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论文范例

服务体系论文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1

从范围维度看,公共服务领域有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个分支,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公共性为主要特征,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公共的体育文化需求为核心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2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必然趋势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即2012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2011年到2015年是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期间,“十二五”规划对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支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等,通过这两大政策双管齐下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构建,使海南岛人民能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均等化权利。因此,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的必然趋势。

2.2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海南长寿岛的形成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海南成为长寿岛的基础,海南岛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决定着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否顺利的进行构建,全民健身路径是人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物质保障。构建海南省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唤醒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海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全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使海南居民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满足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岛。

3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3.1生态体育服务建设

海南省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森林覆盖面积已超过53.3%,负氧离子丰富,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自2013年以来,全国范围不同程度的受雾霾天气影响,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生态体育服务开展对构建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3.1.1森林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南省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超过53.3%,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天然林面积约占全省的1/4,中部地区还保存着我国最大面积的天然林,也是保护最为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之一。

3.1.1.1野外生存训练

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人倾向于安于现状,野外生存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运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野外生存训练中去。野外生存训练要远离居民居住处,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不完全受外界物质的支持,依靠个人和团队努力保全生命,维持健康的身体生存能力。它所具备的挑战性、危险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在各热带雨林中,先预设一个小型的野外生存训练区,需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让初次接受野外生存训练者亲身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基本动作与要求做指导,指导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和呼救、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等。初学者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才能有效独立完成生存训练,使参与者丰富了野外生存的知识、挑战大自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3.1.1.2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运动是根据“寻宝游戏”演变而来的,它的精髓就在于以最快的速度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量,标定方向,完成设置检查点用时最短者为优胜者。定向越野是一项耐力性运动,能有效的锻炼人们的耐力素质的有氧运动,在体验过程中它能教会你如何融入自然、如何保护自然、如何遵守热带森林的守则。定向越野能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关键在于定向越野路线的设置。本研究建议路线设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难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检查点的多少和距离的长短,初级检查点设置5~10个,距离约为4km,路线呈T型,均为大路;中级检查段设置11~19个,距离约为4.5km,路线呈Z型,大路为主,小路为辅;高级检查点设置约为20~30个,距离约为5km,路线主要以交叉和弓型为主,同时以小路为主,大路为辅。

3.1.2山岳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山岳运动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是一项耐力、力量与胆量并重的极限运动。海南省有较多的山岳,如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七仙岭、吊罗山等,这些山岳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前来登山挑战,其中五指山是海南省第一高山脉,吸引挑战人数最多。

3.1.3海上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开发

海南省的海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海南省开发水上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把海洋作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功能之一,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鼓励并大力开发海洋新兴产业。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海洋开发的重视程度,可见水上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海洋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从海空、海面和海底三个维度进行开发。海面上开发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多,全民参与人数多于海空和海底的参与人数,海面上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建设国际旅游岛重点开发对象,也是海南省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本土特色。

3.1.4沙滩运动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南省四面环海,沙滩的沙质和面积受海水的影响,它的沙质在全国屈指可数,每年有大量的国外游客前来享受海南的阳光和沙滩。基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海南应多开展沙滩体育文化节或是申请举办亚沙会,以此来培养人民热爱体育运动、对沙滩运动有参与的热情,从而把沙滩运动作为海南省人民生活休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体育主题公园服务的建设

体育主题公园属于经过人们特意设计出几种主题的体育活动资源,开发建设体育主题公园的目的是为全民健身提供一个更好的健身环境。现代主题公园最早开幕于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我国最早的一个大型主题公园是深圳的锦绣中华,但是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型公园在我国屈指可数。因此,发展体育主题公园的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海南国际旅游所规划的体育主题公园分为海滩体育世界、体育疗养区、体育赛事专用场、儿童体育活动区等区域。海南省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滩体育世界利用海南所具有的自然资源,这也是体育主题公园中最大的亮点。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省所规划的主题公园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体育疗养这一主题,体育可以强身体、陶情操,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换取自身的健康水平。海南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建国际旅游岛以来,每年都有近十几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应继续发扬这一优势,努力扩大其他大型赛事在此举办。举办大型赛事既可以扩张体育硬件设施,也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可以提升该省的综合实力。

3.3“候鸟”老年人的社会体育服务建设

每逢冬季都会有上万人次的老年人来到海南岛过冬,享受海南岛舒适的居住环境,感受其原生态环境,体验成群结队健身运动的乐趣,可以说,海南国际旅游是我国最大的“候鸟”老年人的养生基地。因此,构建一流服务的“候鸟”老年人养老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1室外活动空间的构建思路

室外活动空间是“候鸟”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对“候鸟”老年人进行室外体育活动格外重要,根据不同“候鸟”老年人的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如设置步行空间,步行是老年人进行强身健体最为普遍的锻炼方式之一,在绿化环境中设置九曲十弯路线,但是路线不要过于复杂,避免老年人迷路,让“候鸟”老年人体验到步行中的乐趣。

3.3.2配有专业体育指导人员

老年人几乎每天都要参加体育锻炼,以此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但是他们对如何达到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全然不知,只是在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构建一流服务的“候鸟”老年人养老院中配有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至关重要。在运动技能传授方面,不同的项目要有不同的专业体育技能指导人员进行指导。有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是“候鸟”老年人根据视频、书籍或是熟练此项运动的老年人学会的,从未进行过专门的运动技能培训,这必定会造成大部分“候鸟”老年人动作既不规范也不美观,用力点不正确,长期以往会导致关节受损,对身体发展不利。相反,如果我们对此项目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那么,这些“候鸟”老年人不仅知道技术动作如何用力,怎么用力,而且还能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康复方面,在体育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同类型运动损伤的康复。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致使运动损伤恢复的比较慢,因此,老年人的运动损伤应该在体育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快速、有效的康复,同时辅导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运动练习。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最多伤病的是摔倒导致骨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钙流失使骨头变脆,一旦摔倒80%~90%的老年人会不同程度的骨折,所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应多加入一些平衡性练习。

4结束语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2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3

1、做法与成效

1.1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农业技术指导到户

精心组织实施“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形成“市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技术推广路径。市农委选派56名专家,每人挂钩1个镇特色产业,建立1个“三新”技术示范点,推广1套高产优质技术。镇选派322名技术指导员,每人包干1个村,挂钩10个以上示范户,保证示范户得到一场以上技术讲座、一套技术资料、一张技术明白纸、一份物化补贴物资和一个技术员入户指导的“五个一”服务,示范户满意率达95%以上。全市共遴选种养业示范户5320户,每个示范户又辐射带动10个农户,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仅2013年各镇就实施高产增效创建项目25个,55万亩水稻由于以高产示范片区为依托,采用丰产抗病良种、精确定量栽培、肥床旱育稀植、防虫网育秧、机插秧、病虫害防治、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等配套技术措施,平均亩产652kg,同比增产5%。

