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论文范例

服务业论文

服务业论文范文1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一种,与经济发展重要相关。信息通信技术运用于服务业,可科学完善服务业服务模式,丰富服务业服务内容、方式,提升服务业服务产品质量水平,开拓服务业服务范围、界限,积极促进服务业全面有效发展。

1.1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服务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作用于提升服务企业的服务效率。如此以来,一方面能够使消费者提出的严格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能够使服务企业技术发展得到有效革新。好比对于酒店行业来说,信息通信技术对酒店行业业务开拓提供有利支持,经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酒店行业指定工作人员方可向酒店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掌握酒店行业相关市场信息动态,制定出科学合理地应对措施。

1.2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市场交融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市场各行业相互创造了交融的可能。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服务业新型的发展模式。在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下,企业员工的职业技术、服务质量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员工只有不断提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认识,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心仪的服务。

1.3信息通信技术创造就业机会

信息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过去不曾涉及的技术范畴,由这个范畴自然能够衍生出一系列新型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针对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效的为他们创造了相应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1创立新型信息服务业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突破性运用,使得传统的服务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服务都需要得到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在一机制的作用下,依仗网络信息的服务业服务流程、模式得到不断地创新。这些服务的提供便不在受空间、地域等的制约,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手段对大部分信息进行沟通、交易。

2.2信息通信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有效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范围企业家们都能够做到深居简出就完成有必要的生意往来,有效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此外,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的优化整合,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任务。

2.3信息通信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不断通过出外旅游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生活体验。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被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全球旅游者要实现跨国旅行的愿望十分轻松便可实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突破性运用的背景下,人们不断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航班、景点门店、旅游目的地酒店预定等行为。

2.4信息通信技术对商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都是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批发和零售这两大服务业来说,发展的速度相对更是较快。由于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大规模的服务都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贸易展开,在线服务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3结语

服务业论文范文2

(一)低碳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能源效率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主导转变。当前,我国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走低碳化经济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推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工业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然推动服务业现代化,对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使其发展更加符合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服务业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严峻的挑战之一,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共同致力于创建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多年来,我国作为全球的主要生产制造中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面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状,用高新科学技术革新传统产业、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化服务业,显得分外重要。现代服务业相对传统产业具备能耗低、污染小等特征,加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数量,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费,使得资源、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可能,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服务业的规模有所扩大

一方面,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高。1990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为31.60%,而2010年达到43.00%,上升11.4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服务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急剧上升。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至2005年的23771万人,增长了4.86倍,是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从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1978年至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职员分别增长19.96%、160.39%和386.11%。此中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连续降低且降幅较大,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进入饱和状态,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比重大约稳定在22%,但也有小幅度下滑趋向,近年来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部门,稳步提升到30%左右,成为真实的“三分天下”的局面。

2.服务业的结构有所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型服务业,交通运输邮件通讯业、保险金融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行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增长较快。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结构上不合理,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我国服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饮食业,而新兴的和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产业如信息业、咨询服务、各种技术服务等在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2008年服务业的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7.4%,接近占服务业比重的三分之一;而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为28.4%,而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占50%以上。目前我国这种依靠资源和环境的传统服务业发展,已经不适应时展的潮流,改善这种低端产业链,提升服务业层次势在必行。

2.总体规模偏小,增加值虽不断增大,但未达到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截止200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至23771万人,较1978年增加了4.86倍,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是70%-80%,由此看出我国服务业规模还是偏小。另外,我国服务业虽然有了显著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且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远远不及。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使得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的服务业还属于低端产业,未能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3.低碳服务业人才匮乏

据某招聘网站数据,2010年3月份北京低碳行业的需求人数相对2009年同期增加了117.3%,伴随着企业对低碳人才渴求与人才现状的矛盾,高等教育低碳专业的设置却还是一片空白。高等院校低碳教育的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调,已经严重阻挡了服务业的低碳化发展。

4.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具体而言,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内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慢。东部地区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为86749.21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59%,西部地区增加值为25992.29亿元,仅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8%。除了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之外,我国服务业部分还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市场准入问题严重,比如邮政通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化程度低,服务成本高,竞争力相对薄弱。

5.服务业领域企业低碳责任缺失,消费者低碳消费观念薄弱

如今一些现代服务企业运用低碳旅游、低碳物流等新型运营模式来自觉承担企业对社会发展应有的责任。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仍不普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服务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有更高的消费关联度,所以消费者重视健康、生态的低碳消费需求是拉动现代服务业低碳发展的巨大引擎。但是民众的低碳消费增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缓慢,主要体现在低碳消费意识不强,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之风严重等方面。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依据低碳经济原则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

1.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使服务业向产业链高端晋升

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推进传统服务业向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过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上下两头,属于产业链的高端。改造传统服务业就是对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使其不断向高端服务业延伸和渗透,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包装传统产业,冲破行业垄断,改造传统服务业高消耗、技术落后的现状,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2.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不断创新高端服务产品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是非常基础性的,低附加值,如国内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有数百种,尽管发展很快,但过于集中在结算和代办等传统服务方面,高附加值的并不多。相比之下,外国银行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市场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将来的高端市场会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心。为此,可考虑创新一些高端领域的金融服务产品,如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住房信托基金、汽车金融和证券融资等。

(二)在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1.加快发展提高我国服务业比重,促进服务业的低碳化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着服务业比重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着服务业向纵深推进,城镇化程度不高也影响其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也对其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要促进服务业的长足发展,就要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逐步增加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劳动者从事服务业,提高该行业的就业比重。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的收入,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2.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走现代服务业道路

现代服务业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依托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其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大力推进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加快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培养大批服务业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成为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深入实施人才投资战略,加大对服务人才的专项投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教育培训领域,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顺利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过渡。

3.加强服务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推进服务业

服务业论文范文3

虽然杜邦化工、通用电气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独领风骚几十年,但现今活跃在企业舞台上的明星企业已经大不同于钱德勒研究的时代,全球出现了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一批人力资本密集的PSF。PSF通常包括会计事务、法律事务、投资银行、软件编程、管理咨询、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企业。谷歌、百度(搜索服务),Facebook、腾讯(社交服务),麦肯锡、IBMInternationalService(管理咨询服务),安永、德勤(会计事务服务),高盛、摩根斯坦利(投资服务)等等,这些专业服务业中的翘楚已成为企业舞台上的新星,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制造业企业。因此,有学者前瞻性地预测:如果没有PSF的基础性工作,经济运行将面临诸多巨大障碍。而作为知识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PSF,其知识密集与人力资本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其与工业时代的制造业企业存在较大的特性差异,也给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当下即将跨入知识经济时代,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深入研究其微观主体(PSF),掌握PSF的内涵、特性及其独特的治理机制,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PSF和发展知识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二、PSF的经济性质:从内涵到外延

马歇尔曾指出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其演化的动力有二:一是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二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在企业内部,由于物质资本和(员工)人力资本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相对地位发生变动,导致各类资本的所有者不断修正自己的利益目标,进而产生了利益摩擦,组织的变革正是这一冲突的结果。正如引言所述,PSF由于其产生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与制造业企业存在天壤之别,企业内部(员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必然产生激烈的利益冲突,因此深入研究内涵、性质、边界以及治理目标这四大经济性质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PSF的内涵与外延。

(一)PSF的内涵

在研究PSF性质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一般内涵。很多学者将PSF定义为: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高素质员工并向客户提供高知识含量、专业化服务的企业形态,专业服务企业的主要资产是:为企业服务的高素质员工以及由其协调的客户关系。从PSF的内涵可见,PSF不同于普通制造业企业的最大特征是其离不开高素质员工。VonNordenflycht更进一步将专业化的员工、知识密集以及低物质资本密集归纳为PSF的主要特征。正因为PSF的主要资产是高素质员工,同时这些员工为客户提供的又是专业服务,因此PSF存在两类“依赖”。一类“依赖”是:企业依赖员工。PSF的产出主要是专业服务,而专业服务又是由员工提供,因此,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主要由员工决定,企业的成败与否高度依赖员工的态度与投入。这一“依赖”与制造业企业依赖机器厂房等物质资本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差别显著。另一类“依赖”是:客户依赖企业声誉。由于PSF为客户提供的是专业服务,客户可能不具备判断其所需专业服务质量高低的能力,所以客户非常“依赖”企业,尤其是企业的声誉。因此,有学者指出:当产品的质量无法写入正式契约时,卖方的声誉更加重要。这也是PSF重视声誉的理由所在———当客户不具备判断服务质量的能力,也就是产品质量无法契约化时,客户需要借助企业声誉来间接判断产品质量。由于PSF不同于制造业企业的内涵以及衍生出的两类“依赖”,因此PSF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行业的性质值得深入研究。

