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工作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服务工作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服务工作论文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1

关键词:肺炎;医学编辑;社会责任;策划组稿;医学科普

2019年12月以来,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了最强有力的措施来抗击疫情,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此过程中,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医者担当及大爱情怀[1]。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以及全民抗疫的新形势,医学编辑应借助自身平台优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及社会发展的大局[3]。作为与医务工作者紧密联系的“店小二”,医学期刊编辑更应有所作为,服务好作者、读者,让他们安心上阵,早日凯旋;作为医学学术的引领者及把关人,医学编辑更应抓住研究热点合理策划[4-5],及时记录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造福更多的患者;作为医学知识的富集者及“宣传员”,医学编辑要及时转变,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做好医学科普,助力消除大众恐慌。因此,疫情发生后,笔者借助自身平台积极参与全民抗疫,现从积极服务作者、精准策划组稿、医学科普宣传等3方面进行总结分享,以飨读者。

1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学术出版天然具有服务属性[6],理应服务好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体现服务意识[7]。医学编辑就是科技期刊的“店小二”,必须具有“店小二”精神,强化服务理念及意识。此次肺炎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人类普遍易感。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患者接触频繁,被交叉感染的风险最高。最新数据[8]表明,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共有3019名医务工作者感染,其中5人不幸殉职。虽然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但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丝毫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一线,其中包括很多我们杂志的编委、作者、读者,令人感动。为更好地服务医务工作者,经过与主编沟通后,笔者在第一时间拟定了《致广大作者、读者的公开信》,通过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全国的医务工作者表达敬意和谢意,传达来自杂志的关心和温暖。疫情发生时间正值春节假期,按常规杂志投稿量应有所下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期间杂志网上投稿量并没有减少,甚至部分时期还比平时投稿量多,令我们深受感动!稿件的处理流程是每个作者心中最关心的,稿件的每一个进展会牵动作者的心。编辑部此时也处于休假阶段,编辑部成员大多在外地休假,短期无法回归岗位。特殊形势下,我们决定放弃常规休假,采用网上办公模式,保证稿件处理流程不受影响,让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作者安心,救治更多的患者。同时,考虑到疫情的严峻形势及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为避免广大作者去邮局、银行等公共场所,防止交叉传染,尽最大可能保护一线医务工作者,减轻他们的压力,笔者提议并经主编同意后,决定免除疫情期间所有投稿作者的审稿费,且提高在此期间仍坚持为刊物审稿的专家审稿费,产生的所有费用一律由编辑部承担。

2有深度的学术出版

高质量学术出版的关键是“内容为王”[9],最终目的是知识共享。面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编辑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及时有效策划组稿[10],打造精品特色专题,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发挥专业引领和导向作用[11]。为此,经与主编沟通后,我们第一时间动议并面向全国策划组织了《肺炎防控专栏》,即时记录并分享肺炎防控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引导规范防控策略,救治更多肺炎患者,助力战胜肺炎疫情[1]。为顺利完成专栏组稿,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相应的政策支持。首先,所有专栏稿件处理流程上一律开放绿色通道,所有专栏稿件实行双免政策,免除审稿费、版面费,特别优秀稿件可给予一定奖励。考虑当下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常规流程下需要的原版单位证明、授权证明等一律在稿件录用后再补,且可以接受电子版。其次,为保证学术质量,严格执行三审制,但对审稿流程进行优化和加速[12],提前对稿件进行初审和外审。编辑部主任24h待岗,一有专栏稿件第一时间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送2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编辑部会在发送审稿后第一时间跟专家沟通,提醒并确认审稿通知的准确到达。外审意见返回后编辑部第一时间进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定稿,顺利通过后及时跟作者沟通修改,需要复审的进一步联系作者修改并及时复审。再次,为保证编校质量,编辑部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但对录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流程也进行了优化[13]。编辑部主任直接负责论文核心编辑,文章责任编辑负责沟通和核实相关信息,英文编辑前期参与修改英文摘要,排版人员点对点进行单篇论文排版,各个部门互相配合。为保证学术及编校质量,编辑部打破常规单期所有论文整体校对的制度,实行单篇论文三校一读制度,接受一篇一篇,方便快捷。编辑部对稿件出版后的形式也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为保证稿件出版的时效性,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打破纸媒定期出版存在时滞的局限,充分借助刊网联合、多媒体融合平台[14],与中国知网病毒肺炎(OA)网络优先出版平台、万方医学病毒肺炎专题频道合作,将单篇定稿的论文电子版免费公开。同时,遵循媒体融合一次采编多次使用的原则,我们借助杂志微信公众号平台和自身网站,将一线的科研成果即时推广,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取得显著成效。从2020年1月24日至2月24日,我们收到《肺炎防控专栏》相关稿件30余篇,涉及肺炎病原学、影像诊断学、临床诊治、心理干预等各个方面,稿件来自全国各地,包括疫情中心地区湖北武汉、孝感等地。最终审稿通过并接受9篇,均完成三审三校,并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等平台网络优先出版,也通过本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了[1]。相关论文在线出版后,效果显著:单篇论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治方案(2020v.1)》公众号阅读48h内突破1万+;单篇论文《全球冠状病毒态势分析及其启示》公众号阅读3000余次,知网下载4000余次,均刷新了本刊的历史记录,取得显著的学术影响力。专栏的顺利组稿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微信公众号粉丝增加很多,后续相关的稿件投稿也源源不断,不断有专家联系我们投稿,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3有广度的健康科普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稿源;精准定位;拓展