1.2以共享为目的,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

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全覆盖行动。建立东台农业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等农业门户网站,及时更新各类农业信息;开通农信通、“12316”热线,根据农时季节、产销节点,采集编发技术、市场供求、政策、预警信息到农户手机,2013年通过农信通平台发送信息40多万条;发展《农家致富》手机报用户近5000户。市蚕桑中心与电信部门创建“蚕信通”信息平台,用户发展到22822户,覆盖了近半数蚕农家庭,在每年4~11月份蚕事季节为蚕农提供实时、便捷化方言版信息服务,2013年发送电话提示信息176万条。

1.3以培训为抓手,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抓住创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的契机,将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民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单干型向组织型、兼业型向职业型转变。坚持以市农广校、镇农技中心为培训阵地,精选师资,落实配套资金,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栽桑养蚕、水产养殖、农机化及林果7个专业的培训,大力提高从业农民素质。2013年累计培训农民87220人,其中菜单式专项技术培训68996人,职业农民培训18224人,持证劳动力比重年递增5个百分点以上。

1.4以多元为导向,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

以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科技超市为服务载体,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种苗中心、新品种新模式展示基地、实习基地,吸引农民前来观摩学习。绿美蛋禽专业合作社引进饲养产蛋率高、适应性好的蛋鸡新品种5万羽,集成应用机械喂料、集蛋、喷码、清粪、自动饮水等技术,配套湿帘—纵向通风系统等,面上带动50万羽蛋禽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翠园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科技超市,为农民提供技术、种子、农药、化肥、市场行情服务,带动农民按照标准化发展瓜菜生产,并提供收购、加工、出口服务,提高了农户种植效益。

2、建议

2.1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作为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促进未来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东台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将把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与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对接,采取主动贴近式服务,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灾害预警、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低成本、便利化服务。积极引导他们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和农机设备的集成配套;推进瓜菜生产周年高效模式创新,探索解决设施瓜菜连作障碍难题,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畜禽良种繁育、平衡日粮、环境调控、疫病防治、机械化喂养、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沼气工程治理、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节肥节药节膜、节水节能节地及秸秆机械化还田在内的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行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土地流转新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2充分发挥科技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产业布局和特点,引导东台市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类主体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农科教、产学研联合,探索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新模式新方法,试验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新技术。进一步夯实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富安茧丝绸产业园、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粮标准化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区、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等十大农业重点工程,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生物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农业生产基地,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上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示范基地+大学生村官+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

2.3打造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手段。有资料表明,信息化程度越高,农业格局越合理。东台市将加大要素投入,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在简报、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现有手段基础上,东台市充分利用农信通短信平台、“12316”惠农热线、《农家致富》手机报、QQ群等现代化信息渠道,确保关键技术和市场信息正常发送,在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突发等时期及时指导性预警预告,在农事季节编发简明、易懂、操作性强的技术信息,提高短信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大力发展手机报用户,确保将最新、最适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第一时间直接发到农户的手机上,实现信息服务的“零距离”,真正做到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不光会种会养,而且能“掌控”市场,产品卖出好价钱。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应用移动互联、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探索构建蔬菜等农产品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产品认证状况等信息,促进产地与市场的对接。以动物产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实现动物检疫证明网络化电子出证100%,动物防疫免疫标识的电子识别比例达100%,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2.4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职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需要培养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劳动者。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当前,东台市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外、向其他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出现了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等现象,“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农广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农广校的肩上。东台市要切实加强农广校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发挥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农职院校、科研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东台市将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功能定位,从专业领域、生产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等方面探索制定一套符合市情,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三类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研究和完善一系列与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相适应的支持扶持政策,率先在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农业服务人员中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2.5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各类竞争性服务主体,进一步完善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采用订单式、托管式、合作式等服务形式,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机耕机插机收、种苗共繁共育、动物免疫等专业化生产服务,鼓励大学生村官、种养能手、农机手等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力争东台市2014年大宗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比率提高到8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生产服务,特别是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示范社创建。当前,东台市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植保、农机合作社横向联合,为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提供“一条龙”、“保姆式”土地全程托管服务,承揽从机耕、机插、施肥、排灌、治虫、机收的全部作业,条件成熟的要推行“联耕联种”模式。

作者:王长青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农业委员会

第二篇

1、在我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

1.1农村专业干部少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专业干部十分稀缺,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没办法自行解决,农村里的干部通常也是行政干部,无法为农民进行专业的辅导。而在和其它部门进行协调方面,由于没有基层农业干部为农民在业务拓展方面进行协调,偏远地区的农业拓展方面得不到完善,也就造成了我国偏远地区农业发展无法得到提高。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如果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就需要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材料,例如嫁接果树需要的新品种枝条,在进行沼气设施安装时需要的软管等。这些材料价格普遍偏高,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民显然不能自费,也就无法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取得进展,农民的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降低。

2、改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做好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

在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和当地政府协调,让政府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例如可以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方式向农民普及一些浅显易懂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可以定期为农民举行宣讲会和培训活动,将一些较为深奥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当地农民。从而在短时间内让当地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有一些了解。

2.2提高对农业技术员的待遇

由于偏远地区的生活十分困难,待遇很低,所以很多技术员不愿意去偏远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以往的技术员也选择了离开。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农业技术员的待遇,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例如可以在每年评选出优秀农业技术员,并且在电视台进行表彰,从而让社会承认这些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员,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员的精神生活得到巨大提高,让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展开。

2.3提高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较多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也难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因此可以让当地政府多为农业推广工作拨出经费,并且派专人管理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可以提高,在当地农业水平较高,农民生活水平较好的时候可以考虑减少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2.4多派遣基层技术干部

在技术人员到位,经费也到达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可以派遣出基层技术干部为农民和技术人员服务。有了技术人员和经费,基层技术干部可以和其它部门和企业协调,为农民和技术员采购需要的农业推广材料,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人都能够物尽其用。

3、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跟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还需要进步,而且我国的偏远地区农业技术发展较慢,农民生活水平较差,农业生产值也较少。因此我国可以多为偏远地区派遣基层技术干部,并且提高农业技术员的生活待遇,让目前的大学生多去偏远地区为农民服务。当地政府也需要进行宣传工作,让当地农民从内心明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从而让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作者:刘云 单位:江苏句容市农业委员会

第三篇

1、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心是通过相应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组织,更新农民的观念以及提高他们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农民为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没有这种以农民为主的制度,也没有一套科学的推广体系。在我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是以技术人员和决策者为中心对农民进行单项传播,这样农民的主体位置就没有体现出来,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以农民为中心,没有考虑农民的心声,致使农民对各项成果接受速度慢,从而使很多先进技术与成果都不能得到及时推广。

1.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虽然有了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编制,实际工作中却不在岗位上,而是在做一些与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事情;而且在工作人员方面,有些人是通过正规考试进来的,但也有些人是退伍转业的,根本不是农学类院校毕业的,所以这部分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了解,这就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形势,从而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各项需求。

2、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

2.1全面贯彻“以农为本”的理念

在农业推广技术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对农民的想法与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在了解农民需求后成立项目进行研究,这样能够使成果具有可行性,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农民的需求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对农民在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而且不同地区的农民要求可能会存在着一定差异,应要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全面了解农民的想法,才能使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2.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据了解,如今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通过人来传播,只有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素质才能给农民传播更加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要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要采取各种方式来招揽人才,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加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从农民的角度着想,真诚相待,学会沟通技巧,对农民需求以及想法进行全面了解。

