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范文1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服务业发展范文2

将信息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统计,1994年我国拥有信息服务机构3万余家,2002年信息服务业的法人单位已达19.5万个。

2、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法律体系,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和明确的立法目标。目前,我国有关信息化问题的立法多为部门、地方规章,体系不完整,效力等级低,缺乏一个地位较高、具有统帅性的基本法。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制度与法规的严重滞后导致了信息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使国内信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2.2国民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服务市场发育水平低,服务机构总体实力较低。我国长期以来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导致市场竞争观念淡薄,全社会咨询意识比较淡薄,相当一部分经济主体还不习惯运用咨询机制、咨询服务体系,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

2.3信息资源建设相对落后。我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重视,但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数据库建设投入较少,数据库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没有制定和采用有效的数据库建设策略,目前我国数据库总数只占全世界总量的1%,其产值只占世界总量的1‰,而且存在政府部门参与程度不够,大量信息资源闲置和浪费,共享程度低,难以自我生存和发展等问题。

2.4缺少现代信息服务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我国信息服务人才的数量规模不小,其中不乏优秀者,但总的来说,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管理的高级人才不足。主要是由于现代信息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客观上造成我国信息服务人才的经验不足,再加上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人员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专业特长很明显,但缺乏现代咨询经验和意识的现象。另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信息服务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或流向外资企业。

3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3.1制定相关法规,提高服务质量。要尽快制定与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技术相适应的信息网络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及产业政策,从技术、道德法律、制度等多方面来制约信息行业的违法行为,用法律来规范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行为,重视保护软件、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3.2重视数据库建设,发展特色数据库。(1)数据库业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全文化、网络化与产业化。有关部门要给予协调,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大型综合性的数据库建设,支持培育精品数据库,扶持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战略资源数据库和大型数据库;(2)建立特色数据库。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总是与专业知识分不开的。专业化数据库有利于形成权威性,有利于促进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和为客户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服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建造自己需要的特色数据库。(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数据库,重点发展为企业、居民和社会服务的各类商用数据库及地区特色数据库。(4)必须实施标准化原则,数据库软件、数据指标和文档等要尽量向国际标准靠拢,采取多种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3.3强化智能管理,培养人才队伍。首先要把“人才培育”放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将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训作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工程,制定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人才兴国战略,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门人才。第二,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普遍提高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同时,加快培养和引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第三,在高等院校加强信息服务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高中级信息服务人才,以适应现代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服务业发展范文3

一、发挥职能,促进服务业发展

我委充分发挥发改委的职能作用,在发挥协调统筹作用的同时,按照三定方案的要求,设立了发展规划科和项目管理科,配备了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强职能和管理服务协调作用,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综合保障。

我委积极开展经济运行调研和研究工作,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注重全市及兄弟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收集,及时完成我区经济运行情况和周边县(区)经济发展态势的季度分析,较好地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提供情况和建议;利用现代传媒和我委对上的渠道优势,根据我区产业结构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产业新政,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最新的产业政策信息。

二、加强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注重项目策划包装

我委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对具体项目进行重点策划,精心包装,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

我区抓住中央、省、市扩大内需,促进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策划包装了一批基础设施,公共建设(服务)等项目,加大争取协调力度,争取最大支持和投资,同时争取社会资金的参加和注入,从而加大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加强上争资金力度

我委上下把上争资金作为本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抓紧抓好。加强与省、市牙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拓展渠道,做好资金等指标的争取工作。我委组织申报了《2010年全市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区)》、《2012年市政府主导投资推进的重大重点项目(区))》、《2012年全省大中型建设项目(区)》、《市“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市实施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近几年,我委共向上争取项目11个,争取资金1610万元。

(三)加强项目库建设

针对以往项目编制过程中存在前期工作不深、不细、包装不到位的情况,早谋划,早动手,深入研究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集中精力充实项目储备库。着力突出“三产富区、开放强区“主战略,积极扶持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委项目库已储备项目20个,投资总额1.7亿元。

三、健全制度,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规范完善项目管理,我委重点抓好项目储备库、政府投资项目的工作,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保障,制定了《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区策划包装项目及争取资金奖励办法》以及《区2010年政府投资项目库》,项目审批严格按照《办法》执行,完善项目库的管理工作,对未列入年度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无特殊原因原则上不予批准立项,不予新开工。