随着2018年国家关于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简称破“四唯”)[1]的开展及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印发,破除“唯论文”行动具体到了破除“唯SCI”上[2],这为中文科技期刊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唯论文”并不是摒弃论文,而是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即优秀论文[3],而优秀论文需要优秀的载体。2019年起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4-5](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了支持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一定优化,人才的评价指标更客观,科研等学术活动逐渐回归本质,高质量的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了与外文期刊公平竞争的平台。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优质稿件都流向了“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使得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稿源不足等诸多困惑。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出于办刊初心,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办刊主动性与积极性,谋求期刊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种对作者和期刊负责的担当意识。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必须努力总结并探索提升思路,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以质量和特色吸引更多作者投稿。本研究基于对部分优秀“卓越计划”和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分析与我们的工作实际,从更好地服务作者的初衷出发,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吸引稿源的几点思考。

1提升服务质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同类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激烈,特别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在吸引优秀稿源方面优势欠缺。这类科技期刊如果能在服务上有所提升并彰显自身优势,也能吸引更多作者关注,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稿件。

1.1提升投稿体验。出版科技期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作者的投稿体验、读者的阅读体验[6]是反映科技期刊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从作者角度换位思考,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本文通过对一些口碑、影响力均较好的科技期刊的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形势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提升投稿体验及阅读体验的几点思考。1.1.1做好投稿前的引导工作编辑部如果根据自身收稿情况为作者提供投稿前的参考,可避免无效投稿,节约作者、编辑部时间。在这方面,领军期刊《园艺研究》(《HorticultureResearch》)做得很好。2020年6月,《园艺研究》编辑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HorticultureResearch〉受青睐与“不待见”的文章》,关于“什么文章投上来肯定被拒稿呢?”“什么样的文章会被考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引导,作者在投稿中就会更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的尝试性投稿。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可以节约大量审稿时间,使编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提升工作中,加速期刊周转。1.1.2缩短审稿周期审稿周期是作者在投稿中考量的重要因素。作者一般会在投稿前通过已投稿作者或编辑部了解审稿周期,因其长短直接影响作者的投稿决策、投稿体验及对期刊的评价。目前不少优秀科技期刊通过多种方法缩短审稿周期,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提高初审判断力与效率。不少优秀科技期刊由专业编辑人员严控初审,此过程可淘汰大部分内容、题材、学术性等不合要求的稿件,仅将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稿件提交外审,避免部分作者的无效等待。2)控制外审时间。在审稿环节中,外审用时最长且最不易控制,同时审稿周期因外审专家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以《江苏农业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当前不仅外审周期较长,而且最长与最短审稿周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是提升期刊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在于审稿专家队伍不固定、专家评分数据库不完善、编辑未充分发挥督促作用等。因此可以先从这几点寻找突破,同时严格执行“一催二等三替换”的做法,对于超期的专家,催审后如再次超期未审,则替换为其他专家。1.1.3优化稿件退修流程稿件的退修过程反映了期刊编辑的专业性与效率性,是作者投稿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编辑部用心优化。目前,许多优秀期刊通过设置规范可控、内容—格式同步修改的退修流程,使工作更加高效。对于《学报》而言,当前的稿件退修过程存在周期长短不一、编辑与作者交流的效果差异较大等不足。参照其他优秀期刊的经验,可以试行如下优化措施:由编辑部根据稿件的不同处理状态(初修改、需要返修、反复修改后仍不理想)拟定统一的编辑—作者沟通模板,避免编辑将私人情绪传达给作者;拟定严格退修时间,对于超期作者及时催促其修改;设置邮箱、微信、QQ、电话、官网留言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提升沟通效率。

1.2提升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衡量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标准之一[7-9],是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高水平期刊一定是在编校质量上对作者、读者负责的期刊。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寻求自我提升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从扎实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开始,以高水平期刊为目标,逐步提升,才能得到作者认可,吸引更多稿源。通过分析部分优秀期刊的经验,我们认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可尝试如下提升措施:1)制定具体的编校规范。根据各个期刊的学科特点,结合实例制定专业、统一的编校质量规范,客观地评价编辑的工作质量。2)与同类高质量期刊编辑部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深度的交流学习,可以从细节上促进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对于处于上升期的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获得先进经验知识的捷径。3)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2020年年初的肺炎疫情,对于各个期刊编辑部的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居家办公、线上办公、云审稿、云校对、云会议等成为2020年上半年编辑工作的特征词汇。各个期刊纷纷采取多种途径维持编辑出版的常态。以《学报》为例,云校对的尝试,不但节约了纸张与时间,而且办公地点灵活;校对稿的电子化也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在此过程中还规避了一些易出现的排版问题。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实时、共享、可参与等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编辑出版工作。

2加强推广与宣传

目前,对于大部分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稿源不足或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于推广宣传力度不够,过分依赖于自由投稿,应结合期刊实际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才能突出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吸引来稿。