2.3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农业技术信息进行推广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信息化的出现适应民时展形势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求。在农业技术推广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信息传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信息要想得到广泛传播与扩散,就需要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来辅助进行。农民对科技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是在方法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是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耐心的教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讲座,或者发放一些相关资料,只要农民能看到能得到利益,就会愿意接受新技术。在比较发达地区,可以使用多媒体、电话等与电视、广播、报纸相结合,这种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会受到农民欢迎的。

3、结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复杂工作过程,本文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以期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薛春茂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农业委员会

第四篇

1、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技术主要是借鉴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效、节约型的农业新技术少之又少,关键性产业化技术水平的落后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也成为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中,由于技术扩散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用于农业信息流动的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的不通畅,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不够合理的推广引导方式都会对农业技术扩散造成一定的障碍。

2、加强农业技术扩散发展路径探讨

2.1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村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素质偏低,这样非常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结合农村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进行农村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建设,以便于农民进行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农户之间的联系和信任,这样才能够减少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阻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和支持,合理引导和干预

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推广不仅涉及到农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推广中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合理引导和干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技术扩散是不现实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科技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想,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农业技术能力,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土地状况选择合理农业种植新技术和新的优良品种农作物,通过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来带动农民认可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迅速扩散和大力推广。

2.3增加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完善信息传播扩散网络系统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而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降低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制约,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介进行一定的补贴和鼓励,对待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新技术贷款要求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政策条件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农业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这样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技术扩散将会更加顺利。鉴于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现状,为了便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需要对现有农村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扩散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合理引导,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农业技术扩散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地开展,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作者:孙乃华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农业局

第五篇

1、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方法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较快,我国要调整发展步伐,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转变当前的推广理念,明确职能定位,理顺财政关系,创新管理体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的扶持等方式,动员多方力量,合理配置资金,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高效且安全的支撑。

1.1结构设置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构设置不合理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络健全,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功能,就要创新机制,打破传统的单一格局,整合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并完善我国当前的人事管理机制,更新用人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岗定人。同时要建立并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特征进行职能分层,全面考核评价,打破平均分配模式,采取与绩效挂钩的方式,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1.3创新推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观念创新,方式才能得到创新。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创新服务理念,以科技为先导,转变观念,强化推广机构的职责,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己任。要创新服务方式,发挥农业推广机构的信息、技术与行业优势,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改变当前的服务方式,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拓宽服务领域,为了满足当前形势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

2、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不断创新,改变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技术的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平衡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郗玉东 单位:河北省高阳县龙化乡政府

第六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很多基层政府根本不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这项工作多是走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一是政策制度不健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就是有一些规定,也不能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不重视,导致很多人才流失,影响了农业推广的进度。二是资金投入力度小。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技术推广周期长、见效慢,所以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投资。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一方面促使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农业是粗放型生产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数量取胜,但是效率比较低,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力量进行集约型发展。另一方面符合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年年上升,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目前的农业传统耕种方式已经落后,如不利用先进技术加以改进,就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也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不利于农业的深层次推进、可持续发展。

2.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技术推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管是粮食产业,还是畜牧业、养殖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能解放人力,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创收,走上致富之路,进而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步伐。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对策

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简单地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提升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大中专院校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成为技术推广的排头兵,通过他们的指导帮扶,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对于原有的技术推广人员,要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指导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扩展专业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认识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坚持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3.2因地制宜,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农业基本情况不同,农民的实际要求也不同,农业技术推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民需要的、便于操作并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以便更好地推广,也能切实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二是结合农民的实际经验不断进行技术改进。推广工作要结合农民的实际经验进行,先要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农民实际情况,参考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技术,根据农民需要进行研究,以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技术推广内容

基层政府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为更好地研究出实用农业技术提供保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为技术的顺畅推广奠定基础;极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公路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推广内容。要注重实际推广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介绍,按照农民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推广内容,切实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总之,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找到好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以便使我过的农业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温美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矿区发展协调服务中心

第七篇

1、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力度仍然不够

全国基层的乡(镇)大都会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是其办公条件却让人不敢恭维。大部分的推广站没有相应的信息收集与传递工具,缺乏相应的设备辅助工作。在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中,仍然采用教学板与宣传页等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有2/3“有设备,不办公”,另外的1/3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有没有。国家应做好对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保障工作,保障其正常工作。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权责不清,业务素质较低

我国的大部分推广中心的管理工作混乱,各工作人员对于其职权把握不清。在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脱责任;在有业绩时,疯狂争抢。而且在推广站中,大部分人员没有相应的学历与相关的技术素质,工作中无法合理的处理出现的问题。合理分配任务,理清权责,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技术推广站非常重要的环节。

1.3农民培训与试点工作的不到位

大多农民对新的科技成果存在抵触情绪,这主要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再有就是文化素质不高造成的。而且,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设立试点农户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没有做到让榜样带动其他农户的技术改进工作。

2、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也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的完善。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完善管理模式,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做到信息收集、传递、反馈的一条龙式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奖罚、监督机制,带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工作之外,还要做好工作环境的改善与工作待遇的提高,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创造更加优秀的工作业绩。

2.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正常工作的进行

我国虽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给予了财政支持,但力度明显不够,还需要更大的财政支持,更新工作站的办公设备与工作条件,使工作人员在先进的条件下进行更加有效、便捷的工作。在发放财政资金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2.3分清权责,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推广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工作人员的权责划分不清楚。在今后的改进中,合理分配工作,明晰各方职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评定。在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的问题上,要积极引进人才和加大自身培养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建立典型试点单位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推广站的事情,同时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所以农民应该积极配合其工作。工作站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新型的现代化农民,促进技术的快速推广。除此以外,还要设立示范户,给其他农民进行示范,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改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搞好了试点示范工作,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会引起其关注,这样就会更加容易的加快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使推广工作深入人心。

作者:宋国强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八篇

1、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的意义

一是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部门的沟通,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和科技的推动。我国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大国,政策对农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根据调查,我国每年的科研成果非常多,但是运用于农业的科研却非常少,原因在于我国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部门的沟通力度不够,导致了科研机构不能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也就不能及时地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有效地加强科研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使科研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对科研技术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对农村文化的普及起到关键作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有科学技术做支撑。农民对科学技术了解的多少对农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发展,科研部门可将自己研发出的技术送到农村,实现科学技术的普及。农民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自身也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科学文化在农村的普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推动作用,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的服务体系。农村的服务体系包含很多内容,但都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有了科学技术的推动,服务体系的建设就可以提高效率。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新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各类服务体系中,方便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2、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构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科教单位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只是一味的注重科技的研发,而削弱了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科研技术与市场的推广是分离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缺乏人力资源,没有制定一系列的体系和制度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3、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模式的实施