四、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谋划全局,统筹发展。

我委积极在谋划全局上下功夫,牵头制定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六个专项规划,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服务业发展有力保障。

(二)我委把项目与规划相结合,把上争资金与纳入上级规划相结合。

为积极推进省《生态经济区规划》在县区的先行先试工作,我委千方百计开展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组织全区各单位部门形成高质量的申报材料,积极向省、市发改委汇报和沟通,经过积极努力争取,我区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改革试验区”市唯一的城区,现巳通过省发改委审查报省政府审批。

为依托生态经济区规划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我区重大产业项目列入,我委紧扣“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大做文章,将青山湖西岸3.08平方公里地块改造开发工程这一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列入《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的全省15个现代服务业重大产业项目之一,现巳由省人民政府赣府发[2010]28号文件公布命名为“都市生态经济发展基地”。

五、做好非公经济与企业创业服务工作,激发市场经济主体活力

(一)加强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利用中小企业视频会议系统及网络学习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以及采取专业性、针对性培训的方式,着力推进全民创业“111”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了80多次培训,参训人数达3.6万余人次,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服务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福建 服务业 发展 对策

一、福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福建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增速

服务业规模逐年扩大,增长迅速,但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福建服务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1618.2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525.6亿元,服务业规模在13年间增长了5.88倍,接近突破万亿大关。2014年福建省的人均收入达到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服务业比重却低于低收入国家46%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的增速看,2001年到2014年福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到2007年服务业增速持续上升阶段,在此阶段受入世后的开放红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影响,福建服务业发展增速从2001年的7.58%持续上升到2007年24.72%,服务业占比突破40%。第二阶段是2008年到2014年的增速波动下降阶段,在此阶段时候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滑,福建服务业发展增速从2007年时的最高位波动下滑到2014年的9.94%,服务业占比也随之跌落到40%以下。

(二)福建省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

随着对外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福建省业各服务行业均实现较大发展。占比较大的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一直是占比最大的行业,增加值在2005年为571.2亿元,到2014年的增长到1961.18亿元,但占比却从2005年的22.39%下降到2014年的20.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2005年为第二大服务行业,增加值为447.2亿元,占比17.53%,到2014年下降为第三大服务行业,增加值1320.35亿元,占比下降到14%;房地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31.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90.22亿元,占比从13%下降到11.56%,由第三大服务行业变为第四大服务行业。

2005年到2014年,福建传统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生产业占比明显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逐渐增大。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福建服务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

(三)福建省服务业的投资状况

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的增长。2005年到2014年福建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十年间从569亿元增长到5548亿元,增长了近十倍,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从占比来看,服务业投资在这十年间明显下降,从2005年的61.50%下降到2014年的49.75%,下降了11.75个百分点,而这期间第二产业由于外需的强劲拉动,投资比重迅速上升,从37.74上升到2011年的最高点52.19并超过服务业成为投资比重最大的产业,但随着近几年的福建产业结构调整比重又有所回落。服务业投资占比下降是福建服务业产值占比低位徘徊的重要原因。服务业投资力度下降也是福建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福建服务业区域集聚态势

福建服务业发展呈集聚态势。福州、厦门和泉州是福建服务业最发达的三个地区,2014年三地的服务业增加值为6298亿元,全省占比达65%,GDP占比56%。福州与厦门的服务业发展最为突出,是福建唯一的两个服务业增加值全省占比大于GDP全省占比的两个城市。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厦门是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港口与经济特区,这两大城市是福建重要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经济发达,承担着众多的服务功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是福建省服务业两个最大的聚集地,而随着自贸区,福州新区等政策的进一步推进,福建服务业向两地集聚的态势将更加明显。此外,泉州是福建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以私营企业为主要体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发达的制造业必然产生服务业的巨大需求,这将使泉州有可能成为福建下一个服务业的集聚地。

二、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方式调结构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转方式、调结构是引领我国经济在新常态条件下继续发展的路径和手段。2014年福建省的人均GDP上升到一万美元以上,达到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服务业发展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占比不仅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福建发展服务业的需求更加迫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释放这个潜力,开拓新的空间,福建服务业发展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二)通过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服务业发展

