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范例6篇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范文1

关键词: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C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82-02

社区作为具体化的社会,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社区服务作为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基层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深化城市各项改革,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机制要求,加快发展步伐,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一、我国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取得成就。1、社区服务政策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在社区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政策法规的引导和保障作用,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在设施管理、服务管理、社区就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蓬勃发展的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实践为政策法规的出台奠定良好基础,政策法规的出台又为社区服务与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2、社区服务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社区服务设施是为社区居民、单位提供服务的场所和基本阵地,也是创造“居民生活方便”社区环境的物质基础。当前各个城市始终把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重点,使社区服务设施规模不断扩大。3、社区服务手段不断发展。各个城市普遍推广社区便民热线电话,制定热线服务和规范化管理标准,推动热线服务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些城市建立信息查询检索系统,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购物、交通、就业、培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

二、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存在的问题。(1)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不足,难以为继;经营性服务猖獗。目前社区服务分三大部分,即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的双向服务。但从社区服务发展过程看,纯福利性、无偿或低偿类服务项目比例明显降低,经营型、有偿性服务项目逐渐提高并已成为最重要部分。(2)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不高。以青岛市为例,到2006年底,仅市南区就有社区服务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1.1万人,但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由家庭妇女、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组成,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很低,基本属于劳务型,提供的都是简单的劳力活动。其他一些大城市也有类似现象。这样对像残疾人服务、弱智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行为偏差者矫治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精神康复者服务与辅导、刑释人员矫治与辅导、单亲家庭辅等专业性、智力型的社区服务难以提供应有的高质量专业服务。(3)社区服务中心角色尴尬。目前社区服务基本上是由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机构运作,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定位一般是多功能综合性的服务事业单位。从现实看,目前的社区服务中心既履行行政职能,又履行社会中介职能和市场职能,集多重职能于一身;其组织性质和角色既是公共组织,又是中介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集多重性和多重角色于一身;其人员构成既有政府公务员,又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企业编制人员和临时雇佣的打工者。政企不分和政社不分。

