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论文范例

服务创新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主体性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社会形成和存在以自然演进的方式慢慢生成,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空间的很多事物、活动彼此交换和补充,社会秩序的有机状态形成。由于管理组织具有专业型和复杂性等特征,再加上社会组织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工业社会出现了将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一点点分离的社会需要的现象,正因如此,管理学在工业社会生产中应运而生。社会实践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同样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公民社会参与需求的增大、新型社会文化的形成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变量的综合作用不断推动着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由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和公民个体三者共同构成。三者以互相合作、互相分权制约的方式来扬长避短,增加制度供给,使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变得积极、有效。

2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消防服务

2.1消防服务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内涵及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行政管理实践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在这个背景下被提出来,备受关注。社会消防管理是指以消防公共安全为有效保障和以有效实现公共利益以及以不断增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和稳定,在中国现在的形式和任务中,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已成为必然。提高消防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使社会消防管理体系与经济社会相适应,有效解决影响消防安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使社会发展的更加和平稳定、人民健康、社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平稳运行,这些对推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2.2社会管理创新中消防服务应遵循的原则树立“人本消防”的管理理念。

其理念包括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只有坚持着“三人”的工作核心,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有限消防”的管理职能。从消防管理的社会职能来看,消防社会管理行为受到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和制约是必然的大战趋势。坚持“社会消防”的创新方向。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时代对消防社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提升“专业消防”的创新能力。工作重心放在消防工作职能任务拓展上,逐渐提高水平实现工作的专业化,对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2.3传统消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3.1传统消防管理工作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套消防管理工作模式,对管理对象实行大包大揽式的管理,把行业系统、单位自身、公民个人应有的消防职责都强加到消防管理者自己身上。消防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精力主要用于应付本该部门、企业、公民自主管理的事务之中,在社会消防管理工作中形成消防监督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在建筑工程防火设计审核工作中,原有的管理模式弊端已经开始显现。由于城市发展迅速,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数量庞大,消防部门现有的人员已经不能将所有的新建建筑工程进行审核,工作现状倒逼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消防工作中,过度依赖消防部门,社会单位和公民缺乏参与消防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是原有工作模式下的必然产物。

2.3.2消防管理的社会资源难以整合,不能形成合力。

每个行政管理职能部门都应该有消防管理的职责,都应该在各自工作领域自主开展职责范围内的消防服务。然而现实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社会单位、公民个人普遍认为消防管理服务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与已无关。比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布局工作中,不能把消防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综合考量,一些乡镇农村的整体规划中没有涉及到消防的内容,为日后的消防管理服务人为增加了难度。

2.3.3传统消防管理模式,重管理轻服务,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没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是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工作态度和效果方面,管理对象的满意度很低。

2.4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下消防体系建设

2.4.1明确各相关主体定位及职责。

在其位,谋其职。政府是第一负责人,政府起一定的领导和带头作用。此外,加强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设和规范单位消防设施器材管理,推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有利于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4.2以隐患整改为导向,落实防范措施。

建筑工地和建筑材料、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强,以及火灾隐患排查力度的加大,都将把危险尽可能的最小化。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责任到人,必须认识到消防安全责任重大。

2.4.3加强火灾风险评估机制建设。

加强火灾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对配置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它也成为消防安全管理决策科学化奠定基础。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非常艰巨和严谨的工作,是寻求最低的危害、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效益的重要手段。

2.4.4增强消防服务活力。

为了增强消防服务活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力、积极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和专职消防队伍,广泛的建立志愿消防队伍,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消防力量。

3结束语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2

职业素养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变成一种文化习惯。培育职业素养需要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协调、效率、负责的最佳状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基础管理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题,要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对工作任务进行熟练精确的操作。其次,还必须对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比如与建设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信息的培训。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提高档案的质量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城市建设需要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时就必须实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归类,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目标工作,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性。

总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原理方法,也要对不同工程建设形成的档案特点、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应该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以领导为核心,在工作中通过组织参加培训、专业研讨及解读新法规、新规范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努力提高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以适应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城建档案主要产生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其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对城建档案的有效利用。

