减少寻租成本不按规定开展教育教学培训活动,进而以赚取超额利润进行寻租,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职业培训机构招投标恶性循环。   (二)忽视新生代农民工不同诉求,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培训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那就是虽然政府免费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但他们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出现的问题,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将原有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培训政策移植到在岗农民工身上,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一般是1-3月,这段时间用人单位的工作将无人承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工程进度和效益。二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挣工资,参加培训1-3月收入将大为减少,甚至会造成工作丢失”[3]。结果,政府买单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用人单位、新生代农民工都不买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忽视了培训需求,不注重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特征、在岗培训和职前培训的不同要求、本地新生代农民工和外出务工农民工培训需求等问题的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往往采取“一刀切”、“一锅粥”的方式。   (三)职业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机构竞争同质化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职教院校的实习场地已初具规模、功能不断完善,基本可以满足职教人才培养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需求。但笔者的调查发现,首先,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职业培训资源比较分散。重庆市很多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譬如永川区拥有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五十余所,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各自为政”,每个培训单位只负责各自的培训事务,缺乏与其他职教资源的有效合作和有机整合;观察发现,很多职业院校的师资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想利用寒暑假进行相关职业培训,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为了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不少培训机构希望企业提高实践基地以供实训,但企业总是以怕农民工损坏设备为由拒绝,同时职业院校的实习场地在周末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其次,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培训机构竞争同质化。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概念已经“触及到社会和制度结构的所有方面,成为阐明所有社会工程和发展目标的共同价值标准”[4],而培训机构的同质化竞争极大地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可持续。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职业培训机构都设置有电工、钳工、缝纫工、焊工、车工、建筑工等培训种类,但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基础设施却参差不齐。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补助,各个培训机构疯狂争夺生源,结果,在参训对象人数有限的情况下,职业培训机构招生人数都比较少,使得他们不得不压缩培训投入,培训质量就难以保障,这就陷入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循环。   二、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职业教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劳动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是培育新型劳动力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现实困境,永川区政府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30所职业院校和28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优势,不断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创新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有力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p#分页标题#e#   (一)坚持发展创新,实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公开招标制度为了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托该区公共资源招投标交易中心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首先,永川区人社局规范了申报新生代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在办学资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等基本投标条件,详细制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海选细则,合理确定了培训工种与培训人数。然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根据招标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的原则采用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负责组织专家对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申报项目进行严格评审,择优中标,然后对中标的职业培训机构经公示三天无异议后给予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并由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报市级主管部门备案。这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的方式,“规范了永川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创新了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杜绝了办学条件不足、基础教育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培训水平低的培训学校掺杂其中,真正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为做实培训任务、确保培训质量、用好惠民资金打下良好的基础”[5],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职业教育校企联合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要充分尊重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培训需求,创新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引导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过程中,第一,推进“分众化”培训模式。即充分利用永川职教城优势,根据职业院校的职教特色和专业品牌,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同诉求,进而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类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第二,开办新生代农民工夜校。针对在岗技能生培训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性不高、用人单位不支持等问题,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学分析问题原因,组织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夜晚和周末等新生代农民工休息时间开办新生代农民工夜校,根据用人单位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培训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相结合,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技能。2008年,永川区开办农民工夜校4所,设置了缝纫工、电工焊工、车工、建筑工程等12个专业,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8414人,占全年目标计划10000人的184%;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794人,完成全年目标计划6000人的230%,比2007年同期增长65%;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97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000人的150%,成功解决了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难的问题,极大推进了全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6]。第三,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上门培训。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外出民工无法返乡参加技能培训的问题,积极创新培训方式,组织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外省劳务输出基地上门开展在外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切实破解外出民工培训难的问题。   (三)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习基地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0年6月21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在永川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过程中,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培训模式,一方面,统筹职教资源,利用寒暑假时间,实现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接,根据行业特点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求,组织实践丰富的职教师资,筹办新生代农民工业余培训班,深得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欢迎。另一方面,共享实习基地,利用某些职业院校周末闲置的实习场地向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在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供其实践学习、操作锻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操作技能,拉近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打造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程的主导力量,可以在建立职业培训基地、信息服务、经费支持、培训考核等方面发挥更多的协调作用。一方面,永川区人民政府支持市供销合作总社由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组建重庆市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打造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品牌。该品牌“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坚持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思路,大胆探索职业学校资源整合、重组和资源共享的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发挥示范和核心带动作用,主动吸纳其他职业学校参与,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机构组建农民工培训综合体”[8],这有利于整合职教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质量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和行业输出基础,打造永川劳务品牌。该区重点打造以美容、美发、摄影为一体的“永川美容师”,以护理、保洁为主的“汇能家政”,以新疆摘棉为主的“永川拾花工”,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的“永川数控”等“永川技工”特色劳务品牌,通过劳务品牌打造,提高了永川农民工培训的影响力,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工作水平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7

