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发言稿范例

服务发言稿

服务发言稿范文1

关键词:协同视角;高校;服务;文化产业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步走向经济发展舞台中央。新兴产业需要新兴力量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拥有众多科研人员。文化产业,首先是发展文化,这离不开大量的创意人才、高水平的文化研究成果、高层次文化产业平台,这些都是高等院校所具备的。因此,高校当仁不让的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方协同合作的加强,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建设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和委派,变为积极主动服务,其作用及效益愈加明显,高校在服务过程中,其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有了发展机遇,这一系列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高校服务文化产业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服务作用,包含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创意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服务等,这些服务领域均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与文化产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高校通过承担或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可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给高校指引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学生创业搭建孵化平台。1.人才培养服务。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性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经常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窘境。其原因是近年来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愈加重视,各类新成立企业众多,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些文化产业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2.创新创意服务。当前,各地区重视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但在开发形式方面,缺乏创新力,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如近年来出现的商业性古镇,急功近利,导致浓重的商业气息掩盖了原生态的古镇文化资源,文化展示与宣传缺乏创新,从而失去文化支撑,游客易出现审美疲劳。最终此类古镇景区会缺乏财力支持,入不敷出,不得不关闭。高校有着丰富的科研创新积累,可提供大量的文化资源开发的“新点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创新创意服务。3.社会志愿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及配合,包含文化空间的建设,如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如定期举行文化节、读书节、文化讲座等;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撰写活动方案、布置活动场所等。要完成这些文化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资源,师生以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形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4.文化交流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校政、校企、校校、校地等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通过学习各自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对于妥善挖掘与保护文化资源,积极提升产业开发质量,起到积极作用。高校本身是文化育人的场所,在文化交流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既能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又能创建文化交流的氛围。高校通过参加或者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相互学习,也可提升高校文化产业的学科办学理念。

二、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政产学研商协同合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协同发展机制滞后,导致高校服务文化产业面临众多问题。1.研究资源分散,缺乏整合。高校服务文化产业意识在加强,但缺乏相应的政策配套,导致高校研究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与高校之间缺乏统一的沟通合作机制,研究力量分散,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第二,高校内部缺乏统一管理,很多合作都是个别学院甚至个别专业“单兵作战”,跨学院跨专业的文化产业研究项目较少。2.文化研究成果应用性不足。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成果丰富,但很多成果均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的市场衔接不够,导致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无法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无法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具体的推动作用。3.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文化产业是一门综合性产业,对人员的综合性素质要求较高,高校虽成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纯理论课程较多,且教学很难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体系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就业要求。很多高校与社会存在一种脱节的关系,学科知识体系落后,对新的实践性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如近年来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文化宣传与展示,但高校文化产业教学却很难将此类实践性知识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三、协同视域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分析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协同合作,包括政产学研商几大领域,高校在其中更多是承担服务者的角色。高校如何克服自身问题,更好的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形式是什么?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在文化产业中的协同合作应是在相互平等、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实践性研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校地、校研等协同合作机制。1.产教融合,建立全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符合社会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无论是商业开发,还是文化表达,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融合,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文化产业是市场中的新兴产业,同样也是高校中的“年轻”专业,与很多专业一样,这个专业需要很多产业项目进行教学实践,但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最大的困难就是“实践难”。这导致高校所学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的产业需求相差甚远,加上文化产业是一个跨学科、多门类的产业类型,很多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的阶段,众多关于文化产业的创意概念无法通过实际项目进行落地。鉴于此,高校应打破现有的文化产业教学模式,应引入真实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产业项目教学”,打破传统班级教学,针对项目组建真实的公司化工作场景与职业角色,共同完成企业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服务了文化产业发展。2.优化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机制。文化产业是一门年轻学科,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文化性,具有多元化学科的特点。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此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开设文化产业这个专业,甚至成立文化产业学院。高校服务于文化产业,除了直接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研究,也可凭借强大的科研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与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培养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过硬的相关人才。文化产业是一种多门类学科,需依托不同优势专业,打造成基础牢靠的文化产业学科,为文化产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与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主动融入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对于高校自身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建立全新的校企、校研、校地协同合作机制。高校服务文化产业,除了提升自身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社区、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也非常重要。1.与企业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进行产业项目孵化与落地,打造地区品牌文化,以文化为桥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并衍生出相关的创意文化产品;2.与科研机构、其它高校组建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高校的智能库、创意场的优势,让高校成为文化产业的引领者,传承与保护文化产业资源;3.与地方社区合作,营造基层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空间资源,与社区共建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实现文化空间资源共享。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群众无偿提供文化教育培训、学术讲座、文化演出等服务。4.依托政府,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制。文化产业资源属于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统筹推进。高校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依托高校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需要落实校政合作政策,搭建校政合作平台,加大对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经费投入。同时协调指导高校如何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协同合作,提升合作效果,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建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有效机制。