2.1立足主办单位进行有效宣传推广。任何一个科技期刊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主办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尤其对于影响力相对较小的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主办单位的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一方面,主办单位本身的学术影响力对于期刊的宣传推广有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主办单位的学术产出(尤其是论文产出),不但可为科技期刊提供优质稿源,而且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研究者的学术活动间接宣传期刊。以《学报》为例,作为省级科技期刊,虽然该刊目前接收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文来稿,但是投稿作者主要来自江苏省内或者是国内其他省级农业科学院等兄弟单位。并且,江苏本地作者构成了《学报》的优势作者群,为《学报》优质稿源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利用主办单位资源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域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一步做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内作者的维护与推广工作。对于优质来稿,在审稿时间、出版周期上给予适当的“提速”,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从长远上充实优质来稿量。2)主动约稿院内知名专家与优势学科课题组。通过其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与影响力间接宣传期刊,提升期刊品牌价值。3)与主办单位所属的其他同类期刊协同发展。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科技期刊中,《学报》与《江苏农业科学》都是综合性农业期刊,在2刊发展过程中,很多经验可以互相借鉴,资源可以协调共享,从而实现协同发展。4)依托主办单位做好新时期的知识服务工作。主要是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学术资源,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多媒体形式的科普、基于微信或QQ的院内作者服务群等形式为院内作者提供知识服务,从而拓展作者圈。5)探索局部区域同类、同级科技期刊的协同互作模式。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江浙沪地区的农业综合类中文科技期刊共有10类,但是其栏目类别有差异[10]。如果这10类期刊互相合作,协调稿件资源,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团队,提升整体竞争力。6)依托现有影响力,挖掘邻近地区的稿源。目前,在《学报》来稿中,除江苏外的江浙沪、华东6省1市地区的稿件量占比不是很高,这说明今后这些邻近地区的拓展空间较为充足。

2.2面向全国进行精准宣传推广。当科技期刊面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时,不能遍地撒网,应基于不同的平台类型、学科对主要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再分类设置宣传重点,从而缩小范围,精准宣传,找到潜在投稿作者。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该刊编辑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做组稿宣传,不但为自己争取了优秀稿源,而且扩大了影响力,是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学报》在这方面有待提升。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1)由于农林类高校、农林科学研究机构等受众的专业领域与本刊相同,在拓展这类单位的优质投稿作者时,应基于已有学科范围和已有作者资源,精简宣传内容,将宣传重点放在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服务优势上,具体可通过线上、线下形式,通过已投稿作者的经验分享、编辑部专题讲座、征稿通知等实现。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结合高校类、研究机构作者的特征(如年龄、学历、投稿习惯等)精细化宣传信息。2)对于其他类型高校、研究院所,与本刊相关的专业大都为交叉学科,可挖掘潜力较大,宣传方式应采用便于传播、可回放的线上模式,以编辑部名义相关领域专家讲座、已投稿作者经验分享等内容。3)对于公司(如农林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来源的投稿作者,初步分析可知,其投稿或是为了对公司的技术进行推广、宣传,或是基于产学研课题的研究需求。考虑到这部分作者的时间不是很充裕,且的动力不足,进行现场讲座的关注度可能较小,因此其宣传途径主要是新媒体、网站等,宣传内容与其他类型高校、研究院所相似。

2.3丰富宣传媒介。丰富宣传媒介,为的是在更广的范围内挖掘期刊的潜在作者,特别是对新媒体使用率较高、学术产出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期刊作者主力军的年轻作者。在丰富宣传媒介的过程中,还能拓展编辑部的服务功能,丰富编辑的工作内容。目前,不少科技期刊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注册申请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头条账号,部分科技期刊账号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更要把握这一宣传的机会,特别是大部分科技期刊尚未深度挖掘的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努力探索,做出有特色和实用的内容,从而获得更高关注度。

3更新办刊思路

在当前多样化的办刊模式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只有及时更新办刊思路,才能应对新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作者,在新环境中拓展稿源,赢得新发展。

3.1以优质的知识服务工作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知识服务是期刊发展阶段更高的信息服务[11],期刊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做好知识服务,本质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拓展稿源,提升编辑出版质量。以《Science》在亚太地区合作出版的第2本期刊《植物表型组学》(《PlantPhenomics》)为例,该刊于2019年1月正式上线发行,2020年7月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作为领军期刊《园艺研究》的姊妹刊,该刊在创办之初便吸纳了《园艺研究》的办刊经验,建立了作者服务群。群内不定期开展主编答疑会、作者分享会、审稿人培训会等优质的知识服务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而且提升了编辑服务的附加值,值得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借鉴。此外,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做好新时期的知识服务工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1)基于移动应用软件[12],使科技论文中的结论性知识以碎片化形式传播,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2)举办线上、线下研讨会,促进知识传播,提升知识服务水平[13]。3)借助多元化的知识传播途径、先进的出版平台[14]等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多样化。

3.2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科技论文出版的本质是为了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科技期刊如果能够借助社交媒体,将重要科技成果以科普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体现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特别是一些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2020年,新闻媒体关于病毒相关研究进展的报道便是很好的例子,各大媒体紧跟国内外知名期刊的论文动态,争先报道新的研究进展,这充分体现了重大科研成果的社会关注度,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效果甚佳。目前,《学报》在这方面的尝试处于起步阶段。2020年,2位作者以新闻稿的形式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网站上了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在文末附上了论文链接。这2篇论文获得了较高的下载量和关注度,这为我们今后更新办刊思路提供了启发,今后应增加这方面的尝试。