首先,要制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和激励政策,政府应加强资金的补助,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政策顺利运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机制,加强农业技术的供给;其次,政府应该加强财政供给,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的补助机制,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应广泛使用大众传媒,促进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传播媒介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民对传播媒介的信任度,使农民相信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大众传媒农业的技术成果,供农民选择和使用;然后,可以采用项目推广的模式,把科研技术按不同的作用分成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派专门的人员进行推广。推广人员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要对推广的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制定一系列的推广计划;最后,现在网络通讯技术相当发达,进行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在推广的过程中,以农民的利益为主,制定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的方针。

4、结语

当前,农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技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想在相同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科技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保障。但是,目前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还未普及,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农业生产是脱节的,因此,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

作者:吕微 单位: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第九篇

1、农技推广现有模式分析

1.1现有主要推广模式分析

1.1.1多媒体信息推广

即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报刊等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如CCTV7军事农业频道推出的《致富经》、《农广天地》、《每日农经》等节目,会将优秀的农业技术教授给观众。这种模式下的推广主体多样,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趋势,推广的农业技术较为丰富多样,受众广泛,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农业技术普及。

1.1.2当地政府部门宣传推广

即依靠当地政府相关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此种模式下,推广的主体主要为政府,推广的农业技术比较统一具有针对性,依靠政府信誉及担保可以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1.1.3基层组织、企业推广

即村委会、居民自治委员会、农技推广企业等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这种模式的主体以企业、集体组织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本质需求,推广的技术较为统一,受众集中,技术创新性较高。

1.2存在问题

1.2.1媒体传播模式缺乏精准性,接受程度较低

中国农村地区广大,情况不尽相同,依靠多媒体信息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难以顾及全面,往往顾此失彼。如电视媒体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大都比较泛化,缺乏实用性和可视性,难以契合部分地区的农业需求,这样的农业技术必然得不到当地农民的认可。其次,以报刊为主的媒介所宣传的农业技术大多偏理论性,缺乏可读性与可靠性,农民对于这类技术往往是不会用、不敢用。此外,短信、网络等多媒体信息可靠性较差,农民对于这类媒体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如此一来,即使多媒体覆盖的受众范围最为广泛也难以提高某种农业技术在农民中的认可度。1.2.2政府传播模式缺乏创新性,体制弊端明显政府农业相关部门主推的农业技术除少数具有纯公益性质外,大都花费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在收效不明朗之前不会进行新技术的探索与推广,导致了创新性的缺乏;部分地区政府农业部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主推的农业技术对当地农业的弊大于利,导致了农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此外,农户对自身长期积累而得的经验保护心理强,对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因此政府推广模式也就难以见效。

1.2.3企业及基层组织可靠性不足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部分企业在市场的驱动下为了经济利益,会夸大甚至歪曲农业技术的实际效果,导致部分甄别能力不强的农民上当受骗,蒙受巨大损失。而部分基层组织由于地区限制队伍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往往不能推广适合的农业技术,由此也会对农民造成伤害。以上2个方面都会使农民对这种模式采取消极态度,久而久之此种模式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1.2.4农民的经验主义强烈

中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浪潮已经很多年,但是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固有的特点,才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试水。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不敏锐,加上风险的考虑,对相关部门组织推广的农业技术更是抱有怀疑态度,往往比较信赖自身的经验以及人传人这种模式推广的农业技术。但是人传人模式更新速度慢、传播范围小,收效甚微。

2、优化策略

2.1改进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1.1推动中央媒体素质化、地方媒体精准化宣传模式的转变

由于中央媒体具有全面覆盖性的特点,因此可以以农业素质、农业科技应用案例等为重点进行宣传,以此来改善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态度以及传统的经验主义。而地方媒体具有地方化的先天优势,能够较好的掌握本地农业特点,因此应该推动地方媒体加强开发专业、特色的农技推广节目。

2.1.2建立信息认证标准制度

对于短信、网络等新型媒体传播推广渠道,应该建立信息认证制度,对于合格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进行数字技术认证,根据数字认证可以在统一的信息认证平台进行确认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这类信息可以捆绑农业保险共同推出以此来打消农民的风险顾虑。

2.1.3政府部门认真调研化解信任危机

对于由政府失误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进而使农民对当地政府产生信用危机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市场调研,真正进到农户家中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2.1.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企业、组织进农村的市场监管对于企业、组织进农村与农民合作应该大力提倡,与此同时应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利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还要加强监管部门对这一模式的监管力度。

2.2构建新农技推广机制

2.2.1农业科研机构下乡推广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很多的科研投入,但是这些科研投入往往只应用于实验田,与实际的农民联系不紧密。据此,可以构建农业科研机构下乡推广模式,即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所等每年定期下乡进行最新又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由于这类机构具有权威性,可以消除农民的疑虑。

2.2.2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园区

即在大城市郊区地带可以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由于大城市周边农业以果蔬农业为主,市场效应强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建立示范园区具有可行性。

2.2.3建立农业技术员推广制度

由于大多数农民比较倾向于人传人模式,因此政府可以培养一支农业技术员队伍,由技术员下乡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检查,定期汇报反映效果,及时作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由于传统的人传人模式以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为主,因此此种模式要求政府必须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硬技术的年轻化队伍,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人传人模式的弊端。

2.2.4其它问题

除以上优化策略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一定比例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办公环境以吸引高素质的大学生投入其中;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扩大市场效益;与社会公益团体进行洽谈,吸引公益性组织加入。

作者:李梦楚 单位:重庆西南大学

第十篇

1、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农产品也不例外,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产品,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不太懂得技术,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4

(一)以文化规划为引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建立十大惠民体系持续推进社会和谐的决定》等文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市、县(区)、乡镇(社区)、村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满足群众就近便捷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二)以设施建设为突破,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良好载体

建设丰富多样、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新余市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资金的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元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维修、改造了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市直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区)为示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新余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个,30个社区都设立了文化活动室。一系列大手笔、大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

(三)以精神创作为龙头,带动全市群众艺术的健康发展

立足新余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打造有新余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创作了一系列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少儿艺术文化精品。在江西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节中,新余市夺得了全省总成绩第一,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快乐奶仔》《小胖胖》《俏皮奶奶》等五个少儿舞蹈荣获中国舞蹈协会“小荷风采”金奖。分宜中心幼儿园幼儿舞蹈《快乐奶仔》荣获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快乐奶仔》也是江西省唯一入围群星奖的舞蹈节目。此外,新余市少儿小品《神奇的小夹袄》荣获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比赛一等奖。少儿舞蹈《我最棒》获得第十六届群星奖。目前新余少儿艺术已成为宣传新余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新余市创作的小品《唢呐声声》经过多轮筛选评审,被文化部选调参加北京“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暨第十五届“群星奖”展演。这是新余市复市以来,小戏小品第一次被文化部选调进京演出。新余市创作的小品《假审》荣获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新余市摄影作品《技术能手》《望新年》分别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影展金奖、影像亚洲第七届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胡知敏老师在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创作奖”

