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辖6个镇5个街道,3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为79.44%。从07年起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0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目前我市共有农技、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林特等5个市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站)、320个村级(包括有影响的农业主体)服务站点、17家民办农业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点)多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逐步提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队伍分工职责明确,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示范户”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全市计划围绕6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50户,培训科技指导员80名,力争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总结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真正发挥补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思路,完善市、镇(街道)、村(点)和社会化民营机构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相关农业主体和民营科研机构在满足自我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从而真正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今年在第一批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坞、锦屏5个一般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多功能、一体化”要求,改善服务条件,不断强化服务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个镇(街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示范带动能力。继续完善农技人员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和“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结合前几年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的实际,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2013年确定优质稻米、蔬菜瓜果、生猪养殖、水蜜桃(水果)、名优茶、雷笋六个产业为项目重点实施的主导产业,将建立相应的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组成的实施团队,组织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由专家组制定示范和推广方案,通过培育示范户和基地示范观摩提高推广效率。

2、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一业一示范的原则,在6个产业中认定和建设10个左右示范基地,并为每个示范基地配备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良种、农艺与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观摩与培训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3、培育科技示范户。在六大产业中遴选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猪养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优茶30名、雷笋50名。选派78名技术人员进行结对技术帮扶指导,每名农技指导员结对联系科技示范户5-8个。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根据省、市统一编制的分类别、分产业培训计划,2013年将继续选送全市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重点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相关大专院校进行学历提升自学,逐步提高业务能力。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专家讲座和外出参观研修等形式,重点对我市责任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和民办科研机构社会化农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间: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阶段(7-8月):动员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项目实施产业专家组;筛选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确定好各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按一定申报程序遴选好科技示范户、配备相应农技指导员;并按要求将所有数据录入到规定网站;

第二阶段(8-12月):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环节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创新;

第三阶段(2014年1月-5月):各产业做好项目实施总结,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查漏补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迎接上级验收。

五、项目实施产业责任单位、人员及任务分工

优质稻米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市农机管理站和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机总站科长,高级工程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稻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不能与高产创建基地重复),落实和培育水稻产业3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蔬菜瓜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和市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农艺师)领衔配备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蔬菜瓜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蔬菜瓜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蔬菜瓜果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9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生猪养殖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总站。由(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兽医师)领衔配备生猪养殖产业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生猪养殖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的生猪养殖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畜禽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8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水蜜桃(水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市林特总站,农艺师)领衔配备1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蜜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水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名优茶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名技术指导员组成名优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名优茶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3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雷笋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工程师)领衔配备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雷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全市雷笋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资金落实

201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计划列支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经费85万元.具体列支计划如下:

(1)农技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费用的交通、通讯、误餐等费用补助安排15万元;开展科技创新、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费用安排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印刷以及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考评管理安排5万元。

(3)农业科技示范补助:结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部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等物资及组织展示活动补贴进行补助安排22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计划每户补贴200元共安排13万元;

(3)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集中开展技术服务,参加异地研修、现场实训所需的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万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观摩等安排10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领导组织。成立以方国波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府办、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在市农林局下设农业办公室,由王荣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周叶君为副主任,局属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总站、市农机总站、市畜牧兽医总站、市农技服务总站、市种子管理站等科站负责人为实施成员。具体负责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资料收集和汇总,任务分解与协调组织,上下联络,指导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绩效考核等项目实施工作。

(2)强化资金保障监管。会同市财政局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和规范使用,特别是建立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的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将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一、参加对象

参加农技专家联系服务助农行动的对象为市、县(区)、乡镇三级农、牧、渔业专业技术人员,全市组织动员380名农技专家开展“进企、联村、入户”结对服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组织农技专家开展进企、联村、联户、联项目的活动,进一步健全责任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技推广成效评价与考核体系,强化农技服务目标管理,实现“零距离”服务,加快农业新成果新技术进村入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具体任务:

1、选派380名农技专家进企、联村、入户,与50家农业企业、50个专业合作社、60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示范项目)、230户科技示范户结对服务。