目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和重视,城建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国内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新的建筑机构、施工工艺不断呈现及政策法规的更新出台,城建档案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信息“管涌”,这种形式“逼迫”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准,以适应档案事业的新发展。增强服务不断创新观念,以服务促发展创新服务内容是城建档案馆服务工作创新的先导,而信息服务则是服务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城建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经济、服务建设、服务民生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走出传统的思想误区,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信息服务内容。把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

通过拓宽信息来源,深化档案信息加工等手段,优化服务质量,树立城建档案服务品牌,展示城建档案馆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当前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向以及模式也都面临着新的调整。总体看来,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基本实现了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理念的社会化,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城建档案的利用率还是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从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使城建档案在信息利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服务理念的创新城建档案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特点,从而实现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努力实现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树立法制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由经济、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三是树立信息意识,努力实现以城建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主转变。四是树立现代化意识,努力实现手工和简单技术型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转变。五是树立社会化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的单一型、被动型服务向全方位、全过程满足社会需求的主动服务方式转变。六是树立人才意识,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人才意识,实现档案工作人才素质由单一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转变。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产科母婴病房共27张床,护士12名,床位比:5:2;其中护士4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2名,护士长1名。本科主要收治正常孕产妇和高危孕产妇。2011年6月开始实行新的服务模式,即优质护理的同时开展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1名责任护士负责6~8例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连续的床旁整体护理,保证1例患者有1名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负责。以改革护理模式为起点,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本院产科在传统护理模式下的患者共1252例,顺产432例,剖宫产820例,高危孕产妇52例,其中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6例,产后大出血7例,其他并发症3例;研究组为2011年6月~2012年6月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实行的优质护理创新服务模式下收治的患者共1616例,顺产455例,剖宫产1161例,高危孕产妇61例,其中妊娠合并内科疾病25例,产后大出血2例,其他并发症5例。两组患者高危病种比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改变以往陈旧的功能制集中式的服务模式,把护士分组责任到人,即每名护士负责6~8例患者,对负责的患者进行整体的床旁护理(包括母亲和新生儿),使准妈妈和准爸爸能亲眼看到和学会新生儿的护理,包括洗澡、抚触、脐部、臀部护理和母乳喂养知识等。②护士根据职称、学历、工作年现和临床能力分等级管理。③明确责任护士职责:即每位责护对分管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治疗、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护理记录等全面负责,做到8h在岗,24h负责。④完善护理绩效考核,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分别从护理工作量、技术难度、护理质量、班别、满意度和劳动纪律这几方面来考核。⑤根据新的护理工作模式改革护理工作流程:晨护-晨会交班-床旁交班-新生儿护理(处置、洗澡、抚触)-处理医嘱-负责患者处置-与患者沟通贯穿整个工作中-健康宣教-书写护理记录-晚间护理-终末质控。⑥实行弹性排班,加强晨晚间护理:根据病区具体情况进行动态分工,责护分组,每名责任护士负责7例患者,在晨晚间基础护理工作繁忙期间,安排早晚班协助夜班做好晨晚间护理。⑦简化护理文件的书写,节省时间进行床旁整体护理。⑧提供后勤下送服务,减少护士跑外时间,贴近患者、服务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接触与沟通、提供优质服务。

1.3评价标准

比较实施创新服务模式与旧的传统的服务模式的患者的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①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由病区责护每月调查1次,护理部每季度调查1次,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服务态度、生活照顾、健康宣教、安全、用药、饮食、出院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等。②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同上,内容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指导、检查用药指导、治疗操作指导、手术前后护理注意事项指导、母乳喂养指导、出院宣教等。每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出院患者满意度为95.98%,高于对照组的73.96%;健康宣教的满意度97.52%高于对照组的81.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4

想要明确掌握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对策,首先就要对其概念予以理解.所谓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就是指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各方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协调机制、制度管理以及运行方式的总称.该内容的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逐渐转变而来的,完善的农村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体制的创新是影响农村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与运行成本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助于农村形成良好的风气氛围.在基层民主政治逐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管理和社会建设体现出了自治化的新特征,实施创新服务,构建农村建设完善体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坚持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持续攀升,构建城乡一体化、打造和谐国家也成为了社会探讨的主要话题,新农村建设逐步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服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如下:第一,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所谓的新不仅是要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还要加强管理、创新服务、做到统筹兼顾.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能够帮助农村地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完善管理水平,强化地区发展,并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真正构建和谐农村.第二,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传统的农村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社区服务缺乏针对性,内部管理不协调,服务不到位,且监管不严,经常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有助于改进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细化管理职责、确立明确的权利与责任,提升员工的素质文化修养,从而让他们坚持以百姓为基础开展服务,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提升他们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第三,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国民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协调发展,进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良好发展.