(二)PSF的性质(Nature):基于关键性资源理论的审视

有关企业性质的探讨源自Coase的经典文献,Coase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市场的“对立物”,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早已成为学界共识,企业通过企业家的权威(Authority)配置资源在Coase之前依旧是个“黑箱”。如果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家的权威配置资源,那么企业家的权威来自何处?GHM模型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权威性的解释,GHM模型认为:企业家的权威天然地来自于对非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和具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的控制。控制了企业的物质资本以及相关具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则控制了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便可以在企业中“发号施令”,配置企业中的全部资源。因此,GHM模型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物质资产以及具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的联合体。产权学派对企业性质的理解在工业时代无疑具备了广泛的解释力,但社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以高素质员工作为企业关键性资源的PSF不断涌现,这一现象则对传统企业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一新现象,Rajan和Zingales创造性地提出关键性资源理论(CriticalResourceTheory)来解释这一新问题。他们将企业理解为关键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员工被赋予使用这些关键性资源的权利。企业主通过给予员工关键性资源进入权达到控制员工的目的,所以关键性资源理论从进入权配置的角度解释了企业中权利的来源。在这里,关键性资源不仅包括关键性物质资本以及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产,还包括不具备产权特性的关键性人力资本,如天赋、创意、客户关系等等。关键性资源理论突破了传统企业理论的束缚,将企业中高素质员工的重要性提升到与物质资本等同甚至更高的地位。在PSF中,高素质员工是最重要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控制权也常掌握在高素质员工手中,因此,从保障企业利益角度出发,则需要给予高素质员工权利以激励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基于关键性资源理论,本文将PSF的性质理解为:PSF是由高素质的员工以及关键性的客户关系构成的集合体,其中员工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企业所有者向员工开放关键性客户关系的进入权,以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由于PSF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演变的,所以企业家需要不断发现、补充新的高素质员工;此时企业家才能租金体现在其发现、留住高素质员工的能力上。

(三)PSF边界的重新考量

企业边界问题是企业性质的自然延伸,研究PSF性质则必须回答这一问题。Coase认为:一笔交易在市场上进行有交易成本,在企业内生产有管理成本,如果在企业内生产的成本小于市场上的成本,那么这笔交易在企业内完成则有利可图。Coase进一步给出企业边界的边际条件:“一个企业将扩大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市场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或等于另立一家企业的成本为止。”产权学派在Coase的基础上完善了企业边界的内涵。产权学派认为企业是物资资本的集合体,企业可以控制的物质资本构成了企业边界。产权理论对于企业边界的理解虽然适用于制造业企业,但显然不适合以高素质员工为关键性资源的PSF。在这一背景下,Rajan和Zingales基于关键性资源理论提出:企业边界可以从经济边界和法律边界两个维度来审视。企业的法律边界由企业中所有可被法院证实的资源构成,法院可证实的资源是那些具备产权特性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本和有产权特性的无形资本(如:专利、商标等),而一些不具备产权特性的无形资本(如:人力资本、声誉、社会资本等)不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企业的法律边界主要基于产权学派的学理。而企业的经济边界则是由创造企业价值并能为企业有效控制的全部资源所构成。这些资源可能具备产权特性,也可能不具备产权特性,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即可。但更关键的是这些资源能被企业有效控制,如果不能被企业有效控制则不能算在企业的经济边界以内。能否为企业有效控制是区分经济边界与法律边界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资源可以为企业有效控制,但其不具备产权特性,因此不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但在企业的经济边界内;有些资源具备产权特性,也为企业所拥有,但无法被有效控制,这一资源则在企业的法律边界内,却不在经济边界内。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经济边界比法律边界具有更强的经济意义。从企业的经济边界的角度可以清晰理解PSF的边界问题:PSF的边界不仅包括具有产权特性的办公室(物业)、计算机(设备)等物质资本,还包括企业中提供专业服务的高素质员工。基于产权理论的法律边界则难以有效地将员工纳入PSF的边界内,从而导致对PSF的边界以及性质的理解产生诸多偏误。企业边界问题还可以衍生出两个重要问题:规模与并购。首先看一下PSF的规模。PSF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PSF主要由高素质员工的数量决定。因此企业家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定价会影响PSF规模。由于企业家的理性有限,无法准确为每个员工人力资本准确定价。当企业内员工数量增加后,出于风险的考虑,企业家倾向于低估其价值,此时员工会选择走人。可见企业家对于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能力将直接影响PSF的规模。另一方面,企业内现存员工人力资本的特性差异也会影响到企业规模。如果PSF内员工人力资本互补性居多,这将有利于扩大PSF规模。因为人力资本的互补性可以增进员工合作,通过合作,PSF的规模也在逐步增大。相反,如果员工人力资本的替代性较强,他们间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甚至影响合作关系,从而也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张。除此之外,Leverage也会对PSF的规模产生影响。Leverage越高则表明高素质员工可以带领更多的学徒和助手开展工作,假设在PSF中高素质员工数量相同的情况下,Leverage越高的企业,其规模也相应更大。PSF的并购问题是边界问题衍生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制造业企业并购案例中,只要完成产权交割,法律意义上的并购便完成了。但在PSF中,完成企业产权的交割仅仅是并购的开始。因为PSF的最重要资源是高素质员工与客户关系,这些高素质员工没有义务也没有法律可以约束其一定留在并购后的企业中。如果并购仅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并购,没有留住那些关键性的高素质员工,那么对于并购发起方而言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在很多PSF中,主要的客户关系都掌握在高素质员工手中,员工的流失也意味着客户资源的流失。因此,如果PSF发起的并购不能留住关键性的高素质员工和客户关系,则这一起并购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四)PSF治理目标的转变

企业的治理目标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即企业应该为谁服务,为谁而存在。那么,PSF的治理目标是什么,PSF应该为谁服务和存在?对企业治理目标的理解通常有“股东权利至上说”、“利益相关者说”、“企业家的企业说”等。但关键性资源理论的提出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更全面的解释:企业应该为企业中的关键性资源服务,因为关键性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从这一思路出发可以发现: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是物质资本,控制了物质资本便控制了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由于物质资本投资存在一定的专用性,为防止专用性投资被敲竹杠,必须将产权给最需要专用性投资的一方,以控制这些关键性的物质资本。也就是说,在制造业企业中,通过产权控制物质资本来维系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治理目标,企业需要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但在PSF中,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是高素质员工与客户关系。由于员工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同时员工与企业很难缔结一个完备契约,因此企业通过产权控制员工的方法效果不佳。在现实中,PSF通常赋予员工关键客户的进入权,来协调其为企业服务;同时PSF也与员工分享企业利润激励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由此可见,PSF的治理目标更加注重如何协调企业内的员工而非控制物质资本产权。此时,PSF的治理目标也更接近“利益相关者说”,但这里的利益相关者已有了严格界定,那便是专业服务企业的关键性资源。Osterloh和Frey也认为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但员工无法被契约较好地保护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所以员工需要进入董事会来拥有权力保护自己。Osterloh和Frey的观点进一步支持了PSF治理目标的转变。此外,由于PSF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发现补充新的高素质员工,那么协调好在职员工与潜在员工的关系也至关重要。Rajan和Zingales也强调了“协调”在专业服务企业治理目标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体现。某些员工个体的价值也许并不大,但通过有效协调后,其价值可以很高。因此PSF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发现员工价值、创造员工价值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把一群理性的员工协调在一起,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综上,PSF由于其关键性资源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迥异,其治理目标也从控制关键性的物质资本转变为协调关键性高素质员工,并协调好在位员工与潜在员工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PSF的治理机制:基于内部治理的视角