(四)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重头戏,推动全市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是大力组织举办群众性歌咏比赛。组织工厂、学校、部队、机关等单位工作人员,通过这种共讴歌、齐欢唱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二是精心组织全市社区健身舞大赛。各社区以秧歌、太极、健身舞等不同形式展现了新余市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全市30多个社区都建立了腰鼓队或文艺表演团队,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年年有高潮”的大好格局。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广场群众活动。新余市每年举行30多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晚会节目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于乐,品味高雅,迎合了不同阶层不同市民的口味,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民间文化、企业文化及各节假日的文化内涵,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市民整体素质,为新余市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保障。

二、新余市群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新余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部门逐年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与市、县文化事业经费相对投入不足日益明显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逐年加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但市、县两级财政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项目匹配资金难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中心及文化中心户等无运行经费保障,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水、电设施运行,书籍、报刊购置等费用开支无途解决。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文艺创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需求。

(二)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和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要

目前,县、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不断丰富,有舞狮、吹打、腰鼓等,并且日趋活跃。市文化系统组织的送文艺下乡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不相适应

市、县群艺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的现有专业人员年龄大都学历偏低且都在40岁以上,不少人员已经超过50岁,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职。农村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一些民间文化艺人已是风烛残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捉襟见肘。

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推动新余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努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群众文化阵地,是新时期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消除不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是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关注和研究好的首要问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一是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领导,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改进和创新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二是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与主旋律。开放的新余,给人们带来的是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时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我们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通过举办群众艺术节、群众书画联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等促人奋进、激人向上的文化活动,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三是要对打着开展文化活动的幌子却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或非法邪教活动的组织,给予坚决的打击,摒弃低级庸俗的不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使农村群众文化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大力继承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着力培育本土艺术文化

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传说故事、伦理道德等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化,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关系和谐融洽。要以全新的视角,着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艺术,提高群众文化的质量与品位,使更多的书香之家、民间绘画之家、音乐之家、舞蹈之家以及戏剧、曲艺之家有如万紫千红的春花遍地开放,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光大。

(三)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智力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主要由各级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业余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组成。文化工作者要大力转变职业理念,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免费开放这一契机,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大力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认识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有计划地吸纳、引导和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充实和更新基层文化队伍,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农村文化骨干、业余文化队伍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积极性,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审美层次较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精品,为繁荣群众文化作贡献。

(四)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全市财政支出中文化事业经费支出要逐年提高,确保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人才培养、文化精品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建设、以及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采购。

四、结语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5

1.1强化监管,保证各水利工程安全进行

社会经济服务中心强化水利监管工作的沟通,保障各项水利工程在流域内安全常规地使用。在水利监管中要长短互补、相互协作地工作。经济服务中心掌管着小型水利工程平常监管和养护,流域监管所需指出必要的技术帮护和执教。碰遇大型经济中心无法修复的水毁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损毁时,可采取流域监管所上报给主管水务局来取得实行整修资金。尤其是在水利工程监管中需努力展现受益村群众“一事一议”体制,使这些群众自愿到各项水利工程投入监管工作中,各项水利工程一起养护好它的安全和使用。

1.2流域监管所发挥区域优势,充分监管各项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在近几年来不停提升标准,同时工程规模也连续扩大。纵贯全流域跨乡镇的大型工程逐渐建起并进行使用。工程的监管以乡镇为单位分块监管的“块块”模式已无法顺应当前工程监管的要求。“块块”监管的不足逐渐涌现溢出,一是因为工程效益在区域内分配不均衡,出现对工程监管的注重力度不足。一般不管是灌溉工程还是人畜饮水工程,进乡镇工程在上游会出现得益面积和人数比中下游乡镇均要小,进而一些工程上游乡镇其实并不得利。因此,对相同工程的监管在不同地区优劣不均,这样对工程是不利于正常安全使用的;二是对工程各段监管投入和所得效益是不成正相关的,因为相同工程上游位置不管是路面的断层还是人饮工程内道的直径普遍均比中下游的宽,进而采用监管所需布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均相当多,但因为实行灌溉面小、人数得利不多,所获取的经济利润也很少。反过来在中下游路面断层和内道直径越来越窄,灌溉利面和得利人数也越来越大,所需要能够收获的利润也持续增加。且工程保养所需求的人财物投放越向下游就越不多,出现监管投放和取得的利润成相反比例状况,给工程监管造成诸多弊病;三是在监管中,各乡镇监管站之间为了自我利益实行各种协调,如:水量分管、监管资金分配等还是不能达成一致。但以流域监管所为单位的“条条”监管能够完全消散上述较多弊病,由于流域监管所一统流域内的人员监管,水费运用一致在全流域范畴内使人员和水费运筹配置和使用变为现实。所以,以流域监管所为单位的“条条监管”制度,能很好地监管和维持跨水利工程,确保工程安全照常运行和渡汛等指出了可行的制度保障。

1.3努力培养和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让用水农户加入水利工程监管

各项水利工程中,农民是直接得利者,在改革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监管中,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行组织起来,互相协作,负责直接受益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监管和保护职责,能够处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营运后,管水组织集体主体缺位难题;处理有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斗渠之下的田间工程有人用、没人管和老化损坏极重等难题;在取消农村“两工”以后,建设农村水利监管新制度的需要。长久以来,农民“用水户协会”是水利监管工作现实中体现的一种有效直接的监管办法,是进一步促使水利监管公开、民主、高效的方法和路子。为能尽力带领所有群众自行到水利工程监管工作事宜中去,促使公开、民主、高效的监管制度。努力培养和扩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监管制度,是水利监管基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1.4搞好职工内部监管,提升工程监管水准

要搞好职工内部监管工作,一是要从创建体制着手,综合此流域工作的实际考察规划出实施性强、实际可行的制度一套,抑制职工的言行,整改职工的纪律、工作、学习和生活。创建执行有效的奖惩制度一套,以遵循以人为本为基础,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不遵循工作纪律而出现工作纰漏和损失、违法乱纪行为的等全要严厉的采取批评和惩处。认真对工作负责、成绩明显的监管站和个人都要授给相当的物质鼓励,以这来激励和加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二是要全力加强职工政治理论认知学习和道德思想品质的培育,通过职工之间经常性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活动寻求与改正现有的缺陷和错误。加强培育工作作风优良、责任心较强的水利工程监管团队一支;三是要加强职工业务认知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强化职工自学、集中培训等途径推进职工的日常学习。在条件允许时还需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提升职工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水准。

2水利监管现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各流域基层监管所经济基础孱弱、科技力量落后,在短期内很难表现出在水利监管中它的优越性;二是工程建造维修科技成分低,投放资金不够。当前,长期以来,不少灌溉工程年久失修,损坏极重,但资金投放不足,每年在小修小补下困难使用,因修理赊账多。人畜饮水不少工程出于建设标准低,在使用进程中要求不停地修整和建设。所有全部均需要较大数目的资金投放,现有运用监管费用来源只是收取水费一项,专门建设修整经费没有。但收取水费难度大、低收缴率早是常见现象,再加取消农村“两工”政策,而“一事一议”制度落实不了,使水利工程经费肯定是不够,运用监管资金投放更雪上加霜。水利工程出现不能按时修整或建设而维修不彻底,工程使用达不到标准的情况,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无法正常授予。用水群众由于想法多、怨言大,形成了投入资金不足→工程修整跟不上→群众用水供给无法满足→征收水费艰难→缺少工程修整资金的一个不良循环的过程;三是流域监管所费用缺少,组织正常运作的支出、人员培训费用等出现很多不足,使得流域监管所大多展开工作难度多,人员培训等工作进行起来没法实施;四是一直以来,因为对水利基层监管站根本设备投入不够,使得流域内各监管站条件根本不行。不少监管站住房年久不能用,有些已经坍塌。职工的吃、住、行等工作和生活困苦艰难,根本无法静心地工作,对监管水利生产工作影响较多。