3新型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式

社区管理体制是阐释社区管理理念、落实社区管理内容、达成社区管理目标的一种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结构特征也有了进一步创新,管理形式和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已经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其职能和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3.1政府主导型

顾名思义,“政府主导”就是指坚持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利用政府服务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类型主要应用于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且地域范围较小的社区,它有利于对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便于集中服务,在具体设置上大多为“一村一社”或“多村一社”的形式.例如,某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以及便民超市等等,依托政府管理集中开展服务,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并搭建了信息平台,实现了新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它主要是基于政府强大管理力量基础之上的服务创新模式,实现了社区成员的大面积覆盖,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和谐统一.

3.2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是与政府主导型相对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它主要是基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的服务类型,社区基本管理大多数都基于企业供给,并形成了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新形式.但是该类型的管理方式仅仅适用于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域才能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服务.例如,我国河南某农村社区就坚持企业主导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村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对村民实施集中规划,村民即是企业内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村民经济发展.此外,该种管理服务创新类型,还能够加强村民自治,实现外来人民与当地村民的和谐发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打造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

3.3民间组织型

民间组织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模式是打好社区组织基础,重视民间力量的一种服务管理形式,它较多的存在于“一村多社区”和“社区设小区”类型之中,村委会领导是组织的基础领导人.某农村社区就在发展建设中采用该种模式实施管理,坚持“产业趋同、共享利益”的原则,建立村委会,开展社区选举,选拔先进党员代表组织发展,并进行有效指导,实施农村自治.这样一来,就可以以村委会为基础载体坚持建设,做好社区服务,并实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发挥民间力量集中精力办大事,从而更好的为社区服务.

3.4政府、社区互动型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政府社区互动型管理服务模式就是强调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协调合作,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坚持双向互动,探索政府行政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衔接,该类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大多针对“一村一社区”或“集中建设区”.我国江苏一农村社区就建立了该种类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宣传咨询平台并打造了新的服务团队,加强建设服务站.经过两者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政府与社区实现了创新建设,深化了民主管理模式,将社区延伸到了政府管理之中,将政府与社区进行了紧密结合,真正构建了其纽带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村社区多元化发展的新样式.

3.5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

该种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样式,实现了政府、社区和社会的三方协作发展,有助于三者的互动,将多种力量集合在了一起,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该种类型适用于“一村一社区”的发展建设之中,做到了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居委会的有机统一,发挥了各方的巨大作用.我国辽宁某农村社区就利用了该种模式实施管理,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实现了对制度、组织的有效保障,创新了组织管理新方式.与此同时,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延伸,打造了政府窗口,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将三方力量发挥到了最大化,并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了公共服务体系,真正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机制.

4如何做到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解了其主要内涵和多元形式.如何根据这些特征,将其意义发挥到最大化,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就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重要话题.下面我们就结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情况,谈谈有效策略予以完善:

4.1逐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观念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管理水平,就一定要提升广大人民和政府人员对其的认识度.对此,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帮助农村人民了解与农村社区管理有关的制度内容和相关法规政策,开展教育,组织学习,让广大村民切实了解农村社区管理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此外,社区内部管理服务人员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自身出发,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善于从广大百姓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完善服务,创新管理,从而做好社区管理,实现体制创新.

4.2健全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更加贴近群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应用更是如此.对此,社区单位要健全完善具体的管理内容、细化管理规章、创新管理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群众的要求.首先,要实现综合办理和分类处置,开设窗口展开服务,对问题进行集中受理,取消以往的组班制模式;其次,利用现代化技术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管理人数分组规划,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开展记录,加强人员管控,对社区管理实施网络运用;最后,采用服务制进行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对面积大、办事不便的地区更是如此.社区要建立服务网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4.3坚持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社区内部的管理服务人员决定着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本质上体现着农村的整体竞争力.社区要结合实际,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的选拔工作,挑选素质能力过硬的员工上岗,做好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并实施综合考评对策,调查员工的社会满意度和村民满意度,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者的综合能力.