三、社区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社区服务概念不清、定性不准确。社区服务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种产业。作为事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社会服务;作为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第三产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福利属性上。并要求社区服务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运作。但现实中,社区服务既包含福利性服务,又包含便民利民服务和社区与驻社区单位的双向服务,既有无偿的、福利性、公益性的服务,又有有偿的、经营性的服务;社区服务既要以维护和保障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强调其社会福利和公益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又要保持社区服务业产值每年增长;社区服务与社会服务、与商业服务、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并没有规定。凡此种种,使社区概念和定性显得混乱不堪。社区服务概念不清,定性不准确,不仅造成了新的“政企不分、政社不分”,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及营利性服务,牺牲公共利益和公益性、福利性服务的现象。(2)缺乏科学分类。分类是管理的基础,只有科学的分类,才有科学的管理。社区服务管理上的混乱,营利性、有偿性的社区服务占据社区服务的主流,背离社区服务发展的宗旨,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社区服务缺乏科学的分类。致使有偿的、无偿的、低偿的,福利性的、公益性的、互助志愿性的混在一起,“鱼龙混杂”,福利性、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损害。(3)资源不足。目前社区服务的发展遭遇两大资源不足,一是资金不足,我们且不说经济落后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社区服务中,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也面临一个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社区服务开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我国目前政府的投入最多占30%,虽然我们不能对数字简单的类比,但基于政府的社会责任和功能,政府的资金投入显然与其所负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不相符。二是政策资源不足。总的说来社区服务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现有相关的减免税政策笼统、不详细,缺乏可操作性;各种政策之间矛盾、冲突严重,没有有效衔接,缺乏统一。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1、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据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的经验及社区居民的需求愿望,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城市老龄化和流动人口等问题,使老幼孤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成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和难点,要形成市、区、街、居四级社会福利服务网络,组织社区单位和社区志愿者开展义务包户或帮带活动,为散居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孤儿、弃婴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解决生活困难。人群福利体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辅助服务场所。(2)、社区居民再就业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滞留社区,社区服务应以此为着眼点,把社区服务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拓宽下岗职工安置渠道;大力兴办中介服务、家政服务实体,完善服务网点,积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开展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鼓励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发挥自身特点和业务专长,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组织,实现在社区内就业。社区服务与发展地区经济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养事业,以积累促发展。(3)、社区卫生服务。这是一项最难又是最重要的服务。社区要把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开展健康、自救互救、备灾救灾教育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建立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功能合理,方便群众,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促进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现代社区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社区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服务业列入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把社区服务业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服务业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体系。要明确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分清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以街道为依托,以居委会为基本单元,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居委会作为社区的管理组织者,就不能作为企业法人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经营活动。(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公民观念。随着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以前,遇到什么发愁为难的事,人们习惯于找单位、找领导解决。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人们还不习惯找社区服务中心排忧解难,所以,必须利用新闻媒体、通过举办社区知识讲座、文艺巡回表演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和公民理解和认识社区服务的概念、内容及其重大意义,明确三个转变(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政府从对企业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为;政府由直接操作经济活动为主向监督经济活动为主转变),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增强全社会对建立社区服务体系迫切性、必要性的认识,尽快使社区服务深入人心,加大社会自我推动效应,提高行动的积极性、公众性、社会性。(3)、对社区服务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建议将社区服务定位于社区公共服务,并将社区公共服务明确划分为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和互助性服务三大部分,福利性服务是指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免费或低偿的服务或商品,它一般需要界定特殊的弱势群体,这种服务一般是由第三者付费或补贴,服务对象只交很低费用或免费;公益性服务是指由公共酬资并公开免费提供给所有社区成员的服务,它是一种社区层面的公共物品,比如社区环境美化、社区卫生清理、社区健身以及其他社区公共设施等,这种服务资金来源是靠政府资助或社区内动员,但它的使用和其资助者不对称,它的使用是公共免费的,也是针对全体社区居民的;社区互助性服务是指社区内具有互补性的不同成员之间的互相服务,主要是指社区的居民之间的互相照顾和服务,它强调以服务换服务,而不是互相购买服务。由于目前的便民利民服务大多是经营性有偿服务,则完全可以通过培育相应市场来解决,由市场来提供,如现在的社区居委会举办的“便民餐馆”、“便民超市”、“便民维修业”、“便民理发店”等等。并且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以成为重大的商机,众多的商业服务机构纷纷参与此类服务的提供,因此,作为政府和居民自治体的社区居委会不应参与市场竞争,应将此类服务从社区公共服务中划分出去,社区公共服务不再包含便民利民服务。(4)、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服务队伍的状况如何,这是社区服务得以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逐渐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服务队伍。总体上看,这支队伍尚处于粗放式的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而其服务的项目内涵、质量及专业化技能尚处于较低水平,这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区社工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应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积极筹划和实施适用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切实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其次,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并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最后,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半官方的群众政治团体,掌握并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知识和主法介入社区社会工作事务。在社会工作事务尚无法从它们的团体事务中分离出来之前,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分工一时半载难以理清的条件下,引导这些半官方、半社会的团体之分支部分走向专业化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要不断总结、深化、完善,借鉴国外经验,才能使城市社区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李勤德,张碧宇.应解决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经费问题[J].中国民政.2008.(02):48

[2]陈雅丽.”单位制”影响下的城市社区服务发展――以广州市D社区为个案[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1):39-42

服务体系范文2

__县旧城镇围绕构建惩防体系,着力解决事关群众的民生问题,强化基层组织和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按照转变作风,深化落实,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在创新服务载体上有新特色,在深化服务内涵上有新延深,在拓宽服务渠道上有新亮点,在增强服务内容上有新成效,着力建立便民服务工作站,明确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内容,建立服务机制,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努力提升全镇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