四、总结

服务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服务创新理念;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1问题的提出

国家提出“协同服务创新”理念之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代,管理服务工作的延伸也变得十分的明显。面向服务对象延伸,不仅需要凝练与聚焦优势科技力量,还需要整合思想,搞清楚手中牌的“含金量”。要积极畅通同科研人员的交流通道。勤于思考,深度谋划布局,打出组合拳。高校作为国家主要科学研究的主要部门,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自身独到的师资优势。在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发挥着自身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起着信息传递、服务和政策导向的主要作用与价值。高校科研管理是重要运转任务之一,不仅需要优化服务的法师和手段,还需要以创新为基础,转变原本的思想和方法,构建脉络清晰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服务化功能,打造高素质的高校科研管理团队,满足机制建设,从整体的基础上,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促进科研管理工作建设进程发展,为以后的服务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围绕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研究展开。创新服务理念让服务更加符合当前的时展需求,要提升市场竞争力,转变管理方式,发挥服务职能,建立全新的科研方向。鉴于此,高校如何使用服务创新理念的优势,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2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重教学,轻科研

随着“十四五”计划的不断推进,高校科研管理方式也开始发生不断的变化,并且向着协同创新的服务方向不断深化。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从本质上看,虽然说高校比较重视科研发展,但是需要将科研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可是,很多高校都会存在科技能力不足,管理思想比较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科研管理理念的优化,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一些研究性和学术性较强的学校当中,科研管理占据了重点的地位,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一些不平衡的因素存在。

2.2缺乏专业人才

从当前的发展路径中看,科研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合理的实施科研管理工作,并且向着专业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的发展理念下,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思维短板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看,很多高校的科研部门都是由兼职教师所管理或者是承担责任的,这些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并且基本上不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定制合理的发展目标。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少兼职教师缺乏经验,随意性较大,科研管理的水平不足,高校科研的独立性偏低。

2.3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现代化的发展视角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还处于不健全的地步,并且工作效率低下,科研管理的难度较大,基础性的管理内容不足,科研管理的有效性很难落实到工作的实践当中。还有一部分的高校,会存在科研经费不足,项目分配不合理,项目成果管理不足,科研信息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基层的管理内容与现代化的管理需求存在很大的出入。

2.4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

从当前的发展上看,部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偏低,并且在具体实践的历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主要问题。高校科研管理的难度较大,涉及到的资源比较的丰富,信息传递方式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高校在软件的使用或者是数据库的建设历程中,有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出现,并且数据共享不合理,电子信息建设不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数据采集的精确度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传输的时候还会存在不精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科研成果的建设,还会影响科研质量的有效提升,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节奏缓慢,科研管理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3服务创新理念下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3.1树立服务意识,创新科研方法

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迎接现代化的发展挑战,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促进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属于服务性工作,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其中的服务性职能开发出来,向着服务创新的方向实施发展。服务型的科研成果,需要在教师教学、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资源等内容的基础上,合理的统筹规划,提高科研的水准。此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要以服务为基础,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定位,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在创新中优化方法,协调机制发展,保持各个环节的有效建设,加大优势互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深度贯彻“三个聚焦”的要求,不断学习,了解国家战略布局,自信自强,展示科研实力。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向着绿色、环保和创新的方向进行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科研管理团队,从“管理”的方向,向着“服务”的方向实施。这不仅可以摒弃管理的作风,还可以提高服务的思想,向着主动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

3.2服务创新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当前的发展历程中,高校需要结合实际的需求,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合理的统筹规划,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整合思想,达到教学和科研相互的促进建设。此外,高校还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提升科研内容的服务性,满足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需求,达到人才队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实践的历程中,高校还可以设置换专业的科研管理部门,提高科研管理地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的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其中。保障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加大校企的合作,推进科研力量的转化。此外,还可以在探索服务的视野下,保持新型成果的转变,提高产业技能,增强服务和创新能力。以应用为导向,保持技术的前瞻性,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大理论技术的指导,提高技术的合理的咨询。

3.3打造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

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性素养,那么才可以保持可续地发展路径,增强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优化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增强服务的质量。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聘请一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团队。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思想倾向,还可以建立行为习惯,提高知识水平,加大管理的技能建设。此外,还需要以团队的方式,建立主动管理的理念,满足当前的服务需求,提升专业的层次,增强对应的服务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向着学习型的方向实施发展,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对管理人员考核与绩效奖励的力度,保持管理的创新性,提升科研成果的评价。建立学术创新氛围,分析文理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找到动态化的调整方式。以服务评价为基础,建立灵活的激励制度,建立科研梯队,制定分层奖励。结合学科的特点,调动青年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增加科研的形式,保持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在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建设上,还需要给予管理者最大化的晋升空间,提升薪资待遇,保持服务的发展需要。让科研工作者更新服务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围绕企业需求,采取理论指导或技术支持,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能力。