正如前文所述,PSF无论是内涵还是其外延,都与传统制造业企业有着显著差异。因此,人力资本密集、业务专业化的特性导致外部所有者主导的外部治理在PSF中弊端诸多,本文尝试从关键性资源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入手,分析内部治理适用于PSF的原因,探究利润分享、晋升、分工这三大内部机制的运作机理。

(一)内部治理的框架

与制造业企业一样,PSF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如何抑制成本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抑制成本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所有者实施外部治理,但人力资本密集、业务专业化的特性使PSF不易实施有效的外部治理。具体而言,外部治理通常采用激励与监督这两种手段,但这两种治理手段实施的基础是产权控制,拥有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所有者才能有效激励与监督,不拥有企业关键性资源则难以开展有效的外部治理。而PSF的关键性资源是高素质员工,员工人力资本不具备产权特性,无法拥有和控制(关键性的员工可以另起炉灶,新创立一个PSF),通过产权控制企业关键性资源的外部治理手段在PSF中不具备可行性。同时,基于PSF业务的专业化特性,外部所有者可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有效监督内部人,信息不对称导致PSF难以有效实施基于监督的外部治理;相对应,如果外部所有者无法有效监督内部人,自然也无法进行有效激励。例如:投资银行作为典型的PSF,在引入外部投资者后,由于外部治理难以有效约束内部员工,不断爆发的投行丑闻是外部治理在PSF中失效的佐证。由于外部治理在PSF治理中地位大幅下降,内部治理逐渐成为其最重要的治理方式。PSF利益相关各方更加聚焦那些可以协调委托人与人利益分歧、抑制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内部治理机制。大量现实案例显示,利润分享、晋升、分工能够有效解决PSF核心治理问题(抑制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因此本文尝试探讨这三大内部机制的运作机理。首先,利润分享机制赋予企业高素质员工利润分享权,协调企业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分歧,减少成本;利润分享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合作、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率。其次,晋升机制中的“走人”机制可以形成员工间的锦标赛竞争,有利于抑制成本;晋升机制也有利于激励员工、确保PSF的人才获取,进而提升企业效率。最后,分工机制可以通过员工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效率优势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分工后员工各自形成的比较优势还可以促进员工间相互推荐业务,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同时,利润分享可以确保高管有动力晋升新人,员工有动力按照自身特长分工进行专用性投资;晋升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增加利润分享的总量;而分工也可以提升员工效率,扩大利润分享的总量。总体而言,这三大内部治理机制相互促进,互相支持,是PSF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它们共同帮助企业抑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二)内部治理机制

1.利润分享。

利润分享(ProfitSharing)机制是专业服务业中的重要话题。概括来说,利润分享机制并不以个人绩效作为考核利润分配的主要指标,而是依据事先约定比例或员工在企业内资历来分配利润的分配制度。正因为利润分享机制的分配原则并非建立在个人绩效基础上,有学者基于委托理论提出:利润分享机制缺乏个人激励,容易引发人力资本的搭便车行为。也就是说,每个员工要为自己的努力承担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得自己努力1/N的收益。此时,经典的委托理论认为:员工有动机采取偷懒行为,因为偷懒的员工享受到偷懒的全部收益,而只需承担1/N的成本。为何利润分享机制能够引发PSF中员工的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却有如此多的PSF采用这一机制?这一看似矛盾的命题背后一定有着经济效率的支持,也就是说采用这一机制的收益一定要大于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利润分享机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一方面,利润分享机制能够减少员工间的间隔(Separation),增加老人指导新人的机会,促进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对PSF高管而言,通常付出大于收益,因此高管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而有了利润分享机制,高管则可以从成才员工创造的利润分享中获益,因此利润分享机制能够激励高管培养人才。第二,由于利润分享机制的存在,促使PSF雇佣更高素质员工。企业中多一个员工便多一人参与利润分享,PSF在招聘时便会严格把关,招聘那些对于企业效益和效率有正贡献的高素质员工。第三,在PSF中员工间的合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至关重要,如果过度依赖绩效考核会破坏PSF中的有效合作,致使高素质员工不断流失。此时利润分享机制的作用便非常明显,利润分享使高素质员工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因此大家更加有动力和意愿增加合作。同时,良好的合作互动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搭便车行为。第四,在某些领域,员工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专用性,面临着被敲竹杠的风险。理性的员工自然会减少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但这显然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PSF的所有者给予员工利润分享权,则意味着做出可置信的承诺不对其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敲竹杠。作为一种“礼物互换”,员工也有更高的意愿进行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五,利润分享也是员工重要性增加后的必然结果,当高素质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后,其自然要参与到企业利润分享。同时,知识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在PSF中体现的尤为显著,拥有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员工有较大的外部选择权,所以他在企业内的谈判力也非常强,因此需要参与利润分享。

2.晋升机制。

晋升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PSF中发挥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与制造业企业不同的是,在PSF中存在一种特殊晋升机制———“晋升或走人”(up-or-out)机制???。“晋升或走人”可以概括为:新员工经过若干年努力工作,如果业绩出色则可能晋升为企业高管,晋升为高管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工作更加稳定;而那些没能晋升为高管的员工通常被解雇或主动离职。一般而言,老员工不仅比新员工工作效率高,还具备一定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有学者认为解雇有经验的老员工有违效率原则???。但为何这一晋升机制却能在PSF中大量存在?是因为“晋升或走人”机制可以降低专业服务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这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与传统企业一样,雇佣新员工作为工作助理(Associate)是PSF的一种最基本的人力资本获取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观察,一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与客户协调能力的员工被晋升为企业高管。为什么业务能力一般的员工一定要“走人”?Rebitzer和Taylor认为:由于PSF的客户关系也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当员工与客户相处时间久后,其与客户之间可以建立一定的私人关系,影响客户与企业关系的稳定性,甚至出现客户跟随员工一起“走人”的现象。为防范于未然,企业必须请那些没有培养潜力的员工“走人”。其次,Ghosh和Waldman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通用性差异的角度为“晋升或走人”提供了解释。他们认为:当PSF中员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强时,企业采用传统的晋升机制;当企业内员工人力资本的通用性较强时,企业则倾向于采用“晋升或走人”机制。因为,如果员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低,那么解雇员工的成本也会较低,因此PSF会出于保护客户关系的考虑,解雇掉那些替代性较强的员工。再者,PSF管理者决定是否“晋升”或“走人”时,他们需要近距离地观察员工,但这类职位在企业中数量有限,因此为保证有足够机会晋升高素质员工,他们也必须解雇一些没有培养潜力的员工,空出一些职位留给新人,以供管理者继续观察新人。最后,“晋升或走人”机制中的“走人”能够形成企业内竞标赛竞争,有利于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培养。如果单从这一角度审视,我们会觉得PSF在与员工的谈判中地位过于强势,不利于企业中专业性与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培养,甚至被晋升的员工依旧被企业压低工资。其实不然。在劳动力市场中,晋升某一高素质员工则向市场中发送了他是高能力者的信号,外部雇主通过接收这一信号可能与在位雇主形成一定的雇佣竞争,从而保障了被晋升的员工能够享受到应有的薪酬水平。