3水利监管工作推进措施

一是持续强化对灌溉工程设备、人畜饮水工程及水源的监管和养护。在强化每日检验修整等的情况下,需对严重毁坏的水利工程采取详尽的实际查勘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复规划。多方位争取项目、筹集款项进行尤为全面彻底的修复。在做好日常修复建设的同时,对于人畜饮水工程要小心水源地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注重水质、水量;二是水费征收力度加深,确保重要的水利工程修复经费。在进行好工程使用监管、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对水费征收力度也要强化。在推广水利法律法规同时,创建在群众中用水缴费、水是商品思路,让群众自觉缴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要根据法律规定的进程的同时,对钉子户水费征收采用起诉的办法强制收取费用,完成以点带面的成效。根据新水法的制定,要慢慢创建途径推进按方计量,按量收取水费,进而推动农村节省用水;三是建设拥有一定科技含量、一定机械配备的工程修整团队一支,专门负责全县或流域内水利工程的修整工作;四是取得资金和项目逐渐建设各监管站的先决前提,完备监管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基层职工的文化生活,使在监管站职工能静心工作,舒心生活;五是开源和节流共同发展,在实行节省、合理科学使用水费,同时,多途径展开多项营运,取得增收弥补监管费用不足,提升职工福利水准。

4结语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6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和县的畜牧业发展迅猛,201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畜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战略,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引导、扶持发展有地域特色畜产品生产,全县牲畜数量逐年增加,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规模养殖和饲草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元。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24.01万头只,(折合羊单位169.12万只),其中:牛饲养量9.23万头,羊饲养量111.12万只;草食畜存栏达60.03万头(匹、只),其中:牛存栏5.16万头,羊存栏52.24万只;草食畜出栏达40.02万头(匹、只),其中:牛出栏3万头,羊出栏36.51万只;生猪饲养量达26.82万头;生猪存栏达7.78万头;生猪出栏达13.81万头;兔饲养量达103.09万只;家禽饲养量112.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94万t;蛋类总产量2010t;奶类总产量18950t。全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159家,其中:养猪场41家,奶牛养殖小区(场)5家,肉羊养殖场26个,肉牛养殖场67个,特种养殖场20个。另外,在已建成的159家规模化养殖小区(场)中,64家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7家通过了部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达7920户。同时申报的:“民和羊肉”、“民和肉牛”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2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调查情况

在民和县已建成的159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中,62家聘请了兽医服务人员,今年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20家以上,在调查的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中肉牛场1个,肉羊场2个,奶牛场1个,养猪场1个,建于2009—2010年,聘请兽医10人,2个肉羊养殖场年饲养量在4000只以上,出栏2000只以上,存栏2000只以上,养殖场聘请兽医人员5人,兽医人员年工资3万元左右,2个养殖场2013年死亡成年羊15只,死亡羔羊210只,死亡原因为普通疾病,经济损失3.77万元,医疗费用为2.4万元,每个养殖场医疗费平均为1.2万元,未发生疫病流行。肉牛场2013年饲养数量880头,无损失死亡,年支出兽医工资24000元,年支出药品6000元,没有出现疫病流行情况。养猪场现有兽医人员1人,2013年饲养数量650头,损失死亡数量70头(其中仔猪63头),约经济损失3.5万元,年支出药品1.1万元。调查的130户规模养殖户存栏羊在50只以上,其中存栏基础母羊在30只以上,每户普通病治疗费在100~150元左右,群众对驱虫、防疫方面比较积极,但存在饲养管理粗放,对饲草加工利用方面浪费严重,影响了效益的发挥。通过对养殖农户、养殖场、兽药经营店的调查,民和县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存在兽医人员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养殖场聘请的兽医人员由于待遇低,经常跳槽,而且聘请的兽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3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民和县畜牧局是政府职能部门,也是该行政区域兽医主管部门,属于财政全额拨款行政单位,人员编制7人,实际在岗人员4人,为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人,大专2人;36~49岁2人,50岁以上2人,畜牧局下设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草原监理站、草原站5个局属单位和22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3.1县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级兽医服务机构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31人,实际在岗人员32人,兽医专业25人,其他专业7人;本科以上学历23人,大专学历9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7人;35岁以下8人,36~49岁14人,50岁以上10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办公室180m2,其中化验室80m2,拥有疫苗冷藏车、工作用车各1辆,有各类仪器设备53台套。实验室已通过省级认证,其职责主要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控制、普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时完成各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制定了《民和县动物防疫专项考核办法》、《民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和《民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兑现办法》,使村级防疫员的责、权、利更加明确,督促检查各乡镇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及省级部门规定的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所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股站级单位,下设享堂、团结、官亭3个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体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奶站监管,跨省引进动物的申报审批及落地监管,运载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的查证验物及消毒工作,并对公路运输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官方兽医队伍管理等。

3.2乡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县有乡镇兽医站22个,工作人员64人,其中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19人,中专28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33人;36~49岁45人,50岁以上19人。22个乡镇兽医站占地面积为7260m2,建筑面积2910m2,有冷藏柜22台、电脑22台,摩托车22辆、牛改专用车4辆。乡镇兽医站主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测、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品种改良、饲草种植加工技术推广及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

3.3村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县有312个行政村,有防疫员323人,其中专职防疫员271人,兼职防疫员52人;中专学历20人,高中学历37人,初中学历217人,初中以下49人;30岁以下19人,30~50岁216人,50~60岁64人,60岁以上24人。2012年县财政扶持村级动物防疫冷链设备购置资金,共购置冷藏柜和冷藏包各323台,并将冷藏柜和冷藏包发放到323名防疫员手中,使得疫苗从拉运、保存到注射实现了冷链到底,使民和县动物免疫效果和抗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防疫员年平均工资为3254元。

3.4经营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全县有乡村兽医24家,从业人员24人。经调查摸底,个体动物诊疗机构现已停业14家,正常营业10家,从业人数10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中专学历5人,高中1人,初中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全县有159家规模养殖场,调查5家,有兽医服务人员10人,本科以上2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8人。

4存在的问题

4.1对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加快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要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没有一支过硬的服务队伍是不行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处于畜牧业生产的第一线,担负着科技推广、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技术服务、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草原生态保护等多项重要职能,是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加快畜牧业发展,必须稳定和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在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现实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高,对于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还不够透,认识还不够深,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机构设置还不够科学,对上级的一些改革精神和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工作需要与缺少机构编制、人员短缺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4.2动物食品安全及疫病检测手段落后,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对上市肉类检查、规模养殖户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的检查仅靠查阅资料、询问和感官检查,没有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所以畜产品监管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和漏洞,同时也很难对动物流行病学、疫病监管预警做出科学准确判断。