2、全面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完善农技推广成效考评体系,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目标管理。

3、推动2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带动“特色产业村”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推进新型农民和农村人才培养。

4、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切实转变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的工作作风,提高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主要内容

农技专家联系服务助农行动以“进企、联村、入户”为纽带,实施“一对一”“零距离”服务,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推进农业创新创业。具体活动内容:

1、组织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专家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对接,建立稳定指导服务关系,建立结对服务档案,开展定期、不定期上门服务,接受“全天候”咨询。

2、宣传、培训、示范和推广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农机、环保新技术。

3、指导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改进管理,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推行“龙头+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4、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特色基地,创建品牌,规范管理。指导乡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建“一乡一品”和“一村一业”,提高农业效益。指导专业种养农户制定生产计划,安排全年布局,引进优良品种,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

5、结合“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农业系统“三百结对”、“农业410示范工程”和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恢复生产、科技服务”等专题活动,建立每月一次的农业科技法律咨询服务日活动制度,全面开展送科技、送法律、送信息下乡活动,推进农业重点工作的落实。

6、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农村和农民情况,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思路。

四、方法步骤

“农技专家助农服务行动”实施时间为2013年1月至12月,分三阶段:

1、准备发动阶段(2013年2月-3月上旬):建立联系服务行动协调小组,制订行动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400名农业干部和农技专家和结对服务对象的企业、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和农户,印制农技结对服务手册、记录册,建立农技服务责任考评办法。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中旬-11月):组织农技专家进企、联村、入户。根据农技服务行动的内容和任务,开展指导、示范、培训等服务活动。局组宣人事处、科技与信息处负责协调督导、组织交流,宣传典型,通报信息。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由协调小组对联系服务助农行动开展情况和成效进行专题总结,推荐先进单位和个人。

五、措施要求

1、建立组织,加强协调。建立农技专家联系服务助农行动协调小组,由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家芳任组长,局办公室、组宣人事处、科技与信息处及局属各业务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局组宣人事处会同科技与信息处负责协调、综合、督导工作,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处室密切配合。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春仔”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重点工作情况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四个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服务,丰富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生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要窗口”建设和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全年重点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项目赋能、强化研发,做实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文章

抓住项目这个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确保企业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1、项目带动。继续实施产品智能化、专利产业化“两化工程”。举办2019年产品智能化项目合同集体签约仪式,15个项目已投入研发经费1985万元,占预算总投入的40.6%,6个项目已进入样品(机)试制阶段,9个项目进入中期实施阶段。立项2020年产品智能化专项15个,总研发投入3962万元,拟安排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专项,2020年首次开展绩效评价,共下达补助资金170万元,引导我市11个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总销售达到12.7亿元;启动2020年度江山市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计划申报工作。冒个泡公司“猕猴桃物流保鲜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项目,科力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列入衢州市重点研发项目。

2、投统并进。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以“四个三”为抓手,做实研发经费投入端和统计端工作。统计端强化部门协同,会同市统计局、开发区、市税务局建立月度会商机制,建立月度数据监测分析制度,每月排名通报各辖区研发投入情况,对投入数据同比异常的企业开展现场对接。投入端发动开发区、各有关乡镇,根据工作短板,指导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止住前三年总量连续下滑的趋势,实现大幅提升,总量从2018年的2.2亿元提高为3.8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0.72%提高为1.27%,占比排名位于衢州各县(市、区)第三,增幅排名全省第六。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7.23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41%,预计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可达5.35亿元,占GDP比重可达1.7%。

3、数字服务。建设产品智能化专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及绩效评价等科技大脑操作系统,实现项目申报立项全网络化操作。将科技各项业务工作、人事管理与“政企通”平台对接,优化科技政策兑现方式,通过“政企通”平台兑现科技创新政策3415.63万元,为17家企业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3010万元,实现政策兑现跑零次。在“三服务”暨科技战“疫”帮扶专项行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方位途径开展对企业的服务,组织各类网络推广讲座10多场次,线上+线下技术服务15次。