3.3错位竞争,寻求差异化发展。在当前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在拓展稿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一味追求“高精尖”类来稿,而是应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定位,与同类期刊错位竞争,才能有效拓展稿源,在差异化中获得优质发展[15]。以《学报》为例,在拓展稿源的过程中,一度与同一主办单位的《江苏农业科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但是,《学报》突出的是学术性,《江苏农业科学》突出的是应用性,2刊在定位上凸显了差异,在实际运作中也逐步实现了良性互通与协同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2刊还可以通过重组栏目以避免重复,并突出各自特色学科,开设不同的交叉学科栏目来吸引不同类型稿件投稿。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务人员;效能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日益提升,高等学校对其教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高校教务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管理者,是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与参谋者,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不但是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传达纽带,而且是教师之间的沟通纽带,更是师生间的联系纽带。

1高校教务人员的工作职责

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务员是面对教学工作的最近端人员,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务员是连接各二级学院、教务处、系部、以及代课教师、学生之间的纽带,对各二级学院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务员的核心工作任务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辅助教务处和教学院长进行教学管理的工作,协调上述各部门、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整理收集归纳各类教学文件,以保障院系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1.1协助教学副院长做好二级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每个学期协助系主任和专业带头人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工作,对各系教学大纲进行收集整理,排版工作,并且为本学期该课程的老师提供最新大纲。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该学期的教学计划,落实任课教师,计算周学时,上课教室,编排本学期课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反馈的建议,整理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协助领导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开学初给教师打印班级课表,通知辅导员领取课表,并且打印班级点名册,分发给各位代课老师。完成学院每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收集,整理教学资料档案,查看教师的教案批阅痕迹和教学进度表以及上课记分册的管理。做好教师工作量的登记,核对,计算和报送工作。负责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员的听课记录表的收集和汇总工作,领取和保存教学文件,做好文件的整理和归档,方便二级学院的师生查询。

1.2配合学校学籍科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学生学籍管理是教务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籍管理是依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进行阶段和全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的活动。主要包括:配合学校做好班级的新生分班工作,学籍注册以及学生证的办理和毕业生的图像采集工作。做好学生留级及退学、休学、入伍等学籍异动管理工作。

1.3期末做好考务工作

收取代课老师的电子版试卷,纸质版样卷由本课程的代课老师打印,负责该系主任签字确认,有试卷专柜保管.根据班级人数分类编排课程表,配合学校督导部的专家教授对二级学院试卷的抽查,发现样卷有问题及时通知老师整改,期末考试期间配合学院教务处对各类违纪行为进行处理。收集学生报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照片,按照规定的照片格式检查照片,收取英语四六的报考费用,组织报名的同学登录学校的教学系统网上报名,报名结束后打印核对单通知学生核对签字确认。

1.4负责各种竞赛相关的学生实践和论文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外出实习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领取学生论文的相关资料,学期末组织学生论文答辩,推荐优秀论文给学校,配合学校各种毕业论文以及实习报告的检查相关工作。负责各种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项目的组织工作等。

2高校教务人员要有服务理念

教务员是综合办公室的成员,综合办公室是服务窗口。教务员要时刻保持热心热情,诚恳的待人态度,复杂的实务性工作更决定了耐心的工作态度,每天接待不同的师生,要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积极主动服务师生。以师生为中心,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保证全院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务员的办事效率,办事态度往往能够反映教务员的素质。教学院长无法阅读大量的资料,教务员需要从大量的文案中抽取有效的信息反馈给教学副院长,然后由教学副院长直接做出决策和指导。高校教务秘书的工作是辅助教学副院长处理日常事务,保证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这种工作既要联系学校领导,又有来自基层的汇报,这就需要发挥教务员的沟通交流的技巧,还要不改变原则的情况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3高校教务人员是学校和师生的联系纽带和桥梁作用

高校教务员是在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务员不是直接决策者,负责传达学校的各种信息,向上直接联系教务处,向下直接对接二级学院师生。教务工作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进行教务相关信息的传递。教务员对教务处传递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修正、过滤等处理,再将信息通过学校内部通讯工具传递给代课教师,起到了教务处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总之,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务管理的对象、内容、信息、范围都在发生变革,这就要求教务人员要时刻更新知识,提升业务素养。其职业效能在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影响大,作用高,因此激发高校教务人员的职业潜能,发挥其作用对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官建勇.浅谈高校教务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36).

[2]胡德同,陈爱霞.浅论高校教务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中国西部科技,2008,(18).

[3]梁扬眉.论教务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J].南方论刊,2009,(07).