4.4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网络管理和服务

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逐步创新,以往的人工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建立信息资讯,一目了然的看到社区管理和服务情况,建立信息网,采取网络互动的方式与村民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将网络运用到其中还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分析社区管理的进展情况,也更加便于对员工开展考评,加强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5结束语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5

党校图书馆的特殊性及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

一般来说,各级各类学校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及教研人员。党校作为特殊的教研机构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培训基地,所建立的党校图书馆,其服务对象服务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内来说是一线的教研人员,对外来说是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

2.所发挥职能作用不同。

各级各类学校及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教师提供广泛的阅读资料及阅读场所,营造浓厚的学术学习氛围,为教学科研服务。党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方针,党校图书馆建设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的根本保障,可以全面提升党校教职工和学员服务的综合素质,为各部门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及信息资源。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后,人们的阅读时间及阅读资料都大为缩减,而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为人服务的群体,作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英,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而党校图书馆为这一群体的阅读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藏书资源。在当今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传递速度之快之准以及传递方式多样化,加强党校图书馆建设利于增强干部的理论素质、提高他们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3.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及局限性。

因党校图书馆面向群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其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及局限性,大多以马列、党建、政治类图书居多,当然,其中也不乏经济、法律、哲学、文史等等诸多学科类图书,但就其范围及种类内容来说,是与综合型高校无法相比的。因为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一线教研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需求,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在有限性及满足教研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之间做好结合工作。

二、党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少,藏书水平低,藏书结构不合理。

党校作为本行政区划内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主阵地,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图书馆建设,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及技术设备的投入与设置,不断更新图书,改善馆藏结构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党校图书馆建设一直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党校图书馆建设中普遍存在藏书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藏书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党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党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的正常藏书结构,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很多党校用于购置新书的经费偏少,图书大多老旧,新近出版的科普类藏书以及文学类的藏书相对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仍然是书籍,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大各种新书的购置力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没有对图书馆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量少,导致图书更新速度的滞后。

2.信息化程度偏低。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和生活。目前党校图书馆建设存在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一些党校图书馆虽然有了微机,但却没有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发挥互联网的真正作用,仍旧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党校图书馆建设的滞后性。

3.缺乏拥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工作人员。

专业的工作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来做才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出身,并不具备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尤其是县级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低,缺少专业的图书管理培训和教育,对于基本的图书馆业务知识,如:图书分类、编目、排架等知识了解少之又少。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因此无法开展阅读指导以及导读服务工作,以至于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限制了图书馆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党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

加强党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要求彻底改变以旧充新、以次充好、以量充数的状况。图书馆采购人员在采购之前,向教研人员发放《购书征求意见表》,了解教研人员的购书意向,本着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利用有限的资金,采购最新、最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新书和好书。党校图书馆改善馆藏结构,抛弃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坚持有用、合理、最新的原则来购置新书。改善馆藏结构应该按照党校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来购置相关书籍,使文献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加强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就需要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工作规程》规定,党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应不少于学校总经费的8%。这就要求党校领导重视图书馆建设,按《规程》为图书馆划拨购书经费。党校要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增加图书馆资金使用比例。图书馆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主要放在新书购置、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真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信息时代条件下,强化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激增,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平台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条件下,对党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及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党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建设,应强化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掘网上资源,将馆藏的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筛选,从而使得党校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得到扩建,优化配置各项信息资源,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3.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是实现党校图书馆科学合理有序运转的必要前提,同时,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基本要求。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管理体系,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他们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读者行为制度体系,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4.提升馆员的管理及服务理念。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文献收集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信息开发、加工及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馆员要转变角色,从图书“馆员”,逐步向信息领域的“专家”、“行家”、“信息领航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工程师”等角色转变。