3.分工机制。

分工是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在PSF的背景下,分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Garicano将PSF这类知识型组织理解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层”,也就是说在PSF中普通员工处理普通业务,高级别员工(能力强的员工)处理那些更复杂的业务,当普通员工遇到一些无法处理的业务时,他将这一业务递交给高级别员工。如果PSF可以将不同的业务正确匹配给不同级别的员工,协调好不同的专业化员工,将产生巨大的组织租金。通过科层来实现企业内的分工,不仅有利于PSF的整体绩效,也有利于员工个体的收益。此外,“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层”的分工协调功能还解释为什么PSF也可以出现像高盛、安永、麦肯锡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正因为PSF可以有效协调员工间的分工,降低每项业务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得PSF相对市场中“单干的个体户”具备了交易成本优势。基于此,PSF的边界得以不断扩张。在PSF分工机制下,还存在另一个非常特殊的机制———推荐机制(Referral)。PSF提供的产品是专业服务,不同的员工由于其背景不同,所擅长服务领域也不同。此时,可能出现这一现象。某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某些专业服务时,客户向其提出了其他专业服务需求,但这一服务超出了这位员工的知识结构,因此他需要把这一服务转交给其他同事处理。“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层”的观点认为:员工可以将他处理不了的复杂业务递交给高级别同事来处理,但这一业务仅仅是领域不同,复杂性并不高,或者说暂时辨别不了它的复杂性。此时,这位员工的最佳方式是将这一业务推荐给擅长这一领域的同级别同事,让他来决定是自己处理还是递交给上级。PSF是否存在推荐机制,对于客户而言差别巨大。因为每位员工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他们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更准确地将客户的需求推荐给适合处理这一业务的同事,因此推荐机制的存在对于客户而言是有效率的。如果企业协调好员工进行有效率的相互推荐,可以激励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实现企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但是作为员工而言,他们是否有动力去推荐?由于推荐前员工需要对业务进行鉴别,也存在成本,如果推荐后没有任何收益,作为理性人自然没有动力推荐,或者将鉴别成本降到最低,出现随意推荐的现象。基于此,Garicano和Santos提出:由于PSF推荐机制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内员工与业务的匹配效率,因此如何保障推荐机制的有效运转则显得十分重要。每位员工是否可以从推荐中获得收益?可以!这也是为何PSF普遍存在利润分享机制的原因。通过利润分享机制,每位员工推荐出去的业务所获收益最终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机制得到分享,所以员工有动力进行有效推荐。

四、一个评述性的结语

PSF大量涌现是产业演进至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伴随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人力资本高度密集为特征的PSF也自然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因此,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PSF这一新兴的企业形态注定成为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PSF的主要内部治理机制进行一些评述性的总结。

首先,PSF的晋升机制还可以解释PSF的成长过程。如果某位员工能力达到了企业晋升标准,PSF将其晋升为企业高管,这一新高管可以自己带队继续培养年轻员工;如果年轻员工成长起来后符合企业标准,则可以继续被晋升为企业高管。这些被提拔的员工,既可能在开拓新业务方面卓有成效,也可以在维系客户关系上得心应手,或某方面的专业素养非常高。总之他们适合被晋升为企业高管,自己带领团队独当一面。当PSF不断培育出新的业务团队时,企业规模也自然不断成长。

其次,在位高管为何要提拔年轻员工?提拔年轻的员工,让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Leverage培养新人才,对PSF有什么好处?因为绝大多数PSF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利润分享机制,通过提拔年轻的员工,做大企业规模和利润规模,老高管可以通过利润分享机制受益,所以他们有动力提升符合标准的年轻员工。

再次,为何老高管一定要晋升年轻员工,而不选择自己多带徒弟(Assaciate)?因为每位高管的精力有限,因此其Leverage存在规模上限。同时,有能力的员工也不满足于永远做徒弟。如果不给予有能力的员工相应的职位与报酬,PSF将难以留住关键性的高素质员工。

最后,为什么要解雇一些还有生产力的员工?在专业服务企业中,只有接近高管的“近距离”职位发送的能力信号(Screening)才能被高管有效接收,高管依赖这些信号方能做出正确的晋升决策。通常这些“近距离”职位在企业中数量有限,如果高管不裁掉一些老员工,企业中将没有足够“近距离”职位提供给年轻人以供高管继续观察。由于高素质员工是专业服务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因此能否不断清理“近距离”职位上无培养潜力的老员工对企业持续获取人力资本至关重要。特别当专业服务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急需大量高管做大企业规模时,专业服务企业会严格执行“走人”机制。然而,高管解雇过多员工会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本杠杆进而影响企业生产,解雇过少又无法提供足够的“近距离”职位给新人。

五、结语

服务业论文范文4

(一)实施三大战略,打造“智慧沪东”品牌

1.实施人才战略,组建信息化专业部门。

一是引进信息技术、高学历人才,优化现有公司高层次人才结构比例,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现有传统物业维护、绿化养护、保安、清洁等低附加值管理流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把公司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变成智力密集型企业,打造“智慧沪东”品牌。二是成立专家顾问团队,成立由高校、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专家等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加强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指导。

2.实施信息化和物业服务融合战略,建设社区物业管理三平台。

一是搭建社区物业管理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社区做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把现有60多家物业统一在一个平台上管理,通过建立可视对讲、视频监控、安全防护、车辆管理、物业管理、事务管理、社区服务、商圈整合等功能,强化协同和管理信息化,打造基于云服务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并与安全管家、物业管家服务相结合,改变原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各种服务孤立分散、不成体系、附加值较低,居民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的现状。从而将基本物业服务更为形象地转化融合落地到社区,带来不一样的基础物业服务体验,为社区住户提供除基础物业管理服务外的增值服务,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二是搭建社区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十分习惯通过网络查找消费指南、进行购物。淘宝、大众点评等网站虽然知名度高、应用广泛,但其服务对象太广,缺乏针对性,不能保证商品和服务对所有社区居民的方便性,往往存在外卖不送、消费无保障等情况。智慧沪东提出了“服务500米”的理念,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消费指南和在线购物将尽可能的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并且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将商品送货上门。三是搭建社区金融服务平台。沪东建设与上海银行、普天支付等企业合作,联名推出的智慧社区卡。“一卡通”解决住户物业缴费、购物、门禁、停车等最常用功能,极大地方便居民社区生活。智慧社区卡实名登记具有金融理财功能,社区居民可持卡申请小额贷款、购买T+0“慧财宝”理财产品;智慧社区卡用做电子钱包能够方便业主进行小额资金管理,如委托保姆持卡买菜、发放子女零花钱等;该卡作为停车卡、门禁卡,还能避免群租,解决社区居民持卡多、管理难的问题。试点实施一年来,社区业主反响良好,正逐步向其他物业推广。

3.实施“社区服务运营商”战略。

把传统的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基因重组,由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将实体社区变成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社区服务运营商”战略就是围绕住户的衣、食、住、行、娱、购、游,打造社区服务全产业链。“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

(二)创新特点:

1.塑造社区消费者互动体验。

在推广社区O2O电子商务平台和社区金融服务平台业务时,针对社区中老年群体,强化社区消费者协同体验,让消费者感受邀约和参与其中,建立社区消费体验中心,配置专职业务人员现场指导和商品解读,同时及时反馈消费信息调整营销策略和方式。即以服务为核心,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带动消费者参与、引起消费欲望的互动体验。

2.构建基于消费信用的社区金融服务平台。

推出以社区智慧卡端口,构建基于消费信用的社区金融服务,不仅提供了银行为社区业主客户提供理财、融资等各类金融服务,同时也搭建了业主缴费、社区消费等主动服务的渠道平台。

3.探索社区B2F商业模式。

B2F结合现有电子商务(B2B\B2C\C2C)的优点,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切入点,依托社区服务最接近业主的优势,打造以社区服务(物业、家政、代购、快递、房屋托管)为核心、辐射周边一公里商业生态圈平台,将服务直接转化成了商业管道。

二、主要成效

沪东建设定位于社区服务运营商,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开创了新的运营模式,也为传统物业管理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

1.贴近服务,提升能力。

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不仅贴近了业主的服务需求,而且通过理念转变,人才引进,规范服务,进一步提升小区管理能力和小区安全服务范围。如设立社区体验中心,推行三合一智慧卡,方便居民就近消费,杜绝售假、消除群租现象;贴近服务,开辟家政、代购、房屋托管等业务等。