一、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的情况,现在的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影像技术、打印技术,都没有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体现。制约着我国农村的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的要求,能够培养专业、大量的懂得农业技术的人才。但是我国这样的课程体系较少,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

(二)农村职业教育影响力小

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在农业职业教育帮扶上,可以采用的减免学生学费的方式。但是目前举办的规模,还是仍然比较小,没有占据很大的社会地位,存在着招生困难,学生少生源不好等多样问题,出现了农业类专业萎靡不振,甚至消失的情况。

(三)教学体系单一

目前,我国的教学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主,没有开展非学历教育,比如:单项的技能培训,并且发展较缓慢,缺乏多样性、持续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大多的农业职业教学当中,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国家和社会的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因此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就业,并且缺乏培训渠道。农村职业教育的数量比较庞大,但是农村的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农民掌握没有先进的农业知识,缺乏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含量,与世界相比相对落后。

二、解决措施

要想提升扶贫本质,在开展脱贫的职业工作中,需要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到贫困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在农村的职业培训中,需要运用专业的思维,建立专业的扶贫团队与机构,建立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并且到有效的评估体系。从多个方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建立专业的职业扶贫团队

现在职业培训扶贫的专业化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需要建设专业的扶贫团队。我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主要负责获取资源,整合资源,以进行工作规划执行和监督的任务等。专家团队负责,对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进行工作支持。

(二)构建专业的培训扶贫机构

专业化的培训机构,能够有助于提升农村人才的职业技能。因此,需要构建专业的职业化的培训,扶贫组织。首先,政府需要构建职业培训扶贫组织,这个项目是国家的一个民生工程。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稳定资源。国家能够赋予其特权,在职业的扶贫机构上,与其他机构融合情况融合度不高。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获取相应的资源,能够有效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最后,能够体现区域的特性,我国的贫困人口地区存在着区域的特征,文化水平和民风民俗与资源,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可以采用不一样的不同的方式,进行减贫脱贫,工作当中,做到专业性与精准性。1.管理团队。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教学与管理与实践三个方面的知识,因此人才寻找相对不容易。2.专家团队。需要有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并且在这个行业当中有较深的造诣。不同的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3.教师团队。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基本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员,这样才能推动职业培训的在专业上的发展。所以需要专家指导,并且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并颁发职业资格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

(三)开发专业的职业培训课程

职业培训扶贫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减贫和脱贫的结果,完成脱贫的使命,减贫脱贫的使命需要。根据文化和居民的不同特色、居住环境选,择相对适合他们的专业课程。首先,需要研究评论的原因,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与本土文化相联系,找到环境的外在因素,从而帮助选择,适合他们的本土化的课程。其次,需要专家组织专家团队和教师团队及其用人单位,对该地区进行职业培训,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各地方的特色,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未来发展需要所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使得制定专业课程,能够为当地填充就业岗位,与当地的人才供需相匹配。

(四)研制课程体系

根据贫困地区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扶贫帮扶,比如,辅助性的资源,包括课程管理资源、实践平台资源配置、配备教材及教师资源等,同时需要有效的落实。

(五)构建专业的扶贫效果评估体系

职业培训教育范文8

关键词:脱贫致富;互联网;新闻传播;逻辑生成;职业培训

脱贫攻坚是国家实现百年奋斗的标志性指标,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的与要求。在哲学的范式下,确立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线分析新时代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念。本文拟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农村职业培训的逻辑生成视角进行分析,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改变农村传统职业教育的做法,建立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的路径,呈现出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和跨界合作共赢的方式与方法,以此促进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的典型培育与推广,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之举,是助推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脱贫与致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促进农村职业培训脱贫致富内涵本质特征

贫困是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等三个角度来认识的,贫困一词并非特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本文贫困主要从指经济层面来研究,包括收入、消费以及能力等低下等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区分贫困与非贫困的状况,确定贫困的划分标准。

(一)农村贫困线标准的内涵实质。1.贫困线标准。区分贫困与非贫困的标准是贫困线,贫困线是根据最低食品支出费用与食品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率,通过量化指标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的基本要素,计算出最低食品支出费用。世界确立贫困线标准使用恩格尔系数法,通过食品消费支出与居民总支出的比值高低计算,比值与生活水平成反比。2.地域不同贫困线的标准。以特定群体收入为界,贫困居民为不同地域存在一定比例低收入居民为标准。贫困内涵是相对的,贫困线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贫困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3.农村贫困线的标准。农村极端贫困线是通过纯收入与粮食生产数量为比照,计算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即是农村贫困线的标准。

(二)农村职业培训的内涵呈现。1.职业培训的内涵。劳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内容是职业培训的核心要素。国家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使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从法律上得到了保证。2.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农业技术技能标准、职业技术技能等级及鉴定、农业职业技术技能竞赛和技术技能人才表奖等方面组成。3.不同种类和不同层级的职业培训。农民农业生产岗位培训、农民工城市就业前培训、农民工转岗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种植养殖培训等,分为初、中、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职业培训。

