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技术范例6篇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 职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2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问题;发展对策

时至今日,我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环节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比如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信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网络支持等都还不是十分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阻碍使得我国的农村经济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说我国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服务体系来看,服务体系不甚健全,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信息渠道来看,信息渠道也是不是十分完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要想更好的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进行分析,将其存在的问题剖析出来,从而进行深入的解决。

(一)农资市场秩序混乱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相对稳定的和井然的市场秩序是支持农村经济取得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农资市场充分的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用,从多角度发挥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从目前我国农资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的乐观。首先,我国的农民对于农资市场缺乏敏感性,盲目的去进行种植或者养殖,使得我国农资市场上出现了某种产品因为农民的主观臆断而产量增多的现象,自然会导致销量的落后。同时,加之我国农资市场的检验程序不是十分健全,缺乏一定的制度支持,在缺乏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农资市场,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支持不足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在销售渠道的探索,还是经济发展的规划等各个方面,都需必要的科技支持,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技术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着眼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情况来看,技术的支持严重不足,无论是在技术的投入,还是在技术的引进,乃至是技术的再开发上,都没有形成一定的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市场经济,适当的获得与自身发展相关的信息和技术,但是,在这一方面上,我国农村经济显得十分被动,失去了获得科技支持的主动力量。

(三) 服务体系不完善

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却缺乏一定的服务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其他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在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较多的资金支持,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体系不健全,价值由于一些服务体系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忽视了自身的作用性,也影响了服务体系的服务性质。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来看,需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以便于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长远性的发展。

(一) 强化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无一不强化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还是存在着不足,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比如说可以指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在现有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不段的进行完善,以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具有坚强的财政后盾。同时,从我国政府角度出发,还可以更好的协调社会各个方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保证。

(二)强化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来说,农存经济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从整体上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仅仅依托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多重角度来共同努力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构成我国经济的个各个经济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强化其他经济形势的支持。因此,在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强化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调整,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在相对和谐大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 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国的农村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意味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因此,我国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化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战略部署和规划,这样才能充分的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配置,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依托,来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我国农村经济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统一性。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和战略,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调研和部署,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调动当地农民参与到这一规划中来,有重点、有主次的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可见,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全面协调和综合发展的。

(四)强化认知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强化农民的认知,使得农民能够理性的对市场环境,农资需求进行认知,避免因为盲目的遵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可以根据专家对于市场的预测和评估,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数据,使农民的选择能够在科学的数据支持下进行。再如,可以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党中央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这样有助于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方向,不至于农民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强化农民的认知是对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的一种激励。

(五)强化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农业生产最大程度的产量组合优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缓解资源紧张的局势,提高有限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渡消耗,以有限农业资源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合理利用农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农业经济中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会改变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到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促进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实践手段和方式,农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科技的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手段、生产环境等,推动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农村经济中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农民的不合理灌溉、 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滥用农作物化肥农药等不科学生产行为。 利用技术创新的科学力量,帮助农民解决土地灌溉问题,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正确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民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提供解决办法,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其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是十分必要的。必然说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近期我国全国各地的农村新闻事实动态进行公布,使农民能够拥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在农民中开展农业知识的学习,带动农民朋友更好的了解农业知识,了解农村发展的动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进行拓展,拓展一些新的技术,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更新,合理的运用技术支持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之,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开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无论是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具体实施,还是从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到科学技术和网络化的具体应用,都需要进行全面化的、战略化的部署,从而全面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与社会整体发展接轨,与社会经济整体形势接轨。

参考文献:

[1]卜艳.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经济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农业也必须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农村;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在如今的农村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也逐渐成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抓紧的调整,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给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缺乏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对其也形成了一种需求,但是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却不畅通,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需求,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很落后的,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杂志、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来获取相应的信息的,对于一些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获取很不及时,无法掌握发展的现状,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全面地把握。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比较晚,应用的时间比较短等情况使得相关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网络信息覆盖的面积都是很小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比较差,这就直接使农民获取相关信息的实效性比较低。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对农民进行指导,技术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三)设备成本高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推广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设备,技术设备由于技术性比较高因此费用很高,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仅如此,技术设备的安装也是十分的麻烦,使用起来也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如此昂贵的设备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就算有了设备,农民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也往往无法下手,或者是使用不当、保护不当导致设备破损,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发挥政府职能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农村的建设,针对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的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设备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政府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农民,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使农村拥有更多的、便利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农村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并给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提供设备资金的支持。政府要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农村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并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农村技术资金进行管理,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建设资金的滥用、贪污等情况的发生,使资金切切实实地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当中去,促进资金的利用率,把钱用在刀刃上。

(二)加强数据库建设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先把信息数据库给建设起来,建设数据库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县乡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建设,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如此,还要同时为其培养、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了给农村提供更及时的信息,因此要通过对地理定位技术、全球卫星技术的运用,从而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使信息及时地到达农民的手里。建设数据库还不够,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这样可以使农业信息准确地入库,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信息的记录,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三)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不仅要有客观的信息渠道、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更重要的是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农民的技术能力。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大小直接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渡挂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必须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的意识。这个时候,政府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老师进行指导,并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培训的意识,通过培训普及相关的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优势,从而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化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经途径,虽然农村面临着诸如缺乏信息传播渠道、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设备的支持、农民的信息技术的意识不高等问题,但是也不能灰心丧气,在这种时候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使其买得起设备,并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146.