[4]李昕璐.论高校教务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3,(02).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且完整,以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统计相关文献的特征信息;以纸本期刊统计源为辅,以“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为检索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献494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7篇、特色期刊22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4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40篇,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307篇文章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文献分析

2.1论文文献数量分布

从1984年开始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文章发表情况。1985年至1993年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相关研究文章平均每年发表数量为1篇,1994年有2篇文章发表,1995年有1篇发表,1997年有3篇发表,1998年有2篇发表,1999年至2003年发表文章数量逐年增长且涨幅较大,2003年和2004年均有25篇发表,2005年有28篇文章发表,2006年有24篇发表,2007年有31篇发表,2008年有30篇发表,2009年有23篇发表,2010年有12篇发表,2011年有8篇发表,2012年有21篇发表,2013年有18篇发表,2014年(截至11月13日)有16篇发表。自1984年开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起步,研究文章有2篇,说明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关注。自2000年开始,随着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文献量开始逐渐增长,且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虽然此后针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31篇),但涨幅均没有2000—2003年大,2014年的论文发文量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本文统计截止日期在2014年11月13日,但分析总体趋势看,2014年发文量也可能会较之以前增多。这说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且在进一步深入,但是想要如何突破并深入研究仍然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2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某一学科领域来源刊物水平及特点,可通过研究已发文章来源期刊分布情况来分析得出。1984—2014年的307篇文章中,发文量1篇以上的文献来源刊共刊登190篇文章,其他文献来源刊发表研究文献为117篇,共计307篇。由载文量看,307篇已发文章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现代情报》22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篇;《情报探索》《图书馆论坛》10篇,分列前3名。可见,这几种期刊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比较重视;其余载文量为1篇以上的期刊共36种。载文量1篇的其他文献来源刊载文总量为117篇。由此可见,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发文总量以及平均发文量均不大,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如何突破加深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就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文章数量相等。科技期刊载文量,核心区12种期刊载文量113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36.81%,平均每种期刊载文9.417篇,这12种期刊情报密度最高,可以作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相关区28种期刊载文量为77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25.08%,平均每刊载文2.75篇,情报密度次之,可以作为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参考情报来源。外围区情报密度最低,每种期刊仅刊1篇文章。

3文献著者统计分析

3.1著者合著率分析论文合著率,即在已发文章中合著论文量与全部已发文量之比。

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科学合作程度就是由论文合著率分析得出。因此由已发文章合著率研究入手,分析研究某一主题或者学科发展的快慢程度,合著率高则主题或学科发展程度高,合著率低则主题或学科研究发展程度就低。307篇已发文章中著者合著率分析。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已发文章中,独著文章数量为258篇,占所有已发文章总数的84.04%,即独著率为84.04%;2人合著的文章数量为36篇,占所有已发文章总数的11.73%,即合著率为11.73%;3人及3人以上合著文章数量为15篇,合著率为4.89%。经分析,在已发表的合作文章中虽包括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同单位的作者之间的合作等,但是作者合作的类型较少,研究者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合作可再加深。人们对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合作研究存在关注,但关注度不高。个人研究仍较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此方面研究工作的合作力度必然会更高更强。

3.2核心作者统计分析对发表文章作者统计。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章共出自289名作者,共发文307篇,人均发文1.06篇。发文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共16人,其中2名作者人均发文3篇,14名作者人均发文2篇,其余作者各发文1篇,总体来说,发文比较分散。根据特定领域作者文献产出率规律及科学生产率频率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即在某个特定领域,撰写n篇论文作者数应该是写1篇论文人数的1/n2,而只撰写1篇论文作者数占该领域的60%。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章中发表3篇论文的人数占发表1篇文章人数的0.73%,远小于11.11%(1/9);发表2篇论文的人数占发表1篇文章人数的5.13%,远小于25%(1/4);273人均发表了1篇文章,占总发文人数的94.46%,大于60%。这表明,文章作者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仍缺乏连续性,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还缺乏持续性研究的课题,因此,在这方面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将作者总数开平方,因此,前17名文章作者应为全部发表文章主要作者。但是,这前17名作者总发文数为34篇,仅占全部发表文章数289篇的11.76%,这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核心作者群,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仍不够稳定和深入,缺乏多产、高产作者。

4结语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5

一、职称在医疗单位的重要性

在医疗系统中,单位的主体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各项技能直接体现着整个医疗行业的综合水平。职称就是衡量每个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每个医疗工作者而言,职称不仅与其经济收入有关,更是他们孜孜不倦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源动力。着眼于整个医疗系统,对于考核提升每个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职称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职称评审在医疗单位中的意义

(一)职称评审有利于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职称评审工作是对每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资历、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工作表现、医德医风、工作数质量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的综合考核,尤其侧重工作实绩、科研文章、技术水平。鼓励他们多进行临床研究的同时,兼顾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二)职称评审工作有利于医院人才梯队的建设医院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是每个组织团体良性发展的基础,在斟选不同层次的人担任不同岗位的工作上,职称晋升工作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职称评审有利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主动进行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正是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称评审条件中对学历、资历的要求,可以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地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及补充,以应对更加复杂顽固的医疗难题,这对于医务工作人员个人以及整个医疗行业都是良性的刺激。(四)职称评审能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撰写论文及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奇文共赏之,疑义相与析。一篇好的专业技术论文,在是与非的争论中,往往能促进一个全新技术领域的深度开发。论文不仅仅是个人阐述观点的载体,更是同行业,不同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的平台。而这种有效互补,更能使每个研究者对其研究方向有着更全面,更细致的理解。而职称对论文的要求,正是敦促每个工作者在自身领域更加深入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磨刀石。