二、提前谋划、精准服务,合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紧紧抓住企业这支科技创新主体,围绕主体创新能力提升,精准开展各种服务,解决企业创新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针对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同要求,推行梯度培育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创新基础开展“私人定制”服务、上门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常态化。组织科技型企业负责人、科技骨干、财务人员及中介机构等450多人次参加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增数居衢州市各县(市、区)首位,比2019年增长42.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9.3%。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全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329家。

2、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有新进展。进一步加强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修改管理办法。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着重加强企业研发场地建设、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配备、研发制度完善,目前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达到35.5%。组织申报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15家,认定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科力汽配、夸迈医疗等5家企业在杭州建立企业“研发飞地”,鑫源电器、昌亮消防等3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浙大飞地。认定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1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5家,对历年7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开展绩效考核,规范团队管理。

3、科技合作对接进一步精准化。建立精准对接机制,深入挖掘企业需求,精准编制产学研合作需求清单,促进产业端与技术端的精准对接。2020年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互动交流对接15次,针对我市应急消防产业有关企业技术需求,邀请浙大相关专家赴企业一线调研对接,龙鼎汽配、利高消防等企业与浙江大学达到初步合作意向。征集揭榜挂帅上传榜单18个,其中最高征集金额达到850万元。组织源光电器参与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征集“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项目”1项。出台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3份,实现技术交易额47000万元。

三、调整存量、外引增量,逐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调整市科技孵化中心在项目招引上广撒网、全产业的做法,着重围绕省里重点布局的大健康产业开展项目招引,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清腾孵化中心发展空间。总结江山市科技孵化中心近8年来的实施管理经验,对孵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出孵、绩效考核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整改,根据孵化中心产业定位调整,对原入驻的企业开展清理,对入驻孵化中心期满、不符合产业方向的未出孵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出孵工作,腾出2、3、4、5四层共1400多平方米空间用于入驻新项目。

2、重新布局孵化中心产业定位。今年以来,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培育,孵化中心新引进智能医疗器械项目4个,入孵企业达到9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企业5家,占入孵企业总数的55.5%。引进的夸迈公司生产的可视医疗内窥镜系列产品,可替代进口,价格比进口产品下降70%左右,目前公司已有2个产品通过省药监局认证批准、6个产品正在认证报批中。自5月份入驻以来公司已接待6家上市公司合作洽谈,与强生、威高等公司的合作项目正在深入洽谈中。

3、多措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7.5亿元,增加值达到2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6.1%、41.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7.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15%。开展全市高新产业发展专项推进活动,加强对108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的帮扶,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未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上企业,鼓励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上马高新技术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开展招商,全年引进珞深科技、天迈智能、舰艇消防安全研发和试验中心建设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9个。冒个泡、夸迈公司分别引进一位长江学者和一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联合注册公司。

四、优化完善、结果导向,致力提高科创飞地的实施绩效

紧紧抓住科创飞地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目标,及时总结浙大飞地在管理运营方面得失,以结果为导向着手建设江干飞地、谋划上海飞地。

1、不断完善浙大科创飞地的运营管理。总结浙大飞地一年多来的运营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细化飞地考核目标,建立飞地运营经费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浙大飞地新增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团队)总数达到29家,综合入驻率达到91.7%。6月15日,举办“江山—浙大科创飞地2020年集体入驻仪式”活动。综合利用浙大飞地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创新导师制度,聘请10位浙大教授与10家企业成功创新结对。

2、结果导向源头设置江干飞地运营模式。总结浙大飞地运营得失,更精准谋划江干飞地。设立江山江干投入3:7、产出6:4的飞地建设合作机制,采用竞争性磋商机制选择运营机构,采购招标时即明确运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在产业定位上以优化江山产业结构为重点,侧重数字经济项目的招引培育。通过竞争性磋商,确定浙江智新泽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江干飞地运营机构,于2020年12月24日实现开园运行,首批入驻企业8家。