四、结语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6

1调查方法

考虑到读者对期刊内容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设计了针对读者需求的调查问卷,包括投稿主要考虑的因素[10];对哪些服务类型和内容感兴趣;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对应的难点是什么;需要期刊进行专辑报道或举办论坛探讨的方向等。本次调查途径包括以下三种:①在参与、主持的学术会议中发放问卷;②利用学术社群进行电子问卷分发;③在稿件系统中置入问卷,登录系统的用户可选择性地填写。其中现场问卷于2018年11月10~11日举办的全国先进生产系统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暨服务型制造与创新论坛期间进行,采用会前投放,会后及时回收的高效快捷方式。另外,利用问卷星平台分发了电子问卷,在相关学术社群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随机抽取调查问卷中的40份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投稿相关因素分析

学者投稿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如图1所示,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期刊被检索情况、投稿录用周期、期刊影响因子、投稿见刊周期、期刊品牌与编校质量。由票数占比可看出前两个因素影响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由此可见学者投稿最关心的是期刊被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以及录用周期。由调查结果可知,学者经常投稿的期刊由于专业不同而较为分散;部分学者根据期刊被数据库收录的情况,选择主要向中文核心及被SCI、EI检索的期刊投稿;部分学者向被业内同行肯定的几家中文期刊投稿。这可能是专业和学者层次的差异导致的。

2.2审稿相关因素分析

图2、图3分别为调查统计所得的理想审稿周期和审稿费。82%的学者认为理想的审稿周期在1个月内(图2);47%的学者接受审稿费在100~200元(图3),另有25%的学者认为对审稿费无所谓,他们指出国际期刊审稿普遍是免费的,高质量的期刊建立了审稿专家库,可以考虑免费。为了缩短审稿周期,实现精准送审,《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筹备了群审稿模式[11],有80%的专家愿意加入专业审稿群,通过微信群、QQ群等平台进行主动审稿。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7

1读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业内期刊,长期以来着眼于国内的专业读者。随着期刊国际化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受众范围在逐渐扩大,这无论对于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影响力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笔者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读者分为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领导决策层读者、现场产业技术人员读者、行业基层读者、社会读者等。

1.1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

作为科技期刊,读者群主要来自于本学科范围内专家学者,他们即使读者也是作者,同时也有很多是审稿专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审稿专家就有上千个,编辑部几乎每期的电子刊或者纸质刊均发送给他们,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油田技术骨干等。这类读者是我们期刊的主要读者,他们本身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时时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多数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态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统计,由于过去的纸媒受到经费的限制,并非都会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电子刊物的发送多数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受到通讯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时间读到新论文的这类读者仍然只是少数。

1.2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行业专业读者里还有大量在油气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类读者具有扎实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理论技术的应用为主,部分参与到科技研发。这类读者大多数并不写论文,但是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义重大。他们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的主力军,关系到科技能够实实在在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如何吸引这部分读者是石油类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1.3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石油行业的权威科技期刊,肩负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石油公司走向海外和国际合作过程中,显示中国的科技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完全能够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一争高下,个别领域还有独特的优势。增加中国科技在世界学术界的显示度和知名度,对于提高中国石油科学家的国际知名度并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合作中争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1.4领导决策层

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决策层对于科技给予了高度重视。就石油公司而言,并非所有的有关石油领域的科技成果都能通过汇报的方式让石油公司领导层了解,石油科技期刊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办刊过程中也注意到,论文能够通过摘要和题目、标题等关键内容让决策层迅速把握论文的创新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及时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供高质量令人信服的数据,那么长期下去得到关注的机会将会逐渐减少,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作用也将降低。

1.5行业基层读者

除了以上与石油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起决定作用的读者以外,本行业基层读者也不可忽视。石油行业有几百万职工,他们对自己的行业充满感情,尽管并非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只有小学毕业,有时候基层技术工人的创造性也不可限量,他们比大学教授更深刻了解技术难题所在,他们对创新的渴求有时候更为强烈,一旦其创造性和潜能得到释放,将成为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并使技术走向成熟和完善。

1.6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

专业期刊面向的读者群通常是本行业人士,但是我们也要兼顾到复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需要,很多伟大的科技创新往往来自于交叉学科领域,如果科技期刊一味的考虑本专业读者,而不关注交叉学科的读者乃至于作者,有可能错失很多重大的新突破,难以对科技发挥革命性的贡献。过去石油天然气工业主要专注于石油和常规的天然气,20世纪80年代初,煤成气和煤层气成为学科交叉新领域,《石油勘探与开发》及时捕捉这一交叉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相关论文,为这类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1.7社会读者