三、医疗单位中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区、各专业没有统一的评审标准一是相同专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评审标准差异。以卫生系列晋升副高级为例:有的地区要求3篇文章,有的地区要求2篇;有的地区须有市级科研课题,有的地区只要区级甚至不需要有科研课题;有的地区要求有自算机合格证,有的地区则不需要。二是相同地区不同专业评审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有的专业采取的是考评结合的方式,而有的专业只采用单一的评审方式;有的专业要求评审时必须有课题,而有的专业不需要。标准的不同,使得每个地区选拔出的人才擅长的技能也不尽相同,这在跨地区的交流中可能会出现无法衔接的问题。

(二)评审的标准过于简单化,导致职称评审有时只是流于形式目前几乎所有的专业评审标准中,都包括对学历、资历、论文著作、业绩成果、继续教育、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要求,而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制定更加细致的评分办法。有些人为了晋职称拼命的搞学历、搞论文、搞业绩成果,尽管本职工作业绩平平但仍然可以取得较高的专业技术职称。有些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却因为缺少论文、业绩成果等而达不到评审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形而上学的考核形式会对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产生负面影响。

(三)评审专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单位中有相当比例的行政管理人员,有些管理人员所在岗位无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可以晋升,而政工系列又不算做专业技术职务,无法兑现相应级别的工资。这一现象将会影响到这部分行政人员无论资历、在职待遇、退休待遇都比其他专业的人低,容易造成这部分人工作情绪低落,影响了整个单位工作衔接的紧密性。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当中的问题,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体会,提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统一标准,改进评审方法国家针对同一专业制定相同的评审标准,不同专业评审标准不同时,评审条件要求高的应该比条件低的聘任后工资待遇高。而且建议所有专业都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进行评审,不仅可以检验申报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考察申报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泛指2000年以来,通过合并、转型、升格而建立的一批本科院校。截止到2019年6月统计显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总共有693所,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56.8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相对于985、211等重点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发展为特色,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难题。学科建设则是实现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和品牌的主要手段。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及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改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以学科化服务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学科服务的研究,多偏重于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服务研究较少。笔者以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为检索途径进行高级检索,主题设定为学科服务或者专业服务并含本科院校或新建本科或应用型本科,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10日,检索论文结果仅为172条。通过文献调研,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定位不同于研究型高校,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服务就是专业信息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准确把握学科服务的内容,根据学科专业的建设方向、定位特点,建立科学高效的服务体系,准确定位用户需求,以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作为主体,提供科学高效的专业信息服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笔者运用文献与网络调查方法,充分利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检索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基本情况一览表,并据此名录在2019年9月15至10月15日,通过互联网对河北省目前43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其中9所高校没有独立图书馆网站或由于技术维护原因网站无法访问,因此实际调查学校为34所,详细调查表见下表1。从在全省的开展范围来看,我省34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大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一定层次的学科专业信息服务项目,其中石家庄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沧州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6所图书馆网站设有专门的学科服务专栏,服务项目较多,涉及到定题服务、学科信息导航等知识信息服务,部分民办学校和二级学院则只有基础的借还、资源服务,没有信息服务。从服务的主体来看,目前仅有石家庄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沧州师范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5所院校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约占调查总数的15%,其他院校大多是由信息咨询部的个别馆员承担相应的服务工作。从服务的内容上看,目前我省约四分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的只是最基础性资源服务,约二分之一图书馆开展的是浅层次传统信息服务,只有四分之一图书馆涉及到个性化情报信息服务。个别图书馆建立了学科服务平台和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开始尝试学科动态追踪及嵌入教学和科研的深度学科服务。从开展的效果来看,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普遍得到反馈就是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能很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真正融入教学与科研,使双方产生良好互动最终达到满意效果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图书馆更像一个低层次的简单信息传递中介,而不是一个值得信赖和尊重的教学帮手和科研伙伴。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服务工作开展受阻的缘由

1.学科服务体系不健全,各方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

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在学科服务总体战略规划下,以学科服务资源为支撑,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以学科服务平台、信息共享空间等具体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科用户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精准化个性知识服务的一体化服务系统。学科服务规划要依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来制定,学科资源建设要侧重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学科,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学科服务方式的选择要倾听学科用户的心声,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这一切都要求学科专业建设政策制定的决策层,学科专业建设执行的各学院与学科服务的主体图书馆之间统一布局,协调行动。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和学校各学院、各职能部门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行政分割严重,无法通过制度化渠道对学科资源建设,学科服务内容,开展形式做探讨。

2.服务内容与项目与用户需求不匹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求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候才意识到信息检索能力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对已有信息的求助意识,更不用说向学科馆员求助。而专业教师、专家学者们长期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接触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且具有硕士、博士论文写作经历,本身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认为自己比学科馆员更加熟悉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文献类别和前沿信息,不相信学科馆员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只是在图书征订、查新查收查引时,才与学科馆员联系,致使学科馆员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学科领域中是正在研究、尚未发表的“零次信息”和非公开出版发行的“灰色文献”,而这种高级知识信息需求远远超越了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学科馆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