4.3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断层的问题比较严重,技术队伍还不够稳

近几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关注,我们虽然加大了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建设力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即人才)建设,重视仪器设备的建设投入,忽视或没有后续设备使用经费的投入,没有很好地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目前我局共有干部职工14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6名。随着工作面的拓宽和业务量的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22个乡镇站中,只有1~2名工作人员的站就有11个。要开展疫病防制、门诊治疗、检疫、品种改良、草原保护、技术服务等诸多工作,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使许多工作顾此失彼,无法正常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受编制、财政困难的制约,近几年几乎没有新生力量充实到畜牧行业。11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40岁以上的68名,占58.6%;50岁以上的31名,占26.7%。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新老人员更替出现断层的问题已经逐步加剧。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信息、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劳动分配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尊重和体现,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遇等各个环节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对全县草畜产业建设的科技支撑不力,服务效果不佳,整体工作比较平淡。

4.4经费保障还不够足

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要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目前,民和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手段落后,软硬件设施不相配套,运行费用短缺等问题。县、乡畜牧兽医部门缺乏经费保障,根本没有资金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许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工作也不能有效开展,缺乏检疫、实验、化验、监测、诊断、培训等基本的条件和设备。绝大多数单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服务手段仍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致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难以提高。特别一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应该是发展畜牧业的主力军和前沿阵地,大量的业务生产工作应由他们直接去完成,但由于经费短缺,设施简陋,工作开展一直停留在打打针、看看病、卖卖药等以往的水平上,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4.5巩固防疫员队伍和提高防疫员素质难度大

防疫员处在动物防疫体系的最低层,是防疫工作最重要的承重载体。目前,民和县防疫员一年的工资人均只有3254元,而防疫员全年工作量在100d左右,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免疫方案要求防疫员一年四季不能脱离岗位。加之,防疫人员自我防护设备缺乏,在防疫过程中,防疫人员的身体易受到严重危害。根据现有的报酬,按照《青海省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选拔和要求防疫员困难很大,防疫队伍难以巩固。建议提高防疫员的待遇,加强培训,才能建立、保障和巩固一支高素质的村级防疫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

5几点建议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兴衰、强弱,决定着科技兴牧和牧业深层次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系统服务,既是新形势下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也是值得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深思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技术力量、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入手,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支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基础,村级为补充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层次分明、协调高效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为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服务。

5.1深化认识,切实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在畜牧业生产和经营中抗击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巨大作用,持续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条件改善,完善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坚持在制定政策、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县草畜产业建设要求,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

5.1.1改善服务手段

要加强县、乡、村三级畜牧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要求,短什么配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从软、硬件两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服务环境。

5.1.2加强项目建设

县上要全力支持、配合中央、省、市在我县实施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切实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5.1.3提升社会地位

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精神,大力提倡崇尚科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业科技人员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5.2增加投入,保障基本经费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和畜牧业建设资金应在技术试验、项目推广、人员培训、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经费。县、乡畜牧兽医服务单位所需工作经费县财政应按时拨付,充分保证,并在技术推广、品种引进、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倾斜。村级防疫人员的工作经费和工资报酬应由财政全额预算,人均每年不低于5000元,由乡镇畜牧兽医站严格管理发放。

5.3加强培训,推进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

5.3.1要坚持“引进来、送出去”培养人才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人才;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任用人才;认真落实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完善人才的管理、使用、收益分配和考核监督等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

5.3.2制定好业务培训计划,实施好畜牧兽医人才培养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7

1.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管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意义,较早的概念把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种营销工具,最近的概念把其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上。CRM从物理结构上说是一套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套管理和决策方法。本文以CRM为理论支撑,构建基于CRM的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因此更侧重将其作为管理理念和服务策略,即政府以客户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持续积累、整理、分析和利用客户信息的基础上,改善客户的互动交流,优化资源分配和重组业务流程,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黏着度,实现政府与客户关系优化的一种管理策略。

1.2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构成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制胜、快速成长的目的,树立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需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工作实践;也是企业在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和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交互服务和收集客户信息;实现多种客户交流渠道,如CallCenter、面对面交流、Internet/Web、E-mail/Fax等集成起来,使各种渠道融会贯通,以保证企业和客户都能得到完整、准确和一致的信息。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运营型CRM)要求所有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包括多渠道的客户“接触点”的整合、前台和后台运营的整合。最新的基于Web技术的、交互式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企业在网络环境中完成从市场、销售到服务的全部商务过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型CRM)主要是分析“运营型CRM”和其他业务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分析型CRM一般需要用到一些高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工具,如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把大容量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将完整的、可靠的数据转化为信息,再结合具体业务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企业提供战略、战术上的商业决策。

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概述

2.1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内涵

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与交通运输政府网站一样,呈现“体系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态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是指交通运输领域构建的政府网站在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交通运输行业业务系统与公共服务体系相互融合、无缝对接,对外交通运输信息,对内整合协同交通运输各部门业务资源,为公众出行决策、在线办事提供高效便捷、互动性强、全天候、个性化的在线服务,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基础性和总体化的特征的综合体。

2.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构成

从内容构成上来看,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一般包括交通出行信息、政策法规、在线办事、政务信息公开等板块。

2.2.1交通出行信息

提供安全出行信息、客运站点查询、天气状况查询、道路交通状况查询、电子地图导航、旅游信息查询、航班信息查询、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在线查询服务。

2.2.2政策法规

包含交通法规、相关政策、普法宣传、交通行业标准等政策法规体系。

2.2.3在线办事

提供客运从业资格证、车牌补办、驾照挂失、驾驶培训、交通建设项目招标、交通行政许可办理、电子不停 车收费在线支付、交通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等在线办事服务。

2.2.4政务信息公开

包括交通管理部门机构简介、统计公报、年度工作总结、依申请政务公开、会议新闻等。

2.3交通在线用户、客户服务流程

用户通过各类服务渠道提出服务需求,服务诉求由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平台的现有服务系统和业务接口传送至相关服务平台,相关业务系统对需求办理完毕后,再经由平台服务渠道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平台在为交通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积累服务数据资源,不断完善客户管理数据库。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平台针对客户服务与用户服务区别,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两个方面。基于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对来自公路、道路、港航、海事、铁路、民航、邮政、物流等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及服务资源进行分类,实现信息和服务资源与政府管理人员、非政府管理类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等客户群体一一对应。通过提示、推送、定制等主动服务功能和网站、APP、广播等服务渠道,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同时,也通过这些功能和渠道主动采集客户对服务的反馈信息,及时优化和调整服务资源和客户群体类别。

3客户关系管理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来自客户群体,其发展目标也是围绕着客户群体。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提出应在以客为本的基础上,强调客户群体的细分,进而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运用到交通在线体系的构建,为“服务精准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即要以客户为中心,拓展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个性服务,履行服务型政府的职责。本文中提及的“客户”指交通运输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和交通在线体系的使用用户。从实施过程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来考虑,许多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和理念都可以创新应用于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促使交通在线服务精准化