一、不断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解决党组织和党员有能力服务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把权力的运用当作服务的过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增强“公仆”意识,真正实现机关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强化民生意识,解决为群众服好什么务的问题。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帮助下级党组织查找问题,为下级党组织予以人力、财力、物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保障党员权力、提供党内服务;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生产致富的信息服务和为群众提供所需办理的服务内容。

二、努力丰富服务群众载体

一是建好服务平台。镇成立便民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各村总支(支部)成立便民服务工作站,绘制好群众办事路线指南,向广大群众公开办事人员业务内容及联系电话,建立一个全镇工作业务人员网络信息专栏,使群众找得到人、办得到事,为广大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深入开展好“三关”工程、政策法律咨询、民事纠纷调解、远程教育、农产品或农用物资售销、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二是推行服务公开。公开服务内容,在便民服务中心公开党组织负责人职务、职责分工、联系电话;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和优惠政策等;摆放工作人员公示牌,姓名性别、工作职责职务,实行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收费标准和办事程序上墙。并将站所职能职责、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宅基地审批等各种事项的办理程序、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编印《便民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切实转变作风。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集中精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贯彻《基层工作守则》,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切实开展文明办公活动,强化干部责任意识,提升干部执行能力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确保干部群众双满意;四是创新服务载体。大力培育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综合示范典型,抓好服务载体,旧城村以开展农民夜校为载体,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培训和“我为新村建设献计出力主题实践活动;长坝村围绕党员设岗定职为载体,成立支部+蔬菜合作社、开展“党员带头,群众致富”主题实践活动;槐坪村以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为载体,成立支部+烤烟专业合作社,开展“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永城村以党员+平安卫生创建为载体,开展“整脏治乱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关坝村以支部建设为载体,开展“我是代言人”主题实践活动,河西以促进产业状大,挤进进经济发展为载体,以支部+专业户的形式,开展“我向党组织靠拢”主题实践活动;土城关以“三关工程”为载体,开展“服务群众双满意”(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满意)主题实践活动。

三、突出示范创建群众满意工程。

以深入倾听群众心声,急群众之所急,助群众之所需,真正使群众满意。一是示范带动促整体。该镇结合县委“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在长坝村争创“黔北黑猪”示范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旧城村创建一个“黔北民居”示范点;在怀坪村创建一个“亮丽怀坪”示范点。各村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做示范、在创新服务载体做示范、在深化服务内涵上做示范、在拓宽服务渠道上做示范、在增强服务实效上做示范,不断深化和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二是健全机制强保障。镇党委书记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切实加强对软弱涣散村总支部的整顿,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工作落实差的责任人,镇党委将按照干部管理办法严肃处理,并对一些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当的干部实行警示诫勉谈话;建立每月调度汇报和半年述职制。镇党委将落实定期检查常抓不懈的责任制,对该项工作常安排常调度常督导,切实帮助村两委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和半年述职制,即下级党组织每月向上级党组织汇报相关工作,上级党组织一月集中调度一次下级党组织的工作情况;下级党组织负责人每半年向上级党组织作一次述职述廉报告,党员每半年对上级党组织开展一次评议活动。通过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和群众最满意干部的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全镇广大党员干部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实现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满意的双满意目标。

服务体系范文3

蓝之象企划机构董事长,中国资深品牌营销策略专家,YBC国际创业青年计划导师。

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专家,荣获中国企业策划案例金奖,2003年荣获中国十大企划人物奖。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著有《遭遇蓝之象》,出版专著《智赢》——蓝之象的品牌营销方式,主编叶茂中《新策划理念》丛书(六册)。

中国科技园区发展新概念

国科技园区发展到今天,把科技园区当成一个纯粹的平台来经营管理的理念显然已经过时,打造服务型园区的时代已经来临!就如同经营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样,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五星级服务。