2.平台管理,提升效率。

建立面向区域性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如建立统一电梯安全运行监控平台,通过模式创新,让兄弟物业的电梯运行纳入统一监控平台,进一步提高电梯安全运行效率,从而使原来每一小区配备一名电梯维修人员,到相邻物业三四个小区仅配备一名,不仅减少了用工人数,而且降低了管理成本。

3.社区电商,提增效益。通过建立社区电商服务平台,不仅改变了依赖收取物业管理费生存的方式,而且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增企业效益。

三、总结

服务业论文范文5

企业在进行企业经济活动时,需要建立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避免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风险。由于在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无法控制以及难以预料的事情,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最终的财务经营状态可能与企业预计的经营管理目标有所差距,这种与预期经营目标产生偏差让企业在经营中受到经济损失的因素就称为财务风险。而企业财务预警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目标,由行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基础,根据方法评析财务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出分析和评价,从而及时反馈企业决策者的警报以及提醒的活动。因此,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重大,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生了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一定会对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我们可以看出,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重要作用。通过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财务报表、经营管理的计划、相关财务资料等,设置敏感性的财务指标,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随时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及早发现,监控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定性、一个是定量的角度。对于财务危机定性的预警分析主要有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法”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等。而定量预警分析则主要分为单变量预警分析和多变量预警分析。单变量预警分析主要对个别的财务比率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建立模型;多变量预警分析则主要是通过从宏观的角度对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模型,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三、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国内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类的消费增长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远超过其他行业的零售总额增速。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企业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09年,这六年期间,我国城市家庭用于服装方面的人均消费金额已由593.99元增长至1224.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8%。因此,我们中国居民服装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人均收入以及我国GDP增长的速度。服装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大量服装品牌的诞生,已吸引大批的投资资金。服装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服装企业都是在近十年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期成长起来的。而各个企业所面临着不同的经营状况,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状况不同,也就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化的服装企业行业市场,需要财务预警机制以及财务预警模型来化解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讲,服装企业的行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普遍存在,因为总有一些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们无法确定财务风险的发生范围和程度。因此,企业就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采取一系列的抗风险的手段和措施,对企业财务危机及时诊断,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四、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的建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企业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并且服装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自身的发展、市场所占份额均不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合理分析企业的财务队伍建设,按照简洁高效的原则,选择适宜发展的预警模型,来避免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在服装行业企业中,单变量具有简单、成本低、实用等特点,可以结合本服装企业的具体管理目标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判断与分析。可以通过单变量的模型做出科学的预警。

(一)根据财务应变能力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我们知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息税前利润/资产的平均余额。根据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可以反映服装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展现出企业各项资本的获利状况、水平。如果企业获利水平比率越高,说明该服装企业承担盈利的能力越强。如果出现负值则说明企业亏损,若连续三年以上,持续负值,则说明该服装企业存在重大问题,应从影响企业收益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例如,服装产品的价格、成本的高低、服装销售总额、资金占用量。

(二)根据现金流量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我们知道:企业经营现金流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总现金流量。根据这一指标建立预警模型较为简便,数据直接体现服装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若在该模型中,企业经营现金流比率一直较低,则为企业的决策部门发出警告,发出预警,企业的主业已经不能成为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

(三)根据偿债能力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流动比率=流动负债/流动性资产总额。根据流动比率来建立预警模型比较实用。能够快速反应出服装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这对于中小服装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一般企业的正常系数为2,如果该项指标持续2周低于1时,就说明该企业已经出现亏损,为企业决策部门发出预警。

(四)按照资产管理指标建立模型

根据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通过资产管理指标建立模型可获取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如果从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得出周转率下降,则为企业的决策部门发出预警:短期内企业出现了现金短缺以及财务危机。

五、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建立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可以对服装企业的发展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让企业的投资者明晰企业财务风险以及服装企业的发展态势,合理、及时地调整服装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成本布局,提高风险下的企业投资收益。另外,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必会遇见融资以及借贷问题。而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依据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信贷风险。服装企业关注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准确地披露在财务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提早认识企业面临的危机,从而合理调整服装企业的各项资源、优化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报表、经营管理计划、财务资料等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利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将服装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有利于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通过信息收集、危机预知、控制风险等,提高服装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六、结束语

六、结语

服务业论文范文6

辽宁高校还具有多重可转化的人力资源。首先是教师资源。辽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队伍日渐庞大,教师素质也在日益提高,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老师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社会节奏同步,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另外,辽宁高校的学生以辽宁省为主,他们对地方的了解较为清楚,情感也极为浓厚,形成热情与激情并存的资源与力量,而这两种人力资源是任何商业机构都无法轻易获得的,如果开发得当,巨大能量就能很好地释放。除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外,客观条件也需要辽宁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布局、统筹,才能做到让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异彩。一方面,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区域比较局限,多围绕二人转、民众游等沈阳—铁岭一线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掘力度缺乏。另一方面,文化发展的方向单一,未考虑不同群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对多种艺术形式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发力度不够。第三,对文化开掘深度不够。对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符号简单提及,其系统表现力以及完整性都无从体现,盲目模仿他省。各地单打独斗现象比较普通,各地文化之间缺乏互通与融合,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文化品牌,辽宁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及作为东北重要省份,其品牌形象的价值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辽宁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策略与方法

辽宁高校能弥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处不足,但目前高校像一个充满清澈甘露的巨大水库,地方文化产业又像是久旱无雨灌溉的农田,亟待清泉的滋润。然而,水库之水无法到达旱田,无渠无道、无法无门,进而导致水无用、田无产,优质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文化产业又是青黄不接,单纯依靠政府救济于事无补。因此,寻找两者相互交通的途径与方法显得极为必要。

1.内部运力:沿产学研相交错的脉络

高校应该将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将一切可以为地方服务的文化研究都进行整理归纳与开发,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努力开掘一切可以被发扬、推广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应按照受众需求而划分,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文化产业,带领学生共同投身到这项工作与学习中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文化、热爱文化、贡献于地方文化。实地调研、田间教学的方法可以被广泛使用,新的媒介也可以为学生的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高校内部要形成良好的地方文化研究与转化氛围,不盲目跟随,更忌形成高大上的研究与教育格局,只能立足地方才能放眼全省与全国。高校间要形成文化产业研究联盟,同一课题要互通有无、相互合作,既提高效率,也能够避免重复研究与教育资源的浪费。

2.外部发力:走政企学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对地方文化产业进行深入了解后,要由政府来搭台,将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积极调动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排除二者的误会与分歧。政府的文化产业不能仅停留在行政决策的层面,其规划要强调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强调创意性、整体性与系统性。既要有成本意识,更要有价值意识,不能只作为政绩来对待。企业更要加强文化建设意识,不能只停留在营销层面。既要不断提高意识,认识到文化作为长远投资与回报的价值所在,要投资于实际的文化产业领域,成为辽宁地方文化产业的支柱与新生力量。

三、结语

服务业论文范文7

1、做法与成效

1.1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农业技术指导到户

精心组织实施“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形成“市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技术推广路径。市农委选派56名专家,每人挂钩1个镇特色产业,建立1个“三新”技术示范点,推广1套高产优质技术。镇选派322名技术指导员,每人包干1个村,挂钩10个以上示范户,保证示范户得到一场以上技术讲座、一套技术资料、一张技术明白纸、一份物化补贴物资和一个技术员入户指导的“五个一”服务,示范户满意率达95%以上。全市共遴选种养业示范户5320户,每个示范户又辐射带动10个农户,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仅2013年各镇就实施高产增效创建项目25个,55万亩水稻由于以高产示范片区为依托,采用丰产抗病良种、精确定量栽培、肥床旱育稀植、防虫网育秧、机插秧、病虫害防治、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等配套技术措施,平均亩产652kg,同比增产5%。

1.2以共享为目的,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

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全覆盖行动。建立东台农业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等农业门户网站,及时更新各类农业信息;开通农信通、“12316”热线,根据农时季节、产销节点,采集编发技术、市场供求、政策、预警信息到农户手机,2013年通过农信通平台发送信息40多万条;发展《农家致富》手机报用户近5000户。市蚕桑中心与电信部门创建“蚕信通”信息平台,用户发展到22822户,覆盖了近半数蚕农家庭,在每年4~11月份蚕事季节为蚕农提供实时、便捷化方言版信息服务,2013年发送电话提示信息176万条。