3、精准谋划上海飞地。开展上海飞地谋划,对全市企业开展调查摸底,征集企业入驻需求和选址意向,需求优先,提高飞地建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五、围绕重点、注重实效,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根据产业特色,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需要,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各具特色、互补贯通、重点突出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1、省级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服务和特色服务兼顾,服务成效彰显。以木门综合体为重点,将各产业共性创新服务内容纳入木门综合体,入驻了专利服务、智能制造等公共服务机构,避免各综合体重复建设;以打造木门数字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突出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转型和平台化服务。今年新招引服务机构3家,入驻机构总数22家,全年达成服务合同6500万元,开展各类培训、产学研合作、专家对接等活动60次,基本实现检测不出市、设计有机构、智造有团队、采购有平台。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年度绩效评价,反响良好。

2、市级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检测设计服务为主,发挥龙头引领。立足江山装备制造产业中小企业众多的现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申达集团为依托单位,利用公司良好地检测和人才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年内建成申达输配电产业产品展示中心500平方米,全年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20家次,天际公司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启动。

3、建设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争列衢州市级综合体。引进海康威视运营总部建成营业,与天消所开展战略合作,在我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及认证检验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目前传统电力设计院技术经济中心组织机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置平行的专业室,每个专业室均包括建筑、机务、电气专业人员,各专业室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业务合作和内部竞争(见图1)。另一种是设置土建室、机务室、电气室,各专业室各负其责、协同工作,各室之间基本不存在竞争状态(见图2)。

二、存在的问题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目前电力设计院技术经济中心采用的最主要的两种组织模式,均没有专门针对总承包服务的组织机构。实际工作中,技经工程师往往是同时承担传统设计业务技经工作和总承包业务技经工作。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技经中心人员调配,提高部门人员使用效率,却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针对性不强,存在角色困扰

技经工程师需承担可行性研究估算、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各种传统技经工作,同时也要承担总承包报价、执行概预算编制、工程结算服务等总承包业务工作。由于传统设计业务技经工作和总承包业务技经工作具有不同要求,因此承担多种任务的工程师就存在角色和思路的转换过程,就会存在以传统设计咨询业务的思路进行总承包业务的现象。

2.工作交叉严重,责任体系不易厘清

目前的专业划分造成项目管理的横向交叉、协调点太多,使项目管理的幅度大大增加,从而影响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力度。[4]由于工作内容繁杂,交叉工作过多,再加上工作安排等问题,往往在一个总包业务执行过程中,具体承担各阶段技经工作的人员多次变动,不利于形成清晰的总承包服务责任制度,导致服务不及时、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3.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由于存在服务不及时的现象,总包项目部不得不聘用更多的人员进行工程量计算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与技经中心的总承包业务工作实质上是重复劳动,因此从整个设计院的角度看,会造成重复劳动和人力资源浪费。

4.总包业务安排分散,不利于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

在传统模式下,工作安排中往往考虑各员工承担的工作量相对平衡,可能导致总包业务安排较为分散,不利于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

三、解决方案设想

1.组织结构调整

“公司的组织结构、项目组织结构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多设计院转变为工程公司后,还保留着原来的组织结构框架,没有建立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公司组织结构和项目组合结构,这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要进一步做好总承包业务技经支撑工作,首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本文探讨成立专门的总包业务室,作为传统设计院总承包业务技经业务的专业支撑部门。以上文提到的第一种模式为例,成立总包业务室后的组织结构(见图3)。总包业务室定位:为设计院国内外总承包业务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技经服务和支持。设立总包业务室的必要性:设计总包业务室,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总包业务技经团队,以支撑设计院总承包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作交叉造成的困扰,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总包服务责任制度,更大限度地调动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提供相关技经服务和成果;人员相对集中,有利于积累总承包业务相关资料和总结经验教训;与项目管理部门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口和通道,有利于项目配合。设立总包业务室的可行性:设计院通常具有强大的技经队伍,可依托现有技经中心,抽调部分专业人员组建总包业务室。设立总包业务室的经济性:成立总包业务室,责任更加明确,服务更加专业,将能够为各总包项目部提供更及时和良好的服务,项目部不再需要进行工程量计算等重复劳动,可使项目部减少相关人员。而对于技术经济中心,不需要增加人员,只需抽调部分专业人员进行组建。因此,组建总包业务室对整个设计院来说是经济的。