个成功的科技园区应该具备“4S”服务体系:办公环境服务体(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公共技术服务体系(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辅助业务服务体系(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社区服务体系(Community service system)蓝之象第一次在业界提出4S服务体系建设,并在阜南工业园进行了适当尝试。入住企业的反响不错,有愿意进行深度沟通的,可与蓝之象联系。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

(Office environment service system)

办公环境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科技园区具备的最基础的服务功能,不过不同于传统的仅限于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科技园区追求的是一种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的办公环境,这与科技企业工作要求高强度脑力、创意性等条件需求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已经注意到了生态化园区建设的需求,提出了“花园式园区”、“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的理念,把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

相对于生态园区的打造,我国园区的人文化还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在园区建设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元素,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品味和生机活力将是科技园区未来建设的一个趋势,这也将是吸纳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的重要吸引力所在。

科技化的办公环境是我国科技园区现存的另一个短板。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园区由于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滞后,导致园区内企业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小、即时性差,进而严重影响了园区内企业获取外界信息和市场时机。未来来看,实现科技园区的网络化发展,建设“数字园区”将日益成为园区必备的基础条件。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该说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对科技园区服务体系的一项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形成了许多以生物医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数字动漫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科技园区,这些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对巨型计算、软件测试、数据库系统、技术培训等大型、先进的高科技平台系统都存在着紧密的依赖性。现实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建设这种技术平台的费用,限制了企业的技术研发。

对此,科技园区建设共用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平台支撑,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避免重复性建设。我国苏州国际科技园率先在园区内建成的集数据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动漫游戏服务平台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已经为园区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辅助业务服务体系

(Ancillary business service system)

每个企业除了核心业务外,为了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也将产生其他多种辅助业务,需要多种服务需求,比如法律财务、商标专利、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物流以及风险投资、咨询、市场营销策划等等。这对企业来说通常是一些不专业、繁琐但又十分必要的辅助业务。如果园区能够建立统一的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将对园区内企业来说是一件即便利又经济的服务举措。

建立辅助业务服务体系,园区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一些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同时园区也可以与的专业的物流、法律咨询、人才服务公司达成合作,进行服务外包。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园区企业的日常运营,还推动了地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社区服务体系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服务体系范文4

1.碳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选择。碳金融是政府政策扶持、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三结合的完整体系,包括政府、金融机构、法律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及其共生关系的形成,如下图1所示。(1)政府是碳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主体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政府承担节能减排及其治理的公共责任,需要为企业、银行、中介组织、社会公民的碳金融活动提供政策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没有政府的参与,碳金融活动将无法有序运行,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也难以构成良好的生态关系。当然政府在网络中不能过多干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边界。(2)企业是碳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实施主体,企业通过获得CDM项目提升其社会形象.并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动力。地方环保部门在企业碳排放审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银行为企业CDM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银行可以帮助碳交易的企业解决政策风险大、技术要求高、项目周期长、资金缺乏等问题。(4)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银行的各种碳金融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帮助企业了解项目的操作模式和交易规则,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环境交易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利用CDM项目信息与银行获得的企业碳排放信息对接,引导企业参与碳交易,搭建沟通和议价平台。环境评估机构在碳金融项目可行性认定、项目运行监测、风险评估及其规避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2.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的关键种。关键种理论认为生物群落内不仅存在着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还存在着起一些珍稀的、特有的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许多生态过程的持续或改变。关键种主导共生网络运行、引导、调节其他关联物种,关键种的微小变化可能形成连锁效应引发整个系统的剧烈变化,研究关键种对于分析共生网络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非常重要。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关键种的作用,对于控制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检测碳减排项目等发挥关键作用,其强大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动、信息集中等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决定其在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与政府、环境交易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进行碳金融合作,作为企业CDM项目的牵头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政府、中介机构、投资者等碳金融业务联系,促进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碳认证、环评机构等在碳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以银行为中心的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网络。