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而服务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密切,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进入城市化中后期,也就是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普遍在50%以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要动力。因此福建省必须加大城镇化建设,尤其是推动人口城镇化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使公共服务事业成为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下一个有利增长点。

(三)依托“海丝”和“自贸区”双战略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

服务业开放将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能够直接影响服务业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能够间接影响东道国服务业内部及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新一届政府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战略举措,都把服务业的开放作为重点关注的领域。作为“海丝”的核心区和“自贸区”的花落地,福建服务业将迎来率先推进开放,率先发展的机会,一方面,福建服务企业应借助“海丝”走出去,积极开拓海外的服务业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自贸区制度创新积极与国际通行的服务业开放规则相对接,通过营造良好的服务业营商环境,吸引先进的外资企业进入,通过双战略推进福建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服务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特征;生产者服务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政策导向不断强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正在对产业经济的诸多部门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这一不可回避的形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以及新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报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认识。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特点。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业[1]。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可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产业、经纪业、广告业、律师业、租赁业、通讯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后勤业等众多行业[2]。根据以上界定,旅游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响,部分行业采用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并不具备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其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众性的产业,至少是19世纪中下叶,并不算新兴产业,应该属于传统服务业。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它涉及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现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发展起来的,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应该属于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知识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业也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高度依赖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别适合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

首先,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服务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因此,旅游业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划归为传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依附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必须进行动态分析。

其次,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核心业态之外,旅游业是众多相关产业交叉重叠的行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关联度很高,如需要通讯、电力、金融、保险、物流、中介、设备、环卫、地产等产业部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和要素服务。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更是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从而真正纳入现代服务业体系。

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过程中,目前,旅游业总体上依然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部门还在发展的时候,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部门就出现并发展了。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会愈益凸显,旅游业部分或整体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显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二、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要素特征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在中国是与改革开放伴生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大众旅游得以兴起,这是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继续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扶持,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旅游业从面向大众的生活服务业向新兴的生产服务业转变,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才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部分职能外化,从而导致诸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的兴起。现代旅游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转变的结果。因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用现代旅游服务业来完成这些职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优于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身来完成。其次,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又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

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周到、健康、舒适的高技术含量和高知识含量的旅游服务,便成了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特别有利于对偏重生活服务业的旅游业传统供给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自动查询和预订系统、分时度假交换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或以人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还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旅游接待服务、登记和结账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饭店的行李寄存服务、洗衣服务等;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教育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保险和贷款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运营方式的改造和影响,这是提升传统旅游服务业素质的必然途径。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生事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综括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增值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其增值途径除了直接创造价值外,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价值。再如会展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致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大于传统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更为广泛和显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

2.高层次性

如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的优化升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可否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生活服务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总体上不断趋向高端化,然而,传统的服务业态毕竟长期占主导地位,旅游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低质结构,亟待调整改变。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会展、奖励、商务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为契机,现代旅游服务业自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高层次性还表现在服务对象转而成为生产者主体,如企业和社会缉织职能外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是会展和奖励旅游者还是其他商务旅游者,在中国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

3.高功能性

如果说工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产出经济”,那么,服务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功能经济”。因此,相比较而言,服务业更注重服务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质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是表现为其在为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如会展旅游、奖励和培训旅游等,应是企业的内部职能,现在却可以委托旅行社或专门的会展公司来做,独立为一种专门的服务业。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该功能就会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为需要该功能的营运主体提供服务。以会展、奖励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即具有这样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强化功能,体现为生产者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很大效用,使企业或社会组织越来越对其产生一定的专业依赖性。

4.高技术性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起来的,同样,现代旅游服务业也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的,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信息是旅游产业的血脉。”[4]如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产业。一方面,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由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催生的,如会展、商务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旅游服务业态,如旅游饭店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预订系统、旅行社现代管理运营流程、旅游景区或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等。其次,高技术性还反映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得以广泛运用,推动了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5.高知识性

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更需要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因为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内部职能之所以会进行外包,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之外,就是因为这些职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现代旅游服务业强调的就是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体验,这已贯彻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如对旅游网站和咨询服务或导游服务的评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至于为生产者服务的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或商务旅游更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务产品,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积聚,新的业务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旅游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代表生产业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