交通在线服务的宗旨是为人们提供准确、快捷的交通信息、交通政务公开信息以及交通政务网上办理服务,能否满足客户对交通信息、交通政务信息的需求,成为衡量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水平的重要标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中“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凸显“客户”作为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所有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服务对象精准化的前提上。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可以运用到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首先,对使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人群加以精确分类,是构建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明确客户关系管理的范围和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目标群体,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记录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另外,公众的需求和参与是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建立的意义和方向,伴随着公众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交通电子政务民主化趋势将不断强化,公众对更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并主动促进政府服务的完善和创新。

3.2人性化设计理念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充分重视人的视觉和审美体验,是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结合是对政府转型、公众素质提高等客观环境变化的积极响应,应用人性化设计理念,做到以公众为中心,优化流程、集成服务,提供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服务,对于改善政府与客户的关系,弥补现有服务的不足,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在首页展现上,采用场景导航跟传统导航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形象生动的虚拟场景,逼真地呈现真实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示服务和信息主题,能让用户耳目一新,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和服务,使用便捷。为适应现代网站终端屏幕多样性发展要求,部分优秀的国外交通运输政府网站采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实现同一张网页可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屏幕,根据屏幕宽度自动调整布局。

3.3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人性化服务

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注重在企业业务管理运营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并积极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开拓与客户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方式。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手机智能终端、微博、微信、QQ等各种社交终端,积极开拓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实时沟通,确保客户对交通出行信息、驾驶培训、旅游信息、在线支付、交通政务公开信息和交通政务在线办事等各项服务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各种与客户在线沟通渠道,实时了解客户对交通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的交通出行信息、交通政务公开信息以及交通政务在线办事等各种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分析不同公众群体对出行方式和信息、政务公开、在线办事的态度、偏好和行为轨迹,根据实际情况向相关客户提供适宜的消息和服务,并在与客户反复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交通在线服务质量,大大提高了交通在线体系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4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各种资源整合

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重点强调企业的一切业务服务都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在涉及到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办理时,要积极推行不同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协同,方便快捷地满足客户需求。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积极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展现与服务手段,充分整合交通安全、交通旅游以及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出行方式的出行信息与地图查询,实现不同主题、不同类别服务事项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进而为公众提供多方位、动态、实时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不断提升交通系统管理水平和公众服务的便捷性。另外,通过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业务资源,构建统一的交通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多个部门,一个政府”,简化交通政务网上办事服务流程,提高公众网上办事的效率。

4结论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8

研究建立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县级工作站、村级服务站和村级农技员体系,形成市、县、村三级服务网络。构建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县级工作站—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村级服务站—村级农技员—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专家平台、农资产品服务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为一体的科技推广大平台。

1.1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

设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体系建设规划、技术研发、平台搭建、设备选购、组织安装维护、信息采编播、体系运行管理和农技员培训等。

1)“云广播”集成信息传播平台。

采用“云广播”集成技术开展农技推广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云广播”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由中心通过VPDN专用网络直接控制村级广播设备,具备“提前推送、自动开关、定时广播和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每天及时、高效自动化广播,具备实时性、针对性、灌输性、广谱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信息采、编、播平台。

负责信息栏目设置、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制作和播放等。设置《农业科技之声》、《百姓身边事》等栏目,连接农业专家库平台,每天选择村民劳作相对休闲的时段传播实用科技信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专家库平台。

负责信息的提供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包括省、市级农业、畜牧、林业和气象等系统的专家58人。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来源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林业局和石家庄市畜牧局等。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问题,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对于共性问题,录制成节目反复播放;对于个性化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专题回复,尽最大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4)差异化服务平台。

负责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按照产业结构分区,分为大田种植区(小麦、玉米和部分棉花区)、果树种植区(包括梨树、枣树、核桃树和苹果树等)、蔬菜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等。按照不同的产业结构广播差异化的信息,实现平台差异化服务的功能。

5)信息互动平台。

负责信息的搜集与反馈。建立新农村大喇叭网站,设立“新农村大喇叭”微博、微信(xncdlb)、QQ群(258368930)和热线电话(0311-66695369)等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多途径实现中心、专家和农民互动,广泛搜集农民反馈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补课。配备专业采访人员了解农民需求,完善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6)应急服务平台。

负责灾害及气象预警。平台可随时进行实时广播,对农业的灾害预警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农业气象预警,能提前告知农民群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2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

负责推广体系中心信息的接收和。采取试点、示范和推广三步走方法,搭建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先在灵寿县试点,后在行唐和正定县等地示范,到2012年完成了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的大喇叭推广平台建设。

1.3县级工作站

每县组建1家县级工作站。负责本辖区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站建设、农技员聘任,农资质量监督、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的组织实施及农资配送等工作。

1.4村级服务站

每村组建1家村级服务站。在推广平台建设村组建了4342个村级服务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服务站建设、设备安装维护、农技员推荐、服务模式落实和信息搜集反馈等。作为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户,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技物结合服务活动。

1.5村级农技员

每村选拔1名农技员。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的需要,在全市4342个村每村选拔1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村级农技员。负责农技推广、技术培训、设备管理、信息反馈和技物结合示范田的选择落实等。适时对农技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建立起1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吸纳新技术能力较强的村级农技员队伍,健全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创新建立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

国家鼓励推行技物结合,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该体系创新建立了灌输式大喇叭技术广播(信息流)与农资服务直接进村入户(产品流)的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大喇叭传播信息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村级农技员以建设技术集成技物结合示范田的形式组织产品流,把农业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农资产品集成配套,优惠直供。把科技成果、农技员、农民和科技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建了高效信息传播和扁平化物流服务为一体的技物结合服务体系,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技术服务和科技产品直接进村入户,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效率。

1.7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加快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举措。该体系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由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成果信息资源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应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搞好体系的软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农民享受科技信息和农资集成配套的“双流”服务。

2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分析

2.1应用效果

该体系被成功应用于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广泛应用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综合农业技术、国家政策传播,应急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每天向农民提供科技、气象等信息20余条,每年7000条以上,受益人口600余万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30多个,农业技术300多项。石家庄市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部门利用该体系指导工作180多次。农民来信60多封,来电8500多次。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信息高速直通农家,探寻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信息高速路,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距离,搭建了专家服务百姓的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统一、规范、准确和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部、河北省农业厅等部门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希望把石家庄市作为孵化基地,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2.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该体系推广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传播农业信息,经应用单位统计,2011~2013年,累计覆盖耕地面积76万hm2;通过新品种(包括种子、肥料)、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小麦、玉米两季平均增产5%,约1200元/hm2;通过种子、肥料直供节支30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1500元/hm2,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亿多元。

2)社会效益。

该推广体系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了服务“三农”效率。采用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新模式,充分调动了村级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基层推广体系的良性运转。让农民享受到综合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其科技素质,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3发展前景

该推广体系在规模上、技术先进性上、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需求。其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农村科技信息传递呈现出点多、面广、内容交叉、用户需求程度和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等特点,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将为河北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巨大作用,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普及、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