3.4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各个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校科研管理的历程中,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路径,加大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建设,提高服务创新的力度,更新科研管理系统,创新数据库,建立电子科研平台,开发电子数据信息平台。此外,高校还可以在微信、微博和贴吧当中,及时的分析平台信息,保持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保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加大信息的传输与应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科研的时间,还可以降低工作量,加大网络的传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保持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以企业中存在的某些技术问题为背景,以信息化为基础,加大共享的程度,合理的调整,增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课题,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特点,科学的使用信息化建设方式,可以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量体裁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呈现出来。

3.5实践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地提升。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科研管理工作就成为了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需要建立高校科研“精准”服务能力新思路,使传承与创新在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相辅相成。某高校,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迎接了新的挑战,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消除科研管理信息孤岛和业务孤岛,最大限度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促进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体量的不断提升,需要的科研经费也不断提高,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强。当前,很多优秀的高校也陆续上线了相关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没有立足“服务创新”的视角,具体落实路径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科研相关业务贯通协同存在难度,科研资源数据整合不全、挖掘深度不够,导致了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要围绕“化繁为简”的科研服务创新思路,保持规范性,加大全程性建设。首先,注重技术培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立足自身,主动学习,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建设结构;其次,需要充分利用平台,简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现“一表多用”的发展路径,简化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以科研项目成果为导向,减少其他因素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再次,需要高校强化执行力度,建立多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也就是说,需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结合实际的需求导向,有效地将各个部门与学校、负责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线上的流程,保持科研活动全过程建设,实现业务流转全自动化,满足信息的共享预测传递,提高科研管理的服务质量;最后,需要深度挖掘数据,提升高校科研决策水平,重视科研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确保数据正确性和系统性。要提供智能化项目风险预警,准确把控高校优势学科或优势领域。通过数据的挖掘,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提高实际转化的力度。

4结语

服务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口译流程;项目管理;译后

虽然不同的项目,具体的口译译后流程可能不同,但口译服务项目的收尾工作基本包含下列环节:服务验收,异议处理,收款,译费结算,项目总结,成本核算,质量评估,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在此,我们将译后工作分为三个部分:译后(现场),译后(中期),译后(后期)。

1译后(现场)

再通过紧张繁重的口译任务之后,译员及工作人员都如释重负,那么任务完成是否就可以直接离开了呢?实际上,口译结束后不要马上离开,先确认一下是否有临时口译任务(比如晚宴临时需要交传或与会双方准备细谈合作条款),如果对方找到译员要求加班,要谈好报酬并告知项目经理。这样也体现了翻译公司的专业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如果没有临时任务,译员要注意检查同传间,不要落下口译材料,尤其是发言稿等,若留下材料一方面是不专业的体现,另一方面会议相关的一些保密资料可能会遭到泄露。此后,译员和联系人或工作确认人确定结束后才可以离开。注意带好工作照(译中拍摄的现场照),照片可作为工作证明佐证,也可用于日后求职的简历中。项目经理在项目结束后,请客户方在服务单上签字,确定服务结束,对服务质量满意,以避免后期纠纷。服务单上应该注明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姓名。如果发生客户不满意的情况,请客户注明原因并提供证据或者第三方证人,以便申请法律仲裁。项目经理也应提供译中的现场录音(中外双频道)。

2译后(中期)

2.1财务审核

2.1.1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相对于笔译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说,口译合格等级的划分更为简单,服务质量则只分为两级:合格和不合格。广义来说,要看是否“准、顺、快”,而狭义来说,则要看客户对译员的传达是否满意,译员是否促成了洽谈双方的合作等。(1)翻译合格的评价标准根据口译方式有所不同:①交传质量要求较高,准确率90%合格。②同传60%-70%合格。③耳语同传要求可适量降低。(2)其他评价标准:①译员情绪要与发言者同步配合。比如发言者讲了个笑话,翻译时译员就不应过于严肃。②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③翻译职业道德译员的语言,动作,表情包括着装在内,要符合一个翻译的身份。④和谐不好言论。发言人无意发表了会引起歧义或由于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误会的言论时,译员应有选择的进行翻译,不应完全照搬。作为专业的译者,要熟悉双方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时进行适当修饰。

2.2项目总结

2.2.1客户信息

为方便日后合作应记录客户信息:①主要联系人;②联系方式:电话,邮箱

2.2.2项目信息

项目信息备忘有助于团队日后反思。需要记录以下信息。①项目概述②总结及归档

3译后(后期)