1.3以培训为抓手,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抓住创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的契机,将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民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单干型向组织型、兼业型向职业型转变。坚持以市农广校、镇农技中心为培训阵地,精选师资,落实配套资金,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栽桑养蚕、水产养殖、农机化及林果7个专业的培训,大力提高从业农民素质。2013年累计培训农民87220人,其中菜单式专项技术培训68996人,职业农民培训18224人,持证劳动力比重年递增5个百分点以上。

1.4以多元为导向,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

以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科技超市为服务载体,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种苗中心、新品种新模式展示基地、实习基地,吸引农民前来观摩学习。绿美蛋禽专业合作社引进饲养产蛋率高、适应性好的蛋鸡新品种5万羽,集成应用机械喂料、集蛋、喷码、清粪、自动饮水等技术,配套湿帘—纵向通风系统等,面上带动50万羽蛋禽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翠园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科技超市,为农民提供技术、种子、农药、化肥、市场行情服务,带动农民按照标准化发展瓜菜生产,并提供收购、加工、出口服务,提高了农户种植效益。

2、建议

2.1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作为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促进未来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东台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将把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与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对接,采取主动贴近式服务,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灾害预警、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低成本、便利化服务。积极引导他们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和农机设备的集成配套;推进瓜菜生产周年高效模式创新,探索解决设施瓜菜连作障碍难题,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畜禽良种繁育、平衡日粮、环境调控、疫病防治、机械化喂养、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沼气工程治理、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节肥节药节膜、节水节能节地及秸秆机械化还田在内的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行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土地流转新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2充分发挥科技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产业布局和特点,引导东台市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类主体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农科教、产学研联合,探索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新模式新方法,试验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新技术。进一步夯实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富安茧丝绸产业园、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粮标准化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区、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等十大农业重点工程,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生物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农业生产基地,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上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示范基地+大学生村官+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

2.3打造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手段。有资料表明,信息化程度越高,农业格局越合理。东台市将加大要素投入,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在简报、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现有手段基础上,东台市充分利用农信通短信平台、“12316”惠农热线、《农家致富》手机报、QQ群等现代化信息渠道,确保关键技术和市场信息正常发送,在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突发等时期及时指导性预警预告,在农事季节编发简明、易懂、操作性强的技术信息,提高短信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大力发展手机报用户,确保将最新、最适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第一时间直接发到农户的手机上,实现信息服务的“零距离”,真正做到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不光会种会养,而且能“掌控”市场,产品卖出好价钱。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应用移动互联、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探索构建蔬菜等农产品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产品认证状况等信息,促进产地与市场的对接。以动物产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实现动物检疫证明网络化电子出证100%,动物防疫免疫标识的电子识别比例达100%,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2.4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职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需要培养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劳动者。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当前,东台市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外、向其他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出现了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等现象,“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农广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农广校的肩上。东台市要切实加强农广校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发挥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农职院校、科研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东台市将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功能定位,从专业领域、生产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等方面探索制定一套符合市情,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三类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研究和完善一系列与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相适应的支持扶持政策,率先在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农业服务人员中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2.5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各类竞争性服务主体,进一步完善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采用订单式、托管式、合作式等服务形式,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机耕机插机收、种苗共繁共育、动物免疫等专业化生产服务,鼓励大学生村官、种养能手、农机手等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力争东台市2014年大宗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比率提高到8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生产服务,特别是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示范社创建。当前,东台市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植保、农机合作社横向联合,为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提供“一条龙”、“保姆式”土地全程托管服务,承揽从机耕、机插、施肥、排灌、治虫、机收的全部作业,条件成熟的要推行“联耕联种”模式。

作者:王长青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农业委员会

第二篇

1、在我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

1.1农村专业干部少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专业干部十分稀缺,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没办法自行解决,农村里的干部通常也是行政干部,无法为农民进行专业的辅导。而在和其它部门进行协调方面,由于没有基层农业干部为农民在业务拓展方面进行协调,偏远地区的农业拓展方面得不到完善,也就造成了我国偏远地区农业发展无法得到提高。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如果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就需要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材料,例如嫁接果树需要的新品种枝条,在进行沼气设施安装时需要的软管等。这些材料价格普遍偏高,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民显然不能自费,也就无法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取得进展,农民的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降低。

2、改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做好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

在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和当地政府协调,让政府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例如可以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方式向农民普及一些浅显易懂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可以定期为农民举行宣讲会和培训活动,将一些较为深奥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当地农民。从而在短时间内让当地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有一些了解。

2.2提高对农业技术员的待遇

由于偏远地区的生活十分困难,待遇很低,所以很多技术员不愿意去偏远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以往的技术员也选择了离开。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农业技术员的待遇,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例如可以在每年评选出优秀农业技术员,并且在电视台进行表彰,从而让社会承认这些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员,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员的精神生活得到巨大提高,让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展开。

2.3提高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较多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也难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因此可以让当地政府多为农业推广工作拨出经费,并且派专人管理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可以提高,在当地农业水平较高,农民生活水平较好的时候可以考虑减少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2.4多派遣基层技术干部

在技术人员到位,经费也到达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可以派遣出基层技术干部为农民和技术人员服务。有了技术人员和经费,基层技术干部可以和其它部门和企业协调,为农民和技术员采购需要的农业推广材料,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人都能够物尽其用。

3、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跟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还需要进步,而且我国的偏远地区农业技术发展较慢,农民生活水平较差,农业生产值也较少。因此我国可以多为偏远地区派遣基层技术干部,并且提高农业技术员的生活待遇,让目前的大学生多去偏远地区为农民服务。当地政府也需要进行宣传工作,让当地农民从内心明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从而让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作者:刘云 单位:江苏句容市农业委员会

第三篇

1、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心是通过相应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组织,更新农民的观念以及提高他们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农民为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没有这种以农民为主的制度,也没有一套科学的推广体系。在我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是以技术人员和决策者为中心对农民进行单项传播,这样农民的主体位置就没有体现出来,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以农民为中心,没有考虑农民的心声,致使农民对各项成果接受速度慢,从而使很多先进技术与成果都不能得到及时推广。

1.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虽然有了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编制,实际工作中却不在岗位上,而是在做一些与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事情;而且在工作人员方面,有些人是通过正规考试进来的,但也有些人是退伍转业的,根本不是农学类院校毕业的,所以这部分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了解,这就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形势,从而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各项需求。

2、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

2.1全面贯彻“以农为本”的理念

在农业推广技术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对农民的想法与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在了解农民需求后成立项目进行研究,这样能够使成果具有可行性,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农民的需求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对农民在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而且不同地区的农民要求可能会存在着一定差异,应要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全面了解农民的想法,才能使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2.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据了解,如今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通过人来传播,只有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素质才能给农民传播更加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要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要采取各种方式来招揽人才,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加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从农民的角度着想,真诚相待,学会沟通技巧,对农民需求以及想法进行全面了解。

2.3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农业技术信息进行推广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信息化的出现适应民时展形势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求。在农业技术推广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信息传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信息要想得到广泛传播与扩散,就需要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来辅助进行。农民对科技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是在方法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是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耐心的教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讲座,或者发放一些相关资料,只要农民能看到能得到利益,就会愿意接受新技术。在比较发达地区,可以使用多媒体、电话等与电视、广播、报纸相结合,这种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会受到农民欢迎的。

3、结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复杂工作过程,本文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以期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薛春茂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农业委员会

第四篇

1、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技术主要是借鉴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效、节约型的农业新技术少之又少,关键性产业化技术水平的落后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也成为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中,由于技术扩散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用于农业信息流动的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的不通畅,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不够合理的推广引导方式都会对农业技术扩散造成一定的障碍。