[2]林汉.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20:208-209.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4

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民对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民要求能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要想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新型农民还比较有限,大多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民接触的信息少,信息流动较为闭塞,发展农村经济视野狭隘。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水平偏低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水平偏低制约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民对计算机的拥有率水平指数较低,在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不高的形式下,农民使用计算机和操作计算机的水平普遍偏低,使得农民上网人数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效率不高。由此可见,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广度不够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很多功能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广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往往仅局限于咨询的,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信息资源与农村需求相结合,使得信息化与农业化联系不够密切。除此之外,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也使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广度不够,为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势在必行。3.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滞后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涉农信息资源及应用开发整合滞后。当前农村信息现代化建设与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涉农信息涉及国家、省、市、县多个层面,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第二,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在农村信息化机制建设方面,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主要由于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管理粗放。第三,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把握不到位。农民的需求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农村信息化服务没有有效解决农民的需求问题,对于农民关心的信息依然缺乏科学判断。第四,农村信息化的供给主体缺位。

解决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第一,交通道路不健全。农村道路是联系城乡以及城乡商品流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对于推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水电和通讯网络等设备不健全。通讯网络等是农民获取社会和经济信息的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农民就会按照市场动态来选择农产品品种、新项目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引起的农产品滞销问题。通过灵敏的市场信息和新的知识来源,还可以拓宽现有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此外,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的装备水平普遍很低,完全不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3]。像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而在农村很多地方则大多缺乏符合这一需要的人才。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村经济市场信息的沟通难度。

(二)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第一,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没有一体化农业(农、林、牧、副、渔业),种植单一,缺乏特色农业。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外,边远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是以单个的农户为主体地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其主要的实行方式。农村土地资源基本都是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民的。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农村土地的利用,但耕种土地的分散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商品量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以及效益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土地面积足够,个别农户家庭欲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也会因为耕种土地分散、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薄弱及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难以实现。

第二,农村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农村的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所占比重较大,而深加工的农产品则比较少,从而造成农产品附加值少、经济、社会效益低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等现象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有些农村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有些农村生态和资源环境却不断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使农业经济资源逐渐消耗甚至丧失最起码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农村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将导致资金无法流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造成无法掌握市场动态,致使内部市场无法与外部市场接轨,从而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及农村经济发展。

(三)政策制度不完善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家庭小型化和老年人口增多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此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够完善也增强了农村居民疾病支出的风险。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民增加储蓄,从而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已有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一些基层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在工作中缺乏民主作风,村务、财务不公开,并有腐败现象,处理问题不公正,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从而造成管理力度下降。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出现劳动力匮乏的局面。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有一定文化且的年轻力壮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妇女、老人,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且没有专业技能。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很低,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转移就业的需要,对农业生产率有一定的影响。可见,高素质农民数量不足,机械化普及率不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生产水平低,新农村建设将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困难境地。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实行科技兴农的目标

国外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科学技术的任何一次突破性进展,都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使得农业生产获得大幅度的增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因而农业能否满足人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实行科技兴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培育能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的新品种;在适宜地区建设优良品种繁育基地,进行良种选育和推广示范,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加强先进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

第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社会科技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第三,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资本为支撑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形成以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建成农业技术成果孵化和转化体系。

(二)深入推进农业投入机制

第一,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农村科技投入的比重。逐步增加并使用好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科技,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模式。

第二,加大支农投入。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资金投入,特别是财政投入。加快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对各地区要求按照相关政策落实支农投入,同时把握好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落实,建立强力有效的落实机制。

第三,创新投入机制。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和谐农村,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但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在创新支农投入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并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第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要想尽办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与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增加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多方位筹集发展农业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增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强标准的农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管理办法。对已经发生的难以调解的土地使用权流转要拿出处置措施,立法对非法流转、非法占用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予以追究。

第二,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粮食补贴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极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同时,却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均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成果,所以,要注重农业生产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更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调优品种结构,实施农业板块工程。可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强连片开发和建设,走“专、精、新、特”路子,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优势。

第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在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中,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措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等。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衡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不仅能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随着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隋宏欣.浅析中国的农村经济[J].科技信息,2010(11):411.

[2]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169-170.

[3]张赤东.实施“村村通网络资讯”工程 加速科技兴农步伐—以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J].科技论坛,2011(02):72-75.

[4]季红梅.新时期中国科技兴农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33-35.

作者简介:魏德荣(1972-),女,吉林双辽人,本科,主要从事农村基层工作;

钱文超(1970-),男,吉林双辽人,本科,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村经济与技术范文6

1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1.3 我国现阶段的所呈现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单位产量较低

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人们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断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断进行厂房建设,对场地造成了缩减。这些类似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滞后。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2.3 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

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4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