3.1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邀请客户进行满意度反馈,反馈表进行归档

3.2记忆库录入,术语库整理

译前整理的该领域专业术语,译中形成的记忆存储都应整理存储好,方便日后应用于其他翻译项目。

4总结

翻译就是“带着镣铐跳舞”,是“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口译没有后悔的机会,更应做到尽善尽美。正如哈伯德所说,“一部机器可以做五十个普通人的工作,但没有哪部机器可以完成一个伟大的人的工作。”而在细致的完成译前准备和译中翻译之后,一个项目值得拥有一个完美的收尾,口译项目的译后流程经过不断地完善之后,一定会使口译项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崔启亮,孙瑾.高校学生会议口译实践中的项目管理与启示[J].东方翻译,2019(03):57-62.

[2]心语.口译技术和口译项目管理流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顾鸿杰.翻译项目管理基本问题研究[J].海外英语,2019(04):20-21+42.

服务发言稿范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要求,丰富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努力学习自然资源知识,从严规范干部职工工作行为,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端正“三观”意识、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不断提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条本制度适应于自然资源局所有在岗工作人员。

第二章学习教育制度

第四条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

1、学习成员:局党组成员、局级领导,可吸收有关股室负责人参加。

2、学习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和决议;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典型案例。

3、学习形式:专家学者专题辅导;利用音像资料辅导;开展课题调研活动;讨论交流学习。

4、学习组织:局党总支部负责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工作。局党组书记任中心组学、负总责,并指定一名党组成员为中心发言人,准备好集中研讨学习的发言稿;中心组成员应认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集中学习研讨时踊跃发言,工作之余加强自学,每年写出1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开展1个重点课题调研;局党总支部副书记担任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秘书,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并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5、学习时间。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1次,全年安排集中学习应不少于上级要求的专题学习次数及学习天数规定。

第五条全局学习

1、参加人员:全体干部职工。

2、学习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的重要文件、指示或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等;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先进典型事迹报告;法纪教育专题讲座;各类案件通报。

3、学习组织: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学习组织工作。每次组织全局学习之前,局办公室应将有关学习内容及形式报请分管局领导审批,并发出学习通知。

4、学习时间:全局学习每年安排不少于6次。

第六条股室学习

1、学习成员:各股室工作人员。

2、学习内容:业务知识、法律法规、领导重要讲话等。

3、学习组织:股室学习由各股室按照有关部门下达学习计划或本部门实际需要组织进行;学习形式不限,但应以讨论为主,必须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落实;要有专用记录本,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各股室负责人对本部门员工参加学习负有督促检查的责任,除了组织好本股室员工的日常学习外,还应不定期检查员工的学习笔记,年终局考评组进行考评各股室开展学习的情况。

4、学习时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每次学习时间为半天(在全局学习计划中指定了学习时间的除外)。

第七条学习纪律

1、建立学习考勤签到制度,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由局党总支部负责考勤,全局学习由局办公室负责考勤,股室学习自行建立考勤登记,杜绝迟到和无故缺席现象;确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学习者,应向考勤责任单位负责人请假,提交请假条,并说明原因。

2、认真遵守学习会场纪律,参加学习应带好学习材料,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不得交头接耳开小会,不得翻阅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书报刊物;学习中途因故离场者,应主动向考勤人员说明原因,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各股室如有职工因工作需要未能参加学习,股室负责人应及时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传达给他们。

3、建立学习督导机制,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各类学习活动督导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抽查《学习笔记》。加大学习教育效能问责力度,每次学习完毕,要对无故缺勤、迟到、早退者,按照考勤管理制度作出处理;学习教育督查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局考评组进行考评各股室开展学习的情况。

第三章工作管理制度

第八条热爱自然资源事业,自觉维护自然资源部门形象,爱岗敬业、务实担当、廉洁奉公、规范履职,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竭诚为人民服务,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

第九条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干部职工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落实县局党组决议决策,切实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心。

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坚决防止“一言堂”或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问题。

2、夯实局领导挂点联系国土所工作机制,挂所局领导应定期下点谈心谈话、实地检查、督促提醒,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并纳入年终考核管理,督促开展地灾防治、执法监察、干部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县局党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决定。

3、切实增强国土所工作执行力,基层干部职工应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国法,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扎实开展工作,顾全大局、服从管理、依法履责。尤其抓好资源管控,做到肩上有责任、管理分片区、巡查有台账、查处显力度。建立督查约谈问责机制,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并予以通报曝光。