2、加强农业技术扩散发展路径探讨

2.1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村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素质偏低,这样非常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结合农村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进行农村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建设,以便于农民进行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农户之间的联系和信任,这样才能够减少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阻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和支持,合理引导和干预

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推广不仅涉及到农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推广中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合理引导和干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技术扩散是不现实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科技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想,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农业技术能力,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土地状况选择合理农业种植新技术和新的优良品种农作物,通过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来带动农民认可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迅速扩散和大力推广。

2.3增加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完善信息传播扩散网络系统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而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降低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制约,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介进行一定的补贴和鼓励,对待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新技术贷款要求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政策条件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农业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这样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技术扩散将会更加顺利。鉴于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现状,为了便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需要对现有农村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扩散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合理引导,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农业技术扩散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地开展,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作者:孙乃华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农业局

第五篇

1、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方法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较快,我国要调整发展步伐,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转变当前的推广理念,明确职能定位,理顺财政关系,创新管理体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的扶持等方式,动员多方力量,合理配置资金,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高效且安全的支撑。

1.1结构设置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构设置不合理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络健全,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功能,就要创新机制,打破传统的单一格局,整合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并完善我国当前的人事管理机制,更新用人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岗定人。同时要建立并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特征进行职能分层,全面考核评价,打破平均分配模式,采取与绩效挂钩的方式,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1.3创新推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观念创新,方式才能得到创新。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创新服务理念,以科技为先导,转变观念,强化推广机构的职责,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己任。要创新服务方式,发挥农业推广机构的信息、技术与行业优势,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改变当前的服务方式,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拓宽服务领域,为了满足当前形势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

2、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不断创新,改变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技术的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平衡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郗玉东 单位:河北省高阳县龙化乡政府

第六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很多基层政府根本不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这项工作多是走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一是政策制度不健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就是有一些规定,也不能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不重视,导致很多人才流失,影响了农业推广的进度。二是资金投入力度小。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技术推广周期长、见效慢,所以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投资。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一方面促使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农业是粗放型生产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数量取胜,但是效率比较低,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力量进行集约型发展。另一方面符合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年年上升,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目前的农业传统耕种方式已经落后,如不利用先进技术加以改进,就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也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不利于农业的深层次推进、可持续发展。

2.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技术推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管是粮食产业,还是畜牧业、养殖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能解放人力,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创收,走上致富之路,进而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步伐。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对策

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简单地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提升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大中专院校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成为技术推广的排头兵,通过他们的指导帮扶,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对于原有的技术推广人员,要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指导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扩展专业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认识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坚持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3.2因地制宜,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农业基本情况不同,农民的实际要求也不同,农业技术推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民需要的、便于操作并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以便更好地推广,也能切实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二是结合农民的实际经验不断进行技术改进。推广工作要结合农民的实际经验进行,先要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农民实际情况,参考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技术,根据农民需要进行研究,以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技术推广内容

基层政府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为更好地研究出实用农业技术提供保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为技术的顺畅推广奠定基础;极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公路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推广内容。要注重实际推广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介绍,按照农民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推广内容,切实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总之,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找到好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以便使我过的农业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温美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矿区发展协调服务中心

第七篇

1、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力度仍然不够

全国基层的乡(镇)大都会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是其办公条件却让人不敢恭维。大部分的推广站没有相应的信息收集与传递工具,缺乏相应的设备辅助工作。在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中,仍然采用教学板与宣传页等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有2/3“有设备,不办公”,另外的1/3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有没有。国家应做好对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保障工作,保障其正常工作。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权责不清,业务素质较低

我国的大部分推广中心的管理工作混乱,各工作人员对于其职权把握不清。在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脱责任;在有业绩时,疯狂争抢。而且在推广站中,大部分人员没有相应的学历与相关的技术素质,工作中无法合理的处理出现的问题。合理分配任务,理清权责,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技术推广站非常重要的环节。

1.3农民培训与试点工作的不到位

大多农民对新的科技成果存在抵触情绪,这主要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再有就是文化素质不高造成的。而且,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设立试点农户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没有做到让榜样带动其他农户的技术改进工作。

2、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也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的完善。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完善管理模式,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做到信息收集、传递、反馈的一条龙式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奖罚、监督机制,带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工作之外,还要做好工作环境的改善与工作待遇的提高,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创造更加优秀的工作业绩。

2.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正常工作的进行

我国虽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给予了财政支持,但力度明显不够,还需要更大的财政支持,更新工作站的办公设备与工作条件,使工作人员在先进的条件下进行更加有效、便捷的工作。在发放财政资金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2.3分清权责,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推广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工作人员的权责划分不清楚。在今后的改进中,合理分配工作,明晰各方职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评定。在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的问题上,要积极引进人才和加大自身培养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建立典型试点单位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推广站的事情,同时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所以农民应该积极配合其工作。工作站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新型的现代化农民,促进技术的快速推广。除此以外,还要设立示范户,给其他农民进行示范,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改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搞好了试点示范工作,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会引起其关注,这样就会更加容易的加快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使推广工作深入人心。

作者:宋国强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八篇

1、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的意义

一是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部门的沟通,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和科技的推动。我国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大国,政策对农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根据调查,我国每年的科研成果非常多,但是运用于农业的科研却非常少,原因在于我国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部门的沟通力度不够,导致了科研机构不能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也就不能及时地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有效地加强科研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使科研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对科研技术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对农村文化的普及起到关键作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有科学技术做支撑。农民对科学技术了解的多少对农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发展,科研部门可将自己研发出的技术送到农村,实现科学技术的普及。农民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自身也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科学文化在农村的普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推动作用,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的服务体系。农村的服务体系包含很多内容,但都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有了科学技术的推动,服务体系的建设就可以提高效率。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新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各类服务体系中,方便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2、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构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科教单位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只是一味的注重科技的研发,而削弱了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科研技术与市场的推广是分离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缺乏人力资源,没有制定一系列的体系和制度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3、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模式的实施

首先,要制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和激励政策,政府应加强资金的补助,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政策顺利运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机制,加强农业技术的供给;其次,政府应该加强财政供给,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的补助机制,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应广泛使用大众传媒,促进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传播媒介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民对传播媒介的信任度,使农民相信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大众传媒农业的技术成果,供农民选择和使用;然后,可以采用项目推广的模式,把科研技术按不同的作用分成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派专门的人员进行推广。推广人员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要对推广的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制定一系列的推广计划;最后,现在网络通讯技术相当发达,进行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在推广的过程中,以农民的利益为主,制定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的方针。

4、结语

当前,农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技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要想在相同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科技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保障。但是,目前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还未普及,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农业生产是脱节的,因此,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

作者:吕微 单位: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第九篇

1、农技推广现有模式分析

1.1现有主要推广模式分析

1.1.1多媒体信息推广

即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报刊等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如CCTV7军事农业频道推出的《致富经》、《农广天地》、《每日农经》等节目,会将优秀的农业技术教授给观众。这种模式下的推广主体多样,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趋势,推广的农业技术较为丰富多样,受众广泛,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农业技术普及。

1.1.2当地政府部门宣传推广

即依靠当地政府相关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此种模式下,推广的主体主要为政府,推广的农业技术比较统一具有针对性,依靠政府信誉及担保可以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1.1.3基层组织、企业推广

即村委会、居民自治委员会、农技推广企业等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这种模式的主体以企业、集体组织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本质需求,推广的技术较为统一,受众集中,技术创新性较高。

1.2存在问题

1.2.1媒体传播模式缺乏精准性,接受程度较低

中国农村地区广大,情况不尽相同,依靠多媒体信息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难以顾及全面,往往顾此失彼。如电视媒体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大都比较泛化,缺乏实用性和可视性,难以契合部分地区的农业需求,这样的农业技术必然得不到当地农民的认可。其次,以报刊为主的媒介所宣传的农业技术大多偏理论性,缺乏可读性与可靠性,农民对于这类技术往往是不会用、不敢用。此外,短信、网络等多媒体信息可靠性较差,农民对于这类媒体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如此一来,即使多媒体覆盖的受众范围最为广泛也难以提高某种农业技术在农民中的认可度。1.2.2政府传播模式缺乏创新性,体制弊端明显政府农业相关部门主推的农业技术除少数具有纯公益性质外,大都花费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在收效不明朗之前不会进行新技术的探索与推广,导致了创新性的缺乏;部分地区政府农业部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主推的农业技术对当地农业的弊大于利,导致了农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此外,农户对自身长期积累而得的经验保护心理强,对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因此政府推广模式也就难以见效。