1.会展旅游

会展产业起源于欧洲与北美,如今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产业之一。尽管我国会展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出现,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之后,我国会展业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或商务旅游的范畴,这是典型的为生产者服务的被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在中国,会展旅游是新兴服务业,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已从原来主要为市场终端旅游消费者服务,转向中间服务的会展旅游业务,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连最大的旅游网络商携程有限公司也在传统的机票、酒店、度假业务之

外,新增了集团服务。上海最近还专门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所有这些都说明,会展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新业态。

2.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是从广义的会展旅游中脱颖而出的专项生产。它肇始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和旅游界的青睐和重视。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品形式,也是服务经济与生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奖励旅游的对象不是家庭或个体消费者,而是现代企业的集体生产者,因此它属于生产或生产者服务范畴。它不同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奖励旅游作为“生产性”旅游,由企业或其他组织出资购买,经常是一种豪华的、由旅行社全部代办的综合包价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介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而拓展的新业务,有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不少大型外资企业纷纷涌人,奖励旅游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现今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和褒奖,因此,开展奖励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我国奖励旅游还只是初露端倪,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

3.商务旅游

是指有别于会展奖励旅游的一般商务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商务活动基础上的以专业人士为主的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专项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个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者服务范畴。商务旅游客户具有逗留时间长、往来频繁、消费水平高等特点,相对大众旅游属于高端旅游客户群体。由于现代商务活动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密集,旅游企业要向商务目标客户提供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含有传统旅游服务内容,如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还包括咨询、设计、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特别是融入电子商务技术,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集团先后与美国著名旅游集团运通、罗森布鲁斯、英国bti合作,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方法和模式,开辟我国极具成长性的商务旅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相关费用高达103亿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务旅游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此外,为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差旅提供专业化管理,也是商务旅游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4.节事旅游

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节事旅游大多属于政府或社会服务性质,如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传统节假日庆典、重大体育比赛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同企业化运作和生产者服务有关,或者说是对生产者服务的一个有效的必要的补充。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观看或庆祝目的从各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使得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节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旅游者。随着杭州休闲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5.咨询旅游

咨询旅游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和设计类的创意产业。它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生产者服务。当前,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公认的注意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国旅游的规划与策划水平,已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实现中国旅游业新的跨越的当务之急。旅游业历来被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过去偏重以资源、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旅游业,现在知识、智力、管理、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存亡。旅游业越来越需要以智力来贯穿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以文化创意见长的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询公司,承接大量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业作为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科技日报,2004—06—29.

[2]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3]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服务业发展范文6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白仲尧、依绍华(*)认为现代服务业指整个服务业的现代化。通常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以知识、信息为依托,按照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发展起来的技术与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根据这一定义,现代服务业具有如下特性:(1)技术含量高,现代服务业通常是运用新技术或者新知识的结果因而技术含量高,突出表现在较高的附加值和较高的人力资本上。(2)业态型式新,信息与知识的发展及创意的运用,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衍生使服务业的业态更加新颖。(3)知识传播性强,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如教育、创意、移动通信等现代服务行业。根据以上观点,现代服务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现代服务业呈现产业融合趋势

新经济条件下技术、人口的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大规模协作通过构建新的低成本合作基础,囊括了成千上万的个人与组织,实现价值创造。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来看二者正加速融合,企业生产趋于无边界时代。突出表现在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技术、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从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来看,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促进了产业融合,改变了产业生产、销售模式,优化了传统产业结构。例如,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创意产业能跨越传统产业的界限与各行各业有机融合,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型产业群的生成。创意产业可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例,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增加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的同时,也使产业结构趋于柔性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文化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完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大部分现代服务产业是通过应用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来的服务业态,如从已有服务中衍生出的新服务、新模式传送既有服务、开发具备而未用的服务等等,整个行业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体现在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服务设施、设备和具备相应知识水准的服务劳动者上。因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不同产业融合的趋势。