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的构建对策

1.突出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作用,构建低碳信贷评价体系和金融服务机构共生耦合关系。目前我国碳金融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面向碳金融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企业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碳减排、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指标,系统考核企业在碳减排能力及其低碳信贷市场前景和社会责任,重视对企业低碳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与评价,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形成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节能的目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与低碳信贷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与环境评估机构、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碳信息共享与合作,综合评价企业碳减排参与状况、CDM项目能力、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与低碳营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科学评价企业碳信用状况,严格筛选低碳绿色信贷项目,防范碳金融风险。根据共生网络的创新集群和能量生成与分配特性,应在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形成银行、碳交易所、保险公司、碳基金的紧密合作与共生耦合关系。如下图2所示.依靠金融机构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研究开发与碳金融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提供相应的碳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碳金融经济主体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服务,为碳项目和碳交易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发挥管理投资组合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专业能力,集聚资金,开发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碳基金设立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国际多边援助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投资收益型碳基金、私募碳基金等,融通资金,分享收益。碳交易所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服务等。碳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服务,相互配合和服务,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耦合联系。

2.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工具与服务模式,优化碳金融共生网络市场化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碳金融服务的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等经验模式,合理布局中国碳排放交易所,构建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碳金融服务市场。在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等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展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鼓励银行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碳排放权的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碳保险等。优化碳金融服务共生网络的市场化机制与模式重点建立高端金融市场交易与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工具技术能级与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建立以碳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基于碳排放指标与环境变化指标的碳交易产品、碳期权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与碳股票的投融资工具、低碳信贷与碳保险的金融服务渠道等。构建市场化机制与模式应依托各地环境交易所开展自愿碳减排试点,根据买家要求购买甚至定制适用于不同标准的自愿减排额度,发展自愿碳减排的典型示范,构建和优化碳金融市场化机制和运行模式。

服务体系范文5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发[2008]7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市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政发[2009]63号)文件精神,结合天实际,现就加快构建我县养老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我县是全省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县(市、区)之一。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7.862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45%;80岁及以上老年人1.145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5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显现,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个天”总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老年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我县养老服务事业科学发展。

二、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围绕“多轮驱动、城乡统筹”的思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提升老年福利水平,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增强社区照料功能,加强机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到2012年,实现全县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以上。

三、加快构建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和健全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依托天县社会福利中心搭建相应养老服务平,建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按照社会化示范要求,建立健全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入院评审制度和行业自律守则、行业管理制度。到2012年,我县应建立具有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指导中心可与现有的社会福利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县财政保证其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改善、提升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乡镇(街道)敬老院要拓展服务对象,通过改建、扩建和建立入院评审制度等方式,在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基础上,重点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要拓展服务范围,依托敬老院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要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完善集中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

(三)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村级老年公寓,使农村大量的空巢老人安心居家养老。村级老年公寓是推进农村养老的一种有效办法,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建造村级老年公寓,为老年人提供居住、文体、卫生、康复等服务,满足农村老人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的居家养老需求。

(四)大力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步伐。通过建设资金补贴、公建民营、税费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扶持措施,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到2012年,全县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全部床位数的比重力争达到50%。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兴办养老服务业,同时也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创办养老服务业,培育多种服务方式和不同收费标准的服务行业供给主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全面建设城乡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城乡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配套措施,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要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在规划新建小区时,要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依托城乡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统筹社区各类养老服务网点,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接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负责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管理,建设辖区内义工队伍,组织实施义工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要求登记。到2012年,全县60%的城区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建立具备生活服务、文化活动、老年教育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的“星光老年之家”。

四、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扶持力度

(一)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的补助力度。对全县符合条件的乡镇(街道)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新建的“星光老年之家”,县财政在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按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给予适当补助。各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配套补助和必要的运行经费保障。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各地要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加大资金补助、提供服务场所、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各类养老服务组织招用城镇“4050”失业人员、城乡低保户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农村复转军人与被征地农民中的“4050”人员等符合《关于重民生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政发〔2009〕63号)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与养老服务的,县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应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所需经费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列支。