1.2.3企业及基层组织可靠性不足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部分企业在市场的驱动下为了经济利益,会夸大甚至歪曲农业技术的实际效果,导致部分甄别能力不强的农民上当受骗,蒙受巨大损失。而部分基层组织由于地区限制队伍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往往不能推广适合的农业技术,由此也会对农民造成伤害。以上2个方面都会使农民对这种模式采取消极态度,久而久之此种模式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1.2.4农民的经验主义强烈

中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浪潮已经很多年,但是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固有的特点,才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试水。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不敏锐,加上风险的考虑,对相关部门组织推广的农业技术更是抱有怀疑态度,往往比较信赖自身的经验以及人传人这种模式推广的农业技术。但是人传人模式更新速度慢、传播范围小,收效甚微。

2、优化策略

2.1改进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1.1推动中央媒体素质化、地方媒体精准化宣传模式的转变

由于中央媒体具有全面覆盖性的特点,因此可以以农业素质、农业科技应用案例等为重点进行宣传,以此来改善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态度以及传统的经验主义。而地方媒体具有地方化的先天优势,能够较好的掌握本地农业特点,因此应该推动地方媒体加强开发专业、特色的农技推广节目。

2.1.2建立信息认证标准制度

对于短信、网络等新型媒体传播推广渠道,应该建立信息认证制度,对于合格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进行数字技术认证,根据数字认证可以在统一的信息认证平台进行确认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这类信息可以捆绑农业保险共同推出以此来打消农民的风险顾虑。

2.1.3政府部门认真调研化解信任危机

对于由政府失误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进而使农民对当地政府产生信用危机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市场调研,真正进到农户家中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2.1.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企业、组织进农村的市场监管对于企业、组织进农村与农民合作应该大力提倡,与此同时应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利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还要加强监管部门对这一模式的监管力度。

2.2构建新农技推广机制

2.2.1农业科研机构下乡推广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很多的科研投入,但是这些科研投入往往只应用于实验田,与实际的农民联系不紧密。据此,可以构建农业科研机构下乡推广模式,即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所等每年定期下乡进行最新又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由于这类机构具有权威性,可以消除农民的疑虑。

2.2.2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园区

即在大城市郊区地带可以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由于大城市周边农业以果蔬农业为主,市场效应强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建立示范园区具有可行性。

2.2.3建立农业技术员推广制度

由于大多数农民比较倾向于人传人模式,因此政府可以培养一支农业技术员队伍,由技术员下乡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检查,定期汇报反映效果,及时作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由于传统的人传人模式以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为主,因此此种模式要求政府必须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硬技术的年轻化队伍,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人传人模式的弊端。

2.2.4其它问题

除以上优化策略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一定比例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办公环境以吸引高素质的大学生投入其中;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扩大市场效益;与社会公益团体进行洽谈,吸引公益性组织加入。

作者:李梦楚 单位:重庆西南大学

第十篇

1、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农产品也不例外,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产品,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不太懂得技术,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服务业论文范文8

研究建立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县级工作站、村级服务站和村级农技员体系,形成市、县、村三级服务网络。构建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县级工作站—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村级服务站—村级农技员—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专家平台、农资产品服务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为一体的科技推广大平台。

1.1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

设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体系建设规划、技术研发、平台搭建、设备选购、组织安装维护、信息采编播、体系运行管理和农技员培训等。

1)“云广播”集成信息传播平台。

采用“云广播”集成技术开展农技推广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云广播”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由中心通过VPDN专用网络直接控制村级广播设备,具备“提前推送、自动开关、定时广播和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每天及时、高效自动化广播,具备实时性、针对性、灌输性、广谱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信息采、编、播平台。

负责信息栏目设置、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制作和播放等。设置《农业科技之声》、《百姓身边事》等栏目,连接农业专家库平台,每天选择村民劳作相对休闲的时段传播实用科技信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专家库平台。

负责信息的提供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包括省、市级农业、畜牧、林业和气象等系统的专家58人。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来源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林业局和石家庄市畜牧局等。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问题,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对于共性问题,录制成节目反复播放;对于个性化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专题回复,尽最大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4)差异化服务平台。

负责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按照产业结构分区,分为大田种植区(小麦、玉米和部分棉花区)、果树种植区(包括梨树、枣树、核桃树和苹果树等)、蔬菜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等。按照不同的产业结构广播差异化的信息,实现平台差异化服务的功能。

5)信息互动平台。

负责信息的搜集与反馈。建立新农村大喇叭网站,设立“新农村大喇叭”微博、微信(xncdlb)、QQ群(258368930)和热线电话(0311-66695369)等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多途径实现中心、专家和农民互动,广泛搜集农民反馈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补课。配备专业采访人员了解农民需求,完善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6)应急服务平台。

负责灾害及气象预警。平台可随时进行实时广播,对农业的灾害预警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农业气象预警,能提前告知农民群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2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

负责推广体系中心信息的接收和。采取试点、示范和推广三步走方法,搭建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先在灵寿县试点,后在行唐和正定县等地示范,到2012年完成了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的大喇叭推广平台建设。

1.3县级工作站

每县组建1家县级工作站。负责本辖区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站建设、农技员聘任,农资质量监督、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的组织实施及农资配送等工作。

1.4村级服务站

每村组建1家村级服务站。在推广平台建设村组建了4342个村级服务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服务站建设、设备安装维护、农技员推荐、服务模式落实和信息搜集反馈等。作为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户,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技物结合服务活动。

1.5村级农技员

每村选拔1名农技员。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的需要,在全市4342个村每村选拔1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村级农技员。负责农技推广、技术培训、设备管理、信息反馈和技物结合示范田的选择落实等。适时对农技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建立起1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吸纳新技术能力较强的村级农技员队伍,健全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创新建立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

国家鼓励推行技物结合,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该体系创新建立了灌输式大喇叭技术广播(信息流)与农资服务直接进村入户(产品流)的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大喇叭传播信息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村级农技员以建设技术集成技物结合示范田的形式组织产品流,把农业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农资产品集成配套,优惠直供。把科技成果、农技员、农民和科技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建了高效信息传播和扁平化物流服务为一体的技物结合服务体系,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技术服务和科技产品直接进村入户,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效率。

1.7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加快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举措。该体系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由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成果信息资源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应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搞好体系的软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农民享受科技信息和农资集成配套的“双流”服务。

2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分析

2.1应用效果

该体系被成功应用于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广泛应用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综合农业技术、国家政策传播,应急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每天向农民提供科技、气象等信息20余条,每年7000条以上,受益人口600余万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30多个,农业技术300多项。石家庄市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部门利用该体系指导工作180多次。农民来信60多封,来电8500多次。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信息高速直通农家,探寻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信息高速路,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距离,搭建了专家服务百姓的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统一、规范、准确和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部、河北省农业厅等部门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希望把石家庄市作为孵化基地,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2.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该体系推广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传播农业信息,经应用单位统计,2011~2013年,累计覆盖耕地面积76万hm2;通过新品种(包括种子、肥料)、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小麦、玉米两季平均增产5%,约1200元/hm2;通过种子、肥料直供节支30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1500元/hm2,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亿多元。

2)社会效益。

该推广体系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了服务“三农”效率。采用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新模式,充分调动了村级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基层推广体系的良性运转。让农民享受到综合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其科技素质,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3发展前景

该推广体系在规模上、技术先进性上、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需求。其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农村科技信息传递呈现出点多、面广、内容交叉、用户需求程度和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等特点,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将为河北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巨大作用,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普及、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