第十条严格国土所财务开支审签制度,由挂所局领导和国土所财务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双重审签”;建立财务内审机制,由局纪检监察工作分管领导牵头,每年1月上旬组织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各所、各单位财务收支严格管理,并对年度开支最多的国土所进行约谈提醒,杜绝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截留罚没款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第十一条加强“八小时之外”纪律管理,自觉将工作纪律有效延伸约束,不得违规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干股,不得以个人或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不得跑官要官,不得借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不得用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不得在住房问题上以权谋私,不得违反规定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私车公养,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不得违规出入私人会所,不得违规公款接待以及接受服务对象吃请。

第四章岗位履职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岗位履职责任追究是指岗位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出现工作差错,发生事故案件以及违纪违法行为,依照规定追究其责任。

服务发言稿范文5

关键词:实习;实习流程;实习组织

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就职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保育实习、教育见实习、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深度认知,培养热爱幼教工作的积极情感,练就组织、实施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操作技能,以达成幼儿师范学校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幼儿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想要将实习落到实地,真正达成实习目标,需要关注实习每一环节的组织,科学安排实习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环节:三个部分是指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检查和督导、实习收尾和总结。八个环节包括制定实习计划、联系实习基地、安排带队教师、体检和购买实习保险、召开带队教师和实习生动员大会、组织检查督导、评定实习成绩及实结工作。

1准备部分

1.1制定实习计划

首先,根据教学计划,科学制定实习计划。完整的实习计划要标明学校名称、实习学年、专业、实习名称、种类说明、意义及时间安排。其次,要从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带队教师职责、指导教师职责等方面详细阐述。最后,要有学校名称和时间,加盖学校或教务处公章。

1.2联系实习基地

要保证学生在实习中观有所得、做有所获,就必须有优质实习基地作为支撑。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较高,具有指导实习生实践的能力,适合选作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要具备正规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1.3安排带队教师

带队教师是一个实习队的总负责人,一般一个带队教师负责25-30名实习生。幼专教师由于院校的特殊性,必须经常深入幼儿园,承担带队教师的工作任务。专业课教师更是指导学生实习的主要力量。带队教师必须任课两年、有深入幼儿园一年以上的经验。

1.4体检和购买实习专项保险

学生要进入实习基地实习,必须要通过市或区属的妇幼保健所的健康检查,获得健康合格证的学生才有资格实习。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实习的相关规定,投保实习专项团体保险——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以保证实习安全顺利进行。

1.5召开带队教师及学生实习动员大会

带队教师动员大会主要应完成的任务是:第一,所有带队实习教师要明确本次实习的重要意义和学生要实习的内容、所需完成的具体任务及相关要求。第二,明确实习中自己的职责和具体要完成的任务、时间及要求。第三,强化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友好沟通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特长指导并为幼儿园需要服务。第四,强调工作细节,如提前选实习队长(或幼儿园年级组长),建立实习队微信工作群、签到簿或运用蓝墨云班课开展实习各项检查活动;考虑因距离较远租车安全问题、到、离园、午休时间问题、学生是否在园进餐问题、幼儿园班型和学生分组问题、幼儿园是否安排集中介绍教改情况及半日活动观摩、是否有集中评课、是否安排试讲教室等。第五,分发实习工作袋,内含:实习工作手册、实习计划、实习生名单、实习成绩单、优秀实习生申报表等。实习生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实习生必须参加,主要安排专任教师解读《保育实习手册》、《教育研习手册》中关于实习内容、任务及作业要求,教育大实习时要安排如何撰写调研报告的讲座。

2组织检查和督导

检查和督导由学生自查、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检查和教务处巡查三部分构成。学生自查主要指实习队长或实习学年组长对实习生的出勤、迟到、早退情况的检查;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检查、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包括半日计划的制定、试讲、教学、区域环境的创设,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个别指导、家长工作、实习手册完成、仪容仪表、工作态度等情况;教务处的检查督导是全面的、抽查式的,检查包括实习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检查带队教师工作情况和调研实习基地对实习的情况反馈、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为改进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可以引入辅导员的检查,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力度。

3实习收尾工作

实习收尾工作包括评定实习生成绩(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评议、打分四个部分。指导教师评分占总分的70%,带队教师占30%)、评选优秀实习生(比例控制在15-20%)、收取实习生手册、实习生实结(保育实习和教育见实习)或调研报告(教育实习);上交带队教师实习指导手册、总结、照片和简讯、实习生实习成绩单和优秀实习生名单等;教务处在汇总全部实习情况后,召开带队教师总结大会和实习生总结大会,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实习中实习生工作的精彩瞬间和经典语句、遴选优秀实习手册、优秀带队教师及优秀实习生发言稿和整个实结入档。

参考文献:

[1]李晓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服务发言稿范文6

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门类,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一直是基础性、工具性的代名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带有更强的体验性和评价性。这种体验性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侧重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评价性则侧重加强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效果评价。此外,大学课堂的语文其内涵和处延扩大了很多。将“文化”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更加强了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使命,这不仅是本科院校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重要的支撑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决定的。基于上述种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既要渗透人文内涵,又要贯彻职教的理念,这对课程的讲授无疑是一个挑战。现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分阅读鉴赏、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三个模块。做好文化育人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超越这三个模块的内容,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意蕴,使之渗透到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把教材放到广阔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观照、审视、探讨,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二、育德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根本

曾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出“扣子论”,即希望青年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钮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注重修身养性优良传统的弘扬与继承,又是当下对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严以修德,正当其时;严以修德,大有益处。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应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首要任务,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立人之本。各类教材中谈立德树人的篇章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具备良好健康的职业道德与心态,能促使他们快速适应一毕业就进入工作环境的紧张状态。以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大学语文》选取的《论语》三章为例,文中孔子分别从诚信观、理欲观与复礼归仁的角度阐述如何做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道德行为的养成都起到重大的影响。再如北岛的《回答》真实有力地告诉学生,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无论在自以为高尚还是在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那才是最真实的。而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则赋予了诗歌一种历史感和开拓未来的使命感。在教学中,如要求学生一味地去牢记文章内容是不可取的,应设置道德情境或结合实际摆出案例,让学生去切身体验并评判其中所涉及的人性美丑和道德高下,这样的授课方法,显然比教师单纯授课要效果显著。

三、育才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职业教育奋斗的目标和宗旨。大学语文仍需继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传授学生说话的礼仪风度、艺术技巧。说有用的话,说被人乐意接受的话并非易事。为此,结合社会现象,设计各种沟通情景,要求学生去完成交谈训练,如近期央视曝光的云南导游谩骂游客事件,可以让学生去模拟当时的情境进行游客与导游之间的文明、有效沟通。再如,就学生宿舍养宠物引发舍友间矛盾的事件,可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真实体验,做有效沟通,并最终解决问题。这种体验式教学会真正寓教于乐,达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对于应用写作,学生除学会各类文种的基本概念、写作格式、写作内容、写作要求外,还应提高使用文字的修养,培养一种踏实认真、质朴晓畅的文风。采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会事半功倍。如单位要举办一场“五一劳模表彰大会”,从请示、批复、活动方案策划、通知、海报到开幕词、领导发言稿、闭幕词等一系列文案内容都涉及其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此项任务,在一定时间内展现成果,互相评价、打分,再由教师指出问题、纠正错误、进行总结,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更易于评价中掌握知识,在小组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及领导能力。

四、人格塑造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目标

服务发言稿范文7

(一)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

从现有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是照搬照抄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少从旅游企业、学生的条件和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等综合因素的需求角度考虑,有的理论学时太多而实践学时太少,有的根据本校的现有教师情况安排课程,因人设课而不是因需设课。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强调理论教学,脱离了酒店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客观实际,缺少专业实用性、实践性。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非常不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虽然也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校内模拟的酒店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室内操作练习,未到酒店企业的前厅或客房等工作岗位,难以从酒店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缺乏完整科学的专业教材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职业”还表现在缺乏较为完整科学的专业教材体系,很多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我国目前已经出版和使用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专业教材基本上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的复制,教材观点非常陈旧,并且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没有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教材,很大一部分是在讲述酒店的产生与发展,酒店的部门组成与工作职责,餐饮及前厅与客房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而真正讲述和探讨酒店具体部门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案例很少,很多学生到酒店实习或工作后发现课本的知识用处不大。此外,专业课程与教材的前后关系递进性不强,缺乏逻辑性,并且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