石油天然气是个特种行业,社会上对其了解和认识主要来自汽车加油和厨房用气。对于工业的血液的深入认识还是很少。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让社会上对其关注度长期以来并不高,显然我们需要改变这一现状,争取社会上更多的读者群,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其对石油工业增进相互的理解,同时也会潜移默化让下一代对更多地了解石油天然气工业,对这一行业的科技进步有所认识,不然多数人并不知道陆相生油理论其实是和两弹一星一样对新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石油科技期刊有责任由义务让社会了解到新的科技革命如天然气革命将对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变化。

2面向不同读者群的差异化服务方式

“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Sicence》的主编与本刊交流时说。面向读者的办刊思路日益为期刊界所接受。根据以上对石油领域读者群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服务,不同读者关注的内容不同,接受的传播方式也有差异。

2.1打造专业经典论文,得到专家学者和现场技术人员认可

对于本专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科技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都有很高的期待。没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很难吸引他们的关注。因此,期刊在组稿、约稿和选稿方面着力优选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成果,抓住引领石油天然气行业重大发现和理论技术新进展,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沟通,积极协助作者突出其创新点,以快速、高效的速度把科技重大进展展示给学术界。近年来,在线优先出版为快捷地推出论文提供了良好通道,期刊通过CNKI、维普及期刊网站多种方式联合论文,使创新成果第一时间与学术界见面,受到了石油界专家的高度认可。此外,论文预出版之后,仍然需要反复打磨,力争在图表、数据、文字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严谨,争取不留遗憾、少留遗憾,以工匠精神打造经典。让专业读者引用和应用成果的时候更加放心,也为作者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2.2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外阅读习惯,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石油勘探与开发》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全球发行,必须研究国际学术界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期刊通过与爱思唯尔集团的合作,在英文翻译和论文格式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每一篇论文都经过石油专业的专业翻译把关,并经过编辑部的资深专业翻译多次审核,并与反复作者沟通,力求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外来稿,编辑部把全文翻译成中文后,反复审读,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创新点和文字表述和图表关系都进行多次筛查,以确保论文质量、合乎逻辑和可读性。此外,每半年发给国际上知名学者对英文版进行审读,提出改进意见,以期更加贴合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多重措施,期刊英文版迅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并加速传播,2016年较2015年的下载量增长35%,2017年的下载量较上年增长了175%,3年来,读者从86个国家和地区攀升到94个,而且以欧美国家的下载量增长最为迅速,显示了期刊在国际主流学术圈快速增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影响领导决策

石油行业与国家能源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石油科技期刊直接为科技产业化服务,很多革命性的理论技术常常受到石油公司领导决策层高度关注。作为石油行业的科技期刊领头羊,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得到了国家和公司层面领导层的认可,期刊每期都要报送到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领导。近年来,编辑部密切关注全球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论技术进展,主动组稿约稿,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撰稿。对于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理论技术前沿,及时与国内外学术权威、院士取得联系,组织综述性论文,系统阐述学科发展和前沿趋势。对于国内亟需了解的学术前沿,有意识优选此类研究方向的优秀稿件优先发表,及时传递最新的科技前缘进展。此外,在发行方面,编辑部对于关键的油田产业部门,以纸质和电子期刊双赠送的方式增进与产业部门的联系。目前,期刊已经逐步成为集团公司领导层和油田领导层案头不可或缺的科技期刊之一,主管技术部门的技术总师对期刊的投稿热度也逐年攀升。

2.4促使学科交融,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交叉边缘学科和行业基层读者这两类读者是需要科技期刊扩展的读者群,边缘学科通常不一定会关注,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因此,在作者论文的内容安排上需要适当考虑到普适性,也就是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科学者受到启发或受益。狭义的科普是把科学知识浅显化,更多的考虑青少年;广义的科技传播则是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知识的交融,则不宜局限于本学科的研究成果阐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发散思维,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此外,让基层默默实践的读者能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有所收获,也是科技期刊需要考虑的。特别是对于石油行业而言,基层有百万级员工,往往是万众创新的主体。让最前沿的科技进展向他们推送,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服务创新论文范文8