(三)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职业培训农村脱贫致富内涵的生成。1.新媒体传播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传播中新媒体传播全民网络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对微信、QQ、APP、互联网+[1]、网络直播、网络代言、网红等社交媒体营销平台有了充分认识和实际运用,在新媒体营销方式带动下,名人效应和网红不断出现,淘宝、京东、微商、代购等平台与空间打开了农业产品的营销模式,促进了农业高速发展。2.互联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与城市的发达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农村缺少平台和多维经济发展渠道,许多特色农业产品滞销,特色不能充分体现,还由于农村贫困地区交通和网络体系不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互联网农产品营销薄弱,怎样通过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营销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农村脱贫致富战略十分重要。3.农村互联网培训脱贫致富。根据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农民个人从业需要,农村互联网培训分农业和非农业技术技能培训[5],农业培训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科技、农业管理等培训;非农业培训如:饭店服务与管理、美容美发、家电维修、信息技术、烹饪、采选矿技术、爆破、筑路和国内外劳务输出等专业培训。

二、脱贫与致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对农村职业培训脱贫致富培育思想文化的逻辑生成

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逻辑发展历程来看,农民培育思想文化为脱贫提供了源动力,独特的农村农民思想文化构成了贫困农民致富基本本质。

(一)农村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文化类型。1.农村互联网新媒体实然类型。根据农村互联网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国家政策法规宣传、脱贫致富经验介绍和方法、农产品营销和养殖技术等方面。按照区域农村特点如实描述的类型。2.农村互联网新媒体纯粹类型。依据农村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设置一定的参数,按照特征参数,通过区块链上链,大数据归纳优劣的类型。3.农村互联网新媒体应然类型。由于农村互联网新媒体独特特征,理清和梳理实然性,形成关键性的类型。

(二)农村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思想文化的生成。1.农村互联网传播思想文化的生成。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思想必须是按新时代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思想,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满足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农业发展的信息需求,传播正能量展示政务动态、精准脱贫典型案例、农民个人风采录等文化[2]。2.农村新媒体传播内容文化的精准性。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中,农村存在传播内容重复同质、单一信息来源、从上至下传播,往往有精准性较差的现象,同时存在传播内容及时更新速度慢、缺少长期跟踪报道等特征。因此,农村新媒体传播内容要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扶贫信息,树立致富带头人,立足新媒体精准扶贫。

(三)农村职业培训脱贫致富培育思想文化的呈现。1.农村职业培训培育思想文化的生成。思想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主要形式,思想文化是农村职业培训的精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核心思想文化,体现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在产品设计全过程中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理念[4],是农村职业培训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文化。2.农村职业核心能力培育训练的呈现。根据农民就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在农业职业生产活动中要促进个性的素养培养的训练与发展,农村培育思想文化为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三、脱贫与致富:互联互通促进农村职业培训精准扶贫的逻辑生成

精准扶贫概念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发展之中。按照的“五个一批”“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的指示精神,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可分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完善精准帮扶措施和管理手段、强化精准考核目标等三个方面内容[3]。

(一)互联互通精准识别贫困户呈现的逻辑起点。1.互联互通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系统、大数据和云计算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贫困户剩余劳动力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建立网络信息卡、精准理清性别比例、年龄段、文化素养、就业创业等情况。有效制订个性化精准职业培训生成,利用真实可靠信息,才能最大限度脱贫攻坚致富。2.互联互通大数据精准服务贫困户。确定贫困户后,建立互联互通大数据平台,形成帮扶贫困户大数据智库,精准服务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互联互通精准识别致贫原因职业培训消除贫困的作用。1.互联互通精准识别致贫原因。根据互联网信息系统,对贫困户致贫进行原因分析,找出致贫的关键原因,从根源上消除贫困。2.职业培训消除贫困。在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找出致贫原因后,通过农村职业培训精准帮扶,同时制订因地因人相关扶贫政策,务实求新、真正起到脱贫致富的作用。

(三)互联互通贫困户精准考核的更加注重效果。1.互联互通贫困户精准考核。通过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的精准考核,精确评估评价扶贫基本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和精准扶贫实施成绩等。2.精准考核成效。精准考核涵盖制度、标准、成效、量化考核指标等,农副产品价格在农业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产品价格不断变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为贫困户精准服务。强化量化考核脱贫致富的工作绩效,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效果。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农村职业培训教育扶贫的模式,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脱贫致富人口数量逐渐加大,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职业培训扶贫效果更加凸显,脱贫致富的措施更加科学合理、精准有效,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的,职业培训脱贫而不再贫困,地区走上不再返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建设美丽新农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解梅娟.电商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模式的新探索[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6(02):12-15.

[2]况培颖.精准扶贫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8(18):20-21.

[3]龚芳.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新媒体营销》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电子商务,2017(05):76-77.

[4]杨克.面向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