3.学科馆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新建本科院校受其“出身”的限制,馆员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都难以满足开展高水平学科专业服务的需要。图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馆员稀缺,具有学科科班背景同时精通图情知识的馆员更是凤毛麟角。历来作为高校的教辅机构,图书馆已成为全校师生默契中安置引进人才家属的主要场所和不能胜任教学教师的“养老机构”,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得不到学校的重视,缺乏后备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图书馆本就屈指可数的专业人才,又因为待遇问题和个人上升机会的限制,或转为学校其他行政岗位,或索性辞职离开。这些因素造成学科馆员队伍从量上来说人数不足,从质上来说整体能力不强。

三、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开展的新策略

1.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服务体系,加强多方面沟通合作

完整的服务体系包括学科服务规划、学科资源建设、学科服务方式、学科馆员体系的建设。服务规划的制定,要打破学校内部原有的行政部门限制统一规划,同时考虑本校学科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及特色,结合用户需求,兼顾学科馆员的知识学历背景和素质能力水平。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要按重点、特色专业来组织管理、整合资源,切实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采取创新性、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将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公众号、学科服务群、学科网络信息导航有机结合。加强与院系学科办的日常联系,及时掌握用户不同的需求层次和需求内容,科学合理的组建学科服务团队,提供精准服务。各部分有机聚合到一起,各司其职而又协调统一,才能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科专业服务体系。

2.打造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按需求分层的服务策略

(1)基础需求层为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助力学科特色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配置馆藏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如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等)、学科博客、学术网站、专业教学课程等,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深化学科文献特色,增强文献采集的专业性、针对性,打造本馆特色优势。邀请师生用户参与馆藏建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科资源荐购活动,切实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来购置资源。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选取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作为收藏亮点,形成既能满足日常基本教学需要,又兼具办学特色和地域亮点的文献资源体系。(2)核心需求层为日常教学服务,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新生入馆教育、读书节、科技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使学生具有信息意识,掌握一定的检索技能;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课题展开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加深对其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奠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信息素养基础。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与任课老师充分沟通,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围绕教学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为教学提供必要信息支撑;针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特点,与教师共同协商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其中的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奠定应用技术型人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基础。(3)拓展需求层为知识与情报分析服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嵌入到学生浅层次科研需求中,在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为他们提供开题、论证、论文写作、答辩等方面的知识信息服务。在教师科研项目论证阶段,通过查新报告、定题检索,帮助课题组成员梳理本选题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史及研究动态,分析在该学科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及本组成员的竞争力优势,评估技术研发的风险与前景。在课题研究阶段,持续追踪学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及时把握是否有同类课题的研究及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定期收集、整理为情报分析报告。在课题结项阶段,协助科研人员完成项目结题相关工作,为结题答辩提供必要全面的信息支持,帮助提供成果价值分析报告,评估研究成果的预期社会效益等,同时协助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奖励申报、成果鉴定等相关工作。

3.提高学科馆员素质,组建高品质服务团队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7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2004年被卫生部科教司评定为查新数据库,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根据专业需求,本中心协议订阅了3种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今)收录了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出版的生物医学类专业期刊和相关专业期刊,整刊1500多种,部分刊4000多种,累计文献量达430多万篇,每年新增50多万篇。内含各科进展、动态、综述、概况类文章10万余篇,临床病例病案报道86万多篇,最新治疗措施44万余例;《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之前)收录了我国重要医学学术期刊467种,回溯范围至各刊创刊,共收录文献66万多篇;《CHK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999年至今全国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8万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生物医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2基层文献资源需求调查结果2011年初,笔者设计了《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表》,对全省89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文献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全省有独立图书情报室并有专职人员的单位仅1家,其他单位多附属办公室,既无专人也未进行规范管理,整体上专业文献资源贫乏。专业人员文献查找主要源于互联网(100.0%)。有77.8%(7/9)的设区市、52.6%(20/38)的县级市和区、35.7%(15/42)的县有局域网。如何让基层单位科研人员能全方位掌握所需文献信息面临挑战。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可在中心网站设立一扇和图书情报室的联系窗口,成为与基层单位科研人员、图书情报人员业务联系的纽带,及时接收和回应科研人员对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了使专业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阅读到本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网站可推出RSS聚合资讯服务,利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围绕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及当前的工作任务,不断补充丰富RSS订阅源,对预防医学专业信息加以及时、广泛、深度的挖掘与规范化的学科整合,丰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有的放矢地浏览查询最新信息与科研动态,避免在茫茫网络中毫无头绪、费时费力。

2.2通过微搏共享

可利用微博实现文献信息共享。据新华网报道,微博注册用户2011年底已超过3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消息(字数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即时浏览最新信息,随时随地参与分享与讨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媒体和部分省市的疾控中心,•72•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6月第18卷第3期StraitJPrevMed,Jun2012,Vol.18,No.3已在新浪开设官方认证的微博交流渠道:例如健康报官方微博北京市疾控中心长沙市疾控中心等。还可同步申请微博的官方网盘,它是一款云存储网盘,用来存储海量文件,并支持分享文档、音乐、视频等任意文件到微博、邮箱、QQ/MSN等。科研人员利用它可同步分享预防医学情报讯息,保存到微盘的文件可自动同步到电脑、手机等设备,无需携带电脑、移动硬盘,只要能联网,随时随地即可访问到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献信息。

2.3提供PDF文献

在为基层科研人员提供实体馆藏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时,可利用扫描仪将读者急需的文献转换成PDF格式,通过各类网络邮箱传送到读者的终端接收器。PDF页面最大优点是保证文献文本的准确性与相关图像的精准性。