产业融合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比如成立于*年的携程公司是一家标准的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高的点击率换取广告收入。但该公司与传统旅游产业进行融合,互联网仅成为一种经营渠道,改变传统的旅游模式从而推动自助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在自助旅游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通过产业融合,携程的酒店销售网络、机票销售体系、互联网+呼叫中心的远程服务模式,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每天至少可为10万人次的出行提供即时、便捷的预订服务。该公司现已拥有3300多名员工,业务覆盖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预订、客户服务等范围,以13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居*民营品牌榜第35位(胡润排行榜)。通过产业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产业的运营模式。如上海滩商店,专门为顾客开设网上购物通道。虽然上海滩仅在香港、新加坡和纽约开设了分店,但网络商店使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领略它的中西结合的时装和饰品。超级零售集团沃尔玛公司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了由传统流通企业向现代大卖场的转变,从1969年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之后引入电子收款系统、与供应商建立电了数据交换并通过Retail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现在沃尔玛公司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

2、现代服务业的时空分离性快速发展

通常认为实物产品在产品运动过程上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可以分阶段分地域进行。服务产品相应的四环节则具有时空同一性,不可转移,在生产过程中即时、就地消费。服务生产与消费之间缺乏时空缓冲机制,因而使得服务易消逝、不能储存。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服务消费与生产的时空分离性有所发展,特别是很多核心内容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产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时空分离。这类服务容易通过电子渠道或制造成产品转化为数字模式,记录下来保存或出售,如软件开发、教育、娱乐、传媒等服务产业。

新经济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时空分离表现在生产提供“服务”的设备实现服务的时间分离、通过网络实现了空间分离。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享受异地的服务,比如在当地享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以TLC公司为例,其开发了一项适用于北美各医院和其他有住院病人的医疗机构的用于病人通过个人网页与家人和朋友交互式联系,从而实现接受服务的病人与陪护人的空间分离。通过生产能提供“服务”的设备实现服务消费时间上的分离,快速发展的自助服务就是明显的例子。自助服务包括自动银行系统、自动加油系统、自动电话系统甚至包括个人消费领域的各种形式的DIY。特别是以信息提供为基础的服务,不仅可以传递附加,比如获取信息、自动付款等;还可传递核心产品,比如银行数据、研究内容、自学教育等。自助服务不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重要的是对传统运营模式的改变所带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例如,日本铁路局的大部分车票都通过自动售票机完成的。大量的自动售票机器实现了“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分离,同时其软件系统的开发则是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日本1925年出现第一台自动售票机发展到现在,“自助服务系统”不断升级,现在提供非常友好的界面并且能够在旅客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

服务业发展的时空分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通过定制化及流程设计,利用专业化的分工及远程操作,可以实现像制造工厂一样制造服务。但对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消费者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我国目前自助服务以自动取款机和自助银行为代表,发展较为迅速。在其他行业也有所发展,但普及程度不高。

3、现代服务业呈现“规模不经济”趋势

消费作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决定性环节,其消费方式的变化必然影响生产环节。服务由于与生产之间的时空缓冲较少,使得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联系更加紧密,因而消费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致服务行业发展的演变,特别是那些与消费者密切接触的新兴服务行业。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比*年增长了52.7%,恩格尔系数下降1.9%。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攀升,服务性消费需求上升,文化消费、休闲消费的比重迅速提高,个性化需求、情感体验在服务性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上升。消费结构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向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方面转变日渐明显,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明显。个人生活空间的缩小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始寻找各种途径尝试实现这些情感需求、希望获得更加直接的体验或得到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消费需求的这些变化变化使得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更加紧密,进入融合产品与服务的双向度时代。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与个性化,使得“服务”生产者开始针对特定顾客的个性需求为专属个人的目标市场服务,而服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而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条件下出现“规模不经济”的趋势。当然,“规模不经济”指的是包括附属于核心物质产品的品牌、服务在内的“整体产品”。

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出现的这种“规模不经济”趋势在各个服务性行业中均有体现,在各行业中分割部分附加更多服务的“产品”,这些“高端产品”往往引领该服务行业的走向,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比如专属某个消费群体的俱乐部、会所。“规模不经济”趋势还表现在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消费层次的提升使消费者消费产品的物质内容时,还希望得到一些精神层面的满足。所以新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文化内涵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比如“产品设计”“品牌”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如人的审美情趣给产品外观与内在品质的设计者和生产者无限广阔的文化空间。比如加拿大皇家银行每月至少一次对1000万客户进行细分,细分变量包括信用风险、当前和预期收益率、生命阶段、退出可能性、渠道偏好(顾客喜欢通过电话、网上银行或自助服务设备还是通过店面获得服务)、产品使用率(顾客对购买产品的使用频率)等等,据此细分市场,然后针对每个微分市场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开展定制化服务。服务呈现“规模不经济”趋势,因此不断创新服务成为必然选择。