(三)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专业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这些专业素养和经验技能的具备必须依托校内的酒店实训室和校外的稳定的星级酒店企业实习基地来共同完成。而我国现有的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和办学场地狭小等原因,现有的校内酒店实训室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摆台、甩单等模拟练习,而不能进行大的宴会设计、客人住宿安排等实战操作。因此,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训练很难达到酒店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由于多方面的条件所限,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还很不到位,还停留在形式上,诸如聘请酒店的管理人员来学校做讲座、让学生到酒店参观等,学生只能从中获得较为肤浅的专业认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我国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办学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学校缺乏专门的与企业联系的部门,并且与酒店企业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同时,学校在办学体制及运行方式等方面还不能与酒店企业的要求相对接,与酒店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表面上,合作基础比较薄弱,校企之间的合作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办学思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思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校办学的市场调研,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转变办学观念,加大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的力度,坚持培养面向酒店企业一线的生产、服务与管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学校教学与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桥梁,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学工作积极与社会对人才需要对接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使其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真正培养出来酒店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二)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打造提高“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以,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改变现有的办学观念,牢牢抓住“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的“知识中心”教学模式,在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真正打造与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以“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目的相一致的办学方式。在充分了解酒店企业各具体工作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的要求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求了解和掌握即可,加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设置工作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考试环节,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先专业认识实习,后校内实训教学,再校外专业实习,最后毕业顶岗实习。同时,强化行业证书导向,要求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以外,还应拿到诸如酒店经理资格证、餐饮服务资格证等行业资格证书。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转变学生原来中学式的“课前看书预习、上课埋头记笔记”的上课方式,充分借助校内和校外的教学条件,多渠道、全方位的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借助已有的酒店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酒店企业的成功做法与失败教训,从中总结经验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该专业的《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时,在讲述了基本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条件下,结合国内及国外著名品牌酒店的经营案例,让学生们查阅资料和综合运用课本上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以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与酒店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还可以较为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学习《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时,就以上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就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知识和教学资料,在认真分析问题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书面的发言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言交流,让每一小组推选一到两位发言人,将小组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使全班学生彼此分享不同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

3.现场情景教学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岗位较为明确,因此该专业的很多课程可将课堂教学改到酒店企业现场。如在《酒店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带到学校的酒店实训基地,让部分学生分布于酒店的前台,酒店的中餐厅或西餐厅,酒店的客房,酒店的商务中心等部门,再让部分学生扮演酒店的客人在酒店入住或就餐等,让学生在掌握酒店用语的基础上现场进行英语口语对话。在这种酒店现场情景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联系的目的。

(四)增强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学会做”为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堂讲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相联系,让理论向应用转化,并让应用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校内的实训场地要强调真实性,酒店前台及客房等场地的开设、酒店的设施配备、学生的职业打扮、实际的工作环节等方面要与酒店企业的真实情况相一致,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酒店的环境熏陶和感染,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在校内,除了利用实训室进行常规的实训教学外,还可以在日常学生活动中举办酒店餐饮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学生成立“旅游酒店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团为组织联系酒店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多渠道、全方位的拓展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让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的时间到酒店的实际工作岗位中顶岗实习。认真对待和组织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工作,结合酒店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并且可行的实习计划,提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和要求,并在实习结束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

服务发言稿范文8

 