2.提资流程优化

为了促进总承包业务效益整体最优,同时也为了促进所组建的总包业务室持续提高业务水平,应从提资料流程设置方面赋予其更大的责任和权限,主要包括对设计提资料的质询权、对设计标准的质疑权、对设计询价的认可权。以设计提资为例,通过如图4所示的流程设计,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该流程将技经质询作为设计提资流程的必经阶段,强调了技经工程师在总结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对总包业务的把关作用。

3.内部支持和外部交流

一是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即设计院各部门之间与总承包业务相关的技经信息、知识和资料要与技经总包业务室共享。共享的范围主要包括设备材料价格、施工招标信息、工程结算资料等。内部信息共享机制能使技经全面把握工程情况,更好地为总包业务做好技经支撑工作。二是建立内部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内部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实内部信息共享制度;另一方面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或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到技经中心总包业务室,保证技经工程师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变化趋势,适度跟进项目现场情况,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服务。三是积极参与同行业交流。应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同行业交流。参与同行业交流能开拓员工视野,跟进市场热点,提高业务水平。四是持续改进。建筑企业应建立一种适应机制,使企业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能力并提高竞争力,改进企业的整体业绩,让所有的相关方都满意,这种机制就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5]质量管理PDCA循环原理同样强调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表明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经过工程实践积累,通过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并积极参与外部协作可形成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实际工作中应坚持采用持续改进的思想、过程控制的方法,认真分析总结知识和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总包业务技经工作。

四、结语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改革;建议;云南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 F323;S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85-02

畹町为国家一类口岸,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邻邦九谷市一河相隔。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并入瑞丽市,设立畹町经济开发区,实行“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行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职能,计划单列、财政自收自支。畹町经济开发区辖1个乡镇、1个农场、3个社区,总人口14 056人,其中农业人口6 608人,国土面积103 km2,耕地面积858 hm2。行政区划调整后,畹町没有省级财政户头,很难申请到中央、省级农业项目资金支持,本级财政困难,农业项目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以上原因构成了畹町经济开发区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面积小、人口少、资金少、项目立项困难的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1-2]。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一支生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3]。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认清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今后发展的思路,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4]。现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改革情况作一概述。

1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现状

2011年10月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机构进行改革,德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撤销原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机股、甘蔗技术推广站、经作站,合并组建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30名。

畹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现有编制职工28人。其中:技术人员身份构成情况,专业技术人员19人,工勤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7.9%;职称构成情况,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7名,工程师6名,中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50%;学历构成情况,研究生2人,本科9人,大专9人,中专3人,高中3人,初中及以下2人;年龄结构情况,50岁以上9人,40~50岁8人,30~40岁9人,20~30岁2人;推广专业分布情况,借用到其他部门工作的有7人,从事农机工作的有9人,从事甘蔗工作的有6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有6人,其中农技推广专业2人、热作栽培专业1人、植保专业1人、土肥专业1人、技工1人,主要负责全区粮作、经作、植保、土肥、农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

1.2 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状

2011年10月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机构进行改革,德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划畹町镇管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牧局为业务主管部门。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6人,其中3人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余13人是非农业专业工作人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是以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基本上脱离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工作职责。

2 改革取得的成效

2.1 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合并组建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专业配置趋于合理,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012年畹町经济开发区完成作物推广种植的面积为2 726.4 hm2,比2011年的面积2 536.1 hm2,增加了190.3 hm2,增长率为7.5%;总产量为39 893.5 t,比2011年的27 533.5 t,增产12 360 t,增产率44.9%;总产值5 571.6万元,比2011年的5 204.3万元,增加367.3万元,增值率7.1%。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稳步推进

农机技术人员与农技人员工作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协调,农机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水稻机插秧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2012年4月畹町经济开发区引进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面积3.33 hm2。通过软盘育秧,机耕机耙、插秧机规范化栽插、科学管水、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收等措施的实施,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9 195 kg/hm2,比2011年常规栽培的7 650 kg/hm2增产1 545 kg/hm2;2013年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面积扩大到33.5 hm2。