4、现代服务业明显的主动承接趋势

新经济条件下从生产中剥离出来诸多生产已经集聚成庞大的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业市场,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必须通过规模化生产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服务,多数是以较低边际成本重复使用的知识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部门。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通过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主动承接生产发展起来的。以美国为例,*年运输仓储、信息服务、金融及房地产、教育培训、专业与商务支持等生产业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48%,占服务业总量的70%以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由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准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理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加速发展(刘伟,*)。这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实约束条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与工业的产业互动中发展,主动承接生产过程中服务性环节。

这种主动承接的现实结果是企业价值链的延长、服务活动的增加和“企业边界”的消失。因为新经济条件下制造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企业能力、产业素质过程中,其原有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开发等功能逐步从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分别积聚。这些重新积聚的服务业在信息管理、研究开发、融资理财、综合计划、市场推广方面的逐步具备规模优势,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价值含量也增高,从而能承接生产过程中与服务相关的生产业,表现为主动承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外包”业务。承接“外包”业务的个体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可以成长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比如“二战”时期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许多公司的如今已有相当数量转变为国际巨型企业。

从我国生产来的发展情况看,其发展是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基础,必须通过与工业的产业互动发展生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为服务业的主动承接生产中的某些环节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由于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的人才短缺,大量生产业的承接是被动的,突出表现在引资配套上。比如天津经济开发区引进摩托罗拉,在服务水平上无法完成其相关环节(比如物流)的主动承接,影响了摩托罗拉的引进速度,最后的结果是相关服务企业的整体引进。再比如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会计、审计服务都由外资公司或合资公司完成,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笔者通过对青岛经济开发区的调研,发现服务业发展的质量、规模与制造业有一定相关性,当服务业比重低于一定程度时会制约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中主动承接生产性的服务来实现,但由于相关人才的缺乏,难以实现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因此也制约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5、现代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呈现集群化趋势

服务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依托,城市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土壤,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的发展、演进过程。以聚集为特征的城市是服务业的需求基础,反过来城市的信息建设、交通设施也为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基础。从城市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可见,城市最初就是农产品的集散地和手工业的集中地,很多服务最初就是出现在城市。

城市化诱发服务业新兴行业的出现及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集聚表现,工业聚集促进了服务业中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引起的城市聚集必然要求行业间的要素、商品、信息发生各种交换与联系,从而引起交通、通信、金融保险等各类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引致相关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聚集还促进服务业中生活服务业规模的扩展及与劳动力的培训、配置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和各种人才培训、人才中介市场的发展,使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特征更加明显。由于资源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规律的作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会聚集成不同的类型和规模,因而影响到服务业发展的内容和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集聚使服务业发展呈现不同服务业集群,一般来说,由工业化聚集产生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核心产业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以及其他一些生产、生活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科技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比重要低于第二产业。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服务业的核心部门主要是外部效应较高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业等,其他服务业部门也较齐全,从而与生活、生产服务业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出服务业的“离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以美国纽约城市为例,纽约已经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金融服务业占当地GDP的比重由*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其金融衍生工具成交量、外汇交易量、外国证券发行量分别占全球的14%、16%、34%;日本东京形成了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上海、北京等城市服务业发展很快,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集群;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批发业集群等。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相对照,虽然我国服务业近来发展迅速,在吸纳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

1、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表现

*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有2.13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被漏统、误统,这使得服务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从原来的31.9%上升到40.7%。这些数据的调整改变了中国服务业发展被低估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一夜之间实现了新飞跃。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67.7%)仍有很大差距,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差距表现在:一是服务业比重偏低;二是服务业结构扭曲和升级速度缓慢,特别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三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弱。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未能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技术效率低下,服务业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推动,全员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微弱,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