(二)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1、加大对符合规划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力度。全县范围内用房自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50张(含)以上、取得《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并投入使用后,在省财政核定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每个床位不少于500元的补助;用房租用且租期5年(含)以上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50张(含)以上,在省财政核定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分5年给予每个床位每年不少于100元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民政局另行制定。

2、认真落实对养老服务机构优惠扶持政策。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10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07〕40号)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有关老年服务机构税费扶持政策,对养老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产、土地、车船使用税。下达给我县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符合规划的,要优先安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划拨供地。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其中:用水、用电等与居民用户实行同价,并免收相应的配套费;免收养老服务机构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并减半收取通信费、基本收视维护费。

3、实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接收安置农村五保人员的供养补助转入政策。对民办养老机构接受安置农村五保人员的,所在乡镇(街道)应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用于支付其生活、医疗、照料服务等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所在乡镇(街道)给予适当补助。

4、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内部医务室,为养老对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经批准后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三)完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凡以财政和福利公益金投资为主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必须用于养老服务,严禁改作宾馆、饭店、写字楼和其他商业用房。在满足当地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同时,对闲置、空余和暂时住不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允许向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短期(最长2年)出租,租金收入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允许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接收社会自费寄养老人,凡是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要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确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空余床位和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接收社会自费寄养老人服务的收费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标准,通过成本核算后确定收费标准。

五、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养老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当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着力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认真制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养老福利政策,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养老服务资金,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局、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劳局、国土资源局、建设规划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广电局、供电局、电信局、人民银行天支行、慈善总会、消防大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制定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县民政部门是机构养老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养老行业管理,继续把好养老服务机构的组建关口,主动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并通过老年福利服务相关行业协会,加强全行业规范与业务指导。要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评审制度,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落实和使用、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入住公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对象的资格审核以及政府补助的对象等方面开展评估、评审。

服务体系范文6

一、加强理论政策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全市卫生系统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热潮,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领会医改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调整工作思路,联系实际解决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卫生发展基础

持续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继续探索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步伐,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城市卫生支农,完成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免费培训计划,对全市所有在岗注册乡村医生免费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优势和特点,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

三、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加大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认真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提高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加强基础免疫常规接种,巩固计划免疫工作成果。认真做好人禽流感、霍乱、肝炎、麻疹、手足口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抓好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有效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有害因素厂矿监测覆盖率≥80%,职业性健康体检率≥50%。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加强妇幼保健管理,规范技术服务,全面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面,确保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80%,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0%,非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99%,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以内。抓好免费婚检工作,全市免费婚检率达到95%以上;强化出生缺陷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和全市血液管理“三统一”,保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医院管理,稳步推进医疗机构改革继续广泛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逐步解决新形势下在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扎实开展医院评价和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完成第二周期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和二级中医院评审,并进行每年一次的医院评价活动,促进医院规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各种诊疗技术规范和核心制度,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继续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在国务院新的医改方案总体框架下,逐步在有条件的公立医院中进行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

五、加强新农合工作,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继续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全市平均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人均筹资额提高到10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加快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启动异地结算工作,改善工作流程,进一步方便农民就诊报销。加强基金运行监管,开展新农合基金审计工作,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控制目录外药品使用比例;优化补偿方案,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确保当年基金使用率达85%以上,使参合农民获得更多实惠。强化新农合经办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

六、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执法能力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探索农村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行为、执业资格、技术准入等依法执业情况的监管,有效落实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和医疗废物处置的执法监督;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医疗市场,确保群众就医安全。继续开展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我市群众食品卫生安全。继续加强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工作。

七、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树立卫生良好形象

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继续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使卫生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得到明显好转。

上一篇卫生体制

下一篇卫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