2.3 经济作物推广成果显著

2012年经济作物推广种植面积达1 346.6 hm2,产值1 445.5万元,其中,青枣面积33.3 hm2,通过嫁接、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指导,提高了果品质量,平均产值超过15万元/hm2;天然橡胶新品系云研77-4引进示范推广844.4 hm2,获得德宏州农业局科技进一等奖;随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推进,畹町经济开发区经济作物逐步由传统的常规栽培转变为设施栽培、集约化经营,蔬菜、水果大棚避雨栽培,滴灌、喷灌系统的应用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2.4 植保工作顺利开展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每月开展4次定点系统调查,按时上报病虫害发生防治信息,及时下发各村小组农作物病情通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2012年全区农作物推广种植面积2 726.4 hm2,完成防治面积3 780 hm2次,为大面积农作物增产提供了保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防除面积248.1 hm2,完成省级下达任务的109.4%,有效控制、减少了蔓延危害面积;2013年获得中央水稻病虫害防治项目支持。

2.5 土肥、农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意见》,安排测土配方施肥省级监测点3个、国家级监测点1个,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为农作物获得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根据《2012年度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方案》要求,完成辖区内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根据《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求,调查采集土壤样品16份;2012年共计检测蔬菜样品1 000份,发现6份蔬菜样品农残超标,超标率0.6%,通过检测,实行系统跟踪调查,严禁超标蔬菜进入市场流通,以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消费安全。

2.6 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成立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机合作社,全区80%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水稻机收全覆盖,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33.5 hm2;成立了畹町民兴蔬菜合作社,社员达到400人以上,蔬菜种植面积每年266.7 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的农业服务职能被普遍弱化、淡化、行政化

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划到乡镇管理后,非农业专业工作人员占了大量编制,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成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基本脱离了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主要工作职责。

3.2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

目前,有21人从事农机、甘蔗等推广工作,仅有6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负责全区粮作、经作、植保、土肥、农环、农产品质量安全、委托农业执法及数据整理、总结、材料编报等技术指导服务和日常工作,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3.3 农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老化

农技人员整体专业技术知识老化,工作方式传统落后,外出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专业知识更新慢,如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几年之后就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5],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3.4 经费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

地方财政有限,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上级主管部门对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项目扶持资金较少,导致畹町农技推广体系形成“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局面。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必备的科技服务培训设备、检测仪器、交通工具;二是缺乏农技推广经费。

4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议

4.1 强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业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农技推广体系

畹町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不论是农业局管还是镇政府管,都应以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为中心工作,制订符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应用科技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建立健全以县级农技推广单位为依托,乡镇农技服务站为单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介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核心,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

4.2 农机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农业项目

农机技术人员与农技人员应按当地推广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安排;加强农技人员管理,并根据专业合理配置,明确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地方财政应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涉农部门应积极争取省、州级农业项目扶持资金,不断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7]。

4.3 加大农技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科技人员进行分层次的继续再教育,积极争取年轻技术人员外出培训机会,逐步提高科技人员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以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畹町经济开发区从人口、面积上来讲,相当于其他县市的较小乡镇,畹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以较少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了全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实现了农机技术与农业技术的集合,农技推广实现了机耕机耙、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残检测、机收等技术集成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年轻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才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畹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6 参考文献

[1] 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2] 李建霞,何文廷.关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新农村,2011(3):161-162.

[3] 胡栋礼.关于太湖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48.

[4] 马林仙.昭阳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0.