外国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东西方古代至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史和名家名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门初开时期,外国文学由于系统地介绍国外文艺思潮和经典名作,曾是中文专业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但时至今日,它却已经“沦为”众多学生头疼的课程,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内容本身的难度、学生对外国历史文化的隔膜、受考级考证等实用主义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教学模式及方式方法的陈旧死板,因而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地方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应以“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为教学目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以教学为主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院校,它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要求等方面都与老牌综合性大学有很大的不同。   如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方面,由于后者重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故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水平的提高等等。因而主要采用以史为纲,伴以代表作家作品评析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综合性大学有较充足的课时设置,学生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授课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而反观目前的大多数地方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也仍然沿袭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介绍各个时期各个国度的文学成就、思潮,要介绍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与情节,再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介绍的内容可能因教师个人的兴趣以及当下学术发展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只是听众(偶尔参与),只需照单全收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外国文学被当作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来传授,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地方高校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思想出发,往往不再在第八学期(有的甚至是整个第四学年)安排课时,而用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自主择业。加上中文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往往为保证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传统专业重要课程以及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充足,而压缩了一些被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如外国文学、文艺学等。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文文秘专业的外国文学课时只有48节,一个学期就可上完。捉襟见肘的课时导致教师不得不“满堂灌”,每节课都塞进大量内容,疲惫不堪;学生则苦于当“填鸭”,在死记硬背中滋生着厌学情绪。教师们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则只知道苦练“背功”,感觉学无所用,更没有能力学以致用,由此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热情。   而在当前大学连年扩招、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的特色上。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派上用场[1]。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应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作为文科基础课程的外国文学同样应该贯彻这一指导思想,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结合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是要致力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而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相应地转变,教师应成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答疑解惑者、参与者,课堂也就会成为一个师生交流、互相学习讨论的场所,由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在不断地思考、探索,最终结合课程特点、专业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确定了以“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为教学目标来打开教学的思路。   外国文学课程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学史常识以及理论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长期以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但另一方面,如果只会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而缺乏运用知识去鉴赏、分析作家作品的能力,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授必将失去活力,教学的内容也势必空洞、枯燥无味。地方高校的中文专业多是应用型的文秘、新闻、播音主持等专业,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外国文学课程虽属于基础课,但仍然要为学生更好地夯实文化基础、掌握专业服务。因此,外国文学应与专业结合,以知识传授和提升能力并重,使学生在积累、领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考、分析、鉴赏和表达的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尝试构建“自学—交流”教学模式   从“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出发,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自学—交流”的教学模式。   1.“自学—交流”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自学—交流”模式包含自学、交流、精讲、应用、评价五个环节。   在自学环节,面对厚重的教材、大量的文学史知识和有限的课时,教师通过指导性地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可以在课前先行了解很多一般性的文学常识,从而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如在学习各章节概述部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通过研读教材和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了解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并做好相关笔记,以此代替教师在课堂上逐一梳理讲解这些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交流(也延伸到课后的交流),教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了解、引导,解惑答疑,使学生对自学内容形成更清晰的认知,提高自学效果。   精讲环节针对的是在交流中表现出的理解的模糊、分歧,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力图讲深、讲透。如某些文学思潮产生的复杂原因、某些较难理解的文学理论的阐释、代表性作品的深入分析等等。如文艺复兴阶段,我们就对《哈姆雷特》的主题、主人公形象、艺术手法等进行了精讲,并介绍了在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研究等视角下的一些研究成果,使学生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复杂内涵具有了较全面、多元的认识。#p#分页标题#e#   应用环节主要是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如对名篇的鉴赏、专题的讨论、阅读经验的分享等等,可以由教师依据章节要点组织布置,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点提出。如在学习浪漫主义文学时,我们就组织了班级诗歌朗诵会。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众多诗歌名篇的朗诵练习,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情感以及艺术性有了更为深刻、感性的认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经典作品真正进入了情感和心灵世界。   又如一些经典戏剧片段的排演、重要作品的讨论会等等,皆能收到加深认识、丰富感受、拓展视野的效果。评价和应用是紧密结合的,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在应用时的表现,如表达是否清晰流畅(语言)、是否有独特见解(思维)、感受是否深刻(审美)等等。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或最终的裁决者,要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看法。   2.“自学—交流”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   “自学—交流”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是教师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着眼于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它打破了外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纯的传递—接受式模式,把多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就提高了听课的效果。而精讲是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疑难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交流和应用则把部分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创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展现自我,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升了从语言到思维、从分析到鉴赏的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自学—交流”这一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自学—交流”教学模式的采用,也带动了教学方法的变革,从以往以讲授为主,转向了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情境模拟以及通过网络课堂向课外延伸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信息传递由单向变多向,把单一的教师的“讲堂”变成师生共同研讨、学生主动发展的生动活泼的“论坛”。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机制,会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永远有生气,有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如通过让学生自定学习计划,或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学有关章节,以及应用环节后的自我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文学作品、叙述作品的故事情节、经常性的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对流派的阐释对比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小论文等,能进一步培养其写作能力、学术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经典戏剧排演、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表演能力,而经常的交流、互相评价等,则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交往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逐步锻炼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水平。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在逐步提升,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其以后从事文秘、新闻、编辑等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构建“自学—交流”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当然,“自学—交流”教学模式实质上是需要师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因此它的有效开展,除了教师的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配合。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能否做到充分阅读名著。时下大学生的心态普遍比较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读长篇巨著,再加上外国文学作品的异域风格导致的阅读难度,能认真读完必读书目的学生确实极少。   为此,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积极督促学生。   如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初,就下发了必读书目表,规定学生至少应该精读3-5部经典中长篇小说,并且必须是读原著,而不是故事梗概、节选或简写本,或者只是看过其电影、电视版本。除在课堂内外反复向学生强调阅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外,我们还通过课堂提问、作品人物关系图和读书报告等,来督促学生大致掌握这些作家作品的概貌、文学地位和影响力等基本情况;并通过专题讨论来进一步促进学生不得不读有关原著。在考试中也引进相关题目,通过考查必读作品的某些细节,来敦促学生阅读原著。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认识,必须通过自身阅读、感受、想象、体味,没有对作品的亲身感悟,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只能一知半解,更无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就难以展开,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也就难以提升,其他的各项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自学—交流”模式意味着督促和了解学生阅读名著情况将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常态和重点。当然,最能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方法,莫过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课堂的吸引力,使教学与阅读这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由于“自学—交流”模式以“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为教学目标,这实际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把握,有丰富的阅读量,对众多的作家作品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认识,要熟练、准确地把握外国文学理论,要及时关注了解当下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要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心得,要具备组织开展学生应用环节各项活动的多种能力。这些,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却也带来了更多的教学乐趣,把枯燥的“一言堂”变成了教师掌控下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论坛,在互动交流中常常能受到学生的启发,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p#分页标题#e# 地方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其中的关键。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中就明确强调要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尽管面临生源素质下降、课时紧凑等困难,我们仍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地方高校的具体实际和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外国文学教学才有可能走出困境,顺应当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多层次方向发展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