随着融媒体从一种理念到一种媒体的清晰界定以及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已经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学术成果的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编辑流程再造问题,这也是高校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流程再造与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的问题。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

融媒体传播是将网络、传播终端、媒介形态等融合在一起,使媒介产品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观念等也实现了融合。这迫使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整合工作流程,按照融媒体的特质,打通各种传播介质的边界,进行编辑流程再造,以适应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首先要从理念上创新,在选题策划上除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外,更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化主要以编辑为主体,由编辑部选题内容,然后由学科编辑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选题进行稿件撰写,或者通过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深入课题组、与专家学者约稿等形式获得,编辑部和学科编辑占有主动权和优先权,学术论文生产都集中在编辑部和学科编辑选定的专业人员手里,论文也集中在编辑部独具品牌优势的机构中进行。融媒体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生成的新观点、新设想可以为编辑部提供新的选题策化内容。这种自然萌发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这为选题策化流程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融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还能多路径地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学术论文生产,因此,融媒体时代选题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必然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优化。[1]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也需要再造。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审稿流程是由责任编辑初审、学科专家二审、主编终审。审稿主要审查学术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重要应用意义、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文字叙述是否清楚简洁、有无学术道德问题、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与完整。融媒体时代的审稿除了需要上述内容外,还要对学术论文内容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论文涉及的实验数据、背景资料、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都将成为审稿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其做出不同介质传播的判断,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学科审稿专家、主编具有融媒体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媒体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专业性互补的思维,融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精准化,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和定制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内容形式的多维性和跟踪性的特点必然会引导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变。融媒体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新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内容读取的随机性和碎片化,内容生产的开放性、共享性、多样性和繁杂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融媒体时代的编辑既要有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又要具备掌握专业化技术的能力。以上变革必然会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再造。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加工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但要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进行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编辑加工,还要对论文的实验数据、图表、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多种类型的相关数据进行加工,使其成为融媒体传播的素材,同时可供审稿专家、读者共享,成为参考和再利用的数据资源。融媒体时代的学术论文出版也不仅仅是纸质期刊的印刷,学术论文传播除了跨介质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如网站的传播、两微一端的传播以及音视频的传播。[1]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会扩大,并实现编辑、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除了学术论文的纸质传播,还可以在学术期刊的网页、PAD移动版及微信平台上设置学术论文流媒体格式的数据专区,使用户在以上媒体阅读中,能方便地浏览并下载相关的信息,甚至可以获得作者提供的算法代码和各种应用测试工具,在微信上,可以为学术论文设计微信推广版,将论文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图、表通过微信平台推广,还可以加入论文作者对该论文进行解读的音频、视频等。这些传播方式既以多媒体形式传播了论文的科学内容,又满足了用户的多种浏览需求。融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用户理念取代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吸引用户、培养用户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新流程。融媒体时代,用户是学术论文生产及媒体运营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学术论文的作者、读者不再被动接受内容传播,从受众成为了参众,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把服务用户、吸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内容创新的评价标准,作为办好学术期刊的追求。高校学术期刊要根据用户少而精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刊特色,深入挖掘学术资源和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搭建编辑、读者、作者、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可以以学术机构为平台组织学术会议、通过微信平台学术会议信息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也可以通过对用户细分,精准推送最新目次、最新论文,与作者一起开展论文的宣传推广。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获利、获益问题也是编辑流程再造的内容之一。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基本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仅有少量的发行收入和数据库效益分成。融媒体时代由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传播介质的多元化,学术期刊的收益也会多元化。融媒体复制便捷的特点推动了学术产品的传播,降低了传播成本。新技术不断降低门槛,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可能,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及手机移动传播平台等设置付费阅读模式或赞赏模式,实现收益。可以借鉴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流程再造模式,实现学术产品营销的新变化。融媒体时代,营销的对象不再是从前的“铁板一块”、“面目模糊”的群体,而是“个性鲜明”、“面容清晰”的个体,他们需要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学术产品,学术期刊面向个体推送产品的服务是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也会获得个性化服务的收益。另外,融媒体时代也会带来营销成本、营销渠道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微链接”,病毒式传播、口碑式传播都降低了传播成本、拓宽了传播渠道,使营收在复合式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式营销,以上都会是未来高校学术期刊经营的发展方式,也会为期刊带来可观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