[5] 杨任宽,陈本贵,徐文荣.淳安县农技人员现状分析及加强农技推广能力建设的建议[J].杭州农业科技,2008(1):13-15.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式分析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五大形势,具体来说,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不足,对外依赖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第四,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集群协作能力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第五,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集成化、协同化、标准化水平低,物流技术基础差,服务能力弱,制约制造业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物流成本高。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形态发展。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智能制造:嵌入式,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使得产品、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汽车电子:围绕嵌入式的改造是未来汽车电子发展的趋势,占整车价值的30-40%;高端汽车中,汽车电子的收益率可达70%。

绿色制造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研发绿色产品,加强能源调度和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例如,三菱电机整合了三菱“可视化”技术,从掌握能耗的现状入手,结合设备改善和管理改善,不断的核查节能效果,从而达到可持续的节能。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制造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例如,通用电气传统制造仅占其产值总量的30%左右,70%的业务是由与其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陕鼓从单一产品向产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运行维护转型。2007年,陕鼓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仅占32%,其余68%来自服务。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例如,徐工集团利用嵌入式系统、RFTD、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等M2M技术,实现工程机械群自动组网、信息采集、协同作业以及远程故障诊断与预测。

途径2:知识研发创新促进企业从跟踪仿制向正向创新设计转变

在CAD、CAE、PDM等工业软件基础上,融合产品专业知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专业软构件,建立产品正向创新设计的集成平台,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多学科仿真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CZ-5,通过建立集成化研发平台:完成了全箭各系统模装协调、确定了总体布局方案;完成了静态与动态干涉检查、动静态间距检查、维修性检查和人机工程检查,提前暴露并消除了十多处总体布局不协调问题;基本替代了实物模装,使模装周期由2年缩短到2个月,节省成本数千万元。

途径3: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例如,丰田汽车实现基于RFID的供应链上汽车零部件的跟踪,及时准确地获取关键零部件的详细信息。

途径4: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例如,日立公司利用Guide for Assessing Design for Environment软件,分析电视机制造、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材料使用等数据,改进W42系列等离子电视机型,提高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环保特性。

途径5: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例如,罗一罗公司采用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建立网络远程状态监控和诊断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支撑运营模式变革,扩展发动机维护、租赁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服务型收入。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途径6: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例如,波音公司利用集成与协同技术。构建了支持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之间协同研制、供应和服务的集成平台,对波音787飞机实现全球化协同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业软件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首先,工业软件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

我国工业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总理说过,软件“在制造业当中,起到的作用很大”,“由制造到创造,软件是个桥梁”。工业软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没有工业软件,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两化融合向纵深和高水平发展,向核心领域前进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业软件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技术的研究,构建新型工业装备,打造新型工业产品,从而形成工业软能力。

第二,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能力的“倍增器”

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设计呈现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点,极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使生产制造呈现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强了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使管理业务的精细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工业软件是打造新型工业装备的助推器

工业软件嵌入到传统意义的工业装备中,使得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装备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形成了新型工业硬装备。工业软件通过与业务流程、知识、经验、标准以及规范的集成,形成了工业软装备。

第四,嵌入式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

研发基于底层嵌入式架构的高可靠实时控制、远程监测、智能诊断技术和系统,开展面向产品创新的嵌入式技术集成应用,形成智能化产品,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通过嵌入式技术与制造业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融合,提高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装备运行指标,促进节能减排。嵌入式技术与工业产品技术相融合,促进产品、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五,专业化构件支撑产品研发知识化

将知识与软件工具集成形成专业化构件,如将设计知识(经验)与仿真软件集成形成专业化仿真构件。知识含量高的专业性集成构件的开发是深度集成和智能协同的基础,专业化构件将提高分布式自主、智能协同能力。

第六,行业解决方案支撑企业综合集成

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产品协同研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产品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实现企业间协同研制以及资源共享。

企业综合管控支撑过程综合集成:企业综合管控软件(ERP、PM、BI)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过程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面向产业链,实现多企业协同供应链综合集成。

数字化能力平台支撑全球业务协作面向全球化业务分工与协作需求,以企业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资源配置集成服务平台,开展集团企业协同研制、协同供应和协同服务的应用示范。

第七,业务服务平台支撑新产业形态

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成套服务平台:结合装备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整体方案解决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的趋势,研发工程整体方案快速设计、快速报价,分包商协同等服务业务支持平台,开展示范应用,提高企业工程总包服务能力。

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围绕汽车、摩托车、家电等产业链协作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研发支持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和物流链等产业价值链业务协同与优化的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