2.4信息咨询服务

服务工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改革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大数据技术的教育基础上创新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对学生的财务会计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让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财务理论和方法,掌握大数据财务分析能力、熟悉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人才,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就能从事财务会计的实务工作。

1“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行业都需要既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又具有大数据财务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毋庸置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财务人才,必须积极搭建学生实践教学的平台,改变传统教学先学理论再实践的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独立实践教学同学期并行开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大功效,这对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可以保障理论知识得到及时转化,实践方法有可靠的支撑,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及时互动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2“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2.1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满足不了应用型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记忆掌握的理论知识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枯燥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记忆。但是,实践环节和实践环境的缺乏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理论性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一弱势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阶段都有显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无法保障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作用

当前高等学校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整并且真实地感受财务会计的核算流程,从而提高学生财务岗位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在案例讨论课堂上,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实践能力薄弱,怯于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财务会计综合实训中,班级学生所使用的基础实训的数据资料都是一样的,处理经济业务数据的方法也是相同的,因此,最终形成的实训成果,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也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类会计业务的处理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息息相关,而现在大部分高校的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2.3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实际不相符合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都是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教师以教材为主体,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教师的教案没有根据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进行及时更新,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财务数据的能力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不清楚财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而且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常常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实际工作的步骤、流程出现偏差。

3创新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3.1构建“模拟教学+校内基地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3.1.1依托财务会计实训平台,“教、学、做”合一,提升实践效果

运用校内实训室,依据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设计财务会计专业实践内容,依托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平台真实地再现企业真实工作情景,进行仿真情景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遵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逐步开展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范式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在课堂内外创设各种情境和平台,将教学主题融入各类财务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切实地感受与体验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课堂上的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掌握财务工作实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下带着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去思考,通过实训基地去体验,使学生充满了对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性思考,切身体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专业技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3.1.2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创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给学生搭建充分参与实践和提升财务工作技能的平台,充分实现用人单位和学校双向指导的实践教学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的作用,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构建以会计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块,通过布置任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工作情境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各类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同探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模式,共同致力于培养本土化财务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双方合力培养、共同评价,互通有无,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财务技能等方面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契合。

3.2搭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高等学校要想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提升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提高实践指导老师的实践水平,搭建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引进实践能力强的实务型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比如:邀请会计师,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专家等。另一方面,对中青年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育,鼓励教师每年外出参加业务培训、深入基层、学术深造等,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带一、导师制”,做好传、帮、带,支持年轻教师考各类职业资格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同时,可以举行实践指导教师的实务能力技能大赛,激励教师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3.3注重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在建立、推进校内外实践实训工作过程中,要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财会人才做铺垫。可以通过建立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又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的工作机制,鼓励财务专业学生结合自身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选择实习工作领域,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第一手的毕业论文研究资料,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实践内容,开展实践研究。此外,通过专业教师实践研究带动学生实践研究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在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和开展实践服务项目过程中,应积极带领专业学生一起开展实践研究,如:专业教师在开展大地调研项目、乡村振兴课题、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等实践服务研究时,鼓励非应届在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其中,鼓励应届毕业生实习时选择部分项目参与,将实习与研究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3.4积极培育教师实践基地

一方面,为满足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需求,可以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其提供相应指导。专业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捕捉到最新的业务知识和动态,反哺教学,提高财务会计实训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创办财务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学生可以在教师创立的财务工作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实习,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支撑。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是实践的学问和方法,没有专业实践而培养的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理解财务工作,不能迅速胜任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财务岗位工作经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效果肯定不佳。因此,必须积极培育教师实践基地,反哺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财务工作实践技能。

3.5建立高校服务地方的互动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是利用目前已经培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广泛调研地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协助解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二是根据地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对财会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需求,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各个部门、单位开展调研、咨询、培训服务,帮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技巧、少一点理论,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到本地企业、社会组织中去实习,服务当地的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提高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多方联动,学校、教师、学生一起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金属管道被腐蚀的不良后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向回收的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液体pH至6~8之间,同时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白色氢氧化钙,静置后上层清液即可排放,而下层的氢氧化钙可以回收利用[6]。如果提前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并提醒他们将废液倒入专门的回收桶中,希望以后在倾倒废液前会思考:能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是否可以节约资源,回收再利用?从而养成废液处理的习惯和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化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中恰当的情境,长期坚持,循循善诱,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实验就能养成的,由此达成学生形成高度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化学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5]。

5结语

所谓学习,并不是为了把知识塞进大脑中,而是一种提高认识的清晰度的行为。初中生经过一年化学课程的学习,食品包装袋背后的成分表里的物质名称大多不再是复杂难懂的术语,可以用理论知识帮助家里保养铁锅和菜刀,会通过调节燃气灶风门的大小,对燃料进行合理地利用并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在具备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况下,学生们能不断清晰地认识世界,改变生活,善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进前.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J].化学教学,2018(07):8-12.

[2]纪娜,余新红.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线上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2):61-62.

[3]俞桂娟.核心素养导向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28):123-124.

[4]杨伟琼.立足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J].知识文库,2020(20):152;154.

[5]王卫,张忠孝.基于核心素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必修2“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9(0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