2、缺乏产业互动导致优势产业不明显

除北京、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外,各中小地区的优势产业不明显。无论产业融合还是与城市化的互动,都无法发挥现代服务业应有的推动作用,出现为发展服务业而发展的现状,导致在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雷同现象,如很多地区都把物流业作为发展的优势产业。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与制造业互动,在产业互动中发展、壮大,成长为优势产业,再进一步扩散、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国强调服务业发展,政策上的优惠使得部分地区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缺乏与第二、第一产业的互动,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3、时空不能有效分离限制对现代服务产业的承接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服务消费与生产的时空分离性有所发展,特别是很多核心内容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时空分离发展。由于市场规模、文化背景等需求因素影响,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供给也不能在需求地区生产,供给与需求必然在时空上发生分离。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定制化与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使得一些现代服务不能实现时空的有效分离发展,因而限制了需求地区对服务业发承接。比如天津经济开发区引进摩托罗拉公司时,其配套服务在时空发生分离时,国内企业无法承接先进的物流等配套服务,使得本地服务企业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最终仍由与摩托罗拉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外资公司进入开发区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4、缺乏技术支持不能满足人本化个性化需求

现代服务业在定制化和规模化发展方面出现了时空分离发展的趋势,但同时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呈现“规模不经济”趋势。“规模不经济”实际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人本化需求。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在满足消费者人本化、个性化需求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如支持系统复杂且技术含量高的银行自助服务、电话自动转接系统、自动酒店结账系统及网上银行等服务需要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持,因而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知识含量高,知识传播性强,无论对服务的消费还提供都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技术支持不足制约了我国部分地区的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服务业的发展仍停留在较为传统阶段,或停留在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上,难以实现产业创新、升级。

文化习惯等非正式规则及消费者的教育背景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因素,但现代服务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日益更新的技术。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呈现的各种趋势都是以技术作为支撑的,因此,技术方面的不足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消费习惯、教育普及程度等,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发展水平。从长远看,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从科技发展、教育普及等方面人手;从近期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1、加强引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和升级还不明显,服务业的发展还主要依靠传统行业的拉动,金融、保险、服务、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出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方面的调控、管理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融合,鼓励个体创造和对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

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一是创立现代服务业担保基金和引导基金,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新创办企业的引导基金进行调整,通过对运作方式的改进能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领域。二是尊重个体创造。大量个体自由交流与低成本使用现有知识资源会创造出大量的价值,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新经济条件下各种新型业态不断兴起,个体创造性和协作过程中的参与者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各种创业途径予以释放。比如楼宇视频广告的最大运营商分众传媒就是融合了传播媒体与传播路径、携程网整合了互联网与旅游业,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成为有力竞争者和开拓者。尊重个体创造还要鼓励个体创意和有偿扩散,通过产权保护解决个体创意的排他性构筑起技术或信息壁垒保护个体创意。如果个体创意得以安全展现可能激发更多创意产生,引致创意轨道的诞生。三是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服务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运用经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调整和消除妨碍市场竞争的行政法规,为服务业改造、升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快制定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提倡规范和诚信服务,在一些行业中逐步引进国外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加快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如猎头公司、投融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市场拍卖机构等。四是鼓励个体对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引导,加速服务业结构升级,对服务业改造过程中要与传统服务业衔接好,使服务业发展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五是鼓励强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创意产业发展,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2、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于对网络信息等新技术的依赖必须立足于城市,城市中深厚的历史文底蕴又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诱导因素。深厚历史文底蕴基础上积淀起的城市经济社会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企业自动向这些城市区域集聚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文化取代资本成为新一轮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创造新的思想和新的表达形式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信息经济中获得成功的关键(苏启林等,*)。因而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城市化,重视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利用,大力发展以文化为核心作用的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创意产品之上的文化、科技和经济间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拓展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高度依赖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生代表,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以5%的速度逐年递增。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其中美国创意产业增长速度达14%,英国为12%。日本以工业设计与创意内容产业为突破口,在其游戏产业辉煌的*年曾占领全球电子游戏市场硬件90%和软件的50%。基于各国的发展经验,发展我创意产业就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散落于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文物古迹、历史典故等文化素材灿若星河,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地位逐渐提高,国际上很有市场,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被日本拍成动画片再出口到我国。文化底蕴不仅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且诱导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并成制度中的非正式规则,制约着当地服务业发展。

3、利用外包、模块化等方式加快发展生产业

上一篇回眸